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说》 王朝解读
《妖怪说》| 王朝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讲今天这本书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的感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小时候我读《西游记》的时候,除了喜欢看师徒四人一路渡劫,看他们和妖怪斗智斗勇,还有一个吸引我的看点,就是看他们又碰上了什么妖怪。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山海经》《聊斋志异》,甚至后来看电影也喜欢看充满妖魔鬼怪的惊悚片,连选专业都选了一个可以听世界各地神怪故事的人类学。
我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总结,或许自己可能不是喜欢看英雄或者神仙,就是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妖怪,就是喜欢看“千奇百怪”,喜欢听超出理性解释范畴的故事。我们从小长大的环境里,可能都教育我们相信科学,连孔子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我偏偏没法放下那些妖怪故事,就算自己理性上知道这当然不会是真的,但只要听到、读到妖怪的故事,总能让我感觉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感,勾起我对世界的好奇。通过后来的研究学习,我也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的认知,实际上这些妖怪故事不是迷信,更不只是编出来吓唬小孩的,而是反映着一个文化的世界观,渗透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想。有些是根植于文化深处的恐惧,有些则是人们对善良的向往。你会发现,就算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语言里还是有很多妖怪的遗存,比如我们在网上爱说的“杠精”“作妖”等等。可以说,对这些妖魔鬼怪的认知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潜意识,成为我们描述负面事物的惯用语。
回到今天我们要读的《妖怪说》,就是通过梳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妖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眼中的世界。本书作者张云曾经花费十年的时间努力搜集古籍文献中的各类妖怪故事,于2020年出版了《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一书,收录了一千多条中国妖怪故事。而这本书,就是在收录妖怪故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提炼,总结出中国妖怪的总体提升和发展脉络,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吹响中国妖怪学的集结号”,为中国妖怪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迈出重要一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我们常说的妖怪到底是什么,然后再看看中国的妖怪都有什么特点,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认知。
要想讲清楚中国的妖怪文化,还得先从头理解妖怪都是什么意思,搞清楚他们的具体定义。毕竟,虽然我们都听说过妖怪,但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到底什么是妖怪?
要说清楚妖怪的定义,我们当然可以去看词典。比如《汉语大辞典》中有妖怪一词的意思:“1.指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2.旧谓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很显然,这个词典的第一个定义比较空泛,第二个定义又比较片面,而且又引入了“精灵”这个词。当然,如果我们只是在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这个定义方法当然还是可接受的,但如果要像我们今天一样去理解妖怪的文化内涵,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历史语境当中,看看在古人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当时是怎么定义、怎么使用的。
我们回溯妖怪的历史,经常会说起《山海经》是中国妖怪文化的最早记录,是“古今语怪之祖”,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被认为是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型。那么,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妖怪的?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有过这么一句记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大意就是,上天、大地,还有中间的人类,都有一定的运转规律,天违反了时节的规律,就会出现灾难,地违反了物的本性,就会出现妖怪,而人如果违反了道德,就会出现祸乱。
这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人对妖怪的最早认识和定义,也就是把“妖”当做违背事物规律的现象的统称,而且这里所说的事物规律,不仅是自然规律,还包括了一套特定的道德观,如果人违反了德,也会导致妖灾。我们可能会能想起一个词,就是“天人感应”。从先秦到汉朝,儒家不断发展天命思想,最后由汉朝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儒术”理论,特别强调了君主的作用:君主有德,那就天下太平,君主失德,会出现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包括妖怪和天灾。中国的妖怪文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成型的。
在汉朝同期,有个叫王充的人,认为儒术的迷信成分太重,导致朝野上下沉迷于谶纬等,于是专门写了一本书《论衡》,和当时流行的各类迷信学说进行论战。在书中他也提出了一个更“唯物”的学说来解释各种怪异现象,就是“气”。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普遍存在着“气”,所谓的妖、精和鬼,都是气的变化所导致的,而不只是和君主一个人的品德有关。
到了东晋时期,当时有一个史官叫干宝,他也做了和张云类似的事情,搜集了古籍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神怪故事,写成了一本《搜神记》,他在书中结合前人的学说,总结出了一个更精准的妖怪认知,是这样的,“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精气依附在物体上,内部的气乱了,外表也随之变化,这就成了妖怪。不仅如此,一个生物或者物体存在的时间越久,越容易有精气依附,就容易“成精”。干宝在后面又分析,因为导致妖怪出现的这种气的本质也是遵循五行规律的,与人的五感相关,所以虽然妖怪可能外表千变万化,但都可以被看作是祸福的征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给出定论。
到这里,我们就大致总结出了一个妖怪文化的传统认知,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越人的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现象或者事物。”所以你可以回忆一下,中国的妖怪,不少都和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和经验有关,而不像很多外国的奇幻故事,要“远征”才能见到怪物。
当然,这里的妖怪定义,也比较宽。传统上,有不少符合这个定义的字词,而且经常混用,比如《西游记》里用了很多“精”,蜘蛛精、白骨精等等,但是书里人物也经常叫他们“妖怪”“妖精”。如果我们想更系统地理解中国的妖怪,就不能跟着不同的文献记载一起混用,要把这笔“糊涂账”算清楚,还是要提炼出一个更具体的分类方式。作者认为,通过考察历史上流传的具体妖怪故事,可以分出四大类,也就是妖、精、鬼、怪。
首先我们还是说妖。作者提出,“人之假造为妖”,也就是说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动物以人形呈现,比如电影《猫妖传》的那个猫妖,或者《白蛇传》里的白蛇。虽然有时我们也会说“蛇精”,但因为有化成人形,所以也应该归类为妖。
说到蛇精,那精是什么?按书里的分类,“物之性灵为精”,由山石、植物、动物、器物等所化,但是不以人的形象出现。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是清代的一个传说,叫“老蹒”。这个老蹒相传在潍县东关九曲巷出没,晚上出来,体型大如水盆,浑身是刺,走路姿态蹒跚,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老蹒就是个老刺猬精。为什么会在那里出没呢?这是因为九曲巷是一个商业街,生意兴隆,华北很多地方认为刺猬和财运有关,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保佑商业的刺猬精。传说中,强盗来九曲巷想打劫,都会因为老蹒的保佑而迷路,所以当地人都说晚上见到这个老刺猬,千万不能伤害它。
刚刚说的两种都是有实体的,再来说说没有实体的“鬼”,书中总结,魂不散为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而且,不仅人的魂魄能成鬼,动物魂魄也会成鬼,如果是动物死后化成人形的鬼,也可以归入“鬼”的分类。
以上说了三种,都是和精气、魂魄有关的妖怪,还有一种“怪”,书里总结叫“物之异常为怪。对于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没见过的事物;或者见过同类的事物,但跟同类的事物有很大差别的”。像是《山海经》里不少的奇异生物,就可以归入“怪”的分类。很多怪虽说是不熟悉的事物,但外形、事迹也有符合常理的基础,比如说只长一条腿的牛,主要特征就是熟悉,但不那么熟悉。
刚刚讲的分类法,是汇总各朝各代的妖怪传说以后,发现了不同,那么,各朝各代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还真有。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妖怪特征,作者也总结了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是中国妖怪文化的诞生期,也是中国妖怪的命名期。这个时期,上古先民们创造了大量的传说故事,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异常现象,并且发明了语言和文字来为它们命名。传说在黄帝时代,就有了专门记载妖怪的《白泽图》,记载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妖怪。当然,《白泽图》真伪难以考证,实际内容也大多失传,只有《淮南子》《山海经》等著作可能留存了一些。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记载妖怪的“志怪体”妖怪小说文学,但是和史书记载混杂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仍然比较迷信。像被誉为“古今纪异之祖”的《汲冢琐语》,就是史书中专列出来记载异事的。作者总结,这一时期的中国妖怪,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来源上脱胎于上古传说,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可以说多数是刚才说过的第四分类,“怪”。二是数量极为庞大,为中国妖怪构建了基础版图。三是在形象上,这一时期的妖怪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有些妖怪体型庞大,尺寸都以百里计,有些妖怪是奇形怪状,人兽结合,作者说,“充满了雄浑的浪漫主义气息”。四是在表现形式上,一般只描述形象、出处、名称,故事性不强,比较碎片化。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阶段,两汉时期,我总结也可以叫“酝酿期”。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还没有完全和史书分离,仍然像先秦时代一样带有杂史、杂传、地理博物的性质,但是内容越来越成熟。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先前所说的董仲舒所倡导的儒术被尊为主流,朝野上下都流行各种神仙方术、谶纬学、阴阳五行学等等巫术习俗,成为妖怪文化的肥沃土壤。这一时期,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来源上,虽然还会和先秦一样远离实际现实,但已经开始编撰新的传说,而不仅是改编上古传说。第二,是能力上不如先秦妖怪那么规模宏大,更加贴近日常。第三,是表现形式上加强了故事性,还会和著名历史人物“联动”,篇幅短小但是情节完整。比如有一个“青鸭”传说,说汉武帝有一天登台望月,从南面飞来三只青色的鸭子,汉武帝就很高兴。当时天色昏暗,大约是在黄昏时期,三只青鸭就在台上休息,天黑之后,三只青鸭就化为三个小童,穿着青色的衣服,给了汉武帝五枚大铜钱,这种铜钱又叫“轻影钱”,可以影子不跟着身体一起动。这个故事大约就是出于“天人感应”学说,用来反映汉武帝德性很高,吸引来了能提供超能力的异象。
然后,我们进入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也可以叫“成熟期”。这一时期佛教进入中国,也带来了大量有印度色彩的鬼怪故事,和中国传统的巫术习俗结合,使妖怪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当时的文人还喜欢进行“玄谈”,专门为经典展开辩论,什么老庄、佛经,都会拿来大谈一番,其中就少不了要引用故事作为论据。此外,在两个因素影响下,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大量的神鬼题材的口头文学。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成熟的志怪小说,比如之前说的《搜神记》,但除此之外还有近百种可考的志怪小说,作者也不乏陶潜、曹丕等等著名历史人物。要知道这毕竟是一千多年前,总的存世文献数量是比较有限的,相比下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高。在第三阶段,主要特征是两个,第一,是表现形式更加成熟,从短篇向长篇发展。第二,内容上开始融入百姓的现实生活,并且会反映社会黑暗。
经过发展,第四阶段进入隋唐时期,也可以叫为变革期。所谓变革,指的是唐朝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通过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妖怪文学也被用来反映作者本人的理想,所以有更强的文学性,情节也更加生动。这一时期也可以总结出几个特征。第一是形式上,唐代出现了传奇小说,基本上所描述的都是人或者器具所化成的妖怪,很少涉及上古传说,篇幅也大大增长,出现了很多长篇传奇。第二个特征,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其中尤其是爱情题材开始异军突起,书生配女妖的故事特别多。
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宋元明清时期,我总结叫做丰富期。这个丰富,其实并不是说妖怪的种类增加了,而是说妖怪文学的数量变得更加丰富了。这一时期,还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妖怪类型进一步日常化。第二是妖怪种类进入瓶颈期,创新很少,基本上都是从以前的妖怪演化而来。第三,是题材单一化,越来越多地开始讲述狐妖、女鬼的爱情题材。
再往后,随着现代思潮的冲击,妖怪文化就陷入了低谷。
总体而言,中国妖怪文化的变迁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形式上越来越完整,文学性不断加强,也就是从碎片的传说,逐渐往长篇小说发展。第二是主题越来越日常,从创世神话的庞然巨兽,慢慢变成了日常生活相关的妖怪。第三,就是在题材上,越来越有寓言性。很多妖怪故事,与其说是一些奇谈怪论,不如说就是在劝诫人们要更加遵循道德。
某种程度上,妖怪故事为什么越来越丰富,一大原因就是中国妖怪文化有极强的寓言性。妖怪故事创造了另外一个离奇而不可思议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妖怪故事“放飞了我们的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可以嬉笑怒骂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那些美好的、认真的、纯粹的、批判的、深思的情感和认知,投放到了这般的梦中,从妖怪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
好,我们刚刚提炼出来了中国妖怪文化的一个核心,寓言性。这个核心特征,还赋予了中国的妖怪两大隐藏特性,为什么叫隐藏特性呢?这是因为,这两个特性和我们对妖怪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现在说起来妖怪,你可能会对妖怪有一种法力高强且穷凶极恶的刻板印象,感觉妖怪都是坏人。但实际上,纵观中国妖怪,要注意两点,一是好的妖怪比坏的妖怪多,总体上是善多恶少;二是弱的妖怪比强的妖怪多,总体上是负多赢少。
那我们就先来讲好妖怪更多。这里呢,你可能会问《西游记》里面的妖怪不都是想吃唐僧肉、想要阻挠取经的吗?《西游记》虽然是四大名著,是一本重要的小说,但其实《西游记》里的妖怪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者说,总结起来,其实中国的妖怪跟人类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主动参与到人类生产生活之中,怀着满心的热忱和欢喜与人交往;第二类是刻意和人类保持距离,云淡风轻,自有一方天地;第三类则是因为某些缘由(比如为提升自己的能力、欲望、复仇等)伤害人类。”
实际上,妖怪文学中的大多数的妖怪大多都和人类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经历着恩怨情仇,价值观往往与人类保持一致。可以想象,很多妖怪的创作者都赋予了妖怪故事教育、惩戒的功能,让妖怪去做人们做不到的好事。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南北朝到唐朝都流传有一种叫“参翁”的妖怪,由人参所变化而来。人参素来被认为是百草之王,会吸收灵气化为人形,十分珍贵。传说在唐代天宝年间,有个姓赵的书生,一家人都考取了进士,只有他脑子笨,屡考不中。一去参加同学聚会,人家都穿红色、绿色的官服,自己还穿普通的白衣服,心理落差就大了。
于是这个书生搬到山里苦行,每日埋头读书,结果还是没什么长进,越想越生气。突然有一天,有一个老翁来拜访,说看他独居深山读书,肯定是想考取功名的,结果那么努力,进步还是那么小,看来天资不够。书生也没有生气,就说自己知道自己笨,也没想一定要考上,但至少不想在城里给家里丢人。老头听了,就说自己年纪大了,但是很欣赏他的决心,让他来自己家里一趟,会帮他一把,自己姓段,家住大山西边,说完就不见了。
书生觉得这肯定是个妖怪,半信半疑地去了约定的地方,发现了一棵椴树,从树底下挖出了一根大人参,样子和老翁很像。书生吃了这根人参,果然变得聪明许多,一年后终于考取功名,做了大官。
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看出两层寓意。第一是鼓励人们努力读书,积极参加科举,功夫到了,连妖怪都会来帮你。我们往往会说隋唐科举制度发展成熟,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大特色,但这些观念是怎么逐步地成为社会共识,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由妖怪文化所代表的通俗文学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
第二层,是参翁代表了一种美德。想来,一根人参要能修成妖,要吸收多年的精气,也不容易,但他竟然会因为认可读书人的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帮对方实现理想,其中的侠义和忠厚,也是编撰故事的人暗暗赞同的。即便是代表违背自然常规的妖怪,最后也是要服从于人间的道德理想的。
甚至,有一些妖怪作恶,也是因为人类自己“找事儿”,违背了道德。比如宋朝的《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名为“耳翅兄”的妖怪,说有一个人中秋晚上回家,途中遇到一个黑色的毛茸茸的怪物,头像人,眼睛鼓得像个球,身上还有膻味,会说人话,跟着他走了好远,还让他别害怕。这个人回家以后憋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酒喝多了,跟家里人说自己见了个妖怪,刚说到这,妖怪就从屋顶上飞了下来,说“老弟,在说老兄我什么事啊?”把其他人都吓跑了,就留下这个人。定睛一看,这个妖怪脖子下面有个瓜那么大的瘤,两个耳朵就是两个翅膀,所以能飞,而且鼻子大如鹅蛋,长满黑毛。妖怪一边说自己要做东,一边光顾着要酒喝,也没有拿出什么东西来。这人趁妖怪喝醉,拿刀砍伤了妖怪。妖怪很生气,说“老弟你别后悔!”就飞走了。之后,这人家三年内三十口人都死绝了。
这个故事,虽然伤亡惨重,但确实是人出刀在先,而且是砍伤了进门做客的“老兄”。耳翅兄作为一个“怪”,却已经非常熟悉人话了,但不被人类视作同类。虽然妖怪长得丑了点,而且自己说要做东还不拿东西出来,但也不至于要挨一刀。虽然极端,这里要说的,其实也是作恶的因果报应。
说到人类伤亡惨重,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异类。中国妖怪的另一个特性,正是“负多赢少”。因为“反物为妖”,所以妖总是要被否定的反常,就算是没有什么冲突,往往最后也会消失不见,而在最激烈的冲突中,在正义的一方面前,总要败下阵来。很多故事中,妖怪消失之后,故事结尾还要补一句“这里再也没有闹过妖怪”。现在有个歌词其实很符合这一点,“我害怕鬼,但鬼未伤我分毫;我不害怕人,人把我伤得遍体鳞伤”。
仔细想想,现在人们熟悉的《聊斋》《西游记》里的故事,也总是以妖怪落于下风为结尾,就算是人自己犯了错害了妖怪,也很少像耳翅兄一样招来猛烈的报复。
总的来说,中国妖怪文化中的妖怪,像《西游记》里那样占山为王、单纯作恶的妖怪,反而是非常少见的,更多的是妖怪主动靠近人类,不少都是抱着与人和谐相处的态度,并且大多要服务于某种美德品质。由于被认为是反常现象,妖怪也很难长久存在,往往要在故事的最后被打败,或者最终消失。
之前也提到过,时间越往后,中国妖怪中的恋爱故事越多,像《白蛇传》《倩女幽魂》之类的经典爱情故事现在也都被反复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等。如果再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妖怪恋爱故事中的妖怪,一般都是女妖,主人公都是男书生。作者总结了几个原因:第一,这些故事、怪谈的作者大多都是男性文人,把自己往里一代入,当然就会想象漂亮女妖来和自己谈恋爱。第二,古代的传统儒家社会中,自由恋爱是一件被压抑的事情,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婚姻很少出自热烈的爱情,要写一个和妖怪勾引人类恋爱的故事,再加上是奇谈,反而没有那么容易引起争议。第三,作者还认为女妖怪的形象和艺术效果,都比男妖怪更容易赢得人心。
当然,也不是没有男妖恋爱的,例如,南北朝记载过的“赤苋”妖怪,说当时有个女子看到一个穿红衣服的大帅哥,自称家在厕所的北面,一见钟情,就经常和她幽会。后来,女子家人暗中跟踪帅哥,看见他变成了一株赤苋,大概和我们现在说的红苋菜类似。这株赤苋上还挂着女子的指环,于是女子家人就砍了赤苋,结果女子十分伤心,过了一晚上就死了。实际上,很多妖怪爱情故事,都是像这个赤苋妖一样,有些是诱惑或者强迫人类,有些则是中途被发现真身是妖怪,被“棒打鸳鸯”或者是被人类“始乱终弃”,最后,总是妖怪被打击消灭。
但也有一些故事的结尾比较温馨。元代记载有一个“瘦腰郎君”的故事,有个吴小姐,老梦见一个书生。两个人在梦里谈恋爱,吴小姐就问他的姓名,书生说:“我是瘦腰郎君。”吴小姐最初以为是自己做梦而已,和他在梦里非常恩爱。结果有一个白天,瘦腰郎君真的出现了,两个人卿卿我我一番,郎君出门变成蜜蜂飞入了花丛中。吴小姐把蜜蜂捡起来,收养了它。之后,这只蜜蜂引来了很多蜜蜂到吴家,他们家因为出售蜂蜜而富裕起来。
相较其他妖精爱情,这个男妖既没有伤害女子的贞洁,还帮他们家富裕了起来,虽然沦为一个工具妖,但是结局不算太坏,也没有人类受到伤害。真正两情相悦、好聚好散的故事,也并不在多数。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宋朝以来,儒家伦理纲常的约束越来越强,爱情作为被压抑的欲望,却成为一个难以启齿的忌讳。一方面,妖怪爱情反映了自由恋爱是“作妖”,不合伦理的缘分最终都会断绝,但另一方面,妖怪打开了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书生们轻易被爱情所俘虏,虽然可能也有妖怪法力的加持,但其实还是人心深处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如此说来,以妖怪爱情故事为例,妖怪故事的丰富,正是约束强化的反映,反过来说,后来妖怪文化的式微,其实也有现代社会中约束逐渐放松的缘故。
好,到这里,我们对中国妖怪建立起了一个基本认知。中国妖怪文化有极强的现实性,而不仅是古代遗存的迷信传说。在中国人眼中,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世间以和为贵,所以打破了“和”的现象,就会变成妖。而这些妖的概念逐渐渗透进入生活之中后,人们又用它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妖怪故事中既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又有挑战规矩的进步思想。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更细的描述,比如妖怪喜欢在黄昏或者黎明出现,那是阴阳调和之际,反映的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世界观。又比如“鬼”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所以,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妖怪故事的意义?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宫崎骏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妖怪”,比如无脸男、龙猫等等,还有最近的苍鹭,也让日本妖怪文化在全世界获得了认可。如今,英文已经接受了用日语的罗马音来拼读妖怪,而不用其他英语单词代称。而日本妖怪文化传播的前提,是因为先在日本有本土的认可。
类似地,欧洲也有很多民间妖怪传说,比如满月化成狼形的狼人、花园里捣乱的地精、会化成人类模样的二重身怪物等等,一些来源于神话史诗,还有一些则是民间流传的奇谈。这些传说在18世纪开始被欧洲人逐渐重视起来,把它们当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底层的代表,比如格林兄弟编撰《格林童话》,也是想要推动德意志地区统一。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专门的神话学,特别是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开创的比较神话学,通过对不同神话的比较,挖掘出人类共同的深层思维结构。
像书中所说,“妖与怪,是人类童年的梦,而童年的世界永远是美丽并且令人怀念的。”妖怪文化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反映古代先民的所思所想,能让我们感受历代道德理想的变化,如今依然能勾起每个人心底潜藏的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向往。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帮助你“触摸过去,了解自身,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中国妖怪可以分为妖、精、鬼、怪四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妖怪故事经历了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演变。
2.中国妖怪普遍具有寓言性,好的妖怪比坏的多,弱的比强的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的理念。
3.妖怪爱情故事非常多,尤其是女妖与男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由恋爱的压抑和向往。
4.妖怪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