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请求的艺术》 刘家琦解读

《请求的艺术》| 刘家琦解读

关于作者

阿曼达·帕尔默,美国小有名气的一位摇滚女歌手。在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上为自己的新专辑搞了一次众筹活动,最后筹到了120万美元,也就是接近800万元人民币,这是很多美国一线歌手都没有做到的。

关于本书

众筹的成功使阿曼达·帕尔默名声大噪,成了音乐界的一位话题人物。TED 演讲的主办方邀请她做一次12分钟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请求的艺术》。演讲视频在 TED 官网的播放量突破了900万次,是2013年十大播放量最高的 TED 演讲之一,这次成功的演讲正是本书《请求的艺术》的缘起。

核心内容

我们不愿意请求别人帮助的三大原因:没面子、不想示弱、觉得自己配不上。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请求本身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因为请求是交换,是给予和接受并存的;我们想要坦然地向人们提出请求,坦然地接受人们的帮助,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信任。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天为你解读的是《请求的艺术》。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1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我们想要坦然地向人们提出请求,坦然地接受人们的帮助,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信任。

我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伸手党”:他们特别好意思麻烦别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也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坐享其成,而且对帮助自己的人毫无感恩之心。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看成“伸手党”,被人瞧不起,所以遇到困难总想办法自己解决,不敢或者说不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么想底对不对?我们遇到了困难,到底该不该向别人求助呢?我总是不好意思去麻烦别人,是不是就因为我脸皮太薄,还是说这背后有别的想法在作祟呢?我向别人发出请求的时候,到底应该秉持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请求的艺术》,就会为你解答这些纠缠在你内心的困惑。

听到这本书的书名,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书名,比方说《沟通的艺术》《演讲的艺术》《思考的艺术》。这样的书大多是实操类的作品,教给你一些方法步骤,指导你更好地掌握某项技能。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请求的艺术》,除了书名类似以外,和这些书就没有什么共同点了。这本书要告诉你的不是一整套关于请求的说话术、方法和操作手册,不是这些外在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化解你内心关于请求的误解和偏见,让你正确地认识请求,不再为提出请求而忧心忡忡,坦然地接受人们的帮助。

如果让你来猜一猜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你可能会以为作者是某个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但是实际上,这本书在美国之所以能受到广泛的欢迎,恰恰因为它的作者不是一个学院派,而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实战派”。她没有把请求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书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请求经历。

不卖关子了,《请求的艺术》作者叫阿曼达·帕尔默,她是美国小有名气的一位摇滚女歌手。如果我们只介绍她最成功的一次请求,那就是她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面,为自己的新专辑搞的一次众筹活动,最后筹到了120万美元,也就是接近800万元人民币的天文数字,这是很多美国一线歌手都没有做到的。唱片业现在这么不景气,而她的实体唱片还没有正式发行,就从粉丝手里拿到了这么多钱。可见她在请求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方面多么成功。也正是这次众筹让她名声大噪,成了音乐界的一位话题人物。

TED演讲的主办方邀请她来做一次12分钟的演讲,演讲的主题并不是音乐,而是请求。演讲的题目和我们这本书的名字一模一样,就叫《请求的艺术》。这次演讲在TED官网的播放量已经突破了900万次,是2013年十大播放量最高的TED演讲之一。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次成功的演讲,可能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如何学会不再忧虑,并寻求、接受人们的帮助。听起来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的励志鸡汤的味道?相信听完今天的讲述,你就会发现,阿曼达给你带来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让你能真正摆脱恐惧、打造美好人际关系的一服良药。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四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第二个重点,请求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请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第三个重点,为什么请求本身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公平的。第四个重点,我们该如何学会坦然地提出请求,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好,我们先来看看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作者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怕没面子,二是不想向人示弱,三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帮助。

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找不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而是张不开嘴,不好意思难为情,这一点在我们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如果求了半天人家不答应,被人拒绝了,就会特别尴尬,心里总会暗暗地说:我真是丢不起这人,我还是别去求人了。“面子”这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成了很多人开口求人的一大障碍。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要面子,美国人同样也有争强好胜的心态,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开口求人。作者阿曼达就认为,美国文化总是向人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如果你开口求助,你就等于承认自己失败。

有一本知名的两性心理著作,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里面就讲到很多男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洞穴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男人遇到问题,遇到压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向别人倾诉,向别人求助,而是躲到自己的“洞穴”里苦思冥想,直到想出了解决办法,他才会走出洞穴,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男人躲进洞穴的表现,可能是闷头看报纸、玩手机,可能是一个人喝闷酒,回了家倒头就睡,其实他也没有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但总而言之,他不会轻易地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求助。

阿曼达发现自己的一位男性朋友就是这样,这位朋友还是一个专业的理疗师,专门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可是当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一言不发,阿曼达怎么尝试跟他聊天,他都不会把心里话倾诉出来。这就是很多人——尤其是男人不想示弱、不想求人的心理在作祟。

还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受之有愧,所以不敢开口。阿曼达有一个女性朋友,也是一个摇滚女青年,有人愿意请她办一些小型的演奏会,还愿意替她出钱,但她总觉得自己不该拿这些钱,就拒绝了这么好的机会。她觉得自己连个乐队都没有,单打独斗,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怕对不起人家的付出。她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人,是作为一个乐队进行演出,收下这些钱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了。说到底,她还是觉得自己不配,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和支持。

害怕丢人、不想示弱、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是我们不愿意请求别人帮助我们的三大障碍。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就是,这三种障碍都是我们自己主观的心理障碍,而不是外人和世界给我们设置的客观障碍。是我们自己害怕求助,把它想象成了一只老虎,我们还没开口,就已经对别人的看法有了预测,下了结论,而且这种结论还没有得到证实。这和那种捏造出“假想敌”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把所有人都假想成了坏人:一旦我们提出请求,哪怕是特别小、特别合理的请求,他们都会拒绝我们、嘲笑我们、瞧不起我们、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根本就不配!”这个世界真的坏成了这样吗?

当然不是,这些想法不仅是自己吓唬自己,而且阿曼达还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好上一万倍。但想要进入这个美好的世界,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挪开你内心的这三座大山,大胆地开口,请求别人的帮助。而接下来,怎样认识请求、怎样学会请求、怎样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些都是请求的艺术。

好,理解了我们不愿意请求别人帮助的三大原因,如果我们想要学会向别人提出请求,就要先搞清楚请求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请求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

请求不是乞讨,不是索取,也不是示弱。作者认为,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如果有一件事情,你没有办法独立完成,要么是你缺少外在的资源,要么是你缺少内在的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你一时都没有办法补齐,而它们现在恰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如果你不开口,别人并不知道你需要这些东西,你也并不知道他会不会帮助你。这种时候,请求就成为你完成目标的唯一选择。

请求不是命令,不是强迫,不是乞讨,也不是懒惰,而是发起协作。无论是和亲人、朋友,还是和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请求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虽然面对不同的人,你的说话方式、语气态度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发起协作”这个内核是不变的。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外科医生,如果手术中出现问题,比如碰了一根不该碰的血管,导致病人大出血,他不会呆在那里,一个人想办法解决,他会立刻毫无羞愧地发出请求,请求同组的医生和护士给予帮助,迅速为病人止血。他之所以能毫无愧疚地请求别人,是因为他清楚,大家都是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如果他把时间花在个人的愧疚和犹豫上面,很可能就会耽误整个协作的完成,耽误病人的抢救。

有人可能会觉得,医生是在拯救生命,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他向别人求助理所应当,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没那么重要,还是不要麻烦别人了吧。一件事重要不重要,不是和别人的事情比,而是要把实现目标的环节和最终要完成的那个目标去比。

美国作家梭罗有一部经典作品叫《瓦尔登湖》,记录了他在湖边独居两年的生活和思考。很多人都以为,他与世隔绝,自食其力,事实可并不是这样的。他的邻居,也是他的好朋友,美国作家爱默生给他提供了好几年的免费晚餐,他建造小屋的地皮还是从爱默生那里借来的;每逢周日,梭罗的妈妈和妹妹会给他送来一篮子新鲜烘焙的美食。说白了,如果梭罗没有向亲人和朋友发出请求,解决他的吃住问题,可能我们看到的《瓦尔登湖》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他本应该用文字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纯粹的美好向往,结果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他在为吃穿用度发愁。

梭罗不会为请求亲友的帮助感到羞愧,因为他写出了一部《瓦尔登湖》。我们这本书的作者阿曼达也有同样的想法,当她为还没完成的新专辑众筹到120万美元的时候,很多人批评她不劳而获,说她是空手套白狼,是音乐界的大骗子。但阿曼达相信自己:我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投机取巧,我和别人一样都在辛勤地付出。

阿曼达不仅要负责整张专辑的创作、录音和制作,还要为不同金额的众筹准备各种礼品,和四五个工作人员一起处理大量的订单和发货,通过邮件和推特与粉丝们保持紧密的互动,鼓励大家帮忙宣传众筹的事情。她飞到世界各地,去见那些为众筹支持了5000美金的歌迷,为他们每个人筹备一场家庭聚会,这样的聚会一共举办了33场。在众筹截止的那天晚上,她还直播了一场庆功宴,为所有参与众筹的25000名支持者制作了黄页,每一张上面都写着支持者的姓名和电话,她把这些黄页贴到一个巨大的玻璃缸上,通过直播向他们表示谢意。

每当她走到一个城市,如果碰到了喜欢音乐的人,或者在地铁上和陌生人成功地搭讪,她都会问一句:你有邮箱吗?然后把对方的邮箱随手记下来,一回到家,她就给对方发送一封充满了温馨问候的邮件。试想一下,如果你喜欢的歌手会亲手为你做这些事情,如果有一天她在为新专辑众筹,请求你的支持和帮助,你愿意帮助她吗?你还会觉得她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吗?所以说,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是我要实现更有价值的事情,请你帮我来实现,我随时都愿意为你付出,同样尽我所能地帮助你,满足你的愿望。

明白了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依然会反驳:我自己一个人做事就好,用不着发起什么协作,我也不想去求人。可是问题来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真的能摆脱协作,从不求人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为什么说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原因就是,向他人求助是我们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通过向别人求助,同时呼应别人的求助,来达成我们的目的,加深彼此的联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公司为什么要用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没有采用独立式的办公环境?是为了方便我们同事之间多走动走动,没事聊聊天儿吗?当然不是,开放式办公有很多缺点,比如环境嘈杂、不利于专注思考、个人信息的安全容易受到影响等等。但是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企业采用这样的办公环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环境会极大地方便同事之间发出请求,响应请求,轻松地建立起内部的关系网,从而方便大家开展协作。

可能你是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有一个问题不懂,走过几个工位,就能向部门主管请教,邻座的同事正好负责这一块儿工作,经过短暂的讨论,你的问题马上得到了解决。

我们在公司里面之所以能把事情办成,靠的就是同事之间的协作;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走得更近,更像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依靠的也是协作。而协作的重要基础,就是请求别人的帮助,同时响应别人的请求来帮助别人。开放式办公的环境中,你可以随时发出请求,向任何人发起协作,比在独立办公的环境中挨个敲门要容易得多。小到一个办公室,大到整个社会,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因为无论是想要实现个人的目标,还是想要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他人来完成协作,而向他人求助是一切协作的基础。

我们说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请求是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我发出的请求只对我有好处,只对我一个人来说必需的,是不是总是请求别人还是不太合适呀?

作者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请求不是索取,而是一种交换,是给予和接受并存的。这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说请求本身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公平的?

我们过去认为,请求是单向的,是我有所求,请对方来帮我,对方很可能对我并无所求,我也帮不上人家什么忙。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请求,就像射箭一样,有去无回,即便欠下对方一个人情,可能一时半会儿也还不上。

但是作者阿曼达告诉我们,所有的请求都是双向的,请求不是射箭,而是织网,每一次请求,都是发起协作,完成一次请求,就是完成一次协作,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一个人发出请求,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很多人之间又发生新的互动,完成新的请求,这张协作之网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每个人在这张网上都有所付出,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由衷地认为,自己的收获大于自己的付出,这张协作之网本身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壮。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阿曼达是一个特别善于请求的人,她经常在自己的推特上向粉丝们求助,比方说,有一次她想借用一架钢琴来排练新的曲目,发了一条推特,结果一个小时后她就已经出现在歌迷的家里了。很多人说,这也太不合适了吧,你是明星,难道你就可以随便支使别人来伺候你,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这公平吗?

在阿曼达和她的粉丝看来,这些就是公平的,并不是因为明星和粉丝的关系,明星利用粉丝的心甘情愿,而是因为,大家给予阿曼达的是物质上的小帮助,而阿曼达用音乐给了大家精神上的抚慰,人与人之间的给予和接受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不一定是立刻要得到回报的。

有很多人向阿曼达表示,她的音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一个年轻的医生告诉阿曼达,他在医学院学习的一段时间里痛苦不堪,精神濒临崩溃,是阿曼达的歌曲陪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还有一个教授告诉阿曼达,他和妻子是在阿曼达的演唱会上认识的,现在妻子不幸因为车祸陷入了昏迷,他想把妻子的一条项链送给阿曼达,作为纪念。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阿曼达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

请求就是这样,不是我请求你买我的一张专辑,听我的一场演唱会,或者我请求你留宿我一晚;当一个人答应了你的请求,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在完成你的请求之前,可能就已经得到过你的恩惠,或者是当他完成了你的请求,他也会从中收获到他想要的东西。请求所发起的协作,是双向的,是流动的,是公平的。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坦然地向别人提出请求,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想要学会请求,一定要脸皮厚一点,主动一点,外向一点,这样即便被人拒绝了也不会轻易放弃。其实这些都没有抓住请求的关键,阿曼达认为,请求的关键不是别的,而是信任。如果你能够敞开自己的内心,愿意相信别人,同时相信自己也值得别人的帮助,打消所有心头的疑虑,你就能真正地学会请求。有些朋友对阿曼达说:“你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可是阿曼达反驳道:我总是觉得信任别人是一件好事,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有很多次演唱会,当表演结束之后,阿曼达会在台上直接问道:谁家今天晚上方便,让我们留宿一宿?请举手。她和她的乐队在歌迷家中度过了无数个美妙的夜晚,他们会给提供住宿的好心人送上CD、T恤衫和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分享他们乐队在旅行中碰到的奇闻逸事,和一家人互诉衷肠,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不过阿曼达也承认,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这样的信任。遇到那种居心不良的人,她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受到伤害,从此发誓不再相信任何人,而是告诉自己:确实有一部分人很不像话。然后呢,继续保持着对大多数人美好的信任,继续大步迈向前方。

如果说,阿曼达和粉丝、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层面,听上去还是有一些浅,那么她接下来的举动,可能就要突破很多人的认知了。当她的众筹启动的时候,她在柏林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粉丝派对。她做了一件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她请她的粉丝们,在她的身体上作画,因为房间里的粉丝都被她看作自己的家人。当时的场面就是,阿曼达赤身裸体,几十个男男女女的粉丝围着她,用水彩笔,往她的身上写字画画。这个情景并不带有一丝一毫色情的性质,阿曼达心里想的其实非常简单:我如此地信任你们,我应该这样信任你们吗?那就证明给我看吧!

很多人以为,这本书叫《请求的艺术》,它会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方法,照着这些方法去做,你就能学会请求。但是通过阿曼达的故事我们发现,请求本身没有什么方法,或者说方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化解我们的心结,过滤掉我们内心的偏见,消除我们对陌生人本能的不信任感。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来者不善,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如果因为个别人拒绝过你、伤害过你,你就把自己和所有人都隔绝开来,那么你就永远都无法打开请求的大门,你永远也不知道有多少善良的人随时准备着为你伸出援手,你就永远都无法走入真正的协作之网,实现你的人生理想,体验到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信任,能为你打开请求的大门;请求,能为你开启协作的大门;而协作,就是你收获幸福和成功所要开启的最后一道大门。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请求别人?作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一是我们怕求人会没面子,二是我们不想向别人示弱,三是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帮助。这三种障碍,都是我们主观上的心理障碍,我们像害怕“假想敌”一样,把所有人都假想成了坏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好上一万倍。但想要进入这个美好的世界,你首先要做到大胆地开口,请求别人的帮助。

其次,我们说到了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请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因为向他人求助是我们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通过向别人求助,同时呼应别人的求助,来达成我们的目的,加深彼此的联系。我们还说到,请求本身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请求是交换,是给予和接受并存的,所以请求是公平的。

最后,我们说到了,想要坦然地向别人提出请求,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最关键的是要信任别人,信任自己。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善良的人愿意帮助你,相信你自己配得上他们的帮助。让信任为你打开请求的大门,进而打开协作的大门,最终带你走向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撰稿:刘家琦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

划重点

1.我们不愿意请求别人的3大心理障碍:害怕丢人、不想示弱、觉得自己配不上。

2.请求不是命令,不是强迫,不是乞讨,也不是懒惰,而是发起协作。所有的请求都是双向的,请求不是射箭,而是织网。一个人发出请求,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很多人之间又发生新的互动,完成新的请求,这张协作之网就会变得更加牢固。

3.请求的关键是信任。如果你愿意相信别人,同时相信自己也值得别人的帮助,你就能真正地学会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