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罗生门》|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他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是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关于本书
本期解读的书是经典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文集里既有标题作品《罗生门》,也包括芥川龙之介的名作《密林中》。这两部小说之间具有特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核心内容
第一,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发表于1915年。这部作品以平安时代末期和位于首都平安京的罗城门为背景,深刻揭露了一个“人吃人”的残酷社会。
第二,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执导过影片《罗生门》。这部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但不是同名小说《罗生门》,而是另一部《密林中》。《密林中》是一部在叙事结构上极具实验性的作品。
第三,芥川龙之介痴迷于日本典籍《今昔物语集》,无论《罗生门》还是《密林中》,均改编于此,而黑泽明通过电影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进一步改编,让观众看到了对暗之物语融入希望的现代阐释。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罗生门》。这部文集里既有标题作品《罗生门》,也包括芥川龙之介的名作《密林中》。这两部小说之间具有特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来看看作者。谈起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他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不到二十年,作品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跻身于日本一线作家的行列。日本当代最高级别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就是用他的姓氏命名的。
芥川龙之介的原名是新原龙之助。明治25年,也就是公历1892年的3月1日,芥川龙之介出生在东京一个经营牛奶生意的家庭。7个月后,他的母亲精神病发作,父亲无力抚养他,于是就把他送去了外祖母家。在他11岁那年,母亲病情恶化去世了。第二年,他被过继给舅舅当养子,他的姓氏也改成了母亲娘家的姓芥川。
芥川家爱好戏剧和文学,曾经在江户时代为德川家康的族人开设茶道馆,是一个充满江户人文气息的家庭。芥川龙之介也受到熏陶,培养了深厚的文艺底蕴。19岁的时候,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也就是现在东京大学的英语系。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同时,他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1914年,也就是大正3年,他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老年》。刚过了一年,他又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罗生门》,这部作品不仅让他顺利地成为大文豪夏目漱石的门生,之后也成为他百年不衰的代表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罗生门》和《密林中》在内,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有五分之一都取材于一本日本古典小说,小说叫作《今昔物语集》。这本让他痴迷的作品,是他的重要素材来源。音频的后半部分,介绍了芥川龙之介对《今昔物语集》的理解。
好,我们先来了解下小说《罗生门》里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末期,它指的是从公元794年日本皇都从奈良迁到平安京,一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一段时期。平安京就是现在的日本京都。
“罗生门”是一个地名,指的是在平安京的主干道朱雀大路上的城门正门。这座城门原来叫作“罗城门”,后来因为汉字误写才变成了“罗生门”。在故事发生的年代里,连续不断的地震、飓风、饥荒等天灾把整个皇城搞得破败不堪,就连作为平安王朝政权标志的罗城门也无人打理,丧失了皇权的威严。这里不仅有狐狸栖息,盗贼入住,甚至连无人认领的尸体也被搬进来。
一天傍晚时分,一个四五天前刚被主人家解雇的下人游荡到城楼底下避雨。他衣衫褴褛,饥肠辘辘。附近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无数只乌鸦绕着城门飞来飞去,啄死人的肉吃。这个下人正在为明天的生计发愁。他知道,如果再这样游荡下去,一定会饿死在路边,被人像狗一样拖到城楼里。但是,在一个这么颓败的社会里,他完全找不到可以糊口的工作,除非当强盗。然而,他心中的道德感又让他不敢做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就在他内心摇摆不定的时候,他发觉城门楼上好像有动静,于是就沿着漆成红色的宽大木梯,像壁虎一样蹑手蹑脚地往城楼顶上爬去。
城楼顶上堆满了尸体,在微暗摇曳的烛光中,他隐约看到,有一个又瘦又矮、像猴子一样的白发老太婆,正蹲在成堆的尸体中,看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年轻女性的面孔。在六分恐惧、四分好奇的驱使下,这个下人一时间忘记了呼吸,直愣愣地看着老太婆的一举一动。只见老太婆掐住女尸的脖子,开始拔她的头发。随着头发一根根被拔下,这个下人心底的恐惧慢慢减少,对老太婆亵渎尸体的憎恶渐渐增加。最终他按捺不住,一跃而起,手握挂在腰间的大刀的刀鞘,大跨步地走到老太婆面前。老太婆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男人吓得说不出话来,下意识地想逃。两人一番推推搡搡之后,在力气上占绝对上风的下人,一把抓住老太婆瘦得像鸡爪一样的手腕,把她扳倒在地上。
趴在地上的老太婆吓得瑟瑟发抖,眼睛睁大到好像眼珠都快掉出来了。在下人的呵斥下,她像鸟啼般断断续续地解释说,自己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只是想拿头发做成发髻去换些糊口的钱。她说,她知道自己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但也是出于走投无路。再说,躺在这里的每具尸体生前其实都算不上清白,包括那个被她拔了头发的女人。这个女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会把蛇切开,每段有四寸长,然后冒充鱼肉卖给军营。要不是死于瘟疫,这个女人大概到现在也还在继续那种勾当。
老太婆接着又说,她不认为这个女人这样做是缺德,因为她也是迫于生计、无可奈何。现在老太婆自己出于同样的理由,拔掉这个女人的头发,想必也能够得到她的理解和原谅。
下人冷静地听完老太婆的这一番话,心中顿时生出了一种勇气。但这种勇气,不是他之前跳出来阻止老太婆亵渎尸体时那种正义的志向,而是他刚才在城门下摇摆不定的时候,缺乏的那种作恶的胆量。是饿死还是做强盗,他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他已经被世间的疾苦和老太婆“人吃人并不可耻”的逻辑,引入到黑暗的世界。
他用嘲讽的语气跟老太婆又确认了一遍:“真是这样?”接着又说:“那我剥了你的衣服你可别恨我,否则我也要饿死。”说完就三两下剥去了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夹在腋下,跑出城楼,消失在夜色里。
这就是小说《罗生门》的故事梗概。这部作品译成汉语,不过短短三千来字,却深刻地揭露了一个“人吃人”的残酷社会,“黎民百姓为了生计竟然用相互欺诈剥削作为常态”。芥川龙之介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让这部作品成为传世佳作。不过,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经拍过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也叫《罗生门》。如果看过这部电影,再听了刚才的介绍,就会发现,小说和电影的情节根本大相径庭,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罗生门》这部电影。1950年,这部影片上映,第二年就获得了两个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大奖,就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罗生门》这部电影是日本电影开始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标识。
电影《罗生门》里发生了一场命案,案件的几位当事人对簿公堂,在描述案件经过时,他们各自提供了一套说法。这些说法相互矛盾,纷繁难解。这部电影红极一时,后来,人们开始把“多位当事人各执一词、让真相扑朔迷离”的事件,统称为“罗生门”。这个词不仅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经常被用到,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符号,甚至还成了心理学和法学的专业术语。
这部电影不仅把片名叫作《罗生门》,片头还赫然写着“原作:芥川龙之介”,这就让观众和读者更加糊涂了,难道芥川龙之介写过两个不同情节的《罗生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芥川龙之介只写过一个《罗生门》,就是我们一开始介绍的那个。电影《罗生门》的主要情节,也确实取材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只不过不是同名小说《罗生门》。如果仔细看了电影片头,就会发现芥川龙之介名字的左下角,有一列小字,明确表示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另一部作品《密林中》。这部作品比《罗生门》晚了7年。
作为电影《罗生门》的底本,《密林中》这部作品由七个人的独白组成。第一段是一个樵夫在公堂上的证词。他的开场白是:“不错,发现死尸的人确实是我”。他说,自己那天一如往常进山砍柴,不料在一片寂静的树林中发现了一具武士的尸体。尸体的胸口挨了一刀,血已经流干,把周围的落叶都染成了红色。刀已经不见了,旁边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木梳。草和落叶被踩得乱七八糟,看来武士在被杀之前曾经历过激烈的搏斗。
第二段也是证词,来自一位行脚僧。僧人说,那天中午自己遇见一个男子带着骑马的女子一起往关山方向走。女子穿着绛红色衣裙,戴着斗笠披着面纱,看不清楚容貌。她骑着一匹短鬃马,毛色褐里带红。男子身上背着刀和弓箭,黑漆的箭筒里插着二十多支箭。这一点行脚僧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两人会遭遇这样的下场。他感叹,人生果然是如露水和闪电一般短暂,呜呼痛哉!
第三个在公堂上作证的是衙门的捕快,前一晚的初更时分,他抓住了臭名昭著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石桥上因为坠马受伤才被捕,现场发现的红褐色短鬃马和多襄丸背在身上的弓箭,跟行脚僧形容的完全一致。捕快说,是马把多襄丸甩下来的,这一定是报应,因为多襄丸作恶多端,即使在盗贼里他也算是个好色之徒,去年还曾经害死一位前来拜佛的妇人和一个女童。如果那个男子真的被多襄丸杀了,和他一起的女子的境况很让人担忧,有必要查个水落石出。
第四个被叫来作证的是个老妪,她是骑马女子的母亲。从她的口中,我们得知,被害的男子名叫金泽武弘,26岁,是若狭国的武士,性情温和,没有仇家。女子是武士的妻子,名叫真砂,年方十九,性格坚韧要强。老妪说,这对夫妻昨天一起赶往若狭,没想到竟然出了这种事情。她泣不成声地咒骂多襄丸这个恶贼,还恳请公堂尽快查出女儿的下落,这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愿望。
故事讲到这里,上半部完结,读者从四个人的证词,大致了解了案件的背景。接下来进入更重要的下半部,案件中的三个当事人陆续登场,各自讲述案发的经过。
首先登场的是强盗多襄丸。多襄丸承认,自己当时无意中瞥见了武士妻子的美貌,就起了歹念,想把她占为己有。他先把武士骗进树林深处,把他制伏以后,就用自己平时翻墙用的绳子,把武士捆绑在杉树上,还给他的嘴里塞满地上的竹叶。然后,他回到树林外女子等待丈夫的地方,谎称武士得了急病,女子二话不说,急忙跟着他跑进树林。一看到被绑在树上的武士,女子就知道自己上了当。她突然从怀里抽出一把短刀,挥舞着刀要刺杀多襄丸。多襄丸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刚烈的女子,不过自己毕竟是个江洋大盗,三两下就卸掉了女子手中的短刀。女子无奈,只能束手就擒。就这样,强盗当着她丈夫的面占有了她。强盗得逞后正要离开,武士妻子突然抓住他的胳膊不放,说自己失身给两个男人简直比死还难受。她要强盗与武士单打独斗,谁赢了她就跟谁走。
多襄丸说,当时女子眼中闪烁着火一样的光芒,这让他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地杀死武士。强盗把武士松绑,两人你来我往地前前后后打了二十个回合,最终强盗把武士刺死。他提着血淋淋的刀回过头来找女人,却发现她早就趁机逃得无影无踪。他想到自己接下来可能性命难保,就赶紧夺下武士的刀箭,骑上马进京去了。
接下来是已经逃到清水寺的武士妻子的忏悔。她说,强盗在玷污自己之后,朝着武士露出嘲讽的笑容。武士被紧紧地困在树上,怎么也动弹不得。她往丈夫身边跑去,却被强盗一脚踢翻。当她挣扎着仰起脸的时候,在丈夫眼中看到的不是愤怒,也不是悲哀,而是鄙夷。那种眼神给她带来的打击,甚至比强盗踢她的一脚更沉重。她悲痛欲绝,一时间昏迷了过去。醒来时她发现强盗早已扬长而去,只剩下丈夫被捆绑在树上,眼神和刚才一模一样。女子说自己又羞又恼,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跑到丈夫身边。她想一死了之,但是因为丈夫亲眼见到她受辱,所以,她要拉着丈夫一起死。丈夫依旧是一脸的深恶痛绝,他没有表示反对,于是,女子像梦游一样地把短刀刺入丈夫的胸口,然后再次失去了知觉。等她醒来,发现丈夫已经死了。她一边哭,一边把丈夫身上的绳子解开,抛在一边。之后,她试遍了各种办法,比如,用刀扎喉咙、跳池塘等等,但最终就是没能死成。现在的她,不仅失身于强盗,还杀死了丈夫,不知该如何是好。
最后是武士的亡灵通过女巫之口说的话。武士说,强盗在占有了妻子之后,还劝妻子嫁给他,跟他一起私奔。武士反复跟妻子使眼色,让她不要听信强盗的花言巧语。但妻子并没有理会丈夫,还痴迷地抬起脸来看着强盗说,要带她去哪里都可以。就在强盗拉着她要走出树林的时候,她突然转过头,像发了疯一样指着被捆绑在树上的武士说:“杀死他!只要他活着,我就无法和你在一起。” 强盗一脚把妻子踢倒在地,问武士怎么处置。武士说,就凭强盗的这句话,他瞬间原谅了强盗之前犯下的罪行。
但是在这期间,妻子趁机逃跑,强盗就前去追赶,离开之前他还切断了武士身上的绳子。最后,只剩下武士一个人留在树林里,被背叛的他感到十分绝望,就拿起短刀刺向自己的胸口。这时周围一片寂静,武士感到有人悄悄走过来,拔掉了他胸口的短刀,一时间血涌不止。武士在逐渐降临的夜色中,慢慢陷入了永久的黑暗。
到这里,《密林中》的故事就在读者的一头雾水中戛然而止,没有尾声,没有结论。读者和评论家,一开始都抱着破案的目的仔细读作品,但最后发现,怎么走都是死胡同。于是,日本评论家中村光夫就对这部作品的严谨性提出了质疑:作者提供的线索不全,事实无从推断,这不是给读者留下了透过文字无法看清人生的印象吗?而另一位评论家福田恒存则认为: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必要遵循“透过文字看人生”的理念。
《密林中》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恰恰是事实或真相的不可靠性。随着情节的推进,强盗多襄丸、武士、武士妻子这三个人的陈述,可信度越来越小,读者渐渐感到,三个人讲的都只是他们的内心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小说不紧不慢地推进迷雾般的情节,最终强化了作品的主题,那就是叙事的不可靠性。
正是因为欣赏这个别致的叙事结构,以及其中隐含的“真相不可破解”的主题,导演黑泽明才把它改编成了电影。但是他为什么要把电影的名字取作《罗生门》呢?主要是因为,导演为了丰富电影的层次感,制造了双重叙事空间的效果。这样做是为了削弱小说高冷的实验性,他还增加了开场和收尾,让普通观众更容易接受。黑泽明在电影里安排樵夫兼任叙述者的角色,并把叙述的地点放在了罗生门。
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影片的开头是:某天,下了一场滂沱大雨,一个落魄的乞丐为了避雨,躲进了年久失修的首都正门罗生门。城门内有两人也在避雨,一个是樵夫,另一个是和尚。樵夫一脸困惑,反复念道:“不懂,真是不懂。”旁边的和尚虽然默不作声,但好像也对樵夫的喃喃自语若有所思。两人怪异的行为勾起了乞丐的好奇心,在乞丐的再三追问下,樵夫说出了这件,三天前刚在本地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案件。
影片的结尾是:樵夫叙述完了案件,城门内突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乞丐先跑过去抱起婴儿,随后剥下婴儿身上的外衣,打算拿去变卖。樵夫上前阻止,批评乞丐自私自利,乞丐却反唇相讥,说樵夫因为在案发现场偷走了女人镶满宝石的短刀,才不敢在刚发现尸体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事实真相全都说出来。樵夫无法反驳,眼睁睁地看着乞丐拿着婴儿的衣服离开。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看出来了,片尾抢衣服的情节其实跟小说《罗生门》是异曲同工的。在这个节点上,两部看上去没有关系的作品产生了交叉。能这样做是因为,虽然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表现手法等等完全不同,但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利己主义。
小说《罗生门》中的死者,生前做不诚实的生意赚钱,老太婆拔掉死者的头发卖钱,下人剥掉老太婆的衣服去谋生计,这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小说《密林中》也一样,武士究竟是怎么死去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三个当事人都隐瞒了部分真相,编造了有利于自己的证词。
强盗说自己是在堂堂正正的比武之下杀死了武士。武士妻子说自己重视清白,受不了丈夫的鄙视,才失手杀死了他。武士说是因为受不了妻子的背叛所带来的痛苦才选择自杀。这些完全从自我出发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利己主义的表现。
在电影《罗生门》的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个桥段:当自私的乞丐剥下婴儿的衣服扬长而去之后,曾经偷拿短刀的樵夫告诉和尚,他决定收养婴儿,让他成为自己的第七个孩子。和尚原本因为亲眼看到了人性之恶而感到万念俱灰,听到这,他的眼中露出了一丝光芒。此时,滂沱大雨终于止住,樵夫在夕阳下抱着婴儿,踏上回家的路。
有些观众认为,这个结尾对正能量的宣传太过刻意,有点落于俗套。但是,如果我们对芥川龙之介短暂的一生有所了解,可能就能够体会导演的用心良苦。
可能受到母亲精神疾病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是一个非常阴郁敏感的作家。“尽管只有二十九岁,却没有一点点的开朗……”这是芥川龙之介在人生末期,描绘刚刚步入文坛的时候自己的模样。“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这是他二十岁的时候站在书店二楼发出的感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对未来恍惚的不安”,芥川龙之介自杀身亡。
芥川龙之介生前酷爱的《今昔物语集》,共有三十一卷,收录了平安时代末期发生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一千多个民间故事,其中有各种妖魔鬼怪。前面我们提到,包括《罗生门》和《密林中》在内,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有五分之一都取材于这本小说。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鼻子》也不例外。《鼻子》这部作品还受到他的老师夏目漱石的高度评价。
芥川龙之介说,自己终于发现了《今昔物语集》的本来面目,它充满了野性之美,是一部日本王朝时代的“人间喜剧”。每次翻开书,他好像都能听见当年百姓的哭泣与欢笑。他还在《新思潮》杂志的创刊号上撰文说:“我今后仍然会继续采用这类作品进行创作,仅仅把它们归为历史小说是我不情愿的。”
芥川龙之介痴迷于《今昔物语集》,他用自己的笔改写了古代传说,给出了一个近代的合理化的解释。同样,导演黑泽明用一台摄影机再次改写了芥川龙之介的故事。刚才我们提到,在电影的结尾,他有意安排樵夫主动把婴儿抱回家抚养。夕阳下,和尚在遍地疾苦的人间,好像又看到了希望。这样的表达不只是为了给色调灰暗的电影增添一抹光芒,给观众传递一份勇气,更像是向早早放弃人生的芥川龙之介使了个温暖的眼色,好像在说:对未来,我们或许是有着恍惚的不安,但同时,也总有希望。
好,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第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作家,他活跃于20世纪初,虽然以写作中短篇小说为主,并在35岁那年就以自杀结束了创作生涯,但这些都毫不妨碍他跻身于日本一流作家的行列。
第二,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发表于1915年。这部作品以平安时代末期和位于首都平安京的罗城门为背景,深刻揭露了一个“人吃人”的残酷社会。
第三,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执导过一部在日本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罗生门》。这部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但不是同名小说《罗生门》,而是另一部《密林中》。
第四,《密林中》是一部在叙事结构上极具实验性的作品,如果把它当作破案小说来阅读,必定会走入死胡同。作家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人生“真相的不破解”。
第五,芥川龙之介痴迷于日本典籍《今昔物语集》,无论《罗生门》还是《密林中》,均改编于此,而黑泽明通过电影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进一步改编,让观众看到了对暗之物语融入希望的现代阐释。
我们也为你准备了《罗生门》精排版电子书,如果感兴趣,不妨找来读一读。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摩西工作室 转述:徐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