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活简史》 达林解读
《趣味生活简史》| 达林解读
关于作者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曾在《泰晤士报》《独立报》工作,曾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他的上一本著作《万物简史》被译为近50种国家和地区的文字,畅销全球。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自1851年以来人们居住的房屋背后所隐藏的历史,包括房屋里的门厅、厨房、食品库、起居室、餐厅、地下室、书房、花园、楼梯、卧室、卫生间、阁楼等各个房间背后的趣史,是一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科普书。
核心内容
作者发现人们每天生活的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地,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大事件和大变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投射在房屋的每个角落。因此,房屋是一座博大的历史博物馆,它的每个房间背后都隐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推动这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人们对舒适和快乐生活的不懈追求。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趣味生活简史》。这是一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备的科普书,作者是《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45万字,我会用21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我们每天生活的房子里究竟隐藏着怎样有趣的历史。
提到居家生活,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比如你会在厨房里做饭,在客厅餐桌吃饭,在卫生间洗漱装扮,在书房读书写字,在卧室休息睡觉,这些都是居家生活的具体表现。这些房间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很普通,然而,我们每天生活的每一个房间,其实都有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么,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房间究竟有哪些历史,它们又是怎样从过去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今天为你讲的这本《趣味生活简史》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比尔·布莱森。比尔·布莱森之前的一本书《万物简史》就已大获成功,不仅在国内成为畅销书,还拿下了欧盟委员会笛卡儿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美国《科学》杂志最佳科学著作奖。
比尔·布莱森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作家,上一本书他还在探索宇宙的形成过程,在这本书里,他又对每天生活的房子产生了兴趣。他生活的房子修建于1851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原是一个叫爱德华·塔尔的建筑师为一位英国牧师托马斯·J·G·马香设计。当布莱森和妻子搬进这栋房子以后,布莱森的强烈好奇心使他决定:要到这栋房子的每个房间里好好转一转,看看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趣史。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很多,我会从厨房、卧室、卫生间这三个房间来给你讲讲,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些房间背后有着怎样的趣史。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我们跟着比尔·布莱森的脚步,去他家厨房转一转,看看那里藏着哪些波澜壮阔的史诗。
说到厨房,您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烹饪美食的房间,它的历史也是一部烹饪美食的历史。先来为你说个真实的故事:1662年夏天,英国海军部有一个叫佩皮斯的年轻人为了给上司留个好印象,就邀请他的上司海军专员彼特·佩特来家里吃饭。当他们正准备要吃的时候,佩皮斯却发现他的菜里还有好多虫子,他觉得很没面子,但食物里有虫子在当时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在他那个时代,除了食物特别容易腐烂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食品掺假的传说。什么在糖里添加石膏、沙子、尘土,在茶叶里添加木屑,在醋里加硫酸,在牛奶里加白垩,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经典著作《食品掺假》的作者雷德里克·A·菲尔比却认为这些传说并不可信。就拿面包掺假来说,他专门做了一个烤面包的实验,然后在面包制作过程中,掺入一些人们说的假料,比如白垩,结果烤出来的面包超级难吃,和人们爱吃的面包有天壤之别。
其实在19世纪的英国,面包掺假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那时候的英国人非常喜欢吃面包,吃饭几乎等于吃面包,所以法律对面包质量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面包商的惩罚非常重。比如,如果被发现有欺骗顾客行为,面包商就会被处以重金罚款,或者是在监狱服役一个月,所以他们根本不敢偷工减料,欺骗顾客。相反,有时候一些面包商还会免费送一点面包给顾客。
所以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最让他们烦恼的问题不是食品掺假,而是食品本身不干净导致食品难以保鲜保存问题。好在有一个叫弗雷德里克·图德的波士顿人,他和合伙人努力了很长时间,做成了冰生意,能把完整的冰块送到南美洲最遥远的地方。后来人们给火车安装了冷藏车,能把各种肉类和其他容易腐败的食品送到更多的地方。一个叫约翰·兰迪斯·梅森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完美的密封装置,也能完好地保存易腐败的食品。还有在1810年-1820年逐步完善的罐头制作技术,让人们能更好地贮存各种想要贮存的食物。
随着人们保存食物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吃的食物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1851年,有一位玛丽亚·克拉特巴克夫人写了一本书,书里有一份推荐6个人吃的菜单,这份菜单内容有胡萝卜汤、龙虾馅饼、炖腰花、烤羔羊脊肉、白烧火鸡、火腿、土豆泥、烤土豆、炖洋葱、面包布丁、牛奶冻、奶油、通心粉,食物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菜地里种的,只要能吃的,人们都吃。
你可能好奇,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吃得那么好?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觉得美味的许多食物,在当时是非常丰富的物产。比如说龙虾,当时英国沿海地区龙虾产量很大,连犯人和孤儿也能吃到,人们还可以把龙虾研碎了当肥料用。龙虾产量如此之多,吃龙虾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的事儿了。所以,当时的仆人还会专门跟雇主签订书面协议,要求雇主一个星期之内不能给他们吃两顿以上的龙虾。而当时美国的龙虾产量更多,仅一个纽约港就拥有世界龙虾贮存量的一半,鲟鱼多到几乎每家快餐店都有鱼子酱出售。
当然,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多数工人和穷人的食物并不丰盛,甚至有点糟糕。比如,一个工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7个小时,但他的早饭和晚饭只有稀饭,中午饭吃燕麦饼加糖浆,或者是燕麦饼加清汤。尽管如此,他们觉得自己吃得并不差,因为他们可以不用吃土豆。当时,由于很多英国人认为土豆长在地下,而不像其他蔬菜那样高贵地长在地面上,所以他们觉得土豆是一种很不卫生的蔬菜,不到迫不得已绝对不吃。
当然,爱尔兰人除外。爱尔兰人非常喜欢土豆,因为种植土豆产量大,能养活一家老小,所以几乎每家每户只种土豆。但当时的爱尔兰人并不知道,土豆还是一种容易受到260种以上细菌和寄生虫腐蚀的蔬菜。1845年-1846年,爱尔兰的所有土豆都感染了一种叫致病疫霉的真菌,造成土豆绝收,接着,就是150万爱尔兰人忍饥挨饿,成为英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饥荒。
好,这就是今天讲述的第一部分内容,在17世纪-19世纪的英国,除了食物腐烂迅速很常见之外,还到处都是关于食品掺假的传说。一个叫雷德里克·A·菲尔比的人还写了一本《食品掺假》的书,他自己做了一个烤面包实验,证明食品掺假问题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普遍。但在冰业出现以前,人们确实无法有效地贮存食物。随着冰业的发展,人们贮存食物的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再加上当时物产丰富,人们既能完好地保存食物,又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
下面我们跟着布莱森的脚步去卧室走一走,看看我们每天都会待很长时间的卧室有哪些历史,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在卧室里度过。既然要在卧室睡觉,那么卧室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床。虽然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床并不像我们今天的床这样柔软舒适,但当时有很多人把床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产。中国有句俗话叫:财不外露。可那时候的英国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最宝贵的财产不是藏起来,而是要拿出来炫耀的。比如说床,他们会把视若珍宝的床摆在房子最明显的地方,好让家里的客人和路边的行人看见。不过床的主人从来不会睡那张床,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才能睡。
卧室不仅是我们睡觉的房间,也是一个非常隐私的个人空间。但在18、19世纪的英国,和陌生人睡同一张床是常有的事。有个不知名的人在他日记里记下了这种事。那天晚上,他住在一家旅店,睡到半夜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陌生人爬到他的被窝里,跟他一起睡了一晚。不仅在当时的旅馆是如此,人们在家里也是这样。比如仆人会睡在主人的床边,成年子女睡在父母的床边。当然,那个时代的英国人也不是一点都不在乎隐私,因为他们睡觉的床都悬挂了床幔。
卧室还是人们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地方,所以对于亲人来说,卧室也是一个怀念故人的地方。1861年12月的一个晚上的10点50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去世,女王非常伤心,她觉得她心爱的丈夫并没有死去,于是她吩咐仆人:艾伯特亲王的卧室还要继续保持原样,卧室的时钟要一直停留在艾伯特亲王去世的时间,而艾伯特亲王生前的贴身男仆每天要继续去卧室为亲王服务,比如为亲王摊开衣服、送肥皂、送毛巾、送热水等等。不过,当时的很多英国人并不像维多利亚女王这样难以接受死亡。恰恰相反,他们早就做好了心里准备,随时准备着死去。
那么,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连死亡都不怕,他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当然有。他们最害怕的可能是一件你猜不到的事:早葬。早葬的意思是说人还活着就被埋葬了。一个叫埃德加·艾伦·坡利的小说家在当时出版了一本小说,小说的主角患有强直性昏厥的麻痹症,她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弹,但她还有正常人的知觉,只是在别人看来,她好像已经死去,所以她的家人埋葬了她,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主角被家人早葬了。这本小说出版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特别害怕成为小说的主角,将来有一天也会被早葬,甚至很多人对早葬的恐惧上升到一种病态的心理。后来,英国和美国为此还先后成立了一个“防止早葬协会”,协会要求必须要经过医生现场测试,确定一个人已经真正死亡才能安葬,人们对早葬的恐惧心理才渐渐消失。
好,这是今天讲的第二个部分内容,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很多人喜欢把自己视若珍宝的床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但他们自己从来不会睡那张床,因为只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才能睡。但那时候人们的隐私观念更让人感到奇怪。比如,我们认为卧室是非常私人的个人空间,但那时候的人却能接受和一个陌生人睡在同一张床上,成年子女睡在父母的床边也是常见的事。不过,与我们今天相同的是,卧室是多数人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房间,所以当我们走进卧室,看到那张床,就会想起故人。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并不怕死,他们最怕的是万一有一天自己被早葬,直到“防止早葬协会”成立以后,人们对早葬的恐惧才慢慢消失。
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第三部分内容,跟着布莱森一起去卫生间转一转,看看那里又有着怎样的趣史。
说到卫生间,相信你会想到那是洗澡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每天锻炼一下,然后练得一身大汗,再冲个热水澡,那种感觉特别好。不过说起洗澡来,估计很难有人比得上古罗马人。在古罗马,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男人还是女人,洗澡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古罗马的澡堂对古罗马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有的古罗马澡堂从外观上看,简直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什么都有,图书馆、商店、健身房、理发室、美容院、网球场、快餐店等等应有尽有,这也足以说明了古罗马人对洗澡的狂热。古罗马人对洗澡的狂热还不仅如此,他们对洗澡的态度就像我们今天对吃饭一样,当他们在马路上遇到了熟人,第一句话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今天在哪儿洗澡呀?”
不过早期基督教徒接受不了古罗马人对洗澡的狂热,他们认为古罗马人爱洗澡是道德败坏和堕落的表现。早期基督教徒认为,肮脏就是圣洁,所以他们为了追求圣洁,宁愿一辈子不洗澡甚至不洗脸。在早期基督教徒的影响下,很多人对洗澡也产生了一些偏见。比如人们觉得洗澡会打开表皮毛孔,导致致命的汽雾进入人体,而最安全的保护措施就是不洗澡,让尘土堵住毛孔。即使在中世纪暴发了破坏性极强的鼠疫、汗热病、新病、天花,很多人还是坚持不洗澡,邋遢也似乎成了人们最自豪的事。比如一个名叫阿尔让斯的侯爵,他的贴身内衣穿了很多年,终于等到他决定要换一件内衣的时候,他发现身上的那件内衣已经紧紧地和身体黏在了一起,怎么脱都脱不下来。后来他的内衣终于脱掉了,但是他的身上也脱掉了几块皮。
人们突然之间开始洗澡是在1702年,那年英国安妮女王因为经常吃得太饱,得了痛风。为了治病,她去了一个叫巴斯温泉的地方泡温泉,接着人们就开始纷纷效仿女王,喜欢上泡温泉。还有一个叫理查德·拉塞尔的医生说:洗海水浴能治疗痛风、风湿等很多疾病,于是很多人又开始洗海水浴。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洗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治病的层面上,真正为了个人卫生而养成洗澡习惯的过程其实非常缓慢,甚至到了19世纪30年代,当卡尔·马克思要去德国读大学的时候,他的母亲还要特别叮嘱他:每个星期都要用海绵和肥皂洗一次澡。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取缔了肥皂税,肥皂和香水的种类越来越多,市面上也开始出售一些关于洗澡和洗澡方法的书,人们才渐渐养成洗澡的好习惯。
人们除了在卫生间洗澡之外,还会在卫生间上厕所。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上,很多人并不是在卫生间上厕所。比如在英国,很多人喜欢在公共场所小便。无论男人女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马路上或是靠着建筑物就开始小便。再比如法国,人们喜欢在走廊里、楼梯上随处小便,或者把小便撒到烟囱里。
所以,在那个不讲卫生又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传染病的肆虐就成了家常便饭。从1832年开始,英国先后暴发了霍乱、流行性感冒、风湿热、猩红热、白喉、天花、麻疹等多种传染病。一开始,英国人认为霍乱的主要对象是穷人,但接着霍乱也开始在富人区出现,而且传播速度特别快,这才让所有英国人开始恐慌。虽然很多传染病都会致命,但当时的英国人似乎特别害怕霍乱,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导致霍乱的原因。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导致霍乱的原因是空气不干净,也就是“瘴气论”。有一位支持“瘴气论”的信徒叫埃德温·查德威克,他认为:只有消除气味,才能消除霍乱。不过另外一个叫约翰·斯诺的年轻人,用科学的方式找到了霍乱发生的根本原因。1849年,他对外公布:霍乱和被粪便污染的水有很大关系,但悲剧的是没有人相信他的结论。
不过当时美国的情况比英国也好不了哪去,因为当时美国也有水源被粪便污染。在1832年,纽约先后发生了一次霍乱和一次黄热病。1837年,纽约开始修建导水管工程,竣工之后,导水管可以为市民配送干净的饮用水,就再也没有发生霍乱,而当时的英国还一直在寻找导致霍乱的原因。然而,美国真正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是:为房间配置单独的卫生间。1853年,美国第一家为房间配备单独卫生间的弗农山庄宾馆开业。半个多世纪以后,卫生间开始成为宾馆的标准设施,人们再也无法接受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宾馆。但在私人房子里,很多人认为卫生间占地方,买一套洗浴家具又不便宜,所以很多人一开始拒绝给房子配置独立卫生间。又过了半个世纪以后,私人房子配置卫生间才成为流行。
好,这就是今天讲的第三部分,在一段很长时间的历史上,人们喜欢在公共场所方便,比如英国人和法国人。而在英国,由于粪便污染了水源,各种传染病开始肆虐。但英国人并不相信霍乱是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引起的,所以他们一直走在努力寻找导致霍乱的原因的路上。其实美国也发生了霍乱和黄热病,不过美国很快就修建了导水管工程,为市民输送干净的饮用水,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霍乱,而当时英国还在寻找导致霍乱的根源。但那时候美国真正领先其他国家的是,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为房间配置单独卫生间的宾馆,后来独立卫生间开始成为宾馆的标配。但在私人房子里,很多人认为卫生间要占用一个房间,买一套洗浴家具又很贵,所以他们一开始不愿意给房子配置卫生间,又过了半个世纪之后,人们才开始喜欢为自己的房子配置独立卫生间。
好了,到这里,今天的主要内容就和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跟着布莱森的脚步走到厨房,去探索厨房背后的史诗。由于早期人类没有掌握食物保鲜保存技术,食物腐烂迅速,厨房未必能烹饪出美食,而且关于食品掺假的说法众说纷纭。虽然有个叫弗雷德里克·图德的作家并不赞同那些食品掺假的各种说法,但食物难以长时间保存是事实。后来随着冰业的发展,人们贮存食物的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再加上当时物产丰富,人们吃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当时的英国工人和穷人吃得并不好,但他们觉得生活没那么糟糕,因为他们可以不用吃土豆。在多数英国人眼里,土豆是一种很脏的蔬菜,除了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特别喜欢土豆,因为土豆产量大,又能养活一家老小,所以每家都只种土豆。结果1845年-1846年,爱尔兰人种的土豆全部感染了一种叫致病疫霉的真菌,所有土豆绝收,酿成了英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饥荒。
接着,我们讲到卧室的发展史。19世纪中叶,很多英国人喜欢把自己最宝贵的财产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所以被人们视为珍宝的床往往是摆在房子最显眼的地方,但那张床除了非常重要的客人可以睡,其他人都不能睡。那时候人们的隐私观念也让人感到奇怪。他们和陌生人同睡一张床是常有的事,成年子女睡在父母床边也是常有的事。
与我们今天相同的是,卧室是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房间,所以当人们走进那个房间,就会想起故人。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她在丈夫去世以后仍然保留丈夫卧室的原貌。但大多数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天自己会被早葬,他们对早葬的恐惧心理甚至达到一种病态的程度。直到“防止早葬协会”的成立,人们对早葬的恐惧才渐渐消失。
最后,我们讲到卫生间背后隐藏着的历史。在一段很长时间的历史上,英国人和法国人喜欢在公共场所方便,比如英国人喜欢在马路上小便,法国人喜欢把小便撒到烟囱里。因为环境不卫生,水源被粪便污染,当时的英国人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河水,导致霍乱大肆传播。英国人特别害怕霍乱,一直在寻找导致霍乱的根本原因。有一个叫约翰·斯诺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导致霍乱的原因,但根本没有人相信他。
美国也发生过霍乱和黄热病,但美国人很快就修建了导水管工程,为市民输送干净的饮用水,霍乱就再也没有发生,而当时的英国还在继续寻找导致霍乱的根源。但当时的美国真正领先其他国家的是: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为房间配置单独卫生间的宾馆,而后为房间配置单独卫生间也逐渐成为宾馆的标准设施。但在私人房子里,很多人认为卫生间占地方,买洗浴家具也贵,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愿意给房子配置卫生间,又过了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热衷于给房子配置卫生间。
撰稿:达林脑图:摩西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