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概念》丨张笑宇解读
《政治的概念》丨张笑宇解读
关于作者
卡尔·施米特,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20世纪的霍布斯”。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
关于本书
《政治的概念》是施米特在纳粹还没有上台前的一部作品。它发表于1932年,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当时人们对国家和主权的一些误解,澄清政治这个概念,呼吁当时的政治家运用真正的国家主权观念打击纳粹党。时至今日,这本书在政治学领域依然是经典。
核心内容
在施米特看来,政治就是区分敌人和朋友,政治领域处理的就是敌与友。敌我之争是关乎生存的战争,因此它有至高性,而主权的主要任务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敌人是谁,该如何打败他们。因此,主权不应该受到宪法的限制,反过来,主权是宪法的保护者。施米特认为,游击队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动员人民,动用一切手段打击敌人,这是一种最高的斗争哲学。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政治的概念》。说起政治,你可能觉得很复杂,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其实就是区分敌人和朋友。
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解释得如此简单的,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卡尔·施米特,他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在20世纪很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称为“20世纪的霍布斯”。1888年,施米特出生在德国一个天主教家庭,1985年以97的高龄去世。从这个出生年月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青壮年时期是在纳粹德国统治之下生活的。确实,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就加入了纳粹党,随后还被封为“桂冠法学家”。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著名法学家和思想家,竟然是这么一位给纳粹摇旗呐喊的恶棍吗?这里我就要继续澄清一下施米特这个人的思想背景。
你说施米特是保守派,那还真不假,在当时那个年代,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民主人士,讨厌议会,讨厌自由派。但他一开始的确不是纳粹主义者,因为他看不起纳粹宣扬的那套种族主义,认为那太幼稚了。但有趣的是,纳粹当权后,施米特很快就站到了纳粹一边,成为纳粹政权的高级法律顾问。至于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我们也不做过多推测了,总之,在1936年,由于他在战前的反纳粹立场,施密特又被党卫军指控为“投机分子”,所以失去了职务,也退出了政坛。
我今天要介绍给你的这本书,它是施米特在纳粹还没有上台前的一部作品。它发表于1932年,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当时人们对国家和主权的一些误解,澄清“政治”这个概念。如果你熟悉当时的德国历史,你可能知道,这一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势力已经很大了,但是他还没有真正上台,所以施米特这篇文章虽然看似是一篇学术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当时的政治家运用真正的国家主权观念打击纳粹党。但是事与愿违,当时的德国不论是精英还是大众,没有人能理解施米特的良苦用心。施米特发表这篇文章的当年,也就是1932年,纳粹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一年之后,也就是1933年,希特勒正式成为总理,开启了纳粹德国的统治时代。这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和时代背景。
接下来,我就正式为你开始讲解这本书的内容,你将听到施米特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政治是什么?为什么要定义政治?
二、为什么说政治中的敌我之争高于利益之争?
三、主权是什么?
四、在施米特看来,游击队在政治哲学上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
首先,施米特为什么要给政治这个大家司空见惯的词下定义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大部分人对跟政治相关的很多重要概念,比如国家、主权和社会等等有很严重的误解,导致政治家们根本分不清什么才是重要的问题。
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般国家都会有商务部这个部门,它主导制定关于商业和外贸的一些政策,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的一个国家部门。商务部这个部门从政府级别上来讲,它跟国防部是平行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因为这个职务上的平行,就说商务部和国防部同样重要,或者说商务问题跟国防问题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呢?施米特的回答是:不能。为什么呢?他说,你不要误解国家和政府。商务部和国防部平级是一个政府职能安排的问题,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它们两个的意义绝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本质上来讲,国家和政府、和社会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一个社会可以把发展经济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为了实现目的它要有个政府,但是国家不行。国家首先要保卫的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生存和安全,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所以你不能从政府级别上平行就说,发展经济和民族生存安全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如果命都没有了,要钱有什么意义呢?
你现在听起来觉得这个理论好像很简单,逻辑很清晰,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要是把这个理论放到现实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比如我前面介绍过,施米特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纳粹党选举大获全胜,而纳粹党当时竞选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主张,就是发展所谓“国家社会主义”,也就是动用国家的力量发展军事重工业,解决当时德国面临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如果你熟悉当时的历史你就可以知道,德国当时正面临30年代席卷全球的大规模经济萧条,而纳粹开出的药方,的确是当时解决经济停滞和下岗问题最快的办法之一。所以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纳粹当时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而精英,也就是大资本家和容克地主贵族们,又希望用纳粹来制衡信仰马克思和列宁的真社会主义政党上台,所以也选择了支持希特勒。
其实你可以带入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30年代的德国普通人,你找不到工作,没有存款,整个社会经济普遍萧条,货币贬值特别快,甚至你进个酒吧喝杯酒,喝完之后啤酒就涨价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个政党对你说:加入我们,我们可以给你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是为了扩张我们的军队,同时你还要跟我们一起去压迫犹太人。你扪心自问一下,就算你知道扩张军队挑动战争是错的,但你真能抵抗这种诱惑吗?你真的能够坚持自己理性的判断吗?所以现在,你就清楚施米特要澄清政治重要性的意义了,他想告诉大家,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社会经济的一点蝇头小利,选择了这个可能会危害我们德意志民族生存的纳粹党。
我们继续回到这本书,既然施米特说政治这个概念需要澄清,那么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施米特的答案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如果它能够决定人类所有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领域,那么它一定会在这个领域里面作出一种最基本的区分。比如道德,那它就是区分善与恶;经济,就是区分利与害;审美,就是区分美与丑。那政治是区分什么呢?施米特说,政治,就是区分敌人和朋友,这是政治的根本任务。
那么给出这个定义的作用是什么呢?施米特说,这个定义的首要作用就是提醒你,你不要把政治理解成一个从属于其他领域的概念,它是个独立的概念,它跟什么道德、经济、审美至少是同样重要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说的是,在施米特看来,敌人和朋友的区分,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类事务有很多领域,比如经济领域处理的是穷与富,艺术领域处理的是美与丑,道德领域处理的是好与坏,而政治领域处理的就是敌与友。我们不能用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来替代政治领域的思维方式,一个敌人,就算它再美、再善,或者它给你带来了利益,它也是敌人,你要么打倒它,要么迫使它成为你的朋友,这就是政治的思考方式。
施米特在书里用了非常哲学化的术语来解释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太过拗口,我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帮你理解一下。
比如我们今天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也就是同盟国和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但其实,有一个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不仅不是盟军的对手,相反,它后来还成为了盟军的盟友,这个国家就是西班牙。西班牙之所以加入同盟国阵营,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的法西斯独裁者弗朗哥其实是个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他没有受到法西斯意识形态的禁锢,而是哪边强就站在哪一边;另一方面也是同盟国从实际利益出发,觉得能少一个对手就少一个对手。而且由于战后美国跟苏联展开意识形态冷战,西班牙因为坚定的反共产主义立场,还跟美国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这也是弗朗哥一直活到1975年,直到他逝世西班牙才终结法西斯统治的重要原因。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啊,我懂,这不就是利益嘛,国际政治里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不对?恭喜你,对了一半,但你还没有完全踏入施米特思考的领域。因为你仔细想一下,利益这个词也是可以有不同概念的,比如说,它可以是经济上的利益,也可以是别的方面的利益。
我可以再举个例子,比如咱们中国航天科技里面有个长征5号,它把咱们的嫦娥5号送上了月球。但是你要真去了解一下这个火箭发动机的技术,你就知道,长征5号的火箭发动机,还赶不上50年前美国的土星5号。那你可能会问,美国火箭发动机为什么那么牛?因为你倒数50年是冷战,美国为了在全方位科技竞争里击败苏联,那真是花钱如流水。土星5号研发费用在当时有60多亿美元,发射一次的费用就1.8亿美元,它耗费的钱总共加起来再折算成今天的价格,大概相当于1500多亿美元,这个钱足够把今天美国海军,包括11条航母和200多条战舰整个重建一遍。你说美国人造这个土星5号有什么经济利益吗?真没有,纯粹烧钱。但是你反过来从政治的角度评价,这个东西一上,苏联也得咬牙紧跟,这就把苏联拖垮了,所以它从政治上讲是有利益的。但是这个政治利益是怎么评判的呢?还是因为它能够打击你的敌人。换句话说,你其实还是按照施米特这个政治的概念在评价它的收益。施米特把这个思路一澄清,你就知道这个概念有多么重要。
我们再回到施米特的这本书里面,那么既然政治的概念就是区分敌人和朋友,那它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战争。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有一句话叫作“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施米特在这个地方其实是把克劳塞维茨这句名言延伸了:战争是政治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他这个意思其实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那你在头脑里就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因为你非常明白你的敌人是谁,而且不管是不是非要用军事手段杀死对方,你都要想办法击败它,军事入侵不行就换其他手段,比如经济入侵和文化入侵;肉体消灭不行就换其他手段,比如道德抹黑或者政治打压。换句话说,就是战争不再局限于军事进攻,它可以是广泛的、综合的。在政治世界里,一切手段都可以是战争手段。当然,施米特同时说了一句,这里的“敌人”不是你个人的仇人,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公敌,这才是政治要处理的敌人。如果你是在对付你的仇人,你当然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的一切手段,但这跟政治没啥关系,纯粹是你报私仇,而且施米特是很鄙视这种人的。
借着战争这个话题,施米特接下来开始讨论主权这个概念。主权指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网络上搜,它会告诉你,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但是要说到这个权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是这样的,有什么制度来保证它的实施,你可能就不了解了。有些学者会说,主权是人民授予的,人民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主权者,所以主权者需要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有人说,主权就是宪法,一国之内宪法最大,主权应该按照宪法的规定来实施。但是施米特说,错,这两种说法都是根本不理解主权的概念和来源。
主权为什么是至高无上的呢?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完成政治任务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敌人是谁,该如何打败他们。所以施米特说,你以为主权应该受宪法制约,那你就完全错了,因为你这个国家的敌人根本不受宪法制约,所以为了要打败这个敌人,你也必须得在宪法和法律之外对敌人发起进攻,你不能自己把自己的手脚给束缚了。如果你这个民族没有这个权力,那你就是一个主权不独立的民族,你没有真正自己掌握对敌人的生杀大权。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军事占领之下,日本制定的宪法就规定日本是没有开战权的,按照施米特的定义,日本这个国家就是没有主权的,就算它有宪法有政府也白搭。这也就是今天安倍政府念念不忘要修宪的最大原因。
其实当时施米特说这个问题是有背景的,因为按照当时合法的议会程序,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纳粹上台了,所以施米特其实是想号召政治家出来,发挥国家主权的最高决断力,采取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手段阻止纳粹上台。然而,最后整个德国只有一个人动用了主权的最高决断力,很不幸,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他在1933年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宣布德国进入事实上的紧急状态,从而废止了一切阻碍他掌握独裁权力的法律。
这里我要加个小插曲来解释一下,其实从法学上来讲,“紧急状态”是各国宪法和法律都会有的一个规定,它指的就是当国家安全面对严重威胁、民族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你为了国家安全和生存保障,是需要中止一些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比如美国宪法保障公民的人身、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但是美国紧急状态法就规定,紧急状态下政府可以不管这些权利,直接对公民进行审查。从9·11以来,美国其实一直持续着这种紧急状态。这种状态下,法律说了不算数,谁说了算数呢?答案就是主权。但是这个时候主权能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你就没有任何办法去约束了,就像德国最后落到希特勒手里一样,断送了整个民族的政治前途。但是你还要明白一点,希特勒对主权和紧急状态的滥用,并不等于说主权和紧急状态本身是错的,这就好像纳粹通过民主竞选,不等于说民主手段本身是错的,或者尼克松滥用了总统权力,不等于说总统权力本身是错的一样。
施米特对主权和紧急状态的论证,其实是提醒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政治理念,比如正义、平等、自由,它们都是在和平状态下依靠宪法和法律规定才能有效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前提是敌人已经被消灭了,国内处在安全的秩序之下。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的很多好东西,很多有价值的理念,你不要以为它是没有条件的。你不要以为我们有了《人权宣言》,那么是个人就应该享受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权利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国家主权帮你解决了生存和安全问题。比如伊拉克推翻了独裁者萨达姆的统治,但是继任政府没本事捍卫安全,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更坏的恐怖组织 ISIS,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萨达姆有多好,而是说如果你致力于捍卫人权这些美好的东西,你就必须要了解政治中有这些肮脏的东西,不是说你有美好的愿望,这些肮脏的东西就会消失。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你会发现,其实施米特想说的是,正义这个概念只能存在于战争之后。换句话说,如果战争手段还没有解决生存问题,你讨论正义就是奢侈的。举个例子,你不能说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欺骗日寇是正义还是邪恶的,因为民族尚未解放,国家尚未独立,你拿着和平年代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去套战争年代是没有意义的。而国家独立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不一定。因为国家独立之后,也可能面临很多风险,也可能面对紧急状态,这个时候,主权就应该再度出场,帮助国家确立基本的和平秩序。这就是为什么在施米特的理论里,其实紧急状态是和平状态下主权出场的最高舞台。
这就牵涉到施米特后来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游击队理论。他在二战结束之后的1963年,对游击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为什么游击队理论引发了施米特的兴趣呢?这里我就要给你补充一点关于国际法和战争法的知识。欧洲文明跟我们打仗的时候不一样,他们即使在打仗的时候也讲法律意识,比如他们很早就有关于战争的法律观念,交战双方不得虐待俘虏,不得随意伤害平民,士兵不得随意伪装成平民等等。欧洲文明有这个战争法的观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过去打的仗基本上都是贵族战争,你的俘虏都是贵族,你当然要优待,说不定你这边打完仗,回头你的敌人还跟你自己的国王是亲家呢。但不管怎么说,当时战争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法律概念的。
而欧洲最早的一场游击战争,恰恰就是反对这种战争法观念的。欧洲人心目中最早的一场游击战争,是1808年发生在西班牙的抗法战争。当时,法国的拿破仑为了防止西班牙、葡萄牙继续跟英国发生贸易,就派军队进入了西班牙。当时这个西班牙的王室和贵族其实都是亲法国的,因为一来他们跟法国都是天主教成员,二来他们都比较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对法国文化非常崇拜。但是西班牙人民非常仇恨这些法国侵略者,所以自发组织起了反法游击队。这些完全由人民组成的游击队,才不会在意那些为了贵族制定出来的战争法,不会在乎是不是虐待俘虏,也不会在乎伪装成平民,这一切所做的都是为了把法国人赶出去。
施米特正是从这一点上高度赞扬游击队懂政治,而不是像西班牙王室和贵族那样,敌人入侵了,他们还同情崇拜敌人。游击队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动员人民,动用一切手段打击敌人,这恰好与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相符合——政治的概念决定国家的概念,所以应该先有政党,再有国家。
以上就是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这本书里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政治是什么?在施米特看来,政治就是区分敌人和朋友。为什么要定义政治呢?这是因为如果政治家对政治概念理解不清楚,他就会分辨不出国家政治应该追求的真正目标,他有可能让经济利益或者意识形态冲淡了政治目标,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二,为什么说敌我之争高于利益之争?在施米特看来,敌人和朋友的区分,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类事务有很多领域,比如经济领域处理的是穷与富,艺术领域处理的是美与丑,道德领域处理的是好与坏,而政治领域处理的就是敌与友。我们不能用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来替代政治领域的思维方式,一个敌人,就算它给你带来了利益,它也是敌人。而且,敌我之争是关乎生存的战争,因此它有至高性。
第三,主权是什么?在施米特看来,主权的主要任务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敌人是谁,该如何打败他们。因此,主权不应该受到宪法的限制,反过来,主权是宪法的保护者。只有主权在战争状态下消灭了敌人,正义的秩序才能确定下来。
第四,在施米特看来,游击队在政治哲学上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施米特认为,游击队就是践行了自己的政治观念,他们不在乎对敌人开战是否符合国际法,而是在乎直接打击敌人。游击队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动员人民,动用一切手段打击敌人。这是一种最高的斗争哲学。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在施米特的指引下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很多政治现象,但你可能也会对他的理论进一步抱有疑惑。你可能会觉得,施米特这种理论真的是太反动了,把国家最高权力交给一个完全不受制约、完全以打击敌人和赢得战争胜利为目的的主权者,我们真的可以放心吗?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去理解施米特。
第一个方面是,施米特强调政治是一个独立于经济、社会和道德的概念,这个是对的,我们要按照政治本身的逻辑和规律去理解政治,而不是按照别的领域的逻辑和规律去理解政治。但同时反过来,我们也不能把政治的逻辑和规律随意延伸到别的领域,比如经济和道德。
第二个方面是,施米特这种保守主义者,他们的理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讲出理论来都很对,但是实际做起来往往对政治家们要求太高了。比如,施米特讲应该用非常手段对付纳粹党,对不对?你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角度就知道,很对,太对了,但你要注意到,他讲的手段其实跟后来纳粹党用的手段非常相似,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施米特知道他自己跟纳粹是不一样的,他觉得纳粹那套种族主义理论太粗鄙了,但普通人可根本分辨不出来呀,我们反而可能会觉得,施米特跟纳粹就是一路人。所以要是真有一个政治家按照施米特的理论来反对纳粹,首先他得跟施米特一样聪明,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非常手段对付纳粹;其次,他还得说服人民群众不要受到纳粹蛊惑,要跟他一起对付纳粹。你可以看到,这对政治家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所以,施米特的理论固然有价值,它可以帮我们澄清很多概念与思路,但是你也不要轻易就被他征服,完全按照他的逻辑去做事,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他期望的那种能够活在战争之中,并且能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的政治家。
其实,《政治的概念》这本书里收录了施米特的很多篇文章,而本期的解读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些关键文章和核心观点展开的,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再去看看原书,进一步感受一下施米特的智慧风采。
撰稿:张笑宇 脑图:刘艳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