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性》 田正赓解读
《论人的本性》| 田正赓解读
关于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哈佛大学的荣誉研究教授,也是最早宣传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人之一。他第一次把生物学引入到社会学当中,开创了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除了本书以外,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蚂蚁》《生命的未来》等书也都是生物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其中,本书和《蚂蚁》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类图书奖。
关于本书
在本书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社会的主流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遗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思想的流行,恰逢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潮和越南战争的尾期,在那个意识形态狂热的时代里,即使是学者,稍有不慎也会被打上各种政治不正确的标签。而本书因为支持遗传决定论,所以一经出版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震动,拥护者称赞它很有启迪性,批评者却认为这本书的观点荒谬至极。
核心内容
作者在书中借用地形理论的比喻,指出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会受到遗传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决定了人到底能做哪些事,而环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做事方式。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在说这本书之前,让我们先做个猜想。假如我们让一群孩子从小就远离社会,在完全不与社会接触的情况下自主成长,那这群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说话吗?他们所组成的社会会是什么样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曾经坚定地给出过自己的回答。他认为,语言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所以就算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语言,只要时间足够长,他们也迟早会发明出一种全新的语言。更进一步地讲,这群孩子和他们的后代最终会建立起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中也会有婚姻、伦理、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
这就引出了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这本《论人的本性》讨论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我们总说本性难移,人的行为方式不容易改变,那人的本性是先天由遗传决定的,还是后天由文化决定的?这个问题科学界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现在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但其实在很多年以前,类似的观点就已经被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提出来了,他就在这本书中提出,遗传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
但是在这本书诞生的20世纪70年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可不这么认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是,人主要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遗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代表这种观点的一个比较极端的理论是“白板论”,它认为人刚出生时大脑就像一块白板,不同的文化环境就会让这块白板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种思想的流行,恰逢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潮和越南战争的尾期,在那个意识形态狂热的时代里,即使是学者,稍有不慎也会被打上各种政治不正确的标签。而遗传决定论就是挑战当时意识形态的这么一种理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如果认为人的行为受到遗传的影响,那么不同的人就会被天生地打上不同的标签,二战时期种族主义的灾难还没被人忘记,所以这本书在美国刚刚出版的时候,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震动。
本书作者、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一次会议演讲时,还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反种族主义示威者的冲击,被当场泼了一盆冷水,他也成了近代美国史上唯一一个就因为表达某个理念而遭到身体攻击的学者。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威尔逊在学术上的成就,我在这里只跟你说一个。现在有很多人会用生物学里的思想来解释不同领域的现象,比如有人会用演化的思想来解释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运转等等,现在咱们可能会觉得很平常,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第一个把生物学思想引入到社会学当中的人,就是本书的作者,是他开创了“社会生物学”这个学科。
接下来我把这本书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来为你详细说说作者是怎么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认为遗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部分,遗传是怎么影响人类的攻击、两性、利他和宗教这四种行为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认为遗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作者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了人类的行为方式,但他觉得还是遗传的效果更大一些。提出和社会主流意见相反的思想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那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作者在支持遗传决定论的立场上毫不动摇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逻辑。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地球所有动物身上,就不难发现,猿猴等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最接近的,而恰好同时,它们和人类基因相似程度也是最高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灵长类动物里又可以发现,黑猩猩的行为方式是灵长类动物里和人类最接近的,而且恰好,黑猩猩又是灵长类动物里和人类基因相似程度最高的。通过比较你一定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和人类基因相似程度越高的动物,它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类也越接近。这是一个单纯的巧合,还是遗传决定论的有力证据呢?
作者在对比完人和动物之后,他又进行了人和人之间的比较,在这里,他用了双胞胎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双胞胎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所以他们的基因几乎一模一样,那如果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人如果行为方式不一样,那只可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而异卵双胞胎发育自不同的受精卵,所以他们的基因不完全一样,他们的行为方式则可能是遗传、环境,或者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只要对比这两种双胞胎之间的差异,我们就能计算出遗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通过这种思路,科学家们目前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双胞胎行为方式上的相似性,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具有遗传上的相似性。
你看,不管是动物与人的比较,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都反映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基因上的相似性和行为方式上的相似性,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你要是觉得作者说的这些行为,只包括睡觉、吃饭这些行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作者的视野更广阔,那些更复杂的、我们通常觉得肯定受文化环境影响的一些行为,他也认为遗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举个例子,原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都是学习和社会文化造成的,比如南欧人热情,北欧人冷淡这种差别,但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弗里德曼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不同种族的新生儿就已经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了。比如,相比于欧洲裔新生儿,华裔新生儿一般比较安静,不容易被噪声和动作所惊醒。如果说成年人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还能用文化环境的因素来解释的话,那么新生儿之间的这种普遍差异,就只能用遗传的因素来解释了。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好奇,遗传和环境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影响我们的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学界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中的机制,但作者非常认同英国遗传学家康拉德·沃丁顿的“地形理论”。地形理论非常形象,它把人类行为的发育过程,比作一个小球从高地沿斜坡向下滚动的过程。在斜坡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比如沙丘、山谷或者三角洲等等,它们都会影响小球滚动的路径,最终决定它到底下落到哪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小球会滚到某个特定的行为方式上,这就是人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在这里,产生各种“地形”的,就是那些由基因控制生成的激素或者其他化合物,这些物质能改变人身体内各系统的功能,让它们以特定的方式发挥作用。所以拥有不同基因的人,行为方式先天地就有所不同。
为了方便理解,作者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蚊子是一种特别简单的生物,寿命也很短暂,蚊子要在它短短的一生里觅食、交配、产卵,然后很快就会死亡。所以对于这种简单的生物来说,它的一生都是被基因控制好的,没有变通的余地。我们可以认为,在蚊子的发育过程中,它的斜坡上只有一条凹槽,发育的小球只能沿着一滚到底,非常简单。
但是对人类来说,问题就要复杂得多。比如人的用手习惯,中国人一般写字用的都是右手,而外国人用左手的比例就高得多,这是因为外国人先天的左撇子更多吗?不是的。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会被父母要求用右手写字,所以在中国用左手写字的人极少,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对用手习惯的态度就更加宽松。在这里,每个人的行为小球在下滑时都会遇到一个山谷的分叉,分别通向用右手写字和用左手写字这两条路,对于天生的左撇子来说,他们的发育地形里使用左手的凹槽会更深一些,所以小球更容易沿着代表左手的凹槽滑落。但如果父母强制要求孩子用右手写字,那这个小球就会在外部环境比如一阵风的强力影响下,被迫地滚到比较浅的代表右手的凹槽里。从这里就能看出,在人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和文化环境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作者认为,地形理论虽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现象,但它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既涵盖了遗传和环境这两种要素,又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一般来说,对文化越敏感的行为,它的发展地形就越复杂。比如语言的发展地形,就特别像是一片宽阔的三角洲,其中遍布低矮的沙丘和弯曲的河道,只要环境稍有变化,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就会出现改变,比如学会另一门语言,或者是同一门语言里的不同方言,甚至是调整说话时的重音和语速,在这种情况下,发育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
作者的这本书出版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基因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关于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机制,科学家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发现呢?在2017年出版的《基因传》这本书里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它说,基因给人类写了剧本,但是人类也有不按剧本表演的空间。生命的一部分是遗传,但是它也给我们留下了应对环境变化而改变的空间。
总结一下这部分内容,遗传决定了人到底能做哪些事,而环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做事方式。作者认为,人的心智其实并不像一块白板,而像一台灵敏的环境扫描仪,它会提供关于人某种行为的几种选项,还有对这几种选项的先天倾向,然后在扫描环境的影响之后,让人最终形成特定的行为。
作者说,这种自我认识解释了人类生物本性的一些要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判断在现代社会当中,人类的行为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哪些该弘扬,哪些又该遏制;哪些该欣然接受,哪些要小心应对。所以,他在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人类的四种基本行为,分别是攻击、两性、利他和宗教。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说。
先来说说攻击行为。
人的攻击性是不是天生的?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了很久。如果凭直觉来说的话,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攻击性是天生的,原因很明显,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有攻击的行为,狮子老虎就不用说了,就算是温顺的黄牛绵羊,发起疯来也能拥有巨大的破坏力。而且纵观人类历史,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存在过各种攻击行为,比如战争、冲突、暴乱,不管文化环境是什么样的,攻击行为都普遍存在于全人类之中。所以,攻击性似乎是遗传决定的,是一种人类的本能。
但是有些学者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攻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完全和平的社会,这些社会里没有任何攻击行为。比如生活在马来半岛的舍麦人,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根本就没有关于暴力的概念,他们的语言里也没有能表达“杀”这个意思的词语。但作者认为,这不代表舍麦人就没有攻击的本能。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殖民政府为了攻打反对党游击队,就征募了很多舍麦人参军入伍,在离开自己的非暴力社会后,这些舍麦人好像统统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在战场上对敌人大开杀戒。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士兵有时还会停下来搜查死人的口袋,但舍麦人士兵一旦杀起人来,就只会持续不断地杀人。这就表明,舍麦人本来就拥有攻击的本能,只不过原来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作者说,攻击行为,尤其是像例子里这种比较危险的攻击行为,确实是人们后天学习的,但是这种学习是有先天准备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都有把东西分类的倾向,比如把别人分成亲人和非亲人、朋友和敌人,甚至产生种族主义倾向,把其他民族的人划分成“低劣的物种”。这种划分阵营的强烈的先天倾向,容易让我们陷入到对他人不理性的敌意里,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这种倾向很容易演变成攻击行为。而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攻击的具体形式之上,比如某些地区的死刑是绞刑,有些地区则是砍头。所以,攻击行为归根到底是由遗传决定的,这种能力来自我们的基因之中。
同样,我们的两性行为也会受到遗传的控制。
如果说性是人类的本能,应该没什么人反对。看到有魅力的异性,身体发生反应、脑海中出现性幻想,这些并不是道德有问题的表现,而是不由我们控制的、天然的本能行为。但我们说的两性行为,覆盖面可远比狭义的性行为要广泛得多,它还影响了人类两性分工和两性不同的性格、思维方式。比如,两性在性行为上是存在利益冲突的,雄性更好斗、用情不专,而雌性更矜持,更希望能挑选到在受孕后还能留在身边的雄性。这种生物学上的差异就催生了人类两性分工的不同,也让两性的性格出现了差异。攻击性更强的雄性出去打猎,更喜欢交际收集信息的雌性就采食野果。研究发现,即使在抚养的过程中被同等对待,男孩和女孩在长大后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会自然地出现很大差别。这都是从遗传上出现的差别。
以上种种两性之间的天然差异,在结合了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后,对今天的人类社会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作者举例说,在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男性都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支配着社会的主要权力,这是男性的体能、性格等特征天然决定了的。有些国家就算是女性元首当政,官僚的主体构成仍是男性占据绝对多数地位。作者发现,虽然文化环境会影响男女之间的相对地位,但男女之间的绝对地位很难互换。
你可能会问,这个现象是不是说明社会很不平等呢?这还真不是。得到《精英日课》的专栏主理人万维钢在他的专栏里提到说,社会越平等,女性就越愿意从事“女性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发现,在那些两性关系很平等的国家,比如瑞士、挪威,理工科毕业的女性只有20%;而在那些特别不平等的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阿联酋,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41%。因为在这些国家里,只有学习理工科才能提高社会地位,有能力的女性没办法,只有学习理工科,而在平等的国家里,她们会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难看出,在两性行为方面,遗传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基因不仅直接控制了我们的原始性本能,还间接造就了今天人类的普遍社会形式。可以说,男女之间的种种差异,会受到文化构建的影响,但根本的源头还是在于遗传。
说完了攻击行为和两性行为,作者接下来介绍的是利他行为。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里,利他行为都普遍存在着,而且人们总是对极端的利他行为十分着迷,比如在战争中为了拯救战友而奋不顾身做出牺牲的士兵,就会被人们看做至高无上的英雄。正因为利他行为总是被赋予文化上的意义,所以特别容易被看成是一种由文化决定的行为,但作者认为,利他行为从根本上讲也是由遗传决定的。
作者认为,利他行为分为有条件利他行为和无条件利他行为。有条件利他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获益,利他者在实施利他行为时,会期望社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近亲施加回报,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你帮我个忙、我再帮你个忙。在当今社会,有条件利他行为已经被人类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各种合同或者契约的形式。另一种利他行为是无条件利他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只服务于近亲,比如父母无条件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不求回报。
不过,这两种利他行为如果让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来看,一定都是有条件利他行为。道金斯在他那本《自私的基因》里就提到,父母养育儿女,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能延续下去,并不是无条件的。但是,他和本书的作者威尔逊的大体观点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利己。目前我们确认的所有人类利他行为中,没有一种是明显、彻底的自我毁灭行为,都多少会给行为者带来好处。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明明利他行为受到文化的大力推崇,难道文化的渲染不会让人变得更具有利他性吗?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培养一批真正无私的圣人呢?作者认为,没有。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圣经《马可福音》里耶稣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礼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作者说,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先知们大力宣扬的说辞几乎都是这个意思,表面上具有纯粹的、普度众生的利他精神,但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教派的发展。比如,特蕾莎修女是个了不起的人,但她效劳的仍是基督教,她坚信自己的基督教会永垂不朽。
作者说,很多文化里都有利他行为的说辞,但这些说辞却包含着自私的本质,说到底还是为某个个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不存在对自己没有丝毫好处的纯粹利他行为。人类文化对利他行为的包装,并不能改变利他实为利己的本质。所以作者说,利他行为依然由遗传决定。
既然说到了宗教,那接着我们来说说,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行为最特殊了,其他所有生物都可能会有攻击行为、两性行为和利他行为,但只有人类才拥有宗教,那宗教是不是一种纯文化行为呢?
法国哲学家昂利·伯格森说,人的社会行为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既是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的优势,同时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为如果缺乏统一的社会规则的话,整个社会就会支离破碎,社会效率也会特别低,从而失去生存优势。而宗教就能提供一个社会规则,通过让教徒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给他们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对教徒自己有利,也能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效率。
拿宗教里的仪式举例,作者认为,绝大多数原始的宗教仪式都有相当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不只是无聊的把戏。比如宗教中的成人礼,就能很好地调节成员的行为规范: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儿,既像一个成年人,又像一个孩子,那这个男孩儿的行为,就有可能在孩子的标准下显得太成熟,或者在成年人的标准下显得太幼稚,而一个成人礼,就能专横地把从男孩儿到男人的渐进过程劈成两段,让一个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的期待,也有助于刚成年的人被成年人群体所接纳。
通过这些不难看出,宗教的存在也有生物学的意义,它才能普遍地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能给一个社会群体带来生存上的优势。而且,人们选择宗教的过程,其实也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基因决定了人体的神经、感觉和内分泌的功能,所以肯定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而宗教中的各种禁忌、等级制度、敬畏领袖、入教仪式等都会受到一个人学习过程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人选择宗教的过程,并不只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遗传的制约。人类的基因并没有直接规定人类需要宗教,但在人类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人类基因天然地为宗教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就像肥沃的土壤里迟早会长出来树木一样。文化环境可以影响宗教的种类和具体的教规,但宗教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里广泛流行,归根到底还是遗传决定的。
以上就是作者对攻击、两性、利他和宗教这四种行为的解释。当然,这四种行为只是人类行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种,但作者在书里花了一半篇幅来讲解这四种行为背后的遗传影响,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向我们证明,遗传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各种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
说到这,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为你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我给你介绍了遗传影响人类行为的理论依据。科学家们通过比较人类和动物、人类和人类之间的行为方式,确定了遗传因素确实会影响人类行为这一事实。作者借用地形理论指出,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会受到遗传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可以说,遗传决定了人到底能做哪些事,而环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做事方式。
第二部分,我们说的是遗传作用在攻击、两性、利他和宗教这四种行为上的实际方式。这四种行为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有助于人们在生存竞争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存优势,并将这种优势遗传下去。攻击行为是掌握生存资源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生存。两性行为源自繁衍的需求,并在人类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利己,有助于把自己或自己近亲的基因流传下去。宗教行为会给社会群体和个人带来生存上的优势,而人类的基因为宗教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在本期音频的最后,我想谈谈关于科学观的话题。
这本《论人的本性》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两极分化的评论,拥护者称赞它很有启迪性,批评者却认为这本书的观点荒谬至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社会道德比如利他行为的崇高性等问题上,非常容易引起争议。但其实,威尔逊的雄心可不止在于把生物学理念引入社会学,他还有另一本书叫《知识大融通》,他想要把其他所有的学科,包括哲学、历史、经济学、政治学,全都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而且他认为,生物学应该排在自然科学的第一位。这个观点一出,引起的争议可就更大了。
我想说的是,一种理论刚刚出现时,不可能立刻就得到所有人的赞美和认同。就像威尔逊自己说的,当一种理论能把大量事实综合成容易记忆又实用的解释体系,而且新发现的事实又恰好符合这个体系时,这种理论才能在科学家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在面对学术问题时,我们应该给不同的观点以生存空间,因为科学几乎总是这样曲折地向前发展的。
撰稿:田正赓 脑图:刘艳 转述: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