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情感依附》 李桑解读

《情感依附》| 李桑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两位作者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都是医学博士,作为精神科医生在加州伯克利市执业,并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

亨利·马西是研究“依附关系”的国际知名学者,在母婴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内森·塞恩伯格是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主要针对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开展长期研究。

关于本书

本书根据一项跨时30年、有效样本量为76个家庭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写成,针对原生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责任、如何更好养育孩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包含了大量访谈、心理测试以及母婴互动的相关资料,被认为是对家庭教育传统理念的重大颠覆。

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读完本书后认为: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在此后生命中善待自己,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善待你和他自己。

核心内容

养育孩子是否有据可循?本书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两位作者的观点,那些能够给予孩子幸福人生的父母,他们身上都具备一些共性的关键特质,而这些特质是可以自我培养的。

此外,父母应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困难时期。在日常生活相处中,父母也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梦、早期记忆等等手段,更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0万字,我会用大约17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父母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而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层面的正面和反面例子,来学习正确的、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

这本书的副题是,《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里的“家”,指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拥有的第一个家,也就是我们和父母的家。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里,称呼母亲时,都用的是“mama”。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对母亲的高度认同,是我们的天性,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书则进一步指出,孩子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同父母,也就是说,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父母的,就会在孩子的人格中留下印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影响了我们一生。那么这种影响有多大呢?是否可以改变呢?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不妨让我们从头说起。

这里我们先要讲一个实验:在1963年,有两位心理学家,布洛迪和阿克塞尔拉德博士,进行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实验,他们招募了131位即将生育的母亲,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录像分析法、心理测试法,把重点放在三个年龄段,分别是孩子们在0—7岁、18岁,还有30岁时,观测他们如何建立独特的防御机制,他们的情绪、个人特长、心理矛盾以及人际关系等,对这些都进行了详细记录。最终不是每位参与实验者都坚持了30年,131个样本中,仅有76个样本是完整的,进入了最终的统计分析。这项实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大多数的被观察者,在他们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已经形成了他们一生的核心意识,母亲在孩子0-1岁时的养育是否适当,会持续地影响孩子在生命后期的心理成长,甚至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早期教育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之大、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影响之大,是不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呢?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本书的两位作者: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都是医学博士,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亨利•马西是研究“依附关系”的国际知名学者,在母婴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有卓越贡献。内森•塞恩伯格则是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主要从事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期研究。这本《情感依附》是二人首次合作的成果。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读完本书后说,如果你是父母或准父母,读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在此后的30年善待自己,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善待你和他自己。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些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第二,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第三,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第四,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先来看看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在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7个孩子成长的真实例子,3男4女,在样本完整的76组被观察的家庭中,他们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做得最好的,其共同点是:对孩子富有同理心,也就是说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投入、关心、有条理、亲切、对孩子有回应。当这些孩子长到30岁时,根据研究者的评估,他们也被认为是所有参与者中活得最好的。他们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心理健康,过着非常充实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经历,跟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尼古拉斯。在本书的作者看来,尼古拉斯在童年早期接受到的良好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成功人生。当他刚出生时,母亲和他待在一起,体贴、冷静、对他充满信心。在第一年头几个月里,母亲为他自豪,用母乳喂养他,父亲会在母亲需要的时候帮忙,并和尼古拉斯一起玩耍。第一年年底,尼古拉斯被查出肾脏异常,但在尼古拉斯长大后,父母也尽力瞒着他,不想让他因为身体缺欠而感到焦虑。当他到了入学年龄,并在智力测试中拿到高分时,父母反而决定不再抓他的学习,以免妨碍他的社交发展。

在教育孩子方面,尼古拉斯的父母认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并向孩子保证,无论世道怎么变,家里的一切都不会随便改变。如今,尼古拉斯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他风度翩翩、令人愉快,在一所大学任教,和妻子住在郊区,养了一条狗,计划在两年后生育一个孩子,心理测试显示他的心理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这就是尼古拉斯的成长经历,而其他6位,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都跟尼古拉斯家大同小异,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

那么根据尼古拉斯和其他6位幸福的小伙伴的经历,我们能总结出哪些成功经验呢?作者归纳了9条,分别是:1.对养育孩子有信心;2.对孩子的未来感到乐观;3.镇静、有反省意识;4.对孩子无条件的爱;5.适时对孩子共情,也就是说当孩子产生了某种情绪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理解他的感受;6.认可孩子表现出的积极性;7.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愉悦;8.为孩子制定某些纪律;9.母亲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在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中,有28个孩子被划归到“发展受阻”的一类。其中6个孩子把痛苦外化了,也就是向外释放、宣泄,表现出某些问题行为,比如多动症、暴力行为等等;另外22个孩子把痛苦内化了,也就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等等。这里我们先回答问题,然后带着答案一起去看下面的实际案例。发展受阻的孩子,其父母具备如下特征:1.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2.不能与孩子玩耍;3.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意识不到甚至有意否认这一点;4.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往往还不自知;5.把自己的需要摆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6.体罚孩子。这些行为,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下面我们来看主人公弗朗克的故事,体会上述的那些不当的教育行为,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在弗朗克小时候,母亲并没有给他充足的交流,总是像个木头人似的,冷酷且死气沉沉。在研究录像中,研究者发现她没有笑容,行为和表情都很机械,甚至给弗朗克喂吃的的时候,也很少跟他说话。只有在需要给弗朗克换尿布时,她才会轻轻地动一下。而当弗朗克很安静的时候,她总是会打扰他,让他变得很紧张。这说明这位母亲很难理解弗朗克的需求,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当弗朗克哭时,她表现得手足无措,没有任何反应。从3岁开始,弗朗克就经常挨打,直到7岁时,打屁股的次数才减少到每周一次。弗朗克的一位同学出车祸去世了,弗朗克的父母告诉他,这都是不听父母话的后果。

在弗朗克30岁时,研究者再次见到了他。从心理测试的结果来看,他在童年早期的人格原型,也就是压抑攻击性的习惯已经成型。他很难表达自己的愤怒——能控制愤怒是好事,但不会愤怒,这可就是一种缺陷了。他看起来很憔悴、很茫然。他告诉研究者,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他表现出了某些抑郁的特征,对自己感到困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目前的职业。他会周期性地做噩梦,在梦里,他被怪兽追赶,但是枪却熄火了。他有某些躯体症状,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却没有任何生理原因可循。自杀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援助。

听到这里,特别是与刚才提到的尼古拉斯对比后,我想大家应该或多或少认识到,好的教育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有人可能会说,这会不会是研究者的自我验证呢?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这是因为,根据弗朗克的早期教育对他未来发展做出预测的研究者,跟弗朗克30岁时评估他状况的研究者,并不是同一拨儿人,而预测和实际结果,是如此相近。

为了不让弗朗克的经历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在这我们有必要引以为戒,再来重复一下,导致弗朗克问题的不当教育方法:1.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2.不能与孩子玩耍;3.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意识不到甚至有意否认这一点;4.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5.把自己的需要摆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6.体罚孩子。

我们继续看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这个问题关注的是,作为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成长中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遭遇创伤和不利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离开或去世、新家庭成员的加入等。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一共包括8个遇到这些情况的孩子。他们在童年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研究者对他们的预期是:他们会发展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然而,当他们30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评估时却发现,这8个人在整体功能评定表上的得分,均低于平均值,他们还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在日常生活功能上存在某些困难,并且对生活感到不满。这里我们以奥利弗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奥利弗1岁时,研究者对奥利弗和她母亲的描述是:母亲坚定,有效率,动作简洁,为孩子感到自豪,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似乎做一切都不太费劲儿。孩子看起来非常满足,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然而在奥利弗14个月时,她的妹妹罗斯诞生了。母亲也在那时出现了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活力大不如前。奥利弗逐渐失去了和母亲的亲密联结。与此同时,奥利弗成了父亲最爱的孩子。但是,过早同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却妨碍了奥利弗的发展,使她表现出被动的、过于强调女性特质的行为方式。

奥利弗18岁时的心理测试显示,她的紧张和内心的冲突,看起来同她想要独立的愿望有关,但是这个愿望并不符合她想要依赖他人和得到照顾的心理。30岁时,奥利弗终于在更换了各种工作后定下心来,选择了物理治疗师的工作。但与她的事业相比,她与男性的关系则处在混乱之中。她总是选择不合适的男性交往,或者破坏掉一段美好的关系。为此,她不得不多次接受心理治疗。此外,根据相关测试的结果,奥利弗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至此,我们可以说奥利弗的人生轨迹已经严重偏离了研究者的预期。

我们看到,在奥利弗的人生故事里,妹妹的出生是意料之外的因素。作为孩子,奥利弗的认知有限,能力有限,她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父亲试图为奥利弗提供帮助,但却帮了倒忙。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呢?对此,本书作者给出的箴言是:防患于未然。这并不是说奥利弗的父母不应该要二胎,而是说父母双方应该对二胎的到来有心理上的准备,对各自角色的转变、责任的分担等问题,事先要有个商量。这样,第一个孩子才不会因父母的准备不足,而表现出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滞后。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4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孩子的故事,接近他们的内心。孩子们讲述的动物故事能够显示出他们对家庭的关注。他们几乎总是讲述关于家庭成员的故事,并表达对他们的情感。正是基于这种观察,才有了如今的心理测试。在心理测试中,研究者往往会给儿童一组动物图片,然后要求儿童分别就每幅图片讲一个故事。根据儿童的故事,我们往往能发现儿童对家庭的看法,以及某些被压抑的情绪。

第二种方法提供了另一条路径:通过儿童的游戏。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世界的外在显现,因此,了解了儿童的游戏,也就了解了儿童的世界。我们以刚才提到的弗朗克为例,他曾经在玩具房间放置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的玩具模型。他说,男人是父亲,孩子是他自己,他用这种方式想象父亲和他一起玩耍。而在现实生活中,严厉的父亲几乎从未与他一起玩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弗朗克在借游戏表达内心的愿望。

第三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孩子的梦。梦几乎总是跟产生于家庭的情感有关。这里还是以弗朗克为例,他曾梦到自己总是被怪兽追赶,而他的枪却不能射击。这可能有以下四层意思:1.因为父亲不陪他玩而觉得自己是怪物;2.因为坐立不安冒犯了父母而觉得自己是怪物;3.他没有办法攻击他人;4.他的性意识被压抑了。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说弗朗克在童年早期的人格原型是用友善来压抑攻击性,因此,似乎第三种解释更为符合他的情况。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最早的记忆。在研究中,父母高效、没有遭受过创伤、感到满足的研究对象,更不容易回忆起童年的噩梦或重复出现的梦。他们最早的记忆反映了早年在家庭中体验到的快乐。比如我们最早提到的尼古拉斯,他的首次记忆是两三岁时和父亲一起从山上往下跑,他形容当时感觉就像是从地面上飞了起来。这段回忆说明,尼古拉斯与父亲在一起非常开心,他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

作为父母,我们比心理学家离孩子的故事、游戏、梦与记忆更近一些。这些并不复杂难懂,这些路径可以让我们像心理学家那样,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在世界。

《情感依附》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

这本书讲的是,父母早期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就像书名说的那样: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作者通过一个庞大、漫长的实验,来展现这种影响,提醒我们四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2.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3.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4.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四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论证了这些:通过尼古拉斯的故事,我们了解了成功孩子的父母具备的特征,分别是对养育孩子有信心;对孩子的未来感到乐观;镇静、有反省意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适时对孩子共情;认可孩子表现出的积极性;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愉悦;为孩子制定某些纪律;母亲富有感染力。

通过弗朗克的故事,我们了解了发展受阻的孩子其父母具备的特征,分别是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会否认自己的情感;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自己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体罚孩子。我们在奥利弗的故事中看到了发展中的变数对孩子的影响,并简要地给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我们从心理学家那里偷来了几招,这几招分别是解析孩子的故事、游戏、梦、早期记忆,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

撰稿:李桑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