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卡特制造》 苗炜工作室解读

《卡特制造》|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埃德蒙•戈登(Edmund Gordon),从2011年起在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创意写作,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和《伦敦书评》的撰稿人。

关于本书

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文学的“女巫”,影响了一代人,诺奖得主石黑一雄曾是她的学生。这本传记讲述了她如何建构自我的故事,该书获得了毛姆文学奖,还被《卫报》《金融时报》等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核心内容

第一,安吉拉•卡特的生平。 第二,从稿费的角度切入,带你了解安吉拉的写作生涯,以及英国写作和出版的状况。 第三,安吉拉的小说都写了些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安吉拉•卡特是英国作家,生前没得过重要文学奖项,但死了之后,很多作家都写悼念文章,说她是英国文学的女巫,是最有神秘色彩、精灵古怪的魔女。可以说哀荣盛大。

我们对安吉拉的了解,很可能是从《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开始,这不是她写的书,而是她编辑的一本民间故事集,收录了世界各地流传的、带有邪典气息的民间故事,有些比较血腥,有些比较色情,有些精灵古怪,跟她的小说有相似之处。《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原来分为两卷,安吉拉临死之前,还在编辑第二卷。这本书原先出英文版的时候叫《悍妇精怪故事集》,悍妇是一家出版社的名字,专门出女作家作品,安吉拉的书大多是在悍妇社出版的。

安吉拉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精灵古怪,这是她作品的风格;另一个是悍妇,不是凶猛的悍妇,而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悍妇,她能写严肃的学术文章,也会在日记和信件中说脏话,在小说中挑战伦理道德,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了一生。

安吉拉在1992年去世,只活了51岁,她的许多亲友还健在。本书作者叫埃德蒙•戈登,在伦敦国王学院教创意写作,给《伦敦书评》写文章,他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安吉拉,采访了安吉拉诸多生前好友。在这本书的附录中,他还列出了一个人物表,哪些人和安吉拉是家庭关系,哪些人跟她同事或朋友关系。还列出了一个情人关系表,这是我在其他传记中没见过的。作者特意把安吉拉的十个情人列出来,虽然有一点儿八卦,却是了解安吉拉生平很重要的一个法门。

今天的解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安吉拉的生平,重点讲她和她的情人们,一个人找什么样的情人,其实能很深刻地揭示她的本质。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安吉拉的稿费收入来了解一下英国作家和出版业的状况。第三部分,讲一讲安吉拉的小说是怎么回事,她都写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称为英国小说中的女巫。

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了解一下安吉拉的生平,她的经历也是她构建自我的故事。

安吉拉出生于1940年5月,正是二战期间,不久后,英国军队要从敦刻尔克撤退,纳粹德国开始对英国轰炸。安吉拉的外祖母为了躲避战火,带着女儿和外孙们从伦敦回到她长大的地方,煤矿小城沃斯。外祖母教安吉拉唱歌,给她讲故事,教她吹口哨,还教她怎么偷点儿煤来烧火做饭,要把这个外孙女培养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孩。安吉拉跟外祖母的关系很好,她这样描述外祖母:对童年的我来说,这个女人的身体和精力都这么有分量,就像是她出生时带着比多数人更大的重力。这句话非常生动。安吉拉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奶奶、姥姥这样的角色,但很少描绘母亲,长大后,她和妈妈的关系始终有点儿紧张。

二战结束后,安吉拉回到伦敦上学。当时,肉、糖、巧克力、黄油这些食品都是定量供给的,但安吉拉被父母养得胖胖的,8岁就长到了40公斤左右。她的父母都很宠她,尤其是妈妈,几乎把所有关注都放在她身上。17岁时,安吉拉身高1米75,体重85公斤,她开始减肥,要获得身体的自主权,节食了几个月,把体重降到65公斤。但妈妈反对她减肥,想要继续控制她。安吉拉想逃离这个家庭,想结婚,而爸爸说,你不能这么早结婚,你要工作。

高中毕业之后,安吉拉没能申请上大学,她爸爸是个记者,给她找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她开始在一家报社工作。她跟男同事们一起抽烟喝酒,说脏话。她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说自己是一个高大笨重的假小子。后来,她遇到了第一任丈夫保罗•卡特,他是个化学家,在邓禄普公司的实验室工作,爱好音乐,能演奏好几种乐器,有一副好嗓子。1960年9月,安吉拉跟保罗结婚,这时,她才20岁。夫妻两人搬到了布里斯托市生活。也是在20岁前后,安吉拉开始尝试写小说。

22岁时,安吉拉申请去布里斯托大学的英文系读书。那时候,18岁到20岁之间的青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才10%,这里面只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保罗被抑郁症折磨,安吉拉似乎厌倦了保罗,但也没考虑离开他。她一边读书,一边写作。毕业时,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影舞》出版。1969年,安吉拉获得毛姆文学奖,奖金500英镑,按照毛姆的规定,这笔钱必须用来旅行。夫妻两人商定,先去美国待一个月,然后丈夫回英国,安吉拉继续去日本、泰国旅行。

安吉拉被东京迷住了,那里灯红酒绿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摩天大楼和1200万人口都给她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她认识了一个日本男人,叫荒木创造,刚从早稻田大学退学,想成为小说家。安吉拉把这段关系称为“我第一次真正的风流韵事”。他们在一起只待了两周,但安吉拉离开东京飞去香港时,答应这位日本情人,她一定会回来的。在机场,她把婚戒摘下来,扔进了烟灰缸。

这本来是一段旅途中的艳遇,但安吉拉说到做到,第二年,她以参加文化活动的名义回到日本,跟荒木创造同居。那时,安吉拉知道了,日本是个贬低女性地位的社会,男人们以追逐欧美白种女人为乐事,东京人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外国女人,或者他们这种异国恋情侣。安吉拉把这段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一份日本的纪念》。她还在NHK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她抱怨东京的房子太小,容不下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作家的怪癖,房子小,就只能写短文章和短篇小说,写长篇小说需要住得更宽敞。她和荒木离开了东京,在千叶县的海边租了一套房子,开始写长篇小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到1971年3月底,安吉拉差不多把这本小说写完了,4月,她在日本的文化活动结束,回到了英国。后来,她回忆说,千叶是给她幸福的地方。

不过,她在1971年7月又返回日本。她从伦敦飞到莫斯科,然后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从俄罗斯坐船到日本横滨。穿越西伯利亚这段经历,后来在她的小说《马戏团之夜》里有所体现。安吉拉到了横滨发现荒木没来接她。那年冬天,她找了一个19岁的新情人,叫高万寿,是一个在大阪长大的韩国青年。安吉拉发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关系都感到有点儿奇怪,如果是一个30岁出头的男人,找一个刚成年的女朋友,似乎没那么奇怪,但一个30岁出头的女人,找一个19岁的情人,就会感到外界的压力。安吉拉说,这段关系揭示了她更深层次的自我,比如母性冲动和掌控欲。她认为,高万寿只是个性感的小情人,心智上不太成熟,没法和她交流。这个小情人几乎不会说英语。这段关系很快结束。

1972年,安吉拉回到英国后,又找了一个男朋友叫安德鲁,这个安德鲁,读书时沉迷于嗑药,有毁坏公物和偷窃的毛病,他还接受过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安吉拉觉得安德鲁的身体很有吸引力,但两人也会有很激烈的冲突。她曾说过,我跟一个精神病患者住在一起,他差点儿杀了我。到这里,安吉拉的两位英国伴侣,前夫保罗和情人安德鲁,都曾患有抑郁症,精神上都不太稳定。两位异国情人,荒木创造和高万寿,都是她情感生活的一种调剂。

70年代正是女性主义运动兴起的时候,安吉拉曾自称是“极端女性主义者”,但她从不认为女性受到的压迫跟其他形式的压迫有什么不同。有些女性主义者会说,女性气质是社会构造的,是社会强行把女性塑造成低人一等的狭隘角色,但安吉拉说,男性气质不也是一种社会构造吗?假如每个人都必须有男子气概,也是很糟糕的事。

英国作家伍尔夫曾经说过,女性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然后就可以安心写作。1973年,安吉拉在英国小城巴斯买了一个小房子,底层是厨房和餐厅,二楼是一个小卧室,安吉拉把它改造成书房,三层是主卧。安吉拉把房子的墙壁刷成白色,卫生间刷成黑色,拆掉门铃,把电话装到一个几乎听不见的地方,她以一种遁世的姿态在这个小房子里写作、翻译。

1974年秋天,一个叫马克•皮尔斯的建筑工人,在她附近工作,他总能看见对面房子里,红头发的安吉拉在书桌前工作,她打开窗户的时候,有古典音乐传出来。有一天安吉拉跑出来说自己家的水龙头坏了,家里到处都是水,马克去了安吉拉的家,帮她修好了水龙头,也很快成为她的伴侣。

马克是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喜欢做手工,善于使用工具,对枪支、弓箭、摩托车都有兴趣,两人交往之初,安吉拉正在写一本学术类的著作叫《萨德式女人》,马克对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很理解,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安吉拉的好伴侣。两人的关系稳定发展,马克去学了陶艺,慢慢走上艺术家的道路。1983年,两人的孩子出生,那时马克二十八岁,安吉拉四十三岁半,是高龄产妇,她赶在不能生产之前成了母亲。她说,有孩子之前,你一点都不懂得无回报的爱。1992年初,安吉拉因为癌症去世,去世前,她拍摄了一部电视访谈,想给自己八岁的儿子留下影像,为了让孩子和马克能顺利继承遗产,她和马克办理了结婚手续。从1974年认识马克,到1992年离世,两人相伴15年,这是安吉拉最稳定的一段关系。在这段时间内,安吉拉写出了自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马戏团之夜》和《明智的孩子》。

好,这就是安吉拉的生平。青春期时,她为体重烦恼,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她在20岁结婚,在日本有过两个情人,34岁的时候遇到马克,43岁生子,51岁离世。比起其他作家,她的情爱经历可能要丰富一些,但也并没有特别出格的地方。一个作家最伟大的冒险,始终在头脑中进行。

在第二部分,我们从稿费的角度来回顾一下安吉拉的写作生涯,顺着稿费我们来看看英国写作和出版状况什么样。

1965年,安吉拉把处女作《影舞》的手稿投给一家出版社,几个月后,出版社决定出版,给了她精装本的预付稿费150英镑。英国出版一本书通常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一般先出定价比较高的精装本,铁粉儿为了早点儿看到书,愿意多花点儿钱买精装本。之后会推出价格比较低的平装本。《影舞》的平装本,卖给另一个出版社,价格是750英镑。这本书在美国地区的出版权,还卖了大约700英镑。

《影舞》一共大概给她带来了2000英镑的收入,这笔钱不算少。1962年,安吉拉刚进大学,学费是每年67英镑,学校给她的助学金是380英镑。1966年,安吉拉为了写一本叫《纵情声色》的书,在舞厅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服务员一天也挣不了两英镑。出版社为这本书预付了100英镑,看了她的稿子之后,决定不出版,但预付的稿费也不收回,这是出版社对一个作家写作生涯的信任,先给你一笔钱,预定你下一部书,但看过之后,可能并不出版。我们可以把这100英镑理解为,出版社购买了一个“先看稿的权利”。既然出版社不出,安吉拉就把书稿中的几章作为独立文章卖给报纸,挣一些稿费。

刚才说到,安吉拉1973年在巴斯买了一个小房子,我们不知道她买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但她当时看的另一处房子,标价2500英镑。她买房子的钱是父亲借给她的,这一年她的收入是多少呢?她只收到了8.9英镑的版税,给报纸、杂志、电台写稿子挣了250英镑。安吉拉的作品从处女作开始,就能顺利出版,但写了十年之后,她还是不能靠小说稿费生活,还要给媒体写文章谋生。

英国职业作家现在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呢?我们看一下2019年的数据。2019年,英国《卫报》有一篇报道说,英国职业作家年收入的中位数是一万零五百英镑,作家家庭总收入的中位数是每年5万英镑。通过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英国作家都需要做兼职维持生活,兼职是指他们要给媒体写稿,在学校教书,或者干一些跟写作无关的工作,又或者是伴侣比较有钱。

这个统计调查了英国五千多个职业作家的生活状况与经济收入。如果按照一周工作35小时的标准来算,职业作家平均每小时收入只有5.73英镑,比25岁以上英国人的最低工资还要低2英镑。于是,很多作家都呼吁出版社提高稿费,让作家的写作更体面一点儿。如果作家收入不够高,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养作家,这样会让作品的声音变得单调。《卫报》报道说,虽然作家的收入在下降,但英国的出版社都很赚钱,2017年以来,英国图书的销售额超过57亿英镑,精装书销售收入增长了31%,有声书收入增长了25%。

说回到安吉拉的写作生涯。她写了18年,1978年,获得了教书的机会。她在美国布朗大学教创意写作,年收入2万美元。她还在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教过创意写作,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石黑一雄,就是她在东英吉利大学的学生。石黑一雄比安吉拉出道晚,但他后来的名望和收入都比安吉拉高。虽然文学成就不能用名和利来衡量,但作品是否能得奖、是否能赚来版税,对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作家,还是非常重要的。

安吉拉稿费的转折点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悍妇社。这家出版社在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诞生,专门出版女性的作品,安吉拉在这里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1973年,安吉拉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学经纪人叫德博拉。文学经纪人就是像演艺明星的经纪人一样经营一个作家,让作家成名、把作品卖出更高的价钱。悍妇社的编辑卡门和文学经纪人德博拉都是安吉拉的好朋友。1983年,安吉拉写出了她最长的小说《马戏团之夜》,精装本版权卖出去了26000英镑,平装本版权卖出去25000英镑,也就是说,一本书挣到五万英镑以上,比她以往任何一本书都要高。

那时候的五万英镑能干什么呢?1976年,安吉拉在伦敦买了一处房子,房屋售价是14000英镑,安吉拉买了上面两层,她的朋友买了下面两层,各花了七千镑。四年后,朋友搬走,安吉拉再把楼下那两层买下来,这半套房子已经从七千镑涨到了两万九千英镑。1980年,整栋房子的价格是五万多英镑,也就是说,安吉拉最成功的小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在伦敦买下一处四层的独立住宅,这样的收入应该算体面。当然,稿费上涨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1980年代,英国出版社改天换地,独立出版社被大出版社收购,比如,朗文公司买下了企鹅出版社,悍妇社也卖给了兰登集团。出版公司的资本变化,给作家带来了一些天价合同,比如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就是写《水之乡》《杯酒留痕》的那个作家,用两个小说从企鹅出版社拿到了15万英镑的稿费。女作家费伊·韦尔登,把将要写的三个长篇小说卖给柯林斯出版社,稿费是45万英镑,相当于一篇15万。这些天价合同让英国文学界原本风平浪静的体面做派,受到冲击。所谓的“体面”就是,大家各自发掘自己的作家,不挖别人的墙脚,但一些来自美国的文学经纪人到了英国拼命挖墙脚。安吉拉的文学经纪人德博拉,原来她旗下的作家有石黑一雄、萨尔曼·鲁西迪等,这几位在今天是顶级作家,当年也是声名显赫。鲁西迪刚写出了小说《撒旦诗篇》,他从德博拉这里跳槽到一位美国文学经纪人旗下,《撒旦诗篇》卖出了85万美元的天价,相当于52万英镑。

在这种气氛下,悍妇社的编辑卡门和德博拉,都怕安吉拉跳槽。安吉拉跟卡门说,我正在写一个很棒的长篇小说,它如何如何好。卡门给出版社的同事写备忘录的时候说,安吉拉是一个精明又现实的作家,她夸自己的小说写得好,就是想卖一个好价钱。安吉拉认为自己比费伊·韦尔登写得好,既然费伊·韦尔登的一个长篇都能卖到15万英镑,那自己这个新小说,不能比15万英镑低。这本书就是安吉拉的最后一部小说《明智的孩子》,她还是选择在悍妇社出版,这时的悍妇社属于兰登书屋旗下,兰登的老板最后开价六万英镑,这个数字跟费伊·韦尔登的15万英镑比起来,还是少了许多。

作家这个行当,跟其他很多行当一样,也很看重钱。安吉拉会和其他的女作家比较,别人一本小说拿15万的稿费,那我也希望拿那么多。稿费多少,也是所谓“文学价值”的一种体现。安吉拉在死后得到很多赞誉,但在生前,她未曾获得过英国小说家最看重的奖项布克奖,她的小说稿费也没达到顶级作家的待遇。这其实也能说明安吉拉的文学地位,她的确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谁也无法忽略她的那种特色,但是跟鲁西迪、石黑一雄等人相比,她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安吉拉的这本传记,详细地记述了她每本小说的稿费收入,这在其他的作家传记中很少见,所以我们就从稿费这个角度了解一下英国作家及出版的状况。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简单说说安吉拉都写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被称为英国小说中的女巫。

1965年冬天,安吉拉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奇妙本身就是美”,这是法国作家布勒东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安吉拉小说的美学追求。她的小说《魔幻玩具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姑娘叫梅勒妮,父母在国外旅行,有一天晚上,小姑娘睡不着觉,穿上婚纱爬到外面的树上,第二天早上,她听说父母死于空难,她成了孤儿,被送到舅舅家,舅舅是一个木偶师,在伦敦开一个店铺,舅舅对木偶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他喜欢操控他人,是一个有施虐倾向和操控欲的家长,他让小姑娘梅勒妮在木偶剧中扮演丽达,被一个机械天鹅强暴。这就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化身为天鹅诱奸希腊名美女丽达的故事。《魔幻玩具铺》像一个黑暗童话,里面有乱伦的情节,也有哥特式艺术的恐怖气氛。

安吉拉的短篇小说《染血之室》是对法国著名童话“蓝胡子”的改写,这个童话说的是一个姑娘嫁给了蓝胡子,结果发现蓝胡子把前几任妻子都杀死了。《染血之室》以女主角的口吻来叙述,自己如何在丈夫的城堡中,发现那间血腥的染血之室,这里是丈夫的刑房,放着前妻们的尸体。安吉拉在这部小说里加入了色情和暴力的描写,把一个民间故事改造成一个黑暗的小说。安吉拉会在小说里写到她对两性关系的评判,比如,她的《新夏娃的激情》写到了变性,由此来展开她对两性问题的思考。

安吉拉的两部代表作是《马戏团之夜》和《明智的孩子》,这两部作品的主角都在舞台上谋生。《马戏团之夜》的女主角飞飞是巡回马戏团的演员,她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明智的孩子》写的是两个歌舞演员欠思(Chance)姐妹。安吉拉笔下的人物都像戏剧人物一样,穿着华丽戏服,呈现独特个性,这其实是安吉拉的一个观念:自我不分真假,我们的自我都是一种角色,我们要么臣服于他,要么就控制他。

安吉拉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家,喜欢她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她是一个有女巫气质的作家,小说很有魔力。安吉拉的主要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如果你对她的作品感兴趣,可能先试试《焚舟纪》比较好,她的短篇小说都收在这本书里,其中就包括备受称赞的《染血之室》。

好,以上就是《卡特制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安吉拉•卡特是英国作家中的女巫。她在少女时代减肥,想离开父母。她早早结婚,然后在日本遇到两位情人。她从内向害羞的少女,变成胆大叛逆的女文青,然后在30多岁时碰到人生伴侣马克,生活渐渐变得服帖顺畅。她说自己的四十岁要比三十岁过得更好。可惜她患了肺癌,51岁就去世。

第二,安吉拉从20岁开始写作,一边写小说,一边当自由撰稿人,为报纸杂志写稿,后来又在几所大学教授创意写作。1980年代,英国出版社的合并,给一些作家带来了天价合同,但绝大多数作家都要靠兼职来供养写作。2019年,英国专业作家年收入的中位数只有一万多英镑。靠写小说养家糊口并不容易,只有少数顶级作家能做到。

第三,安吉拉认为,奇妙本身就是美。她的小说都非常奇妙,带有一种黑暗童话的色彩。她的两部代表作写的都是女性表演者的故事。在她看来,人生也像舞台一样,我们的自我都是一种角色,我们要么臣服,要么控制。

撰稿:苗炜工作室 转述:杰克糖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文学界的“女巫”,身上有两个标签:精灵古怪,这是她作品的风格;悍妇,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悍妇。

2.安吉拉从20岁开始写作,一边写小说,一边当自由撰稿人,为报纸杂志写稿,后来又在几所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诺奖得主石黑一雄就是她的学生。

3.安吉拉的小说都非常奇妙,她认为奇妙本身就是美。在她看来,人生就像舞台一样,我们的自我都是一种角色,我们要么臣服,要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