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我·群体·社会》 路七解读

《自我·群体·社会》| 路七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由罗伯特·西奥迪尼、史蒂文·纽伯格和道格拉斯·肯里克三位作者联合撰写,其中,领衔主笔罗伯特·西奥迪尼被誉为“影响力教父”。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并获得消费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的代表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300万册,并被《财富》杂志评选为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    

关于本书

《自我·群体·社会》是全美五大名校采用的社会心理学标准教材,本书不仅以科普的方式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由来、研究方法,更以很多典型的案例为线索,将那些最为精彩的社会心理学发现关联在一起,深入洞悉了案例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奥秘。本书将会告诉你:他人、群体与情境对我们的行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会改变你的态度、影响你的爱情、迫使你服从他人、甚至可能产生暴力行为等等。    

核心内容

第一个方面,我们从说服、服从与从众三个角度,讲了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其中“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第二个方面,我们讲了群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这其中包含群体行为和群体期望两个方面,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往往会参考群体的行为,而自我实现预言则让我们明白,当人们期望某件事情发生时,这件事情就更可能发生;第三个方面,我们讲了情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明白了像天气这样的物理环境、人口数量等社会环境,以及动作表情等生理情境和人们对他人及对自己的偏见情境,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自我·群体·社会》,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84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他人、群体和情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不知你是否曾注意到,在我们身上,存在着很多不由自己控制的反常行为:比如有时你对某件事本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却因为其他大部分人都持不同意见,所以你就会附和着说出和他们类似的想法。再比如说,美国曾经有一位无辜的少年,在发现自己的母亲被人谋杀之后没多久,竟然认为自己就是凶手,而全程中负责审问的警察们并没有使用任何暴力逼供的手段。

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究竟是随机出现的,还是背后有迹可循?人们的行为是由自己完全控制的吗?本书将会告诉你:他人、群体与情境,对我们的行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会改变你的态度、影响你的爱情、迫使你服从他人甚至可能产生暴力行为等等。

而这些话题本身也代表着一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而这本《自我·群体·社会》也是全美五大名校采用的社会心理学标准教材,本书不仅以科普的方式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由来、研究方法,更以很多典型的案例为线索,将那些最为精彩的社会心理学发现关联在一起,深入洞悉了案例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奥秘。

本书由罗伯特·西奥迪尼、史蒂文·纽伯格和道格拉斯·肯里克三位作者联合撰写,其中,领衔主笔罗伯特·西奥迪尼被誉为“影响力教父”,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并获得消费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的代表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300万册,并被《财富》杂志评选为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

介绍完了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为你讲述书中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他人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第二个方面,群体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第三个方面,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他人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呢?这种我们知道,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态度,而有些时候,我们想要去改变他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就会去说服他人。那么,人们的态度,是如何被他人改变的呢?“说服”这个行为,又有怎样的玄机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973年的一天,年仅18岁的 Peter 从教堂聚会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妈妈躺在地上,已被人谋杀了。 Peter 强忍着悲痛立刻拨打了911,然而当警察赶到现场后,他却被当作了首要怀疑目标。随后的24小时改变了Peter的一生:经过连夜的审讯, Peter 在认罪书上签了字,此时他竟然承认并相信,自己就是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这份认罪书,让检察官给Peter定了罪,直到两年后新任检察官查看卷宗,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 Peter 无罪,才还 Peter 以清白和自由。那么,在那间审讯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位少年的态度有如此巨大的改变,以至于相信自己杀了自己的母亲?

首先,我们要知道,态度是有强弱之分的。比如“喜欢长发胜于短发”是一个比较弱的态度,它容易被改变,而“相信自己不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就是比较强的态度,它很难被改变。而这种态度之所以不易被改变,有一个原因就是态度的“嵌入性”,意思是说,态度往往是和某种个人特质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个正常人认为“我不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其背后是和“我爱我的家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这种价值观有关,如果放弃这种态度,就意味着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要想说服他人,可以先想办法降低态度的“嵌入性”。在 Peter 的案例中,负责审问的警官们就用到了这个方法:他们发现 Peter 的母亲生前是一个易怒之人,常常对身边人加以指责或抨击。于是他们首先就告诉Peter,他很有可能是被母亲激怒后,冲动将母亲杀死,而由于暴怒情绪的影响,这一段记忆被压抑了,所以才会想不起来。

这个说法对撼动 Peter 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失忆的可能性让Peter对自己的记忆变得没那么自信了,另一方面,它降低了Peter对“自己是无辜的”这个态度的嵌入性,就像很多喝酒之后犯罪的人一样,他的内心开始觉得:如果是我做的,那不是因为我不善良,只怪我的大脑被麻痹了。

警察劝说 Peter :他是由于暴怒,所以忘记自己杀了人。而这种围绕事件本身提供论据的说服方式,被称为“中心路径”,而研究者们认为,除了“中心路径”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外周路径”的加工方式,这个“外周路径”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一些与事件本身无关的信息,来影响人们的态度,比如我们经常在广告里看见的“权威专家证明”、“两千万家庭的选择”之类的信息就属于“外周路径”。在审问过程中,警官告诉 Peter 自己是测谎专家,并欺骗他说测谎仪的结果表明他杀了他母亲,这里也是用到了外周路径的说服方式,让 Peter 进一步对自己的清白产生怀疑。在心理学中,“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一起,被统称为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除了以上的说服方式之外,在长达8个小时的审讯过程中,警官们不断地为 Peter 塑造了一个逼真的犯罪现场,比如他们问 Peter :“你是否记得,你用一把刮胡刀割断了她的喉咙?”或者“你忘记你踩了她的脚吗?”。在持续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之后,Peter 对于自己“犯罪”的记忆越来越清晰,画面也越来越真实、更容易描绘,这也是导致他后来认罪的重要原因。

另外,除了 Peter 态度的转变令人震惊之外,在此案审理过程中,警方的行为也耐人寻味:明明在审讯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能表明 Peter 无辜的线索,警官和检察官为何却视而不见呢?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鼎鼎大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大意是说,如果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从而强迫自己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使二者重回一致状态。在认知失调理论兴起之前,人们认为,只有态度的改变才能引起行为的改变,而认知失调理论却告诉人们,如果行为先发生改变,那么态度也可能会随之改变。

在审讯过程中,虽然检察官们后来发现了一些表明 Peter 无辜的线索,但由于警方和检察官已经对这个少年进行抓捕并定罪,因此,“ Peter 是无辜的”这个想法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认知失调,所以他们否定了这个想法,认为那些对 Peter 有利的线索都是不可靠的。

最终,在种种社会心理学因素的作用下,一个18岁的无辜少年,带着冤屈与茫然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罪责,虽然两年后他被判无罪出狱,但他的人生已被完全改变。而本案最早的那位检察官,据说至死都还坚信 Peter 就是真正的凶手。

刚才我们谈到了他人如何通过“说服”改变我们的“态度”,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发生改变的并不只是态度,还包括行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从众”与“服从”这两种现象。

说起“从众”与“服从”,本书提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比如说,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在很简单的问题上,人们也很容易盲目跟随他人,做出错误的选择。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先看黑板上的一条线段,然后,再要求他们从另外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中,选出和第一条一样长的那条线段,并观察他们的错误率。这些被试者们被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作答,而第二组被试者不同,他们要先等房间里的另外7名被试者给出答案后,再说出自己的答案。而事实上,这另外的7名被试者,全都是研究人员扮演的,他们在答题的时候,会统一地选择一个错误的选项,最后再轮到真正的被试者来回答。

试想,如果你是答题者,当你一眼就知道答案是 B ,但是前面7个人都掷地有声地选择 A 的时候,你会改变自己的选择吗?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在没有干扰的那一组,被试者的错误率只有5%,而在有人干扰的那一组,被试者的错误率竟高达75%!可见,哪怕是在非常简单的问题上,从众的力量也是可怕的。

多人的行为可以诱导我们“从众”,那么来自旁人的指令,又是怎样让我们“服从”的呢?心理学上另一项著名的实验“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就向我们展示了“服从”的奥秘。

研究中的被试者在主持人的要求下,需要按下仪器上的按钮,对另一名被试者施加电击惩罚,事实上,虽然被电击的这名被试者叫声凄厉、面目扭曲,但他实际只是一位善于表演的研究员,也并不会真正产生电流。实验中,在那名真正的被试者看来,电压的数值从0V开始一次次地上升,直至450V,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只是一次次地告诉被试者“这是你的任务,你必须要完成”之类的命令。研究者想要知道,这些被试者会在电压升到多少时选择拒绝服从主试的命令。然而结果再次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虽然所有的被试者都在施加惩罚的过程中感到内心煎熬,但竟然有65%的被试者,直到电压升至最高值450V都没有反抗主试的命令,而最早反抗命令的被试者,其所用的电压也达到了300V。如果真正有电压存在的话,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毫无疑问,该实验告诉我们,服从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它的力量也比我们想象得强得多。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我们讲到了说服、从众与服从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接下来我们说说群体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方式有很多种,接下来我们从群体行为和群体期望这两个角度,看一看群体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

先看一个例子: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一位名叫凯瑟琳·珍诺维丝的年轻女性,在纽约一座富人小区的街道上被陌生男子用刀刺死。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行凶过程中,总共有38位邻居在自家窗户边上,目睹了这一凶案的发生,可令全美国人民震惊的是,这38位邻居中竟没有一位伸出援手,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是因为这38位邻居恰好全部都是没有勇气和缺乏善心之人?

其实,这38位邻居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群体的行为影响了。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正是由于有多达38位目击者,才导致每一个人都会参考群体的行为。试想当你作为其中一位目击者,半夜被吵醒来到窗边看到被害者以及几十位在窗边围观的邻居时,你是否也会本能地在脑海里想到“既然大家都没有去帮她,那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吧”或者“如果她需要帮助,那早就有人去了”,你很可能会本能地觉得,这件事情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因此也没有对受害者给予帮助。这样的现象,心理学家们将其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因此,假如一位女性在街头遇到陌生人的侵犯,最好的求助方式是冲着围观人群中的某个人呼喊,比如“我需要帮助,请穿蓝色短袖戴眼镜的先生帮我报警”。通过这个方法,将某一个人从群体中抽离出来,那么他就不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了。

除了群体的行为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之外,另一方面,群体的期望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某年9月份开学的时候,研究者对某小学1到6年级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试,并记录下他们的成绩,随后,研究者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出一部分孩子,并告诉他们的老师们说,这些孩子的智商更高,将来更容易有成就。事实上,这些孩子都是随机选出的,而研究者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真正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会成功。后来,一整个学期过去了,研究人员又对全部学生做了一次测验,结果显示:那些被老师们认为智商更高的学生,其测验分数的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学生。由此可见,一年来老师们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期望,就足以让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实现预言”,意思是说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更有可能会发生。这很好地解释了十二星座理论为何看起来会奏效: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和他出生的日期有关联,但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他身边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相信星座理论,致使这些群体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期待,久而久之,这样的期待就更容易在这个人的身上变成现实,这个人的行为也就会变得更加符合星座书中的那些描述。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群体行为和群体期望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情境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情境对人的影响也有很多种方式,我们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生理情境、偏见情境这四点来深入探讨。

首先,物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倾向。经常看棒球比赛的人都知道,投球手有时会故意将球扔到对方接球手的脸上,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发泄行为。而在一项针对大量棒球比赛数据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比赛当天的气温超过32摄氏度,那么投球手就更有可能故意将球扔到对方接球手脸上。相比于气温低于21摄氏度的比赛,这项行为的出现频率高出了整整一倍,这个现象说明了酷热天气会引发人们的攻击情绪,无独有偶,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当气温升高的时候,城市中的攻击性犯罪增长率要远超过非攻击性犯罪的增长率。

除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在研究两性关系数据的时候发现,如果在某一社会中,达到适婚年龄的女性过多,那么男人们就会更少地对婚姻做出承诺,人们对性行为和晚婚的态度也会更加开放;而当社会中的适婚男性过多时,人们就更加重视家庭、提倡早婚,并对性行为更加保守。根据这些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适婚男性增多会帮助女性要求配偶更加重视承诺、重视家庭,而适婚女性增多,则会刺激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喜爱而相互竞争。

接下来我们聊聊生理情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人们在开心的时候会露出微笑的表情,而事实上,微笑这个生理动作,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开心。在一项被称为“夹笔实验”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被试者们分为三组,分别用三种方式夹住一支笔,第一组被试者被要求用牙齿夹住一支笔,这个动作会促使他们露出微笑,第二组被试者被要求用嘴唇夹住一支笔,这个动作则像是生气时的噘嘴,第三组被试者则是用自己的非惯用手拿住一支笔。接下来,三组被试都要用笔完成一些简单的连线和画图任务,完成之后,研究者会让每一位被试者评定几张卡通图片的滑稽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与用手握笔的那一组被试者相比,被迫露出微笑表情的那一组,普遍觉得那些卡通图片更加滑稽,而被迫露出生气表情的那一组,普遍觉得那些卡通图片更加无趣。

除了以上三类情境之外,偏见情境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一项实验中,被试者们需要完成一个类似电子游戏的任务:他们所操纵的角色是一名便衣警察,他们会从屏幕上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行人从街道角落里出现,而被试者只有1秒钟的时间对每位路人做出反应。有的时候,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警察,这时被试者需要按下空格键表示安全;有的时候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平民,这时被试者什么也不需要做;而有的时候,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持枪罪犯,这时被试者需要快速地将鼠标对准他进行射击。在这些不断出现的路人中,研究人员刻意安排了一部分浅色人种,以及一部分黑人。根据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当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黑人时,被试者们更容易将其误判成一名持枪罪犯,与白人相比,黑人更容易遭到错误的射击。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全人类普遍崇尚种族平等的今天,人们对黑人群体存在的偏见,仍然影响了我们的某些行为。

事实上,除了对他人的偏见情境之外,对自己的偏见情境同样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请一些被试者来为一项公益活动进行签名,一部分被试者在签完名后得到了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部分被试者在签完名后得到了一句夸赞,类似于“你这么有善心,真是太棒了”。两天后,研究者对所有的被试者进行回访,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再来参加另一场公益活动。结果显示,之前得到报酬的那一组被试者,只有不到4成愿意再来参加下一场活动;而之前得到夸赞的那一组被试者,却有接近7成愿意来参加下一场活动。也就是说,虽然是同样的公益活动,但由于不同的归因方式,第一组被试者觉得自己是为了钱,而第二组被试者觉得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对于第二组被试者来说,“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这种针对自己的偏见情境,也促使他们产生了更加友善的行为。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个方面,我们从说服、服从与从众三个角度,讲了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其中“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

第二个方面,我们讲了群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这其中包含群体行为和群体期望两个方面,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往往会参考群体的行为,而自我实现预言则让我们明白,当人们期望某件事情发生时,这件事情就更可能发生。

第三个方面,我们讲了情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明白了像天气这样的物理环境、人口数量等社会环境、动作表情等生理情境和人们对他人及对自己的偏见情境,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撰稿:路七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