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年》 苗炜工作室解读
《论老年》| 苗炜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论老年》。
与老年相关的话题,总会让人伤感,但又无法回避。我们会面对衰老的父母,也要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老年,注定会在前面等着我们,我们无法忽视自己即将成为的样子。今天这本书,从神话、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总结回顾了从史前时期到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看待老年的不同观点。
本书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哲学家、作家,也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生于1908年,在1986年去世,她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二性》,“每天听本书”已经为你解读过了。波伏娃五十多岁时,母亲去世,她就写了一本小书叫《安详辞世》,记述了母亲去世的过程,而她也开始认真考虑老年的问题。1970年,波伏娃出版了《论老年》,这是她晚年时期最重磅的作品。
老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阶段,可老年群体却长期被西方史学界忽略,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可以说,西方老年史是一门还很年轻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中,《论老年》这本书被学者们奉为经典。波伏娃的研究,把长期被忽视的老年群体,引入到人文研究领域,增进了人们对老年群体相关问题的了解。
波伏娃为什么要写一本专门讨论老年的书?她发现,在当时的法国,人们会回避谈论老年话题,“老年像是某种让人羞愧的秘密,谈论它有失体面”;在文学领域,以老年为主题的题材也非常少。简单来说,人们一提起老年,总是伤感而沉默。为了打破这种沉默,波伏娃写了这本书,她希望读者能了解,历史上,老年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境况,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境况,他们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从而改善当今老年人的境况。
这本书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叫“外在性的观点”,从民族学和历史的角度来考量老年,总结归纳了老年人在社会中遭遇的困境。第二部叫“存在世界之中”,是从个体生存体验的视角来考量老年,探讨老年人的心境变化。整本书中,都有大量人类学的例子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这本书出版50年后,也就是2020年8月,才有了中文译本。译者叫邱瑞銮,是非常棒的法语翻译家。希望今天这本书能让你更好地理解老年群体,也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帮你更好地处理你与这个群体的关系。
今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也分成两个部分,按照原书的结构,我们先说第一部,“外在性的观点”,看看社会是怎么对待老年人的。然后再说第二部,“存在世界之中”,看看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看看波伏娃在书里的讲述,过去的社会是怎么对待老年人的。
在书中,波伏娃带我们简略回顾了原始族群中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有一个日本电影叫《楢山节考》,讲的是,日本古代信浓国乡村里的弃老传统。那里的乡下人非常穷苦,村子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老人到了70岁,就要由家人背着,送到深山野岭等死,避免消耗粮食。69岁的阿玲婆,也打算上山去了。她还能工作,还有一口好牙,在这个年纪还很能吃。她的儿子要再婚,她的孙子要结婚,家里会有两个年轻女人,老太婆没用了。按照习俗,阿玲婆要被儿子背着,上山等死。阿玲婆的儿子很孝顺,孝顺儿子就要遵照习俗来行事,他把妈妈送到山上等死。《楢山节考》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中还有一个人物叫阿又,他年过七十,不想上山等死,就逃出了村子。但他被儿子抓回来,从头到脚绑着,扔到了悬崖下面。
波伏娃在书中分析,像阿又这样不想死的人,恐怕更符合人之常情;像阿玲婆这样,身体健康还服从习俗,到了七十岁就主动上山等死,这种态度比较少见。传说故事总是有训诫的意味,阿玲婆是在给老人树立一个学习模范。
波伏娃还引用了一份材料——“纳尔特史诗”,这是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提亚人创造出来的叙事诗,用口述的方式传给后人。诗中描述了,祖先怎么商议处决老人,老人面对处决时心中的焦虑。族人会劝老年人自尽,说“你活够了”,该从悬崖处自尽。如果他们说服不了老人,族人就会把老人推下悬崖。
在极度贫困、生存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一些地区的族群认为,感情是靠不住的,知识和经验好像也没什么传承下去的必要。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有过着游牧生活的雅库特人,他们的家庭是父权制,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控制权。然而,一旦父亲身体衰弱,儿子就会夺走他的财产,放任他衰亡。西伯利亚北方,住着科里亚克人。每到冬季来临,族人要跟随草原上的驯鹿群迁徙时,就会用长矛和刀处死那些体弱的老人。日本北方的爱奴族,对待老人的态度也如此。波伏娃还引用了几位人类学家的材料,说明在玻利维亚的希里欧诺人中、在非洲加蓬的芳族人中,以及在南部非洲的聪加人中,任由老人像动物一样活着,被虐待,被处死,都是常见现象。
但并不是所有穷困的族群,都会残酷地对待老人。住在火地岛的雅加人,也是非常原始的部落,他们没有工具,不储存食物,没有庆典仪式,也没有宗教信仰,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寻找食物,生很多孩子,对男孩女孩都很疼爱,取得的食物会优先分给老年人。人类学家无法解释,这种良好习俗到底从何而来。但学者们认定,当人类和大自然的搏斗不那么激烈,人类能退一步对大自然进行思考后,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巫术就会发展起来,老年人扮演的角色就变得复杂。老年人有了权力,也会利用族人的恐惧来树立权威。但随着文明开化程度提高,族群不再相信法术,也会比较少依赖过去口述的传统,他们有了文字传统,于是,老年人的角色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波伏娃得出结论说,老年人的境况,必须视社会整体的环境而定。在同一时期,贫穷社会或者游牧民族的老人的待遇,显然不如富裕社会或者定居民族的老人。在贫困族群中,极少有老年人能拥有足够养活自己的资产。对那些通过狩猎、采集为生的族群来说,更没有什么私人财产的概念。在过去,不管是农耕社会还是游牧社会,资源不足时,最常采取的策略就是牺牲老年人。
如果一个族群比较富足,就可以有牺牲之外的选择。比如,他们会另眼相看老年人,把这个没有生产能力的群体看作沉重的负担,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他们也可以继续把老年人视作社会中的一分子,年轻人牺牲一些自己的财富,帮老年人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
波伏娃认为,看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能够看出这个社会的原则和目的。如果一个社会因为老年人不再有生产力了,就把他们视为负担,老年人在社会中,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社会的最高原则很可能就是追求利益。在波伏娃看来,这样的社会系统需要作出改变。
说完了原始族群的情况,波伏娃又带着我们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中的老年。她援引了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献,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各历史时期中的老年人状况。
在古希腊,人们会尊重老年群体,因为时间给他们带来了经验、口才和声望。但人们并不会爱戴作为个体的老年人,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他们的思考也并不总是有启发。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老年就像一个被诅咒的门槛。我们在祭司、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中,能听到各种对老年的抱怨。比如“不再年轻之后,死亡胜过活着。人的灵魂被不幸所摄取,家庭破败,身体衰残”。再比如,“老年,你是人类的敌人,破坏人类外貌之美的是你,将肢体的俊美化为沉滞、将人的迅疾行动化为缓慢的也是你”。
古希腊的两大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思考过老年问题,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柏拉图认为,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直到50岁才完全成熟,才有能力执政。在他看来,灵魂并不需要肉体,衰老不会影响人的头脑,上了年纪活力下降,反而更有利于灵魂的自由。柏拉图说,老年人应该发号施令,年轻人应该服从。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50岁之前会一直进步发展,但50岁之后,身体的衰老会让人陷入衰退,应该让年轻或正值盛年的人担任重要工作。在他看来,灵魂和身体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身体衰败了,灵魂也会受影响,人在年轻时温暖、热情、宽容大量,老了之后却会完全相反。
我们知道,老年人的状况,跟社会稳定之间有密切关系。到了古罗马时代,社会秩序井然,土地、金融、商业都能给人带来丰厚的利益,一个公民用一生经营自己的财富,积累自己的财富,到晚年就会有很多钱。
古罗马文学家西塞罗63岁时写了一篇《论老年》,他说,处在极端穷困中的老年是不可忍受的,即便他有智慧。老年人享受不到性的欢愉,但可以有饮食的欢愉,还有谈话、学习和文学的欢愉。西塞罗是最早认定老年人不该有性欲的作家之一,他说,那不过是被剥夺了我们不再渴望的东西。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人到了老年,一切甜美享受都会消失,不会再有什么欢愉。
古罗马时期的老年人,需要面对来自年轻群体的恶意。那时候的诗人对老妇人非常恶毒,他们尤其喜欢讽刺陷入爱恋的老妇人。诗人和剧作家也会嘲笑老男人,老男人掌握着权力和财富,青壮年一方面依靠老年人维系着秩序,一方面嫉妒痛恨老年人的身份和地位。
举一个例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讲述了老国王李尔王的故事。早在中世纪的英国,李尔王的故事就已经广泛流传,莎士比亚在1594年,把这个传说故事改编为历史剧。年老的李尔王虽然还没有疯癫,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他对自己缺乏判断,就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他轻率地决定把王国分给三个女儿,结果他被恶毒的大女儿判处流放,满腹怨恨地进入悲惨境地。年老的李尔王有认知偏差,有疯癫的倾向,大女儿和二女儿对他都很恶毒。
听完刚才这些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历史上的老年人会遭遇很多困境,甚至是恶意。一个人对老人的厌恶,潜意识中是想逃离自己的衰老和死亡。这种逃离,可以让人暂时不去想自己的未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那却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和孤独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这部分,我们主要来了解下老年人与身体、时间、他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自己的处境作出了哪些反应。
书里有个章节的题目是“老年的发现与承担:身体切身的体验”,这是说,一个人感受到衰老,发现自己处于老年的状态。
早在1687年,法国作家塞维涅夫人就写了一段文字。她说,如果有人在20岁时,忽然看到自己60岁的面貌,肯定会吓一跳,但上帝以无比的善意引领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各阶段几乎感受不到变化,我们是在走下坡路,缓缓下降,今天看起来和昨天差不多,明天可能也跟今天差不多,我们没什么知觉地往前走,这是一个奇迹。
不论这个奇迹能持续多久,人们最后肯定会发觉自己老了,会抗拒自己年老的样子。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憎恨自己的老态,有一位画家想为他画像,他回答说,“到我这个年纪,脸上再也没剩多少生命,不敢再让人用画笔来表现这废墟。”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也不喜欢自己变老的样子。有一次,他在商店的镜子里打量自己,他说,“我不认得这个人,我真的已经六十八岁了吗?”到八十岁,他说不再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两只带着眼袋的眼睛,凹陷的双颊,看了让人害怕。夏多布里昂不接受自己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觉得残破的身体里,禁闭着完好的智力,瓦格纳不接受自己的衰老,也是觉得自己天纵之才,却也难违天意。
波伏娃还在书里花了不少篇幅讨论老年人的性欲问题。这是个有点禁忌的话题,在她看来,性欲和生命活力紧密相关,如果人没有欲望,情感表达也会变得非常迟钝。她还引用了哲学家叔本华的话:性欲一旦熄灭,人生真正的核心就耗尽了,只剩下外壳;人生像是一场戏,一开始时是由真人演出,到后来则是由穿着同样衣服的自动装置来演出。
波伏娃发现,从文学和艺术角度来看,性欲和创造力之间的确有一些奇妙的关系。雨果、毕加索等人到了晚年,依然有旺盛的创造力,也依然有强大的性欲,为了创造,他们必须有某种攻击性,某种劲头,而这种攻击性就根植在性欲中。对普通人而言,到了老年,也需要情感上的温暖来感觉自己和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残酷的是,当肉体不再产生欲望,这份情感上的温暖也会消失。
说完了老年人与身体的关系,我们接着来看,他们与时间的关系。波伏娃说,人的存在是处在时间之中的,现在,我们借由存在的愿景活在未来,这种存在的愿景超越了我们的过去。过去是僵固的,再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但随着年纪增大,我们和时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未来所剩的时间在缩短,过去却变得沉重。她还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是未来决定了过去是否活着”。简单来说,年轻人觉得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昨天的我今天的我还有改变的可能,但人老了,未来就没什么可能性了,只能跟往事纠缠。可是,老年人的回忆就像是蚁巢遭到破坏之后的蚂蚁,记忆涌现,坍塌,及至完全消失。
波伏娃谈到了老年人群体中三个常见的现象,第一是“老小孩”心理;第二是老年人有不同的时间感受,他们感受到的时间,流逝得更快;第三是“固执”。
我们先说“老小孩”。生命初期对个人的养成来说极其重要,童年接受的印象和感受很有力量,成年人忙着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平衡,不太有时间去提取童年印象,当人到了老年,生活压力消失了,童年印象就会冒出来。
托尔斯泰在七十八岁的日记中写道:“每天,我都有一个愚蠢而悲伤的感受,向晚时分,我渴望轻抚与温柔。我真想在童年时一样,被爱我的人和怜悯我的人抱在怀中,轻轻地哭着,并得到安慰。”孩子处在艰难的学徒阶段,要克服许多东西——罪恶感、羞耻感、焦虑感。恶劣的童年回忆,在成年期会被压抑,我们在社会上拼搏,承受社会压力的时候,会建立一个堤坝保护自己的内心,但在老年无事可做的时候,这道堤坝就拆除了,老年人要么抑郁,要么会絮叨,不断回想在情感上对他们具有重要性的几个主题。
我们再来看不同的时间感受。对孩子来说,时间总是显得很漫长,“明年”像一个遥远的未来,他们会根据成年人的规划来利用时间。当人离开童年之后,身体变强壮,注意力更强,记忆力更清晰,我们会依照日程表行事,依照自己对未来的计划来推动时间的行进,无限广阔的未来让人激动兴奋,想到自己还要活六十年,那就像永恒一样。而人到了一定岁数后,会对时间长短产生不同的感受,一年时间好像变短了。年纪越大,时间流逝的速度就越快。
一年时间是一个青年生命的二十分之一,却是一个老人生命的六十分之一,这是两种不同的时间感受。年老之后,时间所带来的新事物极度减少,年轻人总感到世界的惊奇,每一年都能有新发现,十二个月之后,一个年轻人可能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一个老年人一年之后,可能只是变得更老了,未来对他是封闭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的人生已经完成,不再可能作出改变。
波伏娃还分析了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进入老年之后,创造力受到限制的现象。在这里,她用了萨特的一个哲学术语“实践—惰性”。一个人在实践自己的愿景时,就要跟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也必然受到现实条件的种种制约,人的创造性会打折扣,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还会变得消极被动,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惰性”。
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可以大步向前,老年人每迈出一步就碰到了边界,他对未来的愿景要么已然实现,要么已然放弃。年轻人总能摆脱“实践—惰性”,而老年人却很难摆脱惰性。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聪明的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也很难做到与时俱进。1934年,爱因斯坦的一位物理学家好友自杀,时年55岁的爱因斯坦说,超过五十岁的科学家总面临内在冲突,学习并讲授我们无法全心接受的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无法适应新思维也是一种困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但所有老年人都会面临新的技术和生活技能,他们很难摆脱塑造他们的过去,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他们想竭力维持现状,他们会变得固执。
老年人变得衰弱,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日常生活的呢?波伏娃在书里分析了很多老年人的情绪和心态,了解这些内容让我们对老年更有同理心,提前了解这个身份带来的变化。
老年人身上有一项让人惊讶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智力活动失去了欲望,老年似乎意味着好奇心的丧失。这实际上也跟生理状态相关,对世界好奇,对世界保持专注,是一件很累的事。然而,日子过得愉快的老年人,是那些有多重兴趣的人,他们接受新活动比其他老年人更容易。晚年从事写作、画画,都是在培养新兴趣,培养新活动。而有的老年人看不惯新世界,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萧条,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越少,不再有新的活力,他的世界就会显得更萧条,就更找不到行动的理由。不再献身于某个目标,不再对自己有要求,老年人就更容易处在无聊烦闷中。
老年人极少有罪恶感。年纪大了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不用在职业上与人竞争,所有的贫乏不足都是正常的,轻率冒失、没有能力也可以接受。成年生活中的缺陷,比如说长得丑陋或者不适应社会,到老了就被掩盖住了。但别人对老年人的宽容也是有破坏性的,大家都谅解老年人不如正常人,那老年人也就会被视为是“不正常”的,这让老年人体会到衰退的苦涩。他们会发现,自己在生理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状态都在恶化,继而对自己产生反感。有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经济条件越差,对自己的反感就越强烈,这可能引发长期的抑郁。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老年人再也不会笑,老年人好像丧失了欢乐之心。
老年人的悲伤倒不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事引起,他感到自己无用,羞辱感会让他悲伤,他处在一个对他漠不关心的世界中会让他悲伤。原本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成年人,到老了却要依赖他人,受到他人的支配,这种依赖性让他怀有戒备心。不管是从经济上接济他,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照料他,老年人都会认为这种帮助是有条件的。
老年人知道成年世界的虚伪,知道人们的口是心非,他担心,年青一代的照料只是受世俗道德的要求,而不是出于感情和敬重,老年人害怕一些变化,比如疾病缠身、瘫痪在床、物价高涨等等,这些变化都可能让他的照料者改变主意,把他抛弃。他的戒备与不信任,又会让他和照料者之间产生矛盾。老年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他疑心别人想操纵他们,所以经常会拒绝别人提出的建议,特别是涉及钱财的安排,老年人会假装听不见你的理财建议,也不太愿意和人讨论钱的问题。
老年人为了对抗自己状态的不稳定,对抗内心的焦虑,一般都会躲到自己的习惯当中,他们面对新事物感到的犹疑和恐惧,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而遵循固定的老规矩就简单了。他们不想陷入萎靡停滞的日子,就必须给自己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这样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一种准必要性,每时每刻都有一件事做,早上先浇花、散步,然后吃早饭、看报纸,这样一套规划让他们可以免除焦虑感。
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越衰微,习惯的作用就越重要。习惯融入生活后,会产生某种诗意,比如固定的下午茶时间就会有一丝诗意。习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质感,给时间的流逝带来一种魅力,不管在哪个年纪,当我们放弃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是失去了某种东西。维持某种习惯就是保留那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常常见到一种现象,一对老年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当其中一人去世后,另一个也很快撒手人寰,很大程度上这是习惯被破坏的结果。
老年人会动怒,会用自己的方式提出抗议,他们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从自己的无知中获得优越感。似乎他们长长的人生,让他们不再知道如何跟其他人一起生活,所有他们能做的事都是善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事就变成恶的。如果我们冷心肠一点,我们会认为老年人许多行为不可理喻,但如果我们更具同情心,我们会思考,人的老化到底是生物性衰老,还是排斥老人的社会造成的?这是波伏娃留给我们的一个问题。
好,《论老年》的精华内容,就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论老年》是法国作家波伏娃的作品。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总结归纳了老年人被社会排斥的现象,第二部探讨了老年人的心境变化。
第二,波伏娃在书中分析了,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对老人的恶意。虽然开化程度越高,文明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地位就越高,但对老年的厌恶和蔑视,一直都存在。有些人不关心老年人的物质和生存需求,排斥老年人。波伏娃希望,这样的社会能够有所改变,所有人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蓬勃发展。
要达成这种改变,需要努力,因为老年人的需求和愿望非常多样化,随着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所谓的“老年”可能跨越一个人几十年的生活,老人可能会经历退休后较为活跃的一段时期,再因脆弱和损伤进入晚期,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差异可能很大。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
第三,波伏娃用了很大篇幅分析老年人的心态,让我们对老年人更有同理心。这不仅是对已然处于老境之人的同理心,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想象。进入老年,人会经历一连串的丧失,友人终将一一离去,死者的模样还会在生者的头脑中徘徊,却不再有新的话题。我们会经由他们的衰老与死亡,来想象自己的老境。
第四,老年的生理状况会让人有强烈的挫败感,但一个老人也仍然是他曾经是的那个人。他的老年大部分有赖于他的盛年,如果他有开放的心态,有相对稳定的财产收入,他的晚年就不会太悲惨。对人生抱有厌恶和悲观情绪的人,到老年痛苦会加剧;热爱人类、更乐观的人,更容易对付老年带来的厄运。人生中的束缚与异化一直存在,一个人年老之后,反而有可能摆脱掉束缚与异化,获得一种解放性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波伏娃在本书分析了,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对老人的恶意。她希望,社会能够有所改变,所有人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蓬勃发展。
-
一个社会要照顾好老年人,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点: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为他们提供认可。
-
对人生抱有厌恶和悲观情绪的人,到老年痛苦会加剧;热爱人类、更乐观的人,更容易对付老年带来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