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伊利亚特》 陈戎女解读

《伊利亚特》| 陈戎女解读

关于作者

荷马史诗的作者,或者说最后的编订者据说是一位盲诗人荷马,所以史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其实是在几个世纪中逐渐形成定型的口述史诗,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个作家写作的书面文学。到底有没有荷马这个诗人,学术界一直讨论不休,近代以来还出现了专门的“荷马问题”,就是探讨荷马究竟是不是实有其人?他是不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经过19世纪西方古典学界“分辨派”和“统一派”之间旷日持久的理论争论,至今“荷马问题”仍无定论。

关于本书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两部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8到9世纪。在文学上,荷马史诗对荷马时代之后的古希腊文学有巨大影响,比如荷马史诗的风格和语言激发了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古风时期充满热烈情感的抒情诗,公元前五世纪古典时期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悲剧情节和主题,也主要取材于荷马。

核心内容

《伊利亚特》一共有24卷,大概1万6千行诗,讲了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故事里面包含了古希腊人对战争的想象:这里面有闹事不嫌大的奥林波斯诸神,有为荣誉在战场厮杀的凡人英雄。就文学性而言,文学家们通常称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将会用两期音频,为你解读荷马史诗,这期我们先来读《伊利亚特》。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它结构完整、含义深刻、叙事精湛,让后人很难想象它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作品。马克思还煞费苦心的想出了一个规律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艺术生产是不平衡的。

荷马史诗的出现,在艺术的历史里真的是一个特例吗?或者说,它的出现真的是偶然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真的是一个名字叫荷马的伟大天才写的么?这就是著名的“荷马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文学的源头到底是什么。而思考“荷马问题”,让研究者发现,史诗是在各文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口述传统,比如古巴比伦也有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所以说,文学并不是开始于某个天才人物或者偶然现象,而是在不断的传唱中形成,最后被人写定,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我们可以说,荷马史诗曾经是活的,或者说文学曾经是活的。

史诗是活的,这个前提对你理解荷马史诗很重要。荷马史诗有两部,一部叫《奥德赛》,一部是我们这期要讲的《伊利亚特》。它们讲的故事,都跟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有关。这两部史诗打败了众多讲特洛伊战争的口述故事,流传下来。在世世代代的口头传唱中,它们不断地被优化,最终呈现出近乎完美的状态。可以说,正是因为荷马史诗是活的,它才能凝聚古希腊人的全部智慧,才能让后人感叹它如此浑然天成。

具体到《伊利亚特》,它里面都包含了哪些智慧呢?在这期音频里,我将带你从三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面进入《伊利亚特》。首先,我会介绍《伊利亚特》的神话背景,就是那些神明们都干了什么不靠谱的事儿,造成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然后,我们讲一下《伊利亚特》的故事,同时给你分析一下它独特的表达方式。第三,我们关注荷马史诗的英雄世界观,重点就是主角阿基琉斯是个什么样的英雄,荷马又是怎么通过他塑造了一个英雄的世界,这也是理解《伊利亚特》最核心的问题。最后,我还会说一下我对于荷马史诗的感受。

你首先需要了解特洛伊战争爆发的原因。希腊人给了它一个神话色彩浓厚的解释,虽然,这个神话背景并没有出现在《伊利亚特》里,但在古希腊可是人尽皆知。《伊利亚特》的人物、情节、主题都跟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你需要先搞清楚这个背景。

希腊神话说,众神之王宙斯从创造了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如果跟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孩子将推翻他的统治。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把忒提斯下嫁给凡人的一个首领佩琉斯,他们生下的孩子就是古希腊最勇猛的战士阿基琉斯,也就是《伊利亚特》的主角。

女神忒提斯和凡人佩琉斯举行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来参加,却把争吵女神漏掉了。于是,争吵女神来到婚礼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人”。三位女神,宙斯的妻子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果然都想要这个金苹果。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评判这个苹果该给谁。

三位女神都想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许他最美貌的妻子。俊俏的帕里斯选择了美貌的妻子,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所以,当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阿佛洛狄忒帮助他拐走了美丽的海伦,她是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这就是《伊利亚特》故事里战争爆发的原因。

希腊各个部落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让斯巴达国王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当联军统帅,攻打特洛伊。与此同时,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也分成两大阵营,各助一方:赫拉、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支持希腊一方,阿佛洛狄忒、光明之神阿波罗、战争之神阿瑞斯支持特洛伊一方,而宙斯作为神界首领见机行事,保持着某种平衡和公正。这就是《伊利亚特》里面特洛伊战争发生的背景。

在《伊利亚特》里,前面说到的这些神也都出场了,他们大则改变战斗局势,小则变身亲自参与战斗。神的力量有时会大到让英雄无用武之地。《伊利亚特》开篇就是阿波罗因为希腊人不尊敬他的祭司,所以他就给希腊人带来了9天的瘟疫;第三卷里,阿佛洛狄忒洒下迷雾,把战败的帕里斯救出战场;第二十二卷里,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主角阿基琉斯和故事的另外一个重要英雄赫克托尔决斗时,耍了阴谋诡计让赫克托尔上当受骗,帮助阿基琉斯,文学史里说雅典娜的背叛“永远不能得到宽恕”。更不用说,神明有时还会直接出手,让战士掷出的投枪投歪,射出的箭矢射不中……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战争中这些动不动就干预人类世界的神呢?诸神是古希腊人的信仰,从原始崇拜来说,神是自然力的崇拜,但希腊神话里的神不仅和人长得差不多,而且很有“人性”。你可以对比一下《山海经》,《山海经》里中国的神和人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希腊的神与人的区别仅在于神永恒不朽,而人是会死的。除此之外,你甚至会觉得,希腊的神不像神,他们会嫉妒,会生气,会挑拨是非,《伊利亚特》这部史诗甚至敢于对神插科打诨。

那么人和神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英雄崇拜虽然是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但神明崇拜才是英雄崇拜的根基。英雄和神明的关系可以用似是而非来概括,也就是说,英雄不是神,但他们可以做那些普通人做不到的超凡之举,英雄的精神和力量就像神,神给英雄提供了可以模仿的理想。

所以说,在这个神和人共同活动的世界里,神像人,人又像神。但是,众神毕竟拥有超越凡人的力量,人,哪怕他是英雄和国王,都像是一群喜怒无常的神明棋盘上的棋子。这跟故事里自律的、负责的人类世界画风完全相反。这种矛盾,可能是因为史诗中混合了新和旧两种观念:从文明的发展来看,这样的人类世界符合当时希腊人的精神,而神明的背景却是古老的。神是某种理解世界的视角,让人不再把个体的活动看作是孤独的、偶然的,而是放在诸神代表的宇宙、道德法则的联系中。这也是理解《伊利亚特》主题的一个重要前提。

知道了《伊利亚特》发生的背景,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我们说了,在《伊利亚特》里,对战的双方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他们为了那个绝世美人海伦打了十年战争。

荷马史诗是叙事的作品,而《伊利亚特》的叙述方式在当时来看是非常特别的。它是“从中间开始”叙述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史诗诗人中只有荷马摆脱了编年史的局限,用局部讲出了完整的行动,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这种“从中间开始”的叙述方式后来成为了史诗的规制,到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写史诗的时候,还严格遵守。

在众多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里,精彩的不少,比如木马计、阿基琉斯之死等等。而《伊利亚特》独辟蹊径,虽然只讲了十年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几十天的事,却映照出了这场战争的全貌。

一进入《伊利亚特》,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后一年,城墙高耸的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希腊联军却发生了一场内讧。起因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仗着自己的势力,抢走了联军里的第一勇将阿基琉斯宠爱的一名女俘,她被称作“美颊的布里塞伊斯”,阿基琉斯非常愤怒,不再参战了。希腊文《伊利亚特》的第一个词,就是“愤怒”,不过中文翻译过来的时候调整了字词的顺序。

史诗开篇第一句就吟唱: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数的苦难。

阿开奥斯在荷马史诗里指的就是希腊人。这句话开门见山,告诉我们“愤怒”是阿基琉斯最主要的情绪,也是推动史诗动作不断向前的主要元素。《伊利亚特》描述的事情,简单说就是两次“阿基琉斯的愤怒”,愤怒的产生、发展、突变和最后的消解,编织出了整个史诗的经纬。

他的第一次愤怒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因为对阿伽门农的愤怒,阿基琉斯拒绝出战,结果希腊联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第二次愤怒发生在卷十六,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代替他出战,被特洛伊的统帅赫克托尔杀死,于是阿基琉斯愤怒的对象不再是阿伽门农,变成了特洛伊人。阿基琉斯重新出战,杀死了赫克托尔。至于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爆发、前九年的情况,还有战争是怎么结束的,都没有作为主要内容在作品中出现。可以说,《伊利亚特》,是用一个人的愤怒写出了十年的战争。

我们再回到第一卷描写的场景,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内讧,导致两位王者级别的首领矛盾激化,阿伽门农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年轻一代的挑衅,阿基琉斯被当权者蛮横地侮辱,荣誉受损。阿基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恳求宙斯,让希腊人打败仗,好让受到侮辱的阿基琉斯重新获得他的荣誉。因为这样才能让希腊人认识到阿基琉斯的重要。

第三卷到第八卷,希腊联军确实节节败退,特洛伊军队在统帅赫克托尔的率领下不断取胜。面对特洛伊凌厉的攻势,阿伽门农不得不向阿基琉斯赔礼道歉。第九卷,他派出劝说团许诺给阿基琉斯非常丰厚的赔礼,甚至包括把他的女儿嫁给他,然而阿基琉斯余怒未消,拒绝了礼物,仍然拒不出战。

在天上的神界看不下去了,支持希腊一方的赫拉和雅典娜用了很多计谋试图让希腊人取胜。第十四卷赫拉甚至使出了“美人计”让宙斯酣睡,让希腊人获得了短暂的胜利。然而,一旦宙斯醒来,他的意志不可违抗。赫克托尔的军队冲破希腊人修建的营寨,一直杀到希腊人的船队前,还放火烧船。

情势紧急,第十六卷里,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披挂上阿基琉斯的盔甲杀入敌阵,斩敌无数。但是在攻击特洛伊城墙时,他不幸被阿波罗和赫克托尔杀死。阿基琉斯听到噩耗后悲痛欲绝,决定给死去的好友复仇。第十八卷里,他的母亲特意让工匠神为他重新打造了光灿灿的铠甲和盾牌。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握手言和。阿基琉斯一上战场,战场形势立刻反转,他杀人无数,尸体多到堵塞了河流,甚至引起河神和他战斗。

史诗最壮观的一幕在第二十二卷,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的终极对决,最终赫克托尔不敌,被阿基琉斯所杀,史诗里说“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阿基琉斯为了给朋友雪耻,把赫克托尔的尸体挂在战车后面拖拽泄愤。他还为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举行了葬礼。

在《伊利亚特》的最后一卷,神明们开会,决定让阿基琉斯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为了赎回儿子的尸体,冒险来到敌人军营。他向阿基琉斯恳求,阿基琉斯动了恻隐之心,向老人归还了尸体。最后,特洛伊人为赫克托尔哀悼,史诗在隆重的葬礼中结束。

这就是《伊利亚特》的全部故事。你可能会好奇,这么惊心动魄的“特洛伊战争”,它真的发生过么?由于《伊利亚特》太生动传神,19世纪有一个叫施里曼的德国人一直相信特洛伊城和战争的存在,经过艰苦不懈的考古挖掘,他分别挖掘出两个遗址,一个是特洛伊城遗址,另一个据说是希腊国王阿伽门农统治的“富有黄金的迈锡尼”遗址。这两个发现基本可以证明,在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的确有过一场大规模战争,也证明了荷马史诗中既有文学的虚构,也有历史的事实。

在读《伊利亚特》的时候,你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里面有很多重复,比如你常常会碰到很多有固定修饰的短语,甚至大段大段重复的程式,也就是套话。我们前面说了,荷马史诗是口述史诗,重复是口传史诗的标志,就跟避免重复是书面史诗的标志一样。《伊利亚特》大量出现这样的修饰词和程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跟“不死的神明”相对的,是“有死的凡人”。神和人的区别一听就知道,这样就会让听众更容易理解。英雄大多是“神样的”,有神样的阿基琉斯,也有神样的阿伽门农。但是各位英雄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修饰语,阿基琉斯是“捷足的”,赫克托尔“头戴闪亮铜盔”,阿伽门农常常被叫作“人民的国王”。大海是“多游鱼的”,黎明是“带玫瑰色手指的”,人们每每说出“带翅膀飞翔的话语”。激烈的战斗场面被比喻为猎人打猎、农人割禾、脱谷粒,死去的战士是“黑暗蒙住了他的双眼”。

这些修饰语和程式,也有人叫它荷马式比喻,既会出现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也会点缀在舒缓的战斗间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专属于荷马的氛围,不断重复,也不断强化希腊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伊利亚特》描写的战争场面,了解一下史诗描写的英雄世界。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因为史诗中主要写的就是古希腊一系列著名的英雄人物,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希腊军中的阿基琉斯、阿伽门农,还有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尔、帕里斯等等。这些英雄大多具有军事上的德行:或英勇无畏,或足智多谋,胜利时彰显荣耀,失败时不失尊严,他们的言行表现出古希腊人的英雄观。古希腊人对杰出的标准和我们今天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卷六,来帮助特洛伊的一个部落领袖格劳科斯在叙说他的显赫家世时说到:

要永远成为世上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

“最勇敢最杰出的人”不仅说明在战场上英雄要有英勇无畏的品格,同时还意味着做英雄是要追求一种全面的优秀和杰出。“不可辱没祖先的种族”说明英雄都有显赫的家世,不是无名小辈。你甚至可以说,荷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雄血统论者,荷马的英雄面对敌人常常矜夸自己祖辈的光荣。这是因为《伊利亚特》出现的时代,正是希腊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而氏族和部落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是从血缘关系出发的。

另外,这些英雄们把个人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荣誉是什么?就是在英雄世界里社会对一个人行为的评价,只有家世显赫,而且做出了勇敢、杰出行为的人,他的英雄业绩才会被诗人们传唱,流芳百世——这就是英雄渴望的荣誉。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欧洲中世纪,演变成了骑士精神。

虽然荷马式英雄是个人的英雄,史诗强调个人的英勇、个人的骄傲、个人的名声,但是他们并不脱离群体。《伊利亚特》里阿基琉斯脱离群体,是为了最后的回归,因为英雄的动机必须让他人仰慕,而英雄的行动需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和卓越,并且赢得光荣。这是荷马英雄主义的核心。荷马英雄对优秀的追求,反映的是希腊人独特的教育观念,人应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优秀。不过,谁也说不清楚,在这一点上是希腊的观念影响了荷马,还是荷马教育了希腊人。

说完了荷马的英雄观,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他是怎么塑造《伊利亚特》中的头号英雄阿基琉斯的。阿基琉斯有半神的身份,史诗中,他被称作是“阿开奥斯人中最英勇的人”,堪称希腊武功排行第一的勇将。他力量超群,而且行动迅捷。除了身份高贵、力量强大之外,荷马还给了他理想英雄的所有品质:比如说他接受过最为良好的教育,在集会议事时擅长侃侃而谈,而且一针见血;他会弹奏弦琴,有高雅趣味,绝对不是只懂杀戮的一介武夫;他还是个美男子,英气逼人,完美无瑕,他曾向快要死了的敌人自夸,“你难道没看见我如何俊美又魁伟?”

把阿基琉斯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其实是要突出他生命的一个悖论:他的母亲忒提斯在卷一里曾预言,阿基琉斯可能有两种命运,或是居安长寿,乐享天年,或是沙场捐躯,赢得千古英名。他必须在生命和荣誉之间二者择一。

在好友代替他战死之后,阿基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于战场的命运,所以荷马说他是“如此为瞬息而生”。据说,他最后是被俊俏的弓箭手帕里斯射中“致命的脚踵”才死去的。不过《伊利亚特》并没有描写这一幕,只是预言他将在特洛伊城下“丧命于阿波罗飞速流逝的箭矢”。赫克托尔临死前,更确切告诉阿基琉斯,“帕里斯和阿波罗把你杀死在斯开埃城门前。”

所以说,整部《伊利亚特》的主线,在阿基琉斯的愤怒背后,就是阿基琉斯的命运,两者互为表里。为了强化命运这个主题,荷马在叙事上也匠心独具。你读《伊利亚特》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奇怪,《伊利亚特》后面四分之一的篇幅才以阿基琉斯为中心展开。第十六卷之前,阿基琉斯出现在诗中的地方不过区区两三处。这种让主角“缺席”的谋篇布局,正是荷马的匠心。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为他受辱后在生命与名誉间的重新选择做的铺垫,他这个人虽没有出现,但他的死亡命运却一直笼罩在叙事中,让人总是感觉,阿基琉斯虽然“缺席”却又似乎总是“在场”。

另一个用来衬托阿基琉斯“不在场”的,就是敌方的英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是特洛伊大王子,特洛伊保卫战的心脏和灵魂,他从始至终都不停地在战场上厮杀,是出场最多的战场英雄。他精通战术,带领特洛伊联军多次冲击希腊人的阵营、战壕和船只。《伊利亚特》给听众制造了这样一种感觉:赫克托尔是两军中除阿基琉斯外最勇武之人,是最令希腊人“发抖”惧怕的灾星。诗中屡屡出现这样的场景:

阿开奥斯人被杀人的赫克托尔猛烈追击,狂叫着惊慌地奔向船舶和赫勒斯滂托斯。

如果我们问《伊利亚特》中谁经常出战打头阵?谁给敌人带来更多灾难?答案也许应该是赫克托尔。一直忙于筹划战事、战场杀敌的赫克托尔,跟脱离战场、袖手旁观的阿基琉斯,两人的对照太鲜明了。荷马用这么多篇幅渲染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出场之前的赫赫战功,无非是要烘托希腊人失去阿基琉斯的力量后,是多么不堪一击。可以说,只要阿基琉斯“缺席”,只要他冷眼旁观,赫克托尔就是特洛伊战场上最勇武的战士。

所以,荷马不遗余力地渲染赫克托尔像战神阿瑞斯的形象,让他获得许多胜利和荣耀,正是为了衬托他最心爱的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尔在前面越英勇无敌,阿基琉斯最后作为他的死敌出场,把他杀了才越有价值,也越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在宙斯的天平中,只有阿基琉斯是最终能够跟赫克托尔匹敌与抗衡的英雄。反过来,能作为“无瑕的”阿基琉斯的对手和敌人,也只有这样的赫克托尔。

大英雄撤离战场是很多史诗的故事,不是《伊利亚特》独有。但荷马用这个老题材表现了阿基琉斯这个英雄形象的悲剧性、完整性和独一无二。阿基琉斯面临的困境,是悲剧性的困境。神明给他安排的命运如此吊诡,把荣耀和生命对立,让他的选择,让他的处境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悲剧。就像我们第一部分里说的,无论人多么英勇无敌,都只是诸神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可就是在这样的悲剧中,阿基琉斯身上的个人完整性从多个角度透射出来,他身上有无所不在的神性,在同僚中他是绝对的权威。他不可侵犯,超凡孤绝,像严苛的自然一样不通人情,但他也有对那个女俘布里塞伊斯、和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柔情。而且他完美的自我中还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连敌人也不得不折服: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看见战场上的阿基琉斯,不禁惊叹于他“如同星辰浑身光闪地奔过平原”,连死对头赫克托尔眼中的阿基琉斯,也是“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这就是敌人眼中光辉夺目的阿基琉斯。

你可以听一听,后世的诗人是怎么评价阿基琉斯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众英雄中我尤其爱重他,如此英武而脆弱,他是英雄世界里最成功最易逝的花……诗人很少让他出现在情节里,而是让其他人喧嚣呐喊,他端坐在帐内,是为了尽量不让他在特洛伊面前的一片混乱中世俗化……因为,理想者不能以世俗的面目出现。诗人让他隐退,因为确实没有比这更美好更温柔的方式来歌咏他。

亚里士多德认为阿基琉斯是悲剧英雄的先驱。但常常有人说,阿基琉斯的性格弱点太明显了,他残忍、任性,过分执拗。他和识大体、背负家国兴亡重任的赫克托尔,还有多谋善断、忍辱苟活的奥德修斯都不一样,荷马把他当成纯粹的英雄、理想的英雄,他成为英雄世界中的最高点。而且,荷马为了塑造阿基琉斯,重新塑造了故事里所有其他人物来配合他。《伊利亚特》就是“阿基琉斯之诗”。

说到这里,本期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主要的知识点。

第一、《伊利亚特》讲述的特洛伊战争,是一个神人共存的世界,诸神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也左右着战局,人就像棋盘上的棋子。

第二、作为叙事诗的典范,《伊利亚特》“从中间开始”叙述的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固定修饰语和程式,这是口述史诗的风格特点,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在战场上鏖战至死的英雄人物,他们用短暂的生命换来后世诗人对他们的歌颂。阿基琉斯是理想的英雄,荷马匠心独运塑造了他,把他放到命运无法解决的处境里,突出了他的杰出,更突出了他的悲剧性。

活的荷马史诗,凝聚了古希腊人的智慧,成了后来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的宝库。就像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的,如果你不读它,永远不知道后人从他那里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读《伊利亚特》的感受。《伊利亚特》里的英雄,不论是蔚蓝的爱琴海上,那些擅长行船和投枪的希腊人,还是城墙巍峨的特洛伊城中善于养马射箭、身手矫健的特洛伊人,他们都带着古希腊单纯热烈的气息,让人目眩神迷。为瞬息而生的阿基琉斯,和顾全大局、抛妻别子的赫克托尔,他们的生命都早已经注定一死,他们的故事在荷马的世界里却像花朵一样绽放,单纯却又丰富,热烈而又安详。

荷马英雄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尽管英雄也躲不开凡人必死的命运,他们仍决心在世上留下痕迹,让吟游诗人美妙的声音在世间世代吟唱他们的荣光——荷马的英雄因诗人荷马的歌唱而不朽,诗人荷马也因荷马式英雄而不朽。

这就是荷马的英雄世界的时代精神:生命固然承载着苦难,但英雄是人中豪杰,是“最英勇的人”,他们要为自己、也为族人拼搏,努力在短暂的人世留下美好的名声和世人的认可,这就是人像神一样活着的证据。

《伊利亚特》就代表着这样一种高贵和单纯的古代英雄主义精神。荷马的英雄世界,正是在这意义上,成为古代英雄的标本,和后世效仿的典范,对整个西方文学,甚至西方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曾说,“古代诗篇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天命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在近代诗篇中,是愿望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伊利亚特》中英雄的悲剧性命运,崇尚自由意志的现代人很难理解:人的生命如此宝贵,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被掷到诸神的旨意之下。因为古希腊人觉得,人面对的是一种给定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存在。

阿基琉斯选择战死沙场而非颐享天年,赫克托尔选择面对强大的敌人而非携至爱的妻儿逃亡,以及我们之后会听到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选择归返家园而不是跟美貌的神女卡吕普索同住。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自由选择,而是实现某种已经给定的命运的选择。

撰稿:陈戎女脑图:摩西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伊利亚特》中的世界人神共存,人的命运被神的意志所左右。

2.《伊利亚特》使用了大量的固定修饰语和程式。这是口述史诗的风格特点,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

3.古希腊的英雄观,追求英雄全方面的优秀和杰出。他们出身显赫,英勇无畏,爱惜名誉超过生命。阿基琉斯是古希腊英雄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