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暗处的女儿》 杨以赛解读

《暗处的女儿》|杨以赛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暗处的女儿》,这是一本来自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

埃莱娜·费兰特在中国更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这四本书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销量达千万册,被称为千禧年以来最受瞩目和最独特的文学现象之一。但盛名之下,费兰特从未露面过,费兰特只是一个笔名,她至今依然保持匿名写作的状态,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她是一名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女性,主修古典文学,是一位母亲。

费兰特的作品近年来在中国出版了很多,几乎每一本都饱受关注。“得到听书”此前解读过她的出道作《烦人的爱》,它是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而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暗处的女儿》同样荣获2024年豆瓣年度外国文学,并且位列第一。这本书不长,但并不好读,费兰特曾说这本书是她发表的所有书中,写得最痛苦,同时也是与她联系最为密切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年女性前往海滩度假,在此邂逅一位年轻的母亲,年轻的母亲勾起了中年女性关于做母亲的记忆,她深入这混乱、复杂、残酷的记忆,试图理解成为母亲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关于女性、母职、母女关系一类的话题已经被讨论得很多了,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个小说家是如何回应这些话题的。

好,接下来我将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讲述小说的故事,这个中年女性在海滩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二部分,我们来探讨这本小说的创作和主题,费兰特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叫勒达,这个名字源自古希腊神话,勒达正是那个生下了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绝世美女海伦的母亲。小说开篇,勒达讲到她的两个女儿去多伦多了,那是她们父亲定居多年的地方,面对女儿离家,勒达第一次感觉不用再为她们操心、照顾她们了,她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每天打个电话问她们怎么样了。

勒达开始做自己的事,她在夜里听音乐,在楼下的小饭店吃饭,睡很长时间的午觉,她再过三个月就要过四十八岁的生日,但这一段难得的不用当母亲的日子,让她觉得自己反倒变年轻了,也更轻松了。刚好六月要来了,她决定去海边度假,她看中了一套海岸边的小房子,租了下来,然后带了一堆书,驱车出发了。此前每一次度假都是为了女儿,但现在,勒达自己的假期要开始了。

每一天勒达都带着泳衣、书和复印资料,来到海边,躺在沙滩上,观察沙滩上的各种人。有一天勒达注意到一家人,祖父母、父母、子孙、堂兄弟、妯娌或连襟都来了,在沙滩上放肆地嬉戏打闹,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女人看上去二十出头,小女孩三四岁,手里抱着一个玩偶娃娃,她们也属于这个喧闹的大家庭,但这个年轻的母亲和其他人看上去不一样,她纤细苗条,很安静。勒达觉得:“这女孩像是这家族里的另类,是个神秘的存在,她躲过了某种规则,或许是被拐来的,或在襁褓中被抱错了,但她早已习惯这种处境。”

小说由此进入一种近乎于侦探小说的模式,勒达观察着这一家人,尤其这一对母女,打听着她们的信息。同时她又在对他们的观察中反观自己过往的生活,碎片般的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最终拼凑出生活的真相。

勒达被这对母女深深吸引了,之后几天,她一直在留意她们。她注意到,那个三四岁的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而母亲也对她有求必应,她们一起下海游泳,一起给玩偶娃娃穿衣服、脱衣服,还给娃娃洗澡。费兰特在这里写道:“如果说那个年轻女人本来就很漂亮,她当母亲的样子,更让她与众不同,好像除女儿之外她心无旁骛。”

久了之后,勒达知道了这个母亲叫尼娜,而她的女儿叫埃莱娜,但母亲会用那不勒斯方言叫她娜尼。勒达自己也是那不勒斯人,她想起她小时候,母亲也常用一口那不勒斯方言对着她大喊说:“我受不了你们了,我受不了你们。”母亲曾经三番五次威胁勒达,说她会离开这个家,以至于勒达每天早上醒来都发抖,生怕母亲不在了。而眼下这个叫尼娜的那不勒斯女人,看起来平静祥和,这令勒达羡慕。

但再观察下去,勒达逐渐有了些异样的感受。她开始觉得小女孩太调皮了,而那个叫尼娜的母亲又过于配合她了,尤其两人玩那个玩偶娃娃,一起模仿娃娃的声音,又互相模仿彼此跟娃娃说话的语气,这让勒达感到厌烦,她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炫耀,年轻女人的举动不是出于对女儿的爱,而是向海滩上的男女老少展示她是个年轻漂亮的母亲,她完美地扮演着她的角色。

那天中午,一个穿背心、神情严肃的男人来到沙滩,尼娜和小女孩马上来到男人身边,男人从尼娜手里抱过小女孩,小女孩不断亲吻男人的脸颊。勒达猜测这个男人应该就是尼娜的丈夫、埃莱娜的父亲了。那个家族的人马又壮大了,他们希望能坐到一块,开始让一些人给他们腾地方。勒达想起她的叔叔、表兄弟、父亲,“他们霸道又客气,通常彬彬有礼,善于交际,但在他们嘴里,在虚假的和善之下,每个请求听起来都像是命令,如果有必要,他们会变得粗俗而暴力。”母亲痛恨这些男人的习性,可一遇到冲突,母亲就变得和这些人一样,她的行为、语言、暴力程度和这些人没有区别。勒达说,她常常为母亲感到羞愧,也为自己羞愧,所以她很早就决心要变得和母亲不一样,要成为真正不同的人。当这一家人来请求勒达挪一个位子的时候,勒达很不耐烦地说:“对不起,我一点儿都不想挪开。”

勒达怀自己第一个女儿是二十三岁,当时她正和孩子父亲一起努力奋斗,想留在大学工作,但孩子父亲做到了,她没有,因为“一个生命在你滚圆的肚子里搏动,那是属于你的生命,你自己的生命就会退而居其次了”。生下第一个女儿比安卡后,所有人,包括勒达自己都觉得比安卡一个人长大太孤单了,于是她又生了第二个女儿玛尔塔。勒达说,对她而言,二十五岁,好像所有的游戏都结束了。而沙滩上的这个年轻母亲,此时正是二十五岁的年纪。

有一天在沙滩上一觉起来后,勒达看见尼娜像受惊了一样,四处张望,原来是女儿埃莱娜不见了,整个家族的人都在找她。勒达也帮忙寻找,她率先找到了埃莱娜,埃莱娜在默默哭泣,因为她的玩偶娃娃找不到了。勒达将埃莱娜送回到尼娜手中,埃莱娜因为丢失娃娃哭叫得更厉害了。勒达拿包回家,她谁也没告诉,那个娃娃就在她的包中。

勒达小时候,也有自己的玩偶娃娃,她叫她的娃娃咪娜,她后来觉得娃娃是当母亲疲于应付自己女儿时的一个手段。她当妈妈后,在大女儿不断哭闹时,她下意识地将那个叫咪娜的玩偶娃娃送给了女儿。但大女儿并不喜欢这个娃娃,有一天勒达发现女儿脱掉了娃娃的衣服,用记号笔将娃娃身上画得很脏,勒达很生气,走过去将娃娃直接扔到了楼下,这个陪伴她长大的娃娃最后被来往的车辆碾碎了。但这似乎仍不足以解释她为什么要偷走一个三四岁小女孩的娃娃,勒达左思右想,也无从解释,她觉得自己可笑又可怕,她感到内疚,但与此同时又感到一种快感。

勒达打算打扮一下这个娃娃,给它买几件衣服,然后再作为一个惊喜还给小女孩。后来的几天,她得知了尼娜一家更多的信息,尼娜上过一阵子大学,但没再继续,不过现在又想重新开始学习,她的丈夫叫托尼,在这个地方给家人租了一栋别墅,但他只在星期六过来,星期一早上就离开。海滩上的救生员男孩提醒勒达,不要招惹他们,他们不是什么好人。但救生员男孩对尼娜却赞不绝口,说她很美,不知道为什么会嫁到这样一个家里。

勒达会嫉妒男孩对尼娜的夸赞,就像她曾经会嫉妒自己的女儿一样。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勒达总喜欢将女儿同那些大家公认的受欢迎的女孩相比较,她隐隐觉得那些漂亮、大方、聪明、充满魅力、闪闪发光的女孩,夺走了属于女儿的某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夺走了她的某些东西。而当女儿受欢迎的时候,她又会去分析女儿身上那些受欢迎的特质来自哪儿,是来自她吗?她发现她不喜欢在女儿身上看见属于自己的品质,她总是觉得不对劲,甚至羞耻,比如她不喜欢大女儿争强好胜,总是想得到更多,明知犯了错却不肯认错,但有一次丈夫告诉她,你也是这样,她这才意识到,她讨厌女儿的地方,侧面反映出她讨厌自己的地方。两个女儿同样因为自己身上这些来自母亲的特质痛苦,当中有她们想要的,也有她们不想要的,而想要的那些部分在两个女孩之间还分配不均,小女儿一直觉得母亲将好的部分都给了姐姐,而差的部分留给了她。所有这些母女之间复杂又痛苦的纠缠,让勒达看见沙滩上的玩偶娃娃的时候,不由心生苦涩。她觉得这个布娃娃似乎“是一种明证,代表了一种平和、幸福的母女关系”,而她不曾拥有过。

有一天,勒达在给玩偶娃娃买衣服的时候撞见了尼娜和埃莱娜母女。埃莱娜因为丢失娃娃哭闹不止,而尼娜明显已经筋疲力尽,书中如此描述道:“她在耐心、烦躁、理解和想哭之间摇摆。”勒达用自己的经验分析,可能很快尼娜会叫喊,教训女儿,突破那种公众眼中的温柔母亲的形象,然后她会为这种突破而感到懊悔和屈辱。果然,尼娜呵斥了女儿,并狠狠拉了女儿一把,之后又马上流露自责的神情,她跟勒达说:“抱歉,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勒达讲起自己的女儿,说起照顾她们确实很累,然后不经意间她说出了她曾经抛弃过她两个女儿。事后她很后悔说出这件事,但当时她觉得尼娜会懂她。

那件事发生在大女儿六岁、小女儿四岁的时候,勒达那时的状态不好,觉得青春的那些希望到此时已燃烧殆尽,她想要在大学里有份事业,但又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排挤在外,根本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她很努力地写文章,想要发表,与此同时还得照顾女儿,一天在脚边玩耍的女儿突然爬上来打了勒达一个耳光,并不重,只是好玩,但勒达突然怒火上来,也扇了女儿一巴掌。力气不大,女儿仍以为是在玩,所以伸手又想打回来,这时勒达非常果断地再次打了女儿。她说,虽然我很克制,但我知道,这已经是真正的暴力。她把女儿赶出房间,重重关上玻璃门,因为太大力,玻璃碎了一地,女儿哭喊起来,而勒达筋疲力尽。她觉得自己真是个失败的母亲。

后来有一次他们一家旅游,路上遇到一对搭便车的英国情侣,男的四十多岁,女的不满三十岁,男的离开了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女的离开了年轻的丈夫,他们用很少的钱,在欧洲旅行几个月了,那个女人跟勒达说:“我们从小就不得不做很多蠢事,还认为那是必需的,但现在我们做的,是自我们出生以来我觉得唯一有意义的事。”勒达觉得这对情侣在向她释放一种力量,一种自由自在的力量,这点燃了她的心。作者费兰特在这里写了这一段话形容这种力量:“过去的一切都清零了,生活不是出于习惯,也没有那些习以为常、迟钝的感觉。我就是我,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不会因其他要操心的事偏离自己的轨迹,只会追随交织在一起的欲望和梦想。没人能束缚我。”与这对情侣分别后,勒达第一次在脑海里想象,她会对他爱过的男人和两个女儿说,我得走了。没多久后,她当真说出了这句话,她离开家,先是一场四天的国际会议,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她成了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年轻学者,认识了更多人,越来越确定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向往更精彩和广阔的世界,然后有一天她将两个孩子彻底丢给了丈夫,三年之后才回来。这件事给两个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再无法弥补。

勒达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玩偶娃娃还回去,可就在这时,她撞见了尼娜与救生员男孩幽会,他们在亲吻。勒达突然很想冲上去告诉尼娜:“夏天的一段恋曲有什么意义呢?你不是十六岁的孩子了,女儿还在生病。”之后一天,尼娜主动联系她,想要解释她与救生员男孩的关系,尼娜说她没有接受他。勒达让她放心,她不觉得这有什么。尼娜这时突然问勒达,你当年为什么离开两个女儿?勒达说:“我太爱她们了,但这种爱让我无法成为我自己。”尼娜又问,那你最后为什么又决定回去呢?勒达思索后说:“因为我意识到,我无法创作出任何东西,能与这两个孩子相提并论……比起和她们在一起时,我觉得没有她们时,我更没有价值,更绝望。”尼娜说,那回来之后呢,你觉得怎么样?勒达说:“我妥协了,少为自己活,慢慢我就习惯了……总之都过去了。”

晚上回到住处,勒达将偷来的玩偶娃娃拿到浴室,娃娃肚子里似乎进水了,她挤压它的肚子,娃娃吐出混合着沙子的黑水。这让勒达想起怀孕,第一次怀孕时,她努力保持优雅、美丽,用音乐、文学、各种各样的知识升华怀孕的体验,而第二次,她没有了这个力气,她只觉得肚子里像有一只凶猛的八爪鱼,没有一点人性,猛烈地攫取养分。而现在她看着这个偷来的娃娃,完全不知道它还会吐出什么,勒达感到恐惧,但丝毫没有停止,一直到娃娃吐出来一条虫子,勒达拿起钳子将它夹了出来。

假期的最后几天,尼娜提出来拜访勒达,勒达答应了她。此前的一个晚上,救生员男孩问勒达能不能借她的房子一用,勒达马上反应过来,他是想用这个房子和尼娜私会。救生员男孩还说是尼娜让她来问的。勒达觉得尼娜是在请求她来帮她做一个决定,究竟要不要冲破她生活的现状。在尼娜来到住处后,尼娜更是直接问她,你觉得我现在要怎么办?勒达提醒尼娜,这是在冒险,但最后又叹了一口气说,做你想做的事。分别的时候,勒达拿出了那个她偷走的娃娃,还给尼娜,尼娜马上气急败坏起来,她大骂勒达,你眼睁睁看着我因为这个娃娃筋疲力尽,你却什么也没做。勒达只说,我是个不近人情的母亲。最后勒达将房子钥匙给了尼娜,让她自行决定之后的一切。可就在那瞬间,勒达感到身体左侧一阵剧痛,她低头一看,一个针尖从她的皮肤里冒出来,是尼娜用帽子的别针刺的,尼娜拿上娃娃走了,而勒达看着腰间渗出血液,又凝结,最后变成一个圆点。晚上她收拾行李,准备离去,这时她接到女儿电话,女儿问妈妈,你在干吗,为什么不给我们打电话,你至少让我们知道你是死是活吧。勒达回答说:“我死了,但我很好。”小说就此结束。

听到这里,想来作为读者会有很多疑惑:勒达为什么要偷走玩偶娃娃,这个娃娃到底意味着什么?她和尼娜之间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何尼娜最后会如此气愤地用针刺向勒达?以及,勒达在小说最后说出的那句“我死了,但我很好”又是什么意思?所有的这些疑惑都是正常的,而且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费兰特曾多次表示她热衷借用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的故事模式,在这样的小说中,谜团必然存在,而真相,也即小说的主题就藏在谜团之下。接下来,我们结合费兰特的创作脉络和特点,来一点一点拆解这些谜团,探讨小说的主题。

我们从那个玩偶娃娃讲起吧,任何玩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特征,比如车子常被认为是男孩的玩具,而玩偶娃娃则常被认为是女孩的玩具。我们不谈这种认知的正确与否,但它已然是一种客观现实。费兰特常在她的作品中写到玩偶娃娃,可能娃娃作为一种女性特征明显的玩具,它几乎贯穿女性的一生,它是女儿们的玩具,是母亲们在养育女儿过程中的工具,书中勒达带着女儿去拜访她自己的外婆,女儿不停哭泣,这时这个与两个女儿隔了三代的女人竟也马上拿出布条做了一个布娃娃来哄孩子,所以娃娃就像是一种中介,它连通了一个女人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多重身份的经验,也连通了女性世世代代的经验。

当勒达偷走沙滩上的玩偶娃娃的那刻,她既像是一个母亲拿走了女儿的玩具,又像是一个女儿在争抢另一个女儿的玩具,她作为母亲和女儿的经验和感受被同时唤醒了。那这是一种怎样的经验和感受呢?费兰特对这一点的写作,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的话来说,她堪称激进,“她愿意把她每一个想法往前推进到她最激进的结果上”。她会直接讲出她作为女儿对母亲的厌恶,讲到她的整个成长过程几乎就是在努力避免成为一个像母亲这样的女人,她想摆脱母亲所代表的那一代女性的命运。比如勒达给自己的标签是新浪潮、新时代的女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反叛母亲的结果。可当她成为母亲之后,越是标榜新时代女性,似乎就越是在母亲这个身份上感到束缚,一个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自我要如何与一个母亲的自我兼容,书中的勒达毫无疑问爱她的女儿们,可她同时也确实感到女儿是她的一个阻碍。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还做过一个总结,他说费兰特作品中的每个女人都在传统婚姻和养育孩子的负担中,为了维持一个不至于散架的身份,而展开绝望的斗争。在《暗处的女儿》中,勒达斗争的结果是,她离开家,抛弃两个女儿,长达三年之久。回来后,两个女儿很难再原谅她,于是她们也像当初她要逃离母亲一样逃离她,这种母女间彼此厌恶和逃离最终像是一个无法中断的循环。

那还能怎么做呢?一个女性要如何做女儿,又如何做母亲,什么样的母女关系才算是好的母女关系?大量的书籍讨论过这些问题,甚至已经形成了一道道规范,而费兰特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她全盘托出一个女性最私密的经验与感受,她想要给出来自女性自身的回答。

在解读费兰特的第一部作品《烦人的爱》时,我们就有讲到,费兰特的作品受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呼吁女性与女性建立姐妹情谊,走出妈妈的世界,但意大利的女性主义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她们觉得如果女性抛弃了妈妈的身份,也就抛弃了女性特有的一种身份视角,反而把自己交由了一个男性世界去定义。1975年,意大利的女性主义者、历史学家穆拉诺,成立了“米兰女性书店联盟”。这个联盟鼓励女性要去寻找自己精神上的母亲,要去捍卫自己和母亲在生理、在历史、在精神上的联结,由此去找到一种完全区别于男性的身份认同。在《暗处的女儿》这本书中,我们能很明显看到费兰特试图向我们展现这种女性与女性之间的联结。小说中的两个女性,勒达和尼娜,她们同是母亲,但处在完全不同的阶段,勒达能在尼娜身上看见自己的过去,而尼娜也试图在勒达身上想象自己的未来。勒达其实就像是尼娜精神上的母亲,在小说中,走到家庭责任与自身欲望的分岔口的尼娜,最后只能走向勒达,请求她告诉自己,她到底要怎么办?

而勒达能做的其实也只有坦白自己的经验。她告诉了尼娜她眼中的真相,那就是她爱她的女儿,可爱她的女儿阻碍了她成为自己。她在抛弃两个女儿后,才意识到她创作的任何东西实际都无法与这两个女儿相提并论。因为其他的那些创作终究是在用别人的规则和话语创作,而她和两个女儿所共享的那一套经验与精神世界,却是独属于她们的,谁也夺不走的。但她也没有就此完全美化这一过程,她仍认为这是一种妥协,她确确实实少为自己活了,但她并不为此后悔。

勒达显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她的回答充满着挣扎和矛盾。一直到小说最后,她也没法厘清这种矛盾,所以她留下一句令人费解的“我死了,但我很好”。费兰特自己也曾多次在采访中坦言,勒达确实到最后也处在漩涡之中,她还有很多她自己无法解释的行为和感受。但好在,她并不回避这一点,与其为了自圆其说,而导向虚假,她宁愿处在混乱痛苦的真实中。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角色最大的力量所在。

勒达将她所经历的真相告诉尼娜,但她所经历的真相是否就是尼娜的真相呢?其实也不一定。小说中,费兰特借勒达之口直接点出了这一点,勒达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为了一名文化精英。她有事业,有名望,有一群和她有着相同文化、能理解她野心和痛苦的朋友。而尼娜并没有这些,而且她还处于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用书中的话来说,尼娜要承担的风险比二十年前勒达要承担的风险大得多。所以在小说最后,我们看到勒达和尼娜并没有达成一种精神上的同盟关系,相反尼娜刺伤了勒达,然后带上玩偶娃娃愤然离去。可这并不意味着两人之间的这番关于真相的交流就毫无意义了,这时的尼娜已然不同于小说开始时那个扮演着完美母亲的尼娜,一个更加鲜活、锋利和具备力量的尼娜破壳而出,她手里拿着那个象征着母女之间世代经验的娃娃,想必她即将会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勒达和尼娜之间有嫉妒、有争抢,也有相互理解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她们开始将对方作为坐标来定义自身,这也再次应和了前面我们讲到的女性主义思潮,那就是女性要捍卫女性彼此间在生理、在历史、在精神上的联结,由此去找到一种完全区别于男性的身份认同。带着这一点,我们再看费兰特写到的玩偶娃娃,似乎就有了一些别的意义,母亲将布娃娃交给女儿,女儿成长为母亲之后,又将娃娃交给下一代的女儿,玩偶娃娃是女孩们的陪伴,也是她们用来模仿各种角色和搭建世界的工具。费兰特很少在她的小说中说很绝对的话,但在这本小说中,有一句话她说得斩钉截铁,她说:“通过游戏,我们应该从小就告诉女孩真相:让她们自己想办法,营造一种可以接受的世界。”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暗处的女儿》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三部小说,她在这本书中借勒达之口,回溯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呈现了女性在传统角色与个人追求之间漫长且复杂的挣扎。在费兰特看来,母亲和女儿之间这份混合着爱与痛苦的关系,是属于女性之间独有的经验和精神源流,这帮助定义了一个女性,让一个女性建立更加深刻的自我认知。小说的主人公勒达在小说的最后一刻仍然对自我有很多疑惑,但这不影响她自我的强大。可见没有答案,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持续跟那混乱且痛苦的现实打交道的勇气。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非常推荐你阅读原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女性要去寻找自己精神上母亲,要去捍卫自己和母亲在生理、在历史、在精神上的联结,由此去找到一种完全区别于男性的身份认同。

2.没有答案,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持续跟那混乱且痛苦的现实打交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