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域》 董鸿英解读
《消失的地域》| 董鸿英解读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消失的地域》。一听这个书名,你可能会感觉,这像是一本讲旅行的书,或者一本科幻小说。实际上,《消失的地域》是一本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讲的是,电子媒介的使用,让人类的社会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这本书原版问世的时间,是1985年,也就是将近40年前,在那个年代,人们能接触到的“电子媒介”,主要是广播和电视。但是,即便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这种新的电子媒介得到普及的时代,这本书里的观点依然能给我们启发。它提示我们:每一种现象级的、新传播媒介的出现,都是一个值得警觉的信号;新媒介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可不仅仅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让人们接收到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会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重新塑造人们的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他被称为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传播学是上世纪中期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激增,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梅罗维茨正好处于那个大发展期。传播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信息系统,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媒介环境学是传播学里一个比较另类的流派,他们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比如说,其他学派研究电视,研究的是电视的内容或效果等,而这个学派研究的是电视构成的人的信息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人来说,打个比方,就像是水之于鱼一样。鱼儿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吗?鱼并不知道。同样,人也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中。而这个信息环境,却一直在培养人特定的世界观。
这本《消失的地域》就是媒介环境学派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书中“消失的地域”指的不是在地理意义上的,某个地方消失了,而是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社会意义上地域差异的减弱乃至消亡。你一定知道中国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天涯若比邻”,那代表了先贤对于“消失的地域”的想象。这种想象在电子媒介时代变得真实起来,人们不再需要望着长空寄托情意,而是通过电子媒介就可以共处于同一个界面、同一个时空中。随着电子媒介的到来而消失的,还不止人对地理距离的感知,甚至包括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身份、角色、性别、权威、等级等一系列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共识。梅罗维茨的这本书,与他的老师尼尔·波兹曼著名的三部曲之一《童年的消逝》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天听本书”也曾经为你解读过这本书。随着电子媒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实际上,人的许多社会行为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好,下面,我会分为三个部分,为你讲解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电子媒介为什么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
第二,电子媒介时代,什么在消失?
第三,什么又在涌现?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来说一说,电子媒介为什么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
相信你也发现,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状态,与TA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相比,即使不能说截然不同,多少也是有区别的。极端的例子是网络上的那些“美女翻车现场”,萝莉少女形象背后的真实身份可能是“抠脚大汉”。这告诉我们,现代媒介为人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一个角色扮演的舞台。
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社会学家埃尔温·戈夫曼就指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这是第一次从一个学者的口中,说出了那句潜台词:“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在特定的场合下,人们都会倾向于呈现社会公认的“恰当行为”。比如与人初次见面,大家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为谦谦君子、窈窕淑女。参加葬礼要表现得肃穆,参加婚礼要表现出喜庆,工作面试要恭谨,亲近孩子要和蔼,没毛病对吧,这都是在对不成文的行为规则表示遵从。在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框架中,人要完全地放飞自我,这种机会是很少的。而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这时人们可以表演的角色更多了,表演空间也更大了,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另一个人。
那么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呢?作者认为,核心原因在于,新的媒介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环境,而新的文化环境又影响了人的社会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电子媒介可不只是在传播内容,而是在重构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行为舞台。
这个观点看起来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背后却有一套严谨的分析逻辑,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根由四对关系连接而成的逻辑链条。接下来我们就依次来说说,这四对关系。
首先第一对,场景与行为。意思就是,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总是以“场景”为基础的。人,是有舞台感的动物。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的就是人说话做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随风就俗。“场景”就是人进行“恰当行为”表演的框架和舞台。绝大多数的人,会自动适应场景,而无需做过多的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的儿童就能根据听众的不同来调整说话的方式。
“恰当行为”不是法律规章,而是从小我们就从父辈和周围人身上,以及文化传统中习得的“约定俗成”,它本质上是一种“共识”,也就是人们对一系列惯例的共同理解。我们甚至也倾向于认为恰当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这已经融入我们的下意识。因而这种行为规范是有隐秘性的。我们行为表演的场景因素是不易被觉察到的,就是说,人们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娴熟地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和面孔。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的另一半那脾气差点意思,但外人却经常会夸TA很温柔。这种时候,你不必觉得,TA是在外人面前故意伪装,很可能,只是因为“场景”不同,TA显露出了自己的不同侧面。像这样,根据场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近乎是人的社会性本能。
大体上,场景之间的距离越大,人行为的差别也会越大。这个距离,既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学生都处在学校里,他们的行为是相似的,学校这个物理场景精准地分类了学生群体。但同样都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就相差巨大,这是因为他们场景的距离是由时间决定的,老师很多年前也是学生,但现在是职场人。可一旦让学生受邀去另一个年级讲课,TA就共享了与老师一致的行为样式。你看,场景不仅是指地点,而且还指与身份对应的场合。
再说第二对关系,行为与角色。
这一对关系就更深地涉及戈夫曼的场景理论了。在后面我们还会提到戈夫曼,因为作者的这本书主要结合了他的场景理论以及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咱们前面说过,戈夫曼把社会生活比喻为戏剧,而每个人都是特定剧情的表演者。就像戏剧有舞台和后台一样,人的生活场景也分舞台和后台。戈夫曼提出了两个概念:“前区”和“后区”,分别对应台上和台下。当人跨入生活空间中的前区,就是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人就会开始表演符合社会规范或他人期待的角色;而当人退回到后区,则会从事后台个人化的行为,例如为演出进行演练和筹备。
在前区,人人都想当一个好演员,作风正派、谦逊有礼、笑意盈盈、幽默风趣这些都是作为演员的自我修养。维持这些形象会带来一种“交往的紧张感”,戈夫曼说,即使那些看起来什么也没做的人,也常常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消耗精力,嗯,因为TA们起码在做演员。虽然有点累,但也必须去做,因为人的群体身份和社会化角色正是在人际行为互动中形成的。
平常人尚且如此,越是神秘、专业或高阶的角色,越是需要表演。TA们的前台演出要更加地正式,并且要更深地隐藏自己的后台区域,同时要花大量精力在后台长期而仔细地为自己的前台表现做准备。例如政治家、牧师、法官、医生、明星以及公主或王子等。梅罗维茨用“扮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身份的人对于自身角色所从事的工作。而扮演等级角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例如隐藏自身的缺陷或弱点,以及隐私,或者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保密,以维持神秘感。
作者认为,这些角色扮演模式在过去是行得通的,但那是基于传统的社会表演舞台:静态的、单一的、面对面的,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人们社会行为表演的场景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就说到第三对关系,媒介和场景。
场景提供了人们交往的文化框架和表演舞台。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框架,我们无能为力。但新的突破在于,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场景,或重新定义场景来解放行为。而如何改变传统的场景呢,其实电子媒介就是大规模改变场景的超级变量。社会场景的演变常常是媒介技术革新的副产品。
与传统舞台不同,在电子媒介提供的场景中,表演的前区与后区分界线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移动的。这条分界线如果往后台的方向移动,演员的后区空间就会失去得越多,台上的戏剧在看客们面前就越接近于一场即席的真人秀。当然,人们也随之学会主动地暴露后区,这成为一种新的自我呈现的表演策略。
这本书中,梅罗维茨在戈夫曼“前区”和“后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侧台”和“中区”的概念。侧台就好比观众可以从舞台的侧面看着演员上台和下台,而中区则代表着舞台的可变区域,它随着表演和观看的需要而在前后区之间移动。这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认为,意味着更加纯粹或极端的“深后区”和“前前区”的出现。这几个概念在这本书中比较重要,我们多说几句,你可以将媒介想象成“墙”或者“窗”,在哪里建墙,在哪里开窗,电子媒介好比提供了更灵活,也更为复杂的建筑方案。当墙往后区移动时,就挤压着人的隐私躲到“深后区”去;当窗开得更大时,就迫使人酝酿更多的角色表演内容。
比如,在现今一些选秀综艺里,节目组会展现大量的排练和饮食起居镜头,但那是真正的后台吗?并不是,这些镜头叫“花絮”。当多个机位对准后台时,演员的仪容笑貌、一举一动仍然处于表演状态中,以往的私密内容变成新的表演,被呈现出来后,更真实的后台行为则会隐藏得更深。过去的后台变成了新的表演前台,而观众也好像坐在侧台看着演员忙着上台、下台,在这些不同层面的舞台间穿梭。节目中,明星主动揭开以往身上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开始了软萌贱等新人设的演出。
电子媒介允许人拥有“更深”的后台和“更前”的前台,人们可以隐藏更深,或者表现更多。也就是说它为人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定义的表演舞台,人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呈现更真实的自我,或者想象中的自我。
基于前面这三对关系——场景与行为、行为与角色、媒介与场景,作者提出了第四对关系——媒介与行为。
他认为,媒介和行为是一对被忽视的关联。媒介变化时,人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而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人行为的变化,倒不是因为媒介变化时,传递了新的内容所造成的,而是当媒介变化时,人所在的社交场景,产生了新的社会惯例。在新场景中,人们对于什么是“恰当行为”的认识变了。
电子媒介不同于印刷媒介,它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新的统一的交往时空,它将更多以往属于非正式、私密性的后台内容展现在观众眼前。相比较而言,在印刷文化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严肃感和完整性是有某种文化偏好的。而电子媒介则开启了流动性的观赏文化。
特别是当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下,人表演的前区和后区已经被颠覆。小红书上女明星在自己住宅的洗手间里卸妆晒素颜,而抖音中的网红发布着自己的换头式化妆术,快手上素人在直播自己睡觉打呼噜,知乎上工作3年的新人已经通透得像“职场老司机”。你方唱罢我登场,表演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经典剧本,演员也不再需要等到台下的十年功。
好,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作者认为,媒介改变社会行为的连结点在于场景,媒介通过改变场景来改变其背后的文化框架,进而改变人的角色行为。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群体身份和社会化角色都是表演出来的内容,表演什么取决于舞台,也就是场景。电子媒介的出现,让场景这一人类行为的舞台发生了变化,人们表演的方式和内容当然也就随之而改变。
第二个大问题:电子媒介时代,什么在消失?
作者敏锐地感知到,随着电子媒介主导了我们时代中主流的信息流动方式,许多过去看似颠扑不破的文化惯例已开始随风而逝。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不仅有“地域”,还包括人们社会行为中的种种传统。我分这样几个点来为你讲解:
首先,场景间的界限在消失。当我们想与一个人通话时,距离会成为问题吗?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想组成一个打卡社群时,身份会成为问题吗?现在都不是问题。但是在过去,人们为了相互间直接的联系,必须跨越距离,共处同一段时间、同一个空间。印刷媒介可以让人的交往跨越空间,但做不到跨越时间。电子媒介出现后,则进一步实现了人们交往的社会地点与物理地点的分离,也打破了人的角色与物理生活地点的关联。人们开始使用电话、收音机、电视进行交流,表演者可以模拟现场,而观众也得以亲临远方的事件中。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已充斥着云聊天、云视频、云开会,甚至有了云K歌、云蹦迪、云旅游,我们身体所处的位置已不再决定我们行为所及的地方。
电子媒介改变了人交往的地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场景与场景之间的界限,人对距离的感知,以及对身份差异的感知都在消失。新媒介引发的交往关系,虽然是有中介的,但是它在人的心理上类似于面对面直接交流。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开始重组,TA们通过兴趣和相似性来交往,而不是基于传统的地域、性别、职业、宗教或种族。
第二种消失的,是公开与私下的边界。
当总统夫妇与知名记者在电视镜头前会面,这个场景到底是三者之间亲密的私人交往,还是全国观众面前的公开表演呢?答案是都是,也都不是。总统夫妇既不能显得是在跟记者私下交谈,也不能类似于像是在盖茨堡发表公众演讲,他们需要策略性地调整行为以适应新的场景,既要表现得轻松、亲切,又要显现得庄重、得体。
总统夫妇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处于公开与私下的混合场景中。作者认为,混合场景中出现了新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中区”行为。这时候,表演的内容是随着演出和观看的需要而可变的,甚至是随机应变的,前台和后台之间的屏障也是灵活移动的。比如,总统夫妇想表现得亲民一些,那就在主持人的配合下,主动多讲讲私下生活;如果想显得严肃一些,那就端着点。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应该也能发现,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可以通过“打聚光灯”的方式,显示一些原本被隐藏的东西,同时展示另一些东西。比如,你发一个朋友圈儿,既可以说是分享生活,也可以说,在传递一些信念、偏好或情绪,打造个人人设。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生活空间的“可见性”,人们进行自我表演的前台和后台变成“自定义”,公开与私下行为的边界也因此变得模糊。
第三种消失的,是群体身份的角色框架。“角色框架”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社会化角色是扮演出来的内容。每个人都有群体身份,例如公众人物、公司职员、老师、学生,甚至父亲、母亲、男人、女人,而每一种群体身份都有着相沿成习的社会脚本,这个脚本就是“角色框架”。人们的表演看似是动态的,且具有个人化的色彩,但实际上都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则之上,翻译成俗语,就是:“一切都是套路”。想想我们的上一代,他们可能数十年都处于固定的工作团体或亲友关系中,他们的行为无意识地持续受到社会传统的规束。
而在电子媒介时代,生活喧嚣而热烈起来,它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面貌已经烟消云散。电视成为人们客厅中一头看不见的“大象”,当大象起舞,全世界的新鲜事都挤进了人们的家里。美国总统将自己的手术伤疤展示出来,好像全国人民都是他亲密的朋友;知名人物的幕后生活暴露于公众舞台,然后再为自己的私事占用了公众资源而道歉……
曾经存在于人们共识中的角色模型变得轮廓不清,不按“套路”。作者举了两性角色观念的变化,这个代表性的例子。要知道,男性和女性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别,二者的角色分化更是被社会意义所决定的。过去的社会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被局限在“贤妻良母”的角色框架内。作者不否认女权运动是诞生中性文化的重要力量,但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融合的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媒介让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场景和信息系统产生了融合。过往只有男性接触的场景或信息,现在女性也可以接触到,无论是学校、法庭、公共场合、职场、战争、体育场所还是两性节目。当女人突破家庭这个场景的隔离,她们旧的性别归属观念也就开始瓦解。家务被重新定义为“未付工资的劳动”,“家庭冷暴力”“婚内强奸”等新名词的出现,在过去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四种消失的,是生命阶段之间的差异。与男性和女性角色一样,童年也是一个在社会意义上被建构的概念,而不单指生物意义上的成长阶段。
童年也是有演出剧本的,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穿衣、吃饭,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有社会期待中的样式。心理学要求对待儿童与对待成人有不同的方式,然而目前的趋势,却是要像对待“小大人”那样对待孩子,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成人。如尼尔·波兹曼所揭示的,我们时代的潮流面向“童年的终结”。梅罗维茨认为,这种变化也可能部分地是由电子媒介所带来的。
在前电子媒介时代,印刷文化占主导的时期,儿童与成年人是难以共享一套信息系统的。这涉及印刷文化的一个特点——编码与解码。意思就是,文字可以理解为一套对现实世界编码的抽象过程,阅读和书写文字是一种需要后天花很长时间学习的技能。即使是通俗的小说,也需要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这就将儿童天然地排除在主流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网络之外。儿童只能看图画书,传播信息的书籍反而成为儿童接触信息的过滤器。
但是电子媒介就不一样了,听广播和看电视不需要刻意练习,经由广播和电视之门,儿童冲破了之前与世隔绝的状态,和成人共享知识或信息,金钱、情爱、暴力、死亡、犯罪等成人世界的秘密也暴露在TA们面前。当儿童与成人共享一个信息“领地”,TA们的行为模式也就会跟着蜕变。“童年”不再是按照线性发展而一步一步履行的生命阶段。印刷媒介所助推的那种对于“顺序”和“阶段”的迷恋,也从我们的文化中逐渐消失了。
这种社会现象促使后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影电视分级制度的出现。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上网也有了“少儿模式”,这既可以说是在保护童年,也可以说是在对抗“童年的消逝”。
电子媒介时代,第五个现象是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衰落。
比如,“水门事件”发生后,研究者意识到:“美国的总统制度遇到了真正的麻烦,其方式和程度在它动荡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西方的政治家开始面临信任危机。作者认为,总统形象的衰落或许与缺少潜在的伟大领导人毫无关系,反倒是与传播环境关系很大。电子媒介缩短了大众观看伟人的距离,所谓“枕边无美人,熟人无英雄”,新的传播环境破坏了政治家依照传统偶像那样行为的能力,因此也就不被看成是伟大的领袖,这是历史性的“政治悲哀”。
要理解“伟大的领导人”是如何诞生的,需要明白“权威”不同于“权力”。一个人拥有权力的手段可以是武力或金钱等,而TA获取权威的途径,则一定程度上需要靠表演。因为,“权威”不是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他人的“追随”中。很多时候,“伟大领导人”需要用一些“恰当表演”来获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那些极大地依赖于神秘感和氛围感的角色,例如政治家,是迫切要求屏蔽个人生活等后区行为的。后区的暴露,会危害到权威、魅力等一系列他们过去所用心经营的东西,或者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然而电子媒介侵蚀了政治家传统的后区与前区之间的屏障。镜头和麦克风已探寻到了他们行为的许多方面,并且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普罗大众。随着后台区域的暴露,观看者在总统与平民之间找到了平衡。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搞,公开调侃奥巴马,打趣特朗普,这种现象在华盛顿、杰斐逊乃至林肯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新的信息传播模糊了这个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偶像光环在消解,“远方”的英雄从神坛落入了众生之中。对于美国英雄们来说,他们的心中会响起狄克逊·韦克特的那一句:“当世界年轻,并有像上帝一样的人……没有记者,只有诗人”。
说完了电子媒介时代,什么在消失,我们再来说说,什么又在涌现。如果只有打破而没有重建,那社会将会变成电子媒介侵蚀下的一片狼藉。好在梅罗维茨并不是一个技术悲观论者,在这本书中,他同样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电子媒介的进步意义,他用“新秩序对旧秩序的更替”来形容这种历史价值。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展开说说。
首先,电子媒介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印刷场景下,文字符号高高的使用门槛带来了信息的垄断。而信息垄断也有助于文化阶层控制社会秩序和礼仪。而电子场景下,新媒介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员信息共享的机会,降低了场景参与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进入共同的场景中。
伴随着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过渡,人们会更加强调以故事化、视觉化的形式来表现信息;展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讲述更多的细节。所以你看,现今视频、直播、Vlog、综艺等内容形式的大量涌现,其实是作者早已预言的趋势。根据这本书的观点,它们其实都是在把过往正式的前台信息扩展到非正式的后台信息,把抽象的、符号的非人性化信息变成具体的、模拟的人性化信息。而这样的趋势,会促进大众文化的流行,这也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
除了带来新的表现方式以外,电子媒介还培育了新的行为共识。当传统的行为规范遭遇危机,人们会寻求新的共识。因为,人的社会行为不会发生在文化的真空中。在电子媒介构造的新场景中,要表演什么,怎么表演,人们需要新的“约定俗成”。比如,上世纪中后期,独立女性、叛逆青年、平民英雄的行为方式开始备受追捧,这些都是与传统时代全然不同的角色形象。
电子媒介时代场景的改变,会让很多传统人士难以适从,因为场景的打破会导致迷惑和混乱。比如,1938年万圣节前夜,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出“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广播剧造成数百万人恐慌,甚至很多人举家逃亡。又比如,在电视上成名的人,可能并不是专业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在传统人士眼里,不过是些会“插科打诨”的普通人。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随着场景永久或长期的打破,社会文化将被改写,新的共识开始发酵和成形。比如人们逐步学会区分真实与虚拟,懂得尊重平常人的逆袭。规则的变化对于新兴人类来说,是某种福音。在电子媒介中,他们获得了行为的解放。比如现今网络上兴起的氪金粉、妈粉等追星文化,以及COSPLAY、盲盒等小众文化,成员间都有着共享且隐秘的角色行为。新的行为共识使他们黏合成新的社会团体。
除此之外,电子媒介还将孕育新的社会风景。这是电子媒介社会影响的更为宏大深远之处。作者认为,在电子媒介构造的社会场景中,会生长出文化的民主与平权,以及新的文化多样性。在作者的时代,他已看到信息场景中一种“青年文化”出现了,它跨越了阶级、种族、性别、年龄和宗教信仰。比如,美国的孩子们对父母和老师直呼其名,男女也在试图摆脱旧的恋爱和婚姻套路,女秘书们拒绝再为她们的男上司泡咖啡,大学毕业生开始游历世界而不是急于寻求归属,等等。
著名的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也曾经把这些变化归因于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而本书作者则进一步指出了这背后的原理,那就是:场景是人类行为的限定性因素,当电子媒介解除了过去的某些限定性因素,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就会趋向于民主和开放。
今天网络媒体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进程。比如,在美国,电子媒介演变为被不同角色运用的工具,特朗普被戏称为“推特治国”,利用社交媒体鼓动民众情绪;马斯克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喊话,扰动虚拟货币的价格走势;女性等弱势群体也在通过网络发声,制造话题,去博弈影响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媒介带给人们的,并不是自由的乌托邦。正如作者提示我们的,你如果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社会演出,那么同时也会将自己置于被公众监督的聚光灯下。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书中这样一个中心问题:电子媒介为何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我们用了媒介、场景、角色、行为之间的四对关系来理解这个问题。电子媒介改变社会行为,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施加影响,而是通过改变我们角色表演的“场景”,进而改变人们对场景中行为惯例的共识,来产生作用。
在第二部分,我们讲了,在电子媒介时代,什么在消失。消失的不只是“地域”间的界限,还包括公开与私下的边界、群体身份的角色框架、人生命阶段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中等级制度下的权威等。
在第三部分,我们一起领略了作者眼中电子媒介所隐含的进步意义。包括电子媒介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它培育了新的行为共识,它将生长出新的社会风景。电子媒介创造的新场景将改变社会的文化环境,进而改变社会现实的构成。
电子媒介带来的社会影响实际上终究会远超我们的想象。就像作者在全书的最后写到:“我们去过哪儿,我们将去何方?”无不是在启示我们:正视这个时代新的浪潮,并迎接下一个变革。
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鱼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人也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中。而这个信息环境,却一直在培养人特定的世界观。
2.电子媒介的出现,重要的不是它所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它重构的社会环境。
3.媒介改变社会行为的连结点在于场景,电子媒介通过改变场景来改变其背后的文化框架,进而改变人的角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