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巴拉莫》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佩德罗·巴拉莫》|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佩德罗·巴拉莫》。这是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
我们可能不常听到鲁尔福的名字,但他在拉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坛的威望都特别高,他被称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神奇、魔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一说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他那部著名小说《百年孤独》。但如果我们了解得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其实都受到了鲁尔福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拉丁美洲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冲击。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拉美文学“大爆炸”。马尔克斯是“大爆炸”中的代表作家之一,而鲁尔福被誉为“大爆炸”的领路人。
为鲁尔福奠定文坛地位、赢来声誉的,就是今天为你解读的《佩德罗·巴拉莫》。这部作品在1955年出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去往一座诡秘的小镇科马拉,寻找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他在小镇上遭遇了一系列诡异的事情。
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不过几万字,故事设定乍一听也有点简单,居然被誉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博尔赫斯、大江健三郎等著名作家都对它赞不绝口,甚至连小说中的小镇科马拉,都成为墨西哥本土文化的一个符号。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佩德罗·巴拉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这就要说到,鲁尔福写这本书采用的叙事结构,他的写作主题,以及,他是怎么让这部作品充满魔幻色彩了。别着急,这些问题,我们会在解读的第三部分具体说到。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就来了解下鲁尔福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技巧。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第三部分,我们来了解下,《佩德罗·巴拉莫》的艺术魅力来自哪里。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简单了解下胡安·鲁尔福的生平。
1917年,墨西哥中西部的一个小镇,鲁尔福出生了,他们家是当地一个富有地主家庭。但鲁尔福的童年很不幸,他六岁时,父亲因为墨西哥内战被枪杀,四年后,他又失去了母亲,不得不进入孤儿院。后来跟祖母一起生活。
成年后,鲁尔福性格腼腆,寡言务实,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他不仅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在作品中也很少流露心声。作为创作者,他会把话语权全都交给笔下的角色,从不选边站队,不作价值判断,永远都是清醒的局外人姿态。
除了写作,鲁尔福还有很多才能,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他是个摄影师,出版过几部摄影作品集。他还是历史学家,写过一部历史著作。他也是个不错的翻译,翻译过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歌。这些还不算完,鲁尔福还是编剧,与好友一起为墨西哥著名导演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写过多部电影剧本。
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其实没有正式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他能够成才,主要靠天赋和自我教育,他会在工作的时候去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他曾经在墨西哥政府部门负责档案分类的工作。这份工作给了他出差的机会,通过出差,鲁尔福游历了墨西哥各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不仅为他的摄影工作备下了充足素材,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题材。
在创作《佩德罗·巴拉莫》之前,鲁尔福主要写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墨西哥农村的面貌,甚至有人说,农村题材都给鲁尔福写尽了。这些小说,有的讲述了墨西哥农民起义军反抗剥削的故事,有的反映了墨西哥农村中阶级压迫和不公正的现象,还有的小说写了墨西哥农村的贫困、落后,以及当地人的愚昧。这些小说后来被编成了一个文集《燃烧的原野》,在1953年出版。创作短篇小说的经历,让鲁尔福的笔法变得极其凝练。
两年后,鲁尔福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这部杰作奠定了鲁尔福的地位,但他却从此不再写任何小说。1976年,鲁尔福被选为墨西哥语言学院院士。十年后,他因为肺癌与世长辞。
我们知道,鲁尔福没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他留下的作品也很有限。为什么文学评论界一致认为,他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领路人?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线投回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拉美大陆。
此前,包括墨西哥文学在内的整个拉美文学,虽然也在不断积累和发展,但是在欧洲文学面前,一直都是从属姿态,没能摆脱欧洲的文学模式。1910年,墨西哥国内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独裁者迪亚斯长达三十年的统治。革命的初衷,原本是为墨西哥农民阶级谋求土地平等的权利,却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给整个民族留下了无法抚平的创伤。此后,一系列历史大事件拉开帷幕,从1930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西班牙爆发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仿佛突然震醒了一小撮拉美作家,他们多年来的文学积累,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点,于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文坛开始显露出新气象,一部分拉美作家开始走上开创拉美民族文学的道路,其中就有鲁尔福。
我们知道,鲁尔福是墨西哥人。具体到墨西哥国内,革命结束之后,这个国家的文坛主要有两股创作潮流。第一个潮流,就是用传统创作手法书写墨西哥革命的小说。与此同时,很多墨西哥作家都受到了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冲击,借鉴了各种新奇的艺术技巧,他们非常渴望打破传统,求新求变。这就是第二股创作潮流。
鲁尔福的作品恰好在这两股创作潮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墨西哥曾经的宗主国是西班牙,鲁尔福摆脱了西班牙传统文学的写作模式,运用先锋性的写作技法,重新书写拉丁美洲的乡土故事。其实,在他之前,也有别的拉美作家想要这样写,但很少有人能像他这么成功。至于他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别着急,等会在第三部分,我们会详细介绍。
鲁尔福的作品对拉美作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启发。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鲁尔福对马尔克斯的影响。马尔克斯曾表示,第一次阅读《佩德罗·巴拉莫》的那个晚上,他忍不住连读两遍才舍得睡觉。他说,自己能背诵整本小说,而且还能做到,倒背不出大错,他能说出每个故事在他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正是鲁尔福的作品,让马尔克斯找到了一种既有说服力又有诗意的写作方式,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
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部小说的神奇世界。
故事的开头,从一位墨西哥小镇青年的视角切入。青年名叫胡安•普雷西亚多。他从小跟着母亲,寄住在姨妈家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临终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寻找父亲。她告诉胡安,父亲名叫佩德罗·巴拉莫,住在一个叫作科马拉的镇子里。
八月的一天,胡安踏上了寻父之路。快到科马拉的时候,胡安遇到了一个名叫阿文迪奥的赶驴人,正好也要去科马拉,胡安就决定跟他结伴同行。两个人一边赶路一边闲聊。通过阿文迪奥,胡安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住在一个名叫半月庄的大庄园里,是那一带的大地主。更让他惊讶的是,阿文迪奥居然也是佩德罗·巴拉莫的儿子,而他们的父亲多年前就死了。在岔道口分别时,阿文迪奥建议胡安到达目的地之后,去找一个客店老板娘,老板娘叫爱杜薇海斯太太,可以给胡安提供落脚的地方。
胡安到达科马拉后,通过河里的流水声,找到了爱杜薇海斯太太位于河边的房子。他举起手来准备敲门,却敲了个空,那扇门诡异地自动打开,就好像被风吹开的。爱杜薇海斯太太已经等候在门口,她带着胡安走过一排黑洞洞的空房子,来到一座房子前,这是早就为胡安准备好的。
爱杜薇海斯太太对胡安说,自己刚刚收到胡安母亲的通知,知道胡安会来这里,还没来得及为他准备好床铺。胡安很疑惑,质问说,自己的母亲已经过世了,怎么可能会来通知呢?奇怪的是,爱杜薇海斯太太一点都不惊讶,还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她的声音听起来那么微弱呢。”
此时,夜已经深了,灯突然灭了,爱杜薇海斯太太走了出去,把胡安独自留在房间里。时睡时醒间,胡安突然听到一阵醉汉发出的呼叫声,仿佛在呼救,可等他坐起来仔细辨听的时候,那声音又消失了。当他再次睡去,号叫声再次出现了。
这时,房门突然敞开,一个陌生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告诉胡安,她叫达米亚娜,就住在胡安父亲的半月庄。胡安出生时,就是她接的生。她告诉胡安,发出号叫声的是一个男人的鬼魂,他就是在胡安这个房间里被绞死的。这个男人死后,房间的门窗被封闭起来,直到尸体僵化。据说,这样他的躯体就会永远无法得到安息。达米亚娜还告诉胡安,爱杜薇海斯太太其实早就死了,亡魂大概还在受苦受难。
胡安听到这些大受惊吓,决定跟着达米亚娜离开。可就在他们穿过村庄的时候,达米亚娜突然人间蒸发。胡安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街上,他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口都敞开着,房子里杂草丛生。
又过了一会儿,有人拍了拍胡安的肩膀,把他引到一座房子里。房子的屋顶塌倒了一半,地板上满是碎砖破瓦。那半座有屋顶的房子里,一男一女躺在一张竹床上面。胡安与他们交谈后得知,这对夫妻竟是一对亲兄妹。此时的胡安已经身心俱疲,就在这座房子里暂时睡下了。后来,那位丈夫因为出门寻找牛犊久久未归,妻子就叫胡安睡到竹床上,以免地板上的蜱虫把他吃掉。胡安来到科马拉后,遇到了种种怪事,他的意识逐渐恍惚,记忆也随之消散,他听了女人的话,顺从地睡到竹床上。
这天的午夜时分,胡安在竹床上醒来,大汗淋漓,浑身燥热难耐,他就来到街上想找点凉风。八月的时节,空气凝滞、炎热,越来越稀薄。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街道上明明空无一人,却有数不清的低声细语从四处渗透出来,聚拢在胡安周围,最终把他杀死。
胡安再次醒来时,已经被埋进了墓穴之中。同一个墓穴里,还有一个疯癫的女乞丐,名叫多罗脱阿。胡安平静地接受了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可就算他长眠在地下,还是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细语声。女乞丐多罗脱阿告诉胡安,这些细语声都是过去那些死去的人发出的,他们一旦受到潮气的侵袭,就要翻身,就会醒来。仔细听了这些声音之后,胡安发现,这些死人好像都跟自己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有着某种关联。
就在这些死者的独白和追忆中,大庄园主佩德罗·巴拉莫的人生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
佩德罗·巴拉莫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庄园主家庭。他的父亲叫堂卢卡斯·巴拉莫,并不待见自己的儿子佩德罗,认为他就是个懒虫和废物。后来,堂卢卡斯在婚礼上担任证婚人时,被人误杀。父亲死后,佩德罗·巴拉莫继承了负债累累的半月庄。从此,他开始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巧取豪夺,欺男霸女,最终成为科马拉的统治者,到处都是他的私生子。
在小说里,佩德罗·巴拉莫曾经对他的管家堂富尔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法律不法律的,富尔戈尔!从今以后,法律该由我们来制定。”佩德罗手下有专门替他霸占民女的恶棍,有专门替他侵占他人田宅的管家,有专门替他扫清法律障碍、收拾烂摊子的缺德律师,还有专门的打手。
前来寻找父亲的青年胡安,他的母亲,正是半月庄的债主之一。佩德罗·巴拉莫与自己的女债主结婚,侵吞了她的财产,婚后又对她百般折磨,最终让她心灰意冷,远走他乡,含恨而终。
佩德罗·巴拉莫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父亲在婚礼上被人误杀,他不知道是谁杀死了父亲,就来了个不分青红皂白,格杀勿论,几乎把参加那场婚礼的人统统杀死。此外,佩德罗·巴拉莫还很老奸巨猾。当拿起武器反抗的穷苦农民找到他时,佩德罗·巴拉莫表面上曲意逢迎,又是送钱又是提供人手,可暗地里,他却指使打手带上三百个小伙子去跟农民打成一片,夺得领导权。然后,他又跟墨西哥一个农民军队合伙,把队伍从三百人扩展到七百人。佩德罗·巴拉莫的原则简单粗暴:谁赢了就跟谁一起干,然后找个村镇,找准富裕人家,抢他一票。
佩德罗·巴拉莫的无恶不作,也传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米盖尔·巴拉莫。米盖尔四处霸占姑娘,替他牵线搭桥的,正是前面说到的女乞丐多罗脱阿。科马拉村庄有个神父,他的弟弟被米盖尔杀死,侄女被米盖尔强暴,可是迫于佩德罗·巴拉莫的权势以及金钱的诱惑,神父还是选择忍气吞声地为米盖尔提供服务。或许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米盖尔最终因为坠马而丢了性命。
佩德罗·巴拉莫冷血残暴,但对自己喜欢的人,他也有深情的一面。他喜欢的人叫苏萨娜,是他儿时的青梅竹马。他对苏萨娜的迷恋几十年如一日,就像着了魔。多年前,苏萨娜就跟随父亲离开这里,嫁给了别的男人。苏萨娜后来守寡,父亲把她接走一起居住,猥亵了她。因为丈夫的离世和父亲的猥亵,苏萨娜变得神志不清。即便如此,佩德罗·巴拉莫仍然四处打听苏萨娜的下落。找到苏萨娜后,为了娶她、把她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佩德罗·巴拉莫暗中派人杀死了苏萨娜的父亲。
缠绵病榻的苏萨娜,最终撒手人寰。她的死对佩德罗·巴拉莫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彻底崩溃,对一切都失去兴致。当他发现,村里的其他人并没有像他那样悲痛,他就发誓要报复整个科马拉。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土地,叫人烧毁农具,把家里人全都赶了出去。自那时起,土地开始荒废,成了废墟。虫害蔓延,满目疮痍,村民们各奔东西。
而佩德罗·巴拉莫呢,成天一个人坐在庄园门口的皮椅子上,看着那条人们送苏萨娜去墓地的道路。每一天,他身上的某一部分都会死去,直到某一天,他重重跌倒在地,身子像一座石山一样慢慢崩塌。
刚才你听到的故事情节,其实是我们理顺了小说时间线、理清了故事脉络后,为你讲述的。这部小说虽然字数不多,但想要理清情节脉络却并不容易。
因为整本书被分成了六十九个片段,时空被割裂,每个人物的人生也被剪碎。每个片段都遵循不同的时间线,叙述视角也在不停变换。说得直白一点,上一段还是张三在回忆,下一段就突然变成了李四的独白,再下一段又可能换成王五和赵六之间的交谈。但这些发声的人到底是谁,作者鲁尔福很少给出提示。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只能根据讲述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具体的说话内容,自己推测做出判断。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感觉不知所云。其实,这样碎片化的安排正是《佩德罗·巴拉莫》的艺术魅力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佩德罗·巴拉莫》的艺术魅力来自哪里。
一般的小说会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故事线完整、清晰,而《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线时断时续,一会说到过去,一会讲述当下,故事与故事之间也相互交织,就像搭建了一个纷繁复杂却又自成体系的小天地。鲁尔福采用这样的形式,能让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讲述,而是充分参与到作品中来,与作者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就拿佩德罗·巴拉莫的人生故事来说,他的故事并不是以完整、单调的形式向读者走来,而是要读者从多个方向走向这个人物,了解他的人生。这种碎片式的讲述当然会留下很多空白,但也正是这些空白拓展了故事的可能性,提高了阅读自由度。读这样的小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乐趣,等读到第二遍、第三遍,经过充分的脑力活动,就会一次又一次地生出恍然大悟之感,获得“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新奇阅读体验,而这正是鲁尔福想要赠与每一位读者的。
另外,《佩德罗·巴拉莫》的艺术魅力也体现在主题上。在鲁尔福的作品中,有两个很常见的主题,一个是父子关系,另一个是罪恶。
先来看父子关系。我们知道,青年胡安遵照母亲的遗嘱,去了科马拉小镇,想要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这是一趟寻父之旅。“弑父”和“寻父”是西方文化中两个根深蒂固的情节,它们都源于古希腊神话。“弑父”象征着新旧更替,而“寻父”则象征着寻访精神的原乡,或者说“寻根”。不管后天的生活环境如何改变,很多民族的特质都会隐藏在骨血之中代代相传。
小说中的科马拉有象征意味,它既是拉美版图上一个无名小镇,也象征着当时在世界版图上缺失话语权的拉美大陆。对于所有拉美人来说,他们的“父亲”其实象征着西班牙征服者,他们来到这片大陆,奸淫掳掠,坏事做尽,最后扬长而去,只留下破败的土地和身份尴尬的私生子。
“寻父”这个主题给《佩德罗•巴拉莫》增添了一重神话维度,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是一则回望墨西哥百年兴衰、寻找墨西哥民族之魂乃至整个拉美民族共同记忆的当代神话。
鲁尔福作品的另一个常见主题“罪恶”,在《佩德罗·巴拉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恶贯满盈的佩德罗·巴拉莫,其实是墨西哥一类人的典型代表,那就是“卡西克”,卡西克这个词有恶霸、土霸王的意思。卡西克们会用暴力手段获取利益、实行统治,他们的横行霸道给墨西哥农村带来了恶果。鲁尔福的家乡,曾经就像小说中的科马拉一样,因为卡西克主义,土地从肥沃富饶变成荒芜、废弃。而小说中的科马拉,不仅土地荒废,环境恶劣,人心也堕落了,罪恶的形式五花八门。比如,前面讲到了一对原本是兄妹的夫妻,佩德罗念念不忘的苏萨娜被父亲猥亵,客店老板娘为佩德罗的管家提供场地杀人。再比如,跟胡安一个墓穴的女乞丐多罗脱阿,曾经忏悔说,帮助恶少米盖尔玩弄姑娘的人就是她。在贫困、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准则是自暴自弃、以暴制暴。
如此普遍的暴力,并不是鲁尔福想象出来的,而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是一种对生活现实的写照。可以说,鲁尔福通过《佩德罗·巴拉莫》,塑造了一个墨西哥农村地区庄园主的形象,为我们呈现了那段时期墨西哥农村地区的愚昧、落后与野蛮。如果一个地方实行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不管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是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恶的一方。
除了碎片化的叙事,和深刻的写作主题,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地方,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这部小说彻底模糊了生死的界限,甚至达到人鬼不分的境界。明明是已经死去的人,却能够像活人一样对话、回忆、叙述往事。
小说开头交代,小镇青年胡安,在母亲死后返回故土科马拉小镇,想要寻找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到了那里之后,他才发现,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在很多年前死去了,连他自己也死了。对于这个设定,鲁尔福曾经说过,“所有的人物都是死人。这是一本独白小说,所有的独白都是死人进行的,就是说,小说一开始就是死人在讲故事。他一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就是个死人,听故事的人也是个死人。是一种死人之间的对话。村庄也是死去的村庄。”
这种模糊生死、不分人鬼的观念,并不是鲁尔福独有的,而是墨西哥人共有的。他们相信生死轮回,在他们看来,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活人和死人是相通的。死去的亲人也可以跟生者一起欢度节日,这就是墨西哥著名的亡灵节。通过亡者之口发声,不仅让整部作品充满魔幻的色彩,也是鲁尔福对本土风俗文化的运用及展示。
在这部小说中,不管故事的走向多么荒诞离奇,鲁尔福的语气始终都是平静、不动声色的。这种“不动声色地讲述惊人之事”的“魔幻主义”口吻,也给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带来极大的启示。鲁尔福留下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只要我们看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就能感受到他给文学留下的浓墨重彩。
好,《佩德罗·巴拉莫》这部小说的精华内容就说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
第一,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坛可谓群星闪耀,而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算得上是最璀璨夺目的巨星之一。在二十世纪初期墨西哥文坛,鲁尔福的文学创作,在两股创作潮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他用新颖的写作技法重新书写拉丁美洲的历史,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领路人。
第二,《佩德罗·巴拉莫》是鲁尔福的代表作,广受好评。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一是来自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线时断时续,时间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往返跳跃,故事与故事之间相互交织。在这种结构下,读者与作者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充分参与到作品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讲述。二是深刻的写作主题,父子关系和罪恶是鲁尔福经常创作的主题。“寻父”这个主题给《佩德罗•巴拉莫》增添了一重神话维度;小说中对罪恶的展示,揭示了暴力给墨西哥农村地区带来的恶果。最后是模糊生死、不分人鬼的观念,通过借亡者发声,鲁尔福不仅成功地让整部作品充满魔幻色彩,也向读者展示了墨西哥本土的风俗文化。
如果我们翻开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小说中的人们很少有什么实质性作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思考和回忆,传达他们的恐惧、仇恨和懊悔,死去,再重新死去。整部小说里,不管是时空还是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坐标或者面孔。但神奇的是,即便如此,这本作品依然能给人留下非常真实的印象。比如,马尔克斯就说过,这部小说里每一个人物的特点,没有他不熟悉的。这可能是因为,鲁尔福作品中的视觉风格非常强烈,象征意味也极其浓烈。如果你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感兴趣,推荐你找来《佩德罗•巴拉莫》原书读一读,得到电子书就有。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用新颖的写作技法重新书写拉丁美洲的历史,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领路人。
-
《佩德罗·巴拉莫》是鲁尔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来自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深刻的写作主题,以及模糊生死、不分人鬼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