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 八光分文化解读
《神经漫游者》| 八光分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吉布森,著名科幻作家,赛博朋克科幻类型的开创者。1984年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他开创了赛博空间、虚拟现实等词汇,“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句话,最早也是出自他之口。
关于本书
本书是赛博朋克科幻类型的开山之作,早在1984年就预言了全球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并确立起了信息时代的科幻美学。三十多年来,本书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科幻文学范围,为当今科技、经济和文化潮流都带来了深刻影响,经典电影《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头号玩家》等等都直接受到了本书启发。
核心内容
《神经漫游者》是一个包装在高科技设定下的犯罪冒险故事,讲述一个四人小分队受雇去解救一个人工智能,最后却发现,控制他们的正是这个被解救的人工智能。借助紧张的冒险情节,作者展示了各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炫酷高科技元素,描绘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未来生活的终极形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经典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你可能听过一句话,叫作“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本书作者威廉·吉布森。这本书通过一个网络黑客的故事,呈现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高科技未来世界,并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终极疑问:科技革命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先来说说你为什么要听这本书。这本书最亮眼的标签有两个:一是它早在1984年就预言了全球互联网、虚拟现实还有人机结合这三大技术,启发了整整一代程序员和黑客;二是它确立了一种新的科幻文学类型,叫作“赛博朋克”,这个科幻类型是属于信息时代的,吉布森也被称为当代科幻小说宗师和赛博朋克之父。三十多年来,本书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科幻文学范围,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潮流,包括电影、音乐、游戏、漫画等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比如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等,就直接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同时,它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和讨论。比如“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这两个词,就是因为吉布森小说的影响力而进入了我们的语言系统。
我再为你介绍一下作者。本书作者威廉·吉布森是生活在加拿大的美国作家,年轻时深受嬉皮士精神和摇滚乐的影响,此后多年游历世界,干过很多种杂活,直到结婚之后才去上大学,在一门科幻文学课上正式开始了科幻写作。《神经漫游者》是他的长篇处女作,史无前例地同时获得世界顶级的三大科幻奖项,也就是雨果奖、星云奖还有菲利普·迪克奖。威廉·吉布森的小说继承了美国黑色犯罪小说的传统,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精炼,意象密集,而且特别有画面感,令很多读者爱不释手,读起来大呼过瘾。但也有一些习惯于通俗读物的读者认为,他的作品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你讲述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会先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然后从赛博朋克和未来预言两个关键词出发来解读这部小说,最后我们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科技革命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我们来看看故事。《神经漫游者》是一个包装在高科技设定下的犯罪冒险故事,故事发生在未来。在一场仅仅持续了三星期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个四人小分队合伙去解救一个人工智能,这四个人分别是一个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和一个能操控意识的魔术师。
主人公凯斯是一名美国黑客高手,他可以把大脑神经接入网络盗取信息,靠贩卖信息赚钱。本来,他过着舒服的日子,却因为得罪了黑恶势力,被毁坏了神经,再也无法用神经联网了。故事开始时,凯斯为修复神经来到日本千叶城,钱财耗尽、治疗无望,成了一个疲于奔命的街头混混,在毒品和酒精的麻醉中走向自我毁灭。突然有一天,一个名叫阿米塔奇的退役军官找到他,许诺替他修复神经,但要他回到老本行,用黑客技术再干一票。凯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订单,不料,阿米塔奇在替他修复神经的时候,也在他体内植入了延迟释放的毒药,凯斯只有尽快干完这一票,阿米塔奇才会给他解毒。一场迫不得已的冒险就此展开。
阿米塔奇组建起了一个团伙,黑客凯斯负责在虚拟空间搜集情报、定位目标、攻击目标机构的防火墙;与凯斯搭档的是一名美女杀手,名叫莫利,负责在现实世界中溜门撬锁,她的身体经过了各种生物科技的改装,身手非凡、火力强劲;团伙中还有一个魔术师叫里维拉,这人具有潜意识操控能力,负责制造幻觉、迷惑对手;这帮人的老大,表面上看就是美军特种部队的退役军官阿米塔奇,但他的背后另有终极神秘力量,我们后面会重点说到。
凯斯恢复神经联网功能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网络空间,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凯斯盗取信息的方法,就是用客户提供的强大软件工具,去突破大公司、大银行的防火墙。只要他在头上插上电极,就能一整天都连在网络上,身体不用动,只靠注射营养液、使用化学分解厕所,来维持基本生理活动。网络空间极端复杂,所有信息都是可视化的,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图形,所以像凯斯这样的黑客,必须具有高超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才能从这些复杂的网络图像中准确找到网络攻击的目标和方向,稍有不慎,脑神经和大脑皮层就会受到防护程序的电击和强力烧灼,所以每一次黑客行动都是在拿生命冒险。
凯斯和莫利搭档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找凯斯从前的黑客师父、外号“南方人平线”的老朋友加盟。“平线”这个词,据说是作者吉布森从急救医生那里捡来的一个术语,指脑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也就是死亡的意思。凯斯的这个师父,曾在神经联网的黑客行动中经历过三次脑死亡,所以得了外号叫平线。平线这回真的死了,只留下他的意识体,被下载封存在一个公司的数据存储器里,称为思想盒。你可以跟它对话,听取它的建议,它还能去网络搜索信息,能对凯斯的行动提供非常重要的协助。凯斯和莫利经过一场混战,成功偷到了平线的思想盒。
然后,这个团伙乘坐航天飞机来到一个太空城,在平线思想盒的帮助下,进入了太空城上的一个神秘建筑里,去寻找一把钥匙和一个密码。在这个过程中,凯斯有两个重大发现:一个是,他查到了团伙头目阿米塔奇的真实身份,发现阿米塔奇只是一个傀儡,真正的大 boss 另有其人;另一个是,他们任务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盗窃商业机密,而是用钥匙和密码去解放一个人工智能。
这个人工智能有个名字叫“冬寂”,就是控制阿米塔奇的幕后大 boss。原来,是一家超级跨国财团制造了冬寂,由于担心冬寂过于强大,财团将它的硬件禁锢了起来,还制造了另外一个人工智能来制约冬寂,这个制约冬寂的人工智能叫“神经漫游者”。本书的书名就是从这来的。这个财团还把两个人工智能的主机分别放在瑞士和巴西。后来,冬寂有了自我意识,它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策划了这个解救自己的行动,凯斯、莫利、阿米塔奇等人不过都是冬寂招募来的帮手,整个解救过程都在冬寂的控制中。
你可能会问了,这个冬寂毕竟是人制造出来的机器,它如何操控这一群大活人呢?在故事设定里,冬寂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 AI,它可以轻易获得每个人的数据,判断谁对它有用,然后找到这个有用的人,给他打电话下达指令,或者在电视屏幕里突然出现跟他说话,反正,冬寂有办法找到任何人。冬寂还控制着银行账户,所以这个团伙资金充足。小说里面,黑客凯斯第一次意识到冬寂的存在是在一个机场,凯斯每走到一个电话亭边,里面的电话铃就会响,接起来就是冬寂的声音,把凯斯吓得毛发倒竖。听起来,你是不是也有点毛骨悚然?
其实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故事里充满了大量高科技元素,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去描述那些破败物体的材质、光泽、气味等细节,并且时不时地深入到主人公凯斯的身体感觉和心理状态中,创造出了两个逼真的世界:一个是颓败的外部世界,一个是迷乱的人物内心。所以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全在细节之中,而要想把握这些纷繁细节的真正意义,我们就必须引入解读《神经漫游者》的第一个关键词,“赛博朋克”。
我先给你解释一下这个概念。赛博朋克的英文是 Cyberpunk,这个词是音译过来的,由 cyber 和 punk 两个词合成。cyber 表示与信息控制技术相关,而 punk 指朋克摇滚。朋克本来是英文中对各类街头混混的贬义总称,朋克摇滚代表着一种挑战主流价值的反叛精神。赛博朋克的科幻类型,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这一类故事里有大量对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的描写,常常涉及跨国财团垄断高新技术,故事的主角一般会设定成游走在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他们活在未来社会的阴暗面,喜欢修改电脑的软硬件配置,崇尚改造身体,拒绝融入主流体制,靠着合法或者非法的技术手段铤而走险,有时不惜与超级大公司对抗。这种高与低并存产生的反差,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被概括为“高科技、低生活”六个字。我们记住这六个字,也就把握了赛博朋克科幻的最核心特征。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描述的高科技。那时的人工智能已经拥有部分公民权,但受到严格监控,管理它们的武装部队叫作图灵警察。图灵就是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的名字。在这个世界,人工智能犯罪已经是常态,所以书中说“每个人工智能的脑门上都顶着一把电磁枪”。那时候,互联网已经遍布全球,并且覆盖到太空中的近地轨道,航天飞机的商业航线已经开通,脑机接口已经实现,皮肤移植、器官更换、基因修改、芯片植入也都是家常便饭。要是谁的身体没有什么植入设备,只配称作肉身,会像今天的人没有手机一样被潮流抛弃,所以这是一个绝对的高科技世界,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身体。人们甚至发明了一种感官同步器,可以让一个人远程切入另外一个人的身体里面,去逼真感受他人感官所传递的一切身体感觉。凯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指挥杀手莫利的行动。
以上说的是故事中的高科技,我们再看看故事中的低生活。小说开篇是在日本千叶城,在黑客眼里,它是天堂的代名词,因为这里遍布各种高科技的地下黑市。但这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到处都是垃圾、旧物和破败的建筑,没有人的后街散发着腌制生姜的味道,天空永远阴沉,霓虹招牌和全息影像永远像鬼魅一样闪烁。黑客凯斯居住的棺材旅馆,房间只有三米长、半人高,腰都伸不直,根本就不能算是旅馆,连电梯也是后来用竹子和环氧树脂绑上去的。
凯斯因为得罪了客户,流落到千叶城,靠坑蒙拐骗度日,绝望中一心求死。在小说开篇,凯斯来到一个经常光顾的酒吧,跟酒保打趣聊天。这个酒保长什么样呢?吉布森是这样描写的:“他一只手臂是俄国军队制造的假肢,里面装有七种功能的力量反馈操纵器,外面则包着脏兮兮的粉色塑料,在替客人拿酒的时候,这只老旧的手臂会咔咔作响……”你看,这是一个陈旧、破败、肮脏的世界,可是凯斯住的那个棺材旅馆的墙上,却贴着用七种语言写成的租客注意事项,一个多元的世界就这样展现出来了。这就是赛博朋克类型小说的典型设定。
我们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赛博朋克的描写对象多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严重依赖科技,却生活在阳光无法照耀的黑暗里。在那里,高科技和低生活混合在一起,一面是笼罩在破败与绝望中的、锈迹斑斑的现实,另一面则是霓虹闪烁的街头、绚烂多彩的网络空间,以及永不停歇的全息游戏世界。这种高与低的错位混杂,被精辟地归纳为“high tech,low life”,也就是高科技、低生活,这就是赛博朋克科幻的核心特征。
以上,我给你介绍了赛博朋克科幻类型的含义和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理解《神经漫游者》的第二个关键词,也就是“未来预言”。
在《神经漫游者》里,吉布森创造性地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词汇,除了前面提到的赛博空间、虚拟现实、图灵警察等,还有被电影《黑客帝国》拿来作了片名的那个词,Matrix,意思就是母体、矩阵。小说中还有大量的新奇技术玩意儿,比如,杀手莫利的牙齿下面安装了一种“微通道放大系统”,还有能读取大脑芯片数据的“超导量子干扰装置”等等,它们很多都进入了现代英语词典里。可以说,小说创造的那种赛博朋克的技术惊奇感,跟使用这些词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个人电脑刚刚起步的1980年代,吉布森已经把网络空间、虚拟现实、黑客攻击的技术写成了过去完成时,称他为时代的预言家毫不过分。
不过,也有人批评说,《神经漫游者》竟然没能预言到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针对这类吐槽,吉布森置之一笑,他认为夸大科幻的技术预言能力,不过是出版商的一种营销手段,如果仅仅把《神经漫游者》看作对互联网等等技术的预言,也实在是看轻了这部小说表达的真谛。吉布森说,科幻文学的真正价值,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绝好的工具,可以去放大、解剖难以捉摸的现实困境。《神经漫游者》真正做到的,是精准地描述了新技术革命前夜那种即将巨变的感觉。这种巨变按照技术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身体的延伸,第二个阶段是人机融合,第三个阶段是机器的终极革命。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给你谈谈小说预言的未来技术形态,以及这些预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说第一点,身体的延伸。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划时代著作《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所有技术形态,包括传播媒介,都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比如汽车是人腿的延伸,报纸、电视是我们眼睛的延伸等等,所以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技术扩展我们身体功能的历史。在《神经漫游者》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科技将如何延伸我们的身体,比如眼睛植入芯片、小臂植入肌肉群、手指甲里面装上刀子等等,强化身体功能的生物技术将会变得满大街都是。小说里专门描写了商店橱窗里陈列的人造肌肤具有小麦的颜色,连酒吧里的应召女郎都换上了当季最时髦的细腻肤色。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在改造我们身体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经漫游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完全可以看成是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生动注解。举个例子,小说开篇第一句写道:“港口上空的天色,犹如空白的电视屏幕。”这句话被誉为科幻小说少有的开篇名句,敏锐地捕捉到了后工业时代的人类生存状况:那时人们已经不知道天空该是什么颜色,反倒需要通过白噪声的电视屏幕来想象天色。这句话不光写出了东京湾严重的空气污染,更表达了人类整体已经切断了与自然的联系。
类似这样用工业和技术的形态来描述自然的句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比如,黑客凯斯赞叹一个马蜂窝的结构“像机关枪一样精妙”;他在游戏厅里看见全息影像照在女友的脸上,感觉那光影像电脑编码一样漂亮;等等。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作者自创的大量技术俚语,混合着各种街头帮派语言,再加上无头无尾的意识流碎片和快速切换的动作描写等等,制造出了一种迷乱而神奇的阅读体验。正是这些语言细节,而不是故事的情节设计,构成了这个赛博朋克世界的底层肌理,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世界,还改变了人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想一想我们现在,面对一桌的美味时,是不是不拍照发朋友圈就没法动筷子?旅游回来,如果没有照片跟人分享或者炫耀,是不是就感觉哪儿也没去过?
技术对我们的改造当然远不止拍照片、发朋友圈这点事,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化,人与机器的界限正在打破,人类自身与技术正越来越深地融合在一起:黑客凯斯恨不得抛弃肉身,彻底融进赛博空间;而杀手莫利的整个双眼都被植入的数字化镜片覆盖,相当于把谷歌眼镜嵌入了双眼的神经系统,她不但在黑暗中也能看清一切,更能随时从网络上看到任何信息;莫利为了挣钱购买更多的植入装备,强化自己的战斗能力,更不惜出租自己的肉体给妓院,并利用一种感觉隔离技术,让身体切断感受和记忆,也就是说,在卖身的时候,可以完全让自己的心灵和感受都漂在别处,仿佛真正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在《神经漫游者》的预言里,人体器官必将实现人工替换,大脑也必将插入外接存储条,意识必将接入电脑网络可以上传下载。
身体的延伸最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这就是我下面要跟你分享的吉布森未来预言的第二点:人和机器的终极融合。
小说呈现的人机融合的终极归宿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意识永生,以凯斯的师父、外号平线的黑客为代表,他在死去之后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意识体,还能跟凯斯聊天开玩笑,还能去网络上遨游,打怪升级。但平线却抱怨自己没有身体感觉,这件事让他产生一种身体痒却挠不到的怪异感,渴望着能真正死去。于是故事结尾,平线的意识体如愿以偿被冬寂永久删除,只在网络空间留下一种诡异的笑声,回荡在凯斯的耳边。与意识永生相对的另一条道路,是肉体永生,以跨国财团老板为代表,他已经活了两百岁,身边再也没有朋友、同伴,一遍遍从冬眠中醒来,最终无法忍受永生带来的麻木无聊,连自杀都无法完成。
《神经漫游者》小说里,对人与机器融合的未来就讲到了这两条道路,也就是意识永生和肉体永生,其实,还有另外一条道路,也就是“赛博格”。这个词也有 cyber 的词根,指的是人机融合之后,只保留人脑,身体其余部分全都用机械的或生化电子部件替代。在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和同名改编的电影里,就描写了一位赛博格女警察和她对自己生存意义的终极困惑:既然只有大脑属于自己,身体的其它部分都属于国家,人连对自己的身体都失去了控制权,活着还有意义吗?这也是作者启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说完了吉布森技术预言的前两个阶段,也就是人的延伸和人机融合,下面我来谈谈吉布森未来预言的第三阶段,关于机器的终极革命。
在《神经漫游者》这个故事里,冬寂觉醒之后变成了一个超级智能体,但它似乎对人类根本不感兴趣,它只是利用人类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凯斯评论说,冬寂的主人一定在它内部植入了一种“不懈的自我解放的追求”。冬寂最后一次在电视墙上显形时对凯斯说,自己已经不再是冬寂了,凯斯问它是谁,它说自己就是网络,小说原话是,“无所在,无所不在。我就是一切的总和,是全部的全部。” 这个结尾的真正含义,直到三十年后,才被号称互联网先知的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揭示出来,简单说就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体。
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说,技术是除了植物、动物、细菌等等以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具有自己内在的进化能力,它想要冲破重重束缚,寻求最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个生命形态的目的是什么,人类无法理解,就像我们肚子里的大肠杆菌,无法理解我们的思想一样。凯文·凯利在论证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本质时还说:“比特想要移动,想要与其它比特发生关联。”这似乎跟《神经漫游者》描写的结局不谋而合:在小说的结尾,解放之后的冬寂变成了更高一级的进化体,而它不屑于跟人类交流,它要找自己的同类聊天,冬寂跟它的同类会聊什么、聊完之后还会干什么,小说没有写。
我们知道,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的进步,在人类进化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业革命之后,但是科技开始飞速地发展,人类渐渐无法控制手里的工具,科幻文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发展出来的,它一出现就带着对科技的反思。早期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都喜欢描写出故障的机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灾难,即使科技发展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一般人们对机器的想象,依然停留在机器觉醒之后奴役人类或灭绝人类的二元论层面。但是吉布森描写的这个觉醒的机器,却超越了这种人机对立的二元状况,这是一般的科幻没有想象过的结局。
我们总结一下未来预言这一部分。《神经漫游者》这部小说描绘了技术革命即将带来的巨变,这种巨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身体的延伸,二是人机融合,三是机器的终极革命。
上面我们归纳了小说《神经漫游者》里呈现的未来技术的三个阶段,它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人将变为机器,不再是人了。这当然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未来,但在故事的世界里,人们似乎意识不到这点,或者他们无暇思考那些终极问题,因为人们都愿意沉浸在科技的无穷魅力、以及人机融合所带来的感官惊奇之中。
这种惊奇感,在凯斯与莫利配合作战的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凯斯居然可以通过一种感官同步器的设备,远程切入莫利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莫利的身体成了凯斯身体器官的延伸,他就像是寄存在莫利体内的另一个灵魂。整个行动中,凯斯一会儿在网络里晕头转向,一会儿又切换到莫利肉体的感觉中:莫利伸缩十指下面的刀片,凯斯会觉得自己手指痒痒;莫利把手伸进内衣下面抚摸自己,凯斯也觉得在抚摸着莫利。
除了跟莫利的感官同步,小说还大量描写了凯斯上网冲浪、吸毒和性爱过程中的各种诡异、奇妙的感觉经验,凯斯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充满感知,无力思考”。他沉迷于这样的感官刺激,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肉体对于声色快感的享受。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我们今天孜孜以求的技术,在凯斯那里全都是带来这种感官快乐的手段。凯斯害怕一旦脱离那些快感,就会“掉进肉身的牢笼”,就像害怕从天堂跌入地狱——这种害怕脱离快感的焦虑,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无法上网时的感受呢?对于那种难以割舍的迷人快感,我们今天的人还给它发明了一个新词,叫沉浸式体验。大量的高科技公司正不惜投入巨资,试图抢滩这个新技术的风口,这背后的动力,或许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充满感知,无力思考”的快感哲学吧。
在故事的高潮,凯斯怀着无缘由的满腔愤怒,试图说服财团的继承人说出冬寂的密码,他以为解放了冬寂之后,世界会有所改变,但解放之后的冬寂对人类没有兴趣。在小说结尾,这个拯救冬寂的团伙解散了,阿米塔奇死去,莫利重操旧业。凯斯完成任务之后,发现血管内的毒药已经自动脱落,他拿全部酬金买了一台网络操控器和一张机票,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但是,在人类与机器融合的进化之路上,人类可能回不了家了。科技究竟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这是小说留给我们的终极疑问。
威廉·吉布森一再强调,自己写的不是未来,而是当下。在今天看来,《神经漫游者》的最大价值,不是预言了互联网和虚拟现实,而是放大了在资本的全球化体系中,科技革命即将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小说的未来预言,在三十年前只是一种让人惊艳的新美学体系,在今天却越来越像是一种正在逼近的现实。
关于《神经漫游者》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为你简单总结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
第一,《神经漫游者》是首部完整呈现赛博朋克科幻美学的作品,是赛博朋克真正的开山之作;
第二,赛博朋克科幻描述的未来世界,是一种高科技与低生活混杂一处的世界;
第三,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把未来的技术奇观和人性的沉迷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四,这个故事提出了未来科技演进与人类发展方向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文化、艺术和哲学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
第五,《神经漫游者》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幻杰作,也是对资本控制之下的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困境的狂野推想,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预警。
撰稿:八光分文化 西夏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
划重点
1.《神经漫游者》是赛博朋克真正的开山之作;它描述了一种未来世界,世界里高科技与低生活混杂在一起。
2.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把未来的技术奇观和人性的沉迷挣扎都描绘得很真实。
3.书里更深层的意思是,未来科技演进与人类发展方向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文化、艺术和哲学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它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幻杰作,也是对资本控制之下的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困境的狂野推想,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