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 陈章鱼解读
《中国轨道》|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中国轨道》。这本书讲的是过去100多年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我们得到上有一门课程,李翔老师的《巨富之路:范德比尔特与铁路时代》。在这门课程的发刊词中,李翔老师是这样介绍铁路的:“19世纪的美国铁路,就是当今的互联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铁路和互联网一样,是一个基础设施级的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来支撑,而这个行业建立起来之后,会深刻影响到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对历史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其实,如果以今天这个历史节点来看,铁路对这个世界产生过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今天的互联网。只不过我们都出生在铁路已经十分发达的年代,坐火车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出行方式。这种顺理成章,就让我们忽略了铁路从无到有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改变。
这本《中国轨道》,就带我们回到100多年前,了解中国铁路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又对我们这个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署名叫“见闻君”,本名徐厚广,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目前是中国中车企业文化部新闻处的处长。中国中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铁路机车车辆的生产商,从新中国的第一辆火车,一直到今天我们熟悉的“和谐号”“复兴号”这些高铁上的火车,几乎都是由中国中车生产的。中国中车下属的车辆制造厂,有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民国乃至清代,可以说,这家企业见证了这100多年中国的铁路发展史。作者根据企业内部的资料、访谈,又查阅了大量史料数据,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中国铁路的历史。
作者徐厚广还写过另一本书《大国速度》,那本书讲的是1978年之后中国高铁的发展历史。这本《中国轨道》就相当于《大国速度》的“前传”。这期音频,我们就来了解更早的一部“前传”。我会分成三个历史时期,给你解读这段前传历史。每个历史时期,中国铁路人都在用行动回答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历史时期回答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建铁路?”
第二个历史时期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铁路?”
第三个历史时期回答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成为铁路强国?”
我们先来看历史上中国铁路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中国要不要建铁路?”这个问题,是在晚清时期有了答案。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铁路的呢?根据目前能找到的文字资料,大概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目前在中文世界可以找到的第一篇关于火车的介绍,出自一位德国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郭士立。他在广州创办了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刊物。1835年的时候,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叫《火蒸车》的文章,对英国的铁路做了介绍。这是汉语资料中关于铁路的最早记载。后来,郭士立还专门写过一本书,其中对于铁路的修建、火车的运行都给出了更详细的介绍。
郭士立的文章影响了当时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这中间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组织了一批人翻译西方报刊,了解西方历史、地理和国情,这些资料后来被编成一部书,名叫《四洲志》。在《四洲志》中,林则徐就收录了有关铁路的介绍。后来,晚清的思想家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一部更大的书——《海国图志》,也大量引用郭士立的内容,详细介绍了火车。
可以说,中国人在了解火车这件事情上,是和世界同步的。就在郭士立用中文写《火蒸车》的1835年,世界上只有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四个国家拥有铁路。而在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只有8000公里。如果清政府此时能够加入进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拥有铁路的国家。只可惜,到了1860年,世界各国修建的铁路已经超过了10万公里,中国的铁路还迟迟没有动静。
主要的原因是当权者对于铁路的抵触。在当时,朝中掌权的官员,不论是保守派还是洋务派,在铁路的问题上立场高度一致,都觉得不能修。他们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资敌”,就是修了铁路,道路通畅了,会方便洋人打过来;第二“病民”,就是修路会占用大量田地,还要拆迁房屋或坟墓,会给老百姓带来负担;第三“失业”,铁路的出现会冲击很多旧的行业,他们担心挑夫们会没有饭吃。
为了让清政府动心修铁路,列强们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尤其是英国商人最为积极,他们先是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500米的铁路,想用这条小铁路展现火车的好处。这条铁路马上就被当地衙门勒令拆除。后来英国商人又在天津修建铁路,邀请当地官员亲自尝试乘坐。英国公司甚至还利用同治皇帝大婚的机会,表示可以送给中国一条铁路当作皇帝的结婚礼物,但是被清王朝拒绝了。
总理衙门曾经组织各省的督抚大臣们举行过两次讨论,专门研究是否要修铁路,参与者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结果两次讨论的结果都是全部反对。你要知道,这几乎是当时中国最开明的一批官员了,洋务运动就是在他们手里兴办起来的,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把铁路当作洪水猛兽,可见当时的清政府有多么因循守旧。
此时在其他国家,铁路各方面的优势已经展现出来。最早修建铁路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走在了富国强民的路上。美国人一边向西部拓展领土,一边用铁路带动新土地的经济。除了经济上的优势,更让人惊讶的,是铁路在战争中发挥的力量。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就利用铁路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北方军统帅格兰特将军有一次与南方军对垒,战争打得极其胶着。此时北方军借助铁路的力量,只用了12天的时间,就把12000名士兵、10组大炮和大量的后勤物资从2000公里外运到了前线,帮助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也影响了德国人,因为就在北方军队利用铁路向前线调运士兵和物资时,一队德国普鲁士军官正在美国考察,他们见识到了铁路在战争中的巨大潜力。
当时的德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大大小小几十个邦国,其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雄心勃勃,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于是和奥地利打了一场大决战。在战争中,普鲁士利用铁路的便利,在5天之内就将29万名士兵运往前线,奥地利用了45天才集结了21万士兵。普鲁士的指挥官,将此次战役的胜利归功于铁路。
此后普鲁士又和法国打了一场大仗。在这场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铁路网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普鲁士运往前线的士兵是法国的两倍。在发现正面进攻难以取得胜利后,普鲁士又利用铁路网快速调动军队,从两翼进行包抄。最终,普鲁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当时欧洲的霸主。
铁路在普法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也让清王朝对铁路的看法产生了改观。清朝一直把德国当作军事上的榜样,德国驻清王朝的公使夸赞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战争的胜利直接归功于火车,李鸿章等官员受到德国的影响,开始有了铁路国防的想法。
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和国防有关。不过,修铁路是为了养军舰。
铁路怎么养军舰呢?听我慢慢道来。
军舰是蒸汽机驱动的,蒸汽机需要烧煤,所以优质的煤炭是关键,建立一座新式的煤矿,是有军事意义的。所以,李鸿章派自己的下属唐廷枢四处勘探,终于在唐山发现了优质煤矿。精通英文、熟悉洋务的唐廷枢给李鸿章上了一个报告,力主修建一条铁路来运煤。
唐廷枢给李鸿章算了一笔账,这里的煤矿开采出来,如果用牛车运到天津,再走水路运到上海,成本是每吨6两银子。但是,当时日本出产的煤运到上海,也就卖6两银子;台湾产的煤更便宜,在上海卖4两5钱银子。如果建一条铁路运煤,就能把成本降到每吨4两银子,就能省下不少军费。如果产出更多的煤,还能出售赚钱。
唐廷枢的建议让李鸿章动了心,但是修铁路在当时还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就在几年前,英国商人在上海当地官员的默许下,自己修建了一条十几公里长的吴淞铁路,这条铁路在当时就引了轩然大波。最终,清政府出面把这条铁路买了下来,买下来不是为了继续使用,而是把它拆了。
李鸿章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修铁路,所以一开始,煤炭的运输打算利用附近的一条小河,把它改造成运河。但是在运河设计过程中,他们发现,中间有一段路地势险峻,根本没法修建运河,最终决定在这一段修建铁路。即使如此,参与者还是小心翼翼:在唐廷枢给李鸿章的报告中,使用“马路”或者“硬路”来称呼;直到这条铁路通车,李鸿章都没有向朝廷正式报告它的存在,在奏章中也从来没有提过铁路相关的内容。换句话说,李鸿章是用了瞒天过海的方式,让这条铁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由政府出钱修建的铁路。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段铁路开工的那天,刚好是蒸汽火车的发明者乔治·史蒂芬森诞生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段铁路从唐山出发,到一个叫胥各庄的小村子为止,所以史称“唐胥铁路”,全长9.2公里。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点。这条铁路后来不断被延展,向北延展到山海关,到沈阳,向南延展到北京、天津,茁壮生长,直到形成了现在中国14万公里的庞大铁路网。
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100岁的唐胥铁路还承担着运输煤炭的功能。当然,此时的唐胥铁路已经是更长的铁路中间的一小段,而且也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造升级。后来,在旁边修建了更先进的铁路,唐胥铁路被改造成唐山的城际铁路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还在运送着旅客。
回到一百多年前,唐胥铁路只能算是试行,铁路真的要铺开,阻力仍然很大。真正让铁路名正言顺被接受,是因为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中,给清政府最大的刺激就是福建水师被法军打到全军覆没。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定加强海防,设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因为铁路可以加强军事,修建铁路的事务也划归海军衙门管理。
铁路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唐廷枢当年的计划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唐胥铁路被一路延伸到天津,史称津唐铁路,全长130多公里。
津唐铁路修建之后,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修建铁路,李鸿章从外国银行贷款100多万两白银,津唐铁路通车后的第二年这笔贷款就还清了。此前,日本出口的煤垄断着天津的市场,津唐铁路通车之后,唐山产的煤就把日本煤挤出了市场。
李鸿章本想再接再厉,建一条“津通铁路”,把铁路再延伸到北京通州。但是朝中的保守派们听说要把火车开到京城,又炸了锅,于是这个津通铁路的计划只好搁置了。
不管怎样,铁路在经济和国防中发挥的力量,终于被有识之士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中国的发展需要铁路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铁路历史上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人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铁路?”这个问题,是在晚清到民国的时期有了答案。
修建铁路,一方面需要钱,一方面需要技术。一开始的时候,清政府修铁路更多是向民间和外资贷款。随着铁路给经济带来的发展,钱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清政府有了力量自己出钱修铁路。可是在技术方面,一直要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国外的专家。
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中国人借助自己的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很多人会认为,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京张铁路,其实还要更早一些,叫新易铁路。
不用外国工程师,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修建铁路,这在中国铁路史上是一段让人扬眉吐气的历史。不过,回到历史现场,这段故事的缘起,却可能引发一声长叹。因为这样一个结果,其实是被列强逼出来的。
新易铁路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这条铁路没有太多的经济意义,只是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的一个愿望。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顺便说一句,慈禧太后回北京时坐的就是火车。眼看山河残破,或许是心中有愧,慈禧太后决定去拜谒皇陵,就命令直隶总督袁世凯修建北京到易县的铁路,方便她去拜谒清西陵。
袁世凯本来想让英国人主持修建铁路,但是法国人不同意。英法为修铁路的事情争执不休,最后袁世凯决定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这个中国人,叫詹天佑。
詹天佑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工程专家。他12岁参加了清朝的留美幼童计划,到美国留学,在耶鲁大学拿到土木工程系的文凭后回国。就在津唐铁路修建时,詹天佑加入了这个项目,职位类似于今天的助理工程师。詹天佑以4个月的时间和低廉的成本建成了新易铁路。虽然这条只有42.5公里长的路线没有很大的实质作用,只用过一次,就几乎被废弃了,但却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修建的铁路。
而詹天佑迎来的更大挑战,就是京张铁路。京张铁路由中国人主持修建,又是被列强逼出来的。
京张铁路,就是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张家口自古就是北京通往蒙古的必经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京张铁路在筹备时,就被列强盯上了,争夺最激烈的是英国和俄国。俄国人不想让英国人主持修建,英国人不想让俄国人主持修建,最终双方划出底线,如果想要修建京张铁路,就不能使用外国工程师。
袁世凯决定不用外国资金,也不使用外国人,全部由中国自行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之后更兼任铁路总办,相当于项目总负责人。京张铁路全长201.2公里,比起平原上修建的新易铁路,面对的技术难题要复杂得多。因为要经过长城内外的燕山山脉,需要兴建不少隧道及桥梁,工程相当复杂。当时大多数外国人质疑中国人自行建造这条铁路的能力。詹天佑在津唐铁路时的老上级,一位英国专家也跑来找他,表示中国人目前还不具备开凿隧道的技术,他可以联系日本的技术人员来帮忙。
最终,詹天佑还是带领着中国人的团队,靠着精确的计算和超人的毅力,建成了这条铁路。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给中国铁路留下很多好的传统。比如说,在铺轨的第一天,有一列工程车发生了脱轨事故,原因是车钩链子断了,但这就成了中国人自己不能修铁路的证据,各方的批评纷纷而来。最终,詹天佑引进了一种当时很新的连接技术,两节车厢之间,用两个挂钩相连,两个挂钩都像是两只弯曲的手,只要轻轻一碰,两个挂钩就能咬住。列车运行的时候,这两个挂钩看起来连接松松垮垮,但是其实连接非常紧密。后来,詹天佑上书清政府,建议统一全国铁路列车的车钩,这种车钩一直到今天还在被使用。
有趣的是,这种车钩是美国工程师詹内发明的,引进国内时,被称为“詹式车钩”。因为詹天佑的名气,很多人会误认为,詹氏车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后来,詹天佑在编写工程材料时,自己将詹氏车钩翻译成“郑氏车钩”,就是不想让别人产生误解,不愿接受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
京张铁路的通车,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工程师的看法。清政府在验收京张铁路后给出的评价说,这条铁路建成后,给了我们中国工程师极大的声誉,也让之后从事铁路工程的人增强了自信。
詹天佑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远不止铁路工程建设,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他在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吸纳了一批青年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工程师。自此,中国自己的铁路技术人才,慢慢地成长起来。
到了民国时期,铁路人才的培养就更加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只可惜,多年的战乱,尤其是后来的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铁路人在那些年没有太多的施展空间。
我在书中读到了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个故事比较有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有一批热血青年,想要去南京向蒋介石请愿。这批请愿的学生很多人是铁路专业的,所以他们干脆自己开着火车去南京。结果火车开到半道,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他们请愿,就把前面的铁路给拆了。这批铁路专业的学生,居然自己动手修复了铁路。就这么一路修一路走,还真把火车开到了南京,搞得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面安抚学生。
另一个故事则沉重些。1937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亲自下令关闭了自己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大桥,茅以升先生用了2年时间设计,之后又经过2年的施工,刚刚通车89天就被关闭。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为了阻击敌人,茅以升亲眼看着灌注了自己心血的大桥被炸毁。
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春天茅以升带着当年精心保留的技术资料,开始动手修复大桥。只可惜因为大桥损毁严重,只能局部修复,限定火车的通行速度。直到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被彻底修复。
从晚清到民国,从詹天佑到茅以升,中国的技术专家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那个问题,面对山的阻拦,面对河的阻拦,中国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设铁路。只可惜,战争动乱的年代没能给中国铁路人大展拳脚的机会,中国铁路的更快发展,则要到新中国建立之后。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铁路历史上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中国能不能成为铁路强国?”
这个问题,是在新中国有了答案。
新中国的铁路人,首先是在民国时期铁路的基础上,做一些修补的工作,修复既有线路的同时,将民国时期已经开工但没有完成的铁路继续完成。比如连接重庆和成都的铁路,这是西南的重要干线;连接天水和兰州的铁路,这是西北的重要干线;还有通到越南边境的铁路,这是通往东南亚的陆上动脉。经过这三条铁路的实践,中国铁路人为接下来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鲜战争爆发,给中国的铁路人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大批铁道职工、铁道兵团指战员加入了志愿军的行列,维护朝鲜境内的铁路运输。中国的铁路人在朝鲜北部10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和美军的空袭部队开展了艰苦的拉锯战。据统计,在近3年的时间里,美军对铁路沿线投弹多达19万枚。在最艰难的时候,美军平均每天就要出动将近300架次的飞机,投弹800多枚。
虽然面对这么频繁的轰炸,但是在铁路人的坚守下,志愿军的铁路补给线始终没有瘫痪。在朝鲜的铁路人提出了口号,要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决心甚至鲜血实现了这个诺言。连美军的军长都不得不感慨:“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设铁路的人。”
朝鲜战争之后,铁路人开始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技术。
铁路的技术,关键在于火车。火车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成四代:烧煤当动力的蒸汽机车、烧柴油当动力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更先进的动车组。动车组的故事,我会在解读作者另一本书《大国速度》时,为你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之前的三代,中国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都是如何发展的。
就算是最传统的蒸汽火车,对于当时的铁路人,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在1949年,全国有35家铁路机车车辆工厂,但是这些工厂大部分都不具备生产机车的能力。就算是曾经生产过少量机车的工厂,经过战争的破坏,也已经失去了能力。
那怎样利用这些工厂,拥有机车生产的能力呢?铁路人的方案是先修理,再仿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4000多台蒸汽机车,而这4000多台机车,来自全球8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具体型号将近200种,可以说是万国博览会。所以铁路人先将这些蒸汽机车修理好,当时叫“死车复活”运动,一方面满足当时的使用需求,一方面在修理中积累技术。1952年,新中国仿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就下线了,到了1952年底,已经可以批量生产。
积累了修理的技术,又拥有了仿制的技术,接下来,就该设计建造我们自己的蒸汽机车了。铁道部将35家铁路机车车辆工厂进行了布局调整:大部分定位为修理工厂,专供机车维修;挑出6家定位为新建工厂,而且每个工厂都是术业有专攻。比如,在大连和齐齐哈尔的工厂,定位为专门生产货运的车头、车厢和罐车,而在青岛的工厂定位为专门生产客运车的车头和车厢。为了提高我国蒸汽机车设计水平,国家还在大连厂建立了蒸汽机车设计中心,把各工厂蒸汽机车的设计人才汇总了起来,进行技术上的攻关。到1956年,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蒸汽机车下线了。到了1957年,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蒸汽机车已经生产了超过500台。
不过,更关键的技术攻关,是掌握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技术,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铁路的未来。咱们都听过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铁路要追求更快的速度,就要从蒸汽机车迈向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
不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还不太一样,在当时,我们现成就有一个内燃机车方面的老师,那就是苏联。1958年,就已经有铁路车辆厂仿照苏联的款式,生产出了内燃机车,只不过此时的技术还不成熟,机车最关键的柴油发动机,也是从苏联进口的废旧潜艇上拆下来的。但是通过不断仿制学习,我们渐渐磨炼着技术,到了1964年,我们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内燃机车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电力机车。电力机车很特别,纵观中国铁路的历史,除去最近的十年,其他时候我们更多扮演的是学习和追赶的角色。中国自己生产的蒸汽机车问世时,我们落后于世界100多年;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问世时,我们落后于世界将近40年。就算是今天跑在世界前列的中国高铁,我们在起步时,也和世界有二三十年的差距。但是,在电力机车方面,我们几乎是和世界同步的。为此,铁道部特别新设了一个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开始在电力机车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自己研制的电力机车就下线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从电力机车下线,到真正成为铁路电气化,这一追,就追了几十年。
但是你要知道,铁路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在普通铁轨上就可以跑,但是电力机车单靠一个车头可不行,整条线路都要进行相应的电气化改造,这是一个更大的工程。所以铁路人一边继续提升电力机车的技术水平,一边逐步对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
70年代,中国最早的电气化铁路网络建成,不过当时只有约1000公里;到了80年代,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将近6000公里;一直到1996年,中国的电气化铁路才突破1万公里。
电气化改造给中国铁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运方面咱们就不多说,我们每个人坐火车都有自己的体验。我们就拿一条货运线路来举例,这条线路叫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西起山西大同,东至河北秦皇岛,这条线路承担着煤炭运输的重要任务。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地用电量猛增,用于发电的煤炭极度紧张,这条线路成为运输山西煤炭的主力。电气化改造使得这条线路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你可能会觉得,那火车拉煤,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也可以啊,但是,在电气技术的加成下,这条线路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力量。
这其中主要是运力的增加。你猜一下,今天跑在大秦铁路上的一列火车,上边有多少节车厢?竟然有315节货车车厢,加上4台电力机车和1辆试验列车,列车总编组320节!一列火车的总长度就将近4公里,可以一次运送3万吨的煤。这样的列车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刹车。你想,300多节列车,如果不能做到4台机车同步刹车,前边的车头停了,后边的车厢因为惯性继续向前,很可能中间的车厢就会被挤成铁饼。
而现在的大秦铁路重载列车,使用了一套机车无线同步操纵系统,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每台机车刹车的时间间隔,可以控制在0.2秒,这就保证了列车的平稳运行。这套控制系统也是世界上重载铁路运输系统中最先进的一套。
这就是电气化给铁路带来的威力,这也是中国铁路人用了几十年时间追赶的结果。
到这里,这本《中国轨道》,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在音频的最后,我想用一段京张高铁的故事来结尾。
2019年12月30日,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速铁路通车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智能高铁”,从车辆驾驶、报警监控、灯光调节,到车站的旅客调动,都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来控制。这条线路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高速铁路”,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两条铁路跨越110年。京张铁路和京张高铁经过八达岭山脚下的一个小车站,叫青龙桥站,这个车站旁边是詹天佑先生的墓地。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京张高铁通车的2019年,正好是詹天佑先生逝世100周年。詹天佑先生去世前,立下三条遗嘱,没有一件是自己的私事,都是关于当时铁路的设想。100年后,他的三条心愿,早已经被后来的铁路人一一实现。
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玩,我建议你抽一点时间,坐一趟市郊铁路S2线,这条线路就是当年的京张铁路经过现代化改造而成的。最好是在3月到4月,那时的铁路沿线是一片花海。穿过一片花海,你会看到山脚下的青龙桥火车站,站台旁有一座詹天佑先生的铜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正在深情地望向他一直惦念的中国铁路。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每个历史时期,中国铁路人都在用行动回答不同的问题。
晚清时期的铁路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建铁路?”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铁路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铁路?”
新中国的铁路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成为铁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