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 张凯解读
《出版人》| 张凯解读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自传,讲的是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亨利·卢斯的一生。亨利·卢斯是传媒行业的颠覆者。他成立的时代公司,就是现在全球最大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前生。他这一生主要创办了四份杂志,《时代周刊》《生活》《财富》和《体育画报》。这四份刊物几乎就把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包含了,用一周一次的频率记录和影响那个时代的人,有一位大学校长就说,卢斯的影响力,在那个年代,远远超过整个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和。
关于作者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著有《抗议的声音》和《未完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简史》曾荣获美国国家历史图书奖。他写的这本书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做《出版人》,是一本自传,讲的是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亨利·卢斯的一生。
亨利·卢斯是谁?他是20世纪美国传媒业的一位传奇人物,如果说乔布斯重新设计了手机,是手机行业的颠覆者,那亨利·卢斯则重新设计了新闻杂志,是出版行业的颠覆者。他成立的时代公司,就是现在全球最大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前生。他这一生,主要创办了四份杂志,即《时代周刊》《生活》《财富》和《体育画报》。这四份刊物几乎就把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包含了,用一周一次的频率记录和影响那个时代的人。有一位大学校长就说,在那个年代,卢斯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整个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合。
你可能觉得奇怪,在20世纪初的时候,也有大量的人在从事新闻行业呀,当时的杂志也很成熟,那为啥偏偏卢斯就成为了那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人呢。这是因为卢斯给新闻报道这个行业设置了一个新的制度,就是编辑制度。现在你听到这个词可能一点都不觉得新奇吧,网上随便一篇报道的下面都会标注:小编某某某。其实在卢斯重新定义编辑这个岗位之前,编辑的地位没有现在那么高,他们只负责给记者整理材料,但是在卢斯的杂志里,编辑不但可以对新闻进行改编,还能加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你想,一则新闻加上了个人对这个新闻的观点,那报道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有偏向性 ,这个在当时的新闻行业可是大忌,当时就有人对卢斯说:”你这个根本不能算是新闻,顶多算是本故事杂志。”卢斯就很不屑地回应:”对呀,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的杂志是客观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编辑过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反映我的观点。”
现在明白为啥卢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吧,他是把新闻产业做成了教育产业,这四份杂志,就是围绕卢斯一个人的思想转动的。有人不喜欢他,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毒瘤,但是一边咬牙切齿,一边读卢斯的杂志;还有人认为卢斯就是美国精神的领袖,他引导了美国成为世界领袖的方向。不管怎么说,卢斯几乎仅凭一人之力,就撬动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卢斯的10年。
那卢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影响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是他颠覆了传媒行业?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卢斯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他说,新闻分为两种,快新闻和慢新闻,快新闻供人消遣,而慢新闻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我要做的就是慢新闻。他为啥对影响别人这件事这么看重呢?这就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卢斯的父亲叫亨利·文特兹·卢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一名伟大的传教士。传教士这个职业在当时是一份比较特殊的职业,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一项基督教传教计划。这个计划是这样的,他们准备向世界各地派遣数千名传教士,让这些传教士去各个国家培养有思想的人。他们希望把这些人培养出来后,这些人既能帮他们传播基督信仰,又能改良当地社会。所以这是一份非常伟大的事业,对传教士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传道场,他们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尽管当时的传教士是被派往世界各地,但是其中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会把中国当作最大的挑战。为啥呢?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市场大呀,这里有几亿人都是没有沐浴过基督教光辉的,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做起来,那可不得了,所以有很多人就自愿挑战这个难度最大的市场,把拯救中国当做最大的使命。卢斯的父亲就是这项计划中的一员,他也是自愿挑战中国这个市场的一员。
卢斯的父亲是第二批来到中国传教的,那第一批的战绩如何呢?据记载,第一批传教士花了18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发展出了一个基督教徒。18年发展出了一个,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事情的难度有多大。一群外国人,又不会中文,又不懂当地文化,还没有啥钱,跑过来就对当地人说,加入基督教可以拯救灵魂,结果可想而知,根本没人搭理他们的。他们受到各种歧视,被中国人称作洋鬼子,很多当地人打不过洋人军队,就拿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传教士当靶子,他们动不动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很多人呆了一段时间受不了就回国了。但是卢斯的父亲可不一样,他一呆就是一辈子,一直都在努力改变中国的境况。可见对他来说,拯救世界可不是一句空话,他是倾注了自己的一生来做这个事情的,信念极其坚定。
卢斯就出生在中国的山东,他的童年都是在中国长大的。不过虽然出生在这,但他并没有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据描述,他童年的生活极其封闭,一直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栋别墅有个大院子,里面是鸟语花香,有自己种的花花草草,一片翠绿,但是一出门就是一片贫瘠,到处都是臭水沟,被烧焦的树木,难闻的村庄,所以他平时也很少出门。院子里面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院子外面是一篇哀嚎遍野。这种强烈的环境反差带给他的影响是,他特别认同父亲的理念,认为基督教就是能带来文明和秩序,外面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只会把生活过得一团糟。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卢斯就是“上帝之子”,他就是在这么一个封闭的、浓浓的宗教环境下长大的,从童年开始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人为改善世界作出的贡献。这种思想可是深入骨髓的,决定了他以后的所有行为风格。总的来说,他的做事风格有下面几个特点。
首先他特别争强好胜。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任何的课程他都要考第一名,考第二名都不行,要难受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为一个要改变世界的人,怎么能比别人差呢,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他都是不断地往前冲,动力十足,精力充沛,就像上帝的眼睛一直盯着它一样。
其次,他极度的自律。他也追求财富,也追求成功,但是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他逼迫自己拼命地工作,几乎不参加任何的活动,也不寻欢作乐,对衣着一点都不讲究,吃饭也就是为了补充能量。他只关心大事情,关心全球各地的大事件,生活方式像总统一样,极其自律。
最后,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性都非常强。求知欲爆棚,从来不间断学习,几乎想知道每一件事情。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涨见识,所以每到一个新城市,他都是地毯式地游玩,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挨着逛,试图把这个城市的所有边边角角都搞清楚,直到觉得已经把这座城市装到脑子里了,然后再去逛下一个城市。学习也是一样,他学习各种语言,各个门类的学科,在他看来,这些知识就是他影响世界的装备,他的见识就是拿到上帝面前炫耀的战利品。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卢斯对影响别人这么在意了,因为他从小就受那个特殊环境的影响,把影响他人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其实和他父亲是一样,只不过方式不一样,他父亲的身份是传教士,用的工具是《圣经》,他的身份是商人,用的工具是杂志。
前面我们其实就是说了卢斯是一个有巨大野心、非常主动、愿意持续学习、有明确目标的这么一个人 。他的这种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信仰。不过话说回来,有野心是好事,有信仰也是好事,但是要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他的父亲虽然一生致力于改变世界这个使命,但是说实话单从结果来看,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他需要换一种方式。
卢斯大学毕业后,虽然才华横溢,有一身的本事,可是当时的社会哪里有他的一席之地呀。那时候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的父亲就嫌卢斯是个穷小子,死活不答应把女儿许配给她,弄得卢斯饱受相思之苦。当然后来他有钱之后娶了那位姑娘,这是后话。他当时也找过几份工作,但是人家杂志社只想要个编辑,不要你这么有想法的人,加上他本身又有点孤僻,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这让他一开始特别不顺。他甚至想过要去一个工厂当工人。
就在连自己都混不住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贵人,是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叫布里顿·哈登。哈登和卢斯一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俩实力相当,以前总是互相竞争,又惺惺相惜,都知道对方的本事和才华。这时候哈登对卢斯说,他想要创办一份杂志,要卢斯做他的合伙人。
这个事情太疯狂了,两个连班都没有上过几年的毛头小伙子,一出手就想办自己的杂志,要知道当时办一份杂志的启动资金就是10万美元。10万美元别说当时了,现在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就是,其他的杂志社动不动就有几百人的记者队伍,有大量的编辑人才,而他们就两个人。所以这个事情几乎就是异想天开。不过这个主意对卢斯来说吸引力巨大。杂志,影响力,这不就是他一直追求的东西嘛,所以管他呢,不管怎么样也得把这个事情干成。哈登也是这么一个人,他甚至比卢斯还激进,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始自己创业。
当时的创业氛围一点都不浓,两个人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钱。钱从哪来?借呗!幸好卢斯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干这个事情,就是四处寻找募捐的人,所以卢斯做这个事情也是有点经验,他们四处给人说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甚至同学的亲戚都借遍了,几百美元几百美元的凑,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凑够了10万美元。融资成功,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大问题,他们两个人的竞争力从哪来呢?没办法,只有进行破坏式创新。具体来说,他们对传统的新闻杂志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变。
首先是文体的创新。他们给杂志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时代周刊》。名字是挺霸气的,但是没有记者给他们收集信息呀,所以只有从其他的杂志上面扒拉新闻,进行改写。当时的新闻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枯燥,而且很长。他们决定要把它改成一种很生动很简短的文体,称为“时代体”。它的特点是每一段新闻的字数严格控制在400个字以内,而且必须要用生动幽默夸张的语言。比如说一个人是强大的,强大在这里必须换成“精明强干的”,这样意思才更进一层;说一个人是著名的,就得说成“闻名遐迩的”;说一个人眼睛大,就得说成“大如棒球的眼睛”;说一个人脸色好,就得说成“气色红润的如一轮满月”。你看,《时代周刊》里大量使用这种夸张的形容词,让人读起来不像在读新闻,像是在看故事。这样一来新闻这种平时读起来很枯燥的东西,一下子生动起来了。这种全新的文体非常地吸引人,甚至一度变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有业余爱好者甚至举办了模仿时代体的大赛。
还有一点是观念的创新。他们的新闻总要加上编辑的个人观点,这个在传统的新闻业里可是大忌,事实上,有了这种文体的支持,加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也变得比较容易。比如报道希特勒,只需要加上恶毒、蛮横、独裁这些形容词,希特勒这个形象就定下来了,这个就是编辑对希特勒的态度。报道罗斯福,就形容他精明、强干、有格局。
后来《时代周刊》做大之后,公司有非常多的编辑,但是所有编辑的观点必须和卢斯的观点一致,卢斯是所有杂志的主编。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杂志反应的是卢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种模式一旦固定下来之后可不得了,卢斯直接把新闻产业变成了教育产业,不断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别人。他公开宣称这个杂志就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新闻杂志的定位就是要教育茫然无知的读者。所以有很多和卢斯持不同观点的人,把卢斯恨得是牙痒痒,但是一边骂一边读他的杂志,没办法呀,那个时代又没地方去留言,卢斯掌握着话语权,这是单方向的信息输出。这种对待新闻的观念创新是他成功的又一大因素。
还有一点是更新频率的创新。其他杂志大多数都是月刊,而时代变成了周刊,一周出一本。这种变革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针对当时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所作的调整。一个月一次的信息更新早就不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了,所以必须用更加简短的,更加标准格式化的东西来给人们信息。就像我们得到上的大部分产品现在都是日更,这不是主编们喜欢虐待自己,而是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更新的一个必然要求。
再有一个是筛选机制的创新。当时美国社会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信息变得越来越多,这时候《时代周刊》的编辑们就充当了人肉筛选器,把当时最值得看的新闻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来。比如当时他们的一则广告图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坐在到处都是报纸杂志的客厅中,捂着脸不知道看什么好,门外就进来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份《时代周刊》,说在这份杂志上,有你现在客厅中所有这些杂志的信息。《时代周刊》的定位就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你看,在80年前卢斯就敏锐地观察到,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是一门大生意。
最后一个是对技术的跟随。这个特点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贯穿卢斯整个的商业生涯当中的。比如刚出版的时候,他们坚持使用最新出现的、非常薄的铜版纸印刷,一本杂志看起来就比报纸厚那么一点,这也成了《时代周刊》的一大特色。
除了《时代周刊》,他后来还创办了其他的几份超级畅销的杂志,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生活》。《生活》其实是一份图片杂志,因为那时候拍照非常不方便,照相机都非常大,所以杂志上的图片通常都是提前预定好或是摆好姿势,有专业的摄影师拍照。但是随着便携式照相机的普及,几乎人手一个照相机,这时候人们可以抓拍,最著名的是图片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张世纪之吻,一个海军在时代广场上为庆祝战争胜利,情不自禁地抱起一个女护士吻了起来。这种抓拍的技术一出现,摄影界的革命就开始了,卢斯就是看准这个机会创办了一份图片杂志,这份杂志后来的销量比时代还要大。卢斯就是那个抓机会特别准的人,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会带来一波机会红利,包括后来广播普及,他们就去做广播,电影普及,他就去做电影,有新东西出现他总会第一个冲上去尝试,他对新技术永远抱着开放的态度。
以上五个特点就是哈登和卢斯的创新之处,结果可想而知,《时代周刊》一推出就卖得脱销,各种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发过来的订货单都是5000份起。卢斯和哈登的事业也成功地起步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卢斯每七年发布一份新刊物,包括《时代周刊》《生活》《财富》和《体育画报》,内容几乎包含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杂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在描述一个美好的愿景,不管选题也好,杂志里面的配图也好,都只报道最新最前沿的消息,他不断地给人们一个暗示,就是当时的美国是全世界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尽管当时美国的经济也是磕磕绊绊的,还刚刚经历过大萧条,但是单从杂志的内容来看,美国真的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卢斯第一个提出了美国世纪这个概念。他宣称,开创一个美国世纪需要伟大的目标,美国应该发挥出领导力,承担起世界警察的责任,成为全世界思想的发源地,把人类的生活水平从野蛮提升到仅次于天使的水平。你看,这些思想其实在他童年的时候就有了,现在只是通过杂志这个载体把它表达出来而已。
关于卢斯的成功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抓住了一个时代性的大机会,这个机会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被释放出来,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都在全面的提升,这个机会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
其实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就和卢斯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正在经历一个时代性的机会。中国有3亿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他们的需求急需升级,这也意味着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所谓的需求升级,归根到底就是认知的升级,那么在这样的时代性机会面前,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抓住它呢。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讲了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人亨利·卢斯的一生。他把改变世界的理念从传教转移到商业上,用个人魅力打造了一个超级自媒体帝国,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个特别善于抓机会的人,赶上了当时中产阶级崛起的这个时代性机会,还总能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他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杂志只是副产品。神奇的是,当他始终保有这种信念的时候,社会也开始用巨大的财富回馈他。不到30岁,卢斯的财富就已经让他觉得赚钱是一件没意义的事情了。其实,一个创业者拼的就是格局,当一个创业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再加上时代性的机会为你推波助澜,财富会自然而然地流向你,你也必将变得伟大。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曾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