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命运之痒》 邓一丁解读

《命运之痒》| 邓一丁解读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讲的是一种动物。在整个地球上,这种动物对人类的威胁最大。哪一种动物呢?

你可能会想到狮子、老虎、狼,这些陆地上的猛兽,也可能会想到水里的鳄鱼、大白鲨。但其实,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这些动物对人类都构不成什么威胁。真正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动物,在体型上,要比前面提到的这些动物小得多,看起来毫不起眼。而且,这种动物,我们平时很常见,一年至少能见到几十只。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种动物,就是蚊子。

美国的盖茨基金会曾经发布过一份年度报告,评选对人类最致命的动物。评选的结果是:蚊子第一,人类自己排第二。从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为蚊子而死亡的人数多达200万。而人类自己制造的各种死因,包括战争、交通事故、暴力犯罪在内,平均每年会夺走47.5万人的生命。这个数字当然也很吓人,但相比之下,人类对自己的杀伤力还不到蚊子的四分之一。其他动物的威胁就更小了。鳄鱼平均每年大概会杀死1000个人,鲨鱼和狼加在一起,平均每年只会伤害20个人的生命。

当然,蚊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杀伤力,靠的不只是自己的力量。蚊子能传播超过15种人类传染病,这些传染病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直接原因。在这些传染病里,最臭名昭著的要数疟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有超过2亿4000万人感染疟疾,其中有62.7万人因疟疾而死。你从这些惊人的数据上可以感受到,即便今天的医疗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蚊子和它传播的疾病仍然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它的主角就是蚊子。不过,这本书选取的角度有点“刁钻”。这本书叫《命运之痒》,副标题是:“蚊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我们通常都以为,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但是这本书里说,蚊子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只不过我们很少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蚊子。早在人类刚开始创造文明的时候,蚊子就改变了人类的基因;蚊子还影响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人类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的结局,也都是被蚊子左右的。

这些观点听上去可能有点奇怪,但这本书的作者可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他叫瓦恩加德,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历史学博士,现在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教历史学和政治学。瓦恩加德还在加拿大和英国当过兵。可能是因为这段经历,他的研究专长是军事史。他还在部队里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他教书的大学里兼任冰球队的主教练。说起来很有意思,瓦恩加德之所以会关心“蚊子”这个话题,是因为他们家的一位长辈。瓦恩加德的曾祖父是加拿大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1918年,仗本来都快打完了,他却在非洲被蚊子叮咬,感染了疟疾。为了治病,瓦恩加德的曾祖父在非洲和欧洲逗留了两年,直到1920年才终于康复,启程回国。不过他也因祸得福,在回国的轮船上,他结识了瓦恩加德的曾祖母,这才有了瓦恩加德这一家子人。因为曾祖父的这段经历,瓦恩加德对蚊子的感情有点复杂。他一方面像我们所有人一样讨厌蚊子,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拜蚊子所赐。因为这段家族往事,瓦恩加德对和蚊子有关的知识格外关心。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他写下了这本《命运之痒》。在这本书里,瓦恩加德对蚊子的态度也不是简单的批判。他提醒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因为有了蚊子,人类的历史才成了我们今天知道的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看看蚊子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历史。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蚊子怎么改变了人类的基因,又怎么影响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蚊子怎么左右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结局。最后,我们来说点乐观的事情,看看在和蚊子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人类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进展。

好,接下来我们开始。

说起蚊子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瓦恩加德认为,这要从距今大约8000年前说起。在这之前,虽然人类和蚊子这两个物种都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他们彼此之间还算是相安无事。那时候的人类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很有限。直到大约8000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耕时代,这才和蚊子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冲突。那时候,非洲中西部的农耕区向南推进到了赤道附近的刚果河畔。在这个炎热、潮湿的地区,人类第一次大张旗鼓地闯进了蚊子的大本营。

从这以后,人类的历史就和蚊子纠缠在了一起。蚊子给人类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改变了人类的基因。蚊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件事,靠的还是它最致命的一种生化武器,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传播的疾病。这种寄生虫叫作疟原虫。疟原虫原本寄生在蚊子体内,在蚊子叮人的时候,进入人类的血液。接下来,疟原虫会侵入人类的血红细胞,寄生在里面,一边消耗血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一边繁殖,直到把细胞撑破。这时候,疟原虫就会再次扩散到血液里,寻找新的血红细胞。我们都知道,血红细胞的作用是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疟原虫消耗血红蛋白的时候,人体的输氧功能就会受阻,这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冷;等到疟原虫撑破了血红细胞,大量扩散到血液里,引起了人体的免疫反应,人又会发起高烧来。这种忽冷忽热的感觉会让患者非常痛苦,浑身止不住地抽搐,这就是俗话说的“打摆子”。

我们刚才提到,即便是在医疗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疟疾对人类的威胁仍然很大。在历史上,就更是这样了。为了应对疟疾,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人类就在基因层面上做出了响应。我们的基因发生了几种变异,多多少少可以帮我们抵挡疟疾的侵害。不过,这些变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几种变异里我们最常听到的一种就是“镰状细胞”了。人类血红细胞的形状本来是圆滚滚的,像一个中间没有洞的甜甜圈。但是有一部分人类进化出了一种新形态的血红细胞。这种血红细胞看上去很干瘪,像一把弯弯的镰刀,所以叫作“镰状细胞”。疟原虫没法在这种细胞里寄生。但作为代价,镰状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也比正常的血红细胞要弱。这可能会导致人体组织供氧不足,严重的时候,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在没有现代医疗条件的时代,镰状细胞携带者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23年。为了应对疟疾,人类的基因还产生了其他几种变异,但也各有各的问题。这些变异有的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有的会牺牲血红细胞的输氧能力,还有的可能会让血液循环系统彻底瘫痪。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点疑惑,这几种基因变异的副作用这么大,为什么还能在进化的过程中被筛选出来呢?只有一种解释,疟疾对人类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在《命运之痒》这本书里,作者瓦恩加德算了一笔账,他说,在上古时代,这几种基因变异其实都非常划算。因为当时人类的寿命本来就很短。进化出镰状细胞的人,至少能不得疟疾,哪怕只能活到23岁,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质量的人生了。23年的时间足够人们繁衍后代,像镰状细胞这样的基因变异也就遗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全世界携带镰状细胞的人还有五六千万。其他几种能抵抗疟疾的基因变异也都有不少携带者。这几种变异在今天都成了危害我们健康的遗传病。但在历史上,它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盟友,和我们一起对抗疟疾这个大魔头。

除了在人类基因里留下了几种变异,蚊子还在其他方面参与了人类的历史。比如,蚊子还塑造了我们的饮食习惯。

我们今天烹饪食物,经常会用到这几种香料:丁香、肉豆蔻、肉桂、罗勒和洋葱。不过现代营养学家一直有一个疑惑:这几种香料的营养价值,和大多数食物相比,并不算高,为什么人类对它们的味道这么着迷呢?瓦恩加德从蚊子身上找到了一种解释。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这几种香料能缓解疟疾的症状。所以,人们早先很可能是把它们当作药材,添加到食物里的。除此之外,在我们刚才提到的由疟疾造成的几种基因变异里,也有一种和这几种香料有关系。这种变异能提高人类对疟疾的免疫力,但它也会带来一些麻烦。这种变异的携带者不能吃蚕豆,否则就会出现嗜睡、发热、恶心之类的症状,严重的时候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在地中海地区,人们把这种变异造成的问题统称为“蚕豆病”。为了对抗蚕豆病,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开始往食物里添加各种东西。他们渐渐发现,我们刚才提到的丁香、肉豆蔻、肉桂、罗勒和洋葱,再加上迷迭香和大蒜,多少能缓解一些蚕豆病的症状。直到今天,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在烹饪蚕豆的时候,还会用到这些香料。而从历史上来看,这些饮食习惯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人类和蚊子的战争。

除了塑造了人类对香料的品味,蚊子对人类的饮食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瓦恩加德认为,正是为了对付蚊子,我们才找到了茶和咖啡这两种饮料。

大约在距今4700年前,中国的农耕区推进到了蚊虫肆虐的地带,引起了疟疾的流行。从那时起,中国的农民就开始尝试用各种草药治疗疟疾。茶叶在今天是一种流行的饮料。但在上古时期,人们曾经把它当作一种药材,相信它有治疗疟疾的功效。人们把茶叶和大蒜、鱼干、盐和动物的脂肪混在一起,熬成药汤来服用。虽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茶叶对疟疾并没有疗效,但茶叶里的单宁酸这种物质可以杀灭引发霍乱、伤寒和痢疾的细菌,所以喝茶确实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古人也渐渐喜欢上了煮茶的香味。就这样,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茶叶逐渐从药材变成了饮料。

和茶叶的情况类似,人们最早开始喝咖啡,也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公元8世纪,在埃塞俄比亚有一个传说。当地的一位牧羊人看到他的羊吃下了一种灌木丛里的红色浆果。那只羊本来病恹恹的,吃了浆果就恢复了精神。这位牧羊人据此相信,这种浆果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他把这种浆果带回了附近的清真寺。从此以后,咖啡这种饮料就在伊斯兰世界渐渐流行了起来。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在今天倒也不好证实了。不过从科学上讲,当时的人们相信咖啡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也算是合情合理。咖啡因能扰乱昆虫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天然的驱虫物质。人们看到蚊子不喜欢接近咖啡植物,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咖啡有抵御疟疾的功能。

虽然古人对茶和咖啡的药用价值多少有些误会,但人们最初找到这两种饮料,的确是出于对疟疾的恐惧。而要说茶和咖啡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那可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还输出到邻国,催生出了日本的茶道。中国的茶叶远销海外,在近代对西方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导致了19世纪以来一连串的国际博弈,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咖啡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在欧洲的启蒙时代,咖啡馆出现在欧洲的城市里,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交空间。西方的很多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就,乃至推动历史的政治主张,都诞生于咖啡馆里思想的碰撞。直到今天,咖啡仍然是全球销量巨大的大宗商品。而人类之所以会对茶和咖啡上瘾,还得追溯到古代世界蚊子和疟疾的恐怖威胁。

好,说到这儿,我们已经了解了蚊子和疟疾如何改写了人类的基因,又如何塑造了人类对香料和饮品的偏好。不过在《命运之痒》的作者瓦恩加德看来,蚊子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之所以会是历史上那样的结局,都是因为蚊子发挥了幕后推手的作用。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西方有一个强大的征服者,名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人生很短暂,只活了32年。但他从欧洲的巴尔干一路打到印度的北部,只花了10年的时间。通过这场浩大的征服行动,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关于亚历山大的研究历来都是历史学界的热门。学者们把他的功业归因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也归因于古希腊在思想和技术上的各种成就。不过,在《命运之痒》的作者瓦恩加德看来,亚历山大这位传奇人物的崛起和落幕,都和蚊子有重大的关系。

亚历山大是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的王子。这个王国在希腊世界的地位有点尴尬。马其顿人认为自己是希腊人,但在希腊的其他地方,人们都觉得马其顿只是个边陲小国,那里的人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马其顿的地位本来无足轻重,但亚历山大却能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盟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此之前,希腊最有实力的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城邦打了将近30年的仗,导致希腊文明整体的衰落。这就给马其顿腾出了崛起的空间。而瓦恩加德认为,在希腊衰落的过程中,蚊子起到了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中,蚊子就充当了一支不可控的第三方军事力量。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斯巴达人包围了雅典城。雅典人知道自己的陆军实力并不占优,所以采取了守城不出的策略。这个思路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守城期间,雅典城里突然暴发了一场毁灭性的瘟疫。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场瘟疫杀死了10万雅典人,超过了雅典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历史学界普遍认为,造成这场瘟疫的,主要就是疟疾和黄热病之类的几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因为这场瘟疫,雅典人元气大伤,斯巴达人也因为忌惮城里的瘟疫而撤军,这场战役就这么不了了之。在此之后,又过了十几年,雅典人终于恢复了元气,发动了一场对斯巴达的远征。结果,雅典人再次在蚊子这个老对手面前败下阵来。在斯巴达人的引诱下,雅典军队冲进了蚊虫肆虐的沼泽地。在接下来的两年间,超过70%的雅典士兵因为疟疾而死,或者丧失战斗能力。雅典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在这场战争之后,疟疾就在整个希腊南部蔓延开来。遭殃的不只是雅典,包括斯巴达在内的很多城邦都受到了疟疾的攻击,人口锐减,各种生产活动都陷入了停滞。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柏拉图见证了整个希腊的衰败,他说:“和之前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希腊只剩下一副病入膏肓之人的骨架。”在蚊子的阴影之下,希腊的“黄金时代”走向了终结,这就给马其顿的崛起让开了道路。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亚历山大和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并肩作战,统一了希腊,接着挥师向东,击败了希腊的老对手波斯帝国,一路挺进到印度的北部。在这里,他才终于遇上了一个能打的对手。这个对手不是古印度庞大的军队和战象,而是印度河谷里的蚊子。亚历山大的军队打进印度河流域的时候,正是那一年春夏之交的雨季。在温热潮湿的河谷里,他们迎面遇上了乌云般的蚊群。疟疾在军队里蔓延,士兵们身体疲惫,精神萎靡。最终,在一位部下的极力劝谏之下,亚历山大放弃了征服印度的计划,调转马头,返回了西方。这场穿越了大半个亚洲的征服行动到这儿,终于画上了句号。

其实,亚历山大对征服的渴望并没有自此熄灭。在向西返回的途中,他还酝酿着征服阿拉伯和北非的计划;要是从北非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他还有可能将地中海以西的欧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假如亚历山大的这些计划真的实现了,整个欧洲的历史都将因此而改写。不过,这些可能性终究化成了泡影。这一次,又是一只小小的蚊子,终结了亚历山大的野心。在32岁那年的夏天,亚历山大被蚊子叮咬,染上了恶性疟疾,12天后就与世长辞。这位征服者传奇的一生,自此落下了帷幕。

说完了西方的这个例子,我们再来看看东方。在历史上,东方也有过一位强大的征服者,和亚历山大做过差不多的事情。他就是蒙古的成吉思汗。《命运之痒》的作者瓦恩加德认为,和亚历山大类似,成吉思汗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蚊子决定的。

在成吉思汗崛起的时代,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气温突然降低,草原的面积大幅度地萎缩。这就让过游牧生活的蒙古人陷入了困境。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蒙古草原上原本分散的各个部落逐渐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拧成了一股统一的力量,开始向东方、南方和西方扩张。到了公元1220年,他们已经发展出了庞大的势力范围,东起太平洋,西至中东的幼发拉底河。这一年,成吉思汗麾下的3万骑兵继续向西北挺进,准备开始对欧洲的征服。然而,就在三年后,他们放弃了进军欧洲的计划,调转马头,撤回了东方。

成吉思汗的这支部队战斗力很强,在尝试进入欧洲的这三年里,他们在军事上并没有遇到什么严重的阻碍。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了撤退呢?在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提出过几种假说,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战略性的撤军,蒙古人是要为接下来的征服行动做好准备;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蒙古人在东方战场上遇到了麻烦,这才召回了西方的部队。不过,瓦恩加德和其他的一些历史学家都认为,这场撤退和蚊子大有关系。蒙古骑兵是因为在高加索和黑海沿岸感染了疟疾,战斗力被削弱,这才决定推迟入侵欧洲的计划。其实,成吉思汗本人的生命也很可能是被疟疾夺走的。成吉思汗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感染了慢性疟疾,导致他的免疫系统严重退化,最终死于伤口感染。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再度尝试入侵欧洲,但也再度失败。按照瓦恩加德的分析,这次失败也和蚊子有关。公元1236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率领大军打进了东欧。但就在五年后的夏秋之交,东欧的天气突然一反常态地湿润。蒙古骑兵驻扎的草原变成了一片沼泽。这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破坏了牧草,也让蒙古人的弓弦失去了弹性。不过最大的麻烦,还是来自蚊子和它传播的疟疾。因为受到蚊子的阻击,蒙古骑兵在1242年再次向东撤退,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过欧洲的土地。

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这两位在人类世界所向披靡的征服者,最终都败在了蚊子手下。不过在历史上,蚊子也曾经站在过征服者的这一边。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东西半球之间发生了频繁的物质交流。欧洲的蚊子也带着传染病漂洋过海,在美洲掀起了腥风血雨的屠杀。关于这段历史,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里做过详细的论述,得到听书也为你解读过这本书,感兴趣的话,欢迎你找来听一听。

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蚊子作为一种不可控的第三方力量,是怎么左右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结局。

在本期听书的结尾,我们来说一点乐观的话题,看看在和蚊子的这场漫长的斗争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果。

其实,早在17世纪,人类就发现了第一个能有效对抗疟疾的药物,奎宁。奎宁是一种从自然界的植物里直接提取的化学物质,能够抑制疟原虫消耗血红蛋白的能力,从而治疗疟疾。到了19世纪后期,人类又研制出了强效杀虫剂滴滴涕。尽管直到1939年,人类才发现滴滴涕有杀虫的功效,但滴滴涕还是迅速成了我们对抗蚊子的有力武器。

不过,面对人类的科技进步,蚊子和疟原虫也没有坐以待毙。1956年,人类首次发现,蚊子对滴滴涕产生了抗药性。与此同时,疟原虫也在不断地进化。不只是奎宁,就连后来人工合成的几种药效更强的药物,也在疟原虫的抗药性面前败下阵来。

在人类和蚊子的战争中,最新的一次胜利是由我们中国人创造的。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疟疾病例总数曾经高达每年3000万。但到了2021年,中国已经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无疟疾国家。瓦恩加德在书里说:“至少在中国,疟疾终于遇到了对手。”

不过,蚊子和它传播的疾病并没有彻底宣告失败。就在今天的世界上,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个人的生命被疟疾夺走。蚊子和人类的交战依然难解难分。在研制药物以外,美国的科研机构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通过基因编辑的手段消除疟疾,甚至让蚊子这个物种彻底灭绝。这类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这也带来了大量伦理上的争议。当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像点菜一样,随便让哪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是否能承担得起由此引发的各种未知的后果呢?在书里,瓦恩加德呼吁我们对基因编辑这类手段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他也没有完全否定消灭蚊子的思路。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便未来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们的历史也曾经因为蚊子而被彻底地改变。

以上就是《命运之痒》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也欢迎你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这本书完整的电子版也已经在得到电子书上架,欢迎你去读一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从古至今,蚊子及其传播的疾病对人类的杀伤力极大。为了抵抗蚊子的威胁,人类的基因进化出了几种带有严重副作用的应对方案。

2.  为了寻找抵抗蚊媒传染病的药物,人类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开始食用各种香料、饮用茶和咖啡,这对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3.  蚊子左右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