Skip to content

《催化》 杨蕾解读

《催化》|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乔纳·伯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同时也是位畅销书作家,他此前的作品《疯传》和《传染》都是畅销书。

关于本书

作者想找到一种让变化更容易发生的方式,他采访了创业者、管理者、顶级销售员和公共卫生官员,了解到他们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还在很多实际项目中应用了它,再之后,就有了今天这本书。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作者认为催化比推动更能促成改变。

第二,阻拦改变发生的5个阻碍是什么。

第二,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催化》,副标题是“让一切加速改变”。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怎么让改变发生?

人人都有想要改变的事情,父母希望孩子少吃垃圾食品,品牌方希望消费者来买产品。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通常会从两方面努力,要么提高劝说频率,比如,品牌会花更多的钱,加大广告投放的力度;要么提升说服力度,很多家长都会学习与健康饮食有关的知识,劝说孩子少吃垃圾食品。

这类做法的共同点是“推动”,希望通过不断推动,改变对方的想法,就像这本书里说的,人们会认为,“只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事实、理由、论据,或者再多投入一点,人们就会改变。”然而,实际情况是,推动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时间或金钱,结果却没什么效果,要么改变来得很缓慢,要么压根没动静。

今天这本《催化》告诉我们,其实有一种既有效又省力的方式,能让改变发生,那就是本书的书名“催化”。我们知道,化学家会用催化剂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一些分子原本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相互作用,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几秒内就能发生反应。催化剂促成化学反应的方式,不是推动,而是减少发生改变的障碍。

这种方式给作者带来了启发,他认为,人们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时,要做的不是推动,而是成为催化剂,消除或减少对方面临的障碍,让一切加速改变。书里总结了5个常见的障碍,以及应对它们的方法,这些障碍分别是: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补强证据,我们可以把最后这个障碍理解成“证据的说服力不够强”。乍一听,这些障碍都有点抽象,别着急,等会儿,就会为你具体介绍它们。不管你想改变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你所在行业的运营方式,这本书里的方法和建议,都能帮你更好地实现目标,催生改变。

书中的这些方法,是作者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得来的。作者叫乔纳·伯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同时也是位畅销书作家,他此前的作品《疯传》和《传染》都是畅销书。《传染》出版之后,伯杰开始跟各个组织合作,他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想带来改变,可变化很少发生。他就想找到一种让变化更容易发生的方式,他采访了创业者、管理者、顶级销售员和公共卫生官员,了解到他们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还在很多实际项目中应用了它,再之后,就有了今天这本书。

顺着原书的叙述,我把今天的解读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为什么作者认为催化比推动更能促成改变,以及,这5个阻碍指的是什么。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好,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作者认为催化比推动更能促成改变。

如果你手边有这本书,一翻开就会看到一些名人为它写的推荐语,其中,就有美国著名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他的推荐语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推动人们改变,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消除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对啊,如果推动的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人们还会花这么多时间呢?

作者在书里分析说,人们想引发改变的时候,很少从消除障碍的维度去考虑,因为,人们太想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别人推到自己希望的方向上去,往往会忘了考虑对方面临哪些阻力。换句话说,要想改变对方的想法,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放在对方身上,他们才是让变化发生的关键。

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做出改变,不妨先站在对方的视角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还没有改变?是什么阻碍了他?” 就像开车的时候,如果你踩了油门,发现汽车无法前行,有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更用力地踩油门,而是要松开手刹。作者写这本书,是想帮助人们变成能促成改变的催化剂,在他看来,做到这点没什么门槛,你不需要巧舌如簧,也不必做出好看的PPT,你只需要找到阻碍对方行动的“手刹”。

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有5章,每章专门解释一个关键障碍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消除它。作者提醒说,这5个障碍并不总是同时出现,有时候,心理抗拒是主要障碍,有时候,不确定性是主要障碍。不过,只要你把它们全都弄清楚,就能做出判断。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5个障碍。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主要为你介绍其中3个:心理抗拒、距离和不确定性。原书中,作者介绍它们的篇幅更长,我看完书以后觉得,这3个关键障碍对我解决问题的启发更大。其他两个障碍,我也会为你简单介绍。

先来看心理抗拒。如果我说,你今天一定要把这条音频听完,你可能心里会有点不愉快。心理抗拒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说的是,当人们感到失去自由或者自由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长辈不让你做什么就偏要做什么,就好像,他们的警告变成了建议。作者介绍,警告变成建议,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比如,在美国,越是向大学生宣传远离酒精,他们就会喝更多的酒;越是劝说吸烟有害健康,不要吸烟,反而增加了人们以后对吸烟的兴趣。

书里有一个听起来有点夸张的例子。2018年初,宝洁公司推出了一个新产品“汰渍洗衣球”,希望能攻占美国洗衣粉市场,还花了很多钱做市场营销。洗衣球很快风靡一时,不过不是用来洗衣服,而是被食用,有人在网上发起了吃洗衣球的挑战。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宝洁公司还专门拍了一个视频,警告说:“洗衣球里是高度浓缩的清洁剂,仅可用于清洁衣物……不要吃洗衣球”。

他们的努力适得其反。视频发布后,一周之内,谷歌里“汰渍洗衣球”的搜索量上涨了近7倍。几年前,美国一年只有几十例青少年摄入或吸入洗衣球的事件,而视频警告发布后的十几天里,同类事件增加了两倍。

警告为什么会变成建议?这就要说到人的自主性了。谁都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决定。有研究发现,即使坚守自主性会让局势变糟,让人感到难受,人们也不愿意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

自主性受到威胁或者限制的时候,我们不光会感到沮丧,还会想回击,重新获得控制权。作者介绍,“做违禁的事成为重新确立控制权和自主权的一种简便方法”。这句话让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视频警告发布后,美国青少年会吃洗衣球了。

值得注意的是,警告并不是引发心理抗拒的唯一原因。作者说,除了警告外,劝说人们去做某件事,也会引发心理抗拒,因为这样也威胁到人们的自主性,干扰了他们自己掌控行动的能力。此外,就算外来的建议,跟一个人原本的想法一致,也会引发一定的心理抗拒。比如,有家公司提出倡议,希望大家在会议上多发言。有些人早就想这样做了,按理说,他们应该最容易接受、实施这个倡议,但就是因为这是公司发布的倡议,如果这些人不想让自己看上去是个遵循公司指令的人,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心理抗拒是阻拦人们做出改变的一个主要障碍,还有一个主要障碍是“距离”。

我们对于很多人、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碰到新想法或信息时,会不自觉地把它跟自己原本的观念做比较,如果没有太大分歧,就会考虑接受,如果跟自己的观念对立,人们非但不会接受新想法,还会继续加固原有的观念。

“距离”这个障碍会导致,对于同一个客观结果,人们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观点。书里介绍了一个例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橄榄球比赛,两个球队都遭到了多次判罚,都有球员受伤。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个球员腿部骨折,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球员摔断了鼻子,外加轻微脑震荡。最终,普林斯顿大学获胜。赛后,两边的学生们都被问了几个问题。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认为,是对方球队先动粗的,他们的犯规次数是自己学校的两倍。而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则认为,双方都很粗暴,对方球队的犯规次数更多。

为什么同样一场比赛,却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对于同一个观点,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同,有人保持中立,有人会反对。人们就像站在一个球场上,一端是支持区,另一端是反对区,两个区域的中间就是中场,对于某个观点,强烈认同或强烈反对的人,就像站在球场的最两端,越靠近中场的人,对这个观点的态度就越温和,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人们常常会认为,只要提供足够多的证据,就能让一个诋毁者变成支持者,但结果往往是,诋毁者更加坚信自己才是正确的。作者说,人们如何看待客观结果,取决于他们在“球场”上的位置,也就是他们本来的立场。我们的立场中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接受区,这里有我们最认同的观点,以及可能支持的观点;另一个是拒绝区,囊括了我们强烈反对的观点,以及我们认为是错的观点。

如果一个新观点落在你的接受区,会被打上“可信赖”和“安全可靠”的标签,和其他同类想法一起,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影响我们。如果它落在拒绝区,不仅无法起到说服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坚信自己原来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除了心理抗拒和距离,还有一个主要障碍是不确定性。在作者看来,这可能是阻碍人们发生改变最大的一个挑战。

我们的生活中,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它的影响有时比负面结果还要糟糕。你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早晨8点半被堵在路上,9点钟有个重要会议要参加,导航软件提示说,大概还需要28分钟才能到公司,这时候,你会反复查看路况信息,反复评估自己到底能不能赶上。这种“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赶上”的感受,要比铁定会迟到糟糕多了。

除了糟糕的体验,不确定性还有很多坏处。一个是,它会降低人们对新事物的估值。作者介绍,人们对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的不确定性越强,对它的估值就会越低。比如,有个员工打破常规,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可是他并不确定,管理层会不会奖励这种新方式,假如管理层很看重传统,那打破常规的新方式给这位员工带来的可能就不是奖励而是麻烦,于是,这个员工选择继续遵循以往的方式做事。

不确定性带来的另一个坏处是,让人们停在原处。作者说,“不确定性,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警告标志或公路上的施工标志一样,减慢人们前进的步伐,甚至让人们暂停下来”。比如,管理者不太确定一个新项目到底值不值得安排大量人手,那不如先维持现状,等有了眉目再决定。

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理抗拒、距离和不确定性,接下来,简单了解下另外两个障碍:禀赋效应和补强证据。

你有没有发现,同一类物品,人们往往习惯用旧的,而不是新的,哪怕新的质量更好,旧的会造成各种小麻烦,人们还是倾向于旧的。这个现象里,除了怀旧情结,其实还有禀赋效应的作用。

禀赋效应说的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个物品,对它的评价要比尚未拥有时高很多,而且,你拥有它的时间越长,就会越珍视它。这就造成,当你考虑卖出时,要价会比买来时的价格更高。举个例子,一个人在自己家里住的时间越长,对它的估价就越高于市场价格。人们对某物或某事的依恋性越高,禀赋效应越强,放弃的时候就越困难。有时候,人们不愿意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安于现状,就像作者所说,“当情况还不错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安于现状。改变是需要代价和努力的。因此,只要现状还可以,人们改变的动力就会减弱”。

再来看看什么是补强证据,这个障碍是说,证据的说服力不够强。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人完全无感,有的人非常喜欢。同理,对于同一个议题,有些人可能不在乎,用行为科学家的话说,他们表现出的是“弱态度”,改变这些人对这个议题的观点,相对比较容易。而有些人非常看重这个议题,他们深思熟虑过,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持有的是“强态度”,很难改变。要想改变强态度,就像搬走一块巨石,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和心思,提供更多的证据。

了解了这5个障碍,我们来了解下如何消除它们。

书里介绍了一个案例,正好同时遇到了这些障碍。顺着这个案例,我们来说说,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每个障碍。

1943年,正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在肉类供应问题上遇到挑战。一方面,要给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和盟军提供肉类等有营养的食物,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农场养殖牲畜的劳动力不足。所以,美国政府不得不减少国内肉类供给。可大部分美国人都已经习惯了餐桌上有红肉,很抗拒动物内脏。于是,美国政府就得想办法改变民众对吃肉的看法,说服他们开始吃胰脏、心、肝、舌等动物内脏。

一开始,美国政府采用了很多宣传措施,想要通过教育民众、引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来改变他们对吃肉的看法。美国政府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讲座,还借助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广告业做了很多广告,提出令人振奋的口号,比如,“肉类是战时必需品,美国人要学会分享!”“我们少吃点儿,士兵们就会有足够的口粮。”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宣传上的努力都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美国民众了解了很多知识,也很关心士兵,可他们并没有听从政府的建议去吃动物内脏。

大力宣传的方式失败了,怎么才能改变美国人对动物内脏的看法?美国国防部成立了饮食习惯委员会,其中,有个成员是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他被普遍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勒温没有继续尝试说服美国民众,而是从消除障碍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为什么人们不吃动物内脏?是什么阻止了人们?通过访谈、观察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勒温发现,有5个障碍阻拦人们食用动物内脏。在勒温的研究基础上,饮食习惯委员开始想办法消除这些障碍。

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的第一个障碍,是形式问题,美国政府的倡议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要求他们把“优质的肉类”献给战场上的士兵。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做法会人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会引发心理抗拒。

为了化解心理抗拒,让人们自愿改变,勒温组织了小组讨论。他把家庭主妇们召集在一起,没有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她们各抒己见。比如,家庭主妇们会被问道:“身为家庭主妇,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克服(美国人不愿意吃动物内脏的)障碍?”

这样做,其实是在鼓励家庭主妇们的自主性,让她们自己说服自己。勒温向人们提问时,其实悄悄改变了后者在这项议题中的角色,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了控制权的参与者,当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就会更愿意采取行动,让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结论保持一致。

“提问而不是告诉”,是作者总结出来的一种鼓励自主性的方法,书里还介绍了其他3个方法:提供菜单、凸显差异、从理解开始。

提供菜单,就是提供有限的选项,让人们来选择。如果菜单上只有一个选项,那就不是选择而是强迫,如果有了两个选项,哪怕还是会招来抱怨或吐槽,但人们最终会从里面选一个;凸显差异,就是把人们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摊出来,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想法、对他人的建议与自己的行为之间有脱节,作者说,“提醒人们言行要一致可以鼓励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从理解开始,就是要理解和关心对方,弄清楚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找到问题根源,建立了信任,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化解了心理抗拒,接下来来看第二个障碍,美国人已经习惯吃牛排、猪排,不想改变原来的饮食结构。这其实是禀赋效应在起作用。作者说,减轻禀赋效应,需要帮助人们放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一种方式是,你可以向对方指出,不采取行动的话,会有哪些损失和代价。为了减轻美国人的禀赋效应,勒温的团队使用了这种方式,他们向民众指出,坚持吃牛排和猪排的话,就是对战争不利。

勒温发现,第三个障碍是对人们的要求太高了,落在人们的拒绝区。美国政府早期的宣传活动,让人们感觉,自己好像每周都要吃好几次动物内脏,而且只能吃它们,不能吃肉。这么大的饮食变化,大多数美国家庭都会拒绝。

这其实就是美国政府的期望与民众既有观念之间的距离太远,太高的要求会落在人们的拒绝区。如果我们与想要改变的人之间观念距离太远,怎么避开拒绝区,让人们听进去自己的话呢?

根据作者的说法,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索取更多,而是降低要求。他在书里介绍了一个具体方法:从小目标开始,让人们答应一个相关的小要求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推动人们,渐渐,那个原本很高的要求会进入人们的接受区。勒温的团队采取了这个方式,他们没有要求人们每天都吃牛脑,而是提出了一些比较小的要求,比如,大家可以时不时地尝一尝动物内脏,还可以把动物内脏切碎,加到牛肉馅或香肠里。

第四个障碍就是不确定性。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动物内脏都很陌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味道,也不知道该怎么烹饪。美国家庭主妇们可不会轻易冒险,随随便便把陌生的食材做给家人吃。

作者介绍,削弱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可试性”,试用的试,它指的是,尝试某种东西的难易程度。一个新事物越容易试用和体验,不确定性会被削弱,人们就更愿意行动起来,而不是原地不动。“越容易尝试,就会有越多的人使用,流行起来的速度就会越快”。

为了削弱食用动物内脏的不确定性,勒温他们提高了可试性:所有卖动物内脏的地方都要给消费者提供食谱和烹饪方法。他们还建议,可以把动物内脏与熟悉的食物一起烹饪,做法和普通肉类相同。

第五个障碍是证据的说服力不够强,人们无法被说服。有些美国人会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不会吃动物内脏,这些食物适合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人吃。这时候,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怎么提供更多的证据呢?作者说,“有更多的人做同一件事或者说同一件事。” 

这句话听上去很简单,好像只是在说人多力量大,但作者提醒我们,提供证据时,要注意两个维度,一个是相似性,某人跟你的相似程度越高,他的经验、偏好和观点,对你来说就越有借鉴意义,他们提供的证据对你的影响就越大;另一个维度是多样性,打个比方,如果有几个人都喜欢看喜剧电影,他们不约而同推荐了同一部喜剧电影,那么,你会把他们各自的推荐看作同一个信号,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看。但如果喜欢看文艺片的人,喜欢看恐怖片的人,也给你推荐了那部喜剧电影,这些具有多样性的证据很可能会改变你的想法。作者说,“信息来源既要与目标客户足够相似,又要彼此不同,这才是最完美的组合”。

我们来看勒温他们是怎么做的。还记得小组会议吗?勒温把家庭主妇们召集在一起,让她们各抒己见,讨论如何克服美国人不愿意吃动物内脏的障碍。主妇们有很高的相似性,她们都是家庭里的妻子和母亲,同时,她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社区,成长于不同的背景,这个群体也富有多样性。当她们坐在一起,听到彼此的解决方案和想法,这些讨论其实就提供了补强证据。

与大力宣传的无效做法相比,饮食习惯委员会采用的这种新做法,效果惊人,美国全国的动物内脏消费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成功把美国人抗拒的食物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到这里,《催化》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由于篇幅有限,今天的解读无法为你整体呈现书里更多有趣的案例,详细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希望能更好地促成改变,推荐你到得到电子书找来原书看看。

顺着作者叙述,我们知道,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时,传统的推动往往既费力又无效,在作者看来,一种更好的方式是成为催化剂,也就是要消除或减少对方面临的障碍,让一切加速改变。这本书总结了5个关键障碍,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证据说服力不够强,以及消除或减轻它们的方法。

最后,我还想说说,我怎么用这些方法改变自己对跑步的想法的。我曾经试过各种以“推动”为核心的方式,劝自己跑步,但都无疾而终。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成功在一周之内跑步了三次。我的主要障碍是心理抗拒和要求太高。过去,我会给自己下指令,每周必须有三天都跑步,现在你我都知道,这会引发心理抗拒,我还会把目标定得比较高,既然跑了,那每次至少都要跑5公里。在实验阶段,我给自己提供了菜单,是每周一、三、五跑,还是每周二、四、六跑?到了该跑步的那天,我还会继续提供菜单,是做无氧运动还是去跑步?这样就能确保运动目标不会无疾而终。跑步时,我用了书里“从小目标开始”这个方法,先从跑10分钟开始,结果每次都能跑满5公里。

希望今天的解读,也能帮你搞定障碍,实现改变。

划重点

1.推动人们改变的关键,不是增加推力,而是帮他们消除或减少障碍。

2.阻拦人们做出改变的5个关键障碍是,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和补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