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许知远和《十三邀》,以及和他对话的整个时代
【终版】许知远.MP3
因为自己的名声,许知远不断陷入由关注和误会构成的漩涡。比如,坊间传说,有一种“许知远式问题”:苦大仇深地批判时代,追问人的使命。我很好奇,许知远自己怎么回答“许知远式问题”。本期是以这个恶作剧开始的。
本期的正经缘由,是许知远聊自己刚刚出版的五卷本《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收录了他三年来与几十位出镜嘉宾的对话精选。
热门节目《十三邀》是怎样出现的?
他为什么选择这些受访者,他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对此有一个我始料未及而又动人的回答。
这些对话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发现,多年以来,许知远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由声音构成的时代进行持续的对话,探寻各个领域的杰出者建立的边界,组合出新的东西。他也从被“许知远式问题”的冒犯里缓过来,接受了这个说法。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书店,文化出品品牌)创始人,访谈节目《十三邀》主创
00:00:38 许知远和《十三邀》
00:07:53 许知远如何看待“许知远式问题”?
00:13:31 今日世界有哪些独特的问题?
00:17:04 如何安顿自己?
00:24:22 一个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00:27:34 许知远的人物小传
00:33:33 聊聊梁启超
00:41:29 我们可以使用他们身上的哪些智慧?
00:47:00 《十三邀》的嘉宾人选标准
00:59:41 《十三邀》给许知远带来了哪些变化?
划重点
-
对话应该是轻盈的。当两个人交谈时,会产生一种游戏般的互动感。这种互动常常带来意外和惊喜,双方在交流中不断拓展思维,相互启发。
-
“方寸之间依然能够创造出可能性,而行动,本身就是答案。”——《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
-
发现时代,其实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
当你将自己的困境过度简化或仅视为个人问题时,你就失去了应对这个时代的机会。
-
通过理解人来理解世界。
-
自我颠覆就意味着新的事物可以涌进来。
-
人是会变的,关键在于理解人是因为什么而变。
-
“跑题”也是人生的主题。
-
我们喜欢闯入者,喜欢能跳出自身语境的人,喜欢那些无法归类的人。
-
当你能坦白自己的无知的时候,真正的谈话就发生了。
《十三邀II》自序:多重的语言
如果一直旋转,你会觉得自己飞起来了。
一种未曾体验过的畅快,甚至生出某种幸福,你能摆脱生活的引力。你随即发现,这幸福难以承受,它化作失控的晕眩。你想停下来,却失去了掌控力,你摔倒,尾骨生疼,眼镜不知所踪。
你大口喘气,晕眩逐渐离去,神志再度清晰。幸福消退却并未离去,一种恬淡留在心间,引诱你再度体验。
在上海舞蹈学院的教室里,我体验到久违的欢愉。尽管没能对芭蕾产生深入理解,与谭元元的相遇,却给了我一个理解自己的契机。旋转、失重的幻觉,带来一种意外的自由,笨拙让你跳跃出熟悉的范畴。
相似的感受也发生在八角笼中。我无处可逃,李景亮大声叫喊,要直面对手,越躲闪越被打,我感到,挥出的拳头越聚焦,内心就愈专注。随杨扬在冰面上滑行时,连摔两跤,脚下反而感到释然。我也记得,温州老板端上猪头肉时,陈晓卿的灿烂笑容,我试着像他那样辨别,哪种滋味更加诱人;还有在韩红的工作室中,肖斯塔科维奇带来意外的放松,这是她更熟悉的方式......
忘记是在哪一刻,我意识到了《十三邀》对我的改变。言谈重要,却非唯一;思想具有多重的表达,你的表情、舌头,你起身跳跃或突然沉默,皆至关重要。空间的变化也必不可少,人人都有不同面孔,在写字楼、路边摊、废弃的工厂、深夜的海面、飘荡爵士乐的酒吧,同一个人常常迥然不同。进入他们的空间,理解他们的语言,感受他们的舒展,将他们带入陌生之境,意外的丰富常常意外到来。
相遇是一个切面,它带有过去,亦映射出未来。提问是某种雕刻行动,提问者要在纷繁的信息中塑造出某种逻辑,要试着打破受访者凝固的话语,令被忽略的旁枝蔓延而出,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我也感觉到,自己同样被雕刻,对方的勇敢、坚韧、迟疑、突然的浪漫,也不可避免地内化为我的一部分。
我曾是印刷文本的崇拜者,认定世界纵有千般风景,只有被写成一本书,才具有恒久价值。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认为这个节目是我的作品,它只是我对日常的逃逸,进入另一种人生、另一个时空的通行证。逐渐地,我意识到,它不仅是我的作品,或许还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比起深思熟虑,即兴表达更符合的我的天性;相较于独自面对故纸,鲜活的现场,拍摄后的大排档夜晚,更令人欢欣。
我也日益意识到,书写是多重的,文字只是其中一种。它是有机复合的,不同的语汇交错融合;它常常前后矛盾,在某些时刻达成共识,又奔向下一个冲突。它就如你的人生,没有连贯的逻辑,被种种偶然所塑造。在这偶然中,你铸造出自己意义的扁舟。它注定一刻不停地漂荡,与无穷的他者相逢。
这也给你另一种信心。你并非独自言说,孤立行动,你是过往回响的继续,是喧哗众声的一员,也注定延续到未来。在新加坡拜会王赓武先生后,我意识到,历史是一个巨大的存储器,所有人的努力与情感皆不会消失,它们一直在那儿,等待被另一些人发现,在另一个时空再度绽放。
这套丛书收录了《十三邀》第五季至七季的对话。回看这些对话,很难相信它们发生在 2020 到 2023 年之间。它们也让我相信,方寸之间依然能够创造出可能性,而行动,本身就是答案。
正是依靠一个值得信赖的团体,我这随时到来、随时消散的好奇心,才有了立足之地。它必然是一个集体的产物,所有受访者的慷慨与丰富,给予它最初的基石。作为常年的搭档,李伦仍是主要基调的设定者,制片人婵娟与苗苗、可迪团队,则带来了新的耐心、敏锐与笃定;摄影指导小山,陪我从第一季漫游到第八季,他的热忱与好奇心从未退却。导演东东与叶子,常带来意外的感受。从新力到建玺,录音师总带来一种特别的信任。振海与继冲保持了一贯的控制力,后者正面临人生的意外挑战,我无比期待他再度加入新的漫游。
倘若没有我的助手赵艺的精准与弹性,我断然无法完成这繁杂工作,她日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制片人,她与左左、书玉、琼楠、晓璐构成我的坚定支持。
沃尔沃与腾讯视频值得特别致意,袁小林先生与孙忠怀先生的理解力与价值判断,给节目带来持续的稳定。
比起最终呈现的节目,这个文本更为丰富厚实,更多地保留了对话自然流淌的质感。翻阅这些印在纸张上的对话时,我承认,我常感受到新的鲜活。这有赖于铸刻文化团队的努力,晓镜的理解力常常带来惊喜。左左也在文字编辑方面着力甚多。
2024 年 9 月
许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