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 朱伟解读
《透明的红萝卜》| 朱伟解读
关于作者
莫言是中国籍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历史上第108位得主。他能获这个奖,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都是实至名归的。莫言的小说创作就像井喷,每一部作品的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气场。
莫言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关于本书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写作的时候,他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因为批评了成名作家的一个作品,他为了证明自己,用很短的时间,写出来这样一部震动文坛的中篇小说。小说发表后,莫言得到了他所在的军队系统以及文学杂志的瞩目,为他以后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大门。本书解读者也由此认识了莫言并成为他的编辑,开始了几十年的友谊。
核心内容
小说中有黑孩、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四个主要人物,黑孩是主人公。他是一个神秘的倔强的小孩,无父无母,在小说结尾,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小说主要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对温暖的向往,其中塑造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个意象,在今天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伟,这是我的听懂莫言系列的第一集。今天我们讲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在一般读者的眼里,莫言的作品很难阅读。我一直认为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一种叫做消遣式阅读,就是你没有压力,坐在阳光下,或者晚上躺在床上,读书是催眠,或者读书就像茶点。读完了以后,往往很容易就忘记了。另外一种阅读叫做消化式阅读,就是你要用心去体会作品,理解作品的背景,去体会作家创作的意图,这样的阅读往往能够和作家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我们说就叫做接受美学。因为不同的阅读,可能会接近不同的阅读的效果。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读懂就像是一种破案的过程,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是需要你去破译的,就是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那我是一个专业的编辑,和莫言有几十年的友谊,希望你能通过我的解读,来真正理解,弄懂莫言的文学价值。
那么我们来讲讲这个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第一届的得主是一个法国诗人,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大概1905年的时候,才有一个我们熟悉的作家显克微支,他的著名作品就是《十字军骑士》。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莫言是第108位获奖者,因为诺贝尔奖在战争期间停发了几年,然后,有时候是两位作家同时获奖,他是第108位。莫言获奖至今已经5年了,我还记得当初获奖时候的情景。
我有一个好朋友陈迈平,他的太太就是陈安娜,是莫言小说的翻译者。她将莫言四部小说翻译成瑞典文,《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获奖后又翻译了《蛙》。
2008年的时候,陈迈平曾经先给我打过电话,说今年诺奖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当初时候就有说法,说莫言有可能获奖。我还记得他获奖公布的那天晚上,刚刚公布他获奖,我就同时接到了好几个电话,采访我。因为我是他的编辑,我曾经编辑过他的《红高粱》,《红高粱》拍成电影,我也是编剧之一。莫言得诺贝尔奖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很多人对这个莫言得奖是有微词的。
那我个人认为,他的得奖是实至名归,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
我们先说作品的数量,在中国的新时期作家中间,可能写作量最大的是3位作家。莫言至今为止写了900万字,王安忆写了600万字,贾平凹写了最多,写了1200万字。从长篇小说的角度来讲,莫言写了11部长篇,贾平凹写了16部,王安忆写了14部,应该说贾平凹和王安忆都比莫言多。但是,从作品的表现的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莫言的11部长篇,他表现方法的面非常宽。他表现的深度,我觉得相对来说,也要深于其他的作家。
那么这个莫言特别了不起的就是说,我的说法,莫言的小说就像井喷,就像灿烂的烟花。他开始创作是从1981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他获诺奖是2012年,这个其实31年时间,他自己的说法,他只写了3年,他用3年时间写了900万字。他的小说,每一部写作的速度都是惊人的。
比如说他最著名的《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写了47万字,他用了43天就写完了,一天1万字。他说他写得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够写17000字,他说他用一支软笔,就是说介于毛笔和钢笔之间的软笔,这种软笔他说写在纸上就是能够有一种声音,他说这种感觉就特别好,他又回到了那个手工写作。手工写作的速度反而比打字要快。
我觉得莫言是有一个强大的气场。那如果等到我讲完了这6集,大家可能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中国新时期作家中间,还没有一位作家在整个的创作质量上面超过莫言的。那这是我的第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讲一讲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中篇小说,这个中篇小说发表在1985年的《中国作家》上,那么1987年的时候,莫言出的第一本书,书名就叫做《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中篇小说,它讲的是70年代,也就是文革后期学大寨的故事。很多年轻人可能就不知道这个学大寨的背景。在70年代冬天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学大寨,兴修水利,这个故事就讲的是兴修水利的背景。
小说里头写了这么几个人物:首先,他塑造了一个黑孩的形象,这是一个爹到了东北去,跟着后娘过日子的小孩。从小就没有温暖,到了冬天还没有衣服穿,身上被后娘打得都是伤疤。然后围绕着黑孩,他还写了几个人物,有一个小石匠,有一个小铁匠,有一个菊子姑娘,还有一个老铁匠。这些人物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小铁匠相对来说长得丑陋,因为他实际上只有一只眼睛,那只眼睛的话基本上瞎了,小石匠,相对来说比较潇洒,在那个时代,就是穿着运动服,穿着运动鞋,在农村的青年中间意气风发的,就很潇洒了。然后有一个长得相对来说漂亮的菊子姑娘。
那这个小黑孩只有10岁左右,他被派到这个工地上去当小工,刚开始第一个活是跟着这个菊子姑娘去砸石头,小石匠他们采下的石头是大石头,要通过有一帮妇女把它砸成碎块。那么黑孩刚到工地去砸石头,因为他心不在焉,就砸伤了手。砸伤了手以后,小说就写,他就抓了一把土,就把这个伤口就给糊上了,也不叫疼。那菊子姑娘,就是可怜他吧,就把自己的手绢给他扎上了。莫言专门交代,这个手绢上面有一个月季花的图案。那黑孩后来很珍惜这个手绢,悄悄地把这个手绢藏到这个桥洞的石缝里头去了。
因为黑孩砸伤了手,就不能再砸石头了,队长就给他重新分了个活,就让他到铁匠铺子去,那么主要就写这个黑孩到了铁匠铺里去当小工。那他因为特别瘦小,那个小铁匠就说,你把这个瘦猴派过来,他怎么干活啊?这个黑孩就说,我什么都能干。然后就写这个黑孩,就在那儿拉风箱。
铁匠铺里一共三个人,有一个小铁匠,有一个老铁匠,还有一个小黑孩。小黑孩很瘦,莫言就描写这个铁匠炉的火光照在他的那个身上,他的每一根肋骨都是凸出的,他的皮肤好像是透明的。那小铁匠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抡大锤,老铁匠他拿着那个铁钎子,让小铁匠照着它打,他的小锤子到哪儿,大铁锤跟到哪里。打完了以后,他负责淬火。老铁匠不说话,小黑孩平时也不说话。小说里头说到了这个孩子,那些妇女说,这是不是一个哑巴?然后她们开玩笑说,说菊子,你是不是喜欢上了这个黑孩?但是他要成为你男人还早着呢,鸭子还不能上架呢。
其实菊子是可怜这小孩。因为这个孩子是从小,等于是没爹没妈,没人疼,没人爱,那么温暖对于他来讲就特别重要。这个小说实际上就是来写冷酷和温暖。后来有一天是,老铁匠回家去取衣服去了,小铁匠就说,没有老爷子,我们照样干,因为老头的技术好,原来的淬火都主要靠老头把握着这个水温,结果,这个技术活他还真不行,打出来的钎子送到工地上去,工地都给退回来了,说你打出来的钎子用不了多久,头都给秃了,因为他的淬火不好,铁钎就不够硬。那小铁匠就很生气,他把气撒在黑孩身上,把打废的钎子扔出去,让黑孩去把它捡回来。
黑孩就默默无声地去捡,他伸手,就发出的声音,莫言说,就像抓着一只知了,莫言就描写,小铁匠闻到了炒猪肉的味道。小铁匠大笑:“兔崽子,老子还忘了铁钎是热的,把猪蹄子烫熟了,去啃吧。”小铁匠在这小说里,跟黑孩的后妈一样,也就像黑孩背后,阴冷的,黑暗的背景。
然后,莫言就描写,黑孩把烫伤的手伸进冷水里,再走到那个灰白、冒着细微热气的钢钎跟前,蹲在那里,屁股撅起来,看手上的水滴滴上去,变成一个小圆珠,很快就消失了,以此写他的疼痛。
这小说的核心,是一个红萝卜的意象,意思的意,形象的象,包含了意味,能让你深入去体会的这个突出的形象,它突出在整个故事的情节之上,让你去体会黑孩与这萝卜的关系。
有一天,菊子与小石匠一起到铁匠铺来看小黑孩,这时候他俩已经好上了。黑孩不在,小铁匠说,我饿死了,让他去扒点地瓜萝卜。小铁匠也喜欢菊子,他说,你别走,一会儿吃烤地瓜。黑孩一会儿回来了,浑身是土,歪着胳膊,提着一铁桶地瓜萝卜。
这是小说里特别突出的一个温暖的场景:小黑孩慢慢拉着风箱,老铁匠在唱特别苍凉的戏,菊子依偎着小石匠,黑孩望着炉火,看到那火一半是黄的,一半是蓝的,它们合到一起去了,然后再看那个铁砧上的红萝卜,变成金色的,透明的,闪着金光,它尾巴上的根须就像金色的羊毛。他就伸出烫伤的那小手去抓那萝卜,小铁匠跳起来,撞翻了水桶,把那萝卜抢在手里就要咬,黑孩去抢,萝卜掉在地上,小铁匠一脚就踢开了黑孩。菊子说,把萝卜还给他,小铁匠说,老子偏不,莫言就描写,那萝卜飞出去,黑孩眼前就像有一道金色的长虹。那金色的萝卜砸在了河面上,掉到了水底,早晨黑孩就呆呆地望着河水,望着水里的鸭子,莫言描写,阳光像切豆腐一样,切开河雾。
后来,小石匠与菊子十多天没来铁匠铺,小铁匠又让黑孩去偷萝卜,温暖没有了,莫言描写,黑孩再也弄不出一黄一蓝的火苗,铁砧上的萝卜就像蒙着一块破布,难看极了。
那么小说冲突到高潮,就是小石匠和小铁匠最后打了一架,因为小石匠找到小铁匠,说你这个打的钎子都是什么钎子,拿到工地上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说你还会不会干活。然后这个小石匠就骂了他,骂了以后就一下子把小铁匠给惹火了。因为菊子姑娘也在边上,一个男人觉得自己在一个女人跟前没有了面子,然后小铁匠上去就一把揪住了这个小石匠,揪住他以后就把他推倒了,推倒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刚开始时候是小石匠占上风,后来小石匠翻过身来以后就把小铁匠压在身下,那就小铁匠没有面子了,他起身爬起来以后,就抓起边上的一把石子,就扬出去。扬到了菊子姑娘的眼睛里。菊子的一只眼睛就瞎了,这就酿成了悲剧。
从此,这工地上就没有了菊子姑娘和小石匠。
小说结尾就是,黑孩穿上了一件很大的衣服,脚上穿了一双新的回力球鞋。莫言没有交代这个衣服是谁给他买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是菊子或者小石匠给他的。然后小铁匠就让小黑孩再去挖一些萝卜,那结尾就是,小黑孩到了地里以后,拔起一个萝卜就对着太阳看一看,拔起一个萝卜就对着太阳看一看,他都看不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最后,早上起来,看地的老头就一看,地里头红的红了一片,这萝卜都拔起来了,然后他把这个黑孩给抓起来了。队长就要处理他,把他的衣服都给扒了,光着身子把他赶走了,说让你来爹取衣服吧。那结尾就是,黑孩像鱼一样,游到了这个黄麻地里去了。
这是小说整个的故事。
其实这小说的故事性不强,但它塑造了一个特别突出的,孤独的黑孩的形象,这个黑孩,莫言描写,头很大,脖子很长,眼睛又黑又亮。到了铁匠铺,浑身上下,只有牙齿与眼白是白的。
莫言描写的这个黑孩,基本不说话,他会看着水里的鱼、天上的鸟出神,他是个小可怜儿,妇女们说,这孩子是不是哑巴?这小说中这黑孩的形象太突出了,以致那时候《青年文学》有一个女编辑就把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就叫黑孩。而八十年代有一个著名文学欣赏家、评论家李陀在给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写序的时候,是把这黑孩看作像童话中的角色,他不生活在现实里,是个小精灵。
我以为,莫言则是把他自己在农村曾有的孤独,投射到了这个小黑孩身上。他说他两岁不会说话,三岁方能行走,他曾在铁匠铺当过小工,他曾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这个角色因此才那么突出、感人。这小说里黑孩的牵人心弦,借助了两个很突出的物件,一个烫伤了他的手的滚烫的、蒙着灰白的铁钎,和一个他眼睛里金色、透明的红萝卜,前者写这孩子对苦痛的麻木,后者写这孩子对温暖的留恋。
最后,他钻进了黄麻地,菊子姑娘跟了小石匠,他趴在黄麻地里,曾看到菊子姑娘的头巾挂在麻杆上,红格子衣服落到了地上。菊子姑娘走了,老铁匠也走了,他还是什么依靠都没有。
莫言是以这样一个形象来写温暖的稀缺,温暖的可贵。而那个金色的红萝卜,是他眼里美好的一个象征,它那么珍贵,却被小铁匠粗暴地扔到河里去了,以致小黑孩天亮了,还望着河水出神。在1985年,小说家还很少使用象征来突出小说的感染力,莫言这个小说因此被认为有一种炫目的耀亮文坛的感觉,它的黑孩与红萝卜的意象太强烈了。
然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莫言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的。他不像有的作家,比如说余华,余华的写作可能就是特别深思熟虑,而莫言的小说,他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比如说这个《透明的红萝卜》,他就3天时间写完了。这就构成了莫言他的很特殊的一种写作方法。
那么,这个《透明的红萝卜》是1985年的作品,莫言是从1981年开始写小说.那他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中国作家中间,从农村里头出来的作家往往有特别强的生命力。那莫言他原来在农村的时候是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自己的说法,他原来在农村的时候是很窝囊的,好在他有运气,他在23岁的时候就当了兵,当了兵以后刚开始是在青岛总参的一个部队里头,他自己说他的长相不好,所以刚开始到部队,人家还嘲笑他,他说话口齿还不清。他的一个很大的机遇,后来到了保定,就成了政治文化教员。成了政治文化教员以后,他开始写小说。那么是小说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人有说法说莫言是一个幸运儿,在文学上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第一个是孙犁,第二个是徐怀中。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性作家,他的《白洋淀记》是我们中学课本里头,大家可能都读过的。那他刚开始发的三个小说基本上都没有名声。第一篇小说叫做《春夜雨潇潇》,第二篇小说叫《丑兵》,发表到第四篇小说的时候,第四篇小说叫做《民间音乐》,被孙犁看到了,孙犁很喜欢,就在天津的报纸上发了一篇文章,专门推荐这篇小说。
那时候正好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办这个文学系,文学系的主任叫做徐怀中。招生的时候,莫言就拿着他的四篇小说和孙犁写的这个文章到文学系去报名。但是他到文学系报名的时候,招生的时间已经过了,莫言当初就说,能不能我把这个作品留下来,你们看一看。亏得他遇到了徐怀中。
徐怀中何许人也?他原来是昆明军区的创作员,他后来就走到了军队的文学的领导岗位。他看到莫言这个小说以后,就破格地录取了莫言。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这个第一期的学员一共35人,35人中间,莫言可能是其中资历最浅的,因为当初时候有很多人都已经是成名作家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存葆,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是振聋发聩。
我的朋友崔京生告诉我,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是被逼出来的。为什么被逼出来呢?当初李存葆写了一部新的中篇小说,叫做《山中有十九座坟茔》,发表在《昆仑》上面,一出来就很叫响,然后《昆仑》杂志就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开一个座谈会,莫言就参加了这个座谈会。
崔京生说,当初时候,他们在宿舍里头一起来议论的时候,两人都对李存葆这个小说很不屑,但是那一天他去看电影去了,他没参加这个座谈会,莫言参加了。那座谈会上一片叫好声,只有莫言唱了反调,莫言当初说,我在小说里头又闻到了连队里头黑板报上的小报文体的芳香,这个话说的很刻薄,李存葆就有点坐不住,李存葆就说,这么说我得重新去学习写小说了,我都不会写小说了。别人就说,你这么不屑于李存葆,那莫言你给写出一个来看看。于是莫言就用了三天时间,写了这个《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透明的红萝卜》当初写完了以后,徐怀中看到了,徐怀中特别喜欢,就给他推荐到了《中国作家》。《中国作家》那时的主编是冯牧,冯牧曾经是五十年代昆明军区的文化部长,是徐怀中的老领导。冯牧也很喜欢,小说发表后,专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就使得这个小说一下子就成了文坛上大家注目的一个作品。所以,莫言的成功确实有他的偶然性,也有他的必然性,这必然性就是他的才华。现在回过头来看,《透明的红萝卜》在1985年的文坛上确实很突出,他的才华横溢,遇到了合适的土壤,他就会喷发出来。所以,应该说,是莫言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土壤。这个土壤,真得感谢徐怀中。
徐怀中在五十年代,是与白桦一批,在冯牧手下培养出来的青年才子,他那时候写的一部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后来打成毒草了。改革开放后,他最重要的小说叫《西线轶事》,是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徐怀中对于莫言的重要性是,军队要表现主旋律,主旋律就是《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作品,是革命英雄主义。莫言的小说,显然就不是这样的主旋律,那徐怀中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在他的岗位上、容忍、支持了莫言这样的非主流创作。那如果没有徐怀中在背后的支持,这样的小说就很难发表。如果这样的小说不能发表的话,就很难有莫言的将来。
因为《透明的红萝卜》,我就认识了莫言。那时候我是《人民文学》的小说编辑,《人民文学》那时候叫做小说组,小说组的编辑分地区,我负责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是一个大区,那我那时候年轻气盛,我那时候说,我只关注一流作家,那我一直说,我说编辑应该是一个猎手,我凭着一个猎手的嗅觉,我觉得莫言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我就把莫言给盯上了。
《人民文学》1985年夏天的时候开了一个青年作家座谈会,在全国各地请了30个青年作家,其中也请了莫言。莫言在这些作家中间应该说是最最沉默的,我一直觉得莫言他那个黑孩写的很像他自己,那时候开会的时候,他躲在一个角落里头,他基本上不说话。那时候也可能他是没有自信,也可能他本身就很内向。
那么,我认为莫言是一个好作家以后,我就经常往魏公村跑,那时候解放军艺术学院在魏公村。我的说法就是,编辑跟作家的关系,是一种彼此相知的过程,80年代可能比的是阅读量,就是你看了什么样的书,我看了什么样的书。如果说你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去达到相知。那我觉得,莫言跟我的相知的话,可能会,他觉得我读的书也不少,因为莫言喜欢读书,那时候他的浏览面在作家中间应该算是非常广的。
莫言后来在他的文章中间专门还有介绍,《人民文学》那时候,还算是皇家刊物,《人民文学》的编辑应该说走到哪的话都是抢手的编辑,因为大家还都希望在国家级的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东西。我就跟莫言说,我说你得把最好的作品给我,你写完了小说以后先得给我看,我如果说这小说我不要了,你再给别人。那当初时候,他还答应了,他说我写完了一定给你看。我先给你写一篇更大胆的,他的意思就是说,能够比《红萝卜》更大胆的小说。
这两年时间里头,他给了我三个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就是,大家都看过的电影《红高粱》。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第一, 回顾莫言整个的创作生涯,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他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的。
第二,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第一篇成熟的小说,故事性不强,但是黑孩这样一个坚强又沉默的形象塑造得特别成功。莫言把自己在农村时候的孤独投射到了人物身上。
第三, 小说中创造的红萝卜的意象,炫目而强烈,是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象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第四, 莫言的成名当然是因为他本人的才华,但也是和一系列机遇分不开的。
撰稿、讲述:朱伟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