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悲剧心理学》 良舟工作室解读

《悲剧心理学》| 良舟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现当代中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在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关于本书

这本书最早在1933年出版,本来是朱先生在欧洲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后来才请张隆溪翻译后,介绍给中国读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朱先生虽然还年轻,但是他已经有胆识去发现欧洲大师们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解。朱先生把之前关于悲剧的重要解释,都梳理了一遍,然后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希望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对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提出自己的理解。作为中国人,他是带着比较的视野进入这个话题的,所以在讨论西方悲剧的同时,他也会时时跟我们的传统戏剧做对比。他试图从文明差异的角度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古希腊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而中国和其他地方都没有产生这种艺术形式。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第二,虽然中国没有产生悲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悲剧,这是因为悲剧体现的是人普世的情感,这也是悲剧的一个核心价值。 第三,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因为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悲剧心理学》。

悲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流行于欧洲。在西方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研究过悲剧。悲剧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被这些大师都说透了。但是,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所以少有人讨论的问题,引起了本书作者的兴趣,那就是“为什么人不喜欢遭遇悲剧,却喜欢观看悲剧艺术”。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所以他能够关注到这个西方悲剧研究讨论比较少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把之前重要的关于悲剧的解释都梳理了一遍,然后,他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对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中国人,作者是带着比较的视野进入这个话题的,在讨论西方悲剧的同时,他也会时时跟我们的传统戏剧做个对比,从文明差异的角度理解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

这位作者,就是现当代中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这本书最早在1933年出版,本来是朱先生在欧洲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写这本书的时候,朱先生虽然还年轻,但是他已经有胆识去发现欧洲大师们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后来那些奠定他美学大师地位的专著里,比如《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这些书,都能看到这本书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没有本书,就没有后来的朱光潜。

朱光潜在这本书里用很大的篇幅回顾了西方对悲剧研究的主要观点,在本期音频中,我们就不再全面介绍前人有关悲剧的所有观点,重点来说一下朱光潜在和古人对话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见解。我会分三个部分来说:第一,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西方悲剧的独特之处是什么?第二,虽然中国没有产生悲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悲剧,这是因为悲剧体现的是人普世的情感,这也是悲剧的一个核心价值。第三,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因为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

下面我们就来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清楚,西方悲剧艺术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西方悲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命运。你可能会说,这也没什么特别的啊,中国人也经常说认命、信命什么的。确实,命运是人对世界运行方式的一种普遍的理解,但是中国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古希腊人的态度是审美的,而中国古人是实用的。所以说,中国缺乏产生悲剧的文化土壤,因为悲剧就是一种审美地看待命运的艺术。

我们刚才说了,命运是人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我们说起命运的时候,经常是跟不幸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会困惑不解,为什么很多事情不符合我们内心的秩序,这会让人感到痛苦。命运是一种解释,帮我们把这种痛苦合理化了,但是,古希腊人并没有停在这里。古希腊人对悲剧的定义,和一般意义上说的苦痛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古希腊悲剧讲的是好人、高贵的人的遭遇,让观众从他们的遭遇中产生崇敬、恐惧或者怜悯的感情,最终人们应该通过观看悲剧,得到情感上的净化。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也是最早研究悲剧的人。在每天听本书解读的《诗学》里,你能听到他对悲剧更全面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古希腊人把人对命运的普遍感受,当作了审美的对象。命运的悲剧所带来的痛苦,被他们转化成了一种审美的快感。这种理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西方艺术中悲剧的定义。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你可能想问,类似的讲悲惨人生的悲剧故事,我们也有啊,比如《窦娥冤》,窦娥的命运那么悲惨,连夏天都要下雪。但是,根据前面的定义,你就会发现这和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是不一样的,最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对这种悲惨命运的态度不一样。西方的悲剧是审美地看这种遭遇,让观众产生恐惧或者怜悯的情绪。而中国的传统戏曲,往往有说教的意味,追究事情背后的伦理问题,而且最终这个伦理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才能让观众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戏曲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

所以,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就算主人公遭遇了“悲剧”,受尽摧残,但只要他是个好人,在结尾时,他也一定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作者必须这么写,观众也只爱这么看。以至于就算剧作家想搞创新,观众会接受不了。明代就有一位搞创新的剧作家,在故事结尾把女主角写死了。结果这个剧上演之后,遭到观众强烈地抗议。作者被逼无奈,只好修改了结局,让女主角又活了过来。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较一下。比如《赵氏孤儿》这部戏,剧情很简单,就是晋国两个大臣,赵盾和屠岸贾不合。屠岸贾是个奸臣,耍阴谋将赵家满门抄斩,只有一个孤儿被赵家的好友程婴救出。屠岸贾为了杀掉这个孩子,下令把全国半岁以上、一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危机关头,程婴与好友公孙杵臼商定计策,保住孩子。二十年后,这个孩子请求朝廷主持公道,报仇雪恨。

这个故事和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挺相似的,都是王子复仇记。比较一下这两部戏的侧重点,你就能理解西方悲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同样是说复仇,《赵氏孤儿》里的复仇过程只有帝王的一道命令,全剧都在主要描写程婴等人营救孤儿的正义之举上。观众看这个戏的过程中,孤儿的悲惨遭遇只是背景,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实现正义的过程中,最终观众会松一口气,获得一种问题解决之后的轻松和愉快。剧作家在戏里传达的是伦理问题,比如正义是什么。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不仅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复仇的经过,而且他的重点在于王子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挣扎。它的整体气氛是阴郁、恐怖和痛苦的,观众不能从剧中得到愉快的感觉,作家也不打算讲做人的道理,他会引领你进入到主人公所处的情境中,用审美的态度去体验这个复仇的故事。

所以说,西方意义上的悲剧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他们看待命运的态度和其他地方不同。不但中国没有同样的艺术形式,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和西方悲剧一样的艺术形式。原因和中国一样,这些民族在面对命运时,会寻找实用地解决方案,比如宗教。如果人们可以通过一种宗教教义,让痛苦得到安抚,那么那种凝视痛苦的审美态度,就不可能出现了。

比如古印度和古希伯来民族就是如此。古印度宗教观十分复杂,基本观念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并不真实,充满痛苦。但人可以通过禁欲、修行、追求真理等方式,脱离这些痛苦,达到圆满。希伯来民族自命为上帝的选民,在历史中承受了大量悲剧性的遭遇,但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而上帝是公平的,最终将给以色列民族一个完美公正的世界。对于像他们这样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一切痛苦都已经找到了解脱之法,不必执着,所以也就不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凝视痛苦,自然产生不了悲剧。

以上介绍的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戏剧,看出了西方悲剧的独特性,那就是西方人是用一种审美的态度,看待命运,看待悲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悲剧,这也是我们第二部分要讲的内容: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

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有方法可寻的。我们在开头说了,朱光潜先生是从心理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的,他用四个字总结了一种审美的方法,叫做“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指的是创造或者欣赏的时候,你跟对象在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是美产生的条件,也是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时候可以运用的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句俗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因为你和情人之间有特定的心理距离,所以你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这个概念,本来是从欧洲近代形式主义美学中提出来的,朱光潜先生批判地接受了这个观点。

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哲学家康德和美学家克罗齐,他们认为审美感觉是一种纯粹的基本直觉,是在见到事物外表后产生的,没有任何理性内容的纯粹感觉。但朱先生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了,脱离实际。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比如生活经验、道德判断等,是没有办法从审美经验中彻底割裂出去的,只能克制。在他看来,这种克制,就是保持“心理距离”。

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够把命运,把悲剧,当作审美对象,就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这个方法来创作和欣赏悲剧。悲剧里的故事本身是痛苦的,比如哈姆雷特父亲被杀,王位被人夺走的遭遇。但是,在看《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并不只是这种痛苦本身。作家通过语言等方式,让我们和那种痛苦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太远,让你觉得事不关己,也不太近,让你觉得好像是切肤之痛。

所以,在欣赏悲剧时,观众也应该尽量保持客观冷静,并在观剧时聚焦于剧作本身。在心理上不靠的太近,近到忘了这是一部剧而不是真的;也不能太远,远到理解不了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台词。只要在观剧时,保持着应有的心理距离,随着剧情的深入,每一个欣赏悲剧的人,都能循序渐进地获得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首先,是第一个层次,和现实情感不同的审美情感。在看悲剧时,我们会为剧中人的遭遇所触动,引起自身情感的波动,主要就是前面说到的怜悯和恐惧。怜悯比较好理解,当你看到另外一个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能够感同身受。但是,这种感同身受,和现实中的同情又不太一样。英国有个学者博克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同情说”,认为悲剧快感是出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剧情激发出观剧者对人物的同情,所以会产生观剧快感。

在朱先生看来,这种理解其实是没有控制好心理距离的结果,混淆了现实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差别。观剧者应该跟剧作拉开心理距离,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看,就能在感受到人物本身的痛苦时,也体察人物身上那种带着普遍性的人类的苦难。这时候激发的同情,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一种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的悲悯情怀。这就是悲剧审美中的怜悯。

那么恐惧呢?恐惧是与怜悯正好相反的一种情感。怜悯的起点是爱与同情,伴随着想要接近的冲动,而恐惧则是来自危险的意识,产生想要后退和逃离的冲动。但审美的恐惧并不让人真的后退和逃离。人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与恐惧拉开一段心理距离,然后细心地体会恐惧。不管是对压倒一切的命运的恐惧,还是对死亡的恐惧,都会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和无助,让我们超越自身。这就是悲剧审美中的恐惧。

当然,也有人认为,人们喜欢看悲剧是出于优越感、安全感以及原始的恶意等。因为剧中人比我们惨,看他们受折磨,我们会感到释然或幸灾乐祸,这就是快感。比如柏拉图、霍布斯等人就是这么说的。但人间灾祸那么多,何必再去剧院看。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人性心理的基础,但不能解释一般人的观剧体验。

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随着情节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体验到只有悲剧艺术才有的那种崇高的快感。崇高是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里认为,人在面对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而产生恐惧时,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扩张的感觉,这就是崇高感。这种崇高感一般来自审美对象的两个特点,一是拥有体积上或力量上超乎寻常的特质,二是形象的宏大壮观能迫使人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显然,悲剧十分符合产生崇高感的两个特点。悲剧主角面对的是无可辩驳的命运,而面对命运,悲剧人物又不甘于顺从,做出顽强的反抗。这使得悲剧先是让观剧者感到无力、恐惧,继而又通过人物的反抗行为,激发出振奋、鼓舞、激昂的感觉。而悲剧的崇高感,就在这样一种无力与激昂的冲突中,被持续不断地激发出来。

被激发出来的情绪,随剧情的推进不断蓄积能量。当这一种情绪积聚到临界点而将泄未泄的那一个短暂的停滞时间,叫做“暂时阻碍”。这是悲剧审美的重要时刻,也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临界点。紧接着,悲剧主角到达生命最重要的关头,剧情的高潮赫然降临,人们受到阻碍而停滞的情绪随情节的高潮宣泄而出。观剧者因而获得了极强的审美快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是观赏悲剧时特有的“情绪的净化”。而这一种净化,实际上是一种受到阻碍的生命力的释放。

这种让人体验到整个精神被提升到更高水平的生命力的感受,就是悲剧审美的第三个层次。关于这个生命力的感受究竟是什么,一开始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弗洛伊德等学者研究悲剧时,就认为这个生命力的感受,是纯粹的情绪积压、生理欲望的积压,或者智力活动的积压,得到释放获得的快感。其实,他们也是没有调节好心理距离,还是在个人的生理或者心理层面寻找悲剧快感的源头。他们没有意识到,悲剧审美感受到的这一种生命力,已经超越了单个个体的层面,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生命力层次上。

正确的心理距离状态下,第三层次的生命力的感受,不是个人的生命力的释放,而是与人类全体拥有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了共鸣。一部好的悲剧,在展现巨大的痛苦时,一定也展现了人物对待痛苦的方式。最好的人永远是顽强地跟命运搏斗,即便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这是悲剧真正高贵的地方。悲剧主人公始终以激昂的、反抗的态度,面对无法避免的一切灾难。这是人类全体不屈不挠的写照。而作为观剧者,一方面,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命运的摆布下,单个的人是多么的渺小。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悲剧主角身上,看到了人类作为全体,在与命运的斗争中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这是人的伟大和崇高,是属于人类整体的永恒不朽的生命力。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感受到这一种不朽的生命力,正是悲剧带给观众的至高审美体验。

这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不管是现实情感、审美情感、崇高感,还是对人类全体的生命力感的感受,都是每个人本身就拥有的,并不因为国界的限制的改变。这使得欣赏悲剧艺术的门槛,并不在国界的差异上,而是在审美的方法上。只要调整好了心理距离,大家就能欣赏悲剧。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因为只要把握好“心理距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逐渐摸索、由浅入深地获得悲剧欣赏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然而,就是这样伟大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中却逐渐衰落了下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就来和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因为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而衰落?

悲剧对命运的态度,实际上是把世界看作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然后用审美态度面对它。这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我们第一部分所说的,如果有了其他的解释世界混沌,解释命运无常的方式,悲剧就不会产生。同理,如果有了其他的解释方式,悲剧也就很有可能衰落。

哲学和宗教就是这样的解释,它们就是用跟悲剧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哲学和宗教都是在试图安抚人们在独自面对这个洪荒宇宙时产生的渺小感、无力感和恐惧感。简单来说,宗教是通过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来帮助人获得救赎。人们一旦有了宗教来缓解痛苦情绪,就再也没法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痛苦了。正如第一部分提到的古印度和古希伯来文化,就是因为宗教传统过于强大,所以完全不具备产生悲剧的土壤。哲学也一样,虽然方式不同,却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哲学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论证而来的思想体系,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可以把握,从而缓解人们的痛苦。这也会截断悲剧艺术的生命之源。

我们来看看悲剧在欧洲的遭遇。

悲剧兴起于古希腊,但在随后的历史里,悲剧逐渐衰落,同时欧洲的宗教和哲学兴起。从发展来看,古希腊悲剧跟哲学其实是交替的关系,跟古希腊最后一个伟大的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同时代诞生的,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后,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试图用理性来解释痛苦。而经过理性解释,找到了痛苦的理由,痛苦就变得可以忍受了。悲剧也就失去了生长的环境。悲剧的好作品、欣赏悲剧的人群都变得越来越少了。

我们就让历史向前快进,到了基督教风行欧洲的时候,命运无常的感受彻底被颠覆了。上帝是一个终极解释,任何痛苦、不幸,都可以用上帝的安排来解释。而上帝是公正的,报应迟早会来,人们只需要虔诚的相信就好了。当大家面对人生的苦难有了宗教的虔诚,这时候,人们就更不再需要悲剧了。

后来,悲剧艺术成了哲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朱先生说,哲学家研究悲剧,往往很难成功。因为悲剧是承认神秘事物存在的,但哲学要求逻辑严密。如果用严格的逻辑分析悲剧,会发现它充满矛盾。另外,哲学家往往有一个倾向,他们会试图把研究的对象塞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因而难免削足适履。所以,后来哲学家们对悲剧的各种解释,反而加深了世人对悲剧的误解,也加速了悲剧的衰落。

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在分析悲剧的审美快感时提出了冲突说。黑格尔是一个极端的泛理性主义者,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理性的,他就试图从道德角度分析悲剧,认为凡是悲剧人物的遭遇,都是因为面临一种理念的冲突。比如忠孝难两全,那么选忠选孝,都是悲剧。而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痛苦的选择,是因为人本身是不完美的,理念本身也是不完美。所以,悲剧的不可避免,其实正是宇宙中理念是不完美的这个永恒公理的体现。这就是崇高感的由来。黑格尔把悲剧审美快感的来源,解释成人物的理念冲突和永恒公理的体现。

叔本华比黑格尔进了一步,推翻了泛理性主义,转而用“求生欲”的概念来解释悲剧的审美快感。叔本华认为生命就是一场无止境的竞争,人们注定尝遍苦难,而后孤独死去。而人之所以还不死,是因为人有求生欲。悲剧主角本来和我们的处境一样,但他比我们坚强。他们一开始反抗灾难,但当意识到灾难不可避免时,他们毅然放弃了求生欲,选择了死亡。而他们的死亡就是他们的胜利,他们摆脱了求生欲的束缚,获得了解脱。当看到有人代替我们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时,我们也获得了快感。叔本华是个极其悲观甚至厌世的哲学家,这也体现在了他的悲剧理论上。

尼采对叔本华的悲剧论做了修正,并且写出了著名的《悲剧的诞生》。尼采认为世界的存在并不能用道德去解释,只能从艺术入手。这个充满灾难的花花世界,只有在艺术角度上,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那是一副光怪陆离的画面。而古希腊人不但能够赏玩这个世界,甚至直接上手创造世界。他们将日神阿波罗的艺术,包括史诗、雕刻、图画等,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艺术,包括音乐和跳舞,熔铸一炉,创造出了一种对人世的审美解释,这就是悲剧的诞生。你会发现,朱先生对悲剧快感的解释,就是来自尼采的悲剧观。但朱先生也说,尼采也有他的问题,尼采的书呈现的方式往往杂乱,像是梦呓,没有一套可捉摸的线索让人去抓,以至于我们只能以幻想去遇他的幻想。

你发现没有,哲学家对悲剧的解释各执一词,本质上都是用悲剧来证明自己的哲学理论。他们的解释虽然推进了对悲剧理解的深度,但也进一步加深了悲剧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悲剧本来是一种活泼生动的艺术,到了近代,已经成了实验室里的观察对象,失去了生命力。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相信你对悲剧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悲剧”。命运是悲剧的核心议题,但中国儒家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对待命运的态度非常不同。古希腊人的态度是审美的,而中国古人是实用的。所以从根源上说,中国,包括其他的文化都缺乏产生严格意义上西方悲剧的文化土壤。

其次,我们解决了为什么欣赏悲剧没有国界的限制这个问题。因为只要把握好“心理距离”,进入一种超越功利性质的,克制了个人生活经验和理性活动的,不带道德伦理判断的审美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逐渐摸索、由浅入深地获得悲剧欣赏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分别是审美情感、悲剧艺术特有的崇高快感,以及整个精神与灵魂被提升到更高水平的生命感受。

第三,我们说了为什么悲剧这门艺术会衰落。因为悲剧的世界观,是将世界看作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然后用审美的态度面对它。而宗教和哲学都是用其他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宗教通过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来帮助人获得救赎,哲学则通过建立一种理性论证而来的思想体系,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可以把握,这就截断了悲剧艺术的生命之源。

正如朱先生在书中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不亲自体验一下悲剧艺术的魅力,其实是很难真正了解到悲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即便不去剧院,哪怕买几本书看几个剧本,相信悲剧对人的精神世界也会有极大的益处。而如果你正在为人生、为命运等问题所困扰,向哲学和宗教寻求帮助却无济于事,依然寻找不到能令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不妨抽空去看一部悲剧吧,或许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点新的启发。

撰稿:良舟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 命运是悲剧的核心议题。古希腊之所以能产生悲剧,是因为古希腊人的态度是审美的。而中国儒家文化的实用性决定了,从根源上,中国文化缺乏产生严格意义上西方悲剧的文化土壤。

  2. 只要把握好“心理距离”,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悲剧欣赏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3. 悲剧的世界观,是将世界看作一团无法解答的混沌,然后用审美的态度面对它。而宗教和哲学都是用其他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截断了悲剧艺术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