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暗流》丨回响工作室解读
《金钱暗流》丨回响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简·迈耶,记者,毕业于耶鲁大学。从三十年前为《华尔街日报》报道里根总统开始,就专注于钱权交易方面的调查报道,作品曾经两次被提名普利策奖。
关于本书
简·迈耶从2010年开始追踪科赫兄弟的金钱网络,五年中查阅了各种文献,做了数百次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富豪们的家庭成员、朋友、思想盟友、生意伙伴和政治对手。她的报道文章,获得过美国国家杂志奖,而她在2016年出版的这本《金钱暗流》,也很快就被《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的“十大好书”之一。
核心内容
本书揭示了美国政治中金钱与权力的关系,作为一本新闻纪实作品,它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反对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无视普通人福利的超级富豪们联合起来,以慈善的名义暗中投入了上亿美元用来影响和控制美国政治,最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劫持了美国民主,让美国政治沦为价高者得的商品。你会发现,在政府应该收多少税、人们到底应不应该保护环境等各种公共议题的决策背后,都有这股神秘力量在作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美国记者简·迈耶的《金钱暗流:美国激进右翼崛起背后的隐秘富豪》,这本书将为你揭示美国政治中金钱与权力的关系。作为一本新闻纪实作品,它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反对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无视普通人福利的超级富豪们联合起来,以慈善的名义,暗中投入了上亿美元用来影响和控制美国政治,最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劫持了美国民主,让美国政治沦为价高者得的商品。
2016年的美国大选,毫无政务经验的亿万富豪特朗普,击败了民主党的头号继承人希拉里。尽管特朗普在竞选时明确宣称,自己与那些腐败堕落的政治精英绝对不一样,但当他在曼哈顿庆祝自己胜选时,作为金钱阶级代表出现在派对上的,却是大众再熟悉不过的大卫·科赫。要说美国的政治,就肯定绕不开查尔斯·科赫和大卫·科赫这两兄弟。
这个科赫兄弟究竟是什么来头呢?他们控制着美国石油化工领域泰山北斗级的企业——科氏工业。科赫兄弟属于美国最富有的那百分之一,但他们并不满意,因为政府总要以征税的名义,把手伸到他们口袋里来。征了税还不够,还要监管他们的企业,一会说他们破坏了环境,一会又指责他们没有照管好员工的安全,动不动就是巨额罚款。科赫兄弟当然非常不满,但他们扭转局面的方法可不是去行贿,而是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联合与他们一样不满的超级富豪,一起在暗中用金钱来控制美国政治的走向。这些富豪们打着慈善事业的名号,利用匿名捐款把资金输入到学术机构、智库、媒体、游说、选举之中,他们所支持的政策无一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比如降低税收,减少监管——尤其是环境方面的监管,削减国家福利,反对劳工运动等等,而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暗中进行的。
本书就将为你揭秘美国政治中这股隐秘的力量,你会发现,在政府应该收多少税、人们到底应不应该保护环境等各种公共议题上的决策,背后都有这股神秘力量在作祟。了解这一切,将更有助于我们看懂美国的政治,理解美国的政商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是简·迈耶,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一名记者。从三十年前为《华尔街日报》报道里根总统开始,她就开始专注于钱权交易方面的调查报道,作品曾经两次被提名普利策奖。简·迈耶从2010年开始追踪科赫兄弟的金钱网络,五年中查阅了各种文献,做了数百次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富豪们的家庭成员、朋友、思想盟友、生意伙伴和政治对手,一些采访对象冒着被报复的危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简·迈耶本人也屡次受到科赫兄弟的诬陷和威胁。她的报道文章,获得过美国国家杂志奖,而她在2016年出版的这本《金钱暗流》,也很快就被《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的十大好书之一。
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科赫兄弟是谁?他们所信奉的政治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科赫兄弟等超级富豪们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财富,来控制政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第三,以科赫为代表的金钱网络对美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科赫兄弟是谁?他们所信奉的政治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科赫兄弟的家族企业是科氏工业,这是一个靠石油起家,一个集化工、制造、能源、贸易、精炼事业为一体的全球集团。科赫兄弟虽然常年位列福布斯榜前十,但他们名下的科氏工业却从来没有上市,而是美国的第二大私人企业。科赫兄弟明面上的身份,是成功的企业家、超级富豪,暗中却是智库、高校、各类政治组织的秘密捐赠人,一直在幕后影响美国公众的思想和政府的决策。
科赫兄弟信奉的是一种叫“自由至上主义”的政治观点。政治上有左右之分,左派比较注重平等,右派更为支持自由,放在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之下,民主党偏左,主张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利用有钱人缴纳的税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权利;而共和党比较保守,强调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政府收税,多多少少被他们视为对个人财富的剥夺,至于社会的不平等,则是一种激励机制,财富是作为对个人才华和勤奋的一种奖励,政府提供太多福利,只会养一帮懒汉,而不是让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把这种观点推演至极端,完全无视平等在社会上的作用,就是自由至上主义。
这两种政治观点各有自己的道理,作为一个尊重选民意志的民主国家,美国的各项政策也在这两种政治观点之间像钟摆一样运动。但是,如果有一小撮富豪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无视社会平等,同时投入巨额金钱影响美国公众的思想、操纵政府的决议,以贯彻自己的自由至上主义主张,那就很有可能使一个社会脱离正常的运行轨道,成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科赫兄弟就是这一小撮富豪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主张一个有限政府,认为应该大幅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维持最低限度的贫困人群福利,减少工业监管,尤其是在环保领域。因为这个政府唯一的合法角色,就是保护个人和财产免受威胁。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美国的前途而忧虑,但这些自由至上主义的主张,同时也能完美服务于他们自身作为超级富豪的利益。
那科赫兄弟这种自由至上的政治观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从他们的父亲老科赫的发家史说起。
在1927年的时候,老科赫发现了一种新的炼油方法,但是当时美国的大型石油公司视他为威胁,将他排斥在行业之外,老科赫只好在国外办厂,他的海外业务也包括帮助苏联人炼油。1930年,他的公司开始培训苏联工程师,帮助斯大林政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造了15座现代炼油厂,这也让老科赫获得了50万美金的报偿。虽然如此,但老科赫对于斯大林的极权主义统治却深恶痛绝,斯大林清洗了老科赫的几位苏联朋友,一位无情的苏联官员还威胁老科赫,说共产主义者将很快征服美国,这让老科赫不寒而栗。这些事促成了老科赫政治观念的形成,使他尤为反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把福利制度视为可怕的共产主义。他常常与孩子们讨论政治问题,这让他的两个儿子查尔斯和大卫,不仅继承了他的财产,更继承了他自由至上主义的政治观点。
1967年,老科赫心脏病发作过世,32岁的查尔斯成为家族企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将公司命名为科氏工业,以纪念父亲科赫。企业控制在查尔斯和大卫的手里,随着财富的增加,这两位科赫兄弟成为美国走强硬路线、自由至上主义政治的主要代言人,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摆脱政府对企业的任何干预。
就在科赫兄弟继承家产的六十年代,美国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当时与反对种族歧视的平权运动一道高涨的,还有环保运动和消费者运动。随着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大家开始意识到,工业污染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都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影响。这也同时促使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法案,成立环境保护局和职业与健康管理局,赋予政府监督企业的新权力。而随着一系列大公司无视周边居民健康排放工业废料的丑闻逐渐曝光,美国人对企业的尊重也一落千丈。在当时,自由至上主义也被人视为十分荒诞的论调,人们普遍相信,一个有作为的政府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在新的法律和政府监管之下,科氏工业陷入了许多纠纷与丑闻中:比如化工产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如因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职工因为与化学品长年累月的接触而患上了可怕的疾病;还有年久失修的石油管发生爆炸,炸死了附近的居民;等等。美国政府自然开始调查和惩罚科赫兄弟的违法行为。在经历了巨额罚款、在法庭和国会连连受到挫折后,科赫兄弟认为要从长远出发,彻底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于是开始利用巨额的财富,调整战略,以全新的方式追求权力,摆脱政府对自己企业的监控。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科赫兄弟是常年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的美国顶尖富豪,但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收税太高、监管过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便处心积虑希望摆脱政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科赫兄弟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建立私人政治网络,从而摆脱政府监管的。
科赫兄弟并不孤单,他们从一批志同道合的富豪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支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金钱网络。这个网络的核心团体成员,许多都是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富豪,除了科赫兄弟之外还包括:梅隆银行和海湾石油公司的继承人斯凯夫,化学和军火公司巨头奥林,密歇根州安利销售帝国的创办人德沃斯家族等等。他们一起按照科赫兄弟的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而在这个金钱网络中,科赫这样的富豪为了影响美国人意识形态,动辄就砸上亿的钱,这么庞大的资金量是怎么流通的呢?
要知道,在美国富豪通常要缴纳巨额的遗产税和所得税,但美国的法律也有一些规定,可以避开这两种税。就遗产税而言,一个富豪把一笔钱存入信托基金,本金就会被拿去投资获得利息,而如果这个富豪把这笔钱产生的净利息都捐赠给慈善事业,那么后代就可以继承全部本金而无需纳税。所以对于科赫这样每年都会积累巨额利息的家族来说,用这笔利息成立自己的私人慈善基金,每年只要捐赠资产的5%给公共慈善机构,就一方面可以享受减税,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利息的用途,随心所欲地用来影响社会。在1930年代,整个美国的私人基金会约200家,到了2013年,则超过10万家,资产达到8000亿美金。这些基金会享受税收减免,而且运行完全不透明。富豪们把私人慈善基金会里的钱,再匿名捐赠给为自己服务的智库、研究所,或在大学里资助与自己观念一致的学者,设立有导向的奖学金,甚至雇人去组织宣传自由至上主义的游行。
有了周转资金的方式,科赫兄弟还需要一整套实现自己自由至上主义政治目的的方案。1976年,查尔斯·科赫写了一篇论文,他认为,实现社会的变革需要一个整体战略。这一整套战略包括在暗中悄悄影响美国的政治,利用所有现代营销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吸引投资人,为自由至上主义的意见领袖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一个叫理查德·芬克的的年轻人,为科赫兄弟总结出了清晰的步骤,这幅被称为“芬克计划”的蓝图,总结出制造政治变革需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投资知识分子,通过学界引起人们观念上的改变;第二个阶段是投资智库,把理念转变成可以销售出去的政策;第三个阶段则需要补贴公民团体,把科赫的政治理念包装成人民的呼声,以这种方式向民选官员施压,去落实有利于他们的政策。有人把这比作为一条生产线,购买原材料、组装,然后把开关打开,一气呵成。
我们先来看第一阶段,科赫兄弟的富豪网络,是怎样资助与他们意识形态一致的知识分子的。化学和军火公司巨头奥林发现自己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很为学生受六十年代左翼思潮影响、爆发了学生运动而感到不安,于是便资助学术机构,试图让美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倾向重新调整向右。而且奥林所资助的都是哈佛、斯坦福等这样常春藤联盟的顶级高校,这样就会形成示范效应,学术水平不怎么样的学校也会效仿。而且假设数千名学者平均每年教授数百名学生,他们每年就能影响到数百万年轻美国人的想法。到2005年,奥林3亿7千万美金的总资产,将近一半投资在影响教授和学生思想的项目上。受到资助的学者和学生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写出了《文明的冲突》的政治学家亨廷顿。通过这些资助,学校便训练出下一代保守派,他们被形象地称为“藏酒”,年岁越长,酒香也就越浓郁。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们,进入了公共服务和学术界,随着职位和影响力的增长,自由至上主义在思想市场上,也日渐摆脱了边缘的色彩,慢慢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而在思想市场的第二个阶段则是投资智库,把理念转变成可以销售出去的政策。梅隆银行和海湾石油公司的继承人斯凯夫,就特别热衷于投资智库,在七八十年代,斯凯夫的私人慈善基金会向一家叫遗产基金会的保守派智库捐赠了两千多万美元。这个智库认为,工会工人、民权运动,政府打算为民众提供更多社会保障的计划,都在威胁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与从事学术研究、只提供研究报告和建议的传统智库不同,以遗产基金会为代表的新型智库,忙于推销特定的意识形态,而且因为接受了大企业的捐助,不惜为了维护资助人的利益误导公众。有一位富豪就曾指定自己的捐款要用于阻止遗产税的增加,还指责智库迟迟不在这个议题上发言,过于懈怠。
这些新型的智库会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去游说议员,主动说服议员接受智库提供的建议,他们甚至能影响总统的决策。八十年代初,里根刚刚当选总统,就把遗产基金会所编辑的政策手册分发给每一位国会成员,这本政策手册中列出了一千多项政策建议,里根说服国会采纳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一项关于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但这个政策虽然事关减税,减得却是富人的税,顶级富豪们需要交纳的最高所得税从70%降到28%,而工薪阶层需要交纳的税反而增加了。里根政府还废除了前任总统尼克松对石油的管制,削减了石油利润税,这也使科赫和斯凯夫的石油公司,一夜之间成为美国利润最高的私人企业。
第三个阶段则需要补贴公民团体,把科赫的政治理念包装成人民的呼声,把富豪们的利益等同于普通人的利益。他们通过笼络电视台、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雇佣组织者和伪选民,制造出一场场群众运动,让人看起来这是由下而上的变革力量,由此增加他们的合法性。
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凶险的时候,奥巴马当选为总统。你可以回想一下1929年那场大萧条,当年正是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最终使得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奥巴马当然也打算效仿罗斯福,出台刺激经济复苏的法案,用8000亿美元来增加公共开支以刺激经济。
憎恶一切政府扩张行为,认为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就是政府干预的科赫兄弟,立马就开始了反对行动,他们所资助的宣传团体开始在全国各地组织“猪刺激”集会,嘲笑公共开支是腐败的“猪肉”。他们还开办了一家网站,播放电视广告,并推出一份请愿书,主张不能用刺激方式制造繁荣。这份请愿书据说收到了50万个阻止国会通过奥巴马经济刺激法案的签名,还要求一些议员无论如何要对这个法案投反对票。科赫在议会外部制造的舆论压力,再加上他们在议会内部培植的保守主义势力,使得奥巴马的《复苏法案》遭到了许多阻挠,不得已做了不少妥协。法案最后虽然得以通过,但却小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必要的程度,因而削弱了经济复苏。科赫对奥巴马的妖魔化宣传,也削弱了这位总统的威信。
以上就是为你分享的第二部分内容。从七十年代开始,科赫兄弟联合其他的富豪,建立了一个金钱网络,而这些富豪利用慈善的名义为掩护,推销自由至上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同时,科赫兄弟还制定了一整套实现自己自由至上主义政治目的的方案,从思想到政策再到公众各个击破,最后连国会也处于他们的金钱阴影之下。
科赫兄弟和他们的私人政治网络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了。
首先,金钱改变了自由至上主义在思想光谱上的地位。1970年之后,保守派富豪们开始以慈善为武器进行思想交战,他们主要用慈善基金会和智库来进行思想战争。据说,催生智库变成政治武器的人,是《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哈耶克。1950年代,英国一位叫费希尔的自由至上主义者问哈耶克,他是否应该竞选公职以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当时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哈耶克告诉他,比起自己成为政客,在议会中陷入传统观念的围攻中不得动弹,还不如去改变政客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开办发动思想战争的学术机构。于是,费希尔在伦敦成立了自由至上主义智库的鼻祖“经济事务研究所”,此后,这样的智库就在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不用说,这些智库背后的金主,大多都是像科赫兄弟这样的超级富豪。
在来自富豪的资助流入这些智库之前,自由至上主义因为极端的理念,一直被视为美国政治边缘的怪人,而在这些智库得到资助之后,保守思想开始渐渐获得人们的尊重了。从1973年起,一直到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持续降低。科赫们不断借助无数的智库、学术项目、广告宣传、法律组织、说客和他们支持的候选人向公众输出一种观念,那就是政府而非企业才是美国的问题。八十年代初,民意调查显示,比起企业,美国人更不信任政府,第一次彻底逆转了六十年代政府能更好促进社会进步的观念。
我们知道,一个健康的思想市场是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公平竞争的,一种观点是否能脱颖而出,取决于这种观点是否更接近真理。而科赫网络用金钱把自己的声音放大无数倍的同时,也盖过了思想市场中其他的声音,中产阶级或更加弱势的群体相对就被削弱了话语权。金钱破坏了思想市场的公平,也扭曲了思想市场让不同观点自由竞争、慢慢接近真理的目标。
其次,除了在意识形态上对政府的诋毁,科赫秘密网络在类似于环保、医保等具体的议题上,也在暗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科赫兄弟将自身的利益包装成所有人的利益,把金钱换成公共议题的影响力,最后误导公众,让所有人为他们的利益买单。
奥巴马就职后,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非常重视,解决环境问题首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化石燃料行业。科学家认为,要将世界维持在合理的碳排放范围内,最好有80%的化石燃料产品储存不用。这个结论威胁到了这些石油富豪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攻击科学家,编造丑闻来抹黑科学家的公众形象,有的科学家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2003年到2010年期间,有超过5亿美金资助否认全球变暖的运动,这项运动利用媒体和广告,宣称全球变暖是政府为了控制人们而制造的骗局。虽然科学家公认全球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但相信这一点的普通美国人越来越少,甚至有近一半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的危害被夸大了。不仅仅是在环保方面,奥巴马所推行的平价医保、枪支管控等政策,只要是不符合富豪们偏好的政策,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是,这种金钱网络运作,会使美国的民主制度变得有名无实。占人口比例百分之一的富豪们,却可以用金钱来使政策优先服务他们,这就使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发地没有保障和机会,贫富差距以一种失控的方式断崖式地被拉大。
科赫网络的秘密行动除了竭力维护石化行业的利益,更是会出手去控制美国的立法与行政,让这些本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按他们的需要来运作。美国刚刚立国时,富人一直把控着政治,但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通过议员们来制定一些规则,约束这种影响力。比如候选人参与竞选是需要经费的,作为一个公民或企业如果想支持自己喜欢的候选人,是可以给他捐款的,但为了公平起见,个人或组织不能捐赠太多,这种政治捐款是有数额限制的。然而经过科赫这样的富豪不断地游说和劝诱,这些规则大多都被取消了。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次判决推翻了这条限制政治捐款数额的规则,这就意味着想花多少钱来帮助候选人都可以。这个判决让富豪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自由来影响美国政治。
富豪们以金钱购买权力,而权力又会产生更大的利益,同时得不到政府服务的穷人则会越来越穷。从1998年到2010年,代表商界利益的资本和各大贸易团体在政治说客们身上总共花费了286亿美元,相比之下,代表劳工利益的政治说客们只得到4.92亿美元的资助,差不多是60:1。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美国逐渐加剧的不平等是对经济和民主的双重威胁。巴黎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警告,政府如果任由这种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越来越有钱的一小部分超级富豪,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占有全球财富的一半以上,而且富人不光是在财富数量上碾压穷人,富人财富的增长速度也会比穷人涨工资的速度快得多,从而创造出世袭资本主义。也就是说,你是否能获得财富,是否能出人头地,是由你是否出生在一个富豪家庭决定的,而非你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所谓个人靠后天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美国梦将彻底破碎。
那么,美国会就此滑向世袭资本主义的深渊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制衡乃至抵消这种权力游戏中金钱的影响呢?
揭露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其实这本《金钱暗流》的出版,为公众揭露出种种钱权交易的黑暗内幕,本身就使这件事情暴露在了阳光之下。美国的众多媒体,都在监督着政治的运行。
除了媒体,民众也同样在发挥制衡的作用。美国思想史家霍夫斯塔德说,美国公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掀起全国性的自我反思浪潮,这种批判形成一种拉力,使美国不至于滑向纯粹的强食弱肉的原始森林。美国公众对政权是否变质这一点向来极为敏锐,在2011年的一次新闻调查中,多达70%的人表示,华盛顿受特殊利益影响太大。在美国,大众对现状的不满没法通过议会政治来表达时,就会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走上街头。比如2012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人们集合起来抗议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不作为;而在简·迈耶这本书还没来得及出版的2014年,已经有人举着牌子到大卫·科赫的公寓旁示威抗议了。这些运动或许没有提出明确的改变办法,但足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注意,然后考虑改革,提出方案。
很多有远见的精英人物,比如比尔·盖茨、前总统克林顿,还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都深刻意识到了世袭资本主义的危机,提出要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促成“资本主义的演变”。有些处于金字塔尖的顶级政商学界精英,已经悄然发起了一场推动社会公平的改革运动。没错,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这些既得利益都来源于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底层和中层都塌陷,精英们的好日子也不会长久。
以上是《金钱暗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科赫兄弟是常年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的美国顶级富豪,但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收税太高、监管过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便处心积虑希望摆脱政府的影响。
第二,从七十年代开始,科赫兄弟联合其他的富豪建立了一个金钱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富豪有着共同的政治野心,那就是利用慈善的名义为掩护,推销自由至上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同时,科赫兄弟还制定了一整套实现自己自由至上主义政治目的的方案,从思想到政策再到公众各个击破,最后使国会处于他们的金钱阴影之下。
第三,科赫兄弟等顶级富豪的这一系列在暗中的政治运作,对美国产生了许多影响。在思想上,本来处于边缘位置的自由至上主义,慢慢赢得了公众的尊重,人们普遍地不信任政府。在环保和医保等具体的议题上,科赫兄弟也能轻易地用自己的利益置换大多数人的利益,阻挠不利于自己的政策。最严重的恶果,是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名无实,让美国政治沦为价高者得的商品,不再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贫富差距以一种失控的方式被断崖式地拉大。但美国社会中也存在着不同力量的博弈,抵制着金钱对社会的影响。
撰稿:回响工作室 罗四鸰(自由撰稿人)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