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机》 真真解读
《心理动机》| 真真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瑞典心理学家安吉拉·阿霍拉,专门研究影响我们的沟通趋势、成见、司法评估和非语言沟通。她长期从事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培训工作,她也培训过斯德哥尔摩警察学院(Stockholm Police Academy)心理学系的学者和警官。可以说,她多年以来的工作就是揣摩人类的心理动机,以及将她的这套理论教给她的学生们。
关于本书
人类主要会被三种心理动机左右行为决策,这三种心理动机分别是: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又是如何受制于它们的?
核心内容
心理动机是人类采取行动的底层逻辑,我们每一个看似理性的行动和决策,都离不开心理层面的感性感受,心理动机起效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主要会被三种心理动机左右行为决策,这三种心理动机分别是: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心理动机》,本书的副标题是“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
就像书名说的那样,心理动机是人类采取行动的底层逻辑,我们每一个看似理性的行动和决策,都离不开心理层面的感性感受,心理动机起效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主要会被三种心理动机左右行为决策,这三种心理动机分别是: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心理动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来说,它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出丛林的发动机,是人类的宝贵天赋。出于对稳定关系的追求,人类学会合群和从众,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制度,在群体的合作中做成了一个人做不成的事;出于对地位的渴望,人类不断向上,努力学习和工作,完成一项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类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发展,迭代着自己的认知水平。
但是从另一方面,心理动机也是人类天生的诅咒。因为要追求稳定的关系,因为害怕孤单,一个人可能不愿意离开一个对自己很差的人;因为追求更高的地位,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似乎失去了快乐的资格,那些不断谋求高位的人,人生变成了钻营和攀登;因为过于旺盛的好奇心,人类不能抵抗信息洪流的干扰,注意力变得破碎,任何需要长期反馈的专注事务,在这个信息时代都变得格外难以完成。
本书作者是瑞典心理学家安吉拉·阿霍拉,他专门研究影响我们的沟通趋势、成见、司法评估和非语言沟通。她长期从事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培训工作,她也培训过斯德哥尔摩警察学院(Stockholm Police Academy)心理学系的学者和警官。可以说,她多年以来的工作就是揣摩人类的心理动机,以及将她的这套理论教给她的学生们。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我就会为你依次解释这三个心理动机的原理,表现和副作用。要想用好心理动机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它,知道它的运作机理,对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自我觉知,避免那些由于心理动机的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利用心理动机这台天生的发动机,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完成生活中的挑战,获得幸福的关系,让它好的一面充分为我所用。
好,那让我们马上开始吧。
激发人类行动力的第一个心理动机,是人类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为什么人类要追求稳定的关系呢?因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包括被群体接纳和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是最能够让人感觉到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事情了。如果感到幸福,人们会更愿意寻找和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好心情循环,人也有动力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本书提到,一个感觉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甚至都会更健康,比不开心的人,更容易拥有健康的免疫系统。
作者告诉我们,人类为了追求稳定关系,有两个表现。第一个表现是:因为人类渴望被他人接受,于是总是去做合群的事。回想一下你最近做出的选择,任何选择都可以。你最近开始锻炼,周末看的那部电影,或者今晚准备去哪家餐厅吃饭。为什么你会做出以上选择?你可能说,你选择完全是因为你喜欢。真的是这样吗?事实是,朋友锻炼,你也跟着锻炼;一个你喜欢的影评人说那部电影是年度最佳,不能错过;看到同事在朋友圈上传了某家餐厅的照片,于是你也计划去那家餐厅试试。他人对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太渴望合群了,我们渴望和他人有共同话题,我们渴望知道别人知道的事情。有他人在身边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更快地喝完杯中的饮品。作者观察发现,人们为孩子起什么名字,听什么音乐,喜欢什么歌曲,买什么衣服,甚至工作有多努力,等等,其实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可能他人不是我们做决定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我们也很难找到完全不受身边人影响而做出的决定。
第二个表现是:因为害怕孤独,人很难放弃一段亲密关系。网络上频频出现PUA这个词,就反映了这种心理。即便一个人完全背离我们的需求,我们还是会对这个人产生依恋。比如一个女孩的男朋友明摆着完全不爱她,女孩的朋友都看得到,她的男朋友只是利用女孩满足欲望,或者获取钱财,还会贬低女孩的人格,不停暗示她不如自己。然而这个女孩,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段让她身心俱疲的关系。
作者提到,恶劣的关系对健康有害。身处不幸婚姻女性的免疫力,会比同龄人更差;如果一名女性与丈夫分开,但在情感上依旧依恋丈夫,女性的免疫力也会下降。 不只是婚姻关系,一项以双胞胎为对象的研究的结果显示,有良好人际关系和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双胞胎之间,身体衰老程度差距多达十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即便如此,很多这样的女性依旧会对这样的“渣男”产生依恋?
有一种解释是,渣男通过贬损女性自尊的行为,暗示这位女性不配拥有一段健康有爱的关系,来让女性对现在已经拥有的关系感恩戴德,或者只是因为这个女性认为必须改变这个人,只有她能关怀这个男人。
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和对方的手段无关,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那就是:人类会像避免痛苦一样,本能地避免孤单。孤单带来的伤痛在某种程度上堪比身体上的疼痛。为了避免孤单这种损失感,人类会努力维持某种不佳的关系,有人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在避免一种更可怕的未知的恐惧,就是独自一人。人们可能会想,“要是之后再没有其他人愿意和我在一起怎么办”或者是“这可能是我找到伴侣的唯一机会了”。如果你能认识到,其实自己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你就自由了,你也不再会被那些消耗自己的恶性关系纠缠了。
关于如何获得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你可以去搜索听书的《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本书作者提醒我们,认识关系的大前提是:如果你越能在人际关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激起正面的感受,你的这段人际关系越稳定,关系中的两个人也会越幸福。 也就是说,在关系中,“越积极,越幸福。”因此我们也能明白,那些在亲密关系中通过把对方的自尊心踩在脚下的“PUA大师”们,只能获得一时凌驾于另一个人的快感,他们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因为爱首先是自己主动无条件的接纳和奉献。
真正伤害亲密关系的,不是地位的相对低下,而是双方的不平等。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如果感情中一方的收入相对伴侣而言越高,那么这一方出轨的可能性则越大。但有趣的是,根据公平理论,通常是收入少的那一方更有可能对伴侣不忠。这两种说法出现了矛盾。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收入少的那个又倾向出轨呢?这似乎违背了我们的直觉。
原来,被给予的太多,或付出的太多都会让人们感到焦虑,而此时,收入少的一方,感到自己在经济上不占有主动权,于是会在关系上找到更多主动权,出轨和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能让出轨这一方感觉到双方的权力变得平衡。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无论是收入更高还是更低,其实都不能成为出轨的理由,出轨是一个道德问题,不应该去计算它是否合理。但是,在现实的感情中,双方不仅比较经济实力,还会比较许多其他方面:谁是最好的爸爸或妈妈,谁最经常接送孩子上下学,谁的工作更好,谁在朋友中的人缘更好,等等。
其实这样的计较,人类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它是人类的两种心理动机的联合体现:人既会渴望一段稳定的良好关系,也渴望通过比较才能显现的地位。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心理动机,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对地位的渴望,并不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类原始求生的本性,因为地位帮助人类生存,获得地位能让人类获取食物和更好的休息场所,等等。纵观人类历史,这在人们身处的每一个群体中都有所体现。
研究显示,只需要不到150毫秒的时间,人们便能确定站在面前的人是男性还是女性,但只需要40毫秒,人们便能发现谁是领导者。人是天生的判断动物,即使人们只能从与他人的第一次接触中了解一星半点的信息,也许你只是看过一个人的一张照片,读过一封邮件,或者和对方点点头相互介绍,握一下手,你也会无意识地以极快的速度判断他人的性格。作者说,人们评价他人的维度有两个:一是友好程度,二是能力大小。 而这两个维度,都跟一个人的权力和地位有关系。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热衷。大卫今年35岁,他买了一辆新车,车开在路上时的回头率很高。大卫的家乡在一个遥远的小镇,每年回家,大卫都会走更近的小路回老家,避免穿过小镇中心兜远路,但这次,他直接开进了村子,开进了那个大家都互相认识的小村庄。村里只有一条主干道,透过挡风玻璃,大卫看见一位老同学走在人行道上,他欣喜不已,和同学打了招呼。他的同学一开始没看清楚是谁,之后瞥了一眼车,认出了大卫,于是这位老同学也向大卫招招手,表情惊讶。
你说,大卫这一刻会是什么感觉?当然是心满意足。大卫在自己的新座驾中更有成就感,旧车代表的地位无法与新车相提并论,新车让曾经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他的身体因此分泌血清素,让他感觉到欢欣,幸福。
在自然选择和远古人类的群居生活中,人类渐渐进化成了在意地位的物种。人类的神经化学机制也促使人们关心自身地位,当一切顺利,自身能发挥更多的影响力时,神经化学机制会释放让人产生积极情绪的神经化学物质;如果诸事不顺,或者其他人的境况远远优于自己,神经化学物质会让人们出现负面情绪。人们能够十分迅速地觉察到其他人的权力,很多人也希望尽可能地向他人展现自己的权力。
既然无法避免自己追求地位的心理动机,那么如何才能让它的副作用不至于伤害到我们呢?卢梭曾说,拥有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全部,得到自身渴望的东西才是幸福。作者引用了作家约翰·罗斯金的话:拥有大量藏书和邮票是富有,能笑口常开是富有,谦逊有礼、富有智慧、敏感、细腻或广结朋友等,也是富有。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许是仰望星空时,能感受到最多震撼的人,是有闲情逸致观赏星空的人,是能够沉浸在当下的人,又或者是可以自由规划什么时候工作的人。 地位或许的确是我们对幸福想象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要忽视的是,幸福也有许多其他实现的路径。
人类的第三个心理动机,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类想要学习,渴望了解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无穷无尽。越是尝试满足求知欲,人们就越渴望知识。满足好奇心的过程,能够激活大脑的激励中心,使脑部分泌多巴胺。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将好奇心比作“大脑的欲望”,也就是说,满足求知欲带给人们的愉悦感不亚于美酒佳肴、一夜春宵。
爱因斯坦也曾在自传中谈及求知欲:“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有的只是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新知识抱有好奇心,想要获得新知,想要更博学多识,看似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那么,好奇心有没有可能会引发什么问题呢?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说:“你点燃一根蜡烛时,也投下了一层阴影。”在当今的技术时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那就是:我们很难再拥有一段长久不间断的注意力。这一部分,我将重点讲一讲对信息的好奇,是如何剥夺了我们原本的能力。
如今,这种不断搜寻新信息的动机,常常导致人们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当人们在电脑或手机上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人们受到了激励,并继续点击页面,一页又一页,在不同的软件间流连。但作者在书中提到,研究表明人们在浏览五分之一的网站时,只停留不到4秒,而人们只在4%的页面上浏览超过了10分钟,这说明人们并没有在学习,或者摄入能被他们吸收消化的信息。而且,人们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睡眠质量下降,和现实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游刃有余,而且越来越缺少同理心。 如果你忙着备考,或者有繁重的工作和学业,那么就更糟了:一边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兴趣,一边是外界诱人的声音,两方势力永远都会彼此斗争,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更严重的是,人们开始渐渐难以分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什么事情只是在消耗注意力。
在当今这个时代,不论场合是否合适,人们都会拿出手机无休止地在小屏幕上浏览社交媒体动态或者看视频。但不论人们本身多么享受刷手机这个过程,大脑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这些目的而发育的。尤其是夜晚,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会进行突触重塑以及自我清洁。人体还会经历记忆巩固的过程,此时,无关紧要的神经元连接会被清除,而重要的连接会得到增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排出白天神经处理后残留的有害物质、废物。如果睡眠不足,人体就无法实现大脑应有的功能。
我们可能都听过类似这样的建议:入睡前一小时不要使用电子产品,否则会导致入睡困难。曾几何时,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中只有白天才有光亮。但即使在人能使用火之后,烛光或火光也不会对人们造成太多问题,因为它们是红黄色的,这种颜色的光会提醒人们的大脑,该入睡了。而与之完全相反的是,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则标志着黎明的出现,它提醒人们该起床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开始“倒时差”。想想吧,你本来该睡了,你的眼睛却接收到了一天开始了的信号,这样的睡眠质量肯定不会太好。
哈佛医学院曾有一项研究显示,睡前看屏幕会导致褪黑素延迟分泌一个半小时。褪黑素帮助人们入睡,因此褪黑素水平过低,会导致我们比正常情况下入睡得晚得多。而且总体而言,睡前有使用电子屏幕习惯的人,他们所分泌的褪黑素水平比一般人低55%,快速眼动睡眠期也比正常人短12分钟。因此,他们在第二天醒来时更容易感到昏沉乏力。如果你有睡前刷刷手机,看点什么才能入睡的习惯,你可以选择听音频,比如听书。只要不是盯着屏幕浏览信息,便不会被屏幕蓝光影响。
为了不让自己被手机和手机上的信息干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人们生来就希望寻找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物,因而,仅仅抵抗诱惑,就已经消耗掉我们许多的意志力了。 作者建议,为了不必抵抗诱惑,你可以尝试践行“就近原则”。就近原则指那些离你较近的物品,会对你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把某件物品放在身边,那么你就会更频繁地进行与这件物品相关的活动。反之,如果你想减少这种行为,那么请把那些能够诱惑到你的物品放远些,为自己创造一个“零诱惑”的环境。你可以改用真的闹钟而不是手机上的闹钟功能,这样你就不必把手机带到卧室里了。而在工作和学习时,你可以为自己设定一段不能被任何事情打扰的时间,你可以关掉手机的声音提醒,把手机放在你不能一眼看到的地方,这段时间里,你不可以看手机。一开始可以是十五分钟,你会发现,十五分钟的全神贯注也是很难的,但如果你一直尝试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十五分钟,到半小时,两小时,你甚至能一直专注下去!
我在尝试这个练习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很好用的招数,一个是我为自己规定了明确的玩耍时间,比如我会告诉自己,再全神贯注地写一个小时稿子,我就可以玩十五分钟,这个玩耍不能是刷手机,因为这样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注意力又会变得分散,我会选择浇花,做做简单的体操,沏一点茶,起身制作下个一小时要喝的饮品。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会选择看看云啊树啊花啊这样自然的东西,这样不仅注意力没有被强烈的信息再次打散,还有了平静愉悦的好心情,能让她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哼着歌快乐地开始下一轮工作。没错,休息的最好形式就是放松,而玩手机是让紧张的大脑更加紧张地处理信息。
让我们再说得细一点,在这一小时里,即使我们都是在工作,也要注意不能一心多用。请不要一边读材料,一边回复邮件,一边写报告,一边跟你的同事沟通。请努力抑制一件事没办完,就做下一件事的冲动。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最大化任务的完成效果。因为人类有寻求新意探索环境的强大心理动机,多任务处理会激活大脑的激励中心,这以后你的注意力每被分散一次,你便可能需要多达25分钟的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 就这样,你的时间就在频繁的失焦和聚焦中被浪费掉了。
有些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是显示每日使用屏幕时间的功能,你可以查看一下,你一天要拿起手机多少次?在聊天软件上花多长时间?作为一个现代人,每天手机的时间轻轻松松就会超过五六小时,甚至是八九个小时,而这些时间,几乎相当于一份工作的时间——我们真的需要盯着手机看这么久吗?手机过度侵占我们的时间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的重大挑战。
目前我亲测最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就是记录。如果开销有问题,不知道钱花在哪里了,就记账;同理,如果时间不知道用在哪里了,就拿出纸笔,记录下每天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间。我还把我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我的日记对照,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我很快乐的日子,恰恰都是手机使用时间很短的日子,那天我可能在登山,我和久违的好朋友谈天,我可能专心读了一本书,我可能全神贯注写了一篇文章,甚至我可能只是做做家务,撸撸猫而已。那些不盯着手机看的日子,那些不必惊慌自己错失了什么新闻,不信息焦虑的日子,才是我更快乐的日子。
不看手机,不去满足自己对新信息的渴望,去拥抱错失的乐趣,是需要勇气的,但你一旦尝试,就会找回更长久的注意力和更平和的心态。你可以选一个时间,忽视网络上正在发生的一切。请关注眼前,专注于此刻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要保持好奇,更要乐于错过、敢于错过。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了。
总结一下。人类主要会被三种心理动机左右行为决策,这三种心理动机分别是: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我们日常中的决策,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判断,这些感性的心理动机也在影响我们的行动。面对这些心理动机的副作用,我们需要避免因为损失感而苦苦维持一段糟糕的关系,我们需要放下对地位的渴望,发现生活中其他通往幸福的路径,有时候,我们需要释放自己的好奇心,去潜心研究一件事,而不只是搜索和浏览。
有趣的是,你是因为好奇这一心理动机,才点开了这本听书,而它又告诉你,好奇心不总是好的。好奇心是不是好的?我无意探讨它的剂量,解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所有成长的方法,都离不开一个词:觉知。当我们觉知了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这些心理动机,我们就能利用它们好的一面,避免我们走入失控的地步。只要你觉知了好奇心这个概念,那么它对你就是好的。当我们觉知了我们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是以何种方式消失的,它们去了哪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财,安排时间和注意力。我 们通过自我控制,约束自己,变得不需要他人的约束,变得更加自由。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可能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原因:我们不做无限信息的处理器,我们是在现实世界中提问,并为了获得答案而前进的人。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朋友们。恭喜你,今天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心理动机是人类采取行动的底层逻辑,我们每一个看似理性的行动和决策,都离不开心理层面的感性感受,心理动机起效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
人类主要会被三种心理动机左右行为决策,这三种心理动机分别是: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