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的指环》 李迪迪解读
《尼伯龙根的指环》| 李迪迪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理查德·瓦格纳的旷世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
说到指环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那枚至尊魔戒,其实按照英语原文,没有具体名字,就叫“那个戒指”(the Ring)。在托尔金的中洲世界,提起“那个戒指”,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至尊魔戒。而在艺术史的范畴里,提起“那个戒指”,通常说的就是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实际上,要是没有瓦格纳的《指环》,也不会有托尔金的《魔戒》 。优秀的通俗作品往往都是严肃艺术的衍生。
瓦格纳全名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当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德国,但某种共同的德国精神已经在酝酿当中,瓦格纳的作品也是这种德国精神的重要基石。瓦格纳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比如今天耳熟能详的《婚礼进行曲》,就是他的作品。瓦格纳也是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大哲学家尼采的名著《悲剧的诞生》就是献给他的,因为这本书深受瓦格纳戏剧理念的影响。尼采还说,瓦格纳剧作中的德语之精妙,唯有歌德可以媲美 。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倾注26年心血的大成之作。准确来说,《指环》不只是一本书,也不只是一部歌剧,而是由四部歌剧构成的四联剧,得分四天演完,总长超过十五小时。而为了满足这部旷世巨作演出的种种特殊条件,瓦格纳甚至让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斥巨资给他造了一个拜罗伊特剧院。1876年8月,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剧院首演,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音乐界的人都来了,甚至一度造成当地食物短缺 。而直到现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每年还会举办,专门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曾赞叹瓦格纳为“整个艺术史上最富有才华的人” 。介绍瓦格纳,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等式:莎士比亚+贝多芬=瓦格纳 。此前的歌剧,哪怕是莫扎特的歌剧,文本都颇为粗浅,而莎士比亚的戏剧虽好,但只能给人清醒的智力上的享受,无法像音乐那样让观众陷入无意识的陶醉。贝多芬在《欢乐颂》里把人声引入交响乐,给了瓦格纳很大启发,让他相信:最好的文字和最好的音乐,完全可以结合,而且为了艺术的大成,两者也必须结合。
瓦格纳还第一个提出了“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概念 ,把音乐、诗歌、戏剧、视觉设计等整合为一,为了表示和一般歌剧的区别,瓦格纳称这种综合艺术为“乐剧”,其实就约等于一种在电影发明以前的电影。但你很难想象,今天的电影导演哪会一个人扛起作曲、编剧、美术设计等等,而瓦格纳就做到了。
有学者认为,《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人类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建筑、服装、表演、音乐、剧作——都可以拆开来细说一番。我今天的解读主要还是放在文本这块。解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情节,说说这个跨越天地人三界的魔幻史诗到底是个什么故事。第二部分讲如何理解这个庞杂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它背后的创作过程和哲学思想。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个四部曲,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我们一部一部来。
“尼伯龙根”的本意是“雾”,在故事里指生活在迷雾之地的矮人一族。某天,有个叫阿尔贝里希的矮人,路过莱茵河,看见河中有三个仙女在嬉戏,就想娶仙女为妻。但仙女看不起猥琐的矮人,她们轮流戏弄阿尔贝里希,逗得他又急又气。
此时阳光照射在莱茵河上,水波中有金光透出,这金光就来自第一部曲目名中的《莱茵的黄金》。三位仙女的职责就是守护黄金,但她们在戏弄矮人的时说漏了秘密,原来,谁放弃爱情,就可以拿走黄金,而谁用这黄金打造成指环,就能获得统治世界的权力。阿尔贝利希想,反正我得不到爱情,还是统治世界好了,当即发誓断绝爱情,随后偷走黄金、打成指环。阿尔贝利希成了尼伯龙根的国王,奴役所有矮人给他挖矿。
故事转到天界,众神之王沃坦在和两个巨人谈判。沃坦就是北欧神话里的奥丁,只是发音不同。沃坦为保证众神的长久统治,找巨人修了一个坚固的神殿,叫瓦尔哈拉,也译为英灵殿,因为奥丁会把人间战死的勇士接到里面,好吃好喝地服侍着,为世界末日的大决战做好人才储备,而这个大决战就叫“诸神的黄昏”。按照约定,大殿造完,巨人可以带走美之女神弗莱娅作为报酬。弗莱娅是沃坦之妻婚姻之神弗丽卡的妹妹,身份尊贵,她可不愿被巨人带走。而且,弗莱娅不仅是美之神,也是青春之神,众神只有吃了弗莱娅种的金苹果,才能永葆青春。弗莱娅真被带走,众神就难逃衰老。
所以沃坦厚着脸皮想赖账,但巨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双方眼看就要大打出手。沃坦忙找诡计之神洛格帮忙。洛格就是北欧神话里的洛基,掌管诡计和火焰。洛格跟沃坦说,要留住弗莱娅,就得给巨人换一样更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那枚魔法指环。得知那指环能带来无尽的财富和权力,巨人同意更换报酬。于是,沃坦就和洛格一起下凡,去抢阿尔贝利希的指环。
阿尔贝利希此时又给自己造了一顶有魔法的头盔,戴起来就可以隐身和变形。但他毕竟斗不过诡计多端的洛格和心狠手辣的沃坦。阿尔贝利希失去了他辛苦积累的全部财宝,包括头盔和指环。矮人恳求沃坦,一切都可以带走,只要把指环留下。沃坦不予理睬。于是,阿尔贝利希就对指环下了一个恶毒的诅咒:得此指环者必郁郁寡欢、不得好死。
沃坦把阿尔贝利希的财宝都交给巨人作为换回弗莱娅的赎金。其实沃坦也想把指环留给自己,但智慧女神力劝沃坦不要这么做,那受诅咒的不祥之物样会令诸神灭亡。沃坦只好把指环也给了巨人。结果两个巨人马上为了指环而内讧。一个被当场打死,另一个后来化为一条恶龙,整天守着它的财宝。
现在,问题好像都解决了。但请注意,诸神是自然的拟人化,既代表自然的无常,也代表人间的律法。神自己不能坏了规矩,不然就是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莱茵的黄金虽不属于矮人,但也不属于沃坦,沃坦不能拿不属于他的东西去支付报酬。只要那指环一天没有回到莱茵河,天地的秩序就是失衡的。但沃坦也不能亲自去杀恶龙,取回黄金,因为那本是按照契约付给巨人的报酬。怎么办呢?只能交给人去办。于是,沃坦下凡和人类女子生下一对男女,叫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
现在说到第二部《女武神》了。女武神(Valkyrie)的字面意思是“传唤英灵的使者”。前面说过,沃坦会把人间战死的勇士接到英灵殿,这事儿就是交给女武神去办的。天界有九个女武神,她们是沃坦和智慧女神的孩子。女武神们身披铠甲,骑着天马奔赴战场的情形,被瓦格纳谱成了激昂澎湃的旋律,叫《女武神骑行》,后来很多电影都用过。九大女武神之首,叫布伦希尔德。这天,沃坦招来布伦希尔德,一脸悲伤地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竟要她杀死自己在人间的儿子——齐格蒙德。
怎么回事呢?原来,哥哥齐格蒙德和妹妹齐格琳德很早就失散了。哥哥齐格蒙德成了一个游侠,到处给人打抱不平,有次遭仇家追杀,逃到一个农舍里,遇到一个一见如故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妹妹齐格琳德,但齐格蒙德并不知道她是自己妹妹。此时妹妹齐格琳德已经被迫嫁给了一个叫洪丁的壮汉,而洪丁,恰好是追杀哥哥齐格蒙德的人。来者是客,洪丁允许哥哥住一晚上,第二天再决斗。
哥哥齐格蒙德手无寸铁,妹妹齐格琳德就告诉他,自己的婚礼那天,父亲沃坦曾化身为旅人,在门口的树上插了把剑,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拔出。哥哥齐格蒙德过去一试,果然拔出宝剑。而实际上哥哥齐格蒙德的爹也告诉过他树中剑这回事,这样一来,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终于明白,两人的父亲原来都是沃坦。
虽然两人知道了彼此是兄妹,两人依然决定相爱。他们连夜私奔。洪丁醒来后,向婚姻之神弗丽卡告状。乱伦也是违背天地秩序的大罪,弗丽卡大骂了一顿沃坦,要求他让齐格蒙德的宝剑在和洪丁的决斗中断掉。沃坦只好叫女武神布伦希尔德去办此事。女武神找到哥哥齐格蒙德,告诉他必然战死的结局。但作为沃坦的儿子,齐格蒙德还是得到了一点优惠条件。女武神提出,可以直接带他去英灵殿。但妹妹齐格琳德不是战士,不能去。没有爱人,就算是天堂齐格蒙德也不肯去,情愿留在凡间为爱战死。
这份爱情感动了女武神,她违背了沃坦的意志,在决斗中保佑哥哥齐格蒙德取胜。沃坦只好亲自出手,用他的长矛击碎了儿子齐格蒙德的宝剑。齐格蒙德战死了。而女武神收起断剑,用飞马救走了齐格琳德。但骑着飞马的女武神也只能逃得了一时——沃坦是天空之神,普天之下,没有女武神布伦希尔德可以藏身的地方。因为背叛沃坦,布伦希尔德被剥夺了神的身份,被罚长眠于山上,会被醒来后看到的第一个男人摆布。但布伦希尔德毕竟也曾是沃坦最宠爱的大女儿,她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在她周围燃起一圈火,只有勇士才能穿过。沃坦答应了。
这就讲到第三部《齐格弗里德》了。话说当年齐格琳德逃入森林,遇上一个叫米梅的矮人,他是铸造指环的阿尔贝利希的孪生弟弟,魔法头盔就是他打造的。米梅也很想得到哥哥的魔法指环。沃坦再次装扮成旅人,下凡指点米梅:想要戒指就收留齐格琳德。齐格琳德生下孩子,取名为齐格弗里德,随即死去。齐格弗里德在米梅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齐格弗里德”的字面意思就是“胜利”。在这一部里,齐格弗里德一直很顺,事情办一件成一件。首先,他重铸了父亲的断剑,只有这把剑才能杀死恶龙。米梅对齐格弗里德说:你不是一直不知道什么是恐惧吗,你去找恶龙就能学会了。齐格弗里德就带着宝剑来到恶龙面前,诚恳地对恶龙说:我来找你学习恐惧。恶龙从没见过哪个凡人如此挑衅,想一口吃掉齐格弗里德,却被后者用剑杀死。龙血溅到齐格弗里德的嘴里,从此他能听懂飞鸟的语言。
这时米梅端来一杯毒酒,想骗齐格弗里德喝下,好独占恶龙的财宝。歌剧在这里的手法很有意思,米梅会把心里的算盘当着齐格弗里德的面,全都唱出来。从剧情的角度来说,你可以理解为齐格弗里德看穿了米梅的险恶用心,也可以理解为飞鸟在一旁拆穿了矮人的阴谋。总之,齐格弗里德并没有上当,他厌恶地一剑杀掉了矮人养父。接着,齐格弗里德在飞鸟的指点下,收起了魔法头盔和指环,去寻找沉睡在山上的布伦希尔德。
齐格弗里德在路上遇到了装扮成旅人的沃坦的阻拦。齐格弗里德并不认识众神之王,他只是一个不知恐惧为何物的热血青年,谁挡他的道都不行。沃坦只好又亮出长矛,对齐格弗里德说,你父亲的剑就曾被这把长矛击碎。齐格弗里德一听,好啊,原来杀父仇人就在眼前,于是和沃坦打了起来。这回人用宝剑击碎了神的长矛。请注意,沃坦的长矛不仅是兵器,也是权杖,世界的律法就刻在这把矛上,所以这里等于齐格弗里德击碎了世界的律法,预告了诸神的灭亡。
再没有谁可以阻挡齐格弗里德的步伐,他终于来到山顶,穿越火焰,见到了沉睡的布伦希尔德。他之前从未见过女人,而眼前这位美女竟让他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为了克服恐惧,齐格弗里德上前吻了她。布伦希尔德醒来,为自己变成凡人而惊惶,但她很快爱上了眼前的齐格弗里德,然后就像当年的齐格蒙德一样,感到这份爱足以让她放弃天界的生活。两人发下山盟海誓,而尼伯龙根的指环,就被齐格弗里德当作定情信物,送给了曾经的女武神布伦希尔德。
好,现在终于到要说到最后一部《诸神的黄昏》了。话说莱茵河畔有个吉比孔王国,国王贡特尔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哈根,而哈根的父亲正是当年偷走黄金、铸造指环的矮人阿尔贝利希——这说明阿尔贝利希虽然放弃了爱情,但是依然可以用金钱和权力诱惑人类女子,为他生育后代。哈根的执念就是夺回父亲的指环。他来到吉比孔王国,想借哥哥贡特尔的手除掉齐格弗里德。
贡特尔和他妹妹贡特鲁妮都还没有婚娶,哈根就献上一条毒计,说: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就是布伦希尔德,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就是齐格弗里德,可惜这俩凑一对儿了。但没关系,只要骗齐格弗里德喝下一种魔法药水,就可以拆散他俩。兄妹俩依言行事,骗来齐格弗里德,喝下魔法药水。齐格弗里德把布伦希尔德忘得一干二净,并且立即爱上了贡特鲁妮,还和她的哥哥贡特尔成了结拜兄弟。为了娶贡特鲁妮为妻,齐格弗里德答应把自己曾经的爱人布伦希尔德接过来,做贡特尔的妻子。
而在另一边,一位女武神去找布伦希尔德,请求她交出指环。说,沃坦的长矛已经折断,世界的律法再无保障,唯有指环回到莱茵河,天地的秩序才能恢复正常,诸神才可以避免灭亡。但问题是,现在这个指环代表齐格弗里德的爱情,布伦希尔德断然拒绝了昔日姐妹的请求。
可怜的布伦希尔德哪里知道,喝下魔药的齐格弗里德已经忘掉了这份爱情!齐格弗里德戴上魔法头盔,变成贡特尔的样子,冲入了保护布伦希尔德的火圈。布伦希尔德和闯入的陌生人一场恶斗,到底还是打不过,连指环也被夺走。布伦希尔德再也没有任何自卫的能力,被齐格弗里德带到了吉比孔王国。
在那里,布伦希尔德惊讶地发现,齐格弗里德也在,而且要娶国王的妹妹贡特鲁妮为妻。而自己则不得不嫁给国王贡特尔——这是一场双重婚礼。布伦希尔德认出了齐格弗里德手上的指环,一下子明白了:当时绑架她的那个贡特尔,是齐格弗里德假扮的。布伦希尔德就以为齐格弗里德是个喜新厌旧、卖妻求荣的小人,心中的悲痛和愤恨无以复加。
为了报复,布伦希尔德向哈根透露了齐格弗里德的弱点。原来齐格弗里德屠龙之后,曾用龙血洗澡,浑身刀枪不入,只是洗澡时有一片树叶贴在他的肩胛,龙血没泡到,是他唯一的弱点。哈根知道了这个秘密,就和贡特尔一起,借口打猎,把齐格弗里德约到野外。哈根假装谈心,齐格弗里德说自从听了女人的话,就再也听不到鸟儿的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回鸟儿没能向他拆穿阴谋。聊到一半,哈根又给齐格弗里德服下恢复记忆的魔药。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心神大乱,被哈根从背后用长矛刺死。
歌剧在这里的处理又非常有意思,临死的齐格弗里德还有大段深情的唱词,追忆他和布伦希尔德的爱情,可惜这些话观众听得到,布伦希尔德却永远都听不到了。
哈根和贡特尔带回齐格弗里德的尸体,谎称他是被野猪杀掉的。但在王宫大厅,两人又为指环而内讧。贡特尔拆穿了哈根就是杀害英雄的凶手。哈根索性把贡特尔也杀掉了,和卫兵对峙。此时布伦希尔德走上前台,她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悲伤而庄严地命令卫兵堆起木柴,为火化遗体做好准备。她摘下齐格弗里德尸体上的指环,发誓会交还莱茵河。
布伦希尔德接过卫兵手中的火把,指向空中。两只乌鸦飞来,它们是沃坦的耳目,一只叫思想,一只叫回忆。布伦希尔德对乌鸦说,告诉你们的主人,诸神的结局已经开始,我要将这火,烧到瓦尔哈拉!随后她便将火把扔向柴堆。然后骑上自己的白马,一下子跃入火中。火焰马上升高,似乎要焚毁整座王宫。此时莱茵的河水暴涨,熄灭大火。哈根在水中看到莱茵的三位仙女,想阻止她们收回指环,却被淹死。仙女带着指环,随河水一起退场。大地留下一片笼罩烟雾的废墟。而在高处的天空,诸神的瓦尔哈拉正被熊熊火光吞没。
整出大戏,到此结束。
我可以告诉你我刚看完整套《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感受,套用李安导演广为流传的名言就是:“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也许所有的高级艺术,总是在震撼之余,留给人很多困惑。
相信你也听出来了,托尔金的《魔戒》,从故事框架到具体细节,很多都是来自瓦格纳的《指环》。但《魔戒》里,每个人物的动机都颇为明确,整套作品的情节和寓意也不难理解,精灵与魔鬼、好人与坏人、自然与工业,这些都是黑白分明的。但瓦格纳的《指环》却暧昧得多。就拿结局来说吧,《魔戒》里,至尊魔戒的销毁,导致黑魔王的惨败,相当顺理成章。但尼伯龙根指环的销毁,又为什么导致了众神的毁灭呢?全剧不是一直在强调指环回归莱茵河,天地秩序恢复正常么?沃坦不是一直忙活着避免众神的毁灭吗?众神的毁灭又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些问题,普通人其实很难说清楚。
要真正理解《尼伯龙根的指环》,就必须了解在长达26年的创作过程中,瓦格纳的艺术构思和哲学思想经历了哪些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故事素材。瓦格纳本想写一部以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122-1190)为主角的历史剧。腓特烈一世是十二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经统一1600多个日耳曼城邦。瓦格纳研究历史素材时,感叹腓特烈一世简直就像古代传说中的英雄齐格弗里德再世,后来他就想,为什么不直接以齐格弗里德为主角呢?齐格弗里德的传说来源很多。十二世纪有一部德语史诗叫《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 ,被誉为德语版的《伊利亚特》,主角就是齐格弗里德,故事情节和《指环》第三四部很像。但《尼伯龙根之歌》本身也是改编自更古老的《沃尔松格史诗》(Volsunga saga) ,那讲的是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的故事,就是《指环》里第二部的内容。但是呢,《沃尔松格史诗》还有更古老的蓝本:冰岛史诗《埃达》(Edda) ,那是一个北欧神话的素材库,《指环》第一部的神话就从这里面整理而来。
瓦格纳的四部曲其实是倒过来写的。他本意是写一部反映德国精神的作品,但在挖掘德国精神之源的过程中,渐渐超出了单个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前面提到的《尼伯龙根之歌》《沃尔松格史诗》和《埃达》,这三套作品虽然源出一脉,但并不能说就是同一个故事。是瓦格纳用自己的戏剧天才,把它们串成了同一个故事,为德国创造出一个新的完整神话。这里面最考验人的地方,还不在于梳理和整合剧情,而是在于为旧元素赋予新内涵。比如说,魔法指环,在北欧神话里本来就有,矮人用它来探测黄金 。但在瓦格纳的笔下,指环不再是黄金探测器,而象征抽象的权力。《魔戒》就继承了瓦格纳的设定,很多人疑惑,至尊魔戒好像除了隐身和长寿以外,没什么厉害的功能嘛?那就是因为没看懂,魔戒是一个抽象的权力符号。把具体的魔力改为抽象的权力,瓦格纳这个改动,就完全改变了整个故事的逻辑和深度。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转变了:故事主角的转变。前面说到,瓦格纳的素材是一部一部倒过去挖的,所以《指环》四部曲也是倒过去写的。第四部原本不叫《诸神的黄昏》,“诸神的黄昏”是北欧神话里的概念,而瓦格纳本来只是想写一个德国的英雄故事——第四部本来就叫《齐格弗里德之死》。但随着故事素材变得更加古老,更加神话,整套《指环》的主角慢慢变成了沃坦。毕竟齐格弗里德要第三部才登场,而沃坦却是贯穿了前三部的重要人物。主角的重心一变,主题当然也就变了。
在原本的《齐格弗里德之死》里,齐格弗里德用自己的死,化解了众神的危机 。只有他死掉,指环才会回到莱茵河。你回想一下:指环当成定情信物送给了布伦希尔德,她绝不会交出来。只有通过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误会,让齐格弗里德把指环抢回来。坏人都让他做了,他再一死,事情正好圆满解决。整个故事等于是说:凡人失去了爱情,但保全了诸神的存在。而在最终的版本里,爱情的毁灭导致了诸神的毁灭。这个结局有点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意思,但孟姜女毕竟没有直接哭死秦始皇,这样一比较,你就知道瓦格纳改动的结局有多激烈。
从这个结局倒回去看,你会发现沃坦是一个远比齐格弗里德复杂的悲剧人物。根据北欧神话,沃坦献出自己的一只眼睛,喝到了智慧泉,获得预测能力。他看到了“诸神的黄昏”,意识到诸神的毁灭不可避免,却不愿坐以待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沃坦悲剧的根源,也是他自相矛盾的原因。沃坦代表律法,他自己却往往需要打破律法才能达到目的。比如,他必须建造瓦尔哈拉以备末日之战,但他也不可能让巨人带走美和青春之神。空头支票开出去了,指环的出现只是延缓了沃坦必然的毁约,他多次下凡干预,但命运的因果却总是超出他的设计。
第三部结尾,沃坦其实是主动输给齐格弗里德的,因为后者宝剑的神力,本来就源于沃坦。此时沃坦已经明白,自己是一个无法自洽的神。世界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指环回不到莱茵河,而在于自己这种神的存在。这就像古希腊悲剧里,俄狄浦斯王调查瘟疫的起因,却发现起因竟是自己杀父娶母的大罪。而沃坦的认输,其实也就是认罪和认命。所以整套《指环》还是回到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那就是:人终究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对于命运的态度。从一味逃避到坦然承受,这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尊严。
当然,沃坦是不是悲剧人物,最终还是取决于结尾诸神的宫殿有没有烧毁。这是瓦格纳对自己原稿的最大改动,也是对北欧神话最大胆的改写。前面提过,“诸神的黄昏”原本指的是一场末日大决战,沃坦为此还囤积了大量战死的人类勇士的英灵。根据北欧神话,神殿最后毁于洛基和巨人族的攻击,而不是毁于布伦希尔德的一把火,和指环也没什么关系。
瓦格纳为什么非要在结尾安排那样一场烧天大火呢?
这就要说到他在创作中的第三个转变:哲学思想的转变。瓦格纳从费尔巴哈的追随者,转变为叔本华的信徒。费尔巴哈这个名字,你可能在课本里见过,他是介于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过渡人物。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后来也被刻在了马克思的墓碑上 。费尔巴哈本人虽然没有参与政治活动,但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左翼青年发动革命,而瓦格纳正是其中一员。1849年,萨克森王国的首都德累斯顿爆发起义,瓦格纳向起义军提供了购买手榴弹的资金,还亲手投出去不少。起义失败后,瓦格纳流亡国外十三年 。
《指环》的大部分构思就完成于流亡期间。在最初的构思中,沃坦和众神就代表当时欧洲腐朽落后的统治者。把莱茵的黄金打造成指环,则代表人类文明对于自然秩序的破坏,这和后来的《魔戒》很像。但瓦格纳并没有让主角用暴力来直接反抗神,而是选择用“爱情”来对抗“强权”。在原本的《齐格弗里德之死》里,众神并没有什么机会登场,他们更像观众,只不过坐在天上而已。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的爱情悲剧,净化了众神的心灵,把他们变成更好的统治者。后来瓦格纳决定用直接一把火烧光众神,这是不是说明他变得更加激进了呢?恰恰相反。这就要说到叔本华哲学对瓦格纳的影响了。
叔本华认为,除了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看不到的本体世界。在那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本体世界里,我们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存在,而在现实世界里,“自我”执着于种种幻梦和欲望,只会带来种种痛苦,所以要禁掉欲望,也要破除“自我”。这其实很像佛教的思想。如果你还是觉得有点难以理解,没关系,“每天听本书”专门解读过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你不妨听听看。据说瓦格纳接触到叔本华哲学后,如获至宝,相见恨晚,一年里连着把《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通读了四遍 。
这个时候,瓦格纳其实已经写完了《诸神的黄昏》的剧情,他单凭下意识的艺术直觉,认为最后还是应该一把火烧掉瓦尔哈拉,但对这个改编并不确定,因为他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意义。但读了叔本华以后,瓦格纳想清楚了。此时的瓦格纳,早已不再是热血的革命青年,他不再相信推翻政府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更多的阅历让他看到,人性中固有的种种缺陷,世界上永远会有种种痛苦。所以最后这一把火,实际上是一种叔本华的哲学之火,它早已超越了政治斗争的意义,而要把人类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执念和痛苦,全部烧光。
请你想一想,《指环》四部曲结尾的那一片废墟,是否很像《红楼梦》里所谓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伟大的作品总有相通之处,因为人性最终是相通的,关于人生的痛苦和智慧也是相通的。《指环》四部曲像《红楼梦》一样,都包含了阶级斗争和爱情悲剧,但这些却不是作品的终极主旨。它们的故事在极尽热闹喧哗后,终于还是狠狠戳破了一切梦幻泡影,只留下令人唏嘘而又耐人寻味的一片空白。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总结一下,《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理查德·瓦格纳倾注26年心血的大成之作,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之一,它完美地结合了戏剧和音乐,完成了瓦格纳把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合到一起的夙愿。《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套四联剧,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构成,全长超过十五个小时,是一部真正的史诗巨著。《指环》四部曲是德国文化的瑰宝,它上承冰岛史诗《埃达》记载的北欧神话以及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下启以托尔金《魔戒》为滥觞的通俗奇幻作品,所以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关键环节。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剧情并不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瓦格纳经历了很多重大转变,从故事的素材,到故事的结构,再到故事的主旨。最终的成品像一面构造复杂的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但也会不可避免地看到自己不想看或者不理解的东西。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指环》视为阶级斗争的故事,英国文豪萧伯纳就曾写过一整本书——《瓦格纳寓言》,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指环》。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更为深刻和永恒的关怀:放下欲望,才能解脱。当然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到很难。人的欲望究竟是像莱茵的黄金那样,可以单独捞出来,还是像莱茵河本身,永远流淌?这个问题,戏里的人物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得到答案,至于是否可信,也许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验证。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指环》四部曲是德国文化的瑰宝,它上承冰岛史诗《埃达》记载的北欧神话以及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下启以托尔金《魔戒》为滥觞的通俗奇幻作品,所以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关键环节。
-
在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尼伯龙根的指环》有更为深刻和永恒的关怀:放下欲望,才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