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 朱伟解读
《红高粱家族》| 朱伟解读
关于作者
莫言是中国籍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历史上第108位得主。他能获这个奖,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都是实至名归的。莫言的小说创作就像井喷,每一部作品的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气场。
莫言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关于本书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用五个中篇,也就是《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组合成的一个长篇小说,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本书的解读者朱伟也是编剧之一。
《红高粱家族》是朱伟作为文学编辑,收到的第二个莫言作品。当中还发生了一起争夺稿子的风波。这部作品几乎没有作任何修改就发表了。从这个长篇小说开始,莫言开始把高密东北乡定为自己在写作上的根据地,他的写作也呈现出更大的格局。
核心内容
这个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我”父亲跟着“我”爷爷去劫鬼子汽车队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农历八月初九。如果你看过《红高粱》电影就会知道,我爷爷就是余占鳌,他的身份是一个土匪,他带了总共有几十人的一个队伍,跟国民党的冷支队约好了一起去劫日本人的汽车队。
虽然核心情节很简单,但是莫言运用了非常复杂的写作结构,通过回忆和讲述,勾勒出了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塑造了“我奶奶”和余占鳌这两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伟,这是我听懂莫言的第二讲,今天我们讲他的第二本书《红高粱家族》。
我们还是分三个部分来讲:先讲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因为我是他的责任编辑;再讲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其实这个长篇是由五个中篇:《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组成的;最后再讲张艺谋改编的《红高粱》电影,因为我也是《红高粱》电影的编剧之一。
《红高粱》是莫言给我的第二个小说,莫言给我的第一个小说叫《爆炸》,写的是一个军人回乡给自己的妻子做计划生育的故事。它的一开头就写了父亲打了我一记耳光,因为他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我就是那个军人,我老婆先生了一个女儿,我父亲希望能够有一个儿子,但是我要去给自己的妻子做计划生育,我父亲就打了他一记耳光。莫言写这记耳光,他父亲把手抬起来,到这记耳光落在他的脸上,写了1500字,这在作家中间基本上没有。如果按照常规的小说编辑的要求可能要删减,因为太罗嗦了,但是,这恰恰就是莫言的特点。
莫言的特点,我的评价或者说我的概括,我认为就是意象的繁衍,就是意思的“意”,大象的“象”,意象,就是一个形象,比如说打耳光就是一个意象。莫言的小说就像是热带雨林,我们都熟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你走进去横七竖八,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灌木丛生,上上下下都是树、灌木,热带雨林里头弥漫着潮湿的、闷热的气息。所以,莫言的小说往往有的读者认为它很难读,其实这恰恰是莫言的特点,我的说法就是,一个作家要靠他的气,很少有一个作家能够吐出那么长的气,但是莫言就是往往,我们看他的小说,他写得密密麻麻,经常是连续几页都没有段落,你会觉得他很累。每个作家都有每个作家的特点,莫言的特点就是这样写得密集,密度特别高,在密度中间有特别大的强度。
我们把话拉回来,《红高粱》是莫言给我的第二个小说。那么讲起这个《红高粱》来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莫言告诉我说他给我写《红高粱》,写一个传奇的土匪的故事,我跟他说,这小说我就订货了,你写完了以后一定给我,一定不能给别人。等到我再去找他的时候,突然间他跟我说,这小说已经写完了,但是被《十月》的张守伦给拿走了。我说你已经答应我好好的,写完了以后先给我看,为什么会给别人了呢?我说你马上给我打电话,从张守伦那把这个稿子给拿回来。我那时候特别年轻气盛,然后我就给《十月》的张先生打了一个电话,我一说当编辑没有这么当的,都像这么抢稿子的话,那这个文坛不就乱了吗?我说你马上把这个稿子寄还给我。张先生是一个很儒雅的人,他马上就把这稿子寄还给我了。
《红高粱》到了我的手里以后基本上没有修改,莫言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作家,他的小说写得特别快,而且他的稿子特别整齐,他的稿子上基本上没有修改的。那么《红高粱》这个小说当初时候发表在《人民文学》1986年的第三期上面,是一个头条,发表了以后马上就引起了轰动。
这个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我父亲跟着我爷爷去劫鬼子汽车队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农历八月初九。如果你看过《红高粱》电影就会知道,我爷爷就是余占鳌,他的身份是一个土匪,他带的总共有几十人的一个队伍,这几十人的队伍跟国民党的冷支队约好了一起去劫日本人的一个汽车队。
劫汽车这个事件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这么一批人到了高粱地里,这些农民开始时候是很害怕的。比如说他的小说刚开始说有一个农民吓得尿了裤子,走了火,其实没打到他自己,他说他被枪打中了,尿了裤子,最后余司令一看,擦到他的耳朵,擦破了一点皮而已,就是这么一批根本就不知道打仗的农民,让余司令带着去劫日本人的汽车队。冷支队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冷支队放了鸽子,最后只剩下了这批农民,农民的火力跟日本人的火力没法比,最终这几十个人全部给打死了,打死了以后冷支队出现了,来拿弹药、拿枪支,拿留下来的日本人的东西。
故事这么简单,但是莫言讲述我父亲跟着我爷爷的过程中间,回溯了一些事儿,就构成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构成了罗汉大叔的故事,他先讲罗汉大叔的故事,再讲我奶奶的故事。
其实他的因果是日本鬼子来了,来了以后拉牲口,就拉了我奶奶家的两头骡子,罗汉大叔就跟着两头骡子上了工地。上了工地,罗汉大叔本身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他又想着去牵他的两头骡子,但是莫言就说他身上因为有血腥味,子就闻不出他的味道了,就不跟着他走。罗汉大叔就生气了,拿了一把铁锹,就把骡子腿给铲断了,把一个骡子的脑袋给砍了,那就惊动了日本人,抓起来以后就找了一个杀猪匠,把罗汉大叔凌迟,这是特别残酷的。就当作我奶奶和所有老百姓的面,等于是杀鸡给猴子看,给罗汉大叔剥了人皮。
因为莫言交代我奶奶和罗汉大叔其实有暧昧关系,所以我奶奶就把余占鳌和冷支队长拉在一起喝酒,就定下了去劫车、打鬼子这个事儿。说你们俩有前嫌,那就喝了这酒,打完鬼子以后你们再各奔前程,所以有这样一个交代,就是说先有罗汉大叔的死,再有打汽车队这个事儿。
我奶奶和余占鳌余司令这个关系,整个小说要放到中间一半的时候才交代,我奶奶到了张艺谋的电影里头就叫做九儿了。我奶奶她父亲是一个财迷,把她嫁给了一个烧酒铺的掌柜的儿子。这个烧酒铺掌柜的儿子是一个麻风病人,我奶奶要抬到烧酒铺去这帮轿夫中间有一个就是余占鳌。这个轿子抬到有一个蛤蟆坑的地方,突然间就有一个人跳出来说都站在那把钱扔过来,这些轿夫把兜里的钱都扔过来了。他就叫轿子里头的人出来,这时候我奶奶从轿子里出来,他就写我奶奶很震惊、很漂亮,站在矢车菊里头,矢车菊也就是一种菊花。抬着头站在矢车菊里头气势逼人。
这时候余占鳌就站起来了,就冲着那个劫匪走过去,劫匪说你再走一步我就开枪。余占鳌就一直往前走,走到离那个劫道的人大概几步远的时候,那个劫道的人开始逃跑了,余占鳌就上去把他给摁住了,他拿那个所谓的枪只是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树棍儿。这时候并没有写他和我奶奶的野合,写他就让我奶奶进轿,然后这帮轿夫就抬着我奶奶,下起大雨来了,就把奶奶送到烧酒铺去了。
我奶奶就在烧酒铺里头举着一把剪刀,就不让她的丈夫靠近她,两天都不让他靠近她,到了第三天,应该是回娘家的日子,她父亲来接她回娘家,走到蛤蟆坑,我奶奶在毛驴上面坐着,突然间伸出来一双手把她给揽过去了,劫她的就是余占鳌,余占鳌和我奶奶就在高粱地里野合了。野合了以后余占鳌告诉我奶奶说,你尽管大胆地回去,那么三天以后他就把这个烧酒铺给点了,然后把这个掌柜的和他的儿子都给杀了。实际上我奶奶就变成了烧酒铺的掌柜,烧酒铺里头的大管家就是罗汉大叔。
所以他先写罗汉大叔的死,再写我奶奶和我爷爷的关系,让余占鳌为罗汉报仇,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红高粱》故事最后很惨烈,原来约定的冷支队没出现,我爷爷余占鳌就让我父亲回家告诉我奶奶,用鸡蛋、大葱卷拤饼送饭。然后我奶奶做完了拤饼,挑着担子过来的时候,我奶奶出现在我父亲的视线里头,汽车也就出现了。我父亲见到我奶奶出现了就叫了一下娘,汽车队就开枪了,我奶奶被日本机枪打中了以后,我父亲就像鸟一样地扑出去,子弹那个时候在飞,我父亲就在子弹中间一直冲到我奶奶身边,这时候莫言就描写,说我父亲闻到了浓重的高粱酒的气味,就是说我奶奶的乳房被子弹给打穿了。然后莫言用了很长的一节来写,我奶奶垂死之前回忆她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野合的场景,所以莫言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叙述,这是《红高粱》的小说,这个中篇小说很长,大概有七八万字。
莫言在1986年以他家乡高密的抗日传奇为素材,从《红高粱》开头,一共写了五个中篇,这五个中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红高粱家族》,这也是他出的第二本书。我觉得长篇小说是最考验一个作家的,长篇小说要有气力,他一气能够写几十万字,莫言写《红高粱》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气力还不够,所以,《红高粱》还是中篇小说的容量。
这五个中篇,除了《红高粱》是一个开头,《也是事情的由起,《红高粱》也是这五个中篇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第二个叫做《高粱酒》,第三个叫做《狗道》,第四个叫做《高粱殡》,第五个叫做《奇死》,这五个中篇。那《高粱酒》我觉得也特别重要,张艺谋后来就根据《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成了《红高粱》的电影。《高粱酒》实际上是《红高粱》故事的一个回溯,就是把因果关系都介绍清楚的是《高粱酒》,包括《红高粱》电影里头那个“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个歌词都是《高粱酒》里头的。
《高粱酒》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它很多的情节都在于描写我奶奶是一个怎么厉害的角色,因为这个事情要有一个办法能够把它瞒过去,因为他杀了人,县长就到这来破案,破案来的时候我奶奶正好回来。莫言描写这个高密当初的县长叫做高梦九,说他破案是一个高手。我奶奶一进门,因为烧酒铺都烧成灰烬了,我奶奶就一下子从驴背上滚下来了。 高梦九就说,你们说这个小女子勾结土匪,我看她长得那么标致、那么悲伤,她怎么可能去跟土匪勾结?这个县长就说一定是你这个庄长,我一看你就一脸的财势,你就是一个吃喝嫖赌之人,一定是你自己做了案,你嫁祸于这个小女子,给我拿下,就把这个庄长,反而把他给杀了。
当然这都是莫言编的故事了,我奶奶就蒙混过关了。然后写我奶奶就把罗汉叫到屋里,罗汉就拿了一串钥匙,说这是掌柜的钥匙,我现在交给你,我奶奶就说这钥匙你就收着,我的家也就是你的家,这罗汉就变成了家里当家的了,一下她把罗汉给收买了。然后她说你去买多少吃的东西,让兄弟们一起吃了,他们家里不是做烧酒坊的吗?把前院后院用烧酒全部给泼一遍,消毒嘛。这个小说里头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情节,和花脖子之间的关系,余占鳌为什么会变成土匪?本来他在烧酒铺里头已经是安下家了,他们已经可以做上生意了。但是有一天我奶奶就被花脖子土匪给绑架了,绑架了以后要一千块大洋,余占鳌就让罗汉送两千块,罗汉说,不是只要一千块吗?他说你就尽管送去,然后余占鳌就自己去了一趟青岛,买回了两支手枪。然后就写他开始在河里头练打鱼,打到最后枪法已经很好了,他把枪的准心给挫掉了,他练了一个叫做梅花六点,他让我奶奶把六个铜板放在那,然后他用双枪用六枪就把六个铜板给打下来。
他练完了一身手艺以后,故意走到土匪要去的地方故意让土匪绑架他,土匪给他绑架到花脖子跟前。花脖子说你要到我这来干什么?他说我要来学打枪,花脖子说你不是在河边天天练打鱼吗?他说我老打不准,所以我要拜你为师。花脖子说你要拜我为师,你要学打枪干吗?他说我要去找高梦九报仇,因为高梦九打了我240个鞋底,我要把他给杀了。花脖子就说,你要报仇根本就不用你自己动手,我给你去把高梦九杀了就行了,以后你就当我的联络点,你做你的生意,你回家吧。然后他就把两把枪扔给余占鳌,余占鳌故意接不到,只接到一把,那把枪就掉在地上,就站在土里了,装着很笨拙。
然后走到河堤上面,余占鳌就说天太热了,我出了一身汗,我下去洗个澡,他跳到河里以后来回地扑腾,一会儿就开始要沉下去了。土匪就说这个人不会游水吗?花脖子就说去几个兄弟把他给拉起来,跳下去几个土匪把他给救上来了。花脖子说今天你捡了一条命。然后那些土匪就开始跳到河里去洗澡了,这时候他站了起来,六枪就把六个土匪都给打死了。花脖子爬上岸冲着他走过来,花脖子说兄弟,你往我这打,别把我的脑袋给打烂了。他就问他,你是不是睡了我的女人?花脖子说遗憾了,他就六枪把这个花脖子胸口打烂了,从此他就变成了土匪,就交代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所以他的《红高粱家族》写的最好的就是《红高粱》和《高粱酒》。后面的《狗道》其实写的是8月15号,8月7号他们劫了日本人的汽车,8月15号日本人来血洗村庄,把村里人全部杀光,房屋全部烧光。《狗道》写的就是村里的狗都变成了野狗,满村的尸体,这些狗就开始吃尸体。我父亲和我母亲,我母亲是因为躲在一个枯井里头,所以就没死,那时候我母亲也就十几岁,到我父亲和我爷爷要往井里去藏枪的时候才发现了我母亲。这《狗道》主要就是写我父亲带着一帮人用枪打狗。
《高粱殡》写的是两年以后,我爷爷重新给我奶奶出殡。最后一部《奇死》写我爷爷还有一个姘头,叫做二奶奶,写这个二奶奶被日本人轮奸死的,最后人死以后猫附体。所以后面的三部在我看基本上游离前面两部的情节,《狗道》可能还有一个延续,就是大屠杀,《高粱殡》里有一个交代,交代说余占鳌为什么跟冷支队、跟八路军的胶东大队结下了梁子?因为他当初去骗了他们的枪,建立起他自己的武装,这个是里头的因果。但是总的来讲,他写得最漂亮的就是前面两部,所以张艺谋《红高粱》的改编主要就根据这两部。。
张艺谋对《红高粱》的兴趣因为他很传奇,这个传奇里头就包括了颠轿、野合,包括了罗汉大叔的剥皮,包括了土匪,就是打枪。因为有一个情节就是余占鳌让我奶奶的父亲头上顶十块大洋,他一枪打掉一块大洋,打掉了五块大洋以后,我外祖父就瘫在地上。除了这个传奇性以外,《红高粱》里头还有特别重要的,就是他的那些意象,他写高粱写得特别美,比如说他写《红高粱》,说是红高粱在阳光下面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写我奶奶死的时候,那些红色的高粱籽全部喷射出来,喷射在我奶奶的脸上,写阳光在高粱的缝隙里头就像机关枪一样扫射,这都是特别传神的。所以他觉得如果传奇和红高粱的意象结合起来以后会是一个特别漂亮的电影。
张艺谋的所有电影都是侃出来的,他那时候还在《老井》剧组里头当演员。我还记得特别清楚,他就到我家里来,我们就坐到一起来侃剧本。张艺谋是一个特别能侃的人,侃起来坐在那,我们家那时候地方很小,大概20多平米,他就坐在那个沙发上面,盘腿坐在那,我的说法就是两眼放光。当初张艺谋就说最后打仗的场景一定是要减弱,因为他说在中国没有一个好的烟火师,八一电影厂那些烟火师就那么几个炸点,根本就拍不出特别宏伟的战争场面,所以只能是把重点放在《红高粱》的意象上面。
他当初我记得找了日本人拍的一部电影,是拍芦苇的,我们在一起看那部电影,那个芦苇拍得特别美,就是风吹着那个芦苇,那个芦苇就像跳舞一样的。张艺谋说一定是要找到一片特别好的高粱地,最后就是要写日本人来了以后拉着这个马、拉着这个辘轳,就是那种石头辘轳,要把这个高粱地种的那些高粱全部碾成泥浆,然后这个碾成泥浆的中间,高粱红了,他要找这个意象。
他说我去找外景地,但是我到内蒙去了,我到山东也去了,我根本就找不到一片成片的高粱地,高粱都太矮,根本没有特别高的高粱。因为我们过去说青纱帐,青纱帐里头高粱都是很高很高的,很高的高粱才可能拍出那样的感觉,我们想象中间那个风吹高粱的感觉其实很难拍出来。这个电影的结尾,鬼子的汽车在那燃烧,剩下的我爷爷和我父亲脸上都是烟火,我觉得这个结尾有点可惜,因为其实,在莫言的《高粱酒》里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结尾。日本其实是一个拉粮食的车队,一共就三辆车,三辆车打坏了两辆,还有一辆汽车是没坏的,余占鳌就说这汽车不是个洋玩意儿吗?我也来试试,他就坐到汽车驾驶室里了,他就让马、驴、骡子拉着这个汽车往前跑。他说这个汽车不是自己会走吗?我也试试看,他就动了一下,车灯突然亮了,说这车灯一下子亮了以后吓一跳,然后再一动的话这个喇叭响了,喇叭响了以后这个驴子和马都开始惊了。他踩了一脚这个汽车就开起来,开起来以后就把马、驴子、骡都给撞了,这个汽车一直撞到边上给撞毁了,余占鳌从车上下来,很凄凉地笑了。我觉得其实如果用它做《红高粱》电影的结尾可能更好。
《红高粱》这个小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它在80年代的文学中间,它的重要性就是它改写了现实主义文学。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过去习惯于把讲述故事的小说叫做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基本上就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莫言这个小说,他不仅是塑造了余占鳌、塑造了我奶奶,这是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当然也塑造了花脖子,尤其是他塑造了余占鳌的狡猾,他去骗花脖子,就是余占鳌的小狡猾,农民的狡猾。余占鳌那种豪爽,他把我奶奶一下子拉到高粱地,然后把高粱踩了,把高粱铺在上面就变成一个与我奶奶在天地万物间野合的圣坛,在台子上面很有形式感,所以张艺谋后来把这个场景拍得更加洒脱、更加辉煌。
我刚才讲莫言很重要的是叙述方法。因为如果说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它可能就变成了我们说的传统现实主义,但莫言所有的小说基本上都是通过他的叙述方法来形成他革命性的,我们叫做小说的革命性其实在于叙述方法。故事是这样的,你怎么来讲故事,他讲故事的方法跟别的人不一样。《红高粱》选择了“我”,来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传奇,不仅有了回溯的历史感,而且可以自由地变换时间空间。小说一共有九节,他可以在第五节才写到“我爷爷”的颠轿;“我奶奶”与“我爷爷”的野合,要放到结尾的高潮去呈现,辉煌的生与辉煌的死,洒脱,壮丽,特别浓烈,一般作家他不会这么来写。还可以借回溯,通过红高粱在“我”眼前的色调变化,抒发情感。这种将情感融入故事的方法,我的说法,就像是梵高的油画,油彩厚厚的、质感突出在人物形象上,解决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平面化问题。因为质感突出,就像梵高油画,红高粱摇荡的红色海洋,就像梵高色彩迸射的麦地,有了炫目的感觉,耀亮到睁不开眼睛。我奶奶与我爷爷的野合,要放到结尾的高潮去呈现。在一个去劫汽车的时间段里,将过去时与现在时交织起来,高潮处是辉煌的生与辉煌的死,洒脱,辉煌构成。
莫言自己说,其实这一辈子他追求的主要是写两个东西:一个就是土地,一个就是人。他觉得土地对于农民来讲是命根子,或者说农民的感情和土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写到目前为止的小说中间,最重要的写的都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红高粱》就是土地的一个象征。
这个《红高粱》的写作其实还有一个寻根的背景, 美国有一个作家叫福克纳,福克纳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对八十年代文坛的影响特别大,他有一个中篇小说叫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福克纳他一辈子就营造他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这引发了很多作家要寻找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比如说贾平凹写他的《商州》系列,湖南的韩少功写他的汨罗江,杭州的李杭育写他的葛川江,莫言就写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写《透明的红萝卜》时候没有明确地说写的是我的高密东北乡,到了《红高粱》里头,我的高密东北乡就变成他写作的一个基点。
其实莫言的写作就是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他自己的状态,他才找到了他自己。我觉得从写《透明的红萝卜》,他可能还是写他自己的一些经历,比如说他在铁匠铺里头跟着做小工的经历,他自己作为一个那时候窝窝囊囊,干活很不像样的一个农村青年,他的那种沉默寡言或者说他的格格不入。到了《红高粱》里头,我觉得他把另外一个方面找到了,在我奶奶和在余占鳌身上面有一种特别张扬的东西。这种张扬的东西,比如说豪爽、豪迈、敢爱敢恨、绝不蝇营狗苟、绝不为自身所累,洒脱而来,含笑而去。壮健、壮毅,壮烈,它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气质。
《红高粱》的重要性就是,一个代表着土地高粱的意象和一个传奇的故事,加上他其中那些人物身上那种飞扬的东西,这种飞扬的、不猥琐的东西是莫言特别要的,因为他觉得大写的人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要讴歌、弘扬的。大写的人是民族之魂。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红高粱》在那时候的重要性,文学是一浪推一浪往前走的,我以为,《红高粱》使莫言有了一种大格局、大格调,1986年《红高粱家族》完成后,他拥有了能够写长篇小说的体量,我的说法,他的气是越憋越长的,一个好的作家,一口气吐出来就是几十万字,酣畅淋漓,这就是一个好作家。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一,《红高粱家族》是由五个中篇小说组合成的长篇,其中与张艺谋电影关系最大的是前两篇《红高粱》和《高粱酒》。
二,这两个中篇小说的叙事逻辑比较复杂,夹杂着人物视角和时态的变换,它的核心情节,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我的爷爷和国民党一起去截日本鬼子的车队。
三,莫言小说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意象的繁衍,密度高,强度大,整体的小说体现出一种特别浓烈的气质。
四,从《红高粱家族》开始,莫言确立了自己在写作上的根据地,就是故乡高密,这是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影响分不开的。从这部作品开始,莫言具有了大格调。
划重点
1. 张艺谋后来根据《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成了电影。《高粱酒》实际上是《红高粱》故事的一个回溯,把因果关系都介绍清楚的是《高粱酒》,包括《红高粱》电影里头那个“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个歌词都是《高粱酒》里头的。
2. 他写高粱写得特别美,比如说他写《红高粱》,说是红高粱在阳光下面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写我奶奶死的时候,那些红色的高粱籽全部喷射出来,喷射在我奶奶的脸上,写阳光在高粱的缝隙里头就像机关枪一样扫射。
-
《红高粱》的写作其实还有一个寻根的背景, 美国有一个作家叫福克纳,福克纳 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对八十年代文坛的影响特别大,他一辈子就营造他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这引发了很多作家也要寻找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
和以前的作品不同,莫言在《红高粱家族》里找到了另外一个方面。在我奶奶和在余占鳌身上面有一种特别张扬的东西。这种张扬的东西,比如说豪爽、豪迈、敢爱敢恨、绝不蝇营狗苟,它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