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小径分岔的花园》|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作者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读者。他的创作风格,曾给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一大批西方作家带来启发。中国作家也不例外,余华、马原、苏童、格非等作家,都曾多次公开讲述博尔赫斯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是这个缘故,博尔赫斯又被称为“作家的作家”。
说起大作家,我们常常会想到他们的长篇巨著,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的《红楼梦》。不过,博尔赫斯这位大作家却总在写小文章,他写的大部分诗歌、散文、小说,篇幅都很短。
为什么一个写小文章的人,能够成为“作家的作家”?因为博尔赫斯总能在短小的篇幅中,给人留下回味无限的深刻。他的作品充满玄想,处处都能让人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智慧的光芒、丰富的设想、简洁的文笔,是博尔赫斯的创作特色,它们集中体现在今天为你解读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是博尔赫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短篇小说,只有几千字,出自博尔赫斯在1941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集。它讲述了中国的余准博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德国人当间谍的故事。听上去,这像是一个侦探小说。一部只有几千字的侦探小说,还要体现出智慧的光芒、丰富的设想、简洁的文笔,真的能做到吗?别着急,咱们这就开始今天的解读。
今天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在进入小说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下博尔赫斯的生平,他都给后世留下了什么重大影响,这些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下《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要情节。第三,我们从形式、内容这两个层面分析总结下这篇小说的特色。
好,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博尔赫斯是个怎样的人,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博尔赫斯的全名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他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父亲有英国血统,于是,博尔赫斯从小就接受英文教育,阅读了大量欧洲文学名著,他尤其喜欢英国文学。
1914年,博尔赫斯跟着家人去了欧洲。他先是在日内瓦读完了中学,一战结束后,又在剑桥接受了大学教育。他原先在阅读中得来的经验,与这段时期的生活日常融为一体,欧洲的历史、哲学与艺术,逐渐变成博尔赫斯的生命养料。这段经历,也让他能够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欧洲文化。
博尔赫斯的文化立场为拉美文学的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拉美裔作家略萨说:“对拉美作家来说,博尔赫斯意味着与某种自卑心理的决裂,因为这种心理妨碍作家去接触某些题材,把作家囚禁在狭小的乡下天地里。” 略萨的意思是,尽管15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就被纳入了欧洲人的视野,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但是晚近的拉美作家都以这段殖民历史为耻,不能大方地处理拉美和欧洲之间的关系,总是抱着拉美的地方性,搞二元对立,最后,反而把自己的文学格局变小了。
我们继续说回到年轻的博尔赫斯。1921年,他结束了在欧洲的漫游,回到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他也带回了当时在欧洲盛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两年后,博尔赫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此后的十多年,他的身份一直都是诗人。直到1935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问世,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诗人”博尔赫斯还是一位“小说家”。
20世纪40年代是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阿莱夫》。博尔赫斯的小说名篇,多数都出自这三个集子。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和英语,影响力也扩展到欧洲。这一时期,各种重量级的文学奖项也纷至沓来。1961年,博尔赫斯与塞缪尔·贝克特一起被授予福门托奖,这个奖是6家国际出版社联合设立的。1971年,他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1979年,又荣膺塞万提斯文学奖。
其实,博尔赫斯还曾连续十多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却一直与这个奖无缘。有人认为,这也许和博尔赫斯当时的立场有关。但他的文学成就并未因此而失色。1986年,博尔赫斯在日内瓦与世长辞,而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他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质是思想性。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触及时间、理性等严肃的哲学命题,不过,哲学问题只是他的文学素材,他会在作品中,用轻松有趣的形式呈现这些哲思。在博尔赫斯看来,小说的作用是形象化地展示人的思索过程,表现思维本身,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摹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所以,博尔赫斯非常排斥长篇小说,在他看来,长篇小说往往会变成生活史与社会史的书写,他还说,写作长篇小说是“把一个可以用几分钟就说得完全明白的想法扩展到五百页稿纸上的胡闹”。
单看博尔赫斯对长篇小说的看法,他并不是一个公正的评论家,那些伟大的长篇小说也不会因为他的偏见而失色。不过,他的小说理念以及他所追寻的小说艺术,确实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创作者。简单来说,博尔赫斯对小说艺术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
小说在诞生之初,无论它是以道德讽喻的面目示人,还是以浪漫传奇、历史故事的形式,成为人们围炉夜话的谈资,虚构与真实之间,总是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许多作家竭力追求把小说写得真,而所谓的真就要往现实的模样上靠,可即便小说写得再真,终究是水中花镜中月,作家和读者都知道:它们是假的。比如,巴尔扎克和他的读者都不会期待,走在巴黎街头真的能遇到小说里的“高老头”。
在博尔赫斯看来,现实未必是真,虚构未必是假,虚构故事里有时蕴含着宇宙的真理和存在的本质。我们知道,他从小就接触欧洲文化,最让他痴迷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神话。他认为,人们并不是生活在理性的世界,而是生活在神话的世界。神话的讲述者用神话故事解释宇宙的奥秘,现实则是对神话的摹仿,在博尔赫斯心目中,小说就是现代神话。在他看来,艺术源于现实这样的理论并不成立,相反,现实摹仿艺术,小说向人类揭示了世界的本源。
这种小说理念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集子里,有好几个短篇,博尔赫斯都是先编造一个子虚乌有的作家或作品,再对其加以注释和评论,将书评、论文、小说来了一个大融合,从体裁上打破了长久以来对小说的限制,让虚构和现实变得模糊不清。
博尔赫斯关于虚构与现实、小说与神话的理论,启发了与他同时代以及后世的作家们。比如,拉美作家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他们把“魔幻”元素放进小说中,多少受到了博尔赫斯的影响。中国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也在这一层面受到启发。
除了思想性、小说理念以外,博尔赫斯对后来者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他的语言风格。不过,这种影响更多地发生在西班牙语世界。略萨说,西班牙语先天是一种洋洋洒洒的语言,情感充沛但不够简洁有力,所以,西班牙语世界有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但鲜有伟大的哲学家。而博尔赫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西班牙文学的文风,赋予了它凝练的品质,让它更适合表达深邃的思想。西班牙语世界以外的读者,恐怕很难领略到博尔赫斯文体的奥义,这当然有点可惜,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作家。
了解完博尔赫斯的生平、他对后世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小说很短,但如果不了解相关的背景,读起来会比较困难。今天,我们会一边讲故事,一边为你讲解博尔赫斯这样写的用意及精妙之处。
《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开篇就说,有个名叫利德尔·哈特的历史学家,写了一本《欧洲战争史》,根据这本书的记载:英军的13个师,原本计划在1916年7月24日对德军塞尔—蒙托邦防线发动进攻,后来推迟到了29号。利德尔·哈特解释说,推迟是因为滂沱大雨延误了英军的攻势。文中又说,对于这次事件,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提供了新的说明。
这段介绍,听起来煞有介事,很像一篇论文的引言,但如果有人真去检索了利德尔·哈特、《欧洲战争史》和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就会发现,这段话其实是编造的。博尔赫斯为什么要编造一场不存在的战役?他的目的是:模糊小说文体的边界,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
我们稍微展开一下,说说博尔赫斯对真实的理解。理论家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只是一种“说法”,而不是确定的事实。博尔赫斯的看法,跟这个观点有点类似,在他看来,真实并不是绝对、唯一、不证自明的存在,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并不享有对“真实”的垄断权,小说和虚构作品也可以构成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他才要在文体上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用论文、书评这样的文体写作小说,让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
我们回到小说。开头刚结束,文中的叙述就转入了侦探小说的模式,用余准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余准,这位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在一战期间是德军的秘密间谍。1916年7月,就在英军准备进攻德军的塞尔—蒙托邦防线之前,余准的间谍身份暴露了。英国方面派出了一个名叫理查德·马登的密探,他正前往余准的住处,准备将其抓获。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一个中国英语教师怎么会跟德国人扯上关系?博尔赫斯并不是乱写的,他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这一点,我们从余准的人物设定中就能看出来。我们知道,自从1897年德军在胶州湾强行登陆以后,那时的青岛就成了德国实质上的殖民地。1919年一战结束以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会代表决议,把德国在青岛的特权移交日本,这才结束了德国对青岛的占领。而这一决议传到中国国内以后,爆发了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
正是在这层历史背景下,青岛大学英语教师余准,才可能跟德国人扯上关系。另外一边,为英国效力的密探理查德·马登,是爱尔兰裔,也就是说,他和余准一样,都是殖民地的属民为宗主国政府服务。我们仔细解读这些设定,并不是为了解读博尔赫斯的政治立场,而是想让你看到,阅读博尔赫斯作品的乐趣,常常就散落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中。
回到小说。面对密探理查德·马登的追捕,余准首先想到的不是逃亡,而是如何把重要情报送出去,他要向瞧不起自己的上司证明,一个黄种人也可以拯救德国军队。此时,余准的其他同伙都已经被抓获,他和德军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这种情况下,余准想要向柏林传递情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危急关头,余准想到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我们先卖个关子,等会你就知道了。余准立刻出发赶往火车站,坐上了8点50分开往阿什格罗夫村的火车。抓捕他的马登紧随其后,但慢了一步,只能坐下一班9点30分的列车。这样一来,余准就为自己赢得了40分钟的时间。
火车准点到达阿什格罗夫村。月台上的小孩主动告诉余准,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家应该怎么走。他得到的指引是:走左边那条路,遇到岔路就往左拐。这个指引,让余准想到了自己的曾祖彭㝡(读作“最”)。彭㝡曾是云南总督,但他辞去了高官厚禄,一心想要写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要比《红楼梦》更多,还要建造一座谁也走不出去的迷宫。他在这些庞杂的工作上,花了十三年工夫。后来,彭㝡被人刺杀,只留下一些杂乱无章的手稿,家人想要烧毁这些手稿,可执行彭㝡遗嘱的人——一个和尚,他执意刊印这些文稿。后来,这些文稿及一些手稿都来到汉学家艾伯特博士的手中。
如果说,此前的内容读起来像一篇挺有新意的侦探小说,接下来,余准和艾伯特博士关于彭㝡手稿的对话,彻底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性质。博尔赫斯很快把行文转到了关于“迷宫”的讨论,我们来看看余准和艾伯特博士都说了什么。
余准和艾伯特博士的谈话,由小径分岔的花园引起。人们都以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彭㝡想要造的那座谁也走不出去的迷宫。起初,余准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当艾伯特博士问他,是不是来参观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余准首先想到的是现实中的花园。可艾伯特博士却告诉余准,所谓的花园和迷宫,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物理空间中,其实就是彭㝡写的小说。也就是说,花园、迷宫和小说是同一样东西。支持艾伯特说法的最重要证据,来自彭㝡信中的一个片断,信里,彭㝡写道:“我将小径分岔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
在一般的虚构作品或现实生活中,主人公面临选择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他们的人生只有一种活法,不能反悔也无法重来。可是在彭㝡的小说里,主人公却能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就像一个人能走遍分岔路口的每一个岔路,而不是像余准到艾伯特家一样,只能一路左拐。通过这样的方式,彭㝡让自己的小说不断分岔、蔓延,最终变成了一座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迷宫。小说的体量也因此变得无穷无尽,这就是为什么彭㝡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却依然没能写完小说的原因。这样的小说是永远写不完的。
知道了小说就是迷宫,只解开了彭㝡留下的第一个谜题。他为什么会放弃大好前途、舍下功名利禄,去写这么一部没有尽头又不被认可的小说,才是最令人惊奇的地方。艾伯特博士告诉我们,彭㝡生前就偏爱玄学,他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阐发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彭㝡关于时间的看法和平行宇宙的概念十分类似。他认为,时间不是单一的、线性的,没有绝对性和同一性,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可以作出全部选择,经历不同人生。这个构想,放到现在已经不算新奇了,我们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接触过平行宇宙的概念。
依据人的不同选择,时间分岔成无数个平行宇宙。彭㝡信中所说,“将小径分岔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而非所有后世)”的要义正在于此。因为,在某些后世中,他的手稿已经被家人烧毁而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把彭㝡关于时间的看法,等同于博尔赫斯的时间观。至于博尔赫斯为什么拒绝线性、绝对的时间概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他写作这些小说时,正是二战打得最惨烈的时候,文学是他当时为数不多的慰藉,或许他相信在某些后世中,战争并没有发生。
了解完彭㝡留下的谜题,我们说回到他的后代余准。余准从艾伯特博士那里,意外获知了曾祖的秘密,大受震撼,一时忘掉了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最后时刻,他终于回过神来,趁着艾伯特博士转身取信时,将他一枪击毙,而他自己也被随即赶到的密探马登逮捕,最终被判绞刑。
余准枪杀著名汉学家艾伯特博士的新闻,迅速占领了当地报纸头条。德国特务机关的头头,从新闻中读出了余准的用意:与艾伯特同名的城市就是英军炮兵部队驻地所在。无计可施的余准,只能通过杀害艾伯特博士的方式,向德军通风报信。收获这一情报的德军,向艾伯特市发动了飞机轰炸,遭到攻击的英军不得已,只好将原定7月24号发动的进攻推迟到了29号。这才是开头,英军改变作战计划的真实原因,而这也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故事内容的全貌。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要情节大致如此。接下来,我们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总结一下这篇小说的特色。
在形式层面,这部小说采用了嵌套结构的叙述模式。所谓嵌套结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多层次的“回”字形,或者俄罗斯套娃的模样。自从小说开始诞生,这种叙述模式就出现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故事集》《十日谈》等经典作品。
你可以稍微回想下,《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故事,有几层嵌套结构。我觉得,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以一篇历史论文的面貌示人,主题是英军推迟进攻德军防线的原因。第二层呢,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主题是德军间谍余准,如何在身份暴露的情况下,向德军传递情报。第三层是小说的核心,它的主题是时间,围绕着艾伯特博士对彭㝡手稿的解读展开,也是这篇小说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我们再从内容层面总结一下这部小说。小说的标题“小径分岔的花园”,其实是一个隐喻。在小说中,余准一开始以为它是一座真实存在的花园,可艾伯特博士告诉他,它实际上指的是彭㝡的小说是一座关于时间的迷宫。艾伯特博士对彭㝡小说的解读,大体上可以看成博尔赫斯本人的观点。在他看来,时间并不是线性的、同一的、绝对的,而是不断分岔、蔓延,时而平行时而交错,最终交织成一座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一般的迷宫。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并不只有一种人生,而所谓的现实也不止一种面貌。博尔赫斯的时间观,近似于当代科幻作品中时常提及的平行宇宙的概念。
如果你看过博尔赫斯的作品,就不会对他的时间观感到陌生。博尔赫斯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探讨时间问题?对此,他本人从没有正面回答过。不过我们可以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稍作分析。
博尔赫斯对欧洲文化的接受度和熟悉程度都很高。他这一代西方知识分子,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们对于欧洲历史普遍都有强烈的反思,他们会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把欧洲推入了战争的泥沼。最终,他们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无限膨胀的理性造成了文化的凋敝、人性的扭曲、道德的堕落,把欧洲文明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讲,理性统治下的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去魅”,就是以科学和知识的名义,将一切神秘的、神圣的事物全部消解,留下一个明晰而确定的现实世界。这样的世界不仅有些乏味,而且使人失去了敬畏之心,人们以为凭借理性就可以与上帝平起平坐,于是,野心和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将自己反噬。
博尔赫斯不喜欢这个现代理性主导下被“去魅”的世界,所以他才说,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性而是生活在神话的世界。连带着,他自然也不接受现代理性主导下的时间观,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在思索同一性、绝对性以外的时间概念。
除了时间问题,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也是博尔赫斯一直以来的努力目标。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一点,这里我们再结合小说细节做一些补充。细心的你想必已经注意到,《小径分岔的花园》多次用到了《红楼梦》的元素。比如,彭㝡的志向是写一部比红楼人物更多的小说。再比如,原文中,彭㝡的遗嘱执行人是一个和尚或道士,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红楼梦》里的那位空空道人。
这并不是巧合,博尔赫斯关于虚构与真实的看法,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了《红楼梦》的启发。几乎在他写《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同一时期,他与人合作出版了《幻想文学作品选》和《聊斋志异选》。博尔赫斯亲自翻译过其中几个片断,包括《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和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梦”“镜”,都是博尔赫斯钟爱的意象,它们也与《小径分岔的花园》的题旨契合。
博尔赫斯素来仰慕中国文化,他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阅读,他尤其喜欢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写的《中国文学史》、翻译的《聊斋志异选》,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金瓶梅》,以及王际真翻译的《红楼梦》。此外,《易经》《庄子》等著作也是博尔赫斯的心头好。我们会发现,博尔赫斯接受的中国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道家哲学,二是小说。前者对他思想产生的影响,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的探讨,相比之下,后者在他小说中留下的痕迹就要明显得多。如果你对博尔赫斯感兴趣,不妨在他的作品中找找中国文化的痕迹。
好,《小径分岔的花园》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博尔赫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篇幅虽然短小,却能给人留下回味无限的深刻。他的作品充满玄想,处处都能让人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思想性突出,设想丰富,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简洁有力的语言,既是博尔赫斯的创作特色,也是他给后世者带来的宝贵财富。
第二,这样一位“作家中的作家”屡次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拉美年青一代的作家对待博尔赫斯的态度,其实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欣赏博尔赫斯的奇思妙想和简洁有力的文体,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排斥他保守的政治立场。不过,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他们都承认博尔赫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教会了他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欧洲文化和拉美的地方特质。
第三,《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余准用一场谋杀作为信号,传送间谍情报。这篇小说最核心的主题是时间,这是萦绕博尔赫斯一生的难题。博尔赫斯认为,时间是无限分岔蔓延,就像迷宫一般,这一概念和当代科幻作品中的平行宇宙概念十分近似。博尔赫斯之所以不认同以同一性、绝对性为前提的时间概念,是因为这一概念来源于现代理性,后者通过科学和知识来为现实“去魅”,最终留下一个乏味的现代社会。
这篇小说的篇幅并不长,推荐你去得到电子书找来原文看看,相信你看完以后,会对博尔赫斯的特色有更深的体会。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篇幅短小却很深刻,充满玄想,处处都能让人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2.《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余准用一场谋杀作为信号,传送间谍情报。
- 在博尔赫斯看来,时间不是单一的、线性的,没有绝对性和同一性,时间是无限分岔蔓延的,就像迷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