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未来学大会》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未来学大会》|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小说《未来学大会》,这是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代表作。

莱姆在波兰的地位很高。波兰有一颗天文观测卫星,就是用莱姆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出生于1921年,2021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波兰政府宣布,这一年是“莱姆年”。

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莱姆的大部分作品才被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但他在全球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所有作品在全球的销量超过4000万册,被译成52种语言。他在科幻界的地位也非常高,备受推崇,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

我们还可以在莱姆的身上,看到更多的身份,比如,哲学家、未来学家、文学批判家,波兰宇航协会的创始人、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学科幻小说研究会顾问,等等。

不过,莱姆身上最常见的标签,还是科幻小说家,他最出名的科幻小说包括《索拉里斯星》《其主之声》《无敌号》《伊甸》《机器人大师》系列,以及我们今天将要解读的这本《未来学大会》。莱姆的作品有两个特色,一是,内容横跨科学、技术、文学、人工智能,二来,这些作品都具有智慧、博学和幽默的特质。这些特色都充分体现在1971年出版的《未来学大会》中。

虽然常常被人看作是科幻小说家,但莱姆及其作品的价值,如果只从这个类型小说的角度来审视,是不够完整的。我们简单了解下他的生平。

莱姆是犹太人,1921年出生于利沃夫,这里曾经属于波兰,现在属于乌克兰境内。莱姆家境殷实,父母都是医生,堂兄还是波兰一位知名诗人。年少时,莱姆兴趣广泛,涉猎了医学、哲学及科学。纳粹占领波兰时期,他还当过汽车装配工人。当时,莱姆全家靠伪造的身份证明文件,才侥幸逃过了劫难。

1945年之后,莱姆在父亲的逼迫下,上大学读医科,但他担心毕业之后成为军医,就放弃了最后一场考试,没拿到毕业证书。他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一见血就晕。不过,如果我们细看莱姆后来的作品,就会发现在他笔下,他那些庞杂的知识结构和跌宕的生活经验,一点都没浪费。“渊博”“信息超量”或者“知识的狂欢”,是很多人对莱姆作品的第一印象。

1946年之后,莱姆开始了创作生涯。他在短篇小说、诗歌及评论方面多点开花,当时波兰的内容审查很严格,他就想办法在内容审查与读者期待之间探索平衡之道。1956年之后,随着波兰言论管控逐渐放松,莱姆迎来了创作的旺盛期。科幻小说,以及有关科学与文化的随笔评论成为莱姆最善于驾驭的文体。

人们对莱姆及其作品的推崇,是从冷战中后期才开始兴盛的。他的小说《索拉里斯星》,被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拍成了史诗巨片《飞向太空》,大大提升了莱姆作品的传播影响力。但如果你真正深入莱姆的文本之后,应该会发现,他的文字的深度和魅力,常常是影像难以充分体现的。

正因为如此,莱姆受到的赞誉,更多来自严肃文学界。人们在形容他时,往往会用上最高级的形容词。比如,英国文学大师安东尼·伯吉斯称赞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认为莱姆“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对莱姆推崇备至,多次表达过莱姆的“真正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对他本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还曾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位科幻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那么此人就非莱姆莫属。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前两部分,我们会梳理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来了解一下莱姆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质:智慧、博学和幽默。第三部分,我们来具体说说,莱姆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和深度,他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好,我们开始第一部分,来看看,《未来学大会》这部小说,如何集中体现莱姆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质。

正式开始前,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什么叫“未来学”。未来学通常是指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通过定量、定时、定性和其他科学方法,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按人类需要所作的选择实现的可能性。

小说开头写到,男主角伊扬·蒂赫刚从太空探险归来,他是个学者,受邀参加在哥斯达黎加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未来学大会。

故事发生在哪一年?通过小说后文中拐弯抹角提到的时间标志,我们可以判断,第八届大会发生在1971年,而这部小说本身正是出版于1971年。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开始的时间点,是与作者当时身处的时代完全重合的。不过,这个时间点是否真实可靠呢?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到了小说的下半部分,还会有出人意料的情节。

男主角蒂赫参加的这场大会,会场设在一家高达106层楼的希尔顿酒店里,因为来参会的未来学家和记者非常多。他们在饭店里的拥挤程度,与大会的主题非常合拍。这次大会主要讨论的是“人口爆炸问题,以及怎样有效地控制人口爆炸”。

莱姆之所以会这样设定,是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激增引发的能源匮乏,是全世界最关注、最担忧的问题之一。当时的知识界,并没有预见到后来的人口增长模式,会呈现出复杂曲折的趋势。人口并没有一路增长下去,很多国家都在担忧人口的负增长。

不过,小说中未来学者们为未来勾勒出来的景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并不显得有多么荒诞。由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所导致的资源匮乏、生态失衡以及阶层矛盾激化,在如今的世界中也确实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写到的“人口爆炸”,其实只是“地球生存危机”的一个浓缩变形的概念而已。拥挤、混乱和资源挤兑的场面,一开始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未来学大会的开幕典礼乱成了一团。在那段时间,美国驻哥斯达黎加大使馆有两位官员被极端分子绑架,现场剑拔弩张。美国大使在大会发表演讲时,他身边的六个保镖,甚至会拿枪指着所有与会的专家。

对于庞大且混乱的场面,莱姆很善于用华丽讥诮、信息量巨大的句子来铺陈,营造出一种荒诞、反讽、宛若狂欢的气氛。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写的:“一百多层的高楼本身就像个巨大的生物,简直是个与世隔绝的温柔乡,楼外面的新闻层层过滤之后才得以进来,就像是地球另一边的新闻。”

跟着莱姆在书里的叙述,我们大致能脑补出这样的画面:楼外面的现实世界里,正在发生一波接一波的城市骚乱,绑架者和掌权者正在用拔掉人质和在押政治犯的牙齿,来互相威胁。可是在楼里面,男主角蒂赫却像是闯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迷宫。

他先是误入自由文学招待会,见识了文学家们在奢靡放荡的盛宴中醉生梦死,然后赶紧下楼,来到真正的未来学家的招待会,但他大失所望。这是个寒酸的冷餐会,连一把椅子都没有。有人说,这是因为大会的重要议题是人类即将面临的世界性饥荒,所以不适合铺张浪费;但也有人说,这么节俭是因为,给未来学会的拨款被无耻地削减了。

在正式会议开始之前,蒂赫回到自己位于第一百层的房间里。接下来,我们会跟着莱姆自由驰骋的笔触,在蒂赫的主观视角和精神世界中飞奔。

我们几乎会同时接收到来自三条线的信息:在第一条线上,蒂赫发现,他从卫生间水龙头里喝到的水,正在让他的身体和情绪发生急剧变化。蒂赫想起,他曾在科学刊物上看到,人类正在研制一种叫“和善剂”的精神类新药,能够诱发漫无边际的快乐和幸福感。它们有一些很好听的名字,比如“快乐醇、欢庆素、共情散”。但是,如果把其中一个氨基换成羟基,人就可能会得到“愤怒醇、暴跳粉、狂躁散”。

蒂赫感觉,自己应该是服用了前者,因为他此时的灵魂“似乎沉浸到无比甜美的软泥中”,以至于他只能强迫自己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却惊恐地发现,他竟然“爱他们所有人,原谅他们的一切……对于人类同胞的爱意几乎要在他胸中爆炸”。

在第二条线上,大会仍在进行中,每一个与会者都在畅想人类的未来。在这一段里,莱姆通过各国代表的发言,描述了很多充满讽刺意味和想象空间的奇思妙想。比如,日本代表发布了他们新开发的面向未来的新式建筑,有八百层楼,生老病死全在楼里解决,甚至还有专供亚文化群体活动的地下室。

第三条线,是会场之外,仍在持续的骚乱。外界时不时地扔进一个燃烧瓶,警察小队和维修小组一直在旁边待命,迅速用尼龙帆布盖住破损的家具和尸体。除了蒂赫对精神药物有所警觉之外,几乎所有与会者都因为饮料中的精神药物而兴致盎然,对外面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正当瑞士代表刚开始宣读报告时,整栋楼开始晃动,紧随其后的爆炸和剧烈震荡表明,哥斯达黎加正式进入了战争状态。机枪扫射的声音从街上传来,陆续有未来学者们离开会议厅,然而台上的教授仍然在做一场悲观的报告,指出,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阶段是所谓的“食人主义”,最终在自相残杀中走向绝境。至此,三条线终于并到了一起,我们此前接受到各种信息碎片,拼接成了一幅喧闹荒诞的画面。

我们已经知道,当地政府凭借水和饮料,已经在悄悄实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秘密化学统治”。为了尽快度过危机,他们又动用了某种新式气溶胶化学安定剂,让整个城市进一步陷入了癫狂和失控的局面。蒂赫亲眼看到,特警部队用榴弹发射器向人群开火时,人们并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咳嗽流泪,反而在缭绕的白烟附近挤成一团,先前的呼喊声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歌声,他们竟然唱起了赞美诗。

为了逃命,蒂赫与瑞士未来学家托特尔莱茵纳教授一起进入酒店地下室避难。在那里,人们已经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幻觉了,他们饱受“善良”与“爱”的折磨,抓住别人倾诉忏悔。蒂赫一方面得摆脱他们的纠缠,另一方面,眼睁睁地看着让自己维持清醒的氧气筒即将消耗殆尽,这样下去,他最后也会被“和善剂”征服。

不过,接下来的情况急转直下。在一大段密度很高的文字中,蒂赫先是到处逃亡,见到各种离奇的景象,再是受了重伤,醒来以后发现自己的大脑被移植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体上。这么循环了两轮之后,蒂赫的自我意识已经分崩离析。他一心求死,却连自杀的能力和权利都没有。最终,他被军方判定为精神分裂,他们决定要对蒂赫实施“玻璃化”。所谓的玻璃化,就是把目前无法挽救的病例,放在液氮里冰冻四十到七十年,等待未来复苏之后再接受治疗。于是,在整部小说的上半部分,蒂赫听到的最后一个声音,是他的身体掉进液氮时的哗啦声。

到这里时,小说的整体结构被拦腰分成了两半。

接下来,仿佛是一首乐曲的过门,我们读到主人公蒂赫从“什么都没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再到他眼前出现“蓝白色的冰川”,最后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沐浴在阳光里的花椰菜”。这是蒂赫正在被逐渐解冻的过程。小说的下半部,就是解冻苏醒后的蒂赫在公元2039年写下的日记。

此时展现在蒂赫眼前的,与上半部的末尾截然不同,这里似乎是一个宛若仙境的完美世界。食物充足而优质,环境整洁而赏心悦目,纽约城外的复苏馆宽敞得就像一座城市,其中有许多花园。蒂赫甚至还有一个蓝眼睛的私人护士。

蒂赫从电脑里教授的有关现代生活的课程中发现,当年他们对未来的忧虑也许是杞人忧天。如今的地球虽然有295亿人口,但是由于全球裁军,地球已经享受了三十年的持续和平与全面繁荣。如今的地球上,仍然有国家,有边界,但没有冲突——既没有外部的冲突,也没有内心深处的冲突。甚至,像“精神病”“心理变态”这样的词汇,都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银行就像是人们自己开的,需要用钱写个收据就可以取到现金,不用为利息和还款之类的事情烦恼。解冻的每一个人都会收到一个储蓄账户,里头存了一笔所谓的重生启动金。甚至,天气都是靠投票来决定的,想要晴天还是雨天,想要彩虹还是积雨云,都由每月的全民公决来决定。

然而,蒂赫的心头依然隐隐不安。在这个心想事成的美丽新世界里,他弄不懂那些取之不竭的物资都是从哪里来的。到处都是面包、奶酪,却看不到谷物、磨坊和奶牛。蒂赫的护士还以为,奶牛是一种机器,无论蒂赫怎么解释,她都无法想象那是一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动物。池塘里有几只随叫随到的天鹅,但它们似乎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靠遥控引导的。事实上,那时候,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已经灭绝多年。街上的人打扮得倒是像孔雀那样花枝招展,个个宽容友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就连人们的器官和四肢似乎也是可以随意拆装的。

蒂赫发现,惟有在一个问题上,眼前的这个世界与他被冰冻之前的那个世界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药物的神奇作用。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宣传一种叫拟真剂的药物,它能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合成为你自己的记忆。比如说,只要吃几克“但丁素”,你就会深深相信是自己写出了《神曲》。蒂赫与他的护士爱琳日久生情,发展出一段短暂的恋情,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俩在是否屈要从于“心理化学统治”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在争吵中获胜,爱琳吃下一粒“倒打醇”,于是理直气壮地反过来指控,是蒂赫偷偷服用了“辱骂素”。蒂赫忍无可忍,决定停用任何药物,并且与爱琳分道扬镳。

蒂赫曾经在未来学大会认识了托特尔莱茵纳教授,那位教授正好是精神类药物学领域的专家。直到与托特尔莱茵纳教授重逢,蒂赫才明白,这些精神控制药物还只能算是个小问题。托特尔莱茵纳教授此时的身份是新时代未来理论家,把一大堆全新的概念灌输给了蒂赫。蒂赫才知道,自己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完全是悬空的。

自从二十五年前,人们合成出了一种叫“梦饰宝”的终极迷幻药之后,整个世界就被篡改了,梦幻的梦,装饰的饰。也就是说,蒂赫醒来后的所见所闻,以及他触摸到、品尝到的一切,都是他的大脑通过梦饰宝虚拟出来的。为了让他看清真相,教授悄悄递给蒂赫一种叫“快起床”的警醒胺,用来反催眠。蒂赫只是打开瓶盖闻了闻,餐馆里富丽堂皇的景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身边是充满恶臭的泔水桶,而这居然已经是城里最贵的餐馆之一了。

沿着教授指引的路径顺藤摸瓜,蒂赫发现的真相越来越多。在小说快要结束时,我们赫然发现,原来此时的时间点,并不是日历上的2039年,真正的年份已经到了2098年。

那时候,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类不得不将自己的需求压到最低,成为“现实状况的囚徒”。但是,与此同时,人类又需要继续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否则世界将会堕入极度痛苦的深渊。通过“梦饰宝”的作用,人类终日生活在虚构的2039年的完美世界,彻底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读到这里,错乱的时间感,也许会让你对上半部设定的1971年同样发生疑问。既然蒂赫醒来之后的2039年,其实只是2098年的幻觉,那么谁能担保,发生在1971年的第八届未来大会就不是一场幻觉?

小说的结尾把我们的时间感搅得更乱。在虚构的2039年中,教授告诉蒂赫,眼下正在召开第76届未来学大会。到了结尾,蒂赫带着同归于尽的勇气,冲向迷幻药的制造者赛明顿先生,抱着他一起从一扇敞开的窗户跳出去。

蒂赫以为他们将会粉身碎骨,然而,当“撞击真的到来时,却是轻柔的。”紧接着,蒂赫仿佛从某个梦里被推回现实,托特尔莱茵纳教授在昏睡中被他的惨叫惊醒,炸弹的声音渐渐平息,这位瑞士教授正在用一支笔修改论文。蒂赫似乎又回到了当初在希尔顿酒店地下室里躲避骚乱的时光。小说到此戛然而止。

现实的立足点究竟在1971年,2039年还是2098年?所有光怪陆离的描写,究竟哪些是幻觉?第八届和第七十六届未来学大会,究竟哪个是真的?或者,都不是真的?关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层层嵌套的“未来”与“现实”,就在一片混沌中神奇地交织在一起。

好,我们已经梳理完了这部小说的故事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学大会》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开会”的小说。一个关于未来的会,开着开着真的走进了未来,最后又“疑似”回到了“现在”的会场。这个巧妙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框架,既让我们关于人类命运的想象和探讨,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间,又在同时解构这样的想象和探讨。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部小说就像很多披着科幻外衣的纯文学作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反乌托邦色彩。小说下半部里,那个看似完美的未来世界,被残存着独立思考意识的蒂赫一点点撕开面纱、露出了苍白而枯槁的底色,这就是典型的“乌托邦”的幻灭过程。

这样的主题其实不算新鲜,不过,莱姆在这部小说里用以构建乌托邦世界的核心是“心理化学统治”,也就是依靠类似梦饰宝那样的极端逼真的致幻剂,来实现对人们自由意志的剥夺。莱姆用大量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在很短的篇幅里营造出完整而缜密的体系,读来既让人兴致盎然,又陷入某种身临其境的惊悚感。

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小说充满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莱姆在作品中,替未来世界发明了很多新事物,但发明的更多的是新词汇。在小说中,按照托特尔莱茵纳教授的说法,新时期的未来学家研究的不是“未来” 本身,而是所谓的“语言未来学”,通过审视未来语言演化的各个阶段来研究未来。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莱姆写作这部小说的意图之一,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自嘲,因为我们只要翻开这部小说,几乎每页都会出现各种各样妙不可言的新词语。比如,蒂赫解冻以后觉得自己简直成了文盲,他借助一部疯狂的词典,才知道“卵差”是从“邮差”演变过来的,指的是那些负责把人类的受精卵送到指定家庭的优生规划人员。而新时代的“助推器”实际上说的是助孕设备,“脚气”指的是“人工足爱好者”,“复兴者”则是指那些死后又被救活的人,因为新时代的人们可以随便置换身上的零部件,想要彻底死去成了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莱姆的博学和智慧,他对未来的洞察,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里出现的“物像机”和“实影机”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当下最热门的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莱姆那时候就担心,人类会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面对现实,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上变得越来越紧迫。小说里还有一处细节,是三个“手袋电脑”之间聊天,一直聊到吵起架来,这样的情况,现在可以在不同的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之间发生。

至于莱姆笔下的细节和桥段,给多少科幻文学带来了启发,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比方说,我们知道,这部小说里幻觉与现实层层嵌套,因此,蒂赫怎样判断自己究竟在幻觉还是现实中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托特尔莱茵纳教授告诉蒂赫一个诀窍,当游乐场上的旋转木马飞速旋转时,梦饰宝制造出来的幻象就会发生错位,通过观察这种错位就能发现自己处在幻觉中。如果你看过电影《盗梦空间》,就会发现,小说里的这种设定,很像《盗梦空间》里的那个在梦中永远不会停下来的陀螺。

再比如,教授给蒂赫看了第76届未来学大会上的论文摘要,里面出现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未来”的离奇幻想。其中有一个方案鼓吹的是宫外生殖、假肢主义和普遍的远程感知。每个人只留大脑,封装在精美的保温塑料罐里。脑罐是一个带插座、插头和扣环的球状容器,由核能电池提供能源。这样一来,营养物的摄入在物理上是多余的,只需要在想象中通过恰当的编程来进行。脑罐还可以连接任意的仪器、机械和车辆,通过远程感知移动到任何地方,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完成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

这些设定,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很眼熟,我们在《黑客帝国》之类的科幻大片上,都见过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大量情节和设定。但是,要知道,《未来学大会》出版于1971年,比起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缸中之脑”假想都要早了整整十年。

在《未来学大会》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才华横溢的段落,它们大部分都隐藏在那些并不起眼的细节里。如果稍微铺陈延展一下,几乎每一个段落都能独立成篇,莱姆只是信手拈来,随意挥霍,用轻松戏谑的口吻,把哲学维度上的严肃讨论化解成一个个玩笑。

阅读莱姆的小说,我们总是既被人性的悖论和未来的困境所震慑,又被他的狂欢风格深深感染,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莱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风格。在他笔下,科幻小说不是各种新奇事物的陈列室,不是为了转化成影像的文字脚本,也不仅仅是成熟套路环环相扣的类型小说,而是充满了惟有依靠反复阅读才能体味的文学魅力。

《未来学大会》这部小说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波兰文学大师莱姆,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他的作品在全球的销量超过4000万册。不过,科幻小说家只是他众多身份里的一个,他还是一位哲学家、未来学家、文学批判家。他的作品常常横跨科学、技术、文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人们读起来会觉得这些作品“信息超量”或者是一场“知识的狂欢”。

今天为你解读的《未来学大会》是莱姆的代表作之一,能够集中体现莱姆的写作风格。《未来学大会》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开会”的小说。这部小说跟很多披着科幻外衣的纯文学作品一样,有鲜明的反乌托邦色彩。莱姆在这部小说里,构建乌托邦世界的核心是“心理化学统治”,就是依靠类似于“梦饰宝”那样的致幻剂,剥夺人们的自由意志。

莱姆“真正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他对文字的驾驭,他的才华横溢,都体现在《未来学大会》里。这部作品的篇幅并不长,但莱姆在其中营造出了完整而缜密的体系,“未来”与“现实”层层嵌套,读起来既让人兴致盎然,又会陷入某种身临其境的惊悚感中。

如果你对莱姆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在得到电子书找来他的作品集,读一读,亲身感受下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波兰文学大师莱姆,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作品常常横跨科学、技术、文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2.《未来学大会》是莱姆的代表作之一,他“真正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他对文字的驾驭,他的才华横溢,都体现在这部小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