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黄金时代》 朱伟解读

《黄金时代》| 朱伟解读

关于作者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著名作家。王小波在杂文、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影响深远。除此以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中篇小说《黄金时代》、长篇小说《万寿寺》《红拂夜奔》等。王小波以高级的幽默感、智识上的理性主义和奔放的想象力著称。1997年在北京去世。

关于本书

王小波最有名的“时代三部曲”,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都是小说集。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曾经带着后来收录在《黄金时代》里的两个中篇小说来拜访解读者朱伟,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黄金时代》是王小波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核心内容

《黄金时代》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中篇小说的名字,故事的主要情节聚焦在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爱与性上。在一个禁欲的年代里,他们之间纯洁的爱与性,与周围的假大空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关系。性是解脱,也是反抗。在这期音频里,还解读了收录在这本书里的另外一个中篇小说《似水流年》。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伟。我会在得到为你解读一系列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在这些作家成名的时候,我曾经担任过他们的编辑,了解他们,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希望你喜欢这份特别的解读。

今天我们讲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成名作,这里头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这不是王小波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书,他出的第一本书是1989年的《唐人故事》。这本《唐人故事》是对五个唐代传奇的重新调侃、戏弄,其中包括了后来收到《青铜时代》里头的《红拂夜奔》和发展成《万寿寺》的《红线盗盒》。“红线盗盒”就是盗盒子。但后来的《红拂夜奔》和《红线盗盒》都进一步扩展加工,变成小长篇了。

第二层意思,《黄金时代》是他1991年在台湾联合报获奖的成名作。台湾最早将他的三个中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组合起来出版的时候,书名叫作《王二风流史》,因为三篇小说的主角都叫王二。王小波在家里的男孩中就排名老二,他们兄弟姐妹一共是五个人。

内地的华侨出版社1994年把他的这三个中篇,加上另外两个中篇组合在一起出版的时候,书名就叫作《黄金时代》。花城出版社后来把他的小说集中在一起,他自己定名为“时代三部曲”,这三部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都是小说集。书还没出版,王小波已经去世了,是在追悼会上赶出来的样书。后来又编了一本《黑铁时代》,是王小波的一些遗作。王小波其实在生前已经开始写《黑铁时代》了,但是没完成。听到“黄金”“青铜”“白银”,你可能会有一些误解,因为它们都是贵金属,其实它们写出来的水平没有高下之分。

在讲王小波之前,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王小波是一个体制外的作家,他的《黄金时代》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书籍上的说法是“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的力作”。当时这本书能出版应该说很特殊,它只印了6000册,出版后也没有能够公开推广发行。我记得书出版的时候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吃了顿便饭。后来有人说,文学界的人对王小波没有关注,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当初这个座谈会上就去了不少批评家。王小波确实没有入过作家协会,也确实没有著名作家对他的文学价值做出过评价,我觉得很多作家是有意忽视他的存在。

其次,王小波的创作是由小说和杂文组成的,他大约一半的杂文都是给我主编的《三联生活周刊》写的专栏,从第一篇《关于“媚雅”》开始,一直到他去世后还发了几篇存在我那儿的遗作。他的专栏名字叫作《晚生闲谈》,一共写了24篇。我以为即使是王小波的小说,也是思想价值要高于文学价值,他是中国这块特殊土壤上的一个自由主义者,而他最重要的作品,我以为是他的杂文,叫作《沉默的大多数》。他有一本杂文集就是以它为书名的。

接下来是《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

《黄金时代》是由三个中篇组成的,《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三个中篇我最早看到过两个,大约是1989年深秋或者是初冬,李银河带着王小波来找我,就带来了这两篇手稿。那是我和王小波的初识。李银河大约在1979年和别人合作,在我工作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叫作《要大大发扬民主,大大加强法制》,是我仰慕的人物。李银河带着王小波到我家,我记忆深刻的是,他感冒,流着鼻涕,他说,他从美国回来,就再也不能适应北京的空气了。他是1988年回国的,个子很高。王小波的嘴角是下垂的,所以,他形容自己叫作饿纹入嘴。他的脸色不好,很憔悴的样子,走路的特征确实是一步一拖的,不像他在美国照片上那样意气飞扬。

这两个中篇我看了,里面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在当时很难在内地的刊物上面发表。如果经我手发表了,我就成了最早发表王小波小说的编辑了,但且不说当时我在《人民文学》没有发稿权,那时候的环境大约拿到哪里都不能发表。我还记得李银河带着王小波到我家里来取回稿子时候那种眼神里头的失望,当然,从此我们也就成了朋友。

王小波这三个中篇的创作年代,按他自己的说法,《黄金时代》从开始写作到后来改成用了20年,假设他定稿是1988年,那么20年前,就是他在云南建设兵团的时间。他说,初稿完全不忍卒读,是在美国期间才有了新的想法,也就是说是在美国重写的。这个小说的男主人公叫王二,女主人公叫陈清扬,这个故事并非取材于他在云南的经历。我退休以后,也就是2017年,王小波逝世20周年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派记者去踏访过他当年下乡的农场,去寻找陈清扬。陈清扬当然是找不到原型的,王小波倒是受过批判,那是因为打架。

有必要了解一下王小波创作的开端,他写的处女作名叫《地久天长》,是1980年发表的,发表得很早。1980年,他和李银河刚刚结婚。这篇小说写的是云南建设兵团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单纯、可爱、善良的姑娘,叫作邢红,写她和两个男孩儿质朴的友情。其中一个“我”就是小王。《地久天长》是邢红教两个男孩儿唱的那首苏格兰民歌,这个歌我们都很熟悉。这小说里头也写到了蓝天白云,写到了沉静的风,但写的都是干净的友情。那个女孩就说,三个人要一辈子相爱,不分离,但她最后得了脑癌,去世了。这很符合我们刚下乡的那个环境,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单纯,那时候我们都不懂得爱情。

王小波在云南其实只待了不到三年,就转到他母亲的山东老家去插队,当民办教师,然后1973年回到了北京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他成了第一批大学生,上了人民大学。1977年,他和李银河谈恋爱,契机是李银河读到了他写的小说,叫作《绿毛水怪》。这篇小说写的也是从小学开始建立的友情,结尾是男孩在“文革”中和女孩错过了,分离了,女孩就变成了在大海里头自由自在的绿毛水怪。这个小说有价值的是,记述了“文革”前在中国书店里头读书、买书的情节。在“文革”以前,王小波已经喜欢上马克·吐温了,马克·吐温是一个很著名的美国作家,而那时候我还在读革命小说呢!

我们说这个《地久天长》和《绿毛水怪》,是为了对比《黄金时代》,它们和《黄金时代》太不一样了。在《地久天长》和《绿毛水怪》里头只有纯洁,但是在《黄金时代》里头,则强调了很直露的性冲动和性本能。

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的故事。这个《黄金时代》里头包括了三个中篇小说,我们今天只讲两个,就是当初李银河拿给我看的那两个,《黄金时代》和《似水流年》。

《黄金时代》这个中篇小说里只有两个人物,第一人称的“我”,就是刚要过21岁生日的王二,和比他大5岁的女医生,叫作陈清扬。陈清扬已婚,小说开头就交代,她的丈夫已经坐了一年牢了。陈清扬在山上,王二在山下,两人的相识是因为王二腰疼,要去求陈清扬给打针。而陈清扬从山上追下来找王二,是为了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破鞋,就是对出轨的女人的蔑称。

王小波是写逻辑的荒诞,陈清扬要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不能证明她不是,只能证明她是,于是,在过21岁生日的时候,他请她吃饭,以伟大友谊的名义,引诱她答应了做爱。然后,王二和当地的青年三闷儿打架,被三闷儿的娘用板凳砸了腰上的旧伤,住了院。出院后,他到山上无人的草房去疗养,陈清扬就找到了山上。陈清扬的逻辑是,既然不能证明她不是破鞋,她就乐于成为真正的破鞋,这比被人叫作破鞋而不是破鞋要好得多。王小波的小说里头特别多的这种逗闷子。而当陈清扬真的当众暴露了她是破鞋以后,也就没人说她是破鞋了。王小波这个中篇小说,读者很容易只注意到他表面直露的性描写,而忽略了他真正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写那个非人性时代的荒谬。

这个小说的篇幅3万字左右,在结构上其实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陈清扬为了证明她不是破鞋而成为破鞋,后半部分,王二为了向知青慰问团证明他的存在,遭遇了先是队长、后是军代表的报复。队长罚他去喂猪,让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军代表把他和陈清扬关了起来,要他们写检查。于是他们逃跑了,逃到山上去隐居。然后,陈清扬腻烦了山上的生活,他们就下山了,下山也就被关起来了。先是写交代,陈清扬开导王二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要干多少这种事儿,又有几个人能成为案子的呢?然后他们就一起被批斗,小说中把这个叫作出斗争差。批斗的时候,绳子把陈清扬捆得曲线毕露,批斗也就变成了娱乐,陈清扬就说她成了个礼品盒。批斗会以后,他们回到关押地,陈清扬提起伟大的友谊,他们就在写交代的桌子上性交。

后半部分的荒诞,就在写交代材料的时候娱乐别人和娱乐自己。细节交代得越多、越细越好,这不仅是窥视的乐趣,也是自视的乐趣。最后批斗终止于陈清扬的交代,这个交代写了什么就成了悬念,最后才揭开。其实陈清扬只是说,王二把她扛在肩膀上爬山的时候,她瘫软得像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做这些事儿都是因为她喜欢,保卫组就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了,只能让他们结婚了,因为不结婚影响太坏。小说里头写上午结婚,下午就离婚了,因为陈清扬原来其实是有老公的。然后王二就回了城,陈清扬留了下来。等到两人再相见,陈清扬已经调回城里,成了一所医院的副院长。这个故事如果说原型,王小波说,当时只听说有一个女知青逃跑的故事,她没跑出她住的那个云南保山,就被抓了回来。

《黄金时代》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儿,下面,我们再来说第二个故事《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是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那部大名著的名字,因为这部名著在国内被译为《追忆似水年华》,王小波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小说名了。什么叫似水流年呢?在这个小说里头,王小波先这么写,“普鲁斯特写了一本书,谈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儿,这些事儿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后来又正经起来说,“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就跑到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惜自己的似水流年,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种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这话听起来有点费解,似水流年本就是流过去的,比如小说里的王二和他原来的女友“线条”曾经的友情。那么,归你所有的是什么呢?是对流逝的回味。小说里头,这个回味体现在王二对线条和其他人物的感悟上。我说了,体会王小波的小说要借助逻辑。

这个中篇小说写“文革”记忆,按照王小波的说法,线条和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叫贺先生,都是确有原型。小说里,王小波安排王二在矿院当中学生,其实他自己的父母都是高教部的干部,他住在高教部大院。这小说是一个两条线扭起来的结构,是由第一人称“我”,也就是王二,讲述线条和李先生的经历,再由王二来对比“文革”中自杀的贺先生和为贪吃而吃的刘老先生。小说里的线条偏偏爱上了在批斗中挨打的李先生,她觉得李先生像是 ET,也就是外星人,好玩死了。当然,那时候还没有 ET 这部电影,这是小说。

李先生是在贴大字报的时候,因为盖住了司机班一帮退伍兵刚贴上的大字报,而被踢得龟头血肿。被踢得龟头血肿,还一次次地贴大字报论证自己的血肿,这就显得很荒谬。于是,他就有了这个绰号。而线条是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很疯的姑娘,就爱死了他这样的天真、认真,因此义无反顾。李先生后来被发配到河南安阳的小煤窑去,她就追到了安阳去当护士,然后把自己送上门去。先称李先生是她的舅舅,再主动约他幽会,在一个破庙里头把自己献给了李先生,因为她觉得疯一点才过瘾。

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王二目睹的贺先生跳楼自杀的现场。王小波在小说里头描写的是一种壮烈,他先写贺先生的脑浆洒了一世界,以他的头颅着地点为轴,5米半径内到处是一堆堆、一撮撮活像是新鲜猪肺的东西。他说,一个人宁可让自己的思想器官混入别人鞋底的微尘,这种死法强烈无比。王二因此对他无比崇拜,因为他造就了万人空巷、争相围堵的伟大场景。况且他死后,验尸的时候,他的生殖器还是竖着的。

这小说里头还有一个刘老先生,他原来是和贺先生关一个屋子的。刘老先生一开始也想到了自杀,但他想到北京有一个著名的四川餐馆峨嵋酒家,还有东坡肘子能吃,就觉得死了太亏。后来人家打他,他就脱下裤子,爬上桌子,主动把屁股高高撅起来,成了贪生怕死之徒。品相还不好,打瞌睡的时候,口水经常流在前襟上。小说里描写他抢吃的,食欲可怕,到了餐桌上就像疯魔,运筷如飞。刘老先生最后是吃了羊肉泡馍以后中风,死之前还在等着吃那只红烧鸭子,他是高血压。按照小说里头王二父亲的说法,刘老先生其实是绝顶聪明的,他是故意装出一个傻模样,久而久之就弄假成真了。王二就问他:“老头,干嘛不要脸面呢?”他马上就回答:“顾不上了。”

在这篇小说里头,线条、贺先生和刘老先生,我以为王小波是要写“文革”中三种不同的态度。他通过他们的故事要写什么呢?小说中他说,贺先生死了,死的时候直挺挺;刘老先生死了,死前想吃一只鸭子;“我”在美国的时候,“我”爸爸也死了,死在了书桌上,当时他在写一封信,要和“我”讨论《相对论》。虽然死法各异,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足以让他们再活下去的能量,这小说要表达的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被愚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么一个愚弄人的时代。

再说说这两个小说的创作特点。

首先,王小波是用了黑色幽默的创作方法,来表现那个压抑人性时代的荒谬。在《黄金时代》里,王小波一开始就有使用逻辑推理来表现这种荒诞。他是这么来写王二对陈清扬说的话的,他说:“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别人没义务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

同样,陈清扬要王二证明他们清白无辜,王二说也要证明以下两点:“一,陈清扬是处女;二,我是天阉之人。”阉割的阉,没有性交能力。“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我倒倾向于自己不无辜。”小说中王二的说法像个无赖,但他确实是逻辑推理。陈清扬同意与王二性交,是因为所谓的伟大友谊像咒语一样让她着迷。王小波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的,它就真下去,你怀疑它是假的,它就是假的。我觉得《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建立自己风格的开始,他用逻辑来建立悖论,形成他自己的黑色幽默。所以,这个中篇是通过性来写荒诞,写非人性。后来的批斗中,他们成了动物园里头被观看的动物,陈清扬还骄傲她是最漂亮的破鞋。

《似水流年》是以李先生成为“龟头血肿”为开头。小说里头写“我们院里人背后说李先生原是日本人,姓龟头,叫血肿”,也是黑色幽默。被踢成了血肿,本来是小荒谬,偏偏李先生是从国外回来的认真的博士,王小波要把他医院的诊断书贴出来,在大字报里说,他绝不是因为吃了亏,想要对方怎么样赔罪,他只想说龟头血肿很痛,绝不要再有人龟头血肿了。大家就劝他,你被踢的地方不好张扬的,拉倒吧。他却说,人家踢我,不是我伸出龟头让他踢的,踢到这里就拉倒,那以后大家都往这里踢。添油加醋,幽默的荒诞就出来了。而因为他较真,线条才为他的可爱发疯。

王小波写的其实都是本来正常的事儿,在荒诞的逻辑下面就变成了不正常,他让你在这个不正常中间去寻味,很多人就喜欢上了他这样的俏皮冷幽默。其实,生活中的王小波谈吐一点都不俏皮,俏皮是他的写作手段。生活中的他是不善言谈的,经常坐在那里沉默无语,有点木讷。

其次,王小波写小说,第一标准是他的小说要好看,他对好看的要求是有趣。如何有趣呢?《黄金时代》的破鞋与无辜,和《似水流年》龟头血肿的开头,都是为了一开始就营造有趣的叙述。在结构上面,王小波是有意破坏按程序的线性叙述。比如,《黄金时代》写两次进山,写交代和挨批判,两人在北京重逢,都是用来回穿插的方法。用我的说法是,形成缠绕的时空连接。这种结构上有意的时空交错,简洁,改变了承上启下,增强了许多悬念、可读性。《似水流年》里头,通过线条引出李先生,从李先生写到贺先生,通过线条又回到李先生,贺先生又引出刘老先生,也是不断地变换时空。王小波之所以要让王二与线条关系暧昧,就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别人写“文革”的时候都是一般的简单写残酷,王小波把它写得很复杂,稀释了这种残酷。

其三,结构、黑色幽默的表达其实都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小说,尤其是《黄金时代》,形成了强烈的颠覆性和挑战性。这颠覆性和挑战性就是理直气壮地写性,写器官,写性爱姿势,写勃起,写感官刺激,写它是存在之本,理直气壮地写对它的压抑,扭曲的荒诞。以往文学作品中的性,或者是含蓄的、隐蔽的,或者是畸形的表达,王小波是把本真的欲望直露在阳光下面,不仅反而写出了干净、健康的性,而且表达出了一种飞扬的东西。

在《黄金时代》里头,王小波写陈清扬来找“我”的时候,乘着白色的风,风在衣服下流过全身,好像爱抚和嘴唇。然后是有雾,空气里飘着的水点有绿豆大小——这当然是夸张了——到处是白茫茫的雾气,四下里传来牛铃声。然后天亮了,雾从天顶消散,陈清扬的身体沾了露水,闪起光来。还有一个场景是陈清扬上山的时候,树林里头飞舞着金色的苍蝇,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炎热的阳光好像细碎的云母片。在这样的背景下,性爱写得特别美,充满了诗意。王小波是要以这样自然的男女之欢,来控诉非人性对它的捆绑。这是王小波自己最得意的小说。

《似水流年》呢?沉淀下来值得感叹的,其实就是两个人的死。王小波写贺先生跳楼死后的那天晚上,地上星星点点,点了几十支蜡烛,烛光摇摇晃晃,照着几十个粉笔圈,粉笔圈里是那些脑子,似乎也摇摇晃晃的,好像要跑出来,烛光一侧,蹲着一个巨大的身影。写得真好。写刘老先生,就是那个贪吃的刘老先生,外表卑微。王二向他打听贺先生临死前说过什么,刘老先生说:“他只说,告诉我家里人别太伤心了。”非常朴素的悲伤。刘老先生是吃了都是胆固醇的羊杂碎,回来的时候把车骑得飞快,出了一头的汗,回头看到鸭子已经烂了,口水直流,亢奋,就血压升高,觉得不舒服,躺下就死了。为了吃一只当时只有5块钱的鸭子而死,这其实比贺先生的脑浆迸溅还要悲剧。

而王小波写这种不同的死的悲哀,结论只有淡淡的一笔:对这些悲惨的事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觉得很惨。一切都是在故事的叙述之中,你自己慢慢去体会,这也是王小波小说的高级之处。所以,理解王小波比较深入的、王小波的好友艾晓明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王小波写的是能启发人智力、在语言上给人快感的小说。

今天我们讲了王小波一本书中的两个中篇,总结一下知识要点。

第一,《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第一部,它是王小波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其中的《黄金时代》,是王小波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二,《黄金时代》讲述的是那个畸形政治年代对人性的扭曲,它表面看写了许多性爱过程,其实是要写正常生活如何变成了不正常,正常人又如何变成了动物。王小波使用了黑色幽默的写作方法,反讽这种荒诞。

第三,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挑战性在于,它直面了性欲的本真存在。其实,王小波是将性爱置于明亮的阳光下,与那种阴暗的畸形作对比,他反讽的是对这种健康、干净性爱的亵渎。

第四,中篇小说《似水流年》,其实是通过两位教授在“文革”中不同的死,来写生命价值的轻薄。他不用简单的方法写残酷,深刻地写出了那个年代人性是如何自我践踏的。

第五,王小波的小说是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快感的,但他小说的价值还在故事后,他小说的思想、精神价值高于艺术价值。

撰稿、讲述:朱伟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