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贪婪的多巴胺》 田牧歌解读

《贪婪的多巴胺》| 田牧歌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美国行为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和美国作家迈克尔·朗。利伯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和行为学部临床事务副主任,兼任该校人类研究办公室机构审查委员会主席,他同时还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荣誉会员,发表过50多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报告。迈克尔·朗则是一名专业的演讲稿作者,曾为国会议员、州长、外交官和总统候选人撰写过讲稿。

关于本书

本书对多巴胺这种神经化学物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既包括多巴胺在生理层面上对我们产生作用的机制,又包括多巴胺在社会层面上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提供了正确看待和对待多巴胺的相关建议。通过了解多巴胺影响我们决策和生活的方式,我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收获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核心内容

多巴胺本质上是一种“欲望分子”,它有两种作用的方式。当它作用在欲望回路上时,能让我们产生“想要”的冲动并为之付出努力,让我们从不感到满足,而当多巴胺作用在控制回路上时,则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分析和给周围世界建立模型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去实现目标。多巴胺能造就天才,但同时也能制造疯子,而且还在一直促进着人类的探索与进步。正因为多巴胺的效果如此强大,我们才应该更认真地去对待它,比如试着去精通某件事,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以及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与满足。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贪婪的多巴胺》。

在讲这本书之前,让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测试,请你先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这些经历,比如:原来很想要的东西,一旦真的拥有了,就变得没那么兴奋了;恋爱初期总是很甜蜜,两个人看对方,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新鲜感一旦退去,争吵就会越来越多;又比如,原先给自己设定过某个目标,达到目标之后会很开心,但没过多久,就又想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些体会。其实这些想法都很正常,不是因为我们本性贪婪,也不是因为不懂得珍惜,而是因为一种神奇的化学物质在对我们的大脑施加影响,让我们去为了生存不断地追求“更多”“更好”。这种物质非常简单,它只包含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但同时它又非常神奇,能让我们追求梦想,让我们痴迷上瘾,能让我们选择牺牲当下以求未来回报,也能让我们头脑发热、追求短暂刺激。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种物质就是多巴胺。

对很多人来说,多巴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提起多巴胺,我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是一种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的“快乐分子”。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固有印象不同,多巴胺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快乐分子”,而是一种“欲望分子”。它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但它的影响力要比单纯的“快乐”大得多。

正是因为多巴胺极其重要,对我们的影响复杂而又深刻,所以了解多巴胺,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欲望和动力到底从何而来,也让我们更明白如何处理当下和未来之间的关系。所以,了解多巴胺,其实就是在了解我们自己。

在这本书中,带我们认识多巴胺的两位作者,是美国行为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和美国作家迈克尔·朗。利伯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和行为学部临床事务副主任,兼任该校人类研究办公室机构审查委员会主席。他同时还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荣誉会员,发表过50多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报告。迈克尔·朗则是一名专业的演讲写手,曾为国会议员、州长、外交官和总统候选人撰写过讲稿。行为学家和作家的合作,让这本书既保证了专业性,又通俗易懂。

那么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介绍真正的多巴胺。第一部分,我们先从生理层面入手,聊聊多巴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的;第二部分,我们再拓展到宏观层面,说说多巴胺是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好,我们先聚焦第一个问题,看看多巴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的。

1957年,英国科学家凯瑟琳·蒙塔古首先在大脑中发现了多巴胺。次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又发现,多巴胺能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虽然在人脑中,只有百万分之五的脑细胞能产生多巴胺,但它们的影响力可丝毫不能忽视。

作者说,最开始,科学家们给多巴胺起名为“快乐分子”,因为他们发现,随着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增多,人会获得快乐的感觉。有很多实验能证明这一点,比如在一项针对吸毒者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就发现,当吸毒者注射毒品后,他们的大脑就会产生大量多巴胺,随之而来就会体会到明显的快感;而当他们身体中的毒品被清除干净后,多巴胺的活性降低,快感就会随之消失。所以,乍一看,多巴胺好像确实和快乐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一项针对老鼠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如果给笼子里的老鼠投放食物,老鼠体内的多巴胺含量就会迅速上升,同时会很兴奋地把食物吃掉;但如果每天都规律地定时给老鼠投放食物,老鼠虽然还是会很兴奋地吃掉食物,但后来它们体内就逐渐不再分泌多巴胺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你看,在实验里老鼠面对食物时始终都很兴奋,但多巴胺的分泌却逐渐减少。这就证明,多巴胺和快乐的感觉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多巴胺根本就不是“快乐分子”。

那么,它是什么分子呢?科学家们的答案是“欲望分子”。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佩蒂格鲁发现,大脑在运行过程中,其实是把外部世界分成了近体空间和远体空间两个区域来管理。近体空间包括手臂可及的地方,在这个范围内的事物,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控制。而远体空间则是指我们手臂无法触及的地方,从一米之外到天涯海角,都属于远体空间。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近体空间的事物可以在当下随时体验,而与远体空间的互动,必然发生在未来,因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需要时间。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你实实在在拥有的食物,和在你触及范围之外的食物,对你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脑自然也发展出了两套不同的信号通路和化学物质,来分别处理近体空间和远体空间。面对近体空间时,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等一系列影响当下感受的“当下分子”,让你产生出此时此刻的感觉;而面对远体空间时,大脑则必须对未来产生预期,这时多巴胺就会出场,我们面对未来,最原始的想法肯定是想要这样、想要那样,所以,多巴胺本质上就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欲望分子。

多巴胺会瞄准那些对我们生存有重要意义的东西,让我们去努力获得,而这个获得的过程一旦完成,我们就达到目的了,这些东西就会进入近体空间,交给当下分子来处理。也就是说,多巴胺只管让人去“获得”,至于获得之后的事情,多巴胺就不管了。

正是因为多巴胺的这个特性,我们才会对未来产生无限追求。如果我们露宿街头,多巴胺会让我们想获得一顶帐篷,但如果真的有了一顶帐篷,我们不会就此满足,肯定还会想要一栋房子。有了房子之后,我们还会想继续改善,去拥有豪宅别墅。多巴胺的字典里没有“满足”这两个字,不管现在的事物有多好,多巴胺总是会促使我们想要更多。

明白这一点,很多现象就有了完美的解释。为什么爱情的初期总是很甜蜜,一旦新鲜劲儿过去,争吵就不可避免呢?作者说,因为在多巴胺的促进下,很多人都痴迷于获得爱情的这个过程,所以在恋爱初期,多巴胺会使人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而一旦爱情关系建立起来,爱情从远体空间转移到了近体空间,多巴胺就会停止工作,转而由当下分子影响我们的情绪了。这时候我们的头脑不再发热,会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对待感情,原本存在的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浮出水面。

除了恋爱,我们可能还会有另一种体会,那就是购物之后的悔恨感。比如,你很想买一辆昂贵的汽车,心心念念了很久,可当你最终付款买下来之后,兴奋劲儿可能一阵儿就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很长时间的自责和悔恨。产生这种感受也和多巴胺有关,因为一旦完成了获得的过程,多巴胺就不再为我们提供兴奋感,如果当下体验的满足感,无法补偿多巴胺消散带来的损失,我们就会觉得不值、亏了,以至于觉得后悔。

听到这儿你可能发现了,多巴胺能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欲望,让我们头脑发热,让我们冲动行事。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那多巴胺是不是就是那个释放魔鬼的罪魁祸首呢?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并非如此,多巴胺的功能可不仅仅局限于给我们带来冲动,它还可以帮我们实现目标,为我们带来计划和控制的能力。

那么,多巴胺是怎么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还得从它的作用机制讲起。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大脑中有一个叫做腹侧被盖区的区域,这里是多巴胺的主产区之一,在腹侧被盖区产生的多巴胺,有两条作用的路径,分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多巴胺被释放到大脑中一个叫做伏隔核的地方,就会让我们产生做某事的欲望和动力,让我们头脑发热,这个路径叫做多巴胺“欲望回路”。但如果多巴胺被释放到中脑皮层的额叶区域,则会让我们产生作出计算和规划的能力,让我们头脑冷静,这个路径叫做多巴胺“控制回路”。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多巴胺的这两种功能是不是有些矛盾?作者说这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多巴胺的两个回路都从腹侧被盖区开始,但“欲望回路”的终点是大脑中激发兴奋和热情的伏隔核,“控制回路”的终点是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的额叶,二者相互配合,虽然作用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让我们实现目标。就像火箭里的燃料,装在不同的发动机里就有不同的效果,既能推着火箭加速飞离地球,也能反向驱动火箭使其减速,但最终都是为了让火箭到达目的地。

作者认为,控制多巴胺让我们超越了简单的“想要”的想法,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分析和给周围世界建立模型的工具,然后,帮助我们精心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打个比方,欲望多巴胺就像坐在汽车后排的孩子,每次看到大街上有趣的东西时,都会向爸爸妈妈喊道“快看这个,快看那个”;而控制多巴胺则相当于控制方向盘的父母,他们倾听每一个请求,考虑是否要停下来,并决定如果停下来了该怎么做。控制多巴胺利用欲望多巴胺提供的兴奋和动力,来评估选项并制定策略,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你看,如果两条路线上的多巴胺配合默契,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就和喜悦。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多巴胺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凡事都有两面。很多时候,多巴胺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毁了我们的生活。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作者告诉我们,欲望多巴胺和控制多巴胺,都各有其副作用。

欲望多巴胺能给我们带来想要的冲动,这种感觉绝大多数时候是可控的,但如果一旦失控,就会让我们产生上瘾的感觉。常见的有烟瘾和酒瘾,上瘾的人们虽然明知烟酒对身体不好,但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去吸烟、喝酒。更极端的例子是毒品,毒品会劫持多巴胺欲望回路,它对大脑的刺激强度,远远超过食物和性这些自然奖赏,而且更可怕的是,在毒品的作用下,欲望回路一旦开启就无法关闭。

一般来说,我们吃饱了之后,对食物的欲望就会下降。因为得到食物的这个目的已经达到,欲望回路就会随之关闭。但毒品会破坏大脑中欲望回路的平衡机制,让其始终保持亢奋状态,所以,吸毒者对毒品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总是想要获得更多毒品,直到毁了自己的身体和家庭。

作者说,欲望多巴胺能让人上瘾,不管不顾地追求享受,而控制多巴胺则相反,它的副作用是让人只埋头于奋斗,以至于无法体会到当下的快乐。有些人体内聚焦未来的控制多巴胺含量水平很高,而聚焦现在的当下分子很弱势,这就让他们想要进步和创新,不断奋斗和进取,尽管努力带来了金钱和荣誉,但他们总是不开心。在控制多巴胺的主导下,不管他们做了多少事,总是觉得还不够。

比如,曾夺得七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特朗,明知道服用禁药可能会终结自己的所有荣誉,但他还是忍不住一直使用禁药,夺得冠军一次不够,两次不够,甚至七次都不够。这其实就是控制多巴胺在作祟,他没法满足于已有状态,被想要更成功的焦虑驱使,最终迷失在了前进的路上。

好,刚才我们从生理层面说了多巴胺影响我们的方式,接下来让我们把视野放大,从宏观层面上聊聊,多巴胺是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多巴胺。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多巴胺给我们欲望的动力,也给我们控制未来的能力,两方面效应的配合让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因为多巴胺促使我们获得想要的东西,这就需要对未来展开想象,把各不相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在心里建立一个世界的模型,然后超越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藏在体验之下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个过程有点像小孩子推倒一座积木建筑,然后搭建新的造型。多巴胺能帮助我们推翻原有模型,这样就可以重新开始,在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到新的意义,实现创造。

所以,往往越是有创造力的天才,他们体内的多巴胺就越活跃,可以说,造就各式各样的天才,是多巴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但可怕的是,多巴胺能让一个人成为天才,也能让他成为疯子。

我们常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从多巴胺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很好解释。作者说,因为天才们的多巴胺系统一般都过度活跃,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会让他们经常处于亢奋状态,产生偏执和妄想,导致狂躁行为。举个最有名的例子,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是一名问题天才,他不仅在性格上很难与他人相处,神秘多疑,甚至有些冷酷无情,而且他还做出过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荒唐举动,比如他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在《圣经》中寻找隐藏的秘密,还追寻点石成金的炼金术,以及传说中能让人永生的“哲人石”。到50岁的时候,牛顿已经完全精神错乱,以至于不得不在精神病院待了一年。

当然,问题天才不止他一个,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比如路德维希·贝多芬、文森特·梵高、查尔斯·达尔文、尼古拉·特斯拉等等,都被诊断出或者被怀疑患有精神疾病。 

作者还说,在有的情况下,多巴胺虽然不会严重到引发精神病,但同样有负面作用。比如,高水平的多巴胺会抑制当下分子的功能,所以,在一些社交活动中,聪明的人往往表现很差。比如,爱因斯坦说过:“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充满热情,但我与其他人直接接触时却表现冷淡。”他还说过一句名言:“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对爱因斯坦来说,处理社会正义这种抽象概念很容易,但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打交道却很困难。爱因斯坦在和妻子分开前,就已经与他的表姐有染,之后他再次不忠,背着表姐和他的秘书等多达6位其他女友有过交往。在这里,很可能正是高度活跃的多巴胺,让爱因斯坦很难从当下分子中获得快乐,没法享受一段稳定的、长期的爱。

话说回来,多巴胺造就了天才,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它的影响力可不只局限于少数天才。人类的足迹在几万年前就已经遍布地球,在帮助人们远走他乡,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多巴胺就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者在书中说,科学家们在我们的基因里找到了证据。人体内有一个名为DRD4的基因,这个基因的作用是编码多巴胺受体,让多巴胺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因为基因突变,DRD4基因在不同人体内还有着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有些变异类型的基因序列比较长,被称作长型基因。这些长型基因的特点是活性更强,能制造出更多多巴胺受体,增强多巴胺系统的影响。

就是在研究这个基因时,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成果。他们在分析北美、南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人种体内的基因数据时,发现距离人类诞生地非洲越远的地方,当地人群体内的长型基因比例就越高。比如走得最远的南美洲居民,有69%的人体内有长型基因,中美洲居民走得近一些,有42%的人拥有长型基因,而北美洲居民走得更近,只有32%的人体内有此基因。科学家们估计,平均每迁徙1000英里,长型基因的比例就会增加4.3%。 

这个现象该如何解释呢?还是得从多巴胺的角度入手。因为拥有长型基因的人,体内多巴胺的活动水平更高,所以他们的学习速度往往更快,对输赢看得更重,身处陌生环境时,能更努力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这些基因的携带者进入新环境之后,就会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能留下更多后代,所以迁徙越远的人群中,长型基因的携带者比例自然也就更高。

多巴胺对古代人类有促进迁徙的影响,对现代人类同样适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国家间的移民,而证据就隐藏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布数据中。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精神性问题,症状为情绪异常低落或者异常亢奋,而导致情绪亢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高的多巴胺水平。全世界有2.4%的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在不同国家,这个比例差距却很大。比如,美国人几乎全都是移民及其后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也是全球最高的,达到了4.4%;而几乎没有移民人口的日本,发病率只有0.7%,二者之间相差6倍多。 

你看,移民国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例更高,而双相情感障碍往往又由高水平的多巴胺引起,所以这就证明,移民国家人群的多巴胺水平更高。考虑到多巴胺对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促进作用,不难得出结论,正是多巴胺的存在促进了今天的国际移民和今天人类文明互动交流的全球化局面。而且,往往也正是这些移民给移民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力。作者举例说,2006年,在美国政府提交的所有国际专利申请中,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中有40%是居住在美国的外国移民。在美国所有新企业当中,新移民开创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新移民中的人均创业指数,是其他美国人的两倍。

作者认为,毫无疑问,千百万年来,多巴胺一直在以各种方式促进着人类的进步,它对我们的正面意义再怎么夸赞也不过分。然而今天,人类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让我们时刻都在被高水平的多巴胺驱动着,结果就是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之间出现明显失衡,或者是精力过于旺盛带来的痛苦,或者是沉迷享乐带来的不思进取,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既然如此,那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多巴胺,因势利导,让它更好地服务我们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受篇幅所限,在这里,我介绍其中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试着去精通某件事。因为多巴胺的目的是获得,而精通某件事可以让我们在这件事上做到极致,压榨出多巴胺的最后一滴热情。在此之后,因为已经彻底达到目标,多巴胺就会暂停下来,允许当下分子发挥快乐的作用,这时候,多巴胺和当下分子就实现了和谐平衡。比如学会弹好一首钢琴曲,虽然过程会很困难,但一旦精通了这首曲子,我们就能从中获得巨大而持久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两类化学物质平衡的产物。

第二种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天生会有走神的倾向,在做某件事时,很容易联想到无关的事情;同时也有研究证明,人们在走神时幸福感会降低。作者说,这是因为多巴胺让我们追求未来,但如果没有当下感官提供信息原材料,我们就没法更好地预测未来。而专注当下可以让我们既做好手头的事情,同时又让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流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多巴胺制定新计划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所以专注当下,也是一种平衡多巴胺和当下分子的好方法,能让我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取得更多成就。

第三种方法,是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但每个人都能去亲身实践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手工、画画和烹饪。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有达到目的给多巴胺带来的满足,又有聚焦当下亲手实践给当下分子带来的满足。所以,这些创造性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持续一辈子而不会过时。美国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在从事所有行业的人群中,幸福感最高的是建筑工人,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把抽象变为现实。 

好,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

作为一种化学分子,多巴胺的结构并不复杂,但作为一种神经分子,它对我们的影响却相当深远。正是多巴胺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不断去思考、计划、想象、探索,不满足于现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激多巴胺。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感,那就不能被多巴胺的刺激和诱惑所绑架,必须要学会克服无穷的欲望,既着眼未来,又珍惜当下,同样重视远期和近期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的幸福。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朋友们。恭喜你,今天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它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但它的影响力要比单纯的“快乐”大得多。

  2. 面对近体空间时,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等一系列影响当下感受的“当下分子”,让你产生出此时此刻的感觉;而面对远体空间时,大脑则必须对未来产生预期,这时多巴胺就会出场。

  3. 一旦完成了获得的过程,多巴胺就不再为我们提供兴奋感,如果当下体验的满足感,无法补偿多巴胺消散带来的损失,我们就会觉得亏了,以至于觉得后悔。

  4. 欲望多巴胺能让人上瘾,不管不顾地追求享受,而控制多巴胺则相反,它的副作用是让人只埋头于奋斗,以至于无法体会到当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