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选择的价值》 陈敏诚解读

《选择的价值》| 陈敏诚解读

关于作者

卡斯·桑斯坦,哈佛大学法学院行为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项目的奠基者和主管。在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他还是奥巴马政府顶尖的幕僚、白宫的政策制定人。他所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策管理、宪法、环境法、经济法、行为经济学等,并且在每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很令人惊叹。

关于本书

作为一本经济学读物,这本书综合了经济学、哲学、行为学等视角,结合了一些日常行为的案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设计选择,以及做出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本书介绍的原理是基于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科学得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对已经发生的案例做出的总结,所以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我们选择“不选择”,那生活可能会变得更美好。遵循默认的规则,我们就可以节省自主选择的成本,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更关心的事情上。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选择的价值》,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我会用大约18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它提出,如果我们选择“不选择”,那生活可能会变得更美好。遵循默认的规则,我们就可以节省主动选择的成本,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更关心的事情上。

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是选择,选择投资哪只股票?买哪种保险?看什么书?甚至听音乐都要选择一首歌。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考虑给用户什么样的选择,程序员要考虑给用户怎么样的体验等等。一般来说,置身选择当中,你就是选择者,而当你考虑给用户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时,你就是设计选择的人。无论作为哪种角色,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生活学习中,我们都需要选择,虽然更多的选项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但是选择很多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今天给你讲的这本《选择的价值》就是一本关于选择的经典作品,它综合了经济学、哲学、行为学等视角,结合了一些直观的例子,为我们介绍了该如何设计选择,以及该如何做出选择背后的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叫卡斯·桑斯坦。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行为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项目的奠基者和主管。在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他还是奥巴马政府顶尖的幕僚、白宫的政策制定人。他所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策管理、宪法、环境法、经济法、行为经济学等,并且在每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很令人惊叹。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默认选择”,它给我们介绍了默认选择的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原理;第二个重点是“任意选择”,什么时候我们应该使用任意选择;第三个重点是选择的成本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它为我们介绍了关于选择的背后原理,和它在应用层面的价值,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说。

我们先来看看:默认选择的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原理。无论提供怎样的选项和服务,商家都希望用户的选择更加符合他们的预期,这个预期可能是更多的消费,也可能是更加环保。那么该怎么去引导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呢?答案就是使用默认选择。那什么是默认选择呢?默认选择就是不需要用户去识别选项和做出选择,而是让事情沿着默认选项的设置来发展。比如说你打印文件的时候,只要按下打印这个按钮,打印机就会自动把文件打出来,不用设置更多的参数,比如用什么墨水,用哪种纸,单面还是双面,一切都设置好了。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效果却十分惊人。

举个例子。为了减少打印纸的使用,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把学校里的打印机都设置成了默认双面打印,当然如果打印的人需要单面打印,也可以更改,并不是强制的。在默认双面打印的前三年里,纸张消费量减少了5500万张,相当于4600多棵树。这个实验在其他大学也一样表现出了惊人的效果。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好的效果是因为双面打印帮人们省钱了,而且这个行为还很环保,所以大家都愿意去遵守,这不能代表默认选项的影响大啊。那我们再举一个,不省钱还花钱、不环保还增加碳排放的案例。在纽约坐出租车是要给小费的。有经济学家就给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小费设置了一个默认值,而给另外一家出租车公司设置的默认值更高。后来统计一下发现,小费默认值设置得比较高的那家公司的司机,小费收入更高。

不仅如此,就连大家平时一直很重视的上网隐私问题,在默认选择面前也会变得不重要。平时上网的时候,网页总是会搜集上网人的信息,包括所在地点、网购的喜好等等,然后综合这些信息推送一些内容,比如定向的广告什么的。虽然浏览器也有隐私模式,但由于不是默认选项,实际上很少被使用。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上网之前点击“隐私保护”的按钮太麻烦了,或者有时候干脆就忘了有这回事。

你看,无论是在略显麻烦的环保行为上,还是在和用户利益关系密切的消费问题和隐私问题上,只要默认选项不太难以接受,不太远离人们的意愿,人们确实会更倾向于按照默认选项去行动。那为什么默认选择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原理呢?

首先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默认选择会让人产生依赖性。想想看,如果你要拒绝默认选项,那就要主动地去选择另一个选项,分析每个选项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其实很消耗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人们就会依赖默认选择。虽然人们有时候也喜欢挑战自己,做一些有难度的事,但是因为选择无处不在,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它像空气一样,简单、实用。记得几年前,支付宝付款输入密码之后还要按一个确认按钮,后来这个按钮取消掉了,输入密码之后默认确定,现在连输入密码都是件麻烦的事了,直接指纹支付就行。

默认选择还会暗示给用户这样一个信息,就是默认选项是权威人士和专家推荐的,是更好的选择。这样的暗示信息,会让人们更愿意选择按照默认选项去行动,这种效果在不自信或者对这些选项不了解的人身上更加有效。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医疗或者保健品的广告,为了传递出“权威和正确”这样的暗示,都会找一群人,穿着白大褂来表演。看起来很专家,很权威。实际上,就是在不停地告诉用户,这个默认选项是比你更懂行的人给出的建议。

当然,人们选择默认选项并不一定是因为太懒,或者没有主见,有时候只是因为主动选择太多产生了决策疲劳。有些人平常需要做很多主动选择,而主动选择就会增加大脑的负担,占用大量认知资源。举个例子,处在贫困状态的人,面对每天的柴米油盐都容易产生焦虑,因为物质的匮乏,他们每天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比如普通人出门可以直接打车到目的地,但是物质匮乏的人就不得不考虑公交车应该怎么坐,怎么转车。除了出行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琐碎的问题要考虑、要做出选择,比如吃什么饭比较省钱,学费要通过什么途径贷款等等。因此物质匮乏的人,更容易产生决策疲劳,从而拒绝做出主动选择。人们怕麻烦,又可能有决策疲劳,这时候有个更权威、更懂行的人推荐了一个方案给你,那你就不太容易拒绝了。依赖默认选择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默认选择的影响力这么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会给人们带来“损失厌恶”。什么是损失厌恶呢?打个比方,如果白送你100块钱,你会产生10点的快乐指数,但如果你因为一些意外原因,丢了100块钱,那你的快乐指数不是下降10点,而是要更多。比起得到的快乐,人们面对损失产生的不愉快会更大。默认选项就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好像默认选项的好处你已经拥有了,一旦拒绝了默认选项,你就会失去默认选项的好处。

比如说采购电灯泡。如果供应商默认给用户提供更贵的节能灯,用户就会觉得省电这件事情已经是必然了,如果这时候说节能灯没货了,问能不能接受价格更低的普通灯泡时,用户就会特别在意节能省电这件事情。普通灯泡虽然便宜,但是用户还是更加喜欢节能灯。反过来,当供应商给用户默认推荐普通灯泡的时候,用户就会觉得节能灯价格太贵了,虽然使用过程中比较省电费,但是至少购买的时候可以先省下一笔。所以,用户是更在意使用过程中的省电,还是更在意买灯泡时候的省钱,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供应商的默认选择是什么。所以有时候并不是用户真的特别喜欢,特别在意某些东西,而是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用户认为他们对某些东西有特别的偏好。也正是损失厌恶,这种人类的本能,保证了默认选择的影响效果。

上面我们介绍了默认选择的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是因为我们容易对默认选择产生依赖性,同时默认选择还会给我们带来损失厌恶。我们接下来说说任意选择。

虽然我们聊了默认选项种种的好处,不过默认选项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使用。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出租车小费的案例吗?当小费的默认值设定得非常高的时候,人们就会放弃支付小费的习惯,直接拒绝支付任何小费。也就是说,当默认选项和用户的想法相差很大的时候,人们会主动抛弃默认选项。这一点还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虽然默认选择会影响用户的行为,但是绝对做不到可以直接控制用户的行为。

那我们什么时候不用默认选择,而是用任意选择,也就是让用户主动选择呢?这要考虑到有些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习俗。比如器官捐赠。有些人会觉得难以接受,那这时候,政府就不能默认大家死亡之后都会捐赠器官。默认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人们一个建议,让用户选择默认选项的可能性更大。但有些时候,设计选择的人不方便给出建议,那也就不能给出默认选项,尤其在涉及巨大的利害关系的时候,需要选择的人自己负起选择所带来的一些责任问题。比如说在医疗领域,如果选择冒险的医疗方案,就有可能痊愈,但是一旦失败患者就会死亡。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呢,虽然不会彻底恢复健康,但是安全很多。这时候医生一般都不会给出带有明显倾向的建议。

还有就是法律问题。在美国,有些女性在结婚之后会选择把自己的姓改成丈夫的姓氏,除了填写各种表格会比较方便之外,还有庆祝的意思。但是改姓却不是她们的默认选择,这些结婚的女性也可以选择不改,因为如果有强制改姓的话,就会被人们抗议性别歧视,而性别歧视很明显会违反法律的规定。所以说,制定选择不仅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一些文化和宗教习俗,还要考虑选择的责任问题和法律因素。

我们之前说过,如果默认选项和用户的意愿相差很大,默认选择就会失效。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商家甚至无法知道消费者的意愿。比如说一家汉堡店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进店的顾客会喜欢什么程度的辣酱,保险公司也永远不会知道,一位年轻有为的白领是需要一个1万元的全家保险,还是1千元的个人旅行保险。虽然这些场景你没办法给用户任何默认选择,只能给出任意选择,靠用户主动去选,但是你还是可以做一点功课来更好地服务用户,可以把主动选择的选项简化。比如说食物中的辣酱要加多少,这个思考就不需要用户来处理,不需要用户说加什么牌子的辣酱多少毫升,只需要问用户,需要微辣还是中辣。保险公司的合同当然需要很详细,但是买保险产品时,用户要做的选择不可能有100项,只需要把简化的、主要的内容告诉用户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一份保险需要用户做出超过100项的选择,那这份保险肯定就卖不出去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当用户的想法没办法被统一地描述,或者默认选项很有可能会完全违背用户的意愿时,就要使用任意选择。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习俗、责任问题,以及法律因素。咱们接下来说说选择的成本考虑。

还记得之前我们说的决策疲劳吗?过多的主动选择会给选择的人带来很多负担,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如果你不想为一些选择付出时间和精力,那可以接受默认选项或者使用代理,减轻决策的负担,简化生活,把注意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代理,可以帮你处理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虽然可能要多花点钱,但是如果你认为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更加宝贵,可以让你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工作上更加精进,那么算起来也很值了。比如说,家里装修,你主动去设计,去挑选材料,可能会省钱,但很费事。而如果你选择家装公司的默认选项,就可以腾出时间去休息或者工作了。同样的,检查合同的时候,你可以雇用律师,那就可以不去学习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了。

做选择的时候,你还要考虑选择带来的错误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了某个选项,而它导致的结果不是你想要的,你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候设计选择的人了解你的情况,但他们只是想赚更多的钱,完全不在乎那些选项是不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比如,保险公司给你推荐理财保险,虽然你可能确实需要一份保险,但是这个类型的保险并不适合你的情况,可保险公司只是单纯地想让你付出更多的钱,如果你接受了保险公司的建议,就会导致财富缩水。在这里,有些错误的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的,比如网购买点东西,没比较价格,买贵了。这时候贵了就贵了点吧,没关系。我们并不是说不要省钱,而是说如果为了省一点点钱,浪费很多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

除了上面说的因为主动选择而付出的时间精力,为选择错误而买单的成本之外,默认选择也会给我们带来另外的隐形成本,那就是某些选择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学习机会减少。这一点可能是默认选择最大的弊端。

比如说使用导航系统来指路,导航会给出一个默认路线,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都会直接使用导航推荐的路线走。但是完全依赖导航,会导致人们选择道路的能力越来越弱,没有导航的时候有些人甚至无法出行。频繁地使用代理或者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实会使人们的某些技能退化。如果这个技能的缺失恰好会阻碍你的进步成长,那就很糟糕了。比如投资的能力。在投资领域,如果你只会遵从专家的建议,那投资这个能力基本就没办法增长。而投资算是利害关系比较大的一个选择,很少有人敢给你一个默认选项。即使给你一个默认选项,你怀疑它可靠不可靠,却也没办法判断。再比如,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交流越来越方便,但是也减少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得一些宅男宅女在线下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弱。

不过,如果你能够接受一部分技能退化,来换取另一个方面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那一些不重要的能力退化就退化了吧。比如我们现在打猎的技能基本为零,而绝大多数人完全没有因为打猎技能的消失而感到不安。

默认选择还会让你的视线变得狭窄。比如说,如果使用音乐App的推荐功能,软件只能根据你过去的喜好,来推测你现在可能想要收听的音乐,那你可能就只能听到固定风格的音乐,没办法做其他尝试。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还记得乔布斯设计的电脑吗?那些图形化界面的美学追求,就是源自他大学的时候旁听字体课的思考。

再比如说,得到App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李笑来老师说,他在编写英语单词书的时候就用到了编程的技术,虽然那时候他是一个英语教育者,本来是可以不用具备编程技术的,但是正是这些“不需要的知识”让他们的产品脱颖而出,也只有突破了默认选择的束缚,才能得到更多的选择,也才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创新。反过来说,一旦你使用了默认选择,就意味着把自己限制在了过去的生活里,或者限制在了设计选择的人圈定的范围里,拒绝了更加多维的能力和视角的可能性。当你意识到有些必需的技能,会因为默认选择而得不到学习和锻炼时,你就要另外制造机会去学习。如果有必要,可以跳出设计选择的人圈定的范围,尝试新的事物。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最后一点的内容,选择的成本考虑。这些成本包括,主动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为错误的结果而买单的付出,以及学习机会的减少。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介绍了默认选择的影响力和它背后的原理,默认选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反抗默认选项需要付出一定的注意力,还要用积极主动的行为去执行,比较麻烦,所以人们很容易对默认选择产生依赖性。即使人们不嫌麻烦,也会因为决策疲劳,不愿意去做积极主动的选择。除了默认选择的依赖性之外,损失厌恶的错觉也会使人们倾向于默认选项。

第二点我们说了任意选择。对商家来说,很多时候用户的想法是没办法描述出来的,这个时候商家就会让消费者任意选择,当面临文化和宗教习俗不允许、利害关系巨大、需要划分责任以及法律规定不允许使用默认选择的时候,也要使用任意选择。

最后一点我们还说到选择的成本考虑。面对每天大量的选择时,你要考虑做主动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值得。如果你觉得做这件事很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你可以接受默认选项,或者利用代理帮助你处理。此外,你还要为选择的结果负责,要考虑选择的结果会不会有错误,适不适合自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默认选择是不是会影响你的成长进步,是不是会限制你的眼界。毕竟我们是终身学习者嘛。

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默认选择,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本书的作者认为,这是所有人的福音。如果你每天都面对大量选择、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很难控制自己的生活,这会严重削弱甚至消灭你处理最感兴趣或者最重要问题的能力,甚至威胁你的职业发展,因为如果你缺少时间,那你将缺乏自由。

撰稿:陈敏诚 脑图:摩西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