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洗脑术》 韩巍解读

《洗脑术》| 韩巍解读

关于作者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英国著名的独立纪录片制片人和作家,擅长揭露那些不为人知的军事以及国家安全领域的问题。为了研究可卡因的生产和贸易问题,斯垂特费尔德跑遍英国图书馆和医学实验室,还去监狱采访大毒枭,去纽约和南美洲的街头采访小毒贩。为了拍一部政治暴力行动的纪录片,他和摄制组分赴世界各地,去采访各种反政府武装甚至是恐怖组织的成员。他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恐怖时代》获得了英国广播奖。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斯垂特菲尔德用文献和采访两种方法相互印证,揭秘了洗脑术的起源和变迁。作者经过对苏联洗脑传闻的追溯,和对美国中情局等机构洗脑术研究的历史考察,认为洗脑神话是美国军方和媒体包装出来谎言,坊间流传的种种洗脑传言几乎都是虚构或者夸大的故事。洗脑作为一种流行的阴谋论,在美国的盛行程度极高。

核心内容

洗脑神话是美国军方和媒体包装出来的谎言,洗脑的传闻之所以能够流行,源于人们对未知和反常的恐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这是一本帮助你了解“洗脑术”真相的神作。全书大约28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洗脑术的真相——洗脑术是美国军方联合媒体包装出来的谎言,洗脑的种种传闻之所以能够流行,源于人们对未知和反常行为的恐惧。

提起洗脑一词,你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关洗脑的传闻或故事。比如有人认为,恐怖分子就是被极端宗教组织给洗脑了,所以才毫不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再比如传销组织,在我们的印象里,里面也都是洗脑高手,所以传销人员才相信自己能通过发展下线,一夜暴富;再比如,好莱坞的电影中,也有会洗脑的超级英雄,比如 X 战警,他们可以通过心灵感应等超能力,控制普通人的行为和意识。说白了,洗脑在大家看来,就是运用某种手段或者能力,将信息灌输到对方脑海里,影响对方行为的一种心灵控制术。

这世上到底有没有这种神秘的心灵控制术呢?人脑真的可以像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么?本期音频给你分享的这本《洗脑术》,就是通过考证诸多洗脑传闻的真相,来揭秘洗脑这种神秘的心灵控制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权力的危险,并对自身的脆弱保持警惕。

这本《洗脑术》追溯了“洗脑”这一词汇在美国社会发明和传播的过程,帮助我们搞清楚“洗脑”这个词的起源,以及洗脑神话流行的秘密。作者不但分析了不同年代的洗脑传闻,查证了涉及洗脑术的各种重要文献,还亲身采访了很多关键人物。比如当年直接参与这些洗脑事件的特工、军官、广告商和科学家等等。根据本书作者的考证,洗脑作为一种流行的阴谋论,在美国非常盛行,坊间流传的种种洗脑传言,几乎都是虚构或者夸大的故事。因为在心灵控制的世界,证据越少,阴谋就越可怕。所以面对媒体推广的洗脑故事,逻辑和常识几乎是无效的,这一切导致了洗脑传闻愈演愈烈。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洗脑的故事,它甚至超过了肯尼迪刺杀案、梦露之死等事件,已经是最盛行的阴谋论。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洗脑恐慌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洗脑”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媒体创造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正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虽然两个大国没有正面交战,但在一些地区还是会有局部对抗。美国军方发现,在海外战场被俘虏的美国士兵,不但通过敌国媒体怒斥资本主义制度,还说出了许多并没有做过的罪行,而且这些士兵在被释放后,竟然拒绝返回美国。美国军方找不到原因,就发明了“洗脑”这个词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认为苏联阵营掌握了洗脑能力,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让战俘承认没有犯下的罪行,说出违反常理的话。那个时候,苏联人会洗脑的传言闹得美国社会人心惶惶。

那么美国军方对此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在冷战期间,一旦敌人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美国就觉得自己也必须要迎头赶上。所以国防部和中情局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相应的心理控制技术。中情局一直对药物审讯等手段感兴趣,1950年,中情局开始实施一个代号为“蓝鸟计划”的行动,目的是防止特工被敌人的洗脑技术控制。1953年这个行动最终更名为“心灵控制计划”。更名意味着美国从防止被洗脑,发展成主动去洗脑,他们开始研究在审讯中如何利用特殊手段,比如药物,心理控制,从敌人口中套出情报,甚至向敌人灌输特定的思想。同年,英国的联合情报委员会,也成立了逃兵和战俘情报委员会,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士兵的反洗脑能力。

到了1955年,一本名为《洗脑汇编》的小册子在美国军中流传,据说是苏联特工头目写的。在这本小册子里,苏联号称能够使用药物、拷打、催眠等方法,使特工招供。书里还说,只要心理手段使用得当,敌人的忠诚就会遭到腐蚀、思想就会崩溃,最终会像无足轻重的虫子一样被捏得粉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虽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证明苏联已经拥有了这么高超的心灵控制技术,但是在冷战时期,军队都是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来看待对手的信息,所以美国高层更要加大对洗脑术研究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到了1958年,发明“洗脑”一词的记者爱德华·亨特对大众做了一个演讲,说苏联的洗脑技术不仅能够让战俘招供,还能改造普通老百姓,能让普通人也叛变国家。用这位记者的话说,“现代战争的挑战已经蔓延到每个公民的家门口,冷战阵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美国军方对苏联洗脑术的紧张感经由媒体的渲染传播到美国千家万户。大家都知道了洗脑这个词,并把它和意识形态敌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洗脑恐慌的起源。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洗脑恐慌是怎么发生的。简单总结一下,“洗脑”一词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用来解释战俘叛变行为所创造的新词汇。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苏联人能洗脑的传言,还是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认可。这个事情经由媒体的宣传,让整个美国社会都将洗脑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既然产生了恐慌,军方自然要应对,那么美国采取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洗脑术呢?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二个重点内容,洗脑研究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作者为了研究洗脑术,专门调查了上世纪50年代中情局的情报,他发现,那个时候苏联的洗脑术被传的神乎其神。除了用严刑拷打来逼迫战俘招供以外,美国还认为苏联科学家发明了类似吐真剂的神奇药物,只要让俘虏吸入,就能说实话。美国相应地也尝试用毒蘑菇研发致幻剂,让战俘产生幻觉,他们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获取情报和供词。

同时,心理学家不但尝试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进行洗脑,还协助军方开发催眠术用于调查和审讯。总之,关于洗脑术的传闻和实验五花八门。美国军方从诸多所谓的泄密信息中,推断出苏联进行洗脑术的工具,包括药物、致幻剂、心理学等等。所以他们也相应的投入经费,在这几个方面开展大量实验,企图摸索出敌人心灵控制的秘密,比如研发药物和进行电击。还有记载显示,中情局利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对犯人进行深度催眠,来获取军事情报。

在这股洗脑研究的热潮中,有一项饱受争议的洗脑实验叫做感官剥夺实验。麦吉尔大学的一名心理学系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理论。他说,如果把人放置在一种所有感官刺激都被切断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让人近乎崩溃,因此更容易对其植入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经听过,如果一个人走在沙漠里,就可能会产生幻觉,独自航行的海员则可能会迷失方向,困在漆黑洞穴中的探险家,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近在咫尺的出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个体的听觉、视觉、触觉都被隔离后,个人社交技能就会几近丧失,难以觉察到周边的环境信息,甚至意志力也变得薄弱,所以他们认为这时候是洗脑的最佳时机。

英美等国家的国防部门都对这个研究结果很有兴趣。据说在麦吉尔大学,军方和科学家建立了几个实验室,让实验对象带着磨砂玻璃的眼镜,带上持续播放白噪音的耳机,切断视觉和听觉。除此之外,实验对象手上还得带上个硬纸筒,让他们不能触碰房间里的东西,切断他们的触觉。科学家打造了一个感官隔离的环境,让实验对象每天在这个封闭的小隔间里活动。受试者都觉得在这种环境生活是个折磨,几乎没有人能撑过三天。科学家相信,这种隔离会降低实验对象的距离感和辨识力。这种判断力的下降,就可以为洗脑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科学家在实验对象的耳机里,放一些重复乏味的听力材料,然后滚动播放一些演讲录音。美国军方想知道,实验对象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听乏味的听力材料而去听演讲录音,进而逐渐接受演讲的讯息呢?

实验结果显示,很多实验对象,在经过这个阶段的试验后,的确产生了某种幻觉,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有很多不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志愿者,在实验中听了鼓吹超自然力量的录音后,声称自己看到了鬼魂。这么一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这种残酷的实验似乎真的能够有目的地动摇人们原有的自我认知,给人植入思想。

当然,洗脑术的流行不单单存在于美国军方。我们在刚才谈到过,因为洗脑已经由媒体的渲染,从军方流传到了民间。所以在民间,尤其是在广告界,也有和洗脑相关的传言和实验。

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人宣称他发明了一个设备,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向电影屏幕投射图像。这些图像闪动的时间只有千分之一秒,肉眼几乎察觉不到,但依然可被潜意识捕捉到。此人号称用这种设备在电影中间,插入让观众吃爆米花、喝可乐的画面,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观众购买爆米花和可乐的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用潜意识,影响目标行为的洗脑术。很多广告商都对这种方法趋之若鹜,因为人们都要看电视、听广播,要是掌握了用潜意识洗脑消费者的方法,在媒体上投放潜意识广告,岂不是可以随意控制消费者的行为?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广告圈,潜意识广告特别流行。比如有广播公司就在电台节目中,插入潜意识广告,让听众“喝七喜”“购买某品牌石油”或者“拨打电台互动电话”等等。

事实证明,用潜意识洗脑实际上是个不靠谱的骗局,号称发明那个特殊设备的所谓专家也被揭了老底,因为他在专业人士监测下的重复实验都没有成功。他宣称进行爆米花可乐购买实验的那个电影院,也被发现容纳不了实验数据中所宣称的人数。这个人在后来的采访中也坦承他们当时只有少量的数据,所以说,根本不存在用潜意识洗脑的设备。不过,虽然潜意识洗脑是个骗局,但是广告商和营销公司,却在那个年代挣了实实在在的钱。

有意思的是,虽然50年代末的潜意识洗脑术没人相信了。但在80年代,重金属和死亡摇滚乐的流行,又把潜意识洗脑带回了舆论中心。当时出现了一些传闻,说有些青少年因为听死亡摇滚乐而自杀。有批评者就指出,这是因为摇滚乐手会在唱片音轨里插入潜意识讯息,教唆青少年自杀,一度引发了很多民间针对唱片公司的法律诉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了,军方也都已经不再大肆宣传关于敌军会洗脑的新闻了,但一些神秘宗教的流行还是让民众对洗脑术心有忌惮。尤其是一些中年人,当他们看到孩子加入了一些新宗教,甚至是有邪教性质的组织时,他们都认为是洗脑术改变了孩子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在冷战期间,洗脑术的恐慌促使军方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心灵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不但包括刑讯和药物,还包括科学心理学实验,比如感官剥夺试验。与此同时,在军界以外,潜意识洗脑的说法也在广告圈被炒的火热。虽然大部分洗脑传言都被证明不靠谱,但是洗脑术的影响力还是蔓延到了冷战以后。

那么,为什么不太靠谱的洗脑术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个重点内容,洗脑术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作者通过翻阅中情局当年的报告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情局从一开始就怀疑,苏联根本没有控制思想的绝密技术。1953年的中情局文件中就显示,苏联所谓的审讯手段,只有酷刑和反复威胁两个组成部分。而这种审讯方式,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新发明的心灵控制术。那个时候,英国情报部门的资料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俘虏之所以会认罪,是暴力、威胁、饥饿和恶劣生存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思想植入之类的魔法。之所以很多美国战俘做出了不合逻辑的招供,是因为这些战俘,为了免遭更为严重的折磨,故意使用极其荒谬的口吻,试图向同僚传递出他们正在惨遭折磨的信息。那么,美国军方的情报部门,既然已经都看穿了这些现象的本质,为什么还让媒体对外宣称是苏联人发明了洗脑术呢?

本书作者经过调查,发现当时美国被俘虏的主要是军官。为了保全面子,美国高级官员需要找一种解释,来应对国内或国际上的责难。这个词要既能引起恐惧,又能起到谴责苏联行径的作用。中情局则顺势利用了“洗脑”这个概念。而创造“洗脑术”一词的记者爱德华·亨特,本身就是领着中情局薪水的宣传人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洗脑”这个在中情局授意下诞生的词语,就这样被兜售给了美国政府、联合国、媒体和全球公众。对美国高层来说,洗脑这个概念被媒体推广到全世界,激起了民众对苏联敌人的恐慌。而对中情局来说,靠着这种恐慌,他们可以申请到不菲的研究经费开展各种实验。但是,最终这些实验都被证明是浪费钱财,没有太多实质用处。所以对美国人而言,洗脑是对冷战的一种隐喻:美国人是自由的,苏联人都是机器人。而军方所谓的洗脑术只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而制造的噱头。

那么在军方之以外,洗脑术的各种故事,为什么也广泛流传呢?作者认为,被洗脑是个万能是说法,能用在所有举止反常的人身上。比方说,士兵投降是被敌人洗脑,消费者购买商品是被广告洗脑,青少年不听话是被摇滚乐洗脑了。洗脑这个词成了个万金油。对于不理解的事情,我们都给出洗脑这个简单的答案,它可以帮助我们省去一切涉及研究、分析和思考的复杂解释,把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洗脑会成为最大的阴谋论。

虽然洗脑这套说法,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安慰,能帮助我们接受与自己观念不太符合的反常行为。但是它的危害也是明显的。第一,洗脑论阻碍了我们对反常行为的真正探索,导致我们无法正确看待反常行为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很多美国父母觉得孩子被摇滚乐洗脑了,变得很叛逆。他们就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孩子和父母的沟通模式出现了问题;教育部门也不会反思,是不是已经需要改革青少年教育了。大家一味指责摇滚乐的洗脑神力而无所事事,反而在日后还要继续受到同样问题的困扰。

其次,洗脑让正常的我们把那些被认为不正常的人区分开,认为行为不正常的人都是被洗脑的,从而不会尊重他们的独立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洗脑真是一个很恐怖的存在,它将我们和反常隔离开,让我们无法真正地去了解和研究反常行为。

最后,洗脑标签会将我们引入本不愿意涉足的所有方向,中情局的洗脑谎言发展到今天,也把自己卷入了洗脑阴谋论的骗局之中。因为中情局研究洗脑,而人们认为邪教和恐怖分子也会洗脑,好事之人将这两者稍做关联,就大肆宣称中情局是邪教和恐怖分子的幕后主使的言论。洗脑的传闻不但让不可能的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还让真正的真相永远被阴谋论所掩盖。

以上就是和你分享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洗脑恐慌是美国军方和媒体联手创造出来的谎言。洗脑传闻之所以能在战后继续流行,是因为洗脑传闻能够省去人们复杂的思考过程,用来解释任何和常识不一样的反常行为。用洗脑解释一切反常行为固然省时省力,但也阻碍了我们对事情真正原因的探索和分析。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谈到了洗脑恐慌的缘起。二战时期的美国士兵在局部战争中被俘虏,他们承认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罪行,并在媒体中公开宣称反对资本主义,这种表态被媒体和军方解释为苏联洗脑的结果。一时间,社会上人心惶惶,美国民众都觉得苏联掌握了能控制人思想的魔法。

其次,我们聊到了洗脑研究的流行。为了应对苏联先进的洗脑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去开展洗脑和反洗脑的研究,包括审讯技术的提高,药物开发以及心理学实验。同一时代,在广告圈,通过潜意识洗脑消费者的说法也得到热捧。很多商家开始在大众传媒上投放潜意识广告,希望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即便在冷战后,各种洗脑的传闻和故事依旧在社会上非常流行。

最后,我们说到了洗脑术流行的真相。苏联人会洗脑的传闻,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迫于舆论压力和利益考虑,美国军方联合媒体创造出了洗脑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不但帮美国解决了军官叛变的面子问题,还强化了人们对苏联的恐惧。同时,中情局借此申请大笔经费开展研究,部门利益得到了满足。广告界的潜意识洗脑也被证明是子虚乌有。其实,洗脑本身只是一个万金油般的借口,它让我们把反常行为进行了简单化的解释。在偷懒的过程中带来了心理安慰。但洗脑论调的危害也很明显,它让我们无法对反常问题进行真正科学的研究和解释。

作者认为,干扰大脑的手段也许确实存在。比如,剥夺人们的睡眠和食物等正常生理需求可以摧毁人的意志,利用负罪感可以让对方俯首听命,但这些都是心理学的常识,也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沿用了数百年。神奇而玄幻的洗脑术其实是不存在的,洗脑阴谋论能流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未知和反常的恐惧。每当我们感觉到恐惧或者迷茫,就把它呼唤出来解释那些令我们紧张的事物。

冷战时期,中情局的恐惧来自苏联;70年代的美国,人们恐惧的是新宗教运动和在不知不觉间被广告所控制;80年代,父母们恐惧的是重金属和死亡摇滚。按照作者的原话,“洗脑就像蝙蝠侠,冲破黑夜拯救我们”。斯垂特费尔德的这本《洗脑术》,为我们追溯了洗脑这一词汇在美国社会的兴起和传播,为我们搞清楚了洗脑这个词的起源,以及洗脑神话流行的秘密。面对未知,勇敢探索的科学精神才是正道,简单地用洗脑来解释一切问题,不是一个可取的做法。

撰稿:韩巍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