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陈章鱼解读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陈章鱼解读
关于作者
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英国小说家,因塑造了成功的侦探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而成为了侦探小说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曾写过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科幻、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戏剧、诗歌等。在一八八七年的《比顿圣诞年刊》上,他发表了《血字的研究》,从此,“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名字出现在了世界文坛的华丽舞台上。
柯南·道尔一生共创作了六十个福尔摩斯故事,包括五十六个短篇和四部中篇小说,前后经过了四十年。
柯南·道尔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侦探小说家,改变了侦探小说的历史,为侦探小说的发展,甚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本书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柯南·道尔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一段古老传说在巴斯克维尔家族流传,一只黑色的巨大魔犬是这个家族的索命克星。古老传说的起因在于:巴斯克维尔家族中的祖先因为强抢民女,结果被黑色巨犬撕咬致死,从此之后,这个家族就笼罩在诅咒的阴影之中。一百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忘记此事,没想到,巴斯克维尔家族又有人因为黑色巨犬的出现而死亡,这件命案到底是诅咒还是有人利用传说来进行杀人诡计?福尔摩斯该如何解开隐藏在传说中的死亡涵义?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1、这部福尔摩斯的代表作,到底是一个怎样惊悚离奇的故事?
2、为什么有的学者指出,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中国故事?
3、为什么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会翻译福尔摩斯的小说?
4、福尔摩斯系列翻译成中文后,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长篇小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对于喜爱福尔摩斯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小说。之前我在解读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血字的研究》时,曾经提到过一段历史:柯南·道尔以福尔摩斯为主人公,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又在《海滨杂志》连载12部短篇小说之后,终于让福尔摩斯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这个时候,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系列已经写得有些厌烦,等到《海滨杂志》再向他约稿的时候,他干脆开出了12个故事一千英镑的天价,想用这样的方式婉拒出版社,没有想到出版社答应得十分干脆,柯南·道尔只好继续创作。
在创作这批短篇小说时,柯南·道尔下定决心,要给这个系列画个句号。这12个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叫作《最后一案》,在这个故事里,柯南·道尔给福尔摩斯安排了一个悲壮的结局:为了阻止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福尔摩斯和他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两个人一起跌落悬崖。
柯南·道尔想用这样的方式结束福尔摩斯系列。但是他没有想到,读者们坚决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结尾,读者们的来信像雪片一般,有恳求的,有谩骂的,有威胁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福尔摩斯复活。当时的伦敦甚至出现一种风尚,很多人在帽子上加一条黑色丝带,表示对福尔摩斯的哀悼。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福尔摩斯仿佛是一个真的活在他们身边的人,他们无法接受福尔摩斯就这样死去。
不仅读者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就连柯南·道尔的母亲也无法接受。之前柯南·道尔曾经给母亲写信,信中透露他想在故事里“杀”掉福尔摩斯,母亲立刻回信:“你不会、不能,也绝不应该杀死他!”
也许是读者的呼声使得柯南·道尔回心转意,在《最后一案》发表的八年后,柯南·道尔在《海滨杂志》连载《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虽然故事的发生时间在福尔摩斯坠崖之前,但是读者们还是欢欣鼓舞,杂志出版的前夜,就已经有人开始排队,这个故事让《海滨杂志》比平时多卖出了3万册。这让出版商们意识到,福尔摩斯系列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英美两国的出版商轮番劝说柯南·道尔。终于在两年后,柯南·道尔开始续写福尔摩斯的故事。
所以对于福尔摩斯迷来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有着特殊的意义,没有这部小说,就没有福尔摩斯的归来。而我们今天回头看,柯南·道尔在创作《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时,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所以这部小说也被很多福尔摩斯迷认为是福尔摩斯系列的代表作。
不仅如此,这部小说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我在解读《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时,参考的是新星出版社的版本,书的后边有一篇文章,编辑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一个中国故事。
这期音频,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福尔摩斯的代表作,到底是一个怎样惊悚离奇的故事?在第二部分,我们来聊聊,这部小说乃至整个福尔摩斯系列,和中国的关系。
我们先来听故事。
大多数福尔摩斯故事都是这样开头的:华生和福尔摩斯在他们合租的公寓里闲谈,一位委托人来拜访福尔摩斯,带来了一桩离奇的案件。《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也不例外。
委托人是一位医生,他是巴斯克维尔家族的朋友,他带来的离奇案件,是关于巴斯克维尔家族的一个诅咒。
巴斯克维尔家族非常有钱,世代居住在英国乡间的一座大庄园中,还被封了爵位。几百年前,当时的巴斯克维尔爵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他看上了当地一户庄稼人的女儿,带着几个朋友,把这个女孩抢到了庄园里。夜里,女孩找机会试图逃走,恶棍骑马追赶,却一去不回。恶棍的朋友后来去找的时候,在一片荒地看到一只体型异常巨大的猎犬,两眼仿佛能喷出火光。猎犬的旁边,躺着巴斯克维尔爵士和少女的尸体。从此,巴斯克维尔家族就像被诅咒了一样,家族里很多人都无法善终。
福尔摩斯对这个故事毫无兴趣,认为这不过是个传说,算不上是个案件。但是医生接下来的叙述,让他有些吃惊。就在前几天,这一代的巴斯克维尔爵士突然死在自家庄园的荒地上,管家立刻叫来了医生,医生发现,在尸体周围,除了爵士自己和管家的脚印外,赫然有巨大的猎狗爪印。在医生看来,巴斯克维尔家族的诅咒又一次应验了。
福尔摩斯忍不住问医生,既然您认为巴斯克维尔爵士是被诅咒杀死的,那还找我这个侦探做什么呢?医生说,他来找福尔摩斯,是希望他在另一件事情上帮忙。
原来,巴斯克维尔爵士自己没有孩子,只有两个弟弟,这两个弟弟都已经过世,不过他的二弟有一个儿子叫亨利,生活在加拿大。这位亨利就是巴斯克维尔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医生作为巴斯克维尔爵士的遗嘱执行人,已经给他发了电报,请他回到英国继承爵位、庄园和丰厚的遗产。
没有想到,亨利一回到英国,就收到了一封恐吓信,让他走得远远的,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不仅如此,亨利在来到伦敦之后,置办了一些行头,结果第二天发现,他有一只靴子怎么也找不到了。医生和亨利怀疑,亨利可能是被人跟踪了。
福尔摩斯听完来了兴趣,他压根就不相信什么超自然的事件,他怀疑有人利用传说当幌子,杀死了巴斯克维尔爵士,恐吓亨利,最终的目的是侵吞巴斯克维尔家族的财产。他接受委托,想要找到幕后的凶手。
一开始,福尔摩斯先尝试从与巴斯克维尔家族最近的人入手。他向医生了解巴斯克维尔爵士的遗产是如何分配的。医生说,爵士全部财产总价值大约有一百万英镑,根据爵士的遗嘱,一部分财产会捐给慈善事业,一小部分财产会赠予当地的朋友,比如庄园的管家有五百英镑,医生自己有一千英镑,除去这些以外,剩下的七十多万英镑,都归亨利继承。
福尔摩斯紧接着问,如果亨利也不幸去世,这笔财产又要如何分配呢?医生说,亨利算是巴斯克维尔家族的独苗,如果万一亨利也没了,这些财产只能由巴斯克维尔爵士的一位表哥继承,不过这位表哥是个牧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也明确表示过,拒绝从巴斯克维尔家族接受任何财产。
福尔摩斯先让医生发电报给庄园管家,明着是问有没有为迎接亨利做好准备,实际上,是弄清楚管家有没有偷偷来到伦敦。很快管家发来回电,这说明在伦敦跟踪亨利的应该不是他。
福尔摩斯认为,在伦敦这么大的城市,想要找到跟踪亨利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建议华生和医生陪着亨利去往巴斯克维尔庄园,尤其是让华生寸步不离保护亨利。福尔摩斯自己则选择留在伦敦,处理完手头的其他案子,再去和他们会合。
于是华生跟随亨利来到了庄园,他一边保护亨利,一边代替福尔摩斯做一些调查。他发现生活在庄园内外的人员并不多,庄园内住着管家和他的妻子、一位马车夫、一名女仆、两位农民,庄园附近住着医生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位名叫斯台普顿的生物学家和他的妹妹。
华生决定一一拜访这些人,看能不能找到疑点。路上,华生偶遇了生物学家斯台普顿,他是华生和福尔摩斯的粉丝,自告奋勇要为华生当导游。
因为是生物学家,斯台普顿对庄园附近的地貌都十分了解,华生跟着斯台普顿,对庄园附近的地形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巴斯克维尔爵士的豪宅和农场之间,有一片巨大的荒地,荒地里有沼泽、泥潭,还有几座小山,无人居住十分荒凉。不论是几百年前猎犬的传说,还是巴斯克维尔爵士的命案,都发生在这片荒地上。
在聊到巴斯克维尔爵士时,斯台普顿像福尔摩斯一样,认为所谓庞大的猎犬只不过是个讹传,他说巴斯克维尔爵士之前就有心脏病,估计黑暗中受到惊吓心脏病发作。可是,当他们来到斯台普顿的家中时,斯台普顿的妹妹,却趁着哥哥不注意,偷偷提醒华生,让他们赶紧回到伦敦,不然会有危险。
不过,华生发现管家夫妇更不对劲,两口子经常在深夜偷偷活动。华生和亨利找了个机会撞破管家,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管家只好从实招来。原来,管家太太的弟弟是一名逃犯,越狱出来之后来投奔姐姐,管家太太无奈,只能把他藏在沼泽附近的山洞里。管家两口子半夜活动,就是从庄园里拿些吃的穿的偷偷给弟弟送过去。弟弟虽然是个逃犯,但是只想在这里藏一阵,等风声过去到国外重新开始生活,绝对没有加害亨利的意思。
管家提到的另一件事引起了华生的注意。管家说,他夜里偷偷送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神秘人,也在沼泽附近出没,一开始他以为是警察,来抓自己太太的弟弟,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人似乎对逃犯没有兴趣。那这个神秘人,就显得很可疑了。
华生想到,这个神秘人和逃犯一样,想要隐藏在沼泽附近,就需要别人给他送饭。他沿着这条线索顺藤摸瓜,终于发现了神秘人的藏身之处。他决定守株待兔,倒要看一看这位神秘人是谁。等到神秘人终于出现,华生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福尔摩斯。
原来,福尔摩斯办完手边的案子,也来到了巴斯克维尔庄园,但是他不想大张旗鼓地住在庄园里,而是藏了起来。华生在明,自己在暗,这样才能查出更多的真相。
福尔摩斯果然查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斯台普顿的那个妹妹,实际上是斯台普顿的妻子,夫妻二人为什么要以兄妹相称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疑点。
不过,华生和福尔摩斯来不及细细分析这个疑点,因为他们听到沼泽地里发出了一声惨叫,紧接着是猎狗的叫声。两个人奔过去,发现了亨利的尸体。亨利应该是被猎狗追赶,慌不择路,失足从山坡上掉下来摔死了。
不过福尔摩斯进一步检查尸体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人不是亨利。原来,这个人是管家太太的弟弟,那个逃犯。管家把亨利的旧衣服偷偷拿给他穿,所以福尔摩斯和华生第一眼认错了。
这时,斯台普顿也赶了过来,开口就问亨利怎么样了。华生敏锐地追问他,怎么确定遇险的就是亨利,斯台普顿说,今晚他约亨利来自己家。华生发现,当他知道死者不是亨利时,言谈中表露出了一些不自然。综合所有线索,这个斯台普顿有重大的嫌疑。
但是目前手头的证据还不足以给他定罪,那怎么办呢?福尔摩斯走了一步险棋,他让亨利再找一个晚上去拜访斯台普顿,他猜想斯台普顿一定会在亨利回去的路上动手,到时候自己和华生带人在暗中保护,就能在斯台普顿行凶时抓住他。
果然,亨利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危险,不过行凶的不是斯台普顿,而是一头巨大的猎犬。更恐怖的是,这头猎犬眼睛周围和嘴角都发着光,就像那个诅咒的传说一样,仿佛是能喷火的地狱恶犬。
万分危急的时刻,福尔摩斯站了出来,一口气把左轮手枪里所有的子弹都打进猎犬的肚子里。福尔摩斯上前查看猎犬尸体,发现猎犬的身上被人涂了磷粉,所以在深夜中会发出恐怖的光。
事实越来越明朗,看来就是有人刻意养了这么一条大狗,想利用诅咒的传说谋害巴斯克维尔家族。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斯台普顿。
福尔摩斯根据线索继续查找,终于在沼泽地附近发现了斯台普顿养狗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磷粉,还发现了亨利在伦敦丢失的那只靴子。
原来,在伦敦跟踪亨利的人,就是斯台普顿。他偷走了亨利的一只靴子,让猎狗熟悉亨利的味道,产生攻击亨利的冲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管家太太的弟弟会被猎狗误伤,因为他穿着亨利的旧衣服。
这时就只剩一个疑团,那就是斯台普顿为什么要想方设法杀掉亨利?
福尔摩斯从巴斯克维尔庄园的一幅肖像中找到了线索,这幅肖像描绘的正是几百年前抢男霸女的恶棍,斯台普顿和这个人长相极其相似。经过一番调查,福尔摩斯发现,斯台普顿其实也是巴斯克维尔家族的人。之前去世的巴斯克维尔爵士有两个弟弟,亨利是二弟的儿子,而斯台普顿其实是三弟的儿子,他隐姓埋名回到庄园附近,就是为了找机会谋夺家产。他和妻子以兄妹相称,竟然是想让妻子施展美人计,勾引巴斯克维尔爵士,妻子坚决不同意,于是他又生奸计,买来一条巨大的猎狗,计划利用诅咒的传说杀死爵士。接下来想要故技重施,谋害亨利,如果亨利也死了,他再改头换面,重新以家族成员的面目出现,继承遗产。
至于斯台普顿的下场,福尔摩斯沿着脚印搜寻,发现他的脚印在一个泥潭边上就消失了。福尔摩斯推测,斯台普顿发现自己的阴谋败露,逃跑时慌不择路,这个恶人已经被泥潭彻底吞没了。
故事讲完了,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这部小说乃至整个福尔摩斯系列和中国的关系。
在一开始我提到,根据学者的考证,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一个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取材于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讲的是晋国大夫赵盾被奸臣陷害,晋国的君主下令杀掉赵盾满门,有一位义士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换了赵盾小儿子一条命。多年后,赵盾的小儿子长大成人,为父报仇。
《史记》和《左传》在记录这段历史时,都记录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晋国君主想要除掉赵盾,就设了一场“鸿门宴”。在宴席上,国君放出一条大狗,攻击赵盾。 到了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段情节被丰富变得更具传奇色彩。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变成了晋国国君专门扎一个草人,衣着打扮得和赵盾一样,刻意训练恶犬,让它产生了条件反射。等到请赵盾吃饭时,晋国国君放出训练有素的恶犬攻击赵盾。
1735年,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剧本被法国传教士马约瑟翻译成法语,成为历史上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1755年,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改编了这个剧本,取名叫《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后,又有英国剧作家改编了伏尔泰的剧本,在伦敦演出,也引发了轰动。
自此,这个中国故事,在欧洲变得深入人心。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叫《一个哥尔斯方式的复仇》,其中也有训练恶犬杀人的桥段,与《赵氏孤儿》的情节十分类似。柯南·道尔与莫泊桑生活在同一时代,距离伏尔泰的剧本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有福尔摩斯的研究者猜想,他们写出这样类似的情节,应该不是巧合,而是受到了《赵氏孤儿》这段故事的启发。
刚才咱们说的,是中国对福尔摩斯系列的影响。福尔摩斯系列故事,也曾经对中国产生过影响。
你可以猜想一下,福尔摩斯小说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时候?时间可能会让你有些惊讶。福尔摩斯小说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96年。这一年距离柯南·道尔创作《最后一案》刚刚过去三年,要再过五年,柯南·道尔才会重新提笔,开始写《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可以说,当时中国引进福尔摩斯的故事,和万里之外的英国非常同步。比如柯南·道尔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之后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被结集出版为《归来记》,就是英国报纸一边连载,中国这边一边翻译,相差也就一年时间。到了1916年,柯南·道尔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累计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44部短篇小说。此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中文版福尔摩斯全集,已经能收录40部短篇小说和全部的长篇小说了。
为什么福尔摩斯系列在中国能受到这样的重视?一方面是柯南·道尔的小说写得扣人心弦,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时一些开明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广。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前边咱们说到,光绪二十二年,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福尔摩斯小说,就是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上。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在历史课本里见到过《时务报》这个名字,当时的印象是梁启超在上边谈变法,谈维新,聊的都是家国天下的大问题。这么一份报纸为什么要连载福尔摩斯的小说呢?难道是为了冲销量吗?
我们能从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在梁启超看来,这份报纸要广泛翻译世界各国发生的新鲜事,让当时的民众知道世界之大和变化之快,尤其是要翻译各国发生的大案件,给国人一些司法的启蒙。所以一开始,福尔摩斯故事是当作破案纪实翻译过来的,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中国人对西方的司法有一些感性的了解。
在晚清,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知识分子们发现了小说的社会功能。面对广大的民众,小说更有利于传播新观念和新知识。所以在那时的中国,翻译小说不但符合出版商的需求,也符合改革家的理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都处在极不安定的状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福尔摩斯就像是包公那样的青天大老爷,在一个公理难以伸张的社会,能给人带来心理的安定感;而对于渴望变更的知识分子来说,福尔摩斯和他代表的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正是当时中国的一剂良药。
到这里,这本《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其中精华的部分,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对于喜爱福尔摩斯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就没有福尔摩斯的归来。而我们今天回头看,柯南·道尔在创作《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时,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所以这部小说也被很多福尔摩斯迷认为是福尔摩斯系列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和中国也有一些缘分,根据学者的考证,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一个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
福尔摩斯系列故事,也曾经对中国产生过影响。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就刊登了福尔摩斯小说,福尔摩斯故事是当作破案纪实翻译过来的,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中国人对西方的司法有一些感性的了解。对于渴望变更的知识分子来说,福尔摩斯和他代表的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正是当时中国的一剂良药。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我在文稿的最后,还附上了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电子版的链接,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你还可以点击 “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柯南·道尔在创作《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时,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所以这部小说也被很多福尔摩斯迷认为是福尔摩斯系列的代表作。
-
这部小说和中国也有一些缘分,根据学者的考证,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一个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
3.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就刊登了福尔摩斯小说,福尔摩斯故事是当作破案纪实翻译过来的,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中国人对西方的司法有一些感性的了解。对于渴望变更的知识分子来说,福尔摩斯和他代表的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正是当时中国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