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俄罗斯当代作家,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家协会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苏联当代作家之一,其经典战争题材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关于本书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瓦西里耶夫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书中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共同的情怀,因此作者凭借这部小说一举成名。1972年同名电影上映,作者亲自参与编剧,在电影中几乎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书中的所有细节。次年,这部电影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因此成为苏联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核心内容
故事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兵阻击企图破坏铁路的德军小分队的过程。在人数、装备和作战经验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五位女兵先后牺牲。瓦斯科夫在绝境中拼死一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描写战争中的女性,向那些在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的女性致敬,并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呼唤人们在和平年代里热烈相爱、努力生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发表在苏联《青年》杂志上,当时作者瓦西里耶夫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凭借这部小说一举成名。1972年同名电影上映,作者亲自参与编剧,在电影中几乎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书中的所有细节。次年,这部电影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一部苏联电影,为什么能同时在东西方激起反响,引发共鸣?要知道当时正是冷战最激烈的时候。我想,还是因为书里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共同的情怀。
其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许多故事细节,都来自作者瓦西里耶夫的亲身经历。瓦西里耶夫出生在军人世家,他原本希望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可是战争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在二战爆发后参军,在战场上负伤,随后转到军事学院学习,直到年过四十正式从部队退役,才开始文学创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名字叫《不曾有过的春天》。在创作时,瓦西里耶夫把自己熟悉的男性士兵改写为女兵。做出这种改动,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想通过巨大的反差加强艺术感染力,渲染故事的悲剧性;另一方面,二战中的苏联确实有很多女战士,改动符合基本历史事实。瓦西里耶夫通过这种方式,向那些在战争中做出重大牺牲的女性致以深深的敬意。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境内,有一个编号为171的火车站。这里经历了德军的好几轮轰炸之后,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矗立的高射机枪和仅剩老幼妇孺的十二户人家,时时提醒着人们,战争远没有结束。每一批到这里休养和驻扎的士兵,都让常驻这里的火车站军事运输管理员瓦斯科夫伤透了脑筋。因为这些士兵来这里不出三天,就开始酗酒,和当地的姑娘、寡妇们调情,甚至因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出于无奈,瓦斯科夫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上面打报告,内容几乎都一样,只是把士兵的名字换一下,最后加上一句:请求派一些不喝酒,不乱搞男女关系的士兵。经过无数次纠缠,上面总算想到了办法——派来了两个班的女兵!
一天清晨,女兵丽达在距离驻地不远处的森林里看到了两个德军士兵。收到消息后,经过初步的判断,瓦斯科夫认定:敌人是来破坏铁路的。与指挥部联系之后,指挥员命令瓦斯科夫带五个人去抓捕敌军。瓦斯科夫任命发现敌军的丽达当小队长,然后由丽达选出了冉卡、嘉尔卡、李莎和作为翻译的索尼娅,六个人组成了抓捕小队。简短地整装之后,这支小分队出发了。
瓦斯科夫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且对当地的地形了如指掌。为了绕到敌人前方进行拦截,瓦斯科夫带队抄近路穿过了沼泽。可是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敌人不是两个,而是十六个!于是,瓦斯科夫一边派李莎回去求援,一边想办法拖住敌人。瓦斯科夫料定,敌人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如果见到人一定会绕路走。于是,准备和姑娘们假扮伐木工人,故意让他们看见,营造出很多人在林中伐木的声势。可惜事与愿违,敌人没有绕路,反而决心把他们全部找出来,解决掉再继续行军。
在后面的战斗中,小分队的人数、装备和战斗经验均处于弱势,五位女兵先后牺牲,瓦斯科夫的左手也受了重伤,但是凭借着顽强的精神,他们也让敌人付出了11个人的代价。为了牵制战局,不让战友白白牺牲,瓦斯科夫决定拼死一搏。最终他创造了奇迹,突袭干掉了负责放哨的德军,然后用一颗已经报废的手榴弹吓住了敌人,成功俘虏了剩余的四名德军。在押送俘虏回去的路上,瓦斯科夫看到来接应的自己人后,耗尽了力气晕了过去……多年之后,瓦斯科夫带着丽达的儿子,回到了五位女兵牺牲的地方,为她们树了一座大理石墓碑,以此显示,人们没有将她们遗忘。
瓦斯科夫以少胜多、孤身奋战的过程,似乎带有些传奇色彩,但是放到历史背景上考量,这个故事几乎可以看成是整场战争的生动缩影。历史上,俄国击败拿破仑、苏联击退希特勒其实都是在绝境下完成的。拿破仑一把大火让莫斯科成为火海,希特勒更是几乎将伏尔加格勒整座城市夷为瓦砾,并且无论士气、武器装备还是单兵素质,甚至部队人数,当时的俄国和苏联都不占优。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仔细了解俄罗斯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原因。首先,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很大一部分位于北极圈内,首都莫斯科的冬天极为寒冷,几乎年年大雪。深冬时节,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平均日照时间不足六个小时,对于很多欧洲国家的人来说,这样的天气非常难以忍受,这是“天时”。此外,不管俄国、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领土面积,这是从俄国建立以来,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获得的。俄国最早建国在东欧平原上,位于现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一带,这里地势平坦,在战争中,天然就很难防守,说是处在列强环伺、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也不夸张。因此俄国一路向东扩张,直到白令海峡,就连美国的飞地——阿拉斯加州,当初也是从俄国手上买来的。可以说,俄罗斯的民族性中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体现就是对领土的痴迷。有如此辽阔的疆土,是拖垮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必要条件,这是“地利”。
尽管如此,如果士兵毫无斗志,将军早早放弃,那么再好的客观条件也于事无补。所以“人和”才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说到人和,就不得不提到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如果用贴标签的方式来概括,尚武、极端和情绪化是常常用来形容俄罗斯人的词语。尚武不必多说,在我国,很多人都戏称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俄罗斯是一个经常左右摇摆的国家,就连国徽也是双头鹰,表示它既是欧洲的也是亚洲的,既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但是实际上,它经常是要么完全西化,要么完全去欧洲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它的极端。情绪化则可以用更日常的例子来解释。俄罗斯人喜欢喝酒,逢饮必醉。因为他们不需要别人劝,喝酒就是为了喝醉,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享受。如果人高马大的俄罗斯壮汉在喝酒后回忆伤心往事而痛哭流涕,大部分俄罗斯人会觉得,这是真性情的表现,并不丢人。这三种民族性格相结合,使得俄罗斯人在逆境中,尤其是在战争的逆境中,表现得极为顽强,并且往往会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正因为人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一部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中,瓦西里耶夫没有刻意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着眼于战争中的人。
这些人物有缺点也有欲望,有恐惧也会犯错,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真实而可爱,不再是冷冰冰、符号化的战斗英雄。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瓦西里耶夫成功地将英雄主义和个人命运的悲剧完美结合了起来,让读者在纷飞的战火中感受到一丝人性的温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
瓦斯科夫是个不苟言笑的老兵,说是老兵,其实他才三十二岁,但是已经有十几年的军龄了。瓦斯科夫上四年级时,他的父亲死在了一头熊手上。为了养家糊口,瓦斯科夫只能辍学参军。在部队的团校毕业后,他获得了准尉头衔。后来瓦斯科夫娶了一个野战医院的护士,还有了儿子,可是当他在前线打仗时,妻子却跟人私奔了。瓦斯科夫毫不迟疑地离婚,争取到了儿子的抚养权。让他没想到的是,孩子在乡下和奶奶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就不幸夭折。从此以后,瓦斯科夫几乎没有再笑过。由于过去的战功,瓦斯科夫被任命为171火车站的军事运输管理员,也负责管理车站周边的物资。附近人家的男人都去前线打仗了,于是瓦斯科夫成了常驻这里的唯一军事人员,唯一的男性。女兵刚来的时候,他总是板着脸训斥她们,张嘴闭嘴就是《军事操典》,其实他不是想故意找碴,只是努力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这些女兵,希望这些《操典》上的知识能帮她们在战斗中活下去。每当有女兵牺牲时,他都无比心痛,却又要极力压抑。因为他知道,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如果他表现出一丁点儿多愁善感的迹象,其他人将对战争更加恐惧。
直到最后一位女兵丽达牺牲前,瓦斯科夫才终于展现出内心的柔软和愧疚:“……我害了你们,我害了你们五个。……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你们为什么把她们交给死神,而自己反倒平安无事呢?……”可以说,瓦斯科夫是广大苏联士兵的典型形象,他死板、木讷、大男子主义,但是也充满了英雄主义情怀。他觉得女人的使命是照顾家庭、孕育生命,而不是参与战斗与杀戮,这种心理在小说中有相当逼真的刻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让女人走上战场并牺牲,是所有男兵心里最痛的死结。
我们再来看小说中出现的五位女兵。索尼娅是犹太人,原本在莫斯科读大学,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位戴眼镜的男同学,俩人之间多了一层甜蜜却青涩的关系。刚上完大一,战争就拉开帷幕,男同学决定参加志愿军,临行前送了她一本诗集作为信物。从此以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这本诗集成了索尼娅在战争里唯一的寄托,在休息时常常拿出诗集轻声朗诵,瓦斯科夫问她,为什么看书还要出声呢?她说:“因为这是诗啊!”这样一位浪漫的女孩子,最终没能逃过厄运,第一个被德军发现并杀害。
索尼娅的死,让原本就胆小的嘉尔卡彻底崩溃了。在遭遇德军时,她惊慌失措地想逃跑,嘴里高喊着“妈妈!”可是,没有妈妈,德国人也没有因此怜悯她,而是直接开枪将她打死了。其实,嘉尔卡是个弃婴,她的姓氏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四分之一卢布,因为她在孤儿院时,个子比同龄人矮了四分之一。这种可悲的命运和瘦弱体魄,给嘉尔卡带来的是难以排解的自卑。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她从在孤儿院的时候就不停地撒谎——她怕别人看不起她、嘲笑她,所以不停地用更大的谎言来补救之前的谎言,为的只是不被人忽视。进部队以后,嘉尔卡说自己的妈妈是医生,战友们从没怀疑她,后来连她自己也信以为真。在索尼娅牺牲后,瓦斯科夫让她换上索尼娅的靴子,她也固执地说:“这不行……我妈是大夫……”在塑造人物时,瓦西里耶夫的语言极为克制,冷峻的语言风格与情节的悲剧性构成反差,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个深深陷在自我设定角色里,不愿醒来的女性形象。哪怕是在战争的极端环境里,她也从不放弃自己对于温暖家庭和母爱的渴望。
李莎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女孩子,刚满19岁。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是更好的明天一定会来,这是她从14岁起就坚持的信念。在她14岁那年,她家被认定为“富农”,家里的田产被剥夺,母亲也因为肺病病倒了。父亲总是喝酒,操持全家的重担落在了李莎身上,她忙得没时间考虑生死这些玄而又玄的事。李莎只想过一次真真正正的生活。来到171车站后,她对瓦斯科夫一见钟情,甚至因为听说对方已经和女房东同居而哭鼻子。但是她依然期待着新的明天,因为有一天瓦斯科夫为她唱了一首带有她名字的歌,并且承诺等战斗结束再和她一起唱歌。当他们发现德军有16人时,李莎因为最年轻、体力也最好,被派回去请求支援。可是在过沼泽时,她没完全按照瓦斯科夫的命令,结果发生了意外,被永远地留在了沼泽中,再也看不到明天。
冉卡是一位很特殊的姑娘,不仅因为她是这些姑娘里最漂亮、身材最好、最活泼的,还因为她的父亲是苏联的一位高级将领,战功赫赫,甚至在克里姆林宫里接受过领袖颁发的勋章。她从小跟着父亲学骑马、学射击、出入舞会,甚至跟男人一起去打猎,到哪里都是绝对的焦点。可是,命运对她的偏爱没有持续下去,她所有的家人都死在德军手上。父亲的死,冉卡可以归咎于战争,她明白,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但是其他家人的死,激起了她对法西斯的刻骨仇恨。因为,她亲眼看到德军如何屠杀平民和军属。她眼睁睁地看着家人被德军赶到一起,然后用机枪扫射,她被邻居藏了起来才幸免于难。带着满腔的仇恨,冉卡一个人来到前线,她要向德国侵略者复仇。尽管命运对冉卡已经变了一副面目,但是冉卡依然能乐观地面对一切,因为她一直记得父亲的话:“红军指挥官的女儿应该无所畏惧!”所以,当他们决定冒充伐木工人时,冉卡毫不迟疑地冲出去引开德军;当她发现丽达身负重伤时,立刻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向远处。甚至在中弹之后,冉卡也没有选择隐蔽和撤离,只要手中有枪、枪里还有子弹,她就不停地射击,直到流干最后一滴血。因此,在她死后,德军还像当年对她的小妹妹那样,狠狠地又补了几枪,然后久久凝视她那高傲而美丽的面孔。
丽达是这些女兵里最特别的,她总是很沉默,不苟言笑,也从不会惊慌失措。在她身上很少看到二十多岁少女的青春、浪漫,因为她是一位边防烈士的妻子和一个孩子的母亲。读高中时,她在联谊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边防军官,很快相爱并结婚了。结婚时,丽达差五个月才满18岁。结婚之后,丽达跟丈夫到哨所一起生活,很快开始学习包扎、射击、救护等技能。一年之后,她成了母亲。在孩子还不到一岁时,战争爆发,丽达把幼小的儿子送回了娘家,自己则留在离丈夫所在哨所不远处的边防指挥所参与战斗。她一直憧憬着有一天能再和丈夫团聚,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战斗开始的第二天就牺牲了。上级本想让她撤到后方,可是每次把她送上火车,第二天她又返回前线。最终,上级同意她到高射机枪学校去学习。毕业之后,她坚持要回到丈夫牺牲的地方。她把所有的情绪都藏了起来,甚至连丈夫的死也隐退到她记忆的深处。当身边的女兵憧憬着爱情的时候,丽达总是难以融入,因为她觉得身边的战友无法理解自己。来到171车站换防,是丽达自己强烈要求的。因为这里离她的娘家只有一百多公里。夜里,丽达偷偷溜出营地,搭乘过路的汽车进城,把自己省下来的糖、口粮和罐头偷偷带给母亲,再连夜赶回驻地。她当然知道擅离营地违反军事规定,但是母亲的天性还是让她一次又一次冒险,一周甚至要跑好几趟。也正是从城里返回的途中,她看到了藏在树林里的德军。在追击德军的过程中,丽达永远是最认真的,不光因为她是地位仅次于瓦斯科夫的小队长,更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一位烈士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她深知,上了战场就被消解了性别,人和人之间,只有生死之别。作为整个小队里最成熟的女战士,只有她在目睹战友一个个牺牲时能和瓦斯科夫一样保持冷静。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卸下所有的包袱的,展现出少女的柔软。临终前,她请求瓦斯科夫给自己一个轻轻的、友谊的亲吻,然后说了句“胡子真扎人……”。瓦斯科夫一走开,丽达便用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五位来自苏联各个地区的女兵,身份和经历各异,最终都没能逃脱悲剧。在残酷的战争机器面前,这些女性既没有变得麻木不仁,也没有被仇恨蒙住双眼,而是时时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对生活和爱失去渴望。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多来自苏联各地,年龄、身份都不同的女性会出现在战场上,甚至连高才生也要去打仗呢?这里大致介绍一下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作为欧洲战场上与德国东线正面交火的主力,可以说以自损一千伤敌八百的代价换取了惨胜。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苏联阵亡的士兵人数高达890万,也有说法称伤亡数字达到了恐怖的1400万,要知道,苏联的人口在二战开始前还不到1.8亿。从伤亡数字就可以看出,苏联几乎倾尽全国的可战之兵。为了补充大量的战损和减员,男人不够,女人也成了重要战斗力。二战期间,苏联前后动员征召了80万女兵,为世界之最。这些女兵不只负担通讯、救护和后勤工作,大部分还要冲锋在战斗第一线。在这些女兵中涌现出无数传奇,比如苏联王牌女飞行员丽达·李托娃、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等等。
同样值得纪念的,还有那些在苏联的土地上,默默无闻地做出牺牲的广大女性。苏联战胜了德国,可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直到今天仍未消除。战争中牺牲的大多是十六周岁以上的男性,因此,战后苏联的男女比例一度达到可怕的77.6:100,此后苏联大力推行人口政策,这一数字才稍有好转,但是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男女比例再次拉大,根据2018年的俄罗斯人口调查,在1.46亿俄罗斯总人口中,女性约为7860万,占总人口的53.7%,而男性仅有6785万,占总人口的46.3%。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人口方面,尤其是男女比例问题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最后,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放弃了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没有过分追求战斗过程的惊心动魄,甚至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歌颂都只是一笔带过。整部小说翻译成中文不到十万字。瓦西里耶夫在有限的篇幅里,用极为精确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六位主要人物的形象。
自始至终,这部小说关注的都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喜怒哀乐。作者试图抓住的,是那些严酷的战争无法磨损、毁灭的灵魂。归根结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是为了讨论战争背后的是非曲直,呼唤人们在和平年代里热烈相爱、努力生活,才是它最深沉的主旨。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的知识要点。
1、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发表在苏联《青年》杂志上,当时作者瓦西里耶夫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凭借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小说里的许多故事细节,都来自瓦西里耶夫的亲身经历。
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翻译成中文不到十万字,刻画了一场战争和六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小说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但语言极为平实克制。
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能突破意识形态的封锁,在冷战时期同时取得两大阵营认可,是因为它关注的都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喜怒哀乐。呼唤人们在和平年代里热烈相爱、努力生活,是它最深沉的主旨。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