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钱锺书传》 徐学勤解读

《钱锺书传》| 徐学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经典传记,《钱锺书传:营造巴别塔的智者》。

人人都知道钱锺书,但也许很少人真正懂钱锺书,“不懂”主要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不懂他的人生。钱锺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但在这些耀眼的光环下,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其实我们并没那么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自传或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另一方面,是他刻意与外界保持距离。到晚年,他已经名满天下,但他和妻子杨绛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埋首于书卷之中,很少公开露面。

法国政府要给他颁发中法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他坚辞不受。八十岁那年,一些亲朋好友、机关团体想要给他做寿,他也不愿接受,说:“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有热心读者想要拜访他,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却很少公开谈论自己。所以,真实的钱锺书的人生,大众其实不太了解。

其次,是不懂他的性格。有人称钱锺书为“民国第一毒舌”,因为他批评人毫不留情,不管是对古人,还是对今人,不管是对自己的老师,还是对同事、邻居、朋友,他都喜欢挖苦讽刺,能被他瞧得上的人极少。与他同时代的一位学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钱锺书学问是好,就是嘴巴臭,狂得很。”而钱锺书自己却说:“人谓我狂,不知我实狷。”狂是狂妄,而狷是耿直,是有所不为,这其实是一种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非常之人,往往有非常之性格。对于钱锺书的个性,我们其实有很多误解。

再者,是不懂他的学问。钱锺书博闻强识,思想深邃,文字古奥。他的两部学术代表作《管锥编》和《谈艺录》,都是用文言文写就的。《管锥编》是一部“天书”,皇皇一百三十万字,引述了古今中外四千多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涉及的知识点有数万条,极少有人能读懂读完。然而,对这部巨著,学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伟大经典,是学术高峰,但也有人认为它不成体系,没有太大的价值。李泽厚先生甚至用“买椟还珠”来评价钱锺书,说他读了那么多书,却只得了许多零碎的成果,并没有提出有长久价值的思想,或者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很是遗憾。

那么,钱锺书到底是被神化了,还是被低估了?他真实的人生和性格如何?他为什么要用最隐晦、最佶屈聱牙的方式,来书写人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到底该如何评价他的文化贡献呢?通过阅读这本《钱锺书传》,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文江教授,他主要研究先秦学术源流和中国古代经典,他对钱锺书也有专门研究,还出版过一本《管锥编读解》。他曾师从著名学者和作家施蛰存先生,学术界曾有“南有施蛰存,北有钱锺书”的说法。张文江教授在写这本书时,也得到了施先生的很多帮助。这本书不只是简单梳理人生,而是对钱锺书的主要作品都做了深入剖析,是一本思想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人物评传。

今天的解读,我会把钱锺书先生的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出生到成为一名超级学霸;第二阶段,是从超级学霸成长为知名学者和作家;第三阶段,是完成他人生最重要的著作《管锥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能让你更全面地了解钱锺书先生,了解他的人生、性格和学术贡献。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1910年到1938年。钱锺书从出生到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再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留学归来,他成为一个通晓多种外语,对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社会学、人类学都有精深研究的超级学霸。

他是天生的读书种子,一生以学术为志业。那么,这样一个超级学霸,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作者认为,钱锺书的知识结构,来自家学、学校教育和自学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学。1910年,钱锺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古文学家和教育家钱基博。不过,按照当地的风俗,钱锺书出生后,便被过继给了伯父家,由伯父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所以,钱锺书从小享受到两份截然不同的父爱,也接受到两种不同的教育。

伯父钱基成中过秀才,为人宽厚仁爱,但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他把所有的爱和期待都给了钱锺书,是钱锺书最早的启蒙老师。他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从小教钱锺书识字,并阅读大量古典文学和通俗小说。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则是另一种性格。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老派学者,曾在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写过《经学通志》《古籍举要》《现代中国文学史》等著作。他读书极为用功,光是中国古代的诗文集,就读过数千家,《全唐诗》《全唐文》等文学总集也都通读过,他还为其中的每位作者作点评。这样大规模的阅读和研究,对钱锺书有很大的影响。钱基博时常觉得哥哥对钱锺书的管教过于宽松,但又不便过多干涉,于是经常偷偷地管教,让儿子不要荒废功课,不要养成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的习惯。钱锺书十岁的时候,伯父去世,重新由父亲直接管教。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更受到专业的治学方法的训练。

所以,钱锺书一生的学问根基和问题意识,与家学有很大的关系。在两份父爱的关照下,他从小便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虫,学识和见地都远超同龄人。不过,这也让他养成了喜欢对人品头论足的习惯。父亲怕他祸从口出,想让他少说话,于是给他取字“默存”,在沉默中得生存。但是,这个字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钱锺书一生都喜欢臧否人物,激扬文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直到知天命之年,他在经历了各种风雨之后,才一改放言不羁的性格,慢慢体会到“沉默是金”的道理。

钱锺书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来源,是学校教育。他在学校从小就是学霸,他在无锡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念中学,英文成绩优异,一度担任班长。19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随后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为什么说是破格呢?他的中英文成绩都很好,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按规定本不得录取,但清华校长罗家伦爱才,在他的竭力争取下,钱锺书才被准许入学。

进入清华后,钱锺书如鱼得水,很快便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才华,震惊全校师生。他担任《清华周刊》的英文编辑,在《大公报》《新月》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艺评论和哲学评论。他视野开阔,观点犀利,文笔练达。他敢写文章批评前辈作家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指出了很多事实和观点的错误;他也敢挑剔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还敢点评罗素、摩尔、威廉·詹姆斯、白璧德、艾略特等西方哲学家和作家的作品。 因而,清华的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据钱锺书的同学回忆,他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看,但考试成绩总是第一。

尽管如此,清华的教育,还是让钱锺书受益匪浅。他曾说,在大学时代,有五位最敬爱的老师,他们从老师变成朋友,他对他们有说不尽的感激。他没有具体说是哪五个人,但本书作者推测,肯定有当时的外文系主任吴宓。

吴宓毕业于哈佛大学,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人之一,他对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对钱锺书影响深远。他非常欣赏钱锺书的才华,甚至当着一些学生的面说:“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对于吴宓的赏识和教导,钱锺书始终感激于心。

通过在清华的学习,钱锺书日渐感到父亲的学问是有局限性的,他必须学习西方的语言,同时到国外去留学。那时候,他的中英文造诣都已经相当高,但他不满足于此。他从清华毕业一年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被牛津大学英文系录取。而且,他的成绩是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考试平均分最高的,让外国教授都大感意外。

1935年,25岁的钱锺书和24岁的新婚妻子杨绛,一同到牛津大学留学。他们在牛津生下了唯一的女儿钱瑗。在英国学习了两年,钱锺书不仅顺利获得副博士学位,还被校方挽留担任中文讲师,但他拒绝了。随后,他们夫妇又跑到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研究了一年法国文学。

他们在海外的留学生活,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之前在解读《杨绛传》时,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讲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可以说的是,留学生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他们俩都掌握了好几门外语,这对他们后来做研究和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自学是他们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在留学期间,除上课外,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每天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发奋读书。有时也会去咖啡馆或逛书店,深入社会去学习、考察和运用各种欧洲语言。学校的科班训练培养了他们的治学能力,而后来坚持终生的读书习惯,则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管后来的人生遭遇怎样艰难的处境,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找书来读。没有书,拿着字典也能啃上半天。书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到1938年夏天回国的时候,钱锺书靠着二十多年家学、学校教育和自学的积累,已经成长为一名学贯中西的青年学者。

由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1938年留洋归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战争连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是,青年才俊钱锺书,还是凭实力一跃成为国内最高学府的教授,继而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和作家。哪怕时代的阴云密布,也无法掩盖他夺目的光辉。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在这个阶段,他所做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那就是教书、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咱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教书。1938年,钱锺书回国前夕,便收到母校清华大学的聘书。清华再次为他破例,聘请他为外文系教授,那一年他才28岁。之所以说是破例,是因为一般刚留洋归来的青年学者,都需要从讲师做起,然后慢慢升到副教授、教授。不过,等他回国时,因为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清华大学已经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校址迁到了云南昆明。

在西南联大,钱锺书开设了三门课,包括“欧洲文艺复兴”“当代文学”和“大一英语”。上过他课的学生,有许国璋、王佐良、穆旦、杨振宁、许渊冲,这些人后来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作家、翻译家。根据许国璋先生的回忆,钱锺书讲课从不满足于讲史实或者分析名作,而是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把文学史讲成了思想史。他会认真地准备讲稿,但上课从不翻阅。他才思敏捷,口若悬河,纵论上下古今,富有活力和幽默感。听他讲课,就像是在听音乐,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不过,钱锺书在西南联大只教了一年,便匆匆离开了。他回上海探亲之后,便没再回到昆明,而是去了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担任英文系主任。当时他的父亲钱基博在这所学校任教,因为父亲老病,需要有人照料,他便接受了蓝田师范学院的聘请。

1941年,钱锺书再次从湖南回上海探亲,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彻底沦陷。他没法再离开,只得在上海谋教职。他先后任教于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暨南大学,还上门给人做家教。在乱世之中,很难摆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是,他在讲台上纵论古今,让自己和听讲的学生暂时逃离现实的困顿,超然物外。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安顿,钱锺书夫妇始终保持着旷达和进取的精神,从不萎靡颓废。

对于学者来说,输出自己观点最好的方式,一个是教书,另一个就是写作。当然,写作也是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战乱和饥荒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要维持一大家子的基本生存,他们需要到处兼差,还要靠写稿补贴家用。

为此,杨绛开始写剧本,而钱锺书一手写散文、小说,一手写学术著作。他完成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围城》,也是在上海沦陷期间写的。所以,围城不只是一个文学比喻,而是钱锺书创作时真实的外部环境。日本兵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每天在交通要道上“陈利兵而谁何”,盘查过往人员,那种恐怖和压抑的氛围是实实在在的。而这部语言精到、幽默感十足的讽刺小说,不只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还有钱锺书对当时社会环境和知识分子群像的生动刻画。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现实原型。

张文江教授指出,《围城》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史上,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钱锺书在构思《围城》的时候,很想介绍一些西方文学的写作手法,用纯粹的外来手法写中国的故事,反映当时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评论家能从《围城》当中,看到英国作家菲尔丁、毛姆等人的风格。钱锺书和他们一样,都富有书卷气,都是天生的讽刺家,都擅长揭发虚伪、嘲弄愚昧。

《围城》出版后,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因而得以连续再版。但是,在过去的文学史上,《围城》并不被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它不符合革命文学的叙事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写作方式相当国际化,它比肩的是一些世界级的作品,而当时国内的评论界,对这种类型的作品缺少判断力。直到数十年后,评论家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

我们得到听书栏目,也有对《围城》的解读,你可以找来听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围城》不是钱锺书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他写完《围城》以后,自己其实是不太满意的,所以,后来又写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百合心》。他认为,《百合心》的水准超过了《围城》。遗憾的是,1949年夏天,他们再次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从上海举家北上,结果在慌乱中把《百合心》的手稿遗失了,钱锺书也从此中断了小说创作。

在这个阶段,除了文学创作,钱锺书还完成了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集《谈艺录》。这本书可以说是《管锥编》的先声。1939年,钱锺书在回上海的途中开始创作,历时三年完成初稿,后来又用了六年时间不断加以修订,前后经过十年的磨炼,直到1948年才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本书贯穿古今中外,是钱锺书早期学术思想的结晶。

《谈艺录》是用文言文写的,它承袭的是历代文评和诗话的传统。比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及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是这个传统上的璀璨明珠。但是,钱锺书不只是传统的继承者,他还是变革者。他开创性地把很多西方的文艺作品和理论引进来,与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对比。他在《谈艺录》的序言里说,“东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他看来,在东西方之间,不仅要有物质的交流,更要有思想文化的交流。他大量引用西方典籍,来评点中国古代的诗歌。

另外,《谈艺录》还有一个创举。过去,读书人谈论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期,都会说是唐朝,这似乎已成学界定论。但是,钱锺书独具慧眼,他在《谈艺录》中,主要的评述对象不是唐诗,而是宋朝到清朝的诗作,这打破了成见,为我们挖掘了很多古典诗歌的瑰宝。这部著作,学问义理精深广博,浩然之气充塞其中。书一出版,便大受欢迎,也让钱锺书在学术界的名气大增。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锺书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是国内颇有名望的学者和作家。鼎革之际,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开大陆。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也都向钱锺书伸来橄榄枝,请他担任教授、院长或高级讲师,但他和杨绛经过慎重考虑,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他们接受了母校清华大学的再次聘请,决定举家北上。

由此,也就进入了我们要说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1949年任教清华,到写出学术生涯最重要的著作《管锥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宗师。

在这期间,各种社会运动频繁展开,知识分子成为被改造的对象。一开始运动是和风细雨的,后来越来越激烈。钱锺书夫妇一方面努力适应着新时代的话语和氛围,另一方面静心读书,他们只想远离是非,不被外界所干扰。用杨绛的话说,只想穿上一件“隐身衣”,“万人如海一身藏”。

因为机构调整,他们的工作单位从清华大学变为北京大学,后来又变成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钱锺书在古典文学组,杨绛在外国文学组。钱锺书主动放弃了容易惹祸的文学创作,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他独立完成了《宋诗选注》,主持了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纂工作,还发表了少量学术论文。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钱锺书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英文和德文版的翻译工作。钱锺书在清华指导的研究生黄雨石,毕业后也加入了翻译小组。根据黄雨石的回忆:“钱先生不看电影、不看戏,似乎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爱好或任何消遣的玩意儿。相关宴会他从未去参加。他总把时间腾出来用在读书上,从不肯轻易浪费一点点。” 在某种程度上,这份翻译工作让钱锺书处于一个更安稳的学术环境当中。

然而,在那个年代,政治的疾风骤雨降临,他和杨绛都被批斗,工资停发,头发被剃,家被抄,后来还被下放到河南的农村参加劳动。但是,面对这一切,他们从未消沉和沮丧,而是镇定从容,随遇而安。不管落魄到怎样的境地,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找书来读,相互鼓励,相濡以沫。别人看到的是乌云密布,但他们看到的是乌云背后的金边。他们以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来应对劫难。

1972年,他们夫妻二人从下放的农村,平安回到北京。可没想到的是,混乱之中,他们的房子被另一对夫妻霸占了,他们只好两家人挤在一起生活。那对年轻人不懂得尊重老人,还因生活琐事动手打人,钱锺书坚决予以回击,结果双方都受了伤。最后,钱锺书夫妇只好找到一间办公室,在那里蜗居了整整三年。其间,钱锺书因感冒引起哮喘,被抢救了四个小时才脱离危险。因大脑缺氧,造成反应失常,他的手脚和口舌都不灵活,就跟中风了一样。杨绛竭尽全力照顾了一年,他才慢慢恢复。

然而,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环境下,六十多岁的钱锺书忍着病痛,开始撰写毕生最重要的作品《管锥编》。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一切阻力,集中精力写作。这本皇皇巨著,最开始的素材是五麻袋笔记本,上面所记的内容,是他用近三十年时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本书是一座庞大而复杂的迷宫,也是一座包含了中、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的巴别塔。

还记得吗?咱们这本传记的副标题是“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那到底什么是巴别塔呢?

巴别塔又叫通天塔,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解释是来自《创世纪》里面的故事:人类想要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可以通天。上帝看到后,对人类的虚荣和傲慢勃然大怒,他不想让人类实现这个狂妄的计划,于是把人类的语言分成许多种,让他们无法沟通交流,这样巴别塔就再也建不起来了。

而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所做的努力,正是在弥合不同语言、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试图打通东西方文化的障碍。这是他的理想,他在青年时期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学习,他曾对人谈到学习多种外语的重要性,他说:“你们有机会饱尝不同的味道,只要你们肯努力去克服这巴别塔的诅咒。”

那么,这本凝聚了钱锺书三十年心血的巨著《管锥编》,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它是一本贯通文史哲的札记体著作,它的论述依托于十部书,包括《周易》《毛诗》《左传》《史记》《老子》《列子》《易林》《楚辞》《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这十本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它反映了钱锺书从传统的四部分类的角度,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认识。 这本书的主体是用文言文写的,其间穿插着各种语言的注释,光是提到的西方作家和学者就有近千人。许多引用都非常冷门,让人难以考证。

那么,他为什么要用文言文来写这部书呢?

钱锺书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只有用文言文写作,才能精妙而准确地传达那些艺术感受,并保留住它的原汁原味。如果用白话文来解释、翻译,那么,它的味道和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管锥编》中引用了许多英、法、德、拉丁等语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通过比较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学的相通之处,钱锺书试图深入探讨文学的微妙艺术感受。这种比较需要使用文言文和其他语言的原文进行对照,以准确地传达思想。而钱锺书自己的思考,就隐秘地藏在文言文浩如烟海的一个个细节里,甚至是非常晦涩难懂的。

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从《管锥编》里找到对历史文化的整体判断,或者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而只能看到无数的小结论。有人批评说,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钱锺书本身就反对,在文学研究中建立庞大的结构。他认为,所谓周密的思想系统,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销蚀,相反,一些零碎的思想片段,或许更有长久的价值。而《管锥编》正是这样一部由无数碎片构建起来的巨著。

钱锺书的朋友郑朝宗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众多师友当中,在学术上始终不走弯路的,似乎只有钱锺书一人,真是得天独厚啊!”

这句看似云淡风轻的感慨背后,有着无尽的惋惜和遗憾。多少学者和作家最好的年华,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淹没在时代里,他们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全部才华,生命之树就已经枯萎。而钱锺书先生幸运地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完成了多部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我看来,钱锺书先生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但还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他的精进不懈。就像余英时先生所评价的,钱锺书是“以读书作为宗教”,一生痴迷读书,每有收获,便欣然忘忧。日复一日地锱铢积累,最终才建成了自己的学术巴别塔。

其次,是他永葆一颗天真的痴心。他早年看似狂狷的臧否人物,实际上也是一种纯粹的文艺或思想批判,并非出自恶意。如果知识分子失去批判的武器和批判的意识,那么,必定沦为平庸。有价值的文艺评论总是并不多见的。钱锺书先生对学问的无比热忱,是所有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所需要学习的。

再者,是他能守住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他总能清楚地找准定位,能在各种时髦的话语浪潮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留下过人生污点,成为巨大的遗憾。而钱锺书先生始终是一个干净、清白、纯粹的人,光是这一点,他就值得所有人敬佩。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所谓周密的思想系统,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销蚀,相反,一些零碎的思想片段,或许更有长久的价值。

  2. 钱锺书能有巨大成就,在于他精进不懈、永葆天真、牢牢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