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房间里的大象》 李睿睿解读

李睿睿解读:房间里的大象

关于作者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Eviatar Zerubavel),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为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他在认知社会学领域声望卓著,著有《七日周期》(The Seven-Day Circle,1985)、《完美界线》(The Fine Line,1991)、《时间地图》(Time Maps,2003)等。

关于本书

这是学术界第一本关于“集体沉默”研究的书。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结合我们的日常经历,分析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沉默和否认现象,探讨集体沉默的产生、发展原因,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对于那些的负面的集体沉默,作者提出了应对和破解的建议。

核心内容

所谓“集体性沉默”,指的是面对那些显而易见、无法忽视的事实或真相,所有人全部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在作者看来,这样的一种沉默方式,也可以叫做“合谋性沉默”。集体沉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诸多因素有关。除去那些善意或中立的集体沉默,很多否认和沉默并不能带来更多安全感,反而可能会在未来引发负面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5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那就是“集体沉默”现象的产生及其特征以及如何勇敢地打破这种沉默,从而捍卫我们生活中的公平正义。

你可能会问:这样一本研究沉默现象的书,为什么要叫《房间里的大象》呢?这里所谓“房间里的大象”啊,是一句西方的谚语。我们知道,大象的特点是体积巨大,行动迟缓——假如说,现在房间里如果站着一头大象,那么你肯定是能看见这个庞然大物的。所以这里的“大象”,是指那些非常明显的、以至于让我们根本无法忽视的事实和真相。那么所谓房间里的大象,说的就是:虽然有些事情就明摆在那里,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却对这些事绝口不提,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用打岔的方式来顾左右而言他,逃避,或者回避。这种奇怪的场景,就像是我们明明知道房间里站着一头大象,却假装对其视而不见,甚至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地绕开,生怕碰着它。

对于这种现象啊,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感触。比如说,著名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再比如:某个相亲节目,男嘉宾一上场,现场24盏灯一瞬间全部灭掉,他只能黯然离场。场上主持人和女嘉宾们纷纷开始分析他为何会失败。有人说他太紧张了,有人说他某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反正七嘴八舌地给出了各种理由,但就是没人肯说出背后真正的原因:他只是一位清洁工。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房间里站着一头大象。

这本书研究的就是房间里的大象这样一种特殊的沉默现象。书里把这种现象称为“合谋性沉默”,就是大家一起谋划的、不约而同的沉默——这也叫做“集体沉默”。集体沉默会助长罪恶,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但是集体沉默的出现却未必是因为这些人缺少道德良知,而是同一个社会的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因素有关。换句话说,在一定条件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集体沉默的帮凶。所以社会成员应该通力合作,想方设法把大象拉到聚光灯下。

本书作者名叫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他是一位社会学教授,任教于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泽鲁巴维尔是犹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以色列。这段童年经历使他目睹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尤其是大人们对一些历史敏感问题的回避。这引起了他对沉默现象的最初兴趣。后来他又从各种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收集了丰富的材料,结合我们的日常经历,完成了这本研究集体沉默的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有四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集体沉默现象的特征和要素;第二个重点,是这种集体沉默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第三个重点,是集体沉默会导致哪些后果,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第四个重点,是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打破这种集体沉默。

先来看看:集体沉默现象的特征和要素。前面已经提到,所谓集体沉默,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明明大家都很清楚发生了某件事,却一个字都不愿去提起。比如说,有个隔壁老王,我们可能早就知道他们家存在家暴的问题,晚上经常听到隔壁老王的咆哮、女人的哭泣和哀求声音,但是第二天在电梯里碰见这位邻居,大家更多的选择是相互客气地笑笑——对于女人脸上的淤青,我们不会问,她自己也不会说,于是,大家一起保持了闭嘴。

那么除了这种大家不约而同的“不说”,它还有另外两个表现特点:“不听”和“不看”。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民间造型,叫做“三不猴”。就是三只小猴子,一只捂着眼睛不看,一只捂着耳朵不听,一只捂着嘴巴不说话。它们非常形象地表明,集体沉默其实包括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说这三方面的含义。其实,对于那些比较尴尬或敏感的事情,我们采取的策略往往都是故意不去看、不去听,更不去说。

关于集体沉默,有两点还需要注意。第一,在外人面前,几个当事人一起保守某个秘密不属于集体沉默。集体沉默指的是明明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相互之间却全部闭口不谈,仿佛没有这件事一样。第二,集体沉默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一片安静,而是不谈论某件特殊的事。事实上,人们还常常使用声音去掩盖沉默。正如一句歌谣所说:“我们聊聊天气。我们聊聊工作。我们什么都聊——除了房间里的大象。”

那么,集体沉默常常和哪些话题相关呢?主要是暴行、丑闻、同性恋、酗酒等令人感到恐惧或尴尬的敏感问题。比如说,二战期间,许多普通德国人其实都知道在集中营里等待犹太人的命运是什么,但他们一直老老实实上班下班,规规矩矩执行上级命令,从来不谈论集中营里发生了什么。再比如,美国军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性恋现象,但是军方对于同性恋问题采取的是“不能问,不许说”的策略,虽然人尽皆知,却绝不能公开谈论。无论是德国的种族大屠杀还是美国的同性恋军人,就如同光着身子的皇帝一样,人们都知道房间里存在一头大象,可所有人却都对此保持沉默。

说完了上面的集体沉默的一些特点和要素,那么接下来你可能要问了:沉默这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和发生的呢?通常来说,就个体而言,选择沉默和某些心理因素有关。比如,有时对往事保持沉默,会避免因为掀开过去的伤疤而给当事人带来二次痛苦。很多大屠杀的幸存者,就往往拒绝同他们的孩子谈论自己曾经遭受的可怕经历,以躲避回忆带来的伤痛。有些沉默是出于恐惧。

在斯大林当政的苏联,为了自保,几乎没人敢批评残酷的政治大清洗,没人敢谴责那些触目惊心的暴行。也有些沉默是为了摆脱耻辱的感觉。像是私生子的身份、年轻时做过的蠢事等,当事人常常会选择回避而非坦然面对。当然,很多时候,沉默是多种原因的产物,比如纳粹大屠杀中人们的沉默,就是痛苦、恐惧和耻辱的结合。而当公司某位平庸无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儿子时,如果有人谈起他,我们恐怕会保持沉默吧,这时的沉默既有尴尬的成分,又包含了畏惧。

可见,个体沉默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对此进行道德谴责。那么由这些个体所构成的集体,他们的沉默,又会与很多社会性因素有关,比如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作者也为我们进行了逐一分析。

首先,作者认为,集体性沉默同一个社会内部的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人类的感觉和知觉系统特别奇妙。其实,在我们看到、听到某个东西和实际上注意到某个东西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我们在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时,尽管因为离得很近,完全可以把对方的穿着看得清清楚楚,事后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朋友衣服上的纽扣是什么颜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忽视,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忽略什么,注意什么,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的一种能力。我们慢慢学会从复杂的背景里抽出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东西,并不自觉地对无关紧要的人或物视而不见。至于如何判断什么比较重要、什么无关紧要,则同社会的文化习俗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社会文化和社会习俗会影响注意力的方向。你可能有类似的经验,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看到同一个东西时,他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北京胡同里转悠,外国游客看到的是带有老北京色彩的建筑特色和风土人情,当地居民则更可能边走边纳闷:街角那个卖烤白薯的小贩今天怎么没来呢?

在话题选择上,也是如此。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我们通常会受到自己身边人的影响,与周围的亲友和老乡保持一致。就像性话题,东亚家庭中几乎很少有子女会主动跟父母提起,但是黑人女孩就常常能开诚布公地和她们的母亲谈论这个问题。这就是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社会习俗中,我们应该忽略的事物通常以禁忌的形式表达出来,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有一些禁令,明确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绝对不许“去看、去听和去说”。而挑战这些禁令的人,会被视为社会的异端,不被社会所容。比如很多组织,不管是意大利的黑手党,还是美国的警察局,都不许成员自曝家丑,不许出卖同伴,否则会施加各种报复或惩罚。

“礼貌性忽视”是一种更温和的社会禁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沉默是为了掩饰尴尬或给对方留面子。比如出于礼貌,在谈话中应该忽视别人的口吃或口臭,对那些人们可能不想让你知道的敏感信息也要非礼勿问。如果有人非常唐突地提到不该谈论的话题,就会被看作不懂人情世故,破坏了社会默认的规则,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斥。

在《皇帝的新衣》故事结尾,是一个孩子大声喊道:“皇帝根本就没有穿衣服嘛!”集体沉默这才被打破。安徒生让小孩子成为第一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人,绝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因为成年人早就习惯于遵守社会习俗,不去关注那些不该关注的事物,不会说出那些不该说出的话。而小孩子还没有学会世故圆滑的人际交往守则,他们对皇帝的尊严和权威毫不在意,自然能够轻易说出真相。

其次,作者认为,集体性沉默同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有关。人们的社会关系通常包含了权力的关系。而权力在社会中的分配,是永远不均匀的。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所能表达的范围,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上级面前,我们有很多话都不好说出口,不得不保持沉默。所以在《皇帝的新衣》中,只有把故事的主角设计成皇帝,才能推动情节发展,产生巨大的戏剧效果。想想看,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没穿衣服,还在大街上耀武扬威地走来走去,早就被人骂回家了。同样的疯狂举动,由手握大权的皇帝来做,臣民们只能纷纷恭维那件并不存在的衣服。

权力可以控制人们的关注范围。越是有权力的人,所得知的机密信息就越多,对信息传递的控制也越高。比如,纳粹德国的高级军官肯定对屠杀犹太人的计划非常清楚,但一个普通士兵也许只负责没收犹太人的随身物品。在他看来,有些事情既然自己没有参与,并不完全清楚,那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

权力还可以控制人们的表达范围。权力能够决定哪些东西可以说,哪些东西不能说,并用强制的方式防止信息进一步流通。就像我们常常能听到上级对下级说:“不要谈论那件事。”此后,下级就会对那件事保持沉默。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阿根廷,好多批评政府的人都被杀害或关押起来,与此同时,当局又下令禁止谈论这些失踪人口,就仿佛从来没有这些人一样。

可以想象,那时的阿根廷,到处都站立着政治迫害的大象。有时权力会通过一些更微妙的方式对知情者施加压力。比如,好几位白宫的特勤专员,都目睹了克林顿总统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丑闻,但是长官对他们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什么也没发生。”这之后,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此外,像是“封口费”或“保密协议”,就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控制手段,通过贿赂受害者,来换取他们的沉默。

最后,作者认为,集体性沉默同人际互动有关。集体沉默之所以被作者称为合谋性沉默,就在于它具有合作的特征。这种沉默涉及的通常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一起去回避或共同否认某件事。既然是一个群体,那么,不管是几个朋友的小圈子,还是一个大型组织,内部都会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这时,沉默就是一种集体行为,正是你们不说、我们也不问的共同努力,才构成了沉默的“合谋”。

就像“三不猴”所展示的那样,不看、不听、不说共同建起一道沉默的双重围墙。例如,纳粹分子竭尽全力向生活在集中营附近的德国居民掩饰真相,居民们则明明觉得集中营有问题,却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询问,也不谈论。这就是一种合谋。再比如,大屠杀的幸存者不愿向后代讲述自己过去的悲惨经历,他们的后代也因为害怕得知真相后的痛苦而从不询问。“你不说,我也不问”,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集体沉默中大量存在。

书中还特意提到了这样一个心理学规律:我们周围“沉默的旁观者”越多,我们就越倾向于加入这只沉默的大军。曾经有新闻报道,整整一节地铁车厢的人,在面对两个小混混行凶时,都默不作声,目睹悲剧发生。对此,不能仅仅从道德角度进行谴责。恰恰是因为旁观者人数很多,当某人发现周围的人都对恶行视而不见时,便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可能会想:“也许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吧?会不会是我反应过度了?”一番心理活动之后,终于选择了沉默。更糟糕的是,大家的集体沉默又会强化这种“事情没那么严重”的判断,每个人的沉默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支持,于是形成了沉默的恶性循环,阻止了任何可能采取的积极行动。这就是典型的社会互动,对集体沉默的影响。

上面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集体沉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那么接下来为你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种集体沉默,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哪些后果呢?事实上,除了少数因为“礼貌性忽视”所形成的沉默,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交上的得体行为外,大多数集体沉默都只是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了长远利益,会给未来埋下问题的种子。

比如,沉默会给个体带来认知方面的困扰。拒绝面对事实,本质上就是欺骗,会扭曲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而如果一个人的感官经历得不到确凿证据的支持,他可能会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官,开始怀疑这个自己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记忆中的世界。这种诡异的感受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甚至成为恐惧的来源。就像酗酒家庭中的孩子,他和妈妈、姐姐一起回到家,发现爸爸烂醉如泥地倒在沙发上,大家却一句话不说,只是默默地把房间打扫干净,第二天,依然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久而久之,他会对此产生困惑,认为这是自己幻想出来的。

再比如,沉默会使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缺少信任,互相提防。明明是大家都经历或都知道的事情,却要故意当它不存在,明明内心深处充满了千言万语,却要把谈话范围限定在一个沉闷却安全的领域。我们经历的集体沉默越多,就越感到孤独,越觉得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是那么陌生,与人交往也变得疲惫不堪。此后,很可能不仅仅是某个禁忌的话题,任何想法都不愿同别人分享了。

再比如,沉默会助长罪恶,导致社会的道德崩坏。沉默和保密是坏人的武器。这种对暴行或丑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沉默行为,是对罪恶的鼓励和纵容,会引发更大的罪恶,并逐渐瓦解人们的道德感,摧毁社会稳定的根基。正如一位政治理论家奥尔福德所说:“最有效瓦解道德行为准则的方式,就是不讨论,而且不讨论这种不讨论。”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沉默,还会自我繁衍。我们假装看不到大象的时间越长,大象在我们脑海中就变得越大,我们就越不敢说出它的存在。同理,保持沉默的时间越长,沉默便越不容易被打破,社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永远不要忘记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告诫:“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集体沉默的后果。听到这里,你肯定要问了,到底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可怕又诡异的沉默呢?下面就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沉默,成功开展一场针对这种“大象”的公开讨论。

首先,要打破沉默,我们必须公开承认大象的存在,把人们一直心知肚明的事情摆上台面,让它进入街谈巷议,成为大家交流的话题。不再沉默,要求我们把大象说出来、写出来或者用行动彰显出来。1894年,法国的一位低级军官德雷福斯遭人诬陷,后来被革职流放,因为他是一位犹太人,而当时的法国正弥漫着反犹主义的浪潮,所以人们对这起冤案不闻不问。最终,是大作家左拉发表了题为《我控诉》的公开信,才打破集体沉默,唤醒了社会良知。

其次,打破沉默需要我们从“背景”中把大象拖出来,给它打上聚光灯,增加它的可见度。比如,通过展示纳粹暴行的图片迫使德国人正视大屠杀的现实,通过在电视节目中大声念出遇难者的名字来强调被政府淡化处理的灾难。而且,我们说话时也别再绕弯子,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清清楚楚地指出大象的存在。当然,如果再加上一点幽默感就更好了,沉默将在会心一笑中被打破。

最后,打破沉默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通力合作。第一个勇于指出房间里的大象的人,只是开启了说出真相的第一步,其他人必须紧随其后,才能真正结束沉默的合谋。正如团体的力量可以强化沉默,利用团体的力量也可以打破沉默。在勇敢者的带动下,如果打破沉默的人越来越多,并在人数上逐渐占据优势,那么,承认大象存在的压力就会超过否认它的压力,最终使形势发生逆转。在安徒生童话里,小男孩是第一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人,但更重要的是父亲支持了他,周围的人也纷纷表示赞同,最后整个大街上的人都叫喊起来,皇帝的新衣这头大象便轰然倒下了。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那个打破集体沉默的勇敢者,人们的反应通常大不相同。有人呼应,有人继续沉默,也有人试图转移话题,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开,更有人会气急败坏地宣称打破沉默之人居心险恶,是社会公敌。除了少数例外,总体而言,打破沉默者会成为很多人仇恨的对象,并因此受到挖苦、羞辱和孤立。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鼓起勇气,拒绝做鸵鸟。否认真相也许可以让我们暂时不用想起某些不愉快的事,却并不能让这些事情烟消云散。打破沉默则会使深陷其中的人得到解脱,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正义。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回顾一下上面为你分享的几个重点。

首先,我们说到了集体沉默现象的几个特征和要素。集体沉默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作者把它称之为“三不”——也就是“不说”“不听”和“不看”。这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种人性深处的逃避行为。那么激发起这种逃避态度的,往往是一些暴力、丑闻、权力等等,这些令人感到恐惧或尴尬的敏感问题。

其次,我们说到了集体沉默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就个体而言,选择沉默是为了避免痛苦、摆脱耻辱或掩饰尴尬。集体沉默现象的出现主要同文化习俗、权力结构和人际互动等社会性因素有关。社会的文化习俗往往通过禁忌的形式告诉我们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权力结构则可以控制人们的关注范围和表达范围。集体沉默还和人际互动有关,每个人的沉默都会对周围人的沉默构成一种支持,从而加重了沉默的恶性循环。

第三,我们说到了集体沉默会导致哪些后果。对于生活中那些明显存在却又让我们感觉难以启齿的事实,否认和沉默并不能带来什么安全感,反而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问题。比如,会令人对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产生怀疑,会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还会助长罪恶,导致社会的道德崩坏。更可怕的是,沉默的时间越长,沉默便越不容易被打破,社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最后,我们说到了如何才能打破沉默。要终结沉默,就必须想方设法把大象从“背景”中拖出来,就必须战胜心中的软弱与畏惧,高声说出事实真相。社会成员还应该通力合作,形成一股合力,用团体的力量去打破沉默。其实,正是我们的否认和沉默,才使房间里的大象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而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就会神奇地缩小,最终被我们赶出房间。

撰稿:李睿睿、任玥 脑图:摩西 转述:李睿睿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