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卡夫卡是谁》 丁君君解读

《卡夫卡是谁》| 丁君君解读

关于作者

里奇·罗伯逊,英国牛津大学德语文学教授,主要研究德国近现代文学,重点研究作者为席勒、海涅、卡夫卡等,代表作有《德语文学中的“犹太问题”》《海涅》《卡夫卡——犹太主义、政治与文学》等。

关于本书

本书为罗伯逊教授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的卡夫卡介绍,属于轻学术作品。作者从文献资料出发,把卡夫卡作品置于20世纪初的历史人文语境中,用理论视角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核心内容

本书介绍了卡夫卡的人生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卡夫卡的写作有很强的个人印记,他的创作灵感萌生于生活经历,初始是对生存痛苦的抵御,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他的动机不断上升,最终变成了通过文学来寻找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

卡夫卡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卡夫卡是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变形记》和《城堡》。不过,在文学界,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因为卡夫卡代表着一种很极端的例子: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但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人能自信地谈论他的作品。卡夫卡这个名字背后,是一种有关艰涩文学的神话,面对他深不可测的作品,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保持谦卑的沉默。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被后人推崇备至的作品,卡夫卡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他甚至在去世前特意吩咐朋友,务必把未出版的手稿销毁。这位朋友虽然当时满口答应了,却很机智地没有执行。所以,卡夫卡的作品在诞生过程中就带有矛盾的价值判断:被作家判决为不完美的作品,在读者眼中却成为了经典的范例。这是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也给卡夫卡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甚至可以说,卡夫卡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未完成的作品,因为横在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阐释空间,这个阐释包括对作品的理解,也包括对卡夫卡独特文学观念的理解,以及对这种作品为何成为经典文学的理解。所以,对于卡夫卡为什么流行这个问题,每一代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讨论也将不停地持续下去。

我们本期讲的这本书,就是无数卡夫卡研究者中的一位佼佼者——牛津大学德语文学教授里奇・罗伯逊的作品。罗伯逊教授虽然不是德国人,但对德语文学情有独钟,为卡夫卡写了很多专题著作,这本书是他专门为普通读者写的卡夫卡入门级读物,非常适合在读卡夫卡作品之前看。在这本书里,罗伯逊教授梳理了丰富的书信资料,参考了大量文学、哲学、宗教相关文献,对卡夫卡的人生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当然,他的目的并不是为关于卡夫卡的讨论划上句号,而是把卡夫卡的复杂面孔放在一个更清晰的框架中,展示给我们看。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问题出发,为你讲述本书内容。第一个问题是,卡夫卡的人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是,所谓的卡夫卡文学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格?第三个问题是,卡夫卡的作品中有哪些关键的主题,他是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来谈论这些主题的?这三个问题,正是罗伯逊教授为我们提供的进入卡夫卡世界的钥匙。

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重点内容,卡夫卡的人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

在这本书的开头,罗伯逊教授就直白地告诉我们,卡夫卡的生平几乎毫无特色。他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布拉格的文化环境比较特殊,大多数人讲捷克语,只有少数人说德语。卡夫卡平时说的生活德语,带有布拉格地区的特征,和他写作的语言完全不同。他写作时效仿的是经典德语散文,所以卡夫卡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外语写作,我们可以称赞它冷峻精准,但不能昧着良心说它在文辞上令人惊艳。

对于自己生活的20世纪初期,卡夫卡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令人非常痛苦的时代”。卡夫卡所说的痛苦,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痛苦,是史诗级别的,但他自己的人生中并没有这种史诗级别的内容。他大学学的是法律,后来在一家工人事故保险事务所上班。卡夫卡工作时兢兢业业,空闲时间才进行文学创作,从未贫困潦倒,可能他经历过的最大探险,是在保险调查过程中对人体伤痕的了解。我们大概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现代文员,到底是怎样变成文学巨匠的呢?

罗伯逊教授指出,卡夫卡的人生轨迹虽然很平淡,但他对平淡的体验却极其深刻。卡夫卡不自恋,却有重度自我沉迷情结,经常深度分析自己的人生感受。比如说,在关于卡夫卡的各种传言中,有两条大家公认的共识:他怕父亲,也怕结婚。当然很多人或许也有这样的恐惧,但卡夫卡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写了很多书信和随笔来反思自己的这种情结。

卡夫卡写过一封非常著名的信,叫《致父亲的信》,控诉父亲的暴力。在这封信里,他谈到了父亲对他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父亲的强壮和咄咄逼人让他从小失去了自信,内心充满内疚感,缺乏自尊。他害怕结婚,和父亲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厌恶自己从小成长的家庭氛围,所以不愿意再组建新的家庭,变成另一个父亲。另外,在强健的父亲面前,他一直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甚至对性也抱有一定的厌恶感。所以卡夫卡虽然一生中爱过很多女人,甚至勇敢地订了几次婚,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平常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人生,在卡夫卡眼中却变成了噩梦般的存在。他的症状,放在今天大概会被归为某种抑郁症。万幸的是,他是一个喜欢自我分析的人,习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阴郁感受。罗伯逊教授认为,正是因为对生活的自卑和怯弱,让卡夫卡转向了文学创作。从给友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写作对卡夫卡的意义十分重大,卡夫卡说过,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他自己就是文学,这也就是说,文学就是他经历生活的核心方式。

在文学中,卡夫卡为自己的不安全感找到了一个安全屋,这是他自我治疗的方式。但如果把他整个写作动机归结于心理治疗的话,也有点过于狭隘。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卡夫卡很怕父亲,他甚至专门写了一篇名叫《判决》的小说,描述了一个在衰老中突然焕发新生的凶恶父亲,通过几句质问就把儿子推向了自杀之路。那么在这篇小说中,此父亲是不是就是彼父亲呢?答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小说中有一些现实的投影,但文学中的父亲,更像是现实中父亲背后的一种法的原则,在这种法的威慑下,儿子只能低头认罪。所以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思考的是父亲为何拥有莫名权力的机制。

从这个角度看,文学对于卡夫卡的意义不仅仅是自我治疗,同时还有一种时代观察的意味。他把自己生活中的片段,变成了哲学思考对象,他不仅思考自己为什么害怕父亲,也思考自己的恐惧是基于何种社会原则产生的。罗伯逊教授认为,卡夫卡的写作动机是不断向上攀升的,从个人观察的层面,慢慢过渡到时代观察,又渐渐转化成一种世界观察。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化地理解为,卡夫卡从个人的牢笼中,看到了一种普遍性的人性困境,他的黑屋子,同时也变成了所有人的黑屋子。

所以对于卡夫卡而言,文学并不仅仅是逃避生活的方式,而是高度审视生活的方式。罗伯逊教授在这本书的很多段落都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生活的实在层面”。到底什么是实在层面呢?卡夫卡并没有直接解释,但他说过一句相关的话,我们可以借助这句话来理解。卡夫卡认为,文学应该把世界提升到“纯洁、真实、恒久的层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是把文学视为一种引向更高境界的途径的,但是这个更高的境界,似乎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理”境界,因为真理是不需要和纯洁和恒久这种词放在一起的。在卡夫卡的故事中,他的焦点并不在于告诉人如何走出困境,或是困境的起源在哪里,而在于让人看到困境的不可避免和无孔不入。这种困境和感受,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通往真相之路上的障碍,但卡夫卡却认为,真相就在这些困境的瞬间里,它们才是高于生活表面的真实。卡夫卡不停地否认生活表面的逻辑,以此把人的视角拔高到对一种世界规律的观察中,从而不断接近一个所谓的“真实”维度,这个真实并不是神圣的真理,也似乎没有拯救的功能,但这就是卡夫卡从生活追踪到文学中的目的地,我们可以把这种努力,理解为对“生活的实在层面”的追踪。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重点。卡夫卡的人生平淡无奇,但他对生活却抱着神秘的恐惧不安感。这些在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被卡夫卡带到了文学中,他在现实的痕迹上进行雕刻、升华,把个人问题提升到了时代和文化症状的高度。所以对于卡夫卡,文学是把现实变成哲学的过程。

然而卡夫卡之所以成名,当然不只是因为他从生活到作品跨越的哲学距离。发现问题是一回事,如何表达这个问题又是另一回事。很多卡夫卡的读者提到,读他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一场噩梦,与生活非常相似,在特定环节非常荒谬和夸张。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呢?接下来,我就来为你讲一讲书中的第二个重点,卡夫卡风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罗伯逊教授把卡夫卡的独特风格用两个词总结了出来:茫然感,不确定性。这两个词,既针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针对读者的感受。比如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一夜醒来突然变成了甲虫,不仅他自己感到茫然,连读者也一头雾水,因为小说从头到尾也没有一句话解释他到底为什么会变形,反而仔细地描写他如何慢慢适应甲虫的身体过程,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中体现的,就是罗伯逊所说的这种茫然和不确定性。卡夫卡呈现了一个不可能的事件,但这个事件却是以不可避免的方式发生。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因果关联,主人公不了解,叙事者不了解,作家不知道,读者更不知道。这种茫然对应的,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呢?我们可以反着来问这个问题,什么是世界的确定性?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体现的就是一种确定性。预言家说他弑父娶母,他很努力地想避开这个命运,却在逃避的过程中完美兑现了预言的一切。这个悲剧故事,体现了古代人对生命的一种理解方式:人生是一行事先被编程的代码,生活必然会按照代码的路径行动。当然,这个是很古老的理解方式了,现代人当然不太相信所谓的上帝之手和命运预言,他们选择了一种科学的理解方式:因果关联。就是说行为的背后有动机和选择起作用,一切都可以找到特定的解释。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确定性,20世纪初的自然主义文学就深受这种影响,经常从社会、出身等实在角度来理解人的行为。

放到文学的世界中,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就会演变成一种解读期待。我们在读一篇作品的时候,总觉得作者在传达一个特定的信息,读者的任务就是抽丝剥茧地解谜,在阅读中慢慢找到这个信息,把它表达出来。但是在卡夫卡的小说里没有解谜的过程,因为里面找不到因果关系,谁都说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小说对这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表示不太感兴趣,它只是自顾自地把莫名其妙的故事讲到最后。

那么卡夫卡在这种写作中打破了什么,又建立了什么呢?罗伯逊教授认为,卡夫卡通过无处不在的茫然感,颠覆了近现代小说的经典推理阅读模式,他把小说的封闭性变成了开放性,带着解谜期待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完全找不到一个现成的解读暗示,只有放下所有的期待,参与到文本的过程中,才能把阅读继续下去。这种开放的阅读正是卡夫卡对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因为他打破了一种关于现有真理的幻觉,当读者意识到已经不存在既有的权威解释时,就会拥有无比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阐释的重点也不再是问“为什么”,而是“怎么样”。例如在读《变形记》这部小说时,读者如果意识到人变成甲虫的原因已经不可追溯,就会去关注变形之后的过程,那么小说的焦点就会变成人如何去努力适应这个世界的问题。

在分析卡夫卡式风格时,罗伯逊教授认为,卡夫卡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其中的所有规则和逻辑都是模棱两可的,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样世界中的人,也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不确定,每个人都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但这种证明又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过程中,卡夫卡非常敏锐地抓住了现代性焦虑中的一个核心感受:人对世界的无所适从,进而引发了对自我的深重疑虑。

在不确定的文本性之外,卡夫卡还有一个著名的文学特色:黑色幽默。卡夫卡式幽默和马克·吐温的幽默不太一样,马克·吐温擅长于对日常生活的机智调侃,卡夫卡的幽默则更隐晦,很多时候埋藏在文本中而不被人察觉。比如说,他喜欢用多余的细节来稀释事件的严肃性,或用自我矛盾来体现权力机构的荒唐作风。《审判》这篇小说中讲了这么一段,说法院禁止律师出席庭审,但又坚决否认律师多余。卡夫卡在这里嘲讽的不仅仅是法院机构本身,更嘲讽了一种特定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中,机构试图用无效性来证明自身的有效性,却对其中的矛盾视而不见。卡夫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规则本身是荒唐的,它的合理性来自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但我们对此又无可奈何。黑色幽默的功能,在这里不仅仅是调侃,更是卡夫卡为荒唐世界找到的一种描述方式,因为在无孔不入的荒诞性面前,批判是达不到修正效果的,人们只能抱着无奈的幽默去欣赏这种荒诞。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卡夫卡的文学风格包含的三个重要层面,茫然感、不确定性和黑色幽默。卡夫卡在文学中创造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个世界的首尾和我们的现实相接,中间的轮廓却莫名其妙。他的小说中既有平淡的现实,又有戏剧化的夸张,在卡夫卡冷静精确的文风中,两种风格都变成了现实的某一个侧面,让读者对现实产生了更多元化的理解。卡夫卡式风格也包括他开辟的开放性阅读方式,面对他的作品,读者不能像传统阅读那样走有据可循的解谜道路,只能从头开始摸索理解之道。这既是卡夫卡在文学叙事上的创见,也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暗示。

那么,接下来,我再来讲一讲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卡夫卡作品中有哪些关键的主题?他是怎么思考这些主题的?罗伯逊在书中为我们整理了三个关键词:身体,机构和终极之事。

近现代的欧洲文学作品从主题看,有着很强的时代印记,比如18世纪的欧洲文学比较注重理性、感性和自由的尺度问题,19世纪则更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美学、伦理处境,这些思考的背后,都是人对特定时代生存环境的一种观察方式。卡夫卡生活在20世纪初,他的思考也受到了当时特定思想文化的影响。罗伯逊教授认为,卡夫卡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身体观,而这个角度和尼采哲学有很大关系。

还是以《变形记》为例,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以人的思维适应动物的身体的过程,故事影射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主题:精神与肉体的分离。什么叫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呢?就是说西方文化在思考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精神至上,肉体至下,两者间是主与仆的关系。因为精神是永恒不朽的,肉体是脆弱的,所以人应该放弃对肉体感官的追求,努力实现精神的永恒。这种观念扎根于基督教思想,理性主义哲学更是强化了这一传统。为什么我思故我在?因为身体没有资格证明我在。然而在19世纪末,尼采对这一关系作了重新解读,他认为身体才是理性的主人,是文化的源泉。为什么我们总说尼采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因为他否定了形而上学根基中对虚幻精神的崇拜。

罗伯逊教授比较了尼采哲学中的身体和卡夫卡笔下的身体,发现两者都把身体理解为人存在的核心。但卡夫卡和尼采又不太一样,他没有乐观地把身体理解为强大的生命意志,他作品中的身体是病态的,神秘的,比如《变形记》中的甲虫身体。卡夫卡经常在小说中描写一些丰富的手势和表情,但又不说明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卡夫卡对身体抱有一种敬意,他让身体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表达方式,自己生成意义。顺着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卡夫卡在作品中提出了很多观察文化的方式。比如,他不直接去描写我们的文化是怎样的,而是去写一个布满文化符号的身体,借此来反射文化的痕迹。

卡夫卡的第二个主题关键词是机构,指的是家庭、公司、机关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卡夫卡对机构有浓厚兴趣,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机构中,他看到了社会的运作法则。卡夫卡对机构有一种独特理解,他不是单纯地去批判权威的暴力,而是观察人们如何去认同这种权威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说,他把家庭视为权力、法律、惩罚的始发站,孩子认同父母的权威,就相当于认同了社会的法则,即使成年后父母不在身边,规训也会发挥作用,这就是法则的内化。

卡夫卡笔下的现代职业个体,生活在抽象而等级森严的世界中,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正如父亲和儿子一样,是无法逆转的权力阶梯。职业个体必须接受这个世界的等级制度,才能获得立足之地。在这些故事中,社会机构变成了神秘法则的代言人,罪责变成了原罪,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因为脆弱和过失而遭受审判,成为社会机构的牺牲品。

卡夫卡早在福柯之前就洞穿了社会机构的暴力和规训本质,他嘲讽了现代的官僚体制,看到了体制中隐藏的暴力和监控问题,更洞穿了人对这种暴力的逆来顺受。在他的小说中,个体卑躬屈膝地接受权威的洗礼,逐渐走向毁灭,这是他对日渐麻木的现代社会的警示。

卡夫卡的第三个主题关键词是终极之事。终极之事是一种基督教术语,指的是生与死、天堂地狱、救赎审判等终极问题。罗伯逊教授认为,对于卡夫卡而言,宗教是另一种审视自己人生的框架。他在自己生活中深刻感受到的不安全感,用神学视角看,可以理解为上帝缺席带来的流离失所感。虽然研究界对卡夫卡的宗教观各执一词,但罗伯逊教授通过文献分析指出,卡夫卡在思考命题时,结合了基督教、犹太教以及各种哲学流派的角度。他将人的有限生命理解为永恒秩序的一个阶段,在充满苦难的世界上,人需要对自己的存在作出“合理性证明”——这就是卡夫卡意义上的“救赎”。

遗憾的是,卡夫卡的宗教思考比较零碎,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不太好概括。但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卡夫卡在探讨上帝、受难、彼岸等终极命题时,并不是双脚悬空的,他一直站在自己的人生地面上,这些听起来很玄奥的宗教问题,连接着他对自己人生的困惑。在这里,我们也回到了前面说过的那个问题,卡夫卡一直在文学中寻找一种“生活的实在层面”。宗教的意义在于,它为这种寻找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框架。换句话说,抽象而神秘的宗教意象并没有让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变得更不可理解,而是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描述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卡夫卡的人生,他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时代焦虑,并把它变成了文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个人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普遍的时代问题。

其次,我们说到了卡夫卡的作品风格。他在作品中塑造茫然的人物,不确定的世界,用黑色幽默的笔调来呈现人生的荒诞不经。这是他对现代派文学的巨大贡献,他打破了作品的真理幻觉,用开放的作品来邀请读者接受开放和不确定的世界。

最后,我们说到了卡夫卡的作品主题。他通过身体来观察文化的痕迹,用机构法则来讽刺现代社会的权力游戏,用宗教的隐喻来展现生活中的伦理危机。

在这三个角度中,我们了解了卡夫卡的为人和作品,也看到了卡夫卡把生活做成哲学功课的过程。

撰稿:丁君君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