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玉裁解读
《生活的艺术》| 玉裁解读
关于作者
作为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同时代人,林语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他清晰地看到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得一无是处,从而妄自菲薄,一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说得无人能敌,从而自满自大,林语堂是少数几个清醒者。
关于本书
在全球化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焦虑。我们变得越来越有野心,越来越想成功。我们整天忙碌,为金钱焦虑,为成名焦虑,我们很难快乐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来听一听林语堂先生当初给美国人上的这一堂课——关于《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对品茶、赏花、观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生活美学的细节精雕细刻,文笔流畅而华丽。书里重要的态度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就是悠闲二字。林语堂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强调中国人的“非功利性”“热爱生命并善于享受悠闲”的人生态度。本书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
核心内容
这是作家林语堂探讨生命与心灵的价值,并抒发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观感的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描绘了懂得尘世享乐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人娓娓道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范本:悠闲,而非效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9万字,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这本书的精髓。这是作家林语堂探讨生命与心灵的价值,并抒发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观感的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描绘了懂得尘世享乐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人娓娓道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范本:悠闲,而非效率。
林语堂的散文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他认为理想的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从他创造性地把西方的“humour”翻译成“幽默”开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的秉持者,林语堂始终保持着这种谈话风格的艺术形式,并且以闲适和幽默为格调,以性灵超远为立场。
谈到林语堂的写作风格,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和鲁迅的恩怨。其实,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林语堂初到北京大学时,北大已经形成两派,一派是周氏兄弟,一派以胡适为代表。尽管林语堂和胡适有着相近的思想和个人交情,他却站在了鲁迅的旗下。1924年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周作人做了首领,当时林语堂是很活跃的,不仅大量撰稿,而且还亲身参加了“首都革命”的政治斗争。1925年12月5日和6日,鲁迅两次主动给林语堂写了两封信,向他约稿,林语堂给了回复,也交了稿件。
但是,后来当林语堂和鲁迅都在上海以写作为生时,爆发了矛盾。同样以文字为生,鲁迅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刺向敌人。林语堂则借助幽默,表现性灵和闲适的人生态度,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然而鲁迅认为,在反动派的屠刀下,没有幽默可言。因此,两人的思想发生了质变性的分化。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选择,很难说谁对谁错。不过,私底下,林语堂对鲁迅始终心怀敬意。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林语堂在美国纽约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文中说道,“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文风,和左翼作家主张的战斗风格区别很明显,他的文章虽然也说要直面人生,但并不惨淡,虽然也要改造国民性,但不攻击任何人,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把人世间的纷扰看做舞台上的一出戏,以此追求一种心灵上的顿悟,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
在如今全球化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焦虑。我们变得越来越有野心,越来越想成功。焦虑的表情几乎成为每一个当代中国都市男女的真实写照。我们整天忙碌,为金钱焦虑,为成名焦虑,我们很难快乐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理由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来听一听林语堂先生当初给美国人上的这一堂课——关于《生活的艺术》。
这本书的来历也很有趣。作为中国散文名家和翻译家的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闯荡上海滩,靠着编写英文教材赚了很多钱,到了美国后开始写英文作品。1933年林语堂受到美国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写出“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1935年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出版,在西方大获成功。美国人民尤其喜爱书里关于《生活的艺术》的那个章节。于是赛珍珠的丈夫、出版商华尔希就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语堂欣然接受。
《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涉及的面儿非常广泛,对品茶、赏花、观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生活美学的细节精雕细刻,文笔流畅而华丽。书里最重要的态度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就是悠闲二字。林语堂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强调中国人的“非功利性”“热爱生命并善于享受悠闲”的人生态度。
作为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的同代人,林语堂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见证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的批判。他看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两种极端:一种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得一无是处,一种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得完美无缺,而林语堂是少数几个清醒的人,他借着给美国人上课的时机,客观比较了中西文化和生活哲学的不同。此书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达52周,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翻译成十余种文字。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背景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论述懂得生活艺术的前提——培养人类的情感和感觉,比教育人类的思想更重要。去亲近情感,而不是亲近逻辑,这才是人类文化最高的理想;第二个重点,中国人的哲学,是注重人生的知识,不注重真理的知识。中国人的哲学只把握现世的人生,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怎样生活?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刻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林语堂认为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第三个重点,中国人的悠闲理论——时间之所以宝贵,在于时间不被利用。效率毁了人的神经。
想要懂得生活的艺术的前提是:培养人类的情感和感觉,比教育人类的思想更重要。
我们说要想懂得如何生活,前提当然是有一颗会享受生活的心。怎么才能有这颗心?你首先得有“心”,你可别觉得谁都是“有心人”啊。这个“心”,说的是人的情感、情绪,也就是感性的力量。现在很多人都说,情绪这个东西是不稳定的,是有危害的,我要用理智、用知识和逻辑去把自己的情绪压下去,但是这样做真的好吗?你真的快乐吗?你真愿意和机器人那样一板一眼地生活?未免太严肃了吧?太严肃都是不可爱的。
林语堂认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来调剂。在他这个自认为既有东方精神也有西方精神的人看来,人类是一种有好奇心的、有梦想的、幽默的而且任性的动物。他相信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放浪者。林语堂极力称颂放浪的精神,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人人焦虑而缺少内心自由的今天,也许只有放浪的精神会解放我们,使得我们不至于都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一模一样的大队伍中一个标明号码的士兵,从而被无声无息地淹没。
人们普遍都存有一个偏见——认为思想,或者说思维能力和我们日常的行为有关。在这里,林语堂提出一个“灵心”的概念,意思是生物的性情。而人类的灵心从来就不是思维推导的结果,人类的灵心是不合理的,是固执而充满偏见的,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也就是可爱的。在作者林语堂看来,他愿意见到人类的灵心不会随着思想的复杂而变得规整,而不愿意见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变成十全十美的人类。他不是不相信科学和思维的进步,只是不信任圣人的境界。他不是反对知识,而只是爱好人生,所以极端不信任智能化和高度理性。
比如,你当然可以幻想一个完美世界,在那里报纸上没有杀人的新闻,没有一座房子会发生火灾,没有一架飞机会失事,没有一个丈夫会遗弃他的老婆,没有一个皇帝会因为恋爱而丢了王位,每个人的心思都千篇一律,大家都各自照着自己在十岁时定下的计划去过人生。在这么一个完美的“乌托邦”里,人生的一切兴奋和骚动都消失了。世界也没有文明了,因为已经没有罪恶,没有错误的行为,没有人类的弱点,没有混乱的情欲,没有不规则的举动,最糟糕的事情是,没有令人惊奇的事物了。那种感觉,林语堂形容为——四五万观众在看他们预先已经知道哪一匹马会得冠军的赛马比赛,毫无趣味。
所以,他认为真正该统领这个世界的,是热情,而不是理智或思维。他并不是在竭力为罪恶辩护,而是说,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完全合理的灵心,从而获得了合理完美的行为,却会失去人生的欢乐和色彩。他当然相信这种极其合理的、人类所造成的社会是适宜生存的,但他疑惑的是这种情境下的生存还是否值得?
林语堂认为,我们固然想要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可是却不要让这个社会变得太过于有秩序。他举了蚂蚁的例子来论证:蚂蚁是一种刻苦耐劳、健全的、肯节俭的昆虫,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合理的昆虫。如果单从合理的行为这个角度来看,蚂蚁可能排第一,它们为了自己的“社会”,肯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它们只知道义务而很少想到权利,它们有恒心、有秩序、有礼貌、有毅力,更有纪律。可是人类呢,在纪律方面却表现普通。
因此,我们在研究自然的宇宙或和人类无关的任何东西时,不应该否认人类灵心的才能。林语堂对科学的成就很乐观,可是对于人类能否达到一种超过情欲支配的宁静境界,比较怀疑。以他个人意见,人类也许已经达到崇高阶段,但是从社会这方面来说,人类还受到原始时代的情欲支配。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时会开倒车,野蛮的本能会暴露,疯狂的行为和集体性的歇斯底里有时也会产生。
在知道了人类的弱点后,精神分析学家在医治病人时,经常会让他们回忆过去的事情,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所以林语堂建议,人类如果能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行为,或许对自己提高今后驾驭社会的能力大有帮助。我们如果知道,我们身上始终有着动物性的遗传基因,我们和禽兽相差无几,我们或许就会明白怎样去抑制禽兽般的行为了。善于批评和思考的人类的灵心太冷酷了,只有那种合理的,有理性但是又温暖的、依靠直觉的思想,再去和同情混合起来,才不至于让我们又重新退化到祖先的时代。我们只有懂得,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感觉比教育我们更重要,我们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生命,才会真的得救。
说完了第一个要点,紧接着来说说中国的哲学,是注重人生的知识,不注重真理的知识。这两个要点是相通的。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和生活方式,就是懂得要首先培养情感和感觉的哲学,因此中国人近人情,懂得和天地和谐相处。
一般我们都会说,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中国生活,不懂人情是万万不能的,这个“人情味儿”有很复杂的意思,在很多场合甚至是负面的,但是林语堂说的这个“近人情”,可不是让你走后门拉关系的意思,他说的这个“人情”,是指中国人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像西方人把逻辑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直觉放在第一位,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也会常疑惑自己是错的,因此总不把话说死,留个余地。
中国哲学家把一切的抽象理论都撇开不谈,认为这些理论和生活没有关系,是理智产生的浅薄感想。中国人只把握人生,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怎样生活?西方哲学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无聊的。西方哲学以逻辑为基点,以认识论为基础,提出只具有可能性的问题,但最后却忘记了关于生活本身的知识。林语堂开玩笑说,这就像一个人,只谈恋爱求婚,但并不真的结婚生子,又像操练很勤快的军队不开到战场上去正式打仗。
而中国人的哲学观呢?因为极端不相信逻辑和智能的关系,所以特别看重人生,不肯把人生归纳到任何一种体系里去。林语堂指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里有着健全的现实意识、纯粹的动物意识和一种明理的精神,因此反而压倒了理性本身,使得呆板的哲学体系无法产生。比如说中国有儒释道三教,每一种教都是宏大的哲学体系,但它们都曾被健全的人生常识冲淡,因而最后都变成了追求人生幸福的共同问题。
我们要怎样得到人生幸福?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中国哲学认为的重要问题最后在不知不觉中都变成了这样的问题。中国人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寻找不可得的事物。我们认识的只是些不完美的人类的本性。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林语堂在书里花了一个章节来论述孔子、老子和孟子等中国哲学家对生活的观念。他们的具体意见越是参差不齐,越是一致地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和过幸福生活的勇气。孟子那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那种比较圆滑和顺的观念,协调起来成为一种中庸的哲学,而这种中庸的哲学可以说已经成为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推崇孔子的孙儿,也就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说他是最懂中庸哲学的人。这种学说,就是指介于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的人物,应该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着用功,在用功中也懂得偷懒;穷也不至于穷得交不起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工作;会弹弹钢琴,可是并不高明,只能弹给知己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可以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半个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也够渊博,可是不能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出去的稿件一半被刊登一半被退回——总而言之,他相信这种中等阶层的生活,是中国人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而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结合起来,就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这种哲学会产生一个更加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和谐的人格。我们从这种和谐的人格中可以看见人生的欢乐和爱好。
林语堂认为陶渊明是这种中庸哲学下产生的“和谐人格”的典范,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什么功勋,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之外,也没留下些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他依然是最高人格的象征,心中虽然有反抗尘世的欲望,但并没有彻底逃避人生。
林语堂举例说,一般也许有人认为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他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或许早就出家做和尚,彻底躲避人生了。可是陶渊明不愿完全逃避人生,他是爱好人生的。在他的眼中,他的妻儿太真实了,他的花园,那延伸到庭院里的枝丫,他抚摸的古松,这里面有太多可爱了。而他仅仅是一个近情近理的人,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周旋于周遭的景物之间。他就是这样的热爱人生,由种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去获得他所持有的能产生和谐的那种感觉。陶渊明仅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里去,所以结果是和谐的人生,而不是叛逆。
拥有和谐人生的人懂得如何享受生命本身,知道人世间是我们唯一的天堂。于是关于生活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享受生命的问题。林语堂认为,享受生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如何获得快乐。谈到人的快乐,他说千万不要陷入抽象的议论中去,我们应该注重事实,把自己分析一下,看看我们一生中什么时候得到过真正的快乐。下面我来列举几种他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的时刻:在睡过一夜之后,清晨起床呼吸着新鲜空气;或者是夏日远行,口干舌燥,看见一池清水,潺潺的流水声已经使人觉得清凉快乐,于是脱去鞋袜,把两脚浸在凉爽的清水里;或者一顿丰盛餐饭之后,坐在安乐椅上,眼前没有讨厌的人,大家海阔天空地谈笑,觉得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与世无争。
关于快乐,林语堂有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不应该把心灵的快乐和肉体的快乐分开。为此他用了一个美国大学校长来做他的“护身符”,这位大学校长过去对每年的新生发表演讲时,总是要讲那句极有智慧的话:“我要你们记住两件事情:读《圣经》和使大便通畅。”一个人大便通畅,就觉得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于是,当我们研究那些较高的心灵的欢乐时——比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我们就会发现,相比于情感和感觉来说,智能占有的地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林语堂觉得这些所谓精神性的享受,它们的存在目的,是辅助人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和感觉,恢复一种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为健全的人生意识。我们只有摆脱思想去生活,才能重新获得一种孩子般新鲜自然的真见识。所以,林语堂说,他宁愿和一个女佣谈话,也不愿意和一个大数学家谈话,因为女佣的言语比较具体,笑起来也更有生气,和她谈话至少对于人类天性来说可以增长一些知识。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和生活方式,是注重首先培养情感和感觉的哲学,是接近人性情感的哲学。
说完了中国人的哲学观,最后来说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人情的中国哲学,产生了中国人的悠闲理论。中国人的悠闲的意义是:时间之所以宝贵,在于时间不被利用。
悠闲,就是不利用时间。这个和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理念真是太不同了。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们一般觉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时间的宝贵就在于“少”,永远不够,所以要好好分配,好好利用。可是林语堂呢,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时间的宝贵不在“少”,而在“多”,所以要浪费,一旦你学会了荒废时间,学会了发呆,你就知道了悠闲的妙处。
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悠闲生活呢?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爱悠闲的性情,这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因为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到历代浪漫文学的影响。在中国人心目中,凡是能用智慧来享受有限的人,就是受到教化最深的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享受悠闲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觉得悠闲是有钱又有闲的人的享受,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林语堂指出,悠闲的生活,根本是平民化的。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旅行,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比如苏东坡的诗歌里写了“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难道江上青风和山间明月只是有钱人才能占有吗?不少古代的名人并不是空口白话地谈论着农村,他们是亲自过着穷苦的农民生活,并在农村生活中得到了和谐的快乐的。
要想过上中国人的悠闲生活,林语堂认为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态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赏玩大自然的胸怀。一个人必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上心,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悠闲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呢?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在于林语堂指出了“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这个有趣的现象。世间万物都在过着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了生活而工作。因为人类不能不去工作,所以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时随地是义务、责任、恐惧、障碍和野心,但这些并不是天生的东西,而是由人类社会产生的。林语堂认为,人类的危机在于社会太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以至于在获取食物的劳苦中,吃东西的胃口也失去了。
书里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当你看到那些摩天大楼或者一望无际连成一片的房子时,有没有想象过那些并不富有的人怎样居住呢?在那两三个窗户的后面,就住着一对夫妻,每天到了晚上就像鸽子那样,回到那鸽子式的房子里睡觉。早晨起来后,喝了些咖啡,丈夫去到某个地方,为家人挣面包钱,妻子在家里不断地把灰尘扫出去,使一块小小的地方干净一些。下午四五点钟,她们跑到门边和邻居们聊聊天,呼吸新鲜空气。到了晚上,又拖着疲惫的身体睡觉。人类就是这样地居住和生活!
而那些不为生计发愁的人,他们努力工作就得到了生活的快乐吗?林语堂说,其实快乐的成分完全需要根据这些住在高雅公寓里的男女的脾气和秉性来决定。也许他们有汽车,甚至有一座造在乡间的房子。乡村住宅,好像是这些人生活的救星。大部分人在乡村中劳苦工作,希望到城市里去。这一小部分人在城市里赚足了钱,可以再回到乡下隐居。这是多么讽刺呢。
林语堂认为,在生活方式这件事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站在两端的。讲求效率,讲究准时,希望事业成功,他说这是美国人的“三大恶习”。尽管讲求效率能够把事情又好又快地做完,可是林语堂不赞成讲求效率,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太费工夫,为了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连享受悠闲的乐趣也没了,而且连神经也跟着损坏了。美国有一个杂志编辑,为了要严格校正错字,就连头发都校得花白。但是中国的编辑呢?林语堂认为聪明得多,他把几个没有校对出来的错字留下,以便增加读者发现错误的乐趣,增加读者细心观察的能力。
如今的人们用钟表来计时,每个人对时间这个概念都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以至于人类也成了钟表。准时上班造成了生活的困苦和紧张。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参照小学生上课的方式去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三点做这件事,五点做那件事,六点半换衣服,六点五十上汽车,七点到达某地。这样一来,生活就要失去重要价值。甚至三个星期后的一个约会也要预定。而中国人呢,接到朋友的一张请帖,是不需要答复朋友去还是不去的。
书里说,美国人之所以不懂得悠闲,是因为他们把工作看得高于生存,在东方人心中,美国的男女老少都十分好笑,因为他们统统都想工作,用尽方法来获得宝贵的自尊心和年轻人的尊敬。但其实,老人家做了一辈子工作还不够吗?壮年时不悠闲已经很糟糕了,如果到了老年还是不能悠闲,这是人性的一种罪恶。这种观点,和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实在是大相径庭的。
说到这儿,“中国人生活的艺术”这个话题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回顾一下与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了解生活艺术的前提:培养人类的情感和感觉,比教育人类的思想更重要。去亲近情感,而不是亲近逻辑,这才是人类文化最高的理想。
其次,我们谈了什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哲学,是注重人生的知识,不注重真理的知识。中国人的哲学只把握现世的人生,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怎样生活?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刻的哲学。
最后,我们谈到中国人的悠闲理论——时间之所以宝贵,在于时间不被利用。
读完了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我最大的一个感慨是——人类真是很可悲的动物。我们用尽一切心思去进步,把简单的生存需要演化成复杂的生存游戏,乃至高科技甚至人工智能,谁还会记得这一切的努力,源头上只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在创造复杂的文明产物时,丢失了人存活于世的根基——也就是,人类的生活终究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哭笑、每个月的理发、浇花种树、买菜洗衣服等这样的平凡事情。我们用文明的外衣去包装难懂的哲学概念,哲学却渐渐地让人类越来越不懂自己。我们读完这本书,未必要按照书里那样抛弃工作,为了悠闲而悠闲,但是反思一下自己越来越复杂的心,也算得上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当然,林语堂单纯用老庄哲学和道家思想去解读中国文化,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但是无疑带有一定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中国文化里同样有教人积极奋进的儒家文化,而中国人的世俗精神又是教人入世的,所以生活在世界上,不单单是要悠闲,同样也要进取。不然,天天过神仙一样的悠闲生活,人恐怕很快也要趋于无聊,想想天宫里的神仙们,每天只是喝酒赏花,跳舞奏乐,恐怕也是虚空得要命。所以,平凡如我们,不妨睁着眼奋斗,闭着眼享受。
撰稿:玉裁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