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伟大创意的诞生》 田正赓解读

《伟大创意的诞生》| 田正赓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文·约翰逊,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展望》杂志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他还被畅销书《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称为是“科技界的达尔文”。他的著作大多聚焦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多部畅销书还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传播。而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正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约翰逊通过分析最近600年以来的人类创新史,总结出了关于创新的七大关键模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创新的关键规律和所需条件。他告诉我们,现实中的创新不同于浪漫的幻想,绝大多数创新都严格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并且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孕育才能够诞生。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创新往往受制于时代背景,超越时代的创新难以诞生。长年累月的孕育也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一瞬间的灵感不足以独自支撑起伟大的创新。信息环境对创新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机缘巧合和错误的尝试都对创新有着意想不到的益处。通过作者总结的创新七大模式,你可以更好、更真实地认识创新,摒弃对创新的种种刻板印象,甚至可以从现在开始尝试去进行创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伟大创意的产生模式。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1836年,年轻的查尔斯·达尔文在一次印度洋航行中,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一座珊瑚礁中,往往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附近的小块陆地,或者珊瑚礁以外的海水中,生物的种类却要少得多。年轻的达尔文在当时,并没有很快地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奥秘,但是他开始对一个灵感进行思考,而正是这个灵感,为他三十年后写下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于达尔文来说,他的伟大创意就诞生于此,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培育,最终开出了创意之花。这本书要告诉你的,就是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这样伟大创意的产生模式。

创新在咱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关键词,但是咱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了解创新,或者说,多多少少总是抱有某种刻板印象,好像创新似乎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都是某些天才或者聪明绝顶的人的专利,只有聪明人才能在某个瞬间突然获得一些灵感,从而创造出来崭新的东西。这些东西要么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要么可以把全人类的发展往前推进几十年,其实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正确。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观察总结人类最近600年的创新史,总结出来了关于创新的七个关键模式。他告诉我们,创新其实并不神秘,只要能够认识到创新所需要的基本要素,那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创新都不再遥远。

本书的作者史蒂文·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展望》杂志誉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他还被畅销书《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称为是“科技界的达尔文”。他的著作大多聚焦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他的多本畅销书还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传播。而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正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给你讲讲书中为我们介绍的7种创新模式。

第一个创新模式是,相邻可能。我们刚刚说,很多人总是对创新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在人类创新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伟大的天才,在适当的时候创造出伟大的东西,然后像人类的英雄一样,仅凭一己之力,把全人类的科技水平往前推进好几十年。其实,这是很多人对于科学的一种浪漫幻想。在真实的世界里,无论是科学思想还是技术,按部就班的发展才是主流,超过时代局限的创意,往往不能结出真实的果实。因为有时代的限制,超出时代的伟大想法,绝大多数都只能停留在想法的阶段。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新名词,叫“相邻可能”,说的是相邻近的两件事才有发生的可能性。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开车,那么你需要先打开车门,插上钥匙,在这之后你才能踩油门,在你打开车门之前,是不可能直接踩油门的,这两件事情不相邻,你就开不了车。而当你打开车门、插上钥匙之后,再踩油门呢,这时相邻可能成立,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让汽车往前开了。创新也是一样的道理,严格受到相邻可能的约束,必须在合适的时代背景下,相应的创新才有可能出现。再说个咱身边的例子,电商只能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放在古代,即使有马云,他也创造不出来淘宝。所以说,这本书总结的第一个创新模式就是,创新受制于时代的相邻可能。

在创新史上,就有一个令人感到非常可惜的例子。对计算机发展史稍微了解一些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查尔斯·巴贝奇,他被称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虽然巴贝奇自己没有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但是他确实是设计出计算机的第一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曾经设计出来一种叫做“分析机”的机器。所谓分析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编程的计算机,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编制程序,让分析机具有崭新的功能,这样一来,分析机就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数字的机器了,而是有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

他人生最后的三十年,一直在努力制造出一台分析机,可是却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分析机的原理太过复杂,他身处的时代背景,不能够支持他完成制造。直到100多年后,人们才真正制造出来第一台具有编程功能的计算机。回头来看,说到底就是分析机的设计,不在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里。巴贝奇时代能用的零件,只有齿轮、开关和蒸汽机这类东西,而想要制作可以编程的机器,一定会用到真空管和集成电路。所以巴贝奇即使有天才的创意,也没有办法去实践创意,更别说拿这个创意去改变世界了。

但另一群人就幸运得多。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一面世就大获成功,快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它的三位创始人查得·赫利、陈士骏和乔伊德·卡里姆,原本是在线支付网站 PayPal 的雇员。2005年他们仨人认为网页的发展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在网页处理视频方面有进一步的作为,于是他们便利用现有资源,创建了一个可以轻松上传和下载视频的平台,就是今天的 YouTube,这个网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上网的行为习惯。毫无疑问,YouTube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网站,但是假如这三位创始人提前十年,就开始着手建立这个网站,那么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失败。原因很简单,发明一个视频分享的网络平台,不在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相邻可能空间之中。

1995年,绝大多数网络用户都通过拨号连接进入互联网,老网民们都知道,那时候网速很慢,即使你想下载一张小图片,也要耐心地等待几分钟。更别说下载视频了,动不动就是几个小时的下载过程,估计没几个人愿意体验。另一方面,YouTube 的发展也借助了 Adobe 公司的 Flash 平台,2005年 Flash 早已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时 YouTube 就不需要自己再开发一个平台了,只需要把精力专注在优化视频分享等问题上。而1995年的时候,Flash 平台还没有诞生。所以 YouTube 的三位创始人,他们的创新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创新,幸运地处在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里。

从巴贝奇和 YouTube 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创新如果超过了时代的相邻可能,更多时候就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而如果这个创新,幸运地处于时代的相邻可能里,那么说不定就真的能改变世界。所以说,这个世界的创新大多数都是按部就班的,那些能够一次性带领人类飞跃几十年的天才创新,更多地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浪漫幻想里。创新的第一个模式就是,创新需要拥有相邻可能。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创新模式:相邻可能。它是说,创新受制于时代的相邻可能。无论科学思想还是科学技术,按部就班的发展才是常态。人们往往幻想的那种,可以推动人类往前发展几十年的天才创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时代背景严格地约束着创新的诞生。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创新模式:慢慢地培育灵感。

很多人因为不太了解创新,总是会对它有一些误解,比如创新特别需要灵感,有灵感的人就能创新,没有灵感就没法创新。这样说对吗?对,但也不全对。大家在上小学的时候就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话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放在创新领域更是一个真理,这本书就告诉你,好的创意往往离不开漫长时间的孕育,这就是创新的第二个模式。

实际上,如果对各个学科的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发展史都有一些“套路”。那就是这些发展史的主角,一般都是一些伟大的思想、观点或者顿悟。同时,人们总是愿意用特别浪漫的方式,去幻想这些伟大的创新。比如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某个创新肯定源自一个特别聪明的天才,或者某个创新本身无比绝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总之,人们经常去神化创新,却总是容易忽略创新是怎么产生的。

好的创新,绝大多数的时候不是来自一瞬间的直觉。没错,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艺术家,能一眼看出来一个古代雕塑是不是赝品,一个老警察也能从茫茫人海中一眼发现形迹可疑的人,但是这种依靠直觉作出的瞬间判断,很少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好创意。大部分的好创意,一定是慢慢孕育才最终形成。

面对一个问题,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它有解决办法,但是这种感觉并不清晰,你并不能一下子找到它,或者说用语言形容出来,但是你能感觉到它确实存在。这种感觉会一直在你大脑的角落里若隐若现,有的时候甚至会持续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感觉会慢慢地和其他的创意相碰撞、连接,直到某一天,或者是因为你学习了新的知识,或者是你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和你原有的想法串联整合。如果足够幸运,你就会收获一个突破性的成果。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创新中才是主流。

这儿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18世纪的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创意的实验,他把一株薄荷的枝叶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瓶里,通过一系列手段,证明了植物能够产生氧气。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就是个常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的发现却是现代生态系统科学中最根本的发现之一。如此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个独特的实验,来源于普利斯特利大脑里一个孕育了20年的猜测。少年时候的他,很喜欢把蜘蛛关在玻璃瓶中,他发现如果把玻璃瓶密封,那么蜘蛛肯定就会死掉。当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动物被放在密封的玻璃瓶里就一定会死这件事儿,肯定有什么玄机。他将这个想法一直保存在他大脑的角落里,直到理解其中奥秘的条件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普利斯特利在这20年里,并没有一直研究这一个问题,而是涉及了十几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过好几百次不同的实验,并且和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学者们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只把很少的精力放在对植物呼吸过程的研究上。他所做的,只是在脑海里保存着这个想法。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你所需要做的,更多的只是慢慢培育,而不是在某一点上辛苦耕耘。作者在这里打了个比方说,你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让灵感的根须和思想的肥沃土壤连接,然后,给它时间,就可以等待开花结果。可以说,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

同样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也是这么诞生的。在达尔文的自传中,有一段描述很有名,这段描述纪录了达尔文是如何通过思考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达尔文说,在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了15个月之后,他读书时恰巧拿起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这本书,在书中,马尔萨斯详细地说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繁衍的速度极快,社会人口一定会受到资源的限制,所以人在社会中是适者生存。

通过阅读马尔萨斯的观点,达尔文突然意识到,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竞争,也是适者生存,拥有有利变异的生物能够更好地生存,而其他不适应环境的,则会被自然淘汰,这就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牛顿和苹果故事的翻版,他的理论好像就是一个灵感瞬间形成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达尔文的笔记还原了这段历史。在笔记中,达尔文清楚地记录着,“马尔萨斯顿悟”的时间是1838年9月28日,可是在此之前,达尔文理论的各个核心要素,其实早已零散地出现在他的笔记里了,在马尔萨斯顿悟的几个月前,达尔文甚至写了几个小节,差不多完整地对自然选择理论进行了论述。也就是说,马尔萨斯顿悟只是给了达尔文理论一个完整的结束,自然选择理论根本不是来自什么顿悟,而是达尔文孕育了很久的成果。

普利斯特利和达尔文,都只是千千万万创新者中的一分子,他们的发现虽然伟大,但是创新的规律在所有人身上都一视同仁,忘了什么顿悟什么灵感吧,创新的诞生需要漫长时间的孕育。这就是创新的第二个模式。

创新的第三个模式是,液态环境。什么意思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只有火山和海洋,没有任何生命的影子。慢慢地,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碳原子在水中逐渐和其他原子发生反应,形成了有机物,奠定了生命形成的基础。但是这种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只能发生在液态环境里。因为在固态环境里,原子间结合太紧密,很难发生各种随机反应;气态环境里呢,虽然原子间结合不再那么紧密,但是原子密度太低,发生随机反应的机会也很少,所以这两种环境,都很难产生足够的有机物去形成生命。你看,生命这种伟大的创意,只能来自液态环境的海洋,而不能来自陆地或者天空。

同样的道理,人类的创新也是这样。作者发现,在人类最近七万年的创新历史里,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几乎没有几个重要的创新,但是在城市出现几千年之后,大量的创新就爆发式地出现。原因很简单,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其实生活在一个低密度信息的环境里,人们之间缺少交流,好创意很难出现,就算出现也很容易失传,不被后人知道。但是城市出现后,人们的交流更多,创新出现的也就更多,也更容易交流和保存。比如,文艺复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就是因为这个地区是当时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创新最可能在这里出现和发展。只有在信息密度比较高,信息间又能够自由流动的环境里,创新才有可能大量出现,所以我们说,创新产生在液态环境中。

创新的第四个模式,是机缘巧合。这个模式和上一个模式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你看,所谓创新,是说产生原来没有的东西,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完全预测,不会出现意外的话,世界上也就不可能出现创新。意外和机缘巧合,都是创新很重要的来源。在科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德国化学家弗里德利希·凯库勒一次在梦中,梦到了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从而灵光一闪猜想出了苯分子的结构。高中化学课上我们都学过,苯分子是一个六边型的环状结构。如果不是凯库勒这个梦的机缘巧合,人类这个发现没准还会晚上很多年。可以说,很多创新都来源于意外收获,机缘巧合的力量在创新领域格外大。

第五个模式是,有益的错误。英国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有一次,把葡萄球菌的培养皿放在了实验室的窗户旁边,不小心让霉菌溜了进去,本来这应该是一次失败的实验,但是他很意外地发现了青霉素的杀菌效果。可以说青霉素的发现,完全就是一次错误的意外,但是如果你能抓住这个错误,伟大的创新也就溜不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李·德福雷斯特因为错误的实验现象而发明了三极管,格雷特巴奇因为拿错电阻器而发明了心脏起搏器等等。所以说,好创意很有可能会在出了错的环境里出现,因为很多错误对创新来说都是有益的。

创新的第六个模式是,功能变异。虽然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中国古代的毕昇发明的,但真正让印刷机流行使用的,却是欧洲的发明家古腾堡,他把当时流行的葡萄螺旋榨汁机进行改造,让榨汁机变成了传播文化的印刷机。可以说,古腾堡并不是从无到有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从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入手,用同一种技术去解决完全不同的问题。这种功能变异,也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万维网也是功能变异的很好例子,万维网本来是蒂姆·伯纳斯-李设计的一个协议,这个协议一开始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学术的共享研究平台。可是从那之后,万维网的功能变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最后一个模式,开放式堆叠平台。这里的开放式堆叠平台,说的是很多创新都可以建立在某个平台上,一层一层地累积,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每个创新者就不用再费力搭建一个平台了,牛顿曾经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道理。让我们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珊瑚礁是自然界中最经典的开放式堆叠平台,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死亡后留下的钙质骨骼构成的。珊瑚虫虽小,但是合起来就能建立起像大堡礁那样巨大宏伟的自然奇迹。只占了地球表面积千分之一的珊瑚礁,为什么能养育至少上百万种海洋生物呢?这是因为,很多生物能在这里创造性地共生,大量循环利用能量,让本来贫瘠的珊瑚礁变成了海洋里的绿洲。可以说,很多自然界的创新,就发生在珊瑚礁这个开放式的堆叠平台里。

这种平台模式的创新,在人类社会里更多,比如 YouTube 的创始人,可以把自己的网站建立在 Flash 视频平台上;微信小程序的搭建者,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建立在微信平台上;大量的新媒体自媒体,把微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这些创新者不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平台的构造和原理,只需要站在这些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上,就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开放式堆叠平台的真正好处是,你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利用这些知识,这对创新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儿。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创新的第一个模式,那就是创新受制于时代的相邻可能。无论科学思想还是技术,按部就班的发展才是常态,几乎没有哪个创新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把人类大步带向前。第二个模式是,创新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如果没有时间的长久积淀,一瞬间的灵感,也只不过就是一个灵感而已。第三个模式是,液态环境,城市出现后,人们的交流更多,创新出现的也就更多,也更容易交流和保存。

第四个模式是机缘巧合,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完全预测,不会出现意外的话,世界上也就不可能出现创新。第五个模式是,有益的错误,好创意很有可能会在出了错的环境里出现,因为很多错误对创新来说都是有益的。第六个模式是,功能变异,创新可能不是从无到有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从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入手,用同一种技术去解决完全不同的问题。最后一个模式是开放式堆叠平台,创新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已经搭建好的平台,进行自己的创新。

撰稿:田正赓 脑图:摩西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