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唐诗寒武纪》 陈章鱼解读

《唐诗寒武纪》|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唐诗寒武纪》。

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唐诗寒武纪》呢?寒武纪说的是距今五亿四千万年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这之前,地球上还是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但是寒武纪之后,生命就开始爆发式诞生了,几乎所有现有的生物门类都诞生在这个时期。而唐诗,也经历过一个类似“寒武纪大爆发”的时期。在唐诗的寒武纪之前,虽然唐朝已经建立了30多年,但是诗坛是一派沉闷的景象。到了这次大爆发之后,新的一批诗人出现,诗坛气象焕然一新。所以,唐诗的大爆发,就是盛唐之前的爆发,也就是初唐诗人活跃在诗坛的那段时间。再后来,进入到盛唐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那些我们熟知的盛唐诗人就一一登场了。

唐诗的寒武纪大爆发,就像一团火在燃烧。这场火不是突然烧起来的,而是早在两百多年之前,就有人埋下了火种,再后来有人点燃了火星,后来不断有人添柴,让这团火熊熊燃烧。最后,李白、杜甫让这团火烧得更烈,照亮了那个历史上的盛唐。

这本书的作者是知名的自媒体人、作家六神磊磊。他曾经是新华社重庆分社的一位时政记者,后来辞职,成了一位自媒体人。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解读金庸小说,还有唐诗,成为了一位唐诗的普及者。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六神磊磊读唐诗》,但是因为那本书容量有限,他自己感觉留下了很多遗憾。于是他准备进行一个扩写,写一部“唐诗三部曲”。《唐诗寒武纪》就是“唐诗三部曲”的第一部,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唐诗的前传,李白、杜甫,那些伟大的诗人,他们除了自己的天才原创之外,还从前人那里继承了什么,总结了什么,又摒弃了什么,反思了什么,这本书中都有提到。

接下来,我会带你穿越历史,踏上这段诗歌之旅,看看唐诗的这团火是怎么燃烧起来的。我将分为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唐诗寒武纪》。

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是谁埋下了这颗唐诗的火种?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是谁为唐诗添了一把柴,并且扫除了阻燃物?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是谁引燃了火星,点燃了唐诗的火焰?

事先说明,书里提到的诗人很多,我只选取了最重要的几位,为你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故事,还有那些广为传诵的诗歌名句。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没法一一展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特别好,也推荐你听完之后,翻开书,亲身感受一下唐诗的魅力。

唐诗的种子,早在唐朝建立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在公元405年,那个时候还是东晋,就在这一年,诗坛上有两个人分别做出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决定。这两个人,一个叫陶渊明,一个叫谢灵运。

那一年秋天,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级派了一个官到县里来视察。这个人陶渊明刚好认识,他喜欢趋炎附势,本人也没什么才华。但是,这个官一到彭泽的旅舍,就让陶渊明去见他,而且还要穿好官服。本来陶渊明就不喜欢官场的氛围,总想着辞官,这次还要整冠束带去迎候这种小人,他终于忍不下去了。所以,他长叹一声:“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献殷勤呢?”于是,写了一封辞职信。从秋天到冬天,这个县令,陶渊明只干了八十多天。

辞官的时候,陶渊明还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这个时候,如果你穿越回去,拦住他,问他为什么要辞官,他可能会告诉你“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如果你再追问一句:“那您归隐之后,准备干点什么呢?”他可能会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后来,也的确如此。他喝酒吟诗,作了《饮酒二十首》。其中第五首诗,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诗歌新纪元的标志性诗歌。六神磊磊把这个新纪元,称为“东篱纪元”。

正当陶渊明辞官归隐,满怀憧憬地奔向田园生活之时,谢灵运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他离开自家大宅,去远方开始做官。六神磊磊说,谢灵运这一次出行,也将在未来开辟诗歌的下一个纪元“山水纪元”。

如果你对比一下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两个人的履历,会发现这两个人当时的境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陶渊明,40岁,出身寒门,虽然祖辈为官,但是从小家境败落,少年贫穷。后来辞官,住在乡村,专职种地。乘的车最多有个帷帐,家产不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后来屋子还被一场大火烧毁,他就只能住在门前的一条破船里。

谢灵运呢?当时20岁。出身门阀士族,住在乌衣巷。你可能听过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灵运所在的大家族,陈郡谢氏。谢灵运是这个家族的第七代人。他穿的是有紫罗香囊的华服,出行乘的是华贵的车驾,身前身后簇拥着大群仆役,光是坐具就有三个人帮他拿。两年前,18岁的时候,谢灵运就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和陶渊明那五斗米的官俸,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谢灵运所在的谢氏家族并不是只有钱、有地位,而且他家族里的很多人后来都被写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谢灵运的外婆就是“书圣”的王羲之的独女。他祖父的亲姐姐,就是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谢道韫。谢灵运的侄子,谢朓,是李白的偶像。后人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指的就是谢朓,因为他曾做过宣城太守。李白的诗中常常提到谢脁,看见山会想起他,看见月色会想起他,登楼的时候会想起他,就连别人送他件衣服,李白也会想到谢朓。李白写过一首诗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一定听过其中两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里还有两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小谢”指的就是谢朓。从这首诗,你就能看出李白对谢脁的崇敬之情。

再说回谢灵运。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408年,谢灵运和陶渊明的人生终于有了相似之处。这一年,他们都倒了霉。陶渊明的房子被一场大火烧尽,他甚至一度穷得只能靠别人接济。谢灵运在当朝权臣的斗争中投靠错了人,站到了后来皇帝的对立面。后来,新皇登基,谢灵运改换门庭。但是,经过这个人生低谷之后,他的人生并没有变得更顺遂,因为在接下来皇权接班斗争中他再次站错了队,投靠的皇子被杀,他也被驱离了权力中心。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422年,谢灵运37岁了。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谢灵运逐渐变得消颓,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迈入心事重重的中年。他开始夜不能寐,感慨时光流逝,吟诵道:“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尽管从谢灵运被贬的这一年开始,他的人生一路走向下坡路。但是,谢灵运开启了诗歌继“东篱纪元”之后,又一个新纪元“山水纪元”。“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就是其中的标志性诗歌。这个时候距离“东篱纪年”已经过去了17年。

为什么叫“山水纪元”呢?因为谢灵运这个时期的诗大多描写山水风景,这还是跟谢灵运被贬的命运有关。他被贬以后,可能想着走仕途也没多大希望了,他就既不上班,也不办事。那他在干什么呢?就天天带着一帮人游山玩水。

为了游玩,他还专门研发了一种走山路的木头鞋子,这种鞋子前后的屐齿都能灵活拆卸,上山的时候卸前齿,下山的时候卸后齿。这种鞋后来被叫作“灵运屐”,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你可能更熟悉,叫“谢公屐”。后来李白诗里提到“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指的就是这种鞋。

尽管谢灵运被贬到外地,但是他作的每一首诗都会被传回京城,被人们竞相传抄。不知不觉,他就开创了一个诗歌派别——“山水派”。后来的孟浩然、王维、刘禹锡、柳宗元等等,这些你很耳熟的诗人都是这个诗派的继承人。可惜,谢灵运为人行事太任性狂妄,被人不断弹劾,最终他被皇帝处死。

山水纪元之后,又一位诗人登场了。这位诗人就是鲍照。六神磊磊说,如果把诗坛比作乐坛,那这位诗人可以说是抱着电吉他出场的,所以他开创的诗歌新纪元,可以叫“摇滚纪元”。他的诗奔放激昂,带着一种愤青的气质,这可能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鲍照出身贫寒,早年在种地,不过他跟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喜欢田园生活,而鲍照则是一心想要施展心中的抱负。但是出身低,鲍照说的话就容易被人忽视,那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怎么办呢?声音就得大。所以你读鲍照的诗,会感觉他几乎都是在咆哮,就像拿着电吉他弹着电音,为的就是让当时的人能注意到他。鲍照一口气写了18首《拟行路难》,每一首诗仿佛都在感慨人生多艰,世事无常。比如第四首中有一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你有没有感觉到诗里的情绪在向你涌过来?

之前我们提到,谢朓是李白的偶像,其实鲍照和李白也有很深的联系,他可以说是李白的灵感源泉。后来李白写《行路难》《将进酒》的时候,不少灵感都来自鲍照的诗。比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鲍照在他的《拟行路难》里也写过类似的两句:“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李白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鲍照有两句,跟这个也很像,叫:“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还有两句诗叫:“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几乎就是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的原版。可惜,鲍照后来在动乱中被杀,振聋发聩的“摇滚纪元”同样也在悲剧中收场。

尽管这三个纪元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束了,但是三位开创者留下的宝贵遗产分别被后世的诗人一一传承。孟浩然写出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向陶渊明致敬。而谢灵运开创的“山水纪元”直接影响了他的侄子谢朓,以及王维和李白。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诗情画意继承了谢灵运的余泽。李白,更是把谢灵运当作人生导师,每当自己仕途不顺,他就会想到谢灵运。他还重游谢灵运曾经去过的地方,探访谢灵运的遗迹。比如,李白流放遇赦,重游庐山的时候,就想起了谢灵运,感慨:“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句诗里“石镜”是来自谢灵运的两句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就像今天我们怀着敬意,探访历史名人的故居一样,一代“诗仙”也渴望前辈能给自己一些力量。李白同样也继承了鲍照在那个激越澎湃的“摇滚纪元”中留下的力量,最终在唐朝盛世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以陶渊明、谢灵运和鲍照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不仅影响了唐朝诗歌的风格。如果透过这些诗,你去看这些诗人,会发现他们甚至把唐朝诗人的人生已经预演了一遍,比如李白,你就能看到他身上带着一些陶渊明的傲、谢灵运的狂,还有鲍照的不得志。就像后人诗里写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在变迁,但每代人经历的爱恨情仇都是相似的。

在谢朓去世半个世纪之后,诗坛上又有一件大事发生了。朝代已经更迭,南梁皇帝眼见国要亡了,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收集来的书留给别人,就命人一把火全烧了。这些书有多少呢?一共十四万卷。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之一,历史上把这次焚书称为“江陵焚书”。这一年很好记,公元555年,也值得我们记住,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之年。

不过,有人烧书,就有人编书;有人猖狂毁坏文化时,另一些人在延续着文化。这其中主要有三个人,他们都对后来唐诗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个就是我们之前总提到的谢朓。后世有人评价他是“唐调之始”,后来唐诗大佬多多少少都受到他的影响,比如最有名的李白、杜甫,还有王维、孟浩然、孟郊、白居易等等。其中风格最像谢朓的,还要数李白,这两人的风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比如谢朓主张写诗“语皆自然流出”,李白就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没有谢朓,李白的诗还会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还真不好说。

如果说谢朓是为唐朝诗人写出满分作文范本的人,那这第二个人就是这本满分作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他就是烧书那位皇帝的大哥。如果说他弟弟给文化带来了一场浩劫,那萧统可以说是为历史保存下了一份文化精华。他编的这部书叫《文选》,有人评价它叫“天下文学之总集”。从秦代以来,文学硕果累累,但是从没有人把这些优秀作品汇总起来,成功传给后人。萧统就承担起了这个使命,他确立起了文学的标准,这个标准既不是政治正确,也不是词藻华美,而是“典丽”。

萧统编纂的这部《文选》将先秦以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全都汇总到一起,一共七百多篇。这部书的影响多大呢?它相当于唐朝诗人的教材,只要是学诗,没有人不学《文选》。而且,正因为这部书,许多文学经典都在历次文化浩劫中逃过了一劫,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名篇。比如,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还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诗都被《文选》保存了下来。

第三个人叫沈约。他对唐诗的影响很大,不过这个人有点特别。他写诗的成就比不上谢朓,修史、搞文学理论的成就也比不上其他人,那为什么他这么重要呢?因为他发现了诗歌的秘密:声律。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读着就觉得别扭,沈约发现,关键就在“四声八病”,“四声”说的是汉字声调的“平上去入”,至于“八病”,说的是八种声律上的禁忌。声律被提出之后,后世才出现了格律诗,也就是我们总听到的绝句和律诗。唐朝诗歌的辉煌,一半都来自格律诗的辉煌。

总之,唐诗并不是突然就繁荣起来的,早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有人埋下了诗歌的火种,有人护住了这些文化珍宝,传给后世。后来,唐朝诗人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点燃火种,创作出了一首首传世佳作,用诗歌点亮了盛唐。

说完了埋下唐诗火种的那群人,在真正点燃唐诗的火焰之前,还有一群人,他们为唐诗添了一把柴,并且扫除了阻燃物。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些人。

具体说这些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三大纪元之后的诗坛是个什么情况。谢朓去世之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派诗歌逐渐没落,与此同时,另一个诗派渐渐崛起,这就是“宫廷派”。这一派跟山水派可以说完全相反,山水派追求自然清新,宫廷派就特别讲究词藻精致。甚至一度发展到极端,诗人们开始写艳诗。当时,国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但是宫廷派诗人写的诗大多是风花雪月。如果你单看这些诗,还会以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就是一片歌舞升平。

看到诗坛这种风气,有一个人实在看不惯了,觉得得好好整治一下文风,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杨坚。后来,他的儿子杨广当上了皇帝,继续推进父亲的改革。作为帝王,杨广在历史上的争议很大。但作为诗人,他算得上是隋朝的诗坛领袖,写的很多诗都成了后世诗歌的灵感来源。比如,宋代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其实就是借用了杨广的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杨广写诗,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地遵照了他父亲杨坚的指令,一改当时诗人刻意雕琢宫廷诗的姿态,他自由挥洒,描写所见之景,甚至灵感涌现,还会写出上乘之作,比如“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是他写的《春江花月夜》。这就让人不禁想起后来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了,它开头的两句就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杜甫也有两句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杨广的两句也颇有些相似。所以,一些人甚至认为杨广的这首诗已经和唐代的一流诗歌水平相当了。

六神磊磊认为,跟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杨广的诗的确算得上出彩,但是和后世那些传世名篇相比,仍然还有差距。因为他的诗里少了诗歌当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人情味。比如杨广写的《饮马长城窟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诗里只写长城的壮阔,却无视了筑长城时数十万人的死亡。他漠视了人的情感,所以他的诗也没办法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六神磊磊说的,诗,说到底是人心的艺术。

隋炀帝之后,又有一个人来添了一把柴,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重启了隋文帝的文风改革,想彻底改掉诗里那些浮艳的东西。可惜,即使李世民亲自倡导,群臣积极响应,但是直到李世民去世,宫廷诗仍然是当时诗坛主流。

虽然隋文帝和唐太宗掀起的两次文学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改变当时浮华艳丽的诗坛风气,但是他们却为诗歌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告诉世人好的诗歌应该是“典雅庄严”,去掉浮华艳丽。可以说,他们是为唐诗真正燃烧堆柴的人,他们把柴拢成一堆,把周围的阻燃物清扫干净,只等后来人去点燃这团火。

现在,火种已经埋下,柴薪已经堆满,空气已经炽热,就只差最后一点火星了。这个时候,一群人点燃了这团火焰,并让它越燃越烈。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是谁引燃了火星,点燃了唐诗这团火焰。

在唐太宗的文学改革后,诗坛上分为了两个诗歌圈,一个是主流诗歌圈,还有一个非主流诗歌圈。

主流诗歌圈里的诗人,宫廷办的文学活动,他们都能参加。他们写的诗风格也很像,声律协调、音律优美。这其中的代表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并称“沈宋”。我们对这两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文学界对这两个人评价很高。今天还有人说,那个时期的中国诗坛是“沈宋的世纪”。金朝的元好问还写过一首诗,诗里头两句就是:“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说的就是这俩人。这两个人还很有意思,他们同一年出生,早年经历几乎重合。两个人做过同事,加入过同一个文人团体,一起编书,后来又因为在当权者斗争中站错了队,都被流放外地。

不过,跟沈佺期相比,宋之问的人生要更波折一些,他曾有过人生高光,后来两次被贬。被贬之后,他写的诗是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比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会发现,很多诗人最好的作品都是他们最失意的时候写出来的。比如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受到权臣排挤,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他穷困潦倒时候的感慨。所以,六神磊磊说,一个诗人,当他没有了资格粉饰太平,往往才能放眼苍凉世界,书写心灵之声。

当时,和沈宋并列的还有一个人,叫杜审言。这个人是杜甫的爷爷。杜甫曾经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这种底气很大程度上就是爷爷给的。杜甫夸大了吗?其实没有,杜审言有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称为初唐五言律诗第一。其中有对仗极为工整的两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还是律诗的奠基者之一,和沈佺期、宋之问一起,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叫“律诗之祖”。

这时,距离沈约发现声律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尽管中间也有人有过相应的尝试,但是始终没有引起大众关注。直到这个时候,律诗才逐渐成型。

说了主流诗歌圈,相应地,诗坛还有一个非主流诗歌圈。这个诗歌圈里的诗人虽然混迹政坛、文坛多年,但是却没靠近过权力中心。不过,他们在后世的名气却比之前介绍的几位更大,这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这四个人,也很相似,都是天才诗人。比如,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杨炯十岁就被当成神童;卢照邻十几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是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再世;至于骆宾王,你一定听过他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咏鹅》就是他七岁的时候写的。

虽然他们都是天才少年,但都怀才不遇。公元671年,朝廷举办了一场人才选拔,这四个天才在长安相遇了。后来也有学者说“初唐四杰”的名号就是这次齐聚得来的。不过,很遗憾,这四个天才最后都落选了,因为他们太有才了,招来了嫉恨。不过,这次相聚后,四个人的人生都一路走起了下坡。后来,王勃获罪,卢照邻残废,杨炯被贬,而骆宾王和叛乱分子牵扯到了一起,从此失踪。

这四个人的人生虽然以悲剧收尾,但他们却都给历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动静结合,又虚实相生,写尽了景色之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道尽了失意之人的寂寥;杨炯感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豪情壮志;卢照邻的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但是他那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视为追求爱情的誓言,被人久久传诵。

他们的诗可能比不上后来盛唐时期的诗歌,但他们却站立在文坛中,将诗歌前后划为两个时代。他们之前,写诗的人是宫廷贵族,写的不外是宫廷游宴,大多是为了歌功颂德,但在他们之后,越来越多底层文人加入诗人的队伍,他们写的诗更关注社会现实。这个时候,诗歌主题也不再拘泥于庭院之内,内容从刻意矫饰逐渐走向壮阔恢弘。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给过这四人很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这四人和万古江河联系在了一起。

在主流诗歌圈和非主流诗歌圈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孤独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最后一位诗人,陈子昂。那位吟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人,就是他。这本书里说他是个“野路子诗人”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走的路子跟之前我们说的那些诗人都不太一样,别人是天才少年,他却是个问题少年,别人读书的时候,他在打架斗殴,后来闹出过人命,才弃武从文。

因为积累不够,没受过专业训练,陈子昂的诗词藻并不丰富,甚至章法杂糅,到处都是重复的字眼。那为什么这位诗人,我们还要专门说呢?当然不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登幽州台歌》,如果较真的话,这首诗真正意义上,可能还不算他的诗。因为这首诗是他朋友为他作传的时候提到的,后来,别人读到他的传记的时候,才专门摘出来,重新加了个题目,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登幽州台歌》。

那陈子昂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他为后人荡尽了当时诗坛最后的一丝绮靡。诗歌发展到这,诗人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主流诗歌圈走的路。由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带领诗人向前走,他们要创造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格律诗,声律要严格,对仗要精准,形式要工整。这是一条创新之路。这条路上出现了杜甫,他接过了祖父杜审言手中的火炬,律诗在杜甫这不断锤炼,定型,变得更成熟,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另一条是以陈子昂为首,引领诗人回头看的复古之路。他将“初唐四杰”对建安文学的继承,继续推向前,向曾经辉煌一时的建安诗歌学习,强调直抒胸臆,抒发心中的理想抱负。这条路上李白接过了火炬,将古诗和乐府诗发展到了巅峰,终结了旧世界。

最终,李杜相遇,将诗歌的这团火照亮了当时的文坛,创造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盛唐诗歌。

这本《唐诗寒武纪》的主要内容,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这本书中,带我们走进了盛唐之前,唐诗发展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盛唐之前,早有诗人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隋唐之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就已经埋下了火种。谢朓、萧统为后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诗歌素材,沈约发现了声律,为律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尽管两位帝王的文风改革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却为后世确立标准,指出要发扬典雅的文风。这也将助燃唐诗的柴薪拢在了一堆。

到了初唐,主流诗歌圈里出现了“律诗之祖”,而另一个非主流诗歌圈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四位天才登上了历史舞台,还有一位孤独的诗人--陈子昂。在这之后,杜甫将律诗不断发展完善,开启了一个诗坛全新的时代;而另一方面,李白将古诗、乐府诗推至巅峰。最终,李杜背靠背站在了一起,共同撑起了那个诗歌繁荣的盛唐。

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一段我在书中看到的触动我的内容。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呢?六神磊磊的答案是,我们今天读诗,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消解我们的孤独。因为诗歌,本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那部分成员,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过一遍,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你看。然后,当你再经历那一切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那么孤独。唐诗,也是这样。当我们在唐诗中感受诗人们的孤独,也在体验他们经历过的人生。当我们走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上,被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包围时,想起他们的诗,我们的心里也会多一丝慰藉。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我们今天读诗,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消解我们的孤独。

  2. 当我们走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上,被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包围时,想起他们的诗,我们的心里也会多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