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万物相对,而我独行》 裴鹏程解读

《万物相对,而我独行》|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万物相对,而我独行》,这是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界有多重要呢?很多科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但爱因斯坦获得诺奖,或许是这个奖项的荣耀。杨振宁先生曾说,20世纪物理学界有三大成果,分别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三大成果中有两个半属于爱因斯坦。因此,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爱因斯坦的影响力早已溢出科学界,成为普通人心中“科学家”的象征。当你闭上眼睛想象“科学家”的时候,浮现出来的很有可能是爱因斯坦的形象。每当文学影视作品塑造“科学怪咖”,总会有意无意地凑齐爆炸头、天才大脑、古怪性格这些爱因斯坦特有的元素。

因为爱因斯坦太著名了,市面上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品实在是不好统计,我在网上搜了一遍,仅中文图书界目前在售的就有二十多种。但稍加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传记要么是译作,要么是面向儿童的绘本、故事书。

今天为你介绍一本不一样的,《万物相对,而我独行》这本书的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杨建邺教授,他不仅是物理学者,还是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传记作家,特别能照顾中国读者的感受,比如在介绍爱因斯坦与好友情谊的时候,作者随手拈来几句古诗,触发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再比如,作者大量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亲笔信,让我们看到这位脸谱化的天才科学家背后,作为丈夫和父亲,作为音乐达人,作为犹太人,作为科学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复杂多面。

爱因斯坦是最顶尖的科学家,很多书都详细介绍了他的科学理论以及成名后的个人故事,所以,今天会侧重讲那些常被我们忽视的话题。下面分两部分介绍这本《万物相对,而我独行》:第一部分,我们关注成名之前的爱因斯坦,如何在科学之路上“独行”;第二部分,我们看爱因斯坦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如何在社会活动方面“独行”。最后,我们还会稍微聊聊这位“独行”者身边的牛人朋友。

首先,镜头对准早年在科学之路上“独行”的爱因斯坦。

提到爱因斯坦的“独行”,我们习惯的理解是,爱因斯坦是天才中的天才,别人无法理解他超前且深邃的思想,因此他只能在科学的世界里孤独前行。

关于这种说法论据还挺多,最著名的一个是,爱因斯坦在1922年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你没听错,1922年获得1921年的奖不是因为颁奖程序有纰漏,也不是出现了战争或传染病等不可抗拒力,而是因为诺奖委员会持续不断的犹豫和怀疑。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1915年左右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尽管后来科学界通过日食观测证明了相对论的科学性 ,但只要是有人推荐爱因斯坦获诺奖,就会有科学界大佬站出来反对。1921年,关于物理学奖要不要颁给爱因斯坦,诺奖委员会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竟然决定这一年不发物理学奖了,只发其他5个奖。

科学界一片哗然,更多的推荐信被寄到委员会。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这么说:“试想,如果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上没有爱因斯坦的名字,那50年以后人们的意见将会是怎样?”显然,爱因斯坦获得诺奖是大势所趋。终于,诺奖委员会在第二年,也就是1922年,将前一年的物理学奖补发给了爱因斯坦。

尽管如此,爱因斯坦获得诺奖并不是因为“广义相对论”,而是因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比“广义相对论”更容易理解。相对论被逐渐接受,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可见,爱因斯坦的思想是超前的,科学道路上他一直踽踽独行。

但作者提醒我们,爱因斯坦的“独行”,还跟他的性格有关。

不得不说,“科学怪咖”这个词形容爱因斯坦挺贴切。他从出生开始,就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

1879年3月14日上午十一点半,爱因斯坦降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小康之家,他被取名为阿尔伯特,爸爸是位生意人,妈妈受过良好教育并喜爱弹钢琴 。顺便说一下,爱因斯坦出生的那一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提出电灯的专利申请,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时期的中国是清朝光绪五年,光绪皇帝只有9岁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临朝听政。

回到爱因斯坦,他一生下来,家人们就吃了一惊。因为爱因斯坦的后脑特别大,还有突出的棱角,而且他小的时候学说话很慢。后来爱因斯坦回忆:“因为我很迟才学会说话,我的双亲的确为此一度十分担心,甚至还找医生咨询过。那时我有多大我也不记得,至少有3岁了吧。”

爱因斯坦学说话慢,倒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从学讲话开始他就有了“要说就说一整句话的雄心”。小爱因斯坦常常先轻声自语地说,直到确信说得不错时才大声说出来,这个习惯直到八九岁时才彻底改掉。和他一起长大的妹妹玛雅说:哥哥从小就有一种追求完美的习惯,而且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不少人在讲爱因斯坦故事的时候,总喜欢拗一个“后进生逆袭”的造型,强调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没有多优秀,是因为后来发愤图强,才逆袭成功成为大科学家。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确实是天才,他从小成绩就很好,数学、物理就不说了,就连欧洲学生最恐惧的拉丁文、希腊文课程他都能拿到不错的成绩 。而且,在他13岁的时候,有人就推荐了康德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爱因斯坦未必喜欢,但读起来根本没有感觉到难于理解 。

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在德国的生意出现问题,全家决定从慕尼黑搬去意大利。父亲原本计划让爱因斯坦留下来,完成中学学业后再走,但爱因斯坦并不喜欢慕尼黑的教育氛围,所以想提前完成学业。当爱因斯坦提出退学申请的时候,学校竟然痛快地答应了。爱因斯坦成绩出色,但学校并没有挽留这个好苗子,这让爱因斯坦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你没有犯什么错,但是班上有了你,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得到的尊严就受到了破坏。”

所谓“七岁看到老”,牛人的创造力,我们往往可以在他童年时期察觉到蛛丝马迹。在小爱因斯坦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成为科学巨匠的征兆吗?作者总结了两点。

一是爱因斯坦从小喜欢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自学,他极端厌恶被强迫学习。不只是数学和语言,连音乐也是这样。受母亲影响,爱因斯坦很喜欢音乐。你可能知道,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却说:“我从6岁起一直到14岁都在学拉小提琴,但那时候,那些认为音乐只不过是机械练习的教师,没办法引起我的兴趣。到了13岁那一年,当我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之后,我才算是真正开始学习音乐。”

这个特点在爱因斯坦身上始终很鲜明,从上小学到大学,遇上喜欢的课程,他就会独自钻研,以至于大大超过学校的要求。

爱因斯坦最喜欢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在当时发展迅速,学校教的内容难免陈旧,所以,这时他会翘掉一些基础课程。比如他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读书时,有一门“初学者物理实验入门”讲座,爱因斯坦很少去听,结果考试只得了最低分1分。查看爱因斯坦1898—1899学年的成绩单,你会发现这样一条记录:“1899年3月,(爱因斯坦)由于在物理实习课上不勤奋,受到校长的一次申斥。”

除了自主学习,作者提到,爱因斯坦在小的时候还有个鲜明特点,热衷于独自思考。5岁的时候,父亲送了他一个指南针。这个小小的物件让爱因斯坦大为吃惊,指南针不受任何人的指挥,就能够自动地指南指北,结果他沉浸思考了好多天。

这样的好奇心,以及伴随好奇心的独立思考,终身伴随着爱因斯坦。他本人也认为,正是好奇心始终扰动着他,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科学领域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这进一步诠释了本书题目中“而我独行”的含义 。

喜欢独立思考的孩子,能比一般人发现更多的“奇迹”,但“独行”过远,也容易导致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尽管爱因斯坦在数学、物理方面很出色,但他一毕业就遭遇了失业。1900年8月,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按照学校惯例,只要毕业生愿意就可以在本校做几年助教。和爱因斯坦一起毕业的三位同学都获得了助教教职,爱因斯坦也信心满满,他认为论文指导老师韦伯教授会聘任他做助教,但等来等去,教授最后找了两个学机械的学生当助教也没联系爱因斯坦。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是要说到爱因斯坦的独特性格。韦伯对爱因斯坦有个评价:“你这个小伙子确实能干,非常能干;不过呢,你有一个最大的毛病是,别人叫你干的事,你一件也不肯干。” 在毕业那年写论文的时候,爱因斯坦请韦伯当导师,韦伯教授倒是同意了,但是他对爱因斯坦选“热传导”作为论文题目不感兴趣。让他恼火的是,爱因斯坦没有用规定的论文纸抄写论文。在韦伯的坚持下,爱因斯坦才将论文重新抄写了一次。 最后的论文,他只获得了4.5分,满分是6分 ,相当于百分制下的75分,很普通的成绩。

不过,作者也提醒我们,爱因斯坦和韦伯之间的分歧,不只是简单的性格差别,也是新旧研究思维的冲撞。韦伯偏保守,重视实验研究;而爱因斯坦属于理论物理学家的类型,比较激进。有些实验,爱因斯坦本人并没有做,但他善于将那些看起来彼此毫不相干的实验结果联系到一起,并大胆提出新理论。在韦伯教授看来,这是在走“捷径”,因此不认同、不满意。

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不拘一格,我们从事后人的角度看是支持的,毕竟他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假如让我们回到他的处境,有些事情我们未必学得来、敢去做。

比如,做实验不按规范,是爱因斯坦的家常便饭。做实验时,教师会按规定发一张操作规程给他,但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实验,结果在实验室里引起过爆炸,手也被严重烧伤。授课老师问自己的助教:“你对爱因斯坦有什么看法?他为什么做什么都不按我的吩咐去干呢?”助教回答说:“的确如此,教授先生。但是,他的实验结果都是对的,而且,他用的方法总是极有趣的。”

观察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他对科学问题的甄选判别以及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审美。这样的特立独行贯穿始终,毕业后他对“相对论”的钻研,晚年他对“统一场”的痴迷,都是这样。尽管周围人的理解常常跟不上,尽管他的执拗给自己的求职、生计和个人名誉带来麻烦,但他依然选择“独行”。

爱因斯坦不只在科学之路上“独行”,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也是“独行”者。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父辈们也长期在德国生活。但他本人却对德国身份非常敏感。

1922年冬天,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正前往日本访学。顺便说一下,爱因斯坦得知这个消息恰逢他途经中国,我们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正是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将消息正式转达了爱因斯坦。而瑞典这边却犯难了,诺奖要由获奖者本人领取,如果本人无法出席,按照惯例,需要由获奖者国家驻瑞典大使代领奖项。当时,德国大使纳道尔内代领了爱因斯坦的奖状和奖章,他在致辞中说:“我国人民因为他们中的一员再次能够为全人类作出贡献而感到喜悦。

但这时瑞士大使站起来反驳,爱因斯坦是瑞士人,他从大学时代就长期生活在瑞士,而且他每次到国外,包括这次去日本,持有的都是瑞士护照。德国回应的理由是,1920年爱因斯坦宣誓就职“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和物理研究所”所长,按照德国法律,只有德国人才能宣誓担任官员,既然爱因斯坦现在是“研究所所长”,他就是德国人 。

爱因斯坦得知消息很生气,回到柏林的工作单位后,他跟普鲁士科学院说:“1920年我宣誓就职的时候,就声明了不放弃瑞士国籍,这是我在德国工作的先决条件。”然后爱因斯坦又专程拜会了德国外交部长。闹到最后,瑞士驻德国大使从德国外交部门取走诺奖奖章、奖状,再送到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家中,这才作罢 。

爱因斯坦明明出生在德国,还长期工作在柏林,为什么对德国身份这么敏感呢?

前面说过,爱因斯坦喜欢自主学习和思考,很讨厌德国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难怪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便急于离开慕尼黑。但爱因斯坦不至于因为这一点排斥德国,真正关键的是,从一战开始,爱因斯坦就对德国的社会氛围很不满。

时间回到他获得诺奖的8年前,也就是1914年。当时的柏林是世界科学毫无争议的中心,1914年以前共有46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中德国人有13人,占到1/4以上,相较而言,法国8人、英国4人,美国只有1人 。这一年4月,爱因斯坦也来到世界科学中心柏林定居 。

但就在两个月后,“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奥匈帝国皇储遇刺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这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又过了一个多月,德国发动战争,入侵了比利时。

我们不去深究一战爆发的原因,要关注的是,战争在各国都获得了民众支持,其中就有不少科学家,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正义一方,于是各尽其能为国效力。在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为德国军队制造出了毒气,因此受到德军长官称赞 。一些不能直接为德军效力的知识分子也没有闲着,他们抛出了《告文明世界宣言》,主要内容是不承认德国发动战争有错,德国是文明的民族,是绝对正义的。这份宣言上,有93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级知识分子签字,包括我们熟悉的科学家伦琴、普朗克、哈伯、费雪等人。而这几位,恰恰都是爱因斯坦的朋友 。

爱因斯坦是什么态度呢?他没有偏袒德国,但也没有站在法国、英国那一边。从一开始,爱因斯坦就坚决反对战争,他感叹:“欧洲在她发疯时干了一些使人难以置信的蠢事。在这样的时候,人们认清了自己竟属于一个坏透了的动物物种。”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本可以保留意见,在科研的象牙塔内默不作声,但爱因斯坦不愿意平静了,从此成了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呼吁和平。

在今天,我们当然支持爱因斯坦,但当时,人们却觉得爱因斯坦很可笑,认为他是个“政治上古怪的家伙”。

1914年,爱因斯坦签署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政治宣言《告欧洲人书》,希望唤醒人们的良知,停息战火。可惜,当时的欧洲人已经被战争、荣耀、胜利冲昏了头,没多少人理会爱因斯坦,最终宣言书只有4个人签名,因此未能公开发表。 尽管这样,爱因斯坦依然努力追求和平,1915年,也就是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这一年,他还挤出时间在瑞士参加了反战会议 。

爱因斯坦为什么热爱和平呢?有时候,人们追求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设,强化自己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作者认为,爱因斯坦热爱和平,并没有功利的目的,他的思想主张是一贯的,始终都关注个人尊严和思想自由。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反对刻板的教育和科研,大胆突破经典物理学框架,提出了相对论;在政治方面,他反对德国政府对民众的压迫、对科学的扭曲,更反对战争。

而爱因斯坦从1914年这个时间节点来到柏林工作、生活,注定爱因斯坦不会喜欢德国,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爱因斯坦国籍争议。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时间进行到1932年。这一年,德国失业人数达到600万,希特勒借机煽动德国人的怨恨和愤怒,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票,逐步建立起军国主义政府 。

当时的德国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噩梦开始了,他们反而认为权力掌握在军队手中是更好的。毕竟,俾斯麦时代以来的德国历史似乎说明了德国的经济繁荣和科学发展得益于军政府 。爱因斯坦却十分清醒,他察觉到了灾难到来前的风吹草动:“我相信军政府将无法阻止纳粹党的‘革命’,军政府只会镇压公意,那时人们将会从右翼极端‘革命分子’(也就是‘纳粹’)那儿寻求保护以反抗军政府的压迫。 ”

历史发展正如爱因斯坦预想的那样。第二年,希特勒宣布反犹太法令,德国的犹太人突然失去了公民权。

面对这样的局势,像哈伯那样的科学家是最绝望的。哈伯在一战期间,为德军合成了毒气和氨,受到褒奖,当时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甚至多次责备好友爱因斯坦不应该说那些不合政府口味的话。但现在,由于哈伯是犹太人,便不由分辨地有罪。他本担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现在不仅被撤职,而且有生命危险。哈伯只能悲愤地逃离德国,不到一年,便痛苦地死于瑞士 。

另一位大科学家普朗克虽然不是犹太人,但他也崩溃了,他说:“纳粹像一阵狂风横扫我们的国家。我们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像风中的大树那样听凭摆布。”

站得高一点观察这段历史,我和你会有同样的发现,纳粹上台之日起,世界科学中心就不再属于德国了。大批优秀科学家被迫逃离德国,其中有9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在美国安顿下来, 科学中心由此转到了美国,即使二战结束后,科学的中心也没有重返欧洲。

同样,爱因斯坦1933年离开欧洲,也再没返回欧洲 。来到美国后,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研究物理学的同时,爱因斯坦依然不忘社会活动。当时,研究所的负责人是弗莱克斯纳。弗莱克斯纳出于好意提醒爱因斯坦:“您在美国的安全,取决于您的沉默和不在公众场合露面。” 但爱因斯坦始终认为自己对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约见了美国总统,并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呼吁各国要尽可能避免战争。

这样的四处呼吁其实是危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人会暗杀他,而是他的影响力太大,万一造成错误的影响,难免落得个晚节不保。

我们都知道那个著名的事情:当爱因斯坦从化学家西拉德口中得知,纳粹德国在研发原子弹,他便提醒美国也要重视这个问题。

这却成了爱因斯坦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因为,后来他才知道德国根本没有能力研制出原子弹,而美国研制原子弹之后却实际运用于战争中,这显然违背了爱因斯坦追求和平的初衷。

爱因斯坦有错吗?我们试着从爱因斯坦的角度考虑。他见识过纳粹的邪恶,作为科学家,能理解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因此他可以完全想象到当恶魔掌握原子弹的灾难局面。这时,爱因斯坦向美国发出警报是理所应当的举动。关于这件事情,西拉德充满敬佩,他回忆:爱因斯坦发出了警报,并对此负责,即使是最后被证明是假警报也没关系。科学家最忌讳的就是让自己落下笑柄,爱因斯坦却不太在乎。 也就是说,在世界和平和个人名誉的权衡上,他选择了世界和平。

尽管爱因斯坦在当时做得并没错,但后来耿耿于怀,尤其是美国实际投放了原子弹,更让他大为失望。爱因斯坦是1955年4月18日过世的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写信表达自己的遗憾,从他的信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出焦急和懊悔。他说:“我在原子弹制造和给罗斯福写信等事上的所作所为仅仅在于:由于当时存在着希特勒可能首先拥有原子弹的危险,我在西拉德起草的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上签了名。倘若我知道这种担心是没道理的,我本不会参与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的,因为我对政府的不信任不仅仅限于德国政府。”

关于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今天我们重点关注了爱因斯坦在具体科学贡献以外的故事。爱因斯坦一直都是一位独行者,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主张上,他都有自己始终坚持的东西:个人尊严和思想自由。他不喜欢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喜欢刻板陈旧的科研模式,他反对德国以政治裹挟科学,反对战争对和平环境的破坏。纵然时代洪流汹涌澎湃,他依旧保持理智独自前行。

这么听起来,爱因斯坦显得有点孤独。其实,爱因斯坦独行之路常与别人的道路发生交错。他有自己的朋友圈:上大学时,他有位好朋友格罗斯曼,备考时会把笔记本借给时常翘课的爱因斯坦,后来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相关论文,前言中有这么一句:感谢我的朋友、数学家格罗斯曼博士。爱因斯坦30岁时,还没有固定职业,好友居里夫人写了推荐信帮爱因斯坦在大学谋得教职。后来,居里夫人因情感问题遭到法国媒体的“讨伐”甚至众叛亲离时,爱因斯坦与她通信,提供支持。

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比我们想象的关系要紧密,他们个个都是天才,个个光彩夺目。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爱因斯坦的身边有居里夫人和罗曼·罗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都毕业于意大利的美第奇学院;盛唐的诗人彼此之间常有来往。历史上的天才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他们的出现更像是井喷。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呢?

历史学家王汎森曾写过一本书,就叫《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不是刚好有这么多天才碰到了一起,而是当时当地的环境,特别有利于某一类人才的成长,而且,天才彼此之间也会互相激发,于是人类有了一次次的群星闪耀时。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爱因斯坦一直都是一位独行者,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主张上,他都有自己始终坚持的东西:个人尊严和思想自由。

  2. 天才总是成群地来,不是因为刚好有那么多天才碰到了一起,而是当时当地的环境,特别有利于某一类人才的成长,而且天才彼此之间也会互相激发,于是人类有了一次次的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