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杨以赛解读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杨以赛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这本书引入心理学的角度,重读了包括《奥赛罗》《约翰·克利斯朵夫》《雷雨》《月亮与六便士》《围城》《第一炉香》在内的9部中外经典名著,它试图用这些文学名著来解答提炼人生课题,探讨我们的人生困惑。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史秀雄和杜素娟,其中史秀雄是资深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哥伦多大学,杜素娟则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文学教授,教了23年的文学课。两人以对谈的形式,重读文学经典。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两位作者解释了为何要把文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文学其实也被称为“人学”,它通过讲故事来表达对人生规律、人性秘密和命运逻辑的思考和探索,“在缺少足够人生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小说中呈现的一代一代前人的人生故事,是我们理解与把握人生最好的资源与课本”。另一方面,小说在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往往只呈现想象、行为、选择和情感的状态,而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以及有了这种状态该如何办,则常常是一个谜。而心理学的诠释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并且建立与当下现实的联系。杜素娟说:“我们相信,通过讲述这些经典作品中,关乎人性和人生的命题,一定可以让大家在虚构的小说中看到真切的现实,从过去的故事中得到今天所需要的启发。”
在这本书中,史秀雄和杜素娟就着文学经典探讨了多个人生议题,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板块:出身、理想、爱情,这刚好是构成我们人生很重要的三个部分。碍于时长,我从每个板块中挑选了一本最切合这一议题方向的经典著作,来为大家解读。首先,我们就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来讲一讲我们该如何与我们的出身相处;然后我们再就着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来探讨理想,到底什么是理想,我们又该如何追求理想;最后,我们来看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我们借此来拷问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算是一份好的爱情?
好,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我们先要讲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长达10卷,在文学史上被叫“长河小说”,也就是那一类用很长的篇幅去描写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个家族兴衰的小说。罗曼·罗兰在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是凭借这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什么呢?罗曼·罗兰参考了贝多芬的生平,创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他出身底层,父亲是宫廷乐师,母亲是厨娘,在当时都属用人,这本书讲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如何摆脱出身的限制,一步一步成为令人敬仰的音乐家的故事。在杜素娟看来,约翰成长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与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他面对出身的困惑和挣扎,却与我们是共通的,他在面对出身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我们结合小说,具体来讲:约翰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出身。有一次,他妈妈带他去做工的主人家玩,主人家有很多孩子,都跟约翰差不多大,很快便和约翰玩到了一起,玩得正欢的时候,一个小孩突然发现约翰穿的上衣好像是他的,随后其他小孩也发现,约翰的裤子、鞋子,都是他们的。约翰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穿的衣服是人家穿剩下的,他感到很屈辱。但更屈辱的还在后面,几个小孩问约翰,你长大想做什么,没等约翰回答,他们就说,你是想做厨子还是做马夫呢?在他们眼中,约翰的未来已经注定了。这是约翰第一次知道了别人眼中他的人生是怎样的,或者换一句话说,他感知到了他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这极大地打击了他,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窝在家里,没有勇气再走出家门。杜素娟在书中说,约翰所经历的这一刻,可能会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都要面临的一刻。一些人会因此感到庆幸,也有一些人会因此感到失落,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巨大的愤怒,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我们人生方向的选择。
约翰是怎么做的呢?在讲约翰是怎么做的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反面例子,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于连的处境和约翰有些相似,他是木匠的儿子,难以接受出身,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连对出身感到自卑,这种自卑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恨,他恨他的家庭,恨他周围的富人,最终他又以这种恨作为借口,走上了一条道德堕落、毫无底线的人生之路。杜素娟在书中分析说,“恨本身是一种变相的爱,当你特别恨某样东西的时候,其实是放大了它的重要性……于连特别仇恨贵族阶层,但是它又拼命想成为贵族当中的一员……当你陷入这个误区之后,你没办法想象在成为贵族以外,自己的人生还有怎样的可能。”
约翰和于连不一样,这得益于他爷爷对他的指引。前面我们讲到他一度在家里要自闭了,后来出现了一个契机,他的爷爷很喜欢看歌剧,约翰经常跟着爷爷一起去,久而久之,他会哼出一些曲子来,他的爷爷把他随口哼出的曲子记下来了,有一次他问爷爷这是什么东西,爷爷说这都是你谱的曲子。约翰很受震动,他意识到,他有被剥夺了的东西,但他也有被赐予的东西,比如说谱曲的才能,这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撑。那罗曼·罗兰借此要表达什么呢?难道说只要找到一项一技之长就可以超越出身了吗?显然不仅于此,史秀雄和杜素娟在书中特别指出,我们不能把这项才能仅仅视为是一项竞争的技能,那么多技能,为什么罗曼·罗兰要写作曲呢?其实是因为作曲更直接地指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与其说约翰是通过一项技能,竞争到了一个人生席位,不如说他是发挥了创作力和想象力,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可能,而这才是和出身相处的关键。
在约翰确认了自己的才能后,他做出了一些作品,收获了一些名气,他开始被一些人带进宫廷,给达官贵人演奏。这时约翰面前出现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他可以一直为这些人演奏,收获他们的认可,最终融入他们,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但这样一来,他其实只是复刻了别人的人生,投入到了别人的游戏当中。在这本小说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约翰的舅舅,他在这个时候适时地出现了。有一天他把约翰带到郊外,对他说,你现在觉得最美的音乐就是宫廷里的音乐,那你听听这里的音乐。约翰就在那儿听,他听到风穿过树林的声音,溪水流动的声音,觉得这些声音也太美了。后来他就立志要写一种来自自然、来自生命的音乐。这种音乐很独特,起初很多人不接受,他也一度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回头看舅舅对约翰的帮助,其实重要的不是他为约翰指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重要的是他引导约翰认识到,你不一定要盯着被所有人认为高贵的宫廷,或者说你不一定要把你的价值感固定在某些阶层、某些群体之上,觉得这就是你最该追求的世界,你其实可以发挥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赛道,玩你自己的游戏。这个世界可以不受等级和贵贱的限定,并且也是任何人也夺不走的。在你自己的这个世界里,出身并不重要。
当然,罗曼·罗兰这本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一位爷爷和一位舅舅的点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地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就算开发出来了,可能也不具备条件和资源去运用它,进而去开拓人生的可能。但文学的重要性就在于,他传递了一种观念,自此之后我们带着这种观念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它有用,还是没用,我们可以自己判断。正如杜素娟在书中所说:“你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爷爷,没有这样的舅舅,但是你有罗曼·罗兰,他写了这本书,而你尝试读懂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的。”
好,“出身”的问题,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这可以说是一个从我们一出生就伴随着我们的问题,随着长大,人生往前推进,你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需要你花大量时间面对的问题是:你的理想。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聊一聊理想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它。
《月亮与六便士》可以说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叫做思特里克兰德的男人,他原来在伦敦做证券交易人,40岁的时候,他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一儿一女,可以说生活很优渥,也很稳定了。但是这么一个人,有一天他突然给他的妻子留了一封简单的信,里面说了四点,一是我们分手吧,二是我去巴黎了,三是我不会回来了,四是所有这些事我决定好了,不会改了。
他去巴黎干什么了呢?思特里克兰德的太太认为他一定是跟某个女人私奔了,她就托了一个交往较多的文学青年去巴黎劝思特里克兰德回家。文学青年去了巴黎,发现思特里克兰德住在一个非常破烂的地方,里面都是霉味,而且他穿的和吃的都很糟糕,他并不是和某个女人私奔了,他是在这里学画画,想要追求他的绘画理想。文学青年劝说,你的妻子不会计较,你只要回去就行。但思特里克兰德很坚定,说绝不回去。后来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越来越惨,也生病了,几乎都要死了,但他还是不愿意回到他往日的生活中去,后来他实在没法在巴黎活下去了,误打误撞去了南太平洋一个叫作塔希提的小岛,他在这里靠卖椰子树换颜料,最终画了很多的画。作者毛姆在书中说他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幸福的三年,三年之后,他得了麻风病,在病痛中又熬了三年,然后就去世了。临死前他在屋子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壁画,但他留下遗言说,要把这些全部烧掉,烧到一根木头都没有了。这差不多就是整个故事了。
很多人读《月亮与六便士》,第一印象都会觉得说这本书在讲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就像这本书的书名,我们常常想要追求月亮,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面对“六便士”,也就是钱这一类世俗生活的问题,这两者不可兼得。于是很多人会称赞思特里克兰德,觉得他是一个勇士,他敢抛下一切,去追求诗和远方,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少之又少。但杜素娟提出说,这样的解读其实不太准确。如果是这样子,那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他的画,他不断在说,一幅画我画完了,就没有意义了,他最后甚至要把他付出这么大代价追求来的东西一把火全部烧掉。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杜素娟在这本书中分析称,思特里克兰德让我们重新思考“理想”。理想是什么呢?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他追求的其实不是画画,而更多是画画过程中的状态或者感受,或者说是围绕画画的那种生活。杜素娟说,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理想并不是画出一幅怎样的佳作,“而是我要过上我想过的那种生活,得到我想要的那种自我的状态。”只有理解到这个层面,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会说,一幅画画完了,实际就没有意义了。
毛姆在这本小说中,穿插了很多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比如他还讲到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简直是一个简略版的思特里克兰德。他的医术很好,医院准备提拔他,让他做领导,但就在升职之前,这位医生准备去埃及旅游一下。他到了埃及以后,站在甲板上看这座城市,突然感觉自己得到了某种启示,他觉得这才是他真正的家,这才是他想要的归宿,于是之后他写了一封辞职信,留在了埃及,在亚历山大港做了一个很低微的检疫员。他娶了一个当地的老婆,生了一些孩子。在其他人看来,他把他的大好人生已经糟蹋完了,他的理想已经彻底破灭了。但对于医生本人来说,他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实现了理想。我们常常认为理想应该超越于生活之上,或者说理想就一定和我们的生活是对立的,但思特里克兰德和这位医生所展示的是,理想和生活就是一个概念,你想要的生活就是你的理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特里克兰德确实是一位勇士,但他的勇敢不在于他努力、绝不放弃地成为一名大画家,也不在于他抛下所有的物质和名利,去追求诗和远方,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去追求他想要的生活。他抛弃证券经纪人的生活,不等于说这就是一种庸俗的生活,这只是一种他不想要的生活。史秀雄在书中更是直接说,如果我们对调一下,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艺术家,后来想去做证券,这样这个故事还成立吗?其实它依然成立,职业不是关键,我们不要用某一个职业或者某一份工作这些外在的东西去界定理想是什么。史秀雄说,如果今天回到小学时候去写你的理想是什么,他不会写说要成为宇航员、科学家,或其他什么的,“也许更合理的写法是,我的理想是每天早上起来我会很期待今天要做的事情,或者说,我的生活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很喜欢我所做的事情,哪怕是日复一日,哪怕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哪怕是周围人都不理解,但是我真的很喜欢”,理想可能更像是这样一种更主观、更状态的东西。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到了40岁才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或者说他真正想过的生活是怎样的,于是他经历了一个生活断崖,这也是这个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思特里克兰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不要急着把生活和理想对立起来,不要觉得说我要谋生,我就不能有理想,我要有理想就很难谋生。今天很多人的想法都是,我先考虑生计的问题,等生计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再来考虑理想。这个想法听上去没什么问题,但其实思特里克兰德在40岁那一年所经历的生活断崖,可能也正源于这个想法。杜素娟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她说,如果你的谋生和你的兴趣刚好重合,那当然很好,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谋生和我们的兴趣确实不太重合,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从中择其一,我们可以选一份谋生的工作,但同时保留一份兴趣,“平常你可以小小地经营这个爱好,留着这个小火种,它也许能变成一团火,也许只是小火种,但是你要留着它,不要做二选一,让这团火一直燃在那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要考虑的,那就是,也有可能你一直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甚至找不到你的兴趣所在,那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史秀雄在书中提到一个方法:我们说理想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我们从一份职业和兴趣描述中是看不到生活和状态的,我们只有从具体的人身上才能直接看到生活和状态,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可以尝试去看看自己欣赏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人会让你感觉很仰慕、很羡慕、很想成为他”。史秀雄说:“现实生活中,我很多时候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判断的,有时候我也不确定,但是我遇到一些人,觉得他们做的事情特别有意思,我也想做,甚至想变成他们,然后我就会发现,这可能就是我想追求的那种很理想的状态了。”
杜素娟也在书中说,其实这也是《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最激励人的地方。它让你看到了一个叫做思特里克兰德的人,它让你看到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它有很大的力量,甚至会让你不在意生老病死,不在意贫穷,不在意孤独。可能很多人都还没体验过这样的一种状态,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让我们相信这是存在的,这也是我们有可能找到和体验到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寻找它。
好,“理想”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来讲一讲爱情。理想和爱情构成了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甚至有人会说,爱情就是最伟大的理想。我们要怎么来认识爱情,以及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它呢?我们就着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来谈一谈这些问题。
《沉香屑·第一炉香》不是张爱玲最成熟的作品,也不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但在她一系列爱情题材的作品中,算是很重要的一部,不断被重提讨论,2021年还被著名导演许鞍华改编成了电影。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叫做葛薇龙的女生,抗战时期她在香港避难,也在那儿读高中,还差一年毕业,但她父亲经济上撑不住了,就让她回上海。薇龙觉得只有一年就毕业了,回上海浪费学业,就想留在香港,但她又没有钱。这时她想到她在香港有个姑妈,这个姑妈年轻时从家里出去,找了个年纪很大的老人做丈夫,和家里断了关系,现在丈夫死了,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薇龙觉得她说不定能帮上忙。于是她去见了姑妈,姑妈很快答应帮她出学费,还让薇龙住进了她家,给她置办了很多衣物,还帮助她学习各种交际场上的技能,简直是把薇龙当大小姐对待。薇龙是后来才揣度出姑妈的真正用意,前面我们有说姑妈年轻时为了钱嫁给了一个老头儿,她一心盼着老头死,能继承遗产,但没料到老头活了很久,活到姑妈都已经老了。姑妈后来觉得这是一笔吃亏的买卖,因为她付出了自己的整个青春,她甚至一辈子没有真正爱过,所以到了晚年之后,她想要疯狂补偿自己的青春,她将家里的丫鬟送入交际场,帮她钓来一系列年轻公子哥,用今天的话说是“小鲜肉”。等“小鲜肉”进了她的交际场后,她再利用自己成熟女人的美丽和财富,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收进自己的网中。
薇龙当时才十六七岁,很多男生都爱慕她,但最终她都要眼睁睁地把这些男生拱手让给姑妈。其中有一个叫做乔琪乔的浪荡子,在一系列男生中,他是唯一一个对姑妈有免疫力的人。薇龙因此被他深深吸引住了,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他。但乔琪乔很坦率地对薇龙说过,第一我不会结婚,第二我也不对任何人负责任,你要想谈恋爱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下去。这显然是很无理的话,但薇龙觉得离不开乔琪乔了,只能接受这番无理。后来姑妈也去做乔琪乔的工作,劝他和薇龙结婚,姑妈想的是只要结婚了,薇龙就不会离开香港,就可以一直给她做交际花。乔琪乔一开始不愿意,但姑妈劝说,薇龙是能帮你挣钱的,有很多老男人给她送钱,这些钱都能给你用,等到她年老,不能给你挣钱了,你就随便找一个捉奸的理由,离婚就行了。乔琪乔一想觉得这样也行,就同薇龙结婚了。之后好几年,薇龙一方面帮姑妈钓人,一方面帮丈夫弄钱,就这样把自己卖给了两个人。多年以后,她和乔琪乔去湾仔玩,那里有外国水兵拿花炮去逗站街的妓女,他们一看到薇龙,也把她当妓女,拿花炮逗她。乔琪乔说,那些醉泥鳅把你当作什么人了。薇龙说,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呢。乔琪乔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薇龙说,如果一定要说分别,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到小说最后,张爱玲写说,“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小说就此结束了。
这显然是一个很扭曲,也很悲凉的故事,但张爱玲就是试图在这种扭曲与悲凉中去探讨爱情的实质。我们先看小说的女主人公薇龙,她做了很多在外人看来堪称荒唐的决定,但她又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角色,相反我们很容易代入她,比如她喜欢上乔琪乔,很大的原因是被乔琪乔身上张扬、独特的个性所吸引了,这一点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杜素娟在书中分析说,“我们人生当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怪诞的处境”,明明所有人都跟我们说要找一个老实、可靠的人,但我们却总是被一些看起来不老实、不可靠,但个性有趣的人吸引。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成长中所受到的规训其实是很严格的,对每个人都有固定、明确的要求,在这个环境下,很难长出不一样的个性。如此一来,我们很容易对那些有个性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从这个层面来看,爱情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出口,它让我们看到一种挣脱条条框框的可能性。
史秀雄也在书中提到说,他在他的咨询案例中,经常会谈到这一话题,他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年轻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体验还不是很丰富,人格也没发展完善,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这个阶段,如果没有人来给予我们一些方向指引或是人格力量,我们的内心是很容易感到迷茫和不安的。这时如果我们看到一些很有个性,甚至很叛逆、玩世不恭的人,自然很容易被他们吸引,倒不是被他们独特的个性吸引,而是被个性底下,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明确、笃定的姿态所吸引。所以更进一步讲,薇龙的这份爱情,引导我们去想我们在爱情中爱的到底是什么。用史秀雄的话来说,“我们爱那样的人,一方面确实是有浪漫的吸引,当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的向往跟想象,我们是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喜欢的人,再长大一点就不再喜欢了,其实不是对方变了,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想象变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爱情是带有危险性的,尤其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在各方面都比较匮乏,于是很容易就盲目痴迷于一个人,我们把对某种能力、品格的渴望,误以为是对一个人的渴望,最终无法自拔。葛薇龙的悲剧便源于此,面对有着各种荒唐行径的乔琪乔,她却始终不愿离开他。在小说里,张爱玲写道:“薇龙抓住乔琪乔外衣的翻领,抬着头,哀恳似的注视着他的脸。她竭力地在他的黑眼镜里寻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见眼镜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缩小的,而且惨白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薇龙被这种爱情吞噬了,她也是被她巨大的自卑吞噬了。
张爱玲的笔力很狠,哪怕到小说最后,她也没给薇龙任何希望。很多人读张爱玲,读到最后,常常很无力,现实一点的爱情不行,浪漫的爱情也不行,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史秀雄和杜素娟两位作者在书中尝试讨论了这个问题。在杜素娟看来,薇龙和姑妈在爱情上都是悲剧,姑妈梁太太的爱情是为了生存,她迫不得已早早地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个有钱的男人,而薇龙则是早早地把自己的精神托付给了一个男人。这种托付本身是没问题的,因为我们确实有生存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但杜素娟疑问的是,我们有必要这么早就托付出去吗?在薇龙和姑妈生活的年代,女性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狭小,以至于那个年代的女性不得不早早做出决定,但今天不一样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和经营自我,我们完全可以不那么早做决定,如史秀雄在书中所说:“让自己先独立一点,成熟一点,这样在跟命运的博弈当中,就有更多的筹码,然后再去选择,也许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另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是一种对自我的消耗,杜素娟在书中也借此提醒说,其实一份好的爱情,本就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发展自我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份爱情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自己应该去爱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把爱情当作一种发展自我的渠道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会对爱情有那么多的焦虑了。因为发展自我的渠道有很多,当我们没有遇到一份合适的爱情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其他方式去成长,当爱情来了,我们勇敢迎头赶上;当爱情失败了,我们也不必过分气馁,就当一门课结束了,还有很多门人生进化课,等着我们去修呢。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在这本书中,史秀雄和杜素娟共读了多本文学经典,从中提炼出人生议题,回应我们的人生困惑。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从中提取了三篇,我们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看到我们应该跳出“出身”的怪圈,“出身”确实会带来很多限制,但是它不能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为自己构建一个不受任何等级与价值观念限定、任何人也无法夺走的世界。接着我们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读到,“理想”和“生活”不一定是对立的,甚至“理想”就是过上我想过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在其他人看来完全不值一过。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刻意地在理想与谋生中二选一,这两者总有可以结合的地方,用杜素娟的话来说,要带着理想的火苗去生活。最后,我们读了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我们从葛薇龙的人生故事中探寻爱情的本质,爱情是我们生活的出口,爱情也是自我的镜子,在爱情中,我们常常是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与此同时,爱情也是自我发展的渠道,一份好的爱情最终会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人生显然不是用几句话就能概括的,每个人人生的境况千差万别,对人生问题的看法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今天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写有人生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给了你一份参考,让你从其他人的人生中,寻找对自己有所启发的部分。正如杜素娟在书中鼓励的:“人生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旅程,痛苦和挫折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能够从前人留下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发和教育,得到命运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也许我们对于未知的前程会多一些了解和预知,那么在遭遇痛苦的时候,就不至于崩溃;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也能够拥有一份坦然和从容。希望我们的听众和读者都能够拥有一双洞察生活迷局的眼睛,生长出一个强大而坚韧的自我!”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人生显然不是用几句话就能概括的,每个人人生的境况千差万别,对人生问题的看法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今天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写有人生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给了你一份参考,让你从其他人的人生中,寻找对自己有所启发的部分。
-
人生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旅程,痛苦和挫折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能够从前人留下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发和教育,得到命运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也许我们对于未知的前程会多一些了解和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