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心理学》 孟佳解读
《输赢心理学》|孟佳解读
关于作者
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多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奥秘。
关于本书
曾在《纽约时报》最畅销榜单中持续夺冠6个月,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超过35个“年度最佳”名单中出现。《输赢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决定输赢的关键因素在哪里。通过作者对竞争心理的分析,你可以看清输赢背后的心理玄机,从而有效调控个人心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本关于竞争和输赢的书,在中国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特别适应一件事儿,那就是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所有人都想赢,但是竞争的压力经常让我们过度紧张,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一件事如果不是竞争,哪怕像高空跳伞一样惊险,做过三次以后你就会慢慢获得平常心;一件事如果是竞争,哪怕是舞蹈比赛,你不管比过多少次还是会感到压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热爱竞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总有学生平时成绩好一到关键考试就一塌糊涂?为什么有最牛女生宿舍却没有最牛男生宿舍?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政客大都是男人?通过一个人的外观能不能看出他爱不爱竞争?
2013年出版的这本《输赢心理学》,可以回答上面所有这些疑问,而且,我们之所以选择分享这本书给你,也是因为这是一本学术类读物,因为提到竞争和输赢这种话题,大家早就听腻了流行的成功学和鸡汤,我们换一种口味,带大家看看科学领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本书会告诉你,竞争有时候能激发你的潜力,让你赢面更大,但竞争和潜力不是线性关联,而是倒U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超出一定限度,增加竞争强度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一个现代人来说,你知道了科学领域对竞争怎么看,也就知道了怎么赢的正确方法论。
概括地说,《输赢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观点:第一,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才会有激励作用;第二,女人面对竞争更理性,男人则容易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一个人爱不爱竞争是一个生理问题,由睾酮水平决定。我们依次来聊聊。
首先我们看看: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才会有激励作用。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和周围的人竞争,考试成绩、工作业绩、社会财富等等各方各面的竞争,常常让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我们都信奉一句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确实,我们去看看那些成功的牛人,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超乎常人想象的竞争压力。
看起来好像竞争带来的压力,能激励人取得更大的成绩,于是我们从小就被放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里。比如,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给学习好的小朋友发小红花,让他们上光荣榜,这背后的逻辑是,表扬优秀同学可以让全班同学感受到竞争压力,他们就会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甚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会刻意让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当同桌,一个原因是优等生刻意帮助差生,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差生感受到竞争压力,激发出学习潜能和热情。
这个从常识上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我们这本《输赢心理学》既然号称是关于输赢的科学,那么一定会对这个看似有道理的常识,用科学方法证实一下。
几年前,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在美国空军学院的学生身上做过一项研究。熟悉美国大学的朋友可能知道,美国空军学院是全美最一流的高校之一,福布斯杂志曾把这所学校选入全美十佳大学,这所学校的入学录取率仅为14%,能考上这所大学的学生资质都特别好。但是呢,水平高的学生之间往往竞争更激烈,成绩总能分出个高下。这所学校的学生入学之后会迅速分化,一个班里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中等的,也有成绩差的。尽管这些学生入校的时候都通过了层层选拔,但每年依然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的竞争环境,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毕业后也找不到正经工作。
本来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差到这个地步呢?这位做研究的经济学教授就想改变这些差生的心态,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没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好学生带差学生的办法,只不过他不是让学生同桌,而是把差生和优秀学生分到了一个班级。我们都知道,军校和普通的大学可不一样,军校是军事化管理,学生无论吃饭、睡觉、训练、学习都是在一起的,这就让差生和优等生24小时都接触在一起,这总能让差生全方位地受到激励了吧?
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呢?你肯定猜到了,没错,结果让这位教授大跌眼镜,差生的成绩更差了。教授郁闷了,没理由啊,怎么会这样呢?更让他尴尬的事情还在后面。按这所学校的规定,学生升到大二之后,就可以自由选择室友了,然后这帮成绩垫底的学生一哄而散,纷纷凑到一块去住,可不用和好学生们天天住在一起了。这帮差生成了一个形影不离的小团体,一块吃饭、睡觉、打豆豆,和优等生们渐行渐远。
这个也很好理解,差生周围的优等生让他们日复一日地感到自卑。对于他们来说,竞争无休无止,胜利遥不可及,于是他们不再试图劝服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这些差生就组成了一个小圈子,和同样的低分学员们在一起寻求庇护和安慰,而这份安全感在不经意中给了他们不再上进的理由。教授本来的目的是想帮助差生进步,结果差生们非但成绩退步了,甚至直接自暴自弃、放弃竞争了。不过教授还是有点不服气,这一定是哪里弄错了吧?于是他继续做实验,连续在好几批大一新生身上做这个实验,结果还是一模一样。这就没办法了,我们这位教授只好发表论文公布研究成果,只不过这个成果证明他的猜想是错的。但教授毕竟是教授,他还是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前面说了,教授把好学生和差学生放在了一个班里,但是你别忘了,一个班级的人数有上限啊,他要尽量多地放进来很多差生和很多优等生,那就成绩中等的学生就没地方放了,只能让这种中等生另立门户,组成一个新班级。一年后这帮人成绩是怎样呢?大部分人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个结果再结合前面差生成绩下滑的事实,就说明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会有激励作用,而实力差距比较大的时候,竞争完全起不到激励作用。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实验,那就是孤证了,学者们还做了一些其他研究,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输赢心理学》这本书介绍说,学者们发现,不论是美国公司的销售部门,英格兰摘草莓的农民,还是荷兰服装连锁店的售货员,当他们和水平相近的人竞争时,生产效率都能普遍提高10%到50%,而和水平相差较远的对手竞争的时候,效率都会下滑。这就启发我们,对一个集体来说,想要让更多人赢得竞争,就应该想办法创造一个势均力敌的环境,如果实在无法势均力敌,就想办法让实力差距不那么直观。
举个例子,法国有家银行曾经做过一场为期两个月的贷款销售竞赛,竞赛期间每天都公布当天成绩最好的分行,也就是“日冠军”。因为银行贷款量波动很大,单日的偶然性因素很多,所以这2个月的比赛时间里,很多分行都拿过“日冠军”。虽然对很多小分行来说,它们的业务总量绝不可能夺冠,但“日冠军”却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点,这让分行员工们工作更卖力,在剩下的比赛进程中,它们的销售额增加了28%。这就是因为日冠军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制造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假象,让各分行的实力差距不那么显性了。
以上就是第一个观点,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才会有激励作用。下面我们说说:女人面对竞争更理性,男人则容易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
听了我们上面说的观点,你是不是觉得,这么看来,如果不是最顶尖的学生,就不该去最顶尖的大学啊?反正去北大清华当个学渣压力太大,不如去个一般水平的大学,和竞争对手势均力敌,更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啊。这是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推论,但是《输赢心理学》提醒我们,我们忘了考虑性别差异。
美国西北大学有位教授研究发现,这个推论是不是正确,取决于这事儿发生在男孩身上还是女孩身上。女孩和男孩不同,学校越优秀竞争越激烈,她们表现越出色,但对于男孩来说,情况完全相反,压力一大就变学渣了。你可能有些怀疑这个结论,我们来看看教授的研究证据。他研究了两个加勒比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教授收集了2002年这两个国家里每一个孩子的数据,结果发现,男孩和女孩进入精英学校之后的表现完全不同。进入顶级的精英学校的男孩们,数学成绩普遍变差了,去稍微次一点的学校的男孩们,却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而女孩却是到越顶级的学校表现越好。
这是真的吗?男孩不如女孩那样能够适应精英学校的竞争?按我们的感觉,男孩不是应该比女孩更有竞争性吗?
大家可以再回想一下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新闻,某某大学出现“最牛女生宿舍”:一个宿舍的四个女生全部考上英美名校金融专业研究生,或者全部考上国内名校之类的。一个宿舍的人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这听起来非常正常,可问题是,为啥没有“最牛男生宿舍”呢?这是因为最牛的男生一般对自己舍友没啥好影响。咱们就拿中国来说,大学给新生安排宿舍是强制性的,学生本人可没有选择权,那校方都是怎么安排宿舍的呢?他们可不管成绩高低,唯一的标准是每个宿舍的学生要尽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学要体现融合碰撞的精神嘛。这对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个最理想的自然随机实验。这不,哈佛和北大有两个研究者,就找了中国某沿海省份一所著名大学当样本,分析了2134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和上大学后的成绩,看看他们的成绩怎么受室友的影响。
结果他们发现,女学霸对其所在宿舍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如果一个女生的入学成绩比较弱,但是她有成绩好的室友,那么她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也会跟着提高,她很可能被室友激励,甚至可能得到了室友的直接帮助。可是男生宿舍里就没有这样的效应了,那些学习最好的男生,甚至对自己宿舍其他人的成绩有负面影响!
当然了,这并不是因为男学霸打压室友,而是因为作为男人,跟学霸做室友的滋味并不好受。《输赢心理学》这本书里说,男孩什么都想竞争,每时每刻都想跟人比,而且还过度自信。上一所好大学之前,女孩能做一个比较清醒的估计,她们知道自己面对这么多好学生,可能没什么优势,所以在大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知道得去寻求帮助。但男孩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输,如果输了他也不会去寻求帮助,他会拒绝承认自己输了,实在不行就干脆放弃。
所以呢,总的来说,男人很冒进,参与竞争之前不在乎失败的风险,可是竞争中一旦遇到挫折也很容易放弃。女人更能合理评估竞争的风险,一般不爱竞争,但是一旦参与了,就算遇到挫折也常常能坚持下来。这样看来,男人的竞争模式似乎比较愚蠢。但真实世界不只是大学生考研,在很多情况下,过度自信和敢出手恰恰是男人的优势。比如为什么大多数政客是男的?这可不是因为选民有性别歧视,喜欢选男的。事实上,从统计数字看,女候选人真要参选的话,她获得的政治捐款和得票率并不比男的低。女政客少,是因为女人不爱参选。女人不爱参选,是因为她们能合理评估当选的可能性。
有一项研究对美国各州的议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性政客觉得胜算低于20%的时候,大部分人仍然要参选,而大部分女性政客却觉得这个概率实在太低了,参选不等于白费功夫吗,干脆放弃吧。但实际情况是,政治选举成功的概率远比20%低得多,所以大部分女性处于理性,都放弃了这项选举,结果就是最后选上的都是男人,而这正是男人高估自己和冒险带来的好处。
以上就是第二个观点,女人面对竞争更理性,男人则容易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下面我们说说:一个人爱不爱竞争是一个生理问题,由睾酮水平决定。
在对待竞争和输赢这件事儿上,每个人的态度都很不一样。有的人特别喜欢竞争,哪怕本来不是个比赛,他都想跟人分个高下;有的人特别不爱竞争,遇到正式比赛还想跟对手聊天。有的人平时表现不错一到关键时刻就会被压力摧垮,有的人却能在压力下超水平发挥。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人的不同表现呢?是文化传统吗?是家庭环境吗?是他们最近的心情吗?是星座吗?是手相吗?
有最多科学证据的答案,你一定想不到,是手相,具体说来是无名指相对于食指的长度。你可能很惊讶,这个听起来太像伪科学了。不过呢,我们先把无名指的事儿放一边,先来聊聊生理科学上对于竞争的研究。从生理层面来说,现在有很多证据证明,一个人爱不爱竞争、喜不喜欢冒险,是由睾酮素的分泌水平决定的,睾酮素是一种雄性激素,女人也会分泌,只不过女人分泌的量微乎其微,比男人少太多了。睾酮可以增加人的体能和爆发力,所以男人在跑步、跳远之类的体育项目上都比女人强。我们听运动员说今天状态出没出来,可能背后的原因是睾酮分泌不够。
而最新的研究发现,睾酮对不依赖体力、爆发力的比赛项目也有帮助,比如国际象棋,比赛之前棋手的睾酮分泌得越多,最后成绩往往就越好。医生做越高难度的手术,当天早上他分泌的睾酮就越多。还有实验发现,使用睾酮药物甚至能直接提升数学成绩。这就是说,只要是和竞争有关的项目,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睾酮可能都有刺激作用。睾酮可以让人在竞争中更敢于冒险,更乐意投入比赛,在比赛中更无私,更关心队友,更可能抗议对手犯规,甚至能让我们做更多理性认知而不是感情冲动。如果一个人睾酮水平不够,他就很难进入兴奋状态,你看,睾酮何止是雄性激素啊,简直是竞争激素。
我们再说回女人,女人的基础睾酮水平只有男人的七分之一,基础睾酮水平低影响了女性的冒险精神。有人统计发现,在天使投资人中有15%的女性,而在风险投资人中女性只占不到7%。很多研究都发现,其实华尔街的女交易员成绩不但不比男人差,而且还可能更好,但绝大多数股票交易员都是男的,这可能就是由于女人分泌睾酮少的原因,不那么爱竞争和冒险。那么那些敢冒险的女性,她们拥有什么样的睾酮水平呢?我们铺垫了一大圈,终于现在可以谈谈手相了。
一个人的基础睾酮水平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能,看看他的无名指和食指的长度比就知道了。无名指比食指长得越多,睾酮的分泌水平就越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里发育的时候,同时受到两种激素的影响,一种是睾酮,还有一种是雌激素。这两种激素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胎儿手指的发育。如果睾酮水平比雌激素水平高很多,人的无名指就会比食指长很多。那咱们前面说了,睾酮水平高的人更喜欢竞争啊,所以无名指比食指长很多的人,是不是就越喜欢竞争呢?
2011年,两个意大利经济学家搞了一个研究。他们找人采访了超过两千个自己创业的企业家,给他们的右手拍了照片,然后用照片统计这些人无名指和食指的长度。结果发现,越是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无名指就会比食指长的越多,那些最成功企业家的无名指要比食指长10%到20%!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千多个企业家里有780个女企业家。通常情况下,男性的无名指比食指略长,女性的无名指比食指略短。可是这780个女企业家的无名指却比食指长,而且长出的比例比男企业家还明显!然后我们看这些女企业家的成就,她们比男企业家更成功、公司更大、成长更快,她们工作起来也更卖力。这么说来,想要了解一个人适不适合参加竞争,你看看他的无名指长度,就能了解个大概了。而且,这个研究还不是孤立的。在《输赢心理学》书中后面的参考文献中,还提供了好几个正文没有提到的类似研究,不只是企业家,从高水平运动员到华尔街高频交易员,成功者大多都有更长的无名指。
我知道,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有点不太能接受,因为手指长度决定了竞争力这个结论太过惊世骇俗了。我们再看一个中国人做的研究。了解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区的国中升高中考试重要性上,可能不亚于大陆的高考,通过了这个考试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好大学,通不过的一般只能进入职业学校或者专科学校。所以这个考试竞争特别激烈,试题也很难,通过率只有39%。参加这样的考试,学生得面对巨大的压力,最吃亏的就是那些平时明明水平很高,一到关键考试就不行的学生。
台湾师范大学有个团队研究发现,人身上有一种基因叫 COMT 基因,这种基因和竞争有关系,而容易发挥失常的学生身上的这种基因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人脑兴奋起来高速运行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它的作用是帮助神经细胞传递脉冲。我们赌博赢了高兴,看见美女产生爱情,遇到大事激动,面对压力紧张,都和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少了人就兴奋不起来,但多巴胺太多人又会兴奋过度。那咱们前面说的那个 COMT 基因是干嘛的呢?它能让我们分泌一种酶,这种酶负责在大脑里面清除多余的多巴胺,让我们别兴奋过头。但是这种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多巴胺,另一种是慢酶,清除多巴胺的速度慢多了。多数人同时拥有这两种酶,但有的人只有快酶,有的人只有慢酶。
如果你的 COMT 基因产生的是快酶,那么你面对压力的时候就很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并不是因为你主观上定力过人,而是因为多出来的多巴胺会被迅速清理掉,不至于让你兴奋过头。但如果你的 COMT 基因产生的是慢酶,那它清理多巴胺的速度就慢了,面对压力的时候多巴胺过多,会让你惊慌失措,一到关键考试就不行的学生分泌的就是慢酶,所以才会发挥失常。好在亚洲国家的这类人的比例不高,大约只有8%。
不过呢,分泌快酶的人虽然遇到大事临危不惧,但他们平时没有压力的时候,多巴胺也会被很快清理掉了,于是他们在平日就会缺乏干劲,不兴奋。而分泌慢酶的人,虽然关键时候顶不上去,但因为多巴胺被清理的比较慢,所以他们大部分时候,都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多巴胺水平,平时会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好。研究发现,他们的平均认知能力和智商往往高于一般人。
原来竞争这件事,不是谁想玩都能玩好的,和这么多生理因素有关。这么说,难道有的人天生就擅长竞争,他们特别适合上场比赛,有的人天生更适合安稳的生活,无名指短的人只能在竞争中默默无闻?
好消息是无名指的研究还没讲完。后来科学家又发现,生理因素大约只能解释40%到60%的竞争力,后天教育和文化传统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意大利大部分的女企业家都集中在东北部,因为这里的文化氛围比较宽容,女人以事业为重也完全OK,在这里先天资质并不特别出众的女人,很多也出头了。而在意大利南部,文化就不那么宽容,女人创业要饱受舆论压力,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就必须要有出类拔萃的无名指,天赋足够强才可能胜出。
以上就是《输赢心理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给我们普及了三个不太容易想到的观点:第一,势均力敌的时候,竞争才会有激励作用;第二,女人面对竞争更理性,男人则容易高估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一个人爱不爱竞争是一个生理问题,由睾酮水平决定。
这本书给我个人的启发是,知道了竞争激发潜能的作用边界在哪儿,竞争有时候能激发你的潜力,让你赢面更大,但竞争和潜力不是线性关联,而是倒U曲线关系,超出一定限度,增加竞争强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撰稿:孟佳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