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 储殷解读
《白板》| 储殷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芬·平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TED 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曾先后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家、《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被人们称作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其代表作《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被人们称作“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不仅是认知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更是都登上了亚马逊和《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普通读者广泛所知,对现实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平克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论证,举重若轻地将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和论争,并从道德、情感和政治等层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说”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此书颠覆了主流人性“白板说”的观点,并通过阐述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破而后立,提出了一套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为研究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等诸多话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核心内容
平克教授在书中首先对人性“白板说”的相关内容和理论演变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发现,逐步推翻了“白板说”的观点,并反驳了对于人性观的担忧。平克认为人类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后天决定的。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不会引发社会混乱,反而有助于人们去寻求歧视、剥削、压迫、暴力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你好,欢迎来到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哈佛大学史蒂芬·平克教授的著作《白板》,它的副标题是: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大约528页,中文版560页,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的精髓:什么是“白板”视角下的人性,平克如何看待这种人性观,又提出了哪些不同以往的观点。
说起人性,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来自于儿时学过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随着人生的沉淀,我们逐渐明白,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人性不但不能够只用善恶衡量,更无统一定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面对同一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不仅可能不同,甚至还会前后矛盾。事实上,我们对人性的思考越深,我们就越对人性充满困惑。到底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之中的人性有区别吗?
《白板》这本书,正是解答上述问题的一本著作。作为“语言与人性”四部曲系列的最后一本,作者史蒂芬·平克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论断,这些论断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在麦吉尔、斯坦福、哈佛还有麻省理工等北美顶级的心理学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在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跨学科领域获取的实验证据。凭借这些创造性的论断,《白板》不仅迅速获得了来自心理学家、生物进化学家和哲学家的好评,收获了当年英国的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以及普利策图书奖的提名,还登上了亚马逊和《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被同行称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一本书”。而平克本人,不仅通过其系列书籍和研究成果荣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图兰研究奖、英国皇家学会亨利·戴尔奖、美国人文学者协会年度奖项等众多奖项,更登上了 TED 的演讲台,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界最著名的“人性”专家。
下面,我将会从三个方面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人性的“白板说”;第二,平克对“白板说”怎么看;第三,“非白板说”视角下的人性观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人性的白板说?所谓白板的说法,要追溯到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他在《人类理解论》这本书中说道:“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换句话说,洛克认为,人类本身是一块白板,大脑的想象力、推理能力等所有能力,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与白板说相伴的,还有另外两种关于人性的学说。一种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高贵的野蛮人”。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及暴力等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卢梭的目的是将大脑的空白状态与美德联系在一起,强调不良行为是社会化的后果。
另一种是笛卡尔的,被称为“机器中的幽灵”的一种观点。具体来说,他认为人的肉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像是一部机器,但灵魂却是一种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又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消失的不灭存在。人的肉体和心理是分离的,因此,人性不是由身体这样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这三种思想都起源于启蒙时代,严格来讲是同一种思维逻辑,就是认为人性是在后天形成和造就的。那么,这种论断又是从何而起,并广受欢迎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启蒙时代的特殊背景。
启蒙时代,人类除了在科技水平、生产力上有所提升,在人性的解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世俗的统治力量发生变更,人不再听命于宗教势力,国王和首相把原先松散的个体整合到“国家”这种新型组织之中,集中力量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冲突,获得了财政和人力等重要的管辖权,为进一步解放人类的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在思考方式上逐步挣脱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开始把人作为一种独立、完整、健康的个体来看待,把人从“上帝奴仆”这种角色中解放了出来。在上述背景下,对人的思考开始兴起,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的突破、贸易的蓬勃发展、物资的丰富,人们逐步从卑微、弱小、无助,变得强大、骄傲、高贵。“人定胜天”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渐渐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座右铭、指南针。
而此时在思想领域与这种时代背景相匹配的,就是各种类型的白板说。白板说坚信,人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等自我学习的手段来实现自我提升与进步。换句话说,哪怕是奴隶的孩子,经历特定教育和培养后,也可以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或者政治家。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给了人们强大的信心和使命感。然而,这种观点毕竟过于粗糙也缺乏实证,它更多依靠的是朴素的直觉与信念。
介绍到这,我们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就结束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所谓人性的白板说,就是认为人生下来是一块白板,什么属性都不带,所有的性格和能力都是经过后天培养出来的。这套学说起源于启蒙时代,直到今天依旧广受欢迎。
接下来说说平克对白板说的观点。刚刚我们说过,在启蒙时期,白板说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由与平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白板说也产生了很多质疑。白板说是否还能经得起更为先进的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呢?
平克对此进行了否定。他首先用四种学科的方法论证了白板说的错误。第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理感受并非是虚无缥缈、无规可循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认识的。第二,认知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构造对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影响反而很小。第三,行为遗传学揭示了基因对于行为的重大影响,推翻了行为全由后天环境决定的传统观点。第四,进化心理学发现,是进化的过程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只要人类不断进化,人的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断进化。
通过这四种学科,平克一点点地推翻了白板说的论点。并基于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后天决定的。不过,平克提出的这些反白板说的观点,在学界和大众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人担心,如果采用了平克的观点,承认人性不是白板,那么会不会让人们将今天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歧视、剥削、压迫,全都归咎于人性的差异,甚至可能导向种族优越论,给了人们肆意作恶的借口?
平克认为,恰恰相反,传统的观点将白板说当做道德根基,认为白板说是维持人类平等、自由的重要保障,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事实上,正是因为白板说认为人人都是生而相同的,所以反而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许多人在法庭上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时,会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下恶行,不能怪他自己,而应该怪他所处的环境,从而衍生出了“他打人是因为以前别人打过他,他骗人是因为他从小被别人骗,所以他打人骗人都不是他的错,法律应该对他从轻处罚”的诡异逻辑。在这种情况下,白板说对人性的忽略,不仅没有成为确保平等公正的武器,反而成为了为恶行开脱的工具。因此,白板说天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说法并不正确。
在此基础上,平克说,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反而能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启迪。比如,承认人天生具有偏爱自己后代的行为倾向,并不会为人们的自私提供正当依据,反而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到“博爱”的重要。比如在推行收养制度的时候,如果能够考虑到人性及其缺陷,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先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加强对收养家庭的跟踪服务,以减少和防止出现继父母虐待儿童的行为,让收养制度更好地发挥功效。
这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第二部分内容:多年来科学和学科的发展,逐渐推翻了人性的白板说。
下面来看看平克对于人性的洞见。既然人性不是一张白板,平克提出了哪些关于人性的新观点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的为你重点介绍。
第一个观点,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局限是由大脑决定的。我们通常认为,人的意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其实来源于白板说。因为白板说认为,大脑本身空无一物,只有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加工处理后才能形成认知,因此,我们认知的上限是由我们所接触的客观存在决定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但在作者看来,人类的认知并非是完全由外部决定的,有很多是我们大脑自带的。这种自带的认知牢固地扎根于我们大脑深处,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就像儿童会天然地认为一只狗会生下一只小狗,埋下苹果的种子会长出一棵苹果树,小的动物显得更可爱,大的动物显得更可怕。
这种自带的认知被称为“核心直觉”。所谓核心直觉,就是我们纯朴的直觉,也就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基础感觉。过去我们常常用基于这些直觉感受上形成的科学来认识世界,比如用直觉物理学来观察物体是如何跌落、弹起以及弯曲的;用直觉工程学来制作、了解工具和其他人造物;用直觉心理学来理解他人;用直觉经济学来进行商品及利益交换等等等等。但用核心直觉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非常原始的,换句通俗的话讲,用核心直觉来认识世界,适合我们远古的祖先,而不适合现代的人类。
世界的变化速度太快,核心直觉不足以令我们理解当今这个由科学和技术造就的新世界,无法帮我们解答现代物理学、宇宙论、遗传学、进化学等诸多领域的难题,就如我们还没有进化到仅靠肉眼就能分析太阳的质量、成分、大小一样。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出专门适用于现代知识领域的组织结构,所以我们才会在教育、生物伦理、食品安全、经济等方面遇到难题——这也正是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根源。
第二个观点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其实来源于人性。按照白板说理论,人类的心灵是“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因此,不管是国王、贵族、教会还是平民,大家在政治地位上就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出现不平等的现象。现实中的不公、不平等,不是由于人类本性的差异,而是由制度设计和环境塑造导致的。平克反驳了这种说法,认为人类的苦难源于人性中固有的利益冲突,更直接地说,源于人们对待亲属和非亲属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传统社会里,人们更倾向于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共同劳动、相互照顾。在亲属关系逐步淡漠的现代社会,人们也易于向存在亲近关系的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相对而言,人们对非亲非故者的态度更为麻木不仁一些。
平克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一栋大楼失火,人们可以选择从左边的门进入去救助一定数量的孩子,或选择从右边的门进入去救助自己的孩子。最终的结果是,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第一时间选择了从右边的门进去救自己的孩子,没人选择先去救别人的孩子。作者借此说明,这种对待亲属和非亲属的态度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倾向,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基因传承的产物。就像不管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花钱,而不是向慈善机构捐款去挽救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这意味着,即使在完全公平的社会系统中,也难以避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现象。我们也没有办法从根源上杜绝人类苦难的产生,只能够尽力在平等和自由之间进行权衡。而这一切,皆因人性早已注定。
下面和你说说第三个观点,决定孩子性格的,不是教育,而是基因。我们通常认为,人的心智是空白的,在刚出生时没有差异,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孩子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特定的家庭成长环境。平克则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他用一个心理学实验来证明了这个观点:一对在出生时就被分开的同卵双胞胎,一个在信奉天主教的德国纳粹家庭长大,另一个则成长于特立尼达岛的犹太家庭。然而当他们同时走进位于明尼苏达的实验室时,他们都穿着别有肩章的海蓝色衬衫,手腕上戴着橡皮圈,都喜欢将黄油吐司浸入咖啡,习惯在使用厕所前后冲洗马桶,喜欢挤入拥挤的电梯蹦跳,看人们被惊吓后的表情。
在平克看来,这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基因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但他同时指出,后天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不是毫无影响,但关键不在于父母给子女灌输了何种知识和理念,而在于“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父母不应该把孩子视为一张有待涂抹的白纸,而是要“因材施教”,释放孩子原有的天性和禀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我们来看第四个观点,暴力是人的天性。平克认为:人类的暴力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大脑设计构造的一部分。他指出了人类暴力的三大原因,即竞争、缺乏自信和荣誉。竞争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利而去侵略,就像黑猩猩为了获取食物而攻击其他动物;缺乏自信会促使人们为了安全而去侵略,就像美苏冷战,双方都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疯狂地开展军备竞赛;荣誉则会导致人们因为琐碎小事使用暴力,就像人们常常因为排队的先后顺序而产生争执。人类大脑中关于暴力的架构会促使人们因为上述原因采取暴力行为,这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不可避免。
但这是否意味着暴力就无法控制呢?作者也同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虽然暴力是人大脑天生的设计构造,但大脑同时也设计出了一套控制暴力的开关,这套开关能够有效控制人的暴力行为。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做过的“监狱实验”。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随机分配给学生囚犯或看守的角色。“囚犯”必须穿上囚服、戴上脚镣,戴着尼龙长袜做的帽子,而他们的名字也简化为一个号码。一开始,学生们只认为自己在参与一场游戏,但很快,他们就认同了自己的角色,“看守”开始残酷地对待“囚犯”,在囚犯做俯卧撑的时候站在他们的背上,用灭火器向他们喷射,逼迫他们徒手清洁厕所,等等。最后,出于安全的考虑,津巴多终止了这项实验。
第二个例子是南非的一个真实的故事。1985年,在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德班爆发了一场示威。警察像往常一样用暴力对待示威者。一个警察在追逐一位非裔美国妇女,试图用警棍来击打她。当这个妇女逃跑的时候,她的鞋子掉了。这个警察是一个年轻的南非白人,有着良好的教养,他知道当一位女性鞋子掉了,应该帮她捡起来。当他把鞋子递过去的时候,他们的眼神相遇了。然后,这位年轻的警察忽然停止了追逐和击打,转头离开了。
作者用这两个例子说明,人类的暴力天性既能够在某些条件下被迅速激发,也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被遏制终止。因此,控制人类的暴力行为,重要的不是如何彻底消除暴力,而是通过制度的设定和环境的营造,去引导人们不点燃暴力的火苗,关闭人性中暴力的开关。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观点:男人和女人天生不同。白板说认为,男女除了生理结构不同,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的。男女的性别角色之所以不同,都是社会文化赋予的结果。平克否认了这种观点,认为男人和女人天生不同。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8个月大的男婴“布兰达”,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男性器官,父母接受医生的建议,动了手术,把他“改造”成了女孩。然而,布兰达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承受着性别错位的折磨,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男孩而被当成女孩抚养,最终在真相揭晓后通过手术重新变回了男性。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物学,强行进行后天改造可能导致更大的痛苦。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美国范德堡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七年级数学天才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数学天赋的男孩确实对数学物理等更感兴趣,但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女孩子其实对人文学科更感兴趣。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在大学里面,参与研究的女孩们选修的课程范围广泛涉及人文、艺术和科学,而男孩们则坚持选择了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课程。这说明,男性和女性的天赋存在天然的差异。
由于天赋不同,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偏好也不同。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从事体力工作或危险性工作,如工厂机械修理、石油钻探、清理油罐舱之类条件艰苦但报酬可观的行业。而女性更可能会选择稳定而安全的工作,如行政职员、办公室文员等。即使在两性能力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也更愿意冒险一些。因此在推动女性平权运动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一事实,不能罔顾两性在先天心智和能力上的区别,否则,男女完全平等,实际就是另外一种的男女不平等了。
介绍完这点,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跟你说了白板说视角下的人性。这种观点认为人性是一张白板,大脑的想象力、推理能力等所有能力,都是来源于后天的塑造。
接着,我们跟你说了近代科学家们对白板说进行的反思,以及平克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论证了白板说的错误。对于推翻白板说可能带来种族歧视的担忧,平克认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性认知不仅不会导致这个后果,反而能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启迪。
最后,我们介绍了平克对人性的一些不同以往的新观点,比如,白板说认为认知由外部决定,平克认为人类的认知由大脑决定;白板说认为暴力不是人的天性,是由后天习得的,平克则认为暴力是大脑自带的设计架构,人类不能消除暴力,却可以控制开启暴力的机关;白板说认为孩子生来脑袋空空,所有的知识、习惯、特性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平克则认为孩子生来带有心智性格,基因对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撰稿:储殷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