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履单》 朱步冲解读

《履单》| 朱步冲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著名调查记者亚历克·麦吉利斯的《履单》。这本400多页,篇幅达到30万字的著作,可以说是作者麦吉利斯历经十年调查追踪,写成的长篇深度报道,而他的报道对象,就是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

关于亚马逊,我们得到听书已经解读过一些与之相关的著作,但几乎都集中在创始人贝索斯的成功心法,以及亚马逊这家企业的发展之道,技术与管理创新等方面。然而这本《履单》却是一本火药味非常“冲”的书,它对亚马逊的态度,并不是仰视性的崇拜或者赞扬,而是致力于揭露它的“黑暗面”。

作者麦吉利斯说,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像谷歌、苹果、微软、META,以及亚马逊这样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有能力让自己掌控的技术和产品深度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所以拥有重塑社会经济结构,改变全球人类消费生活习俗的巨大力量,这是以往任何企业都望尘莫及的。由于亚马逊体量巨大,市值超过万亿美元,并且和美国,乃至全球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有着紧密联系,所以特别适合作为一面透镜,来观察高科技巨头企业,对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巨变。

从冷冰冰的公司财报来看,亚马逊的业绩非常亮眼,2023年,它的第一季度营收是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9%,而运营支出增长仅8.7%,是十年以来的新低。 同时,亚马逊便利的购物模式、丰富的商品种类、超低的价格,以及迅捷的配送,也给了全球各地消费者良好的购物体验。但是,作者麦吉利斯说,在这光鲜亮丽一面的背后,却是一堆触目惊心的问题:简而言之,亚马逊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底层员工苛刻压迫,利用自己垄断地位绑架美国政策制定部门,破坏所在地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全球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基础上的。所以,这本书就有一个非常震撼的副标题,叫“无所不有与一无所有”。意思是,我们能够在亚马逊在线商店里买到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是以许多人被剥夺到“一无所有”为代价的。所以,如何对亚马逊这种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加以规制,让它更好地履行自己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来跟随作者麦吉利斯的脚步,看看作者调查暗访的,亚马逊底层员工所遭受的苛刻待遇和艰辛的日常工作生活。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分析的,美国亚马逊商业帝国的持续扩张,如何损害了入驻第三方商家的权益,破坏了入驻地区原本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而造成了更大的地区发展不平等。

在本书一开始的引言部分,作者麦吉利斯就讲了一个非常沉重、灰暗的故事:赫克托·托雷斯曾经是个令人羡慕的技术工程师,年薪17万美元,但是在2007年席卷全球的“大衰退”中失业,从此意气消沉,待业了十几年。到最后,非但再就业的希望渺茫,连婚姻都亮起了红灯。

最终,赫克托在科罗拉多州找到了一份物流分拣工人的工作,薪水待遇看上去还不错,每小时15.6美元,而且这也是唯一一份没有年龄要求的工作,而给予赫克托工作机会的公司,就是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

一上班,赫克托就发现这份工作不好干,公司总经理号召,大家的任务“就是以最快速度,和最高物流性价比,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赫克托每周要干四个通宵,从早晨7点多忙到第二天凌晨,工作内容包括装车、卸货、分拣。在整个夜晚,他都必须站在传送带前面,每小时搬动数百件货物,包裹的条形码必须朝上,好让机器顺利扫码登记,一些货物的重量可能达到25公斤甚至更重。根据佩戴的智能手环统计,在亚马逊巨大的仓库里,赫克托一晚上的奔走距离接近20公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从手臂、手肘、腰背到小腿、脚底,都开始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为了让自己继续干下去,每天赫克托都要做一大堆准备:包括上班前就涂抹止疼药膏,兜里揣着止疼片,工作时戴着护腰,以及下班后冰敷小腿、用浴盐泡脚等等。

更糟糕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赫克托加班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疫情导致很多美国线下零售企业关停,在家隔离的人们更加依赖网购,从而导致工作时间进一步延长,休息时间缩减,赫克托浑身的伤病也越来越严重;他的妻子劳拉开始后悔,说自己不该让丈夫接下这份工作,因为在光鲜亮丽的高科技招牌背后,亚马逊其实是一家血汗工厂。

众所周知,亚马逊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更快的配送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选择。为了维持客户留存率,提升客户使用黏性,在2005年,亚马逊还出台了Prime会员制度:只要支付79美元,就能享受全年无限制48小时内配送到家服务。此时,亚马逊在全美国的商品仓库还不到10个,然而到了2017年,亚马逊Prime会员人数已经将近1亿,亚马逊在全美的仓储中心就暴涨到100个以上,但依然感觉不够用,因为它已经包揽了全美国大约40%的电商零售市场份额。人数达到8000万以上的付费会员,是亚马逊营收业绩持续增长的坚强动力。而它的九个主要竞争对手,拥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亚马逊的一半。

为了提高效率,这些仓库必须同时兼备多种功能,包括分拣、包装与发货。亚马逊这种多功能仓储中心,被称为履单中心(Fulfillment Center),而本书的书名“履单”也正是源自于此。 到2019年底,亚马逊在全球拥有超过75万名员工,其中绝大部分在履单中心工作。

亚马逊履单中心的体量,是令人惊叹的,作者麦吉利斯在书中举例说,位于美国城市巴尔的摩的布罗宁履单中心,它的面积相当于18个全尺寸足球场,单是为员工预备的停车位就有1900个。

为了维持亚马逊引以为傲的配送速度,在履单中心里,会有成百上千个像赫克托这样的工作人员,像蜂巢里的工蜂一样忙碌。工作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叫“上货员”,需要不停地把需要送出的货物摆放到货架上。第二种叫“拣货员”,时刻穿梭在货架之间,用手持扫描仪读取订单信息,把需要发货的商品,按照订单,放入黄色的箱子,扫描仪上不断缩短的蓝色进度条,会提醒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任务。最后一种则是包装工,他们负责从黄色箱子中不断拿出商品,进行扫描,然后把它们放入带有亚马逊笑脸标志的快递箱,打包,然后把快递箱放上永不停息的传送带,准备外运。

听到这里,有人会说,这样一份工作,你如果不想做,可以不做啊!但是,作者麦吉利斯就说了,亚马逊公司管理和技术部门选择入驻城市的逻辑,和亚马逊履单中心选择入驻城市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前者会选择那些本身繁荣,周边科研机构和大学比较多的城市;而后者呢,交通便利,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就可以了,所以,亚马逊履单中心往往会落户在许多经济凋敝、就业形势不好的地方。英国调查记者布拉德沃斯,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书,就叫《雇佣:在英国六个月的低薪卧底工作》,在书里,他就记录了自己在亚马逊订单履行中心工作的艰辛体验。

这座履单中心,位于英国中部城市鲁吉利,这是一座破败的煤矿城市,煤资源的枯竭,让许多居民失去了工作,很多人甚至已经失业20年。所以,2001年当亚马逊宣布将在这里建立物流仓库时,很多当地人欣喜若狂,但很快发现,这份工作和他们想象的压根不一样。

首先,亚马逊规定,每个仓库工人名下,都有6个积分,违规行为会导致扣分,分数归零时,就将被解雇。恐怖的是,导致扣分的理由非常多,比如迟到,哪怕只有1分钟,也会扣1分,外加扣除15分钟的工资,甚至请病假都会扣分。布拉德沃斯回忆说,自己在卧底工作时,曾经有一天晚上换班时感了冒,不得不请了一天假,隔了一天回归岗位时,经理就冷冰冰地告诉他,这次病假需要扣除1个积分。实际上,在布拉德沃斯上班的第一天,中心的主管就公开对新员工说:“如果你生病了,自己解决,因为我们需要你在这里工作。”当然,布拉德沃斯发现,员工餐厅里的架子上,摆了许多常用药,比如感冒咳嗽药等等,让员工随时取用;在亚马逊管理层眼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慈善和福利了。

忙碌的履单中心工人,连上个厕所都是奢望。在采访中,一个名叫博达尼的工人就和麦吉利斯抱怨说,自己已经69岁了,但为了生计还得出来工作,而不做年龄限制的亚马逊履单中心,是他唯一的选择。由于年龄的缘故,博达尼总是想去洗手间,但是,亚马逊规定,在十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里,工人的休息时间只有20分钟; 尽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工人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有30分钟无薪休息时间,和上下午各一次15分钟的带薪休息时间。但由于亚马逊订单履行中心面积太大,区区20分钟,根本来不及去一次洗手间并按时返回工作岗位,所以在货架的隐藏角落,往往摆着装满了尿液的饮料瓶子,都是来不及去厕所的员工留下的。

更糟糕的是,履单中心的工人发现,由无数摄像头和工人携带的手持扫描设备组成的智能监控系统,会每时每刻盯着自己。系统不仅监督工人的每一个工作步骤,查看有没有所谓怠工和失误行为,以便量化评估绩效,还会不断“推陈出新”,缩短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时间,优化工作流程,总之是在催促工人不断加快速度。布拉德沃斯在书里说,在履单中心工作的感觉,如同在监狱里。你的手持设备既是完成工作的工具,也像是个随身的电子镣铐,它会不断发出指令,让你去拿指定的物品,然后开始倒计时。有时,即使你没有超时,也还会收到催促信息“你要提高你的分拣效率了!”至于系统到底凭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谁也不知道。

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监督下,工人们压根就没有偷懒的可能。布拉德沃斯在卧底时就发现,哪怕只是想喝口水,离开工作岗位去找饮水机,走在半路上都有可能被系统认定为“闲逛”,在亚马逊管理手册上,“闲逛”就等于偷懒、消极怠工,也要被扣分。虽然在履单中心里,每层楼都有十几部饮水机,可是一个筋疲力尽、头昏脑涨的工人,要想在这座70万平方米的走廊迷宫里迅速找到饮水机,总是困难的。 布拉德沃斯在入职后的第一周,就被经理告知,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现,因为根据数据统计,在整个仓库工人分拣效率的排行榜上,他位于垫底的那10%。对此,布拉德沃斯大惑不解:自己33岁,年富力强,常年健身,自己在卧底时为了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每天拼了命地工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实际上,很多工人最终被亚马逊履单中心解雇,甚至不是某个主管的决定,从2017到2018年,仅仅在美国巴尔的摩履单中心,就有大约300名工人被解雇。一些工人不甘心,想发起申诉,而亚马逊公司的律师在回应中的说法是:这是由亚马逊监管系统在评估工作效率后自动生成的决定,与任何主管个人都没有关系。

所以,在许多底层劳动者眼里,在亚马逊履单中心工作,仅仅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既不能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也不能产生什么职业荣誉感。在一次针对亚马逊履单中心工人的秘密问卷调查中,55%的人认为自己在入职后产生心理抑郁,而70%的人表示,如果自己被解雇,将不会考虑再次入职亚马逊。

好了,说完亚马逊对履单中心工人的严苛待遇,我们再来看看,作者麦吉利斯为什么会说,亚马逊的崛起,反而导致了美国,乃至全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同时还通过压榨入驻商家,破坏了落地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

不过,作者麦吉利斯强调说,亚马逊崛起之初,确实是给它所在的西雅图,这座位于美国西北的城市带来了繁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雅图还是一座小城市,人口不到50万,经济完全依靠飞机制造巨头波音,以及造船厂和港口运输支持,当时的经济衰退,曾经让西雅图备受重创,著名经济评论媒体《经济学人》曾经报道说,这座衰退的城市简直就是个大型当铺,家家户户都在抛售各种杂物,希望换来一点现金,变成每天必需的食物和房租。

然而,在萧条中,几个年轻人先后来到西雅图落脚创业,因为这里有不错的税收政策,还有很多高校,科创人才丰富。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最终导致了风暴,他们的到来,也最终给西雅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们分别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以及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

到了2018年,西雅图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偏远城市,一跃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科技之都,城区居民平均年收入达到七万五千美元,但房价也高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不仅如此,它还是全美人口增速最快的大城市,而且迁入人口,大多是年轻,受雇于亚马逊、微软等高科技企业,所谓的高学历、高收入“双高人群”。根据统计,仅仅亚马逊一家公司,就提供了全西雅图新增工作机会的30%,租赁了市区内大约20%的商用写字空间,由于频繁的公司差旅,两家航空公司在西雅图国际机场还特地为亚马逊员工设置了特别登机通道。

后来,亚马逊还在西雅图郊区的南湖地区建立了全新的总部园区,里面有三栋连接在一起,被称为“球体”的圆形玻璃建筑,内部环境被布置成了热带雨林,室内共有超过4万多株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用贝索斯的话来说,之所以不惜重金打造这样舒适而富于设计感的空间,是因为它不希望亚马逊的员工把这里当作完成例行工作的办公室,而是把这里看作一个开放性的社区,员工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不期而遇”,从而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看上去很美是不是?但是作者麦吉利斯笔锋一转,说这一波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大潮,从中获得好处的人和地区却非常有限,呈现出一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2019年,加州、纽约和马萨诸塞三个州,吸纳了全美超过70%的风险投资,一小撮城市圈聚拢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财富,而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就业岗位消失,经济陷入衰退。 麦吉利斯援引麦肯锡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美国就业增长的60%,都将流向包括西雅图在内的25个高科技产业密集城市。而美国最为贫困的54个落后城市和农村地区,面临的是尴尬的零增长,顺便说一句,在这些贫困地区,生活着美国人口的大约四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像亚马逊这样体量的高科技企业巨头,还可以把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和社会影响力作为筹码,直接影响美国相关国家政策的制定。作者麦吉利斯说,随着亚马逊业绩的不断攀升,贝索斯去首都华盛顿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从2012到2017年,亚马逊在华盛顿支出的政府公关游说开支增加了5倍,在华盛顿长期维持一支28人组成的专家游说团,包括4名前国会议员。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媒体舆论,贝索斯还买下了知名纸媒《华盛顿邮报》,并在华盛顿最昂贵的地段购置了一处豪宅,用来举办沙龙和其他社交活动。

对于美国许多地方城市,乃至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在经济持续低迷,制造业不断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大趋势下,能够迎来亚马逊公司管理分部,或者物流中心入驻,无疑是提升当地就业率,拉动经济与消费的绝好机会。不过,麦吉利斯在书里就揭露说,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亚马逊在与当地政府进行入驻谈判时,拥有无与伦比的强势地位,从而可以提出各种各样对自己有利的入驻附加条件。

比如,亚马逊一直在美国国内准备建一个第二总部,根据评估,这个第二总部的入驻,能够给当地城市带来至少两万五千个就业岗位,经济收益更是以百亿美元计算。所以,一时间,前来申请的城市超过50个,竞争之激烈,以至于所有城市的表现,如同参加一场恋爱真人秀:除了竞相出台各种招商便利和税收减免政策,它们还想出了各种剑走偏锋的花招,比如堪萨斯市的市长亲自给超过1000种亚马逊商品打了五星好评;达拉斯提出免除所有亚马逊员工的本地宠物领养费用;亚特兰大宣布自己的城市地铁可以增加一节亚马逊专用车厢,而亚特兰大郊区的一个小城镇甚至说,只要亚马逊入驻亚特兰大,自己可以改名叫“亚马逊市”。

最终,亚马逊选择了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麦吉利斯在书里就讲了一个小故事,说当地有套公寓,已经挂在二手房平台上3个月了,无人问津,但2018年11月,亚马逊第二总部要落地在此的消息一披露,这套公寓立刻就宣布售出,价格比原来的标价贵了7万美元。 虽然因为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利润下滑,这个第二总部的建设宣布暂停,但亚马逊入驻的吸引力,依然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亚马逊曾经考虑把这个第二总部建在美国最为繁华的大城市纽约,但为什么最后没有落实呢?原来啊,亚马逊是狮子大开口,它算了一笔账,说自己入驻纽约后,25年内能够给这座城市累积带来275亿美元的税收收入,所以它要求纽约市政府送自己一个总数30亿美元的大礼包,包括21亿美元的税收减免,5亿美元的新总部建设工程款报销等等。结果一些议员就出来反对,说这些钱如果用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上,效果更好,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所以,麦吉利斯总结说,亚马逊苛刻的入驻条件,归根结底,是要入驻地区的民众为自己买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于许多贫困地区来说,亚马逊入驻所带来的经济拉动作用,要过很久才能起效;而在短时间内,还会加重所在地居民的税收负担。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在入驻前,强势的亚马逊已经迫使当地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税收优惠和补贴条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亚马逊赚到的钱,很少能反哺给落户的所在地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比如,麦吉利斯就在书里举了一个案例:亚马逊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了两个履单中心,导致当地医疗急救和消防部门需要处理更多的紧急状况。但是,按照入驻协定,两个履单中心被减免了长达15年的房产税,而当地的医疗急救和消防部门,正是依靠这项税收来维持的。所以,在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决定,消防中心所在地区的居民,必须再额外缴纳一项房产税,用来维持消防中心的正常运转。

当然,被高高在上的亚马逊霸凌的,不只是美国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更有那些迫于亚马逊电商领域垄断地位,而入驻的商家。在书里,麦吉利斯就讲了一个这样辛酸的故事:

特蕾莎和卡洛斯夫妻俩,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创建了一家办公家具公司,叫“铅笔筒”。由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很优秀,他们成了当地政府和学校办公家具的主要供应商。他们的好日子一直延续到了2017年,直到亚马逊打来了电话,邀请他们入驻亚马逊在线商城。

一开始,像特蕾莎夫妇这样的小企业主或者创业者很高兴,自己搭上了亚马逊流量的风口,订单和销售额有了增长。按照亚马逊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2017年,在亚马逊平台上,就有14万家中小企业年度销售额超过了10万美元。

但是,渐渐地,事情不对头了:首先,亚马逊要从他们的销售额里拿走一笔不小的佣金,大约是成交额的15% ;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出现了,什么履单费、账户管理费、网站广告费,诸如此类。如果商户希望自己买卖兴隆,全部都交,那么每单成交价的30%,都会被亚马逊拿走。 其次,很多商户发现,亚马逊平台上出现了许多和自己产品类似的仿品,不但价格便宜不少,而且还被亚马逊推荐到了比较醒目的位置。很明显,他们只能面临二选一的艰难抉择:要么不降价,坐等顾客慢慢流失,要么选择降价跟进,然而这样一来,本就已经不多的利润,会变得更少。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一些不甘心、爱较真的入驻商家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些仿品,都是亚马逊自己生产的!由于亚马逊平台掌握了全部用户的销售和浏览数据,它就采取了这样一个策略:挑选出那些受欢迎的产品,然后就在自己的代工生产线上生产仿品,从香薰蜡烛、电池、母婴用品、家具再到营养保健品,诸如此类。由于亚马逊的订单足够大,所以这些仿品的成本可以压得非常低。随后,亚马逊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系统,让这些仿品获得更多的推荐、曝光,再加上富有竞争力的价格,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把原本购买正品的用户,变成自己产品的消费者。

不仅如此,为了同时深度绑架消费者和入驻商家,亚马逊还想出了更多花招。比如2015年,亚马逊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亚马逊企业购”,核心任务,就是要利用亚马逊的优势,尽量拿下更多的美国政府采购任务,而它的首任领导,就是曾经担任过美国政府联邦采购政策负责人的安妮·荣 。

安妮·荣利用自己熟悉政府采购业务的优势,迅速让亚马逊拿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政府采购项目,并且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机构,把亚马逊企业购作为采购的唯一平台。说白了就是,比如特蕾莎夫妇这样的小企业,即使想和原来的老客户,比如当地政府和学校做买卖,也必须通过亚马逊。

通过这些手段,亚马逊从入驻的第三方商家身上拿到了丰厚的利润,根据麦吉利斯拿到的数据,2018年,亚马逊在第三方销售中的盈利高达427亿美元,占据公司总利润的20%,然而这种显眼的业绩,却是建立在压榨千千万万个像特蕾莎夫妇这样小商户的基础之上。

另外,亚马逊的存在和持续扩张,对于传统线下实体零售业,实在是一种降维打击,越来越多的实体零售企业宣布破产,加重了就业危机。麦吉利斯在书中统计说,仅仅在2017年,美国实体零售业就有7000多家商店关闭。这当然也要归咎于经济的低迷、新冠疫情和经营不善,然而根本原因,却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在线购物模式,无情地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拉到了自己这一边。 众所周知,每一家实体店的关门,都会导致大量员工失业,而即使像亚马逊这样的高科技跨国企业,也无法持续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弥补。商科教授加洛韦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每年都有大约7.6万名零售业从业者,因为亚马逊的扩张而失业。

好了,到这里,这本《履单》的主要内容,就大致为你讲完了。作者麦吉利斯通过长达十年的追踪采访以及研究分析,为我们讲述了美国一系列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急剧膨胀的亚马逊商业帝国侵蚀的故事。

通过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麦吉利斯展示了美国社会冷酷的现实:像亚马逊这样的全球化新技术巨头,正在通过技术与服务革新,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绑定在自己的产品闭环中,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修改游戏规则,不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理想中,那种技术进步,从而创造更多财富,回馈整个社会的局面并没有发生。亚马逊的诞生与发展,反而加大了已经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你可能还记得,在此之前,得到听书也解读过另一本类似的著作《下沉年代》。那是美国老一代记者乔治·帕克,通过描写三个普通人的不幸命运,对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垄断加剧,资本与政府结合现象进行了控诉。而在这本《履单》中,同样的故事似乎又上演了一次,只不过作恶的源头,从沃尔玛这样的垄断性线下零售巨头,更新迭代为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巨头。而处于美国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再一次成为被损害和牺牲的对象。有鉴于此,乔治·帕克对《履单》一书评价极高,用他的话说:《履单》,详细描绘了亚马逊带来的毁灭性图景,也为美国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宏大叙事赋予了人性化的声音。

在本书结尾一章“结尾,劳动节”里,麦吉利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令人担忧的画卷:2020年5月,正当全球新冠疫情进入高峰之际,亚马逊的股票却在大涨,贝索斯的净资产在2个月内增加了240亿美元。为了处理激增的订单,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多雇了42.5万名员工。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是美国很多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更加难以为继,经济凋敝,到了年底,全美国每小时工资在16美元以下的底薪岗位,又有四分之一被裁减。

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在本书中出镜的很多美国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迎来转机:赫克托还在原来的履单中心里坚持工作,不过他发现,疫情后,自己身边新来的同事,和自己的背景差不多,有些人曾经是工程师、律师,甚至私企老板,持续的经济衰退和疫情毁掉了他们原来的生活,只能到亚马逊来做低薪工人。 在俄亥俄州代顿,麦吉利斯采访过的纸板厂工人托德,丢掉了自己的工作。由于代顿经济凋敝,托德一直在断断续续打零工,直到在这家为亚马逊生产包装纸箱的工厂落户代顿。在几经周折后,托德终于找到了新工作,在亚马逊配送中心附近的仓库里做物流,薪水依旧是每小时13美元,和纸板厂一样。 实际上,对于很多亚马逊工人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对于这种现象,一位名叫米西维奇的人工智能专家兼风险投资人,曾经在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时,在《福布斯》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亚马逊等高科技巨头,在全球社会经济动荡时,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他说,既然美国高科技企业最擅长的,就是用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解决各类复杂问题,那么它们就不该只关注改善自己产品用户的体验,而是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大、更复杂的社会不公与困境,因为它们掌握的巨大财富、海量数据和影响力,让它们同时拥有改变这些的能力和责任。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履单》,详细描绘了亚马逊带来的毁灭性图景,也为美国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宏大叙事赋予了人性化的声音。

  2. 理想中,那种技术进步,从而创造更多财富,回馈整个社会的局面并没有发生。亚马逊的诞生与发展,反而加大了已经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