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战略》 钱言解读
《人口战略》|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人口战略》。它讲的是人口对创新的影响,以及在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该如何走出发展的困境。
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特别,他就是携程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梁建章博士。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者。早在十多年前,梁建章就开始不断呼吁中国调整生育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最终为国家放开二孩、三孩政策起到了作用。这本书是梁建章研究人口问题的结晶,它不仅对人口和创新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也为中国应对人口减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非常值得推荐。
要知道,2022年中国在多年来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已经跌破了1.1,这意味着每个育龄女性平均只生一个孩子,或者说每对夫妇平均只生一个孩子,将造成人口减少和结构失衡。它预示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负担,更少的劳动力供应,甚至是创新能力的下降。所以如何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保持经济的创新与活力,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场景:小王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他想要结婚生子,但是面对高昂的房价、繁多的教育费用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他感到很迷茫。他不知道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不知道能否承担起为父母养老的责任。这种状况不是个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中国的生育率为什么会持续下降?这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就是这本书要研究的课题。
我们都知道,人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和劳动者,但很多人忽略了,人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者。这本书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叫做“创新力模型”,来说明经济发展要靠创新,而创新又取决于人口规模、人口能力和内外交流的综合作用,所以人口对国家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力作了评估,并对如何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比如,对于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他建议政府每月发放1000元的现金补贴;对于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给予每月2000元的现金补贴,一直到孩子20岁;对于二孩家庭,他建议实行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家庭则实行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如此等等。如果书中的建议成为现实,将会影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它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来看,为什么人口对国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第二部分来看,中国的人口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面临哪些严重的困境?第三部分来看,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纾解中国的人口发展困境?希望听完之后,它能帮你看清人口对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读懂中国经济与人口变化的趋势,做出更加理性的生活决策。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人口对国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说到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通常会想到一个方面,就是劳动力。人口多了,就有更多的人可以从事生产,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人口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发明新的产品,设计新的商业模式,创作新的内容等等。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力量。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说到创新,你可能想到企业家精神、教育制度、创业环境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还不够。作者提出,创新还有一个更基础、更根本的条件,那就是人口。
你想想看,如果你想做出一个新的东西,你需要知道现在有什么东西,你需要了解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它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学习,一种是通过交流。学习可以让你掌握一些理论和基本原理,但不一定能让你了解最前沿的情况。交流可以让你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他们可能有你没有听说过的信息、经验、观点、需求等等。这些信息可能会激发你的灵感,让你想到一个新的点子。所以说,交流是创新的源泉。
那么,交流和人口又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交流需要有人才能进行。如果没有人,或者人太少,交流就无从谈起。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条件。比如说,要有足够的智力、教育、精力、沟通能力、冒险精神等等。所以说,人口不仅要多,还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才会有更多的交流和创新。
交流可以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内部交流是指在国内进行的交流,外部交流是国际交流。两者都对创新有积极作用。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口的能力,以及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的丰富程度。打个比方,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就像人口越多),活跃神经元(就像高素质人口)之间的连接越多,大脑就会越发达(社会也就更繁荣)。它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创新力=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这个公式就是作者提出的创新力模型。它把人口和创新直接联系起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人口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也就是人口数量相关的人口规模效应,人口能力相关的人口老龄化效应,还有内部交流相关的人口聚集效应,以及外部交流相关的人口流动效应。
请注意,这个创新力模型和四种人口效应,是本书内容的核心,作者关于人口问题的分析建议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但区别在于,从政策上讲,我们可以靠大城市扩容来增强人口聚集效应,可以通过开放更多的移民和国际交往来增强人口流动效应,而要提升人口规模或者缓解人口老龄化,会困难得多,因为人口规模萎缩和老龄化是由低生育率导致的,它是一项长期因素,影响更加深远。所以我们重点说说这两个效应。
首先是跟人口数量相关的人口规模效应。人口多的国家,因为有大量的需求和人才,相对于小国家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优势。比如,你想拍一部电影,或者做一个软件,如果目标市场是10亿人,预算可以是1亿人的10倍,你可以请更好的导演、编剧,或者更好的程序员、设计师。你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在国内市场成功以后,还可以将业务扩展到其他国家。所以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有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是一种非常厉害的优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出生率下降,不仅人口规模会减少,人口结构也会趋于老龄化,它对一个国家的创业和创新很不利。作者以日本为例,说明了老龄化效应的存在和影响。
要知道,日本曾经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它发明了很多颠覆性的产品,比如随身听和游戏机,企业竞争力很强,经济增长很快,人均收入比美国还高。但是,在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就一直停滞不前。为什么呢?有人说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但金融危机不可能持续30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创新的衰退。
我们可以通过日本过去6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老龄化指数(也就是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的关系来看到这一点。由于日本在二战后不久生育率迅速下降,老龄化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突破20%,2020年更是高达48%。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5%—10%降到了1%左右,人均收入也从比美国高30%跌到比美国低40%。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业和创新。
作者提出了很多证据。比如,日本新企业的注册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6%—7%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3%,不到美国的1/3,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在美国,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4.9%的人正在从事创业,而在日本这个数字只有1.9%。再看美国和日本排名前10位的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有6家是在1985年以后成立的,创始人平均只有30岁左右。而在日本,没有一家是在近40年之内成立的。这些都证明了日本创业精神的衰退。
那么,人口老龄化为什么会减少创业呢?简单地说,创业是一项长期和高风险的投资,企业家会付出大量的个人储蓄和闲暇时间,而失败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年轻人更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因为有更长的时间享受成功的果实。相比之下,一个55岁的人通常不会去开公司,因为哪怕辛苦创业15年后取得成功,也已经70岁了,没有太长的寿命去享受成功的果实。
老龄化不仅会减少创业,并且会产生阻挡效应,也就是企业高层职位被老员工占据,所以年轻员工晋升慢,机会少。在日本公司经理和部门负责人的年龄分布中,上世纪70年代,有32%的日本经理是35岁以下的,25%的部门负责人是45岁以下的。而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了15.6和16.7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一个老龄化的国家,不仅新创企业少,大公司也不太创新。曾经很厉害的日本大公司不仅错过了互联网,而且在半导体、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等领域也落后于美国和其他新兴国家。换句话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人口的老龄化急速加剧,它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持续下降,是造成日本经济在过去30年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那么,中国会不会陷入日本的困境呢?中国以前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每年都有2000多万的新生儿。但后来因为计划生育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生育率一直下降,到了2015年,新生儿只有1200多万。虽然2016年放开二孩政策后,2017年的新生儿有1700万,但是很快又掉到了2022年的956万,六年几乎减少了一半,创下了历史新低。生育率只有1.1,比日本还低。所以作者认为,中国的老龄化和日本差不多,只是晚了35年。从某些方面看,中国的人口困境甚至更严重,隐含的问题也更大。
那么,中国的人口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面临哪些更严重的困境呢?
其实,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生育率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就比发展中国家要低。中国也一样,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生育率也跟着下降。但问题是,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要低很多,而且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低,比如美国是1.64,加拿大是1.4,德国是1.53,日本是1.33,而中国只有1.1。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的生育成本太高了。
按照作者的估算,2019年中国家庭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花费是48.5万元(注意,是平均),而中国的人均GDP是7.03万元。也就是说,在中国,养一个孩子相当于花掉人均GDP的6.9倍。相比之下,美国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费用相当于人均GDP的4.11倍,加拿大是4.34倍,日本是4.26倍、德国是3.64倍。这样看来,中国是除了韩国以外,世界上养孩子最贵的国家。顺便说一句,韩国养孩子到18岁的费用相当于人均GDP的7.79倍,是世界上最高的,它的生育率也是全世界最低的。
那么,在中国养孩子为什么这么贵呢?首先是因为,政府几乎没有补贴。中国刚刚从限制生育转为鼓励生育,补贴生育的政策还没有大范围推行。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会用GDP的1%—3%补贴有孩子的家庭。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的生育负担当然更重。
其次是因为,中国孩子的教育花钱太多。中国只有9年义务教育,而大多数国家都有12年甚至15年的义务教育,很多国家还有政府出钱的托儿所,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的教育费用当然更高。另外,更多的钱可能花在了补课上面,即使现在有“双减”政策,中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大的补课产业,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升学和高考竞争太激烈了。不仅是直接花在补课上的钱多,在孩子学习上耗费的时间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
再有就是,中国大城市的房价太高了。比如按照《2019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的调查,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35倍。也就是说,普通人在深圳工作,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35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中国其他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敢要孩子。
当然,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养育孩子缺乏专门的看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严重缺托儿所。根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中国0—3岁的婴幼儿的入托率仅为4%,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这造成职业女性在生孩子时面临很大的困难。
总之,由于教育、住房费用太高,看护孩子困难,并且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还没有铺开,中国的生育成本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中国人不想要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家庭都想要2个以上孩子,比如英国是2.23个,法国是2.38个,德国是2.15个。而中国不是这样。根据国家卫健委的介绍,2017年,中国育龄妇女的平均目标是生育1.76个孩子,2019年是1.73个,2021年是1.64个。这样看来,中国人的生育意愿不仅低于西方国家,甚至低于日本和韩国。所以作者认为,未来如果没有超常的鼓励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率将快速下降。
要知道,一个社会生育后代的主力,是22—35岁的女性。在2020年的中国,这个年龄段对应的是在1985—1998年出生的女性。在未来十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将比现在减少30%以上。所以作者预计,如果没有强烈的政策干预,中国的新生人口将很快跌破900万,并长期减少下去。这对“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说,当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它的负面影响很多,包括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相对短缺,而最严重的是创新的停滞和衰退。如果把日本视为前车之鉴,中国将在2040年左右开始遭受老龄化的冲击。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创新的规模优势将从中国转到印度或美国。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出生人口只有印度的一半,到2050年可能只有印度的1/3,到2100年可能不到印度的1/4。同样,中国的新生人口将在2082年被美国反超,到2100年只有美国的2/3。所以人口局势的恶化,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风险。只有采取超常的鼓励生育政策,才能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破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困境呢?
说到这个问题,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条政策措施,包括让工作环境更适合有孩子的人、增加托儿所、对生育多孩的家庭租房买房提供优惠等等。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发钱,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当地户籍家庭,每月每个孩子发500元的补贴,直到孩子3岁 ;甘肃省张掖市的临泽县也出台了类似政策。
但作者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的生育率太低了,是世界少有的,只有采取超强的对冲政策,才能缓解新生人口快速减少的趋势。作者建议中国要用GDP的2%—5%来鼓励生育,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比如教育改革、房地产政策等等,才能弥补人口和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
为什么要用GDP的2%—5%来鼓励生育呢?因为作者对各个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生育率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拿出1%的GDP用于鼓励生育,生育率就会提升0.1。在此基础上,作者参照其他国家的状况,对中国未来人口变化作了三种预测。
一是保持现有的生育政策,不做大的改变。结果是从2023年起,生育率逐渐递减,到2028年降到0.8,此后保持不变。这样一来,中国的生育率就会接近全球最低水平,和韩国差不多,中国将在两到三代人以后失去人口大国的地位。这是最坏的情况。
二是政府推出一些鼓励生育的措施,但是花的钱只有GDP的1%—3%,和其他发达国家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费用和房价还是很高,所以生育率也只能和日本差不多,比欧美国家还低。结果是,从2023年开始,生育率慢慢恢复,到2028年有1.1,以后保持不变。这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三是政府出台超强的鼓励政策,比如用GDP的5%来鼓励生育,再加上其他配套改革,能让生育率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结果是,从2023年开始,生育率慢慢上升,到2028年达到1.4,以后保持不变。这是最好的情况。
当然,作者还希望政府用更多的钱来鼓励生育,比如GDP的10%,这样生育率就能达到2.1,人口就能保持不变。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现在我们假设,政府拿出GDP的2%—5%来鼓励生育,按照2022年的数据,那就相当于2.4万亿到6万亿的钱,它们应该用在哪儿呢?作者认为三个方面最重要。
首先是现金和税收补贴。因为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收入不一样,作者建议高收入的家庭可以按照孩子数量减免个人所得税,低收入的家庭可以直接拿现金补贴。
要知道,对有孩子的家庭发放补贴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2017年,一些发达国家补贴家庭福利的金额占GDP的比重是这样的:英国2.12%、法国1.42%、瑞典1.24%、日本0.65%、韩国0.15%。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国家补贴家庭福利占GDP的比重远高于日本、韩国,这也是欧洲国家生育率比它们高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参照这些国家的做法,具体的政策可以是:对于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给1000元的补贴。对于三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给2000元的补贴,直到孩子20岁。对于二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当然,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补贴上限)。作者估计,这部分措施能让中国的生育率提高20%左右。
其次是购房补贴和大城市扩容。要知道,高房价是制约人们生育孩子的重要因素,在大城市尤其如此。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主要是因为房价高,其他的花费比如衣食住行并不比小城市贵很多,公立教育也不会太贵。所以在大城市里,养育的高成本主要体现在房价上,这是大城市的生育率低于小城市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要减轻育儿家庭的负担,除了现金和税收补贴以外,要给多孩家庭购房补贴。具体可以是返还房贷利息或者打折买房。比如说,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返还50%,三孩家庭的房贷利息全部返还;或者在高房价的地区,一孩家庭买房9折,二孩家庭买房7折,三孩家庭买房5折等等(当然,不能超过补贴的上限)。这部分补贴的钱可以通过增加大城市的住房土地供应来获得。这样不仅能降低房价,提高生育意愿,也能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提高创新能力。作者估计这部分措施能够提升生育率20%左右。
再次是增建托儿所。对女性生育来说,最影响工作的是孩子0—3岁的时期,所以很多国家提供了托儿所来帮助她们。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3岁以下孩子的平均入托率是35%。其中,荷兰、法国、挪威、比利时等国家超过了55%。
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仅为4%。作者建议要提高到50%左右,这需要政府投资兴建至少10万个幼托中心,按照0—3岁有4000万儿童计算,每个入托儿童补贴20000元的营运费用,每年大概需要4000亿的财政补贴。作者估计,这部分措施能够提升生育率10%左右。
总之,面对高昂的生育成本和不断走低的生育率,中国要想把1.1左右的生育率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鼓励,比如用GDP的5%的投入把生育率提高到1.6左右。在此基础上,如果成功实行其他配套改革,减轻教育和买房的负担,也有可能把生育率提高到接近更替的水平,保持人口不变。
当然,这些政策需要花很多钱,也需要很大的改革魄力,但是中国没有退路,因为人口是创新和国家竞争力不可替代的要素。中国必须把人口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人口战略》,是兼具企业家和经济学者双重身份的梁建章博士的作品。他在书中分析了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创新的影响,预测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趋势和国际竞争力,并就如何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它不仅是一部人口学著作,能够提升我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也是一部中国发展和国际竞争战略的建议书,值得社会各界参考。
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它的预测和建议,而是作者提出的“创新力模型”。这里再强调一遍:创新力=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它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作者所有的分析和建议都是由此展开的。从这个模型出发,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人口和创新的关系,也才能避免对作者观点的误解。
比如在前面,我们主要介绍了人口数量和人口能力对创新的作用,在人口能力中也只分析了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教育不重要吗?知识产权不重要吗?创业环境不重要吗?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中高收入国家来说,这些都是默认的必要条件,所以不再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与结构就成了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所以作者才把重点放在了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的问题上。
当然在原书中,作者也对人口能力的其他方面作了探讨。比如对教育改革,作者就建议,中小学的时间可以从12年缩短到10年,取消中考,淡化高考,普及大学通识教育,把尖子生选拔放在研究生考试中。这样可以降低应试教育的比重,减轻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负担,减少教育行业的资源浪费,真正实现尖子生、普通生和社会多赢的局面。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也能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
此外,关于人口的内部交流,作者从人口聚集效应出发,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比如就城市规模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人,韩国的首尔有2300万人。而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5倍,但北京和上海都只有约2200万人。作者认为,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个规模太小了,不能充分发挥人口的聚集效应,北京和上海的合理人口应该是4000—5000万。这样看来,所谓的“逃离北上广”也许只是暂时的趋势。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外部交流对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性。外部交流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在于,再大的国家,相对于世界还是很小的;再多的国内人口,相对于世界人口还是更少的。而且远方的物产、商品和创意,或许更具有多样性和颠覆性。所以即便是人口大国,也必须抱着开放和虚心的态度向全世界学习。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最后还附上了这本书的电子书链接,欢迎你去拓展阅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有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是一种非常厉害的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出生率下降,不仅人口规模会减少,人口结构也会趋于老龄化,它对一个国家的创业和创新很不利。
-
中国的生育成本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教育、住房费用太高,看护孩子困难,并且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还没有铺开,结果导致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要低很多,而且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低。
-
中国要想把生育率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鼓励,比如用GDP的5%的投入把生育率提高到1.6左右。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配套改革,减轻教育和买房的负担,才有可能把生育率提高到接近规模更替的水平,破解人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