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飞跃5000年》 段宇宏解读

《飞跃5000年》| 段宇宏解读

关于作者

克里昂·斯考森,美国著名宗教政治学理论家,是很有争议的右派学者之一。他拥有比较传奇的个人经历,17岁时作为摩门教的传教士前往英国。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 FBI 工作,后来又到著名的美国杨百翰大学执教。他曾在多个右派智库担任骨干,还创办过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基金。

关于本书

斯考森的著作多跟宗教和政治有关,比如《第三个千年:从亚拉罕到大卫》。但《飞跃5000年》是斯考森比较著名的一本书,在保守阵营中颇有分量,是亚马逊上的五星图书,被很多美国右派政客和名人奉为经典,被认为将美国右派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美国的“立国精神”来解释美国发展的成功。

核心内容

作者总结了28条原则,认为这可以归纳为美国的立国精神,开国领袖们根据他总结的28条原则,制订了宪法和制度,从而使美国用了200多年时间就超过了人类过去5000年的成就,成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这些原则包括:自然法的作用、宗教的引导、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共和制度、法律至上、防范人性弱点、保卫财产权利、自由市场经济等等,作者对每一条原则都引经据典地的专章论述。由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属于坚定右派,一部分观点也存在激烈争议,但另一部分观点,在当代世界的确已成为主流社会承认的常识,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体现了这些观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飞跃5000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1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分享本书的精髓:美国著名的右派学者克里昂·斯考森,是如何理解美国在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在国家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美国算是世界头号强国。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强国。但像今天美国这样,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上全方位领先全球的超级大国,在人类历史上还不多见。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情况还不是如此。比如当时的欧洲人,保持着18世纪以来的骄傲态,他们那会儿认为美国人是一群乡巴佬,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再加上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直到20世纪初,虽然美国已经事实上跻身于全球强国之列,但它依然十分低调,外界对它的兴趣也不大。最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全面介入二战和世界公共事务,这一下儿,无论是盟友还是敌人,全都傻眼儿了。他们发现美国的军舰下水像煮饺子,飞机上天像放鸽子,这个美洲国家不仅极大影响了二战战局,更是一举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家终于发现,一个超级大国已然诞生。

美国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答案,大家一直在研究。那么在《飞跃5000年》的作者克里昂·斯考森眼中看来,他认为这个答案是美国的立国精神。他说,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按照28条原则制订了宪法,设计了后来美国的政治制度,这28条原则可以被称为美国的“立国精神”。美正是凭借它,用了短短200年时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发展成果。

这位斯考森是美国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右派学者之一。在当代美国,通常称“自由派”为左派,而“保守派”就是所谓的右派了。美国的左右两派在许多问题上长期争论。通常来说,美国的右派比较赞同大政府小社会、低税收,主张持枪权,强调家庭或宗教的价值,反对福利义,对堕胎问题持反对或谨慎态度。那么斯考森就是这样的一名右派学者,他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经在多个右派智库担任过骨干,还创办过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基金。一直以来,斯考森的著作被许多美国右派政客和名人奉为经典,比如说,美国最大的右派电视台福克斯的著名主持人格伦·贝克就是他的粉丝,经常在节目中引用他书中的语句,并且亲自为这本《飞跃5000年》做了序言。

当然,斯考森的一些研究观点也存在不少争议,在美国一直遭受不少左派学者的反对,他们称斯考森是“极右派学者”。斯考森在学术思想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与不少美国传统右派学者也不尽相同。比如说,传统美国右派比较推崇“小政府大社会”,但斯考森却走得更远,他多年来反对美国联邦政府几乎一切机构的存在,反对国会给政府拨款,甚至主张废除联邦所得税。当年连斯考森曾经待过的几家保守主义智库,也觉得他过于激进,与他发生分歧,迫使他辞职。

尽管作者的不少研究理念在当代世界已获得认可,比如政府权力分割与均衡、法治社会、保护财产权、自由人的社会才更有活力等等。但他认为美国宪法、制度以及立国精神来自《圣经》,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盎格鲁·撒克逊的说法,还有他比较排斥世俗化的理念,争议最大。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做消化性的理解和借鉴。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听听反方的看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个历史学家肖恩·格伦茨,据说是克林顿夫妇密友,这个格伦茨在学术思想上可以说是斯考森的老对手,他指出,斯考森有选择性地取用了一些材料,来证明美国的宪法不是源于启蒙运动,而是源自《圣经》,说开国元勋们几乎不相信一个中央政府,这些是错误的。格伦茨认为,美国开国元勋们当时就拒绝设立任何宗教为国教,开国元勋之一的汉密尔顿,还主张建立一个强大到能够否决法律的中央政府。格伦茨说得其实也不错,实际上美国主流学者现在都认为,开国元勋们尽管信奉宗教,但多数是实用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而不是保守的宗教信徒,也没有用宗教来指导设计宪法和制度。

关于《飞跃5000年》的作者斯考森研究总结的美国成功之道的28条原则,我们无法一一详细列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了解这本书的重点内容:第一,斯考森认为,权力的分割与制衡是美国制订宪法与设计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开国元勋们的精心设计,这是美成功之道的第一个关键;第二,制度设计与强调品德相辅相成,两者都不何偏废,这也是美国成功之道的经验之一;第三:财产权利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至关重要,只有财产权利得到保护,社会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美国成功之道的第三个关键。

先来看看美国开国者们缔造了怎样的美国立国精神?

斯考森认为,其实美国立国精神的主旨,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政府权力的分割与制衡,这样可以便于在无政府和暴政之间找到平衡点。

斯考森用一幅三头鹰的图画阐明这个问题。鹰的三个头,分别是立法、行政和司法,鹰的右边翅膀,叫作解决问题之翼或同情之翼;鹰的左边翅膀是保护之翼,保护这个国家的资源与人民的自由。两翼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鹰就扶摇直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都能展翅高飞。滑出右边翅膀之外,会形成暴政,滑出左边翅膀之外,会出现无政府状态。

总而言之,公权力太过集中与强大,有剥夺大家权利与自由的危险,但如果没有公权力机构,或者公权力机构太过软弱低效,也可能变成无政府状态。所以,作者盛赞美国开国领袖们,对滑向左和滑向右都有着必要防范之心。一方面要防止变成左倾的集体主义福利国家,一方面要防止变成一个右倾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两种情况都会损害文明的发展。说白了,就是要寻找一个政治结构的平衡点。

怎样寻找到平衡呢,作者认为就是政府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在成立联邦制政府之前,实际上美国这个国家也曾经出现过无政府状态。美国在1776年获得独立之时,其实并不是联邦制国家,也不是刚独立就有了宪法。是一直到1787年,经过十年的混乱,美国开国元勋们重新聚首于费城,召开了费城制宪会议。目的就是制订出第一部人类的成文宪法,成立一个高效而有力的统一联邦政府。

整个费城会议的成果,就是后来的美国宪法,主旨就是在承认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权力分割,达成一种制衡体系。对这个制衡原则应该立体化地理解——比如说,它既指的是对联邦的制衡,也指的是对地方政府的制衡;既要对公权的制衡,同时也要对人民的制衡;既有对公权力中行政的制衡,也有对公权力中司法和立法的制衡,总之并没有偏袒哪一方。再进一步说,还有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大州和小州利益的平衡,蓄奴州与非蓄奴州利益的平衡。

斯考森认为世界上有三种法律状态,即所谓的:无法律状态——也就是无政府状态了;统治者的法律状态;人民的法律状态。这三种状态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种无政府状态就不用说了,那么后两种状态,彼此之间是相反的效果:在统治者的法律状态下,统治者的权力是最大化的,其次是州和社区,而个人的权力最小。但在人民的法律状态里,情况正好相反:个人的权力最大,而统治者权力最小。

美国开国领袖所找到的平衡点,就是缔造这种人民法体制。斯考森说,这种法律体系源远流长,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就是今天英格兰人的祖先最早通过实践首创出来。美国革命只不过是对盎格鲁·撒克逊人这种天赋权利加以了改造。盎格鲁·撒克逊的人民法有哪些原则呢,作者也说了一些原则,例如:“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他们是一个自由人的联邦 ”,“领头者所有决定与选择须经得人民同意”,“用于治理的法律被认为是由神圣天命赋予的自然法”,“权力被分散在人民中间,不能集中于个人和集团”,“司法制度建立在严厉惩罚的基础之上,此外,对被冤枉的人应该有完整的赔偿”等等。

斯考森用了一个“正金字塔”形状来形容人民法体系:人民权力最大,为金字塔的底部;而统治者权力最小,处于金字塔最小的一头。这种架构,也意味着权力是自下而上诞生的。作者认为,建立起这样一个基于人民法但是又互相制衡的体系,就是建国者们的任务,它体现出来的就是美国立国精神。

上面为你讲述的是第一个重点内容,美国立国精神是基于人民主权的权力分割与制衡。下面再来看看还有哪些理念与原则有助于设计好的体系,那就是相信品德,但一定要防范人性的弱点。

有一个曾经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美国建国前夕,有人建议华盛顿当国王,他严词拒绝了,这拯救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使得君主制的星火彻底熄灭。这个故事用来说明美国开国领袖中威望最高的华盛顿高风亮节,使新生的国家走上了正道。鸦片战争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中国,传播了一百多年,可以说是个著名的政治鸡汤。

其实啊,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从来没有人建议过华盛顿当国王,只是有一个军官叫尼古拉·刘易斯给华盛顿写过一封信,批评在当时美国开国精英中非常强势的激进共和主义思想,他认为,任何政府形态都有它的优点的缺陷,开国精英中流行的对欧洲君主制度“一棍子打死”的看法,有严重偏见,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优点。刘易斯特别声称,自己不是绝对君主制的推崇者,更青睐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为了新国家能够存续,建议未来的政府形态,不妨考虑君主制。

华盛顿拒当国王的故事虽然来自误传,不过,他的品德的确得到几乎不同派别的公认,他对这个全新共和制国家的诞生,以及安全度过婴儿期功不可没。虽然美国开国精英中共和主义很强势,但华盛顿如果对“独裁”没有免疫能力,是个“野心家”,大可利用军人和大众的爱戴大干一票,不当国王也可当个有独裁权的“护国公”或“元首”之类,无甚不可。即便不能成功,也会因他权力的野心造起社会大动乱,葬送掉这个初生而脆弱的国家。

跟华盛顿一样品德出众的开国领袖还有很多,比如杰斐逊、富兰克林、麦迪逊等等,斯考森都盛赞了他们的品德,强调领袖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自由人,这样的人组成的共和制社会是好的社会。咱们平时老听说制度、法律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注意,制度和法律都是人制订的,也需要人来遵守和运转,如果一个共同体中,很多人既没有自由的人格,品德也不高尚,再好的制度与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运转。

但是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人和团体的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个人或群体,他有可能犯错误,最终也会走向死亡,甚至也有可能偶尔遭到诱惑而做出不端行为,假如他恰好又掌握着无边的权力,那么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斯考森高度表扬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品德,但没有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认为,对于使用权力的机构和人物需要格外小心,对之有防范是有利无害的。

斯考森的观点,其实是很多开国元勋的看法。比如,开国领袖之一,担任过第四任总统,有美国宪法之父称谓的麦迪逊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短短一句话,麦迪逊点出了秩序的达成,权力的使用两个问题。直白点说,假如被统治者都完全不服从治理,那就无政府了,乱套了,但统治者滥用权力同样会损害被统治者的权益,因此也一定要采取防范措施。所以,作者认为,不能迷信制度万能,要看重品德的力量,但又不能迷信品德,而疏忽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治理应该受制于法,而不受制于人,说白了也就是除了制度设计上需要权力分割与制衡,还要推崇法治。提高公民品德可提升制度和法治运行的质量,而公民品德的提高需要用信仰与教育来达成。

上面为你讲述的是第二个重点内容:相信品德,但一定要防范人性的弱点,品制与制度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接下来咱们说说在美国发展过程中对财产权利的保护。

为什么美国开国领袖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如此重视呢?因为当时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最终拥有一定合法财产的人,才能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这才叫所谓“自由人”,这样的人去担任公职是出于荣誉考量,才容易有一颗公心。那么现在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的社会,叫“橄榄型”社会,中产阶级普通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比较富裕的生活水平,所以他们看重法治、荣誉和秩序,这样的社会比较稳定有序,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因此美国开国领袖在进行社会制度设计时,尤其注意了这一点。他们坚持相信,通过勤劳与智慧积攒下财产的人越多,有荣誉感有独立人格的人就会越多,这样的社会自然就越文明越发达。这些人不仅创造税收,也创造就业,拉动经济发展。怎样让这样的人增多并且促使社会进步呢,唯有坚持对财产权利的保障。哪里有财产权保护,财富、人才、技术就会向哪里流动,从而实现持久繁荣的保障。

斯考森把财产权利与生命权利、自由权利并列为三大权利。如果不保护财产权,有什么后果呢?他说,一是会摧毁一个勤奋的人去发展与增加更多财产的动机,勤奋的人及其劳动果实也可能被人剥夺,人们就会被迫维持在一种勉强糊口的最低生活线上,因为任何财富的积累都会招致攻击。这样的社会还用问吗,经济不可能繁荣起来。斯考森认为,有这么一个逻辑关系,在一个可以随便剥夺财产权利的社会中,它一定也能做到随意剥夺自由权利,最终,它甚至能随意剥夺生命权利。这样的案例,在人类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了。

在一个财产权受保护的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肯定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但社会的繁荣肯定会造就财富拥有上的不平等。一个妈生九个儿子,给他们提供同样的创业条件,最终结局都会各有不同。只要财富的获取是合法正当的,其实不必对这种财富拥有的不均感到过度担忧。所以,作者提出,人们应该追求的是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物质上平等,因为物质上的平等没有任何社会能做到,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剥夺那些用正当手段获得财富的人之财产,用来分给穷人,使大家达到均富,这只是看上去很美,但结果都是通向共同的贫穷。

最后,作者继续深入推论说,社会要达到极致的繁荣,用一句来总结,就是在保护财产权利基础上实行法治的自由市场经济。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第一,作者认为权力的分割与制衡是美国制订宪法与设计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是美国成功之道的第一个关键。分权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开始阐述了分权学说,到了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系统性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美国是第一个实践这种学说的国家,要注意的是,英国并不是。虽然美国的政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但英国不是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司法独立之下的行政权与立法权融合。

第二,作者认为制度与品德相辅相成,两者都不何偏废,这也是美国成功之道的经验之一。大量具备优良品德的人组成的社会,是好的社会,但是又不能迷信品德,人性是有弱点的,需要防范人性的弱点,这又需要制度和法律来弥补。提升公民品德,需要通过信仰与教育来达成。

第三,作者认为,财产权利至关重要,只有财产权利得到保护,自由权利与生命权利才能得到保障,这是美国成功之道的第三个关键。在一个社会中,如果能任意剥夺人们的财产权利,那么它也可以任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权利,甚至生命权利。人才、资金、技术会朝着保护三大权利并实行法治自由市场经济的社会流动,这样的社会没有不繁荣的理由。

那么作为探寻美国成功之道的思想研究,斯考森的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美国保守派的视角,给予我们一些参考,但也不能解释与回答所有问题。关于美国的成功之道,西方还有很多著作从地缘、经济等角度进行过分析,也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美国的地理环境很优越,除了资源丰富之外,他远离战乱不断的欧亚大陆,同时又与之保持着经济和贸易交流,他的周边没有强邻,不会威胁它的生存。假如美国的地理位置是处于欧洲大陆,四周被强邻所包围,那么它那种分权式的弱政府体制,在成长为膀大腰圆的工商业强国之前,无法保证自己安全。最终,带来的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变成普鲁士那样的国家,生存下去;一种就是跟波兰一样的命运,因为政府过度弱小,导致被三个强国瓜分。

撰稿:段宇宏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