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甜牙》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甜牙》|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作家。1975年,他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他已经被公认为是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关于本书

麦克尤恩出版于2015年的长篇小说《甜牙》,是其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一个成熟的作家,如何看待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如何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纷繁细琐的材料中建构一个好故事,又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他创作生涯中几乎所有的技术特点。对于有志于探索创意写作秘辛的文学爱好者而言,《甜牙》是足以作为教科书的示范。

核心内容

这是一个发生在冷战时期的非典型谍战故事,麦克尤恩以高超的技巧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一对身陷政治漩涡的青年男女突围成功,让在政治、阴谋和欺骗中穿行的爱情安顿于花好月圆,但读来又无比忧伤。在这部小说中,三个重要元素间谍、爱情和文学神奇地交叠在一起。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我们解读的是布克奖得主、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中后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甜牙》。

之前我们解读过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赎罪》,不过,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他最重要的技术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难度在哪里,最动人的部分又是什么,那出版于2015年的长篇小说《甜牙》是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在这部小说里,我们会看到一个成熟的作家,如何看待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如何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细碎的材料中建构一个好故事,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几乎所有的写作技巧。对于有志于探索创意写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甜牙》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我们在《赎罪》的解读中,已经详细介绍过麦克尤恩的人生故事和创作经历,所以在本期解读里,我们先讲故事,再结合着故事,把他和小说情节有关的人生经历细细道来。现在,让我们直接进入故事,进入冷战时代的重重铁幕之中。

《甜牙》的开头,像是一个女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写的故事梗概,我直接读一下第一段:“我叫塞丽娜·弗鲁姆(跟“羽毛”那个词儿押韵),约莫四十年前,我受英国军情五处派遣,履行一项秘密使命。我没能安然归来。干了十八个月之后,我被他们解雇,非但身败名裂,还毁了我的情人,尽管,毫无疑问,他对于自己的一败涂地也难辞其咎。”从情节的角度看,塞丽娜这段话基本把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讲完了。一个小说家敢在开头第一段就拿出这种姿态,说明他对自己叙事的控制力有充分的自信,他不担心这样会减弱悬念的力度。

让我们先耐心地看看女主人公塞丽娜是怎样一个人。她年轻美貌,生在英格兰东部的小城里,父亲是主教。表面上,这个家优雅、井井有条,不过,在第一章里,作者用几句话就点出了这个家里潜伏的不和谐音。身为主教大人的父亲在家里是绝对权威,温驯的母亲被长期压抑。塞丽娜发现,母亲心里其实“深埋着微小而强韧的女权主义的种子”,她把自己长期被囚禁在贤妻角色里的不甘心,全都投射到对大女儿塞丽娜的培养上。她希望塞丽娜能完成自己未竟的雄心,在男性的传统优势领域里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塞丽娜在高中毕业时,不得不顺从母亲的意思,报考了剑桥大学的数学系。塞丽娜的妹妹露西也不让父母省心。露西生性叛逆,但因为生活在信息滞后的小城,直到七十年代初,她才抓住嬉皮士风潮的尾巴,赶了不合时宜的时髦。露西没有好好念书,而且未婚先孕,旅行过海关又被查出包里藏着大麻,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保守的教会家庭引起轩然大波。

妹妹的不成器,反过来也加重了乖乖女塞丽娜肩上的责任。来到剑桥之后,她发现自己的数学天分只够在中学里拔尖,根本应付不了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在疲倦和失望中,她选择在文学作品中找安慰,渐渐迷上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索尔仁尼琴对古拉格劳改营的控诉,与塞丽娜从小在保守家庭中接受的西方意识形态教育是合拍的。在年轻的塞丽娜看来,世界不是黑就是白,冷战只有输或者赢两种结局,东西方两大阵营水火不容。不过,在六七十年代,学校里的知识分子大多质疑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对未来心灰意冷,塞丽娜这样坚定站在保守阵营的学生,反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但是,她的言行引起了五十岁出头的历史系教授托尼·坎宁的注意,托尼很快就用渊博的知识、优雅成熟的风度,征服了缺少父爱的塞丽娜。小说写到第二章,他们已经成了情人。在托尼的培养下,塞丽娜学会了像一个典型的保守派精英那样看问题,像他们那样待人接物。紧接着,塞丽娜在一场托尼刻意安排的争吵中被抛弃。但托尼在不辞而别的时候,给她留下了到英国军情五处工作的机会,塞丽娜很快通过了面试。直到几个月后,塞丽娜才知道,原来托尼身患不治之症,一个人躲到某个小岛上去世了。与她分手的局是托尼布下的,当初对她的栽培,也是为了让她顺利成为合格的谍报人员。虽然这件事仍然有很多疑点,塞丽娜还是接受了这样一种设定:这份工作、这项使命是恩师兼爱人托尼留给她的遗产。

麦克尤恩的小说一向以密度巨大著称,前两章在讲故事的同时,也给出了大量的时代信息。比如,我们看到了英国在七十年代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知识分子内部的分歧严重,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嬉皮士运动突然退潮,把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冷战是怎么回事。在历史教科书上,冷战通常指从1947年到1991年,以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爆发,双方的对抗通常通过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也就是“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被称为冷战。

麦克尤恩在写《甜牙》之前,研究了大量关于这段时期的间谍史资料,甚至还曾经跟儿子一起,在互联网上试着申请过军情五处的职位,回答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当然,他的尝试没有成功。不过,正是由于他对这个题材的浓厚兴趣和翔实调查,我们才在《甜牙》中看到了很多突破间谍行业刻板印象的描述。他笔下的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不是007系列电影里神秘、无所不能的谍报机构,在里面工作的,绝大部分也不是英俊的高智商特工。《甜牙》对于间谍世界的展示,刻意和老套的谍战拉开了距离,我们看不到神秘的、大规模的智力游戏,倒是会看到捉襟见肘的经费,琐碎可笑、被一整套官僚主义拖得一步一喘的办公室政治。

一开始,塞丽娜只是职位最低、倍受女性歧视政策压制的文职助理。因为五处的不成文共识是:女人是守不住秘密的。塞丽娜的同事兼闺蜜雪莉生性张扬,又被组织派来试探塞丽娜的政治倾向,最后终于顶不住内心的压力毅然辞职。塞丽娜的顶头上司马克斯,明明被塞丽娜的美貌打动,却又苦苦压抑自己,口是心非地向她宣布自己即将与别人订婚。与此同时,塞丽娜自己也常感到被某些藏在暗处的眼睛跟踪、监视。种种涌动在办公室里的暗流,都透着某种习以为常的荒诞性。就在这种局面里,作为军情五处相貌出众、而且唯一热衷于读小说的“女文青”,塞丽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甜牙行动。甜牙行动通过基金会的形式,用间接而隐蔽的方式资助那些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国利益并且对大众具有影响力的写作者。塞丽娜负责接近的,是这项行动中唯一的小说家,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汤姆·黑利。

把文学和谍战嫁接在一起的甜牙行动,并不是麦克尤恩空想出来的场景,英国小说界和间谍业之间一直有深厚渊源。我们之前解读过的毛姆、格雷厄姆·格林、约翰·勒卡雷以及写007系列小说的伊恩·弗莱明,都是著名的出身于间谍行业的小说家。这种联系可以当作《甜牙》的部分灵感源泉。更直接触发麦克尤恩写作动机的,是近年来不断解密的关于“软性冷战”的档案,其中既有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对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庄》的全球性推广,也包括美国中情局对《日瓦戈医生》的资助。我们在解读《日瓦戈医生》的时候就提到过,中情局印刷了很多《日瓦戈医生》的口袋本,在各个国际场合免费分发。这些真实事件,都是麦克尤恩构建甜牙行动的历史依据。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代,作家下笔写小说的时候,都无法预测,至少无法完整预测作品最终的命运。它们一旦完稿,面对读者,就可能会被理解、被诠释,也可能被歪曲或者被利用,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是小说不可避免的宿命。《甜牙》对于这种宿命的揭示,既准确又冷静,不动声色,读来却步步惊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甜牙行动名义上是文化冷战的武器,被当局赋予重大意义,但小说通过军情五处高层的对话以及前后情节的照应,含蓄地指出,甜牙行动不过是个官僚游戏,是复杂的办公室政治的副产品。因为在冷战处于胶着期时,英国军情五处与军情六处的矛盾日渐突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同一个公司里两个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部门,都要争夺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内部资源,也都要在上级面前抢功劳。外部的压力,则来自英国特工机构与财大气粗的美国中情局之间的微妙关系:既然中情局已经创造了《日瓦戈医生》这样的成功案例,那么英国人当然也不能太落后。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先拔头筹,成为五处与六处刷存在感的好机会。麦克尤恩对甜牙行动的总结可谓一针见血,他是这么写的:“这是在发疯。这是那些特务官僚机构让自己一直有活干的办法。不晓得哪个妄自尊大的年轻人,怀揣暧昧的梦想,拿出这条诡计取悦他的上级。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甚至没人会问。”

不过,回到刚才我们说的情节,故事讲到第十一章,男主人公汤姆第一次出场了。他当时还在大学里当老师,塞丽娜以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坐火车去找他。在此之前,塞丽娜匆匆做了点功课,读了一些他写的作品。实际上,接下来的情节,都是读者跟着塞丽娜,一边渐渐熟悉汤姆这个人,一边阅读、讨论他的作品。也就是说,读书和读人是同步进行的。随着他们俩的亲密感与日俱增,塞丽娜后来甚至还对汤姆的一篇小说提出了修改意见,干预了他的创作过程。在这里,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甜牙》构建的不仅仅是间谍和猎物的关系,也不只是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关系,更是小说作者和读者、评论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巧妙隐喻。

汤姆是一个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小说家,在写作道路和人生选择上充满各种可能性。麦克尤恩自己也曾在访谈中承认,对这个人物的设定,他并没有回避从自己身上就地取材。他和汤姆一样,都是在七十年代早期从小城镇来到伦敦,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都很普通,只有通过勤奋写作、不断地尝试各种风格,才有可能找到在文坛引起关注的机会。小说中汤姆在文学圈里的见闻、接触的不少人物,都跟麦克尤恩本人的经历相似。七十年代英国文坛生态状况的剪影,在《甜牙》里栩栩如生。

《甜牙》中一共出现了六部汤姆写的小说,这六部小说都跟麦克尤恩本人的创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有三部小说能在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集中找到原型。这种设定不只是作家自己的怀旧或自恋,因为这三部小说确实都是当时主流文坛具有代表性的新锐风格,而七八十年代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的麦克尤恩本人,正是这类新锐作家的代表。《甜牙》中出现的另三部作品,也是通过塞丽娜的阅读与复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它们更接近麦克尤恩现在的风格,正好与前三部构成对照。小说的后半段还暗示,经过甜牙事件后,汤姆将在写作风格上发生剧变。当然,汤姆绝不是麦克尤恩本人,在创作生涯中,麦克尤恩并没有遇上女间谍的传奇经历。

塞丽娜的甜牙行动进展顺利,汤姆以为自己接受的是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便辞去教职,专心投入他一直想写却苦于生计而无法动笔的长篇小说。不难猜到,汤姆和塞丽娜很快就堕入爱河,爱得步步为营,爱得亦真亦假,爱得绝处逢生。随着感情的加深,塞丽娜的负疚心理也在加重,就在她犹豫着要不要向爱人坦白时,故事迎来了重大转折。我们前面讲过,塞丽娜的上司马克斯一直压抑自己对塞丽娜的迷恋,当他发现塞丽娜爱上汤姆以后,难以克制嫉妒心,不惜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希望换来塞丽娜的回心转意,却遭到塞丽娜的拒绝。于是,马克斯匿名向媒体泄露甜牙行动,而且把时机选在汤姆刚刚获得文学奖的当口。一时间,报纸上到处都是耸人听闻的标题,形容这位新近蹿红的作家其实是“军情五处的走狗”。汤姆跟塞丽娜在海滩边缠绵悱恻的照片被登上了报纸,记者把塞丽娜说成“汤姆的性感间谍”。

一切似乎都在无可挽回地加速雪崩。塞丽娜身败名裂,她在军情五处的职业前景戛然而止。同时,五处的领导层还向她摊牌,她的恩师兼情人托尼,在去世之前已经被查出有过叛变的记录,因此,塞丽娜本人从没有得到彻底的信任,她的行为一直处在监控之中。一夜之间,塞丽娜的工作、信仰以及美好回忆都接二连三地幻灭,命运仿佛跌到谷底。她赶到汤姆的住所,想挽回爱情,却发现人去楼空。绝望中,她在厨房里发现汤姆给她留下一封信。

这封长信构成了小说的最后一章,麦克尤恩不仅在这一章里将情节推向高潮,还完成了异常漂亮的逆转。汤姆在信中把整个过程回顾了一遍,但叙述视角换成了他自己的。原来早在几个月前,马克斯已经来找过汤姆,希望用真相阻止汤姆和塞丽娜的恋情。汤姆在经过起初的狂怒和悲伤之后,渐渐冷静下来。与塞丽娜相处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切“都凝结在一起,组成一副有骨有肉的躯体,像一块上好的叉烤肉在炉子上慢慢翻转”,于是,他突然领悟到,刚才自己“太专注于感受这件事带来的羞辱,没看清它也是一个机会,一份礼物”。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在这种情境中呼之欲出,因为他突然想到:“我的床上有个间谍,她隐瞒了真正的目的,而且,关键在于,她并不知道我知道这件事……我要观察她如何工作,我自己也能当个间谍。”

于是,一个疯狂的写作提纲开始形成。汤姆决定带着这个秘密继续与塞丽娜相处下去,观察、记录塞丽娜在自己身边当间谍的全过程。同时,汤姆还去寻找所有有关塞丽娜的材料,在事实的基础上虚构她的过往经历,对她展开心理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汤姆自己的心理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起初他觉得“我们俩都在告密。你欺骗我,我刺探你……我可以把此事塞进一本书的封皮,从我的立场出发,把你写出来,写完了便一刀两断”,但是,当汤姆发现只有把自己完全代入塞丽娜的位置,从她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才有可能把这个人物写好时,汤姆便越陷越深。他决定用塞丽娜的第一人称写作,并且饱含深情地说:“为了在纸上重塑你,我必须成为你、理解你,而这也正是小说的需要。这样做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当我把自己注入你的皮肤时,我就应该猜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还爱你。不,不对。我更爱你了。”

直到这封信临近尾声,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小说的前二十一章,所有塞丽娜的自述都是汤姆写的小说。他在事件发生时同步记录,在丑闻曝光后完稿。他用这部小说稿向塞丽娜求婚。如果塞丽娜不同意,那这份稿子就将被烧毁;如果塞丽娜同意,那么他们将生活在一起,并且留着这份稿子,等到二十一世纪,捱过《公务保密法》的追溯期之后再将它出版。这其实是在暗示:作为读者,我们既然读到了这封信和这本书,就说明这部小说、这份爱情已经有了圆满的结局。

在《甜牙》的最后一章里,这部小说的三个重要的元素——间谍、爱情和文学神奇地交叠在一起。“为了在纸上重塑你,我必须成为你、理解你”,一句话道尽了这三者的共同追求。无论是成为最优秀的间谍,收获最惊世骇俗的爱情,还是完成最出色的小说,都离不开这种人戏不分的境界:忘我地投入其中,把自己完全想象成另一个人,彻底进入他的视角和思维,最终与他水乳交融,合二为一。

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甜牙》与典型的间谍小说之间究竟有多大程度的不同。卸下间谍小说的外壳,我们发现,以下三点在《甜牙》中至关重要,而在传统的间谍小说中,它们通常是被忽略或者淡化的。

首先,《甜牙》以翔实的材料、新鲜的视角再现了冷战时代的社会风貌。在并不算太长的篇幅里,通过有限的视角,将历史政治揉碎后编入生活细节的能力,以及对于泛政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的全景展示,是麦克尤恩一向擅长的绝活。

其次,小说用一个半途而废的文化冷战的故事,揭示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保持思维独立、心灵自由的困难。这种困难往往潜移默化,钝刀磨人,最后让初心变成一个惨淡的笑话。当你以为你获得了自由,当你以为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时,恰恰可能是你被控制、被囚禁的开始。如果把这个无形的囚牢的外延扩大,可以涵盖这个世界的很多复杂问题。麦克尤恩并不让作者的立场干涉读者的视角,最大程度地克制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跳出来评判是非的冲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甜牙》对叙事技术的探索和对叙事本质的思考。当我们揭开结尾的玄机,感受到关键性的逆转带来的冲击力之后,回过头来看就能发现,前二十一章写得多么复杂、细腻。对结构敏感一些的读者,还能在读到总页数的一半时,从汤姆创作的小说《逢“床”做戏》中若有所悟。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看成是对整部小说,或者是对汤姆和塞丽娜的整个爱情的隐喻。从读书到阅人,从俘获到被俘获,从完成任务到摧毁任务,从欺骗到被欺骗,这些因素到了麦克尤恩笔下,成了丝丝入扣、令人信服的情感催化剂。

“过于娴熟的技术导致真实的情感力量缺失”,是近年来麦克尤恩的作品常常会被人扣上的帽子,但《甜牙》是个例外。当汤姆和塞丽娜的情感被放到角度复杂的棱镜中时,当真实不再像许多传统小说那样具有唯一的维度时,《甜牙》在很多章节中的情感力量都异常饱满,读来感人至深。麦克尤恩出色地证明,情感和技术并不是一对矛盾体,精心设计的结构能够给情感的表达带来更为独特和广阔的空间。

《甜牙》中的所有关键词,政治与文学、间谍与作家、读者与作者、欺骗与爱情,都被最后一章的反转赋予新的意义。当你知道结尾之后,把汤姆用塞丽娜第一人称虚构的自述再看一遍,就会发现,你在前面的情节中已经熟悉的人物和关系,怎样在新的光芒的照耀下产生新的意义。比如说,前面出现过很多以塞丽娜的口吻描述汤姆的段落,读完结尾以后,你可以想象,这些文字是一个男作家把自己想象成他的情人,然后反过来评判自己。之前我们解读的《赎罪》也有类似的反转情节,但麦克尤恩显然找到了更能渗透到细节中的表达方式,这种反转,无论在技术难度上,还是最后推进的强度上,都要比《赎罪》高一个台阶。

麦克尤恩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把《甜牙》的女主人公的姓氏定为弗鲁姆,并且在小说的第一句话就点明“弗鲁姆”跟“羽毛”这个词押韵,就是在暗示读者,更是要提醒自己,《甜牙》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谁在控制叙事,谁拿着那支笔”。这个意图贯彻小说始终,构成了这个非典型谍战小说最让人难忘的特质。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里的知识要点:

一、麦克尤恩的小说向来以密度巨大著称,我们在《甜牙》中看到了充分的时代信息,看到了英国在七十年代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知识分子内部分歧严重,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嬉皮士运动突然退潮,将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

二、小说用一个半途而废的文化冷战的故事,揭示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保持思维独立、心灵自由的困难。这种困难往往潜移默化,钝刀磨人,最后让初心变成一个惨淡的笑话。当你以为你获得了自由,当你以为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时,恰恰可能是你被控制、被囚禁的开始。如果把这个无形的囚牢的外延扩大,可以涵盖这个世界的诸多复杂问题。

三、《甜牙》在很多章节中的情感力量都异常饱满,读来感人至深。麦克尤恩出色地证明,情感和技术并不是一对矛盾体,精心设计的结构能够给情感的表达以更为独特和广阔的空间。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小说用一个半途而废的文化冷战的故事,揭示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保持思维独立、心灵自由的困难。

2、《甜牙》在很多章节中的情感力量都异常饱满,读来感人至深。麦克尤恩出色地证明,情感和技术并不是一对矛盾体,精心设计的结构能够给情感的表达以更为独特和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