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直觉》 夏兴宇解读

《直觉》| 夏兴宇解读

关于作者

格尔德·吉仁泽,认知心理学家,德国柏林马普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他因在判断和决策上众多开创性的研究和理论建树而享誉全球。1991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行为科学研究奖”,2002年获得德国“科学书籍奖”。他的课是“最权威而又最生动的”、雅俗共赏且富有启发性。听他课的人包括医生、银行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各领域的人士。

关于本书

作者著有十几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本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也是作者强调“无意识的行为”理论的开山之作。现在市面上分析直觉的书很多,但本书一直处在一个“一直被引用,从未被超越”的地位上。这本书,会告诉你,在生活中,我们会凭借直觉来做出各种的判断,我们超过90%的抉择是由直觉决定的。这些都是直觉在支配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直觉造就了社会的秩序。而读懂了直觉,也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这个社会的运转法则。

核心内容

不论是择偶还是其他的决策、选择中,理性计算的结果会跟人的直觉相悖,如果遵循理性,结果往往会让人后悔。因为人面对复杂情况做出判断的时候,很多他们自以为掌握的常识、知识,其实并不完备。特别是这些知识没有经过有意识地梳理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反而会混淆自己的判断。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却能显著增加选择正确的几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书名叫《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什么是直觉?直觉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生活中如何用直觉来作出各种决策?这就是这本书要讲给我们的。

我们可能都看过不少成功学书籍,那些书里提倡的都是理性分析、谋定而后动、逻辑思辨,等等这些,它们告诉我们要勤于搜集信息,要全面参透优势与劣势,要判断概率,要写可行性报告,要做波特五力分析,恨不得为一个普通的决策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在这儿却告诉你,在生活中,我们会凭借直觉来作出各种的判断,我们超过90%的抉择是由直觉决定的,比如,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靠直觉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靠直觉判断是不是要把超市里的某袋零食带回家,靠直觉爱上一个人,靠直觉认为股票会涨还是会跌……这些都是直觉在支配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直觉造就了社会的秩序。而读懂了直觉,也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这个社会的运转法则。

所谓的直觉,就是指我们的思想如何凭借无意识,凭借经验法则和人类进化的本能去适应这个社会,绕开弯路,直达目的地。这些一刹那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为何而生?靠着这些直觉做的决定,究竟是靠谱的居多还是不靠谱的居多?在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并不是信息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好,有时候甚至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这样做出来的决定往往是最正确的。这本书,为你解答直觉的由来,也给你的直觉带来更多的自信。

这本书的作者叫格尔德·吉仁泽,是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学家。他在很多德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里任职,也因为在研究“人类如何进行判断和决策”这个领域做出的许多开创性的建树,而享誉全球。他在关于直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无人出其右,这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强调“无意识的行为”理论的开山之作,现在市面上分析直觉的书很多,但本书处在一个“一直被引用,从未被超越”的地位上。吉仁泽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喜欢也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这本书里充满了有意思的案例,读起来妙趣横生。

让我们回到这本书。前面说了,很多各种领域的专家,都建议人们要抑制本能反应,审慎思考,依据常识,运用逻辑,从而得出最佳选择。一些很有生活阅历的长者,也会建议年轻人这样做,比如,美国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头像印在100美元上那位),有一次他侄子在择偶问题上遇到困难,两个姑娘,不知道该娶谁好,富兰克林就鼓励这个年轻人,把对两个姑娘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都列出来,然后进行量化分析,他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的作者吉仁泽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不论是择偶还是其他的决策、选择中,理性计算的结果会跟人的直觉相悖,如果遵循理性,结果往往会让人后悔。吉仁泽的看法是,因为人面对复杂情况做出判断的时候,很多他们自以为掌握的常识、知识,其实并不完备,特别是这些知识没有经过有意识地梳理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反而会混淆自己的判断。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却能显著增加选择正确的几率。这就是他关于直觉的理论。

吉仁泽对直觉,也就是无意识行为的研究,一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无意识的智慧,第二部分叫做无意识的行为。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无意识的直觉,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智慧。假如说有一道题,比如问你底特律和密尔沃基这两个城市,哪个城市人口更多?这两个都是美国城市,但即便是美国人,如果不掌握具体的城市人口数据,也不一定能说对。不过那些美国之外的人,比如德国人,对他们来说,底特律名气更大,汽车城嘛,所以他们可能会根据名气大小,给出直觉判断——底特律人口多,恭喜,答对了。这个就是运用了无意识的“经验启发法”,使用这种方法,比之根据不完整的信息来分析,答对的概率反而更高。

利用经验启发法的情形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在球类运动中,优秀的运动员一般都不懂什么高等数学,不会画抛物线来计算球的运动轨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根据直觉来做出完美的判断;再比如,在火车站和飞机场执行任务的便衣警察,他们往往会在一刹那之间发现谁是嫌疑人;但若问他们究竟是为什么,他们也可能会回答“我就是凭直觉”或者“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也真的说不出来到底哪里可疑。

于是我们这时便知道了:直觉表现了我们来源于过往经验的智慧,而这种来源于经验的智慧,往往靠谱程度是很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来给直觉定义一下,再看看其原理。

无论称其为直觉、感觉还是预感,实际上都是基于这三个特征的:第一,迅速出现在脑海中;第二,并不知道深层运行机制;第三,有强烈的实现动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可不觉得直觉是什么好东西,他直截了当地将其评价为幻觉,并警告人们不要对其抱有期待。心理学家们对直觉的抨击,主要是觉得直觉很多时候违背了知识和逻辑,而对直觉的滥用又往往会走上伪科学的道路,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星座啊算命啊什么的。但是作者认为,直觉的原理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的经验法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经验启发法”;第二部分,大脑的进化能力。

经验法则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最终的信息是什么;而大脑的进化则是指人类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扩展练习形成的一种才能。这些加起来,就是直觉。

接下来我们看看经验法则告诉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理:少就是多。我们来看一个投资的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行分散化投资,是降低风险、增加投资收益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他又用非常复杂的公式阐述了一种回报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大家可能都会认为,他自己做投资,也是使用这么高深复杂的套路的,但事实是,他退休后只是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他把钱平均投到很多个基金里去了。

注意,就是很简单的平均,做个除法而已。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获得的收益要高于专业的基金公司推出的股票组合。而在一些好事的研究机构和媒体举办的炒股比赛里,这种凭直觉平均分配投资的选手通常都能脱颖而出。作者认为,普通人炒股遵循简单的知情原则,只投资于自己了解的投资对象,投资选择依托于直觉,而这恰恰能够跟财务专家、一流的基金及大盘指数的表现相媲美。

纽约现在有家餐馆,只提供固定的几种食物,让就餐的客人基本上没什么选择,去了那儿只能直接坐下开吃,这个被称作“零选择晚餐”的餐厅,反而生意出奇的好,因为客人们为不用做决定,不用面对选择困难症,而感到非常高兴。

“少就是多”对于经验丰富人群来说,用处非常之大;比如消防员、比如飞行员、比如经验丰富技巧高超的运动员。若干的实验都表明,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最佳反应,有很多研究去把人对第一反应采取的策略,和当时原本可以采取的策略来进行对比,却发现直觉产生出来的第一反应,本来就是最好的。

所以,直觉的这个方面打破了我们的两点认知:信息不是越多越好;选择也不是越多越好。

具体来说,所谓的少就是多,有以下六个方面的道理:第一,适当的无知,能够胜过繁冗、过剩、混乱的信息组合;第二,无意识运动可以帮助人更好作出判断,可一旦使用思考就会妨碍这种技能的实施;第三,人的认知存在限制,而直觉选择由此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第四,人的选择面临自由选择矛盾,即可供挑选的选项越多,就越容易陷入矛盾和选择困难;第五,简单的经验法则往往能够和复杂的规则一样预测出复杂的现象;第六,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需要成本,在处理一些紧急问题时,过分好奇、过度思考会妨碍作出恰当及时的反应。

那么这个“少就是多”机制是怎么运行的呢?要谈这个,就要分析我们大脑的运动了。首先,作者提到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视觉盲区”这个概念。比如说,正如我们经常被网上的一些心理学图片欺骗一样,经常把两根一样长的棍子误以为不一样长,把黑点和白点之间混淆,等等,总之,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只是大脑反馈出来的一个结果;但是,我们的大脑本身很擅长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通俗的说,叫做“猜”,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自行脑补”。大脑是不断在对世界进行自己的推测的,而这些推测都是无意识的,信息不充分的时候,大脑就自己开始假设了。而大脑的无意识假设,建立在先验世界观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我们基因的本能、做决定时的种种背景因素,以及后天的经验判断之上。

其次,我们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本身的能力就能够防范我们在重要的事情上犯下大错;而且大脑具备很多关于信任、想象力和产生众多感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因为无法量化,其重要性往往被我们忽视。进一步的,作者把大脑所形成的直觉性思维比喻成了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一共有三层,分别是:进化能力、利用进化能力组成的模块,和由上述这些模块组成的经验法则。这三层,就代表了我们的直觉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工作的。说到这儿,作者还顺便提了一下,我们经常认为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男人更注重逻辑、女人更感情用事;好像听起来女人做事更凭直觉,或者说直觉更准;但恰恰这就是不对的,作者认为,男人和女人在直觉方面的能力是一样的。

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直觉产生的原因,既需要了解思维,也需要了解环境;因此,分析了有关脑科学的问题以后,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外部环境。这个地方讲了两个有关动物的有意思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小蚂蚁。有一只蚂蚁在沙滩上不断地爬,时而往左,时而后退时而前进,它在干嘛?难道它大脑里有复杂的程序和思考吗?这个时候光去推理人家的大脑就没有意思了,我们要看看它所处的环境,他在风吹浪打的沙滩,沙滩上沟壑众多,重重障碍,它左冲右突的复杂行为只是面对复杂环境的一个反应,而不是它的思维,可能它只是想躲在阴凉中,避免晒到太阳而已。

第二个故事是讲小老鼠。有科学家给一只小老鼠设置了一个迷宫,在这个迷宫中,如果往左走,有80%的概率可以得到吃的,如果往右走,只有20%的概率可以得到吃的。按理说,在实验过几次以后,小老鼠就应该每次都往左走。但是让实验人员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小老鼠还是有很多情况会先往右走,那它是不是就不理性呢?还是说小老鼠天生是笨蛋呢?不过,对老鼠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以后,就能够理解它的行为了,因为在普通的自然条件下,一只老鼠想要得到食物,它需要不断地和同类、和别的生物竞争,而如果大家都往一边跑的话,它能分到的食物往往更少;所以有的时候选择一条别人少一点的路,它得到的食物几率反倒会多一些,这就是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必要性,人家是处在竞争环境中产生直觉的,分析它行为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说完了动物,说到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能够做出来的直觉,和其后天受到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

说完了环境,我们都知道,环境随时都在变;那么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办?作者的答案是,简单应对。有一个父亲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一个中学去上学,他想选择一个辍学率比较低的学校。那么怎么选择比较好?影响一个学校的辍学率的因素可是很多的,比如低收入家庭学生比例、种族原因、教师平均收入等等。这位父亲只选择了两个简单的方面来进行判断,第一个是学生的出勤率,第二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他并没有选择有关辍学率的其他影响因素,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并不懂其他因素哪个影响大、更直接,于是干脆简单地选择两个自己熟悉的标准,战胜了复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好的直觉一定要忽略信息。生活中的种种决策因为变数太多,和下棋不一样,很难找到一个确定、完美的方案,所以,这就是直觉、简单应对的妙处。

好的直觉、简单的直觉,有时候看上去就是没什么逻辑的。这是因为,逻辑往往会忽视我们的文化,忽视我们进化的能力和环境的结构,所以从纯逻辑的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的世界里往往是一种高度智能的社会判断,好的直觉一定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也会超越逻辑。

前面讲了无意识的智慧,讲了少就是多,讲了大脑运行的原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讲了简单法则,下面我们来看看,无意识的行为到底有哪些,而这些无意识行为,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出的好的决策。

首先,相信自己;一定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认知记忆。我们相信很多专家说的话,但归根结底不如相信自己的直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辨认面孔、声音和画面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形成了我们的认知记忆。在其他类型的记忆受到损坏后,我们的认知记忆仍然存在,比如说得了阿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和脑部受损的病人,说不出很多人和东西的名字,也想不起来遇到他们的时间,但是他们往往能够知道、或者用行为表达,自己以前见到过这种东西。就算所有的器官都坏了,认知也会继续运作,这就是人类的原始心理机制。

其次,好的理由,一个就够。单单凭一个理由做重要的决定,听起来好像很荒谬,我们大家都会赞同,要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综合衡量,再得出最后的判断。但是实际上,基于一个好理由的直觉不仅很有效,而且准确率很高。种种科学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当我们在思考难以预测的事情、而可用的信息又比较少的时候,一定要相信我们单一的直觉和理由。这是因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复杂的策略会彻底失败,因为它通常是“事后诸葛亮”,只有一部分信息是对未来有用的;而简单的原则就是我们只看重最好的理由,直接忽视其他,这样一来反而能找到最有用的信息。

接下来,变复杂为简单。我们好像都知道,晚饭时喝一杯红酒可以预防心脏病,黄油是健康杀手,要少吃垃圾食品,身体检查是每年都必须做的功课……对于健康这件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直觉,但是虽然我们相信这些,并且照做,也很少有人努力去了解专业的医学报告,学习高深的医学知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上面关于健康的一些话?为什么会有那些养生、健康的常识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凭借的可能是某一方面的直觉,这个直觉就是,这些关于健康的话,可能是从某个权威的穿白大褂的医生嘴里说出来的,只要我看到穿白大褂的大夫,我就相信他,只要是他说的就什么都对。

这就是一个变复杂为简单的例子,对某一领域单一专家的信任,可以让我们避免掉很多满天飞的谣言和传闻所带来的伤害。作者在这个地方还举了个进一步的例子,在当今的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医学手段变得非常复杂,时常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相信医生,或者说相信医生的直觉呢?如果你的母亲生病了,你想了解医生的真实想法应该怎么办?作者提出这个原则:你不要问医生推荐什么,你就问医生,如果这是你的母亲,你会怎么做。因为医生丰富的职业经验,让他们自身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和良好的判断,而提出“让医生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病症,比起直接帮助别人下结论,往往更有效和直接,更能刨除其他复杂、干扰因素。

继续往下看:不能、也不要推理默认选项和道德行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作者首先讲述了两个原则,一个是从众原则,一个是默认原则,这是人类本性中的两个属性。

前者是指,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心里潜藏着“不要成为特立独行的一员”的愿望,不希望因为站出来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害怕被孤立;后者是指我们潜意识里常常会认为默认选项就是好的,不愿意做出一些事情去改变。其背后的原理可能是因为现有的默认选项就是合理的建议,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默认可以减轻人们的压力,让他们不用面对诸多选择。而种种研究表明,根据习俗设定的默认值,对人类的经济和道德行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很多人会因此避免主动做决定,哪怕是生死攸关的重要决定。

而道德,恰好是从小到大基于从众和默认原则下更进一步的固化思维产物,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关于好和坏的绝对判断,不是有句话说,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吗?人作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很多时候同龄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个在许多情况下都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大家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大家认为是错的,那就是错的。这个简单的原则,从儿童青年再到成年,它确保了我们在同龄群体中得到社会认可,与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保持一致,默认尽可能地不要打破常规。所以,对这些默认、固化的规则,逻辑推理根本就是无效的,这也是直觉的一种体现。

最后,无知者无畏:社交中的直觉和模仿无知者无畏是一句老话了,现在通常用来笑着调侃那些既不懂又要去作死的人。但在这本书里,这句话基本上是中性的,因为这部分主要探讨社交行为和社会关系,无知者无畏是一种依靠直觉的模仿,也就是说,这句话在这儿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话,跟着别人一起做,总是没错。”因为,凭借直觉的模仿,从客观上来看也可能是最好的一种决策。

在社交生活中,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两种社交直觉。一种叫做家庭直觉,就是要照顾好我们的家人;另一种叫做群体直觉,意思就是说我们默认会支持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群体,并与群体成员合作,保护他们。比如我们认同种族、宗教和国家,或者认同一个球队。群体直觉是建立在互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简单地说就是,我给你点儿什么,是因为我也能得到些什么;你希望我做什么,就先让我知道你能回报我什么。

基于家庭直觉和群体直觉,可以产生一个东西:信任。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信任,是解决所有不确定性问题的根本手段。

而有了信任之后,我们就有了模仿行为,也就有了无知但无畏地面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勇气。比如我们虽然对干净的概念不一样,但都要和别人一样定期换洗衣服,比如小时候都会模仿父母吃东西和说话;比如我们长大以后要跟随公众和职场中的模型角色。概括而言,社交中的直觉模仿大概有两类,第一是跟着大多数同龄人做;第二是跟着成功人士做。这么做,大概率是不会有问题,也是最好的。

以上就是《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直觉这东西,根植于人类的大脑思维模式中,基于过往的经验判断,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无需经过推理的判断。在很多时候,所谓的依靠直觉行事,都被嘲笑为不可靠。但其实,直觉的由来有着严密的科学依据,更有着“少就是多,化繁杂为简单”的高度智慧。直觉并不完美,也并不愚蠢,直觉利用了大脑的进化能力,让我们快速、准确地依靠经验法则为基础去行动,它让我们在不用仔细思考和推理的情况下,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直觉超越了大多数复杂的推理和计算策略,让我们避免很多无用功,直达目的地。

直觉没有什么方法可言,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直觉,我们不知道会犯下多少错误,以及走多少弯路。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和作者一样,认识、并学会运用直觉这个“无意识智慧”。

撰稿:夏兴宇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