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周晓枫、魏思孝:当作家谈论写作

【终版】魏思孝加餐.MP3

本期加餐内容是作家之间谈论写作,请注意:

对于写作,作家彼此的谈论方式,和面对读者、面对媒体、面对文学专业学生时的说话方式不同。

对于那些常见的问题,正在阅读的书、写作习惯、方法、对主题的思考,作家的关注点也不同。

甚至还和时间有关:作家是处于构思阶段、写作中,还是刚刚完成作品,谈话状态也很不同。

当然,这和任何一个行业的人士谈论自身问题时的情况一样,我们想听的就是这类“内部讲话”。

魏思孝,青年作家,近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和《王能好》深受读者和文学研究界关注,新作《土广寸木》新近获得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01:01 周晓枫:有什么好的写作方法?

10:18 魏思孝:观察到的事物用什么方式去处理?

18:47 魏思孝老师推荐好书

26:14 又是一波神预言

划重点

  1. 学着把你手里的这支笔像用画笔一样写作。

  2. 不到其中,不作记录,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感知。

  3. “作为一条鲨鱼,最重要的是在海洋里游动的能力,吃这条鱼或者那条鱼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的差别和影响。因为大海里足够辽阔,食物足够丰富,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并且能迅速转化为自己机体营养的鱼。”——周晓枫

  4. 只有在做事的时候,你才能遇到真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素材和经验值得写?

周晓枫:

我对小朋友和大朋友都是一句话,就是你永远把你手里的这支笔像用画笔一样写作。你写一朵花,你会去写花很漂亮,然后就没词了,但是当你用画笔的时候,你就要考虑这朵花是什么颜色?是浓烈的像血一样的红?还是像稀释过的褪色的红?然后你还会考虑这朵花有多大,它是什么形状,只要用画笔一样去写你的文字,你就会写得让人身临其境。

写作要深入情境中,如果你没有画面,你就无法进入真正的写作,画面越真实、越具体,越可感。把写作的笔变成一支画笔,而不是一支用着墨水、枯燥地往前运行的一支笔。

然后我做过6次全麻,而且有术后窒息的历史,所以我记忆力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这是我生理的缺陷造成的。我日常就会拿个小本来做记录,而且我那个本吧,就写得跟天书似的,我自己之后可能都辨别不出来,但其实我只需要借这几个字就可以回忆起来当时的情境。就好比“刻舟求剑”,人人都是刻舟求剑,你的剑早晚都会丢掉,你的美好年华早晚都会没有,你的元气、能力都会丢在那里,但是你只要在船上划了一个痕迹,这个事你就不会忘,而且每当你看到这道刻痕的时候,你甚至会更清晰地记忆那把剑。在生活中,那把剑未必会被你珍惜,甚至会被你放弃和遗忘,但是只要你划下这个道,你就不会忘记这件事情。

贾行家:

不只是记忆力的问题,那是一种呈现的精度。我们特别容易抽象,但是你真的具象下去,具象到一种情感,你再给它细分,给它提出更多的波澜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自己就词穷了,而只有像晓枫老师那样迅速地去捕捉自己,才可能做到。

周晓枫:

我补充一句,其实你会看到有的作家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那个情景特别出色,他们并不是脑子里假想出一个画面,而是亲历的真实的画面。比如我正在读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念念远山》,它特别好看,因为它就是由一个真正的亲历者写出来的作品。如果你不到其中,不作记录,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感知。比如他写雪天里的一行脚印,像邮票白底上的齿孔,你不在那的话,你怎么能够看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